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集群创新跨越“达尔文死海”

苏州:集群创新跨越“达尔文死海”
2023年08月28日 16:16 瞭望

苏州的前瞻性布局有着深刻的底层逻辑。光子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少数”,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具有极强的赋能作用

苏州人才总量超370万,高层次人才总量超38万,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创业类累计入选168人,连续11年入选“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巍巍

  有着“最强地级市”之称的江苏省苏州市集聚了16万多家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万余家,涵盖35个行业大类、172个行业中类和513个行业小类,是我国乃至全球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早在2021年,苏州工业总产值就迈上4万亿元台阶,跻身全国前列。

  苏州总体工业实力与上海、深圳同处国内领先位置,但工业增加值仍存差距。尤其当土地空间、能源资源、环境容量、要素成本等约束渐趋紧张,升级发展引擎,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体系现代化成为攀高图强的必然选择。

  何以破题?

  自2022年开始,苏州大力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以集群的形态组织创新、以数字的手段赋能创新。尤其在技术转化过程中的空白区,通过签订规范章程,明确各成员权、责、利,明确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归属、许可使用和转化收益分配办法等组建创新联合体,抱团跨越“达尔文死海”。1年多来,苏州产业链与创新链加速融合,内生创新动力持续增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体系现代化新图景更加清晰。

  集群创新强基固本

  江南七月,位于苏州高新区的金橙子中国研发总部项目建设工地一派热火朝天景象。这个新项目总投资3亿元,规划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2025年投产后主要从事激光柔性智能制造控制平台及高精密数字振镜的研发及产业化。

  作为苏州打造一流光子产业创新集群的主阵地,苏州高新区强化政策、金融、载体、人才等要素保障,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光子投资基金,打造30万平方米的太湖光子科技园、30万平方米的光子国际创新社区和1平方公里的太湖光子产业集聚区。今年上半年,全区签约光子领域项目38个,总投资额约8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6个。

  “光速”集聚的光子产业,是苏州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缩影之一。2022年初,苏州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4大主导产业和光子产业、集成电路等25个细分领域,提出高水平构建一批具有苏州特色的产业创新集群。

  苏州的前瞻性布局有着深刻的底层逻辑。

  以光子产业为例。表层看,苏州在光子技术及应用领域产业链条完整,龙头企业集聚,集群优势明显,发展基础坚实。往深层抽丝剥茧可以发现,光子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少数”,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具有极强的赋能作用。光子产业如同一条隐形动脉,不仅能将当地多个产业创新集群串珠成链,还可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海量应用场景。

  在位于苏州太湖科学城的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大楼里,“藏”着大批半导体激光领域高层次人才和产业化项目,一条“微型”产业链悄然生长。

  3楼的苏州金橙子激光技术有限公司从事激光加工控制系统及振镜系统研发、生产与销售,在激光加工领域位居全国前列;4楼则是国内超快激光器领军企业华日激光。这两位“近邻”互通有无后,合作开发出玻璃激光加工系统产品,应用在太阳能光伏等硬脆材料加工领域,很快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长光华芯董事长闵大勇说,集群化的产业模式下,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变得更顺畅、更自然,可以更快激发创新活力,更强推动科技势能向产业动能转化。

  1年多来,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动力澎湃,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3个万亿级产业持续攀高,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子、汽车整车、电子及零部件、智能车联网、纳米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和高性能功能纤维材料等多个千亿级产业加速崛起。

  苏州根据各地优势产业特色统筹布局、科学分工,力避分割化、碎片化。

  张家港市构建以新能源、特色半导体、智能高端装备三大产业为引领的高水平产业创新集群;

  吴中区打造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检验检测认证三大产业创新集群;

  相城区重点推动数字金融、先进材料、智能车联网三大产业创新集群……

  太仓市依托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等科创平台,推动航空航天、新材料、创新药物及器械等产业创新集群发展。

  2022年,苏州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36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高达52.5%。今年1至6月,苏州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4大产业集群实现总产值18108亿元,累计新增产业创新集群和新兴服务业签约项目467个、总投资额3830亿元。

苏州工业园区(2023 年 7 月 3 日摄) 李博摄 / 本刊苏州工业园区(2023 年 7 月 3 日摄) 李博摄 / 本刊

  数字经济融合赋能

  走进位于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的苏轴股份磨工智能车间,自动上料、粗磨内径、精磨内径、终磨外径……一条条封闭式生产线整齐划一,4000多平方米的场地里,只有几位工人监管产线运转。苏轴股份董事长张文华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经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磨工车间产能提升26%以上,入选苏州市和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

  在凯博易控车辆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现场,全自动机械臂有序运转,运输机器人往来穿梭。企业制造副总监、装配工厂厂长乔赛告诉记者,应用5G、MES、AGV等数字化设备后,产能提升5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数字经济不仅可以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高度融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还能以数据流带动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突破地域、组织、技术边界,构建产业链和创新链,赋能高水平产业创新集群。

