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中部,作为北京市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2023年入选北京市旅游休闲街区,街区不仅历史积淀深厚,而且文物古迹众多,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璀璨明珠。
一、模式口简介
模式口原名磨石口,北倚蟠龙山、翠微山,西临永定河,总面积达两平方公里,距离市中心18公里,街区文化特色浓厚,历史源远流长,1997年,考古学家在模式口西侧黄土断崖中发掘出一些碎陶片以及保存完好的古陶罐,陶片大多为夹砂红陶和少许灰陶,陶罐的土里有炭化的谷物颗粒,专家鉴定为商周时期古人类遗迹。可以推断模式口地区在先秦时期就有人类定居繁衍。战国时期,燕国都城的“宁台”在石景山地区,在侯仁之先生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中,“宁台”被标注在现石景山区模式口附近。
战国时期燕国北京地区的人口密度
(图片来源:北京历史地图集——人文社会卷)
模式口这个地名正式见诸文字记载已有将近600年历史。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出版的《北京五城坊巷胡同集》已将此村同北京通往河北东部、山西及塞外的京西古商道连在了一起。到了清朝,这里已经成为京西重镇,《光绪顺天府志·地理志》云:“西北三十五里磨石口镇,千总驻焉。”古时的模式口村是京西古商道上的重要隘口,明清之际,模式口村有高大的围墙环绕,曾经驻兵设防。大街东西两段和中间有四座门楼为通行门洞,上为谯楼,有军士把守,入夜谯楼落锁,目前大街两侧还残留着过街楼石砌墙基和守门的石狮子。现今共有14处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在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其中,有国家级文保单位两处:法海寺与承恩寺;市级文保单位两处:第四纪冰川擦痕与田义墓;区级文保单位三处:龙泉寺、模式口76号院、四柏一孔桥;普登级文物保护单位七处:过街楼、老爷庙、龙王庙、永济寺、模式口水电站、史履晋别墅、李童墓。模式口以其独特地理位置,丰富的人文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世人关注,成为北京市古老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20世纪初模式口的过街楼
(图片来源:网络)
模式口后山上盛产质地精良、闻名遐迩的磨刀石,据说从宋代这里就开始采石,村子的后山上至今还留存着大片古代石塘的遗迹。古时在遍地黄土的华北平原,一块十几斤的磨刀石可换回同等重量的大枣、玉米,甚至小麦。在坝上草原,一块磨刀石便可抵一张好羊皮。直到解放后,这里出产的磨刀石还畅销全国各地。磨石口的磨刀石有两种,一种黑色,一种黄色。黑色的为油母页岩,油母页岩也称为煤矸石,质地细腻,宜磨小型刀刃。黄色的为黏土砂岩,质地粗糙,宜磨大型刀刃。
磨刀石
(图片来源:网络)
磨刀石是磨石口人的衣食父母,是赖以生计的天赐宝物。优质磨刀石加上险峻的古隘口,便有了“磨石口”这个村名。同时,在模式口还流传着一段家喻户晓的传说:很久以前,模式口村一片荒凉,村民生活很苦,有一天来了个卖墨的陌生人,吆喝着“墨墨好使”。村里孩子没人读书,不需要墨,他却一直这样吆喝。时间久了,村里的孩子们也都跟着他吆喝。过了十几天,卖墨的先生不来了。有一天,村里有个大嫂,要去收麦子,但镰刀太钝了。突然,她听到孩子们的吆喝声,“墨(磨)墨(磨)好使。”便到山上找了块石头,磨了磨镰刀,果然,镰刀比以前锋利多了。大家知道后,都按她的样子,从山上找石头来磨镰刀、斧子、菜刀等。久而久之,村民们靠开采磨刀石,过上了好日子,村子也变得越来越大。
模式口还是北京郊区第一个架设电线、用上电灯的村子。1922年,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向北京城输电,在磨石口村埋栽电线杆时,因为占用了农田遭到了村民的反对。时任河北省议员的李堪出面调停,他劝解家乡父老支持电厂输电,至于占地和损坏青苗可以要求赔偿,此外还要求电厂为村里安装电灯、开办小学。就这样,磨石口村在1922年就用上了电,全村孩子也上了学。李堪认为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子,完全有条件办成模范村,便写了一个提案呈报时任宛平县长汤小秋,建议把磨石口按照谐音改名为“模式口”。1923年,磨石口村正式易名模式口。
2023年7月,根据此事改编的话剧《模式口》
在石景山区文化中心公开首演
(图片来源:网络)
如今,为纪念这段往事,模式口大街东口的龙王庙被更新改造成为了红色电力主题历史展馆。龙王庙大殿作为展厅,以图文并茂、实物展陈等方式详细介绍了模式口村的通电故事及北京电业在石景山地区地下党组织的创立与历史贡献,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如今作为展厅的龙王庙大殿
