转自:安徽新闻网
信用修复是鼓励失信主体主动纠错、主动自新,提升全社会信用水平和保障信用主体权益的重要举措。不过,当前经营主体在修复信用时还面临一些堵点。
如何进一步优化信用修复,为经营主体信用建设提供更大便利,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全椒陈浅综合养殖总场场长刘茜今年重点关注的问题。“这两年国家相继出台多项制度和措施,为提升企业信用修复质效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在具体落实中还存在薄弱环节。”刘茜说。
刘茜在调研中发现,“信用中国”网站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是目前公示企业信用记录的主要渠道,前者由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指导,国家信息中心主办,后者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办。两大系统分属不同部门,由于数据未共享、修复政策不一致等原因,企业信用修复信息容易出现不同步问题。
此外,目前还有一些影响力较大的第三方商业平台,也在公示行政处罚信息,但经常出现数据更新不一致,更新延迟等现象。“往往‘信用中国’网站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已撤下企业失信记录,但第三方商业平台仍在公示,有企业反映第三方平台甚至有收费撤销记录的情况存在。”刘茜说。
对此,刘茜建议,国家层面尽快建立信用修复结果共享机制,打通公示系统,实现企业一次修复多系统自动共享,同时,规范第三方平台数据采集和公示行为,严厉打击恶意注册和虚假认证等行为。
刘茜还认为,要对信用修复流程进行优化提升。“根据有关规定,目前,信用修复整个流程完成需要一周以上时间,不同处罚领域,企业修复提交材料也不相同,不利于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刘茜建议,进一步简化信用修复申报材料及审核程序,降低企业修复难度,实现多领域材料规范统一,方便信用主体快速完成信用修复,真正为企业“减负”。
■ 本报记者 范孝东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