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

光明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
2023年12月06日 06:57 深圳特区报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邓红丽

近日,新华社、央视等央媒频频聚焦“深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其中,光明是关注焦点。

光明科学城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光明在深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占有重要一席,将助力深圳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光明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113.16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居全市前列;光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突破650亿元,占GDP比重近六成。

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力支撑经济昂扬向上发展的背后,是新质生产力释放的强大动能。近年来,光明区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动“8+5”产业集群建设,具体包括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等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合成生物、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等5大未来产业集群。

目前,光明区已形成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等千亿级产业集群,高端医疗器械等500亿级产业集群,集聚百亿级企业12家、上市公司32家、国高企业191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51家。

强力支撑 战新产业是“核心引擎”

锻造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主力军”。

走进位于光明区的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展厅,可以一次尽览新能源电池材料完整产业链上的各类产品。成立于2000年的贝特瑞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023年前三季度,贝特瑞营收已超过200亿元。

贝特瑞连续13年“霸榜”负极材料全球第一,靠的是企业自主创新驱动力。近三年,贝特瑞累计研发投入超21亿元。贝特瑞研究院从2010年成立至今,累计开发的新产品种类达15种。截至2022年研发成果销售累计占贝特瑞总业务比例达70%。

以创新为第一生产力,贝特瑞勇闯技术“无人区”的发展路径,是光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锻造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新材料领域,光明区已集聚了贝特瑞、欣旺达等一批龙头企业和439家规上企业,2022年新材料产业集群产值达1140亿元,在全市各区排名第一。争取到2025年产值规模突破1500亿元,占全市总规模30%左右。

2022年,光明区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实现工业产值约948亿元,超高清视频显示大尺寸面板出货量全球前三,拥有华星光电等规上工业企业335家。争取到2025年产值规模突破1400亿元,占全市总规模30%左右。

在新能源领域,光明区异军突起,光明区集聚了创维光伏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新能源产业集群产值2023年将突破1000亿元。预计2025年产值规模将突破1500亿元。

2022年,光明区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实现工业产值约 409亿元,拥有迈瑞科技等规上工业企业182家。争取到2025年产值规模突破700亿元,占全市总规模30%左右。

光明区现有基本半导体、赛微电子、美思先端等传感器企业82家,接近全市四分之一,预计今年全区智能传感器产业总产值将突破100亿元,未来将成为深圳最大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

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千亿级、五百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光明区“新质生产力”积厚成势,动能强劲。

科学赋能 科技创新是“关键一招”

锻造新质生产力,根本上要依靠科技创新。

近日在2023西丽湖论坛上,位于光明生命科学园的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宣布正式投入使用。

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全球首个跨物种、跨尺度的智能生命健康基础设施。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全球首个将软件控制、硬件集成和合成生物学应用进行系统整合的大型规模化合成生物设施,将打造成高通量、自动化、标准化的“生命铸造工厂”。

两个大科学装置的投用,具有标志性意义。规划99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学城,在青山绿水间,布局建设了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是光明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另一重要引擎。

据悉,光明区R&D经费总投入连创新高,区域发展“含科量”全市领先。2021年R&D投入强度达到7.65%,全市排第二;R&D经费支出达到98.33亿元,较上年增长2.2%。

近年来,随着光明科学城建设加速推进,不仅知识产权的数量快速增长,专利结构不断优化,专利质量也明显提升。2022年,光明区三种专利授权总量20350件,同比增长6.51%,增速全市排名第四,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7个百分点。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显著增强,光明区10个项目荣获深圳市科学技术奖,获奖数目创历史新高,实现自然科学奖项“零”的突破。成功争取市科创委在光明率先试点“合成生物”“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市区联动重点专项,撬动市级层面出资3亿元定向支持合成生物和脑科学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摸排合成生物、脑科学科研项目储备课题近50项。

风口领舞 未来产业是“动力之源”

锻造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培育形成新产业。

光明区在推动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两大科学装置建设过程中,前瞻布局和积极培育合成生物、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短短两三年,从无到有,光明区内合成生物企业总量已达到88家,总估值约270亿元。近三年,国内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业有40%落户深圳,其中近80%的企业集中在光明,助力深圳成为国内合成生物产业重要一极。

位于光明科学城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是光明区合成生物产业聚集成势的发源地。该创新中心在国内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楼上”科研人员聚力原始创新,“楼下”构造产业孵化空间。从创新中心“成长毕业”的企业搬入场地更大的产业园,进行更大规模的实验或生产。

粒影生物正是从创新中心“毕业”的前沿创新型合成生物企业,目前已入驻卫光生命科学园,拥有3000多平方米的中试生产基地。

除了创新中心孵化企业外,光明区产业发展氛围还吸引了一批优质合成生物企业落户。成立于2020年的赛桥生物是华南医谷合成生物产业园入驻的首家企业,赛桥生物在光明迅速发展壮大,第一款产品上市一年即实现8000万元产值,成为国内细胞与基因治疗仪器设备头部企业。

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集群在光明加速崛起,同样令人关注。

茅洲河畔,深圳理工大学(筹)明珠校区一栋8层白色建筑内,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脑创中心”)坐落于此。同一楼层中,企业与科研机构交错布局,试验设备共享,企业家与科学家随时交流碰撞火花,这种“左邻右舍”的创新生态,正孕育出一个新的未来产业集群。

作为全国首个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脑创中心试运营以来,已成功吸引了超40家脑科学产业领域的企业落户光明,成功孵化“毕业”企业4家,估值超50亿元。

未来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和高成长性、战略性和先导性,随着集聚效应形成,光明未来产业发展后劲十足,将成为光明区锻造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深圳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13 宏盛华源 601096 --
  • 12-12 兴欣新材 001358 --
  • 12-11 安邦护卫 603373 --
  • 12-07 安培龙 301413 33.25
  • 12-06 派诺科技 831175 11.5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