(图片来源:网络)
二、模式口内古迹多
模式口村有悠久人文历史,相传这里有28座寺庙古迹,现在保存完好且最知名度最高的是国保单位法海寺与承恩寺。
法海寺坐落于模式口大街向北的翠微山半山坡上。建于明朝正统四年至八年(1439—1443),由太监李童出资修建。太监在明代掌握土木营造大权,所以太监修庙在明朝极为普遍。他们动用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选用能工巧匠,为后人留下了一批珍贵的明代敕造寺庙。法海寺闻名海内外,是因为它有“五绝”,即壁画、曼陀罗藻井、千年古树白皮松、铜钟、四柏一孔桥。法海寺壁画在大雄宝殿内,壁画
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在殿前部,共六组,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祥云,中间为佛教人物,下部为牡丹、莲花等各种花卉,壁画总面积为60.72平方米。在这些壁画中最著名的是水月观音像,观音面容丰满圆润,体态优雅端庄,表情慈爱安详,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淡定神韵。上身肌肤光滑柔韧,身披轻纱,透过轻纱肤色清晰可见。大殿北门的两侧有壁画“帝释梵天护法图”,由20诸天及其侍从等36人组成,突出表现了帝、后的高雅华贵、气宇不凡,画中的天王与金刚力士也显得威风凛凛、英勇威猛,整幅画面构图严谨,人物高低错落,疏密相间,又相互呼应,人物形象刻画细致传神。壁画用工笔重彩,沥粉贴金的绘画手法表现,可谓金碧辉煌,达到了明代壁画艺术的最高水平。
法海寺水月观音壁画
(图片来源:《法海寺壁画》)
承恩寺在模式口大街东口路北,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晚于法海寺70 年,为太监温祥所建,皇帝亲笔赐额“敕赐承恩寺”。承恩寺占地1.9公顷,是模式口街区最大的寺庙。承恩寺独特之处是天王殿的壁画,东西山墙所绘壁画是4条颜色为青、绿、黑、白的龙。其中殿内北墙东西两侧各绘有“帝后放飞图”和“帝后放生图”。寺庙围墙内的四个角上,建有4座10米高的古碉楼。庙内有人字柏与银杏抱桑的自然奇观。
承恩寺壁画
(图片来源:网络)
三、名仕荟聚的模式口
曾有不少名人到访过模式口,明代大学士、著名文学家李东阳在承恩寺碑记中,就称颂模式口地区的风水“甲于天下”。
著名的爱国将领冯玉祥也曾来到过模式口小学视察。他在听闻模式口村成为京郊第一个通电村,还建起小学后,于1923年6月8日来到模式口参观新建的慈祥庵国民小学,并向小学生们讲话,勉励学生们要尽忠报国,孝敬父母,好好读书,还抱起身边的小学生一起合影。这件事不仅体现了冯玉祥将军对国民教育和青少年的关心爱护,也反映了他平易近人的纯朴作风。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与模式口颇有渊源,老舍先生在他学生时期曾三次来到石景山区,其中两次是就读师范中学时,与同学老师们来到金顶山附近进行野外战演。据说老舍先生也来到过磨石口,亲眼见过大街上一队队穿行而过的驼队,并与驼户商人亲身交谈,从交谈中得知了驼队的运输线路、驼队商人们在商道上的见闻轶事等,这才能在《骆驼祥子》这本书中详细描绘骆驼与祥子逃跑的路线。从《骆驼祥子》这本书中的描绘中,读者们完全可以感受到老舍对这个地方的熟悉程度。据舒乙先生和陈翰先生考证:除了磨石口,老舍先生在书里还提到了21处地名,都以磨石口为中心。
如今在模式口大街与法海寺路交叉口的65号院,开办了一家以纪念老舍为主题的茶馆,茶馆门匾上“庆春斋”三字分外引人注目,这是老舍先生之子舒乙的题字。茶馆内陈列着老舍先生的作品和舒乙撰写的文章《老舍和石景山》,详尽介绍了老舍先生与京西古道的渊源。“庆春斋”外修缮一新的模式口大街,就是老舍先生笔下“祥子”赶着骆驼,穿镇而过的地方。模式口大街的中段还有一处名为“古道斯存”的“网红打卡地”,古道斯存的前身是一座寺庙——“老爷庙”,始建于明代,2020年,被更新改造为模式口历史文化民俗陈列馆,取名“古道斯存”,成为了一个集展览和咖啡共存的休憩空间。在这座陈列馆中,也有关于老舍先生的相关简介陈列其中。
庆春斋外景
(图片来源:网络)
1952年,我国地质学家李捷先生在永定河引水渠北侧山坡上发现一块辉绿岩,上有明显的第四纪冰川擦痕。后经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亲临模式口鉴定,确认为第四纪冰川擦痕遗迹。1957年10月28日,模式口冰川擦痕被北京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
来源:石景山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管委会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