  位于苏州市相城区的清车智行(苏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的孵化企业,为多家整车厂、底盘系统厂家提供线控底盘技术与服务。最近,清车智行研制的商用车L2级智能转向电控功率组件实现量产,随即拿到2万套生产订单。“从研发到量产出货,只花了短短一年时间。”公司总经理高峰说。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智能车联网等一批特色产业在苏州集聚成势。截至2022年,全市智能车联网相关企业达338家,创造直接产值250多亿元。苏州提出,争取到2025年,全市智能车联网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集聚相关企业超1000家。

  在苏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传统的劳动力管理正在被数字化重新定义。苏州盖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盖雅工场)是国内一流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力管理信息技术软件及应用服务提供商。企业联合创始人、CEO章新波身在苏州,却掌管着全球上千家跨国企业的员工流向,背后是一套精准的大数据算法在支撑。

  作为全国首批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苏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400多家企业、6800多名从业人员,全部实现数字化运营、数字化办公,为全球企业提供招聘、测评、咨询、综合解决方案等服务,年营业收入超400亿元。

  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苏州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紧盯龙头企业引优育强、推动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

  2022年8月,“东数西算”工程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落地苏州市吴江区,承担东西部算力资源的跨区域调度和长三角算力资源的区域内调度功能,重点开展“东数西算”示范应用,推动网络互联互通,促进数据流通,深化数据应用。苏州市副市长张桥说,苏州顺应数字经济进入算力时代的新趋势,前瞻性布局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在苏州落地,优化全境算力布局。

  数据显示,2022年苏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2014.3亿元,对规模以上服务业的增长贡献率超过60%。目前,苏州集聚大数据相关企业1300多家,覆盖工业、政务、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永钢集团、永鼎股份、研华科技等30多家重点企业参与大数据应用和试点,亨通集团、中亿丰集团、波司登等一批头部企业组建独立的数据和信息服务机构。

  抱团创新跨越“达尔文死海”

  目前,苏州人才总量超370万,高层次人才总量超38万,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创业类累计入选168人。苏州吸引超过5.9万人次归国人才扎根,连续11年入选“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刚来苏州时,我们只有一间小小的实验室,如今成长为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产业基地。”回望创业路,亚盛医药董事长杨大俊感慨万千。2016年,他作为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引进人才落户,7年间,亚盛医药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创新型生物医药公司。

  引进一个人才、创办一家企业、带动一个产业,苏州在人才链、创新链、资本链、产业链“四链融合”上务实探索。

  高教资源相对不足,苏州着力引育重大科创平台,举全市之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建好用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等载体,并与260多家国内外高校院所合作,提供基本的创新工具,助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国创中心获批建设2年多来,聚焦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应用方向,在大尺寸氮化镓材料制备等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了以“设备辅材—衬底外延—器件”为核心、以下游应用为支撑的完整产业链,并在国际上率先突破6英寸单晶衬底等一批前沿技术。同时,国创中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支撑了苏州纳维、晶湛半导体、汉骅半导体、芯三代半导体等一批行业新秀。

  面对技术转化的“达尔文死海”,苏州探索“抱团创新”。“达尔文死海”是指技术转化过程中的空白区,即高校和科研机构缺乏资金支持搞研发、企业因较难从研发中获利而不愿承担创新风险。

  “一开始促成抱团合作并不容易。”闵大勇说,“此前也尝试过多家企业联合研发,但大家往往会在知识产权等方面有所顾虑。顾虑一多,合作也就七零八落。”

  2022年4月,《苏州市创新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发布,明确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产业领域,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会同行业企业、知名大学、科研机构、海外离岸创新中心、科技服务机构和金融机构等,自愿组建创新联合体。

  方案要求,各成员单位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人需共同签订创新联合体章程,明确各成员单位责任、权利与义务,明确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归属、许可使用和转化收益分配办法等。

  对立项建设的创新联合体,苏州市根据相关规定,给予最高200万元支持。发挥市产业引导基金、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基金等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以股权投资、项目投资等方式参与创新联合体建设。目前,苏州建设了约50个“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

  创新的成果已经显现。细胞培养一次性反应袋是单抗生产的关键设备,过去长期依赖进口。信达生物与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联合研发,通过改进膜材料与结构攻克反应袋关键材料制备难题,产品在信达生物成功应用后,开始面向全行业大规模推广。长光华芯联合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等组成苏州市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创新联合体,运转不到半年便突破多项关键技术难关,成功将35瓦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送”上生产线,以惊人的速度实现量产。

  苏州通过设立专项科创投资基金,为创新主体提供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多业态支持。

  苏州默迪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多肽细分领域的生物科技企业,服务全球客户超400家。今年,默迪夫生物总部及多肽研发生产基地在苏州浒墅关落成,预计2024年营收可达1亿元。公司执行总裁李乐说:“早在2021年,处于初创期的默迪夫生物便获得浒墅关牵头成立的融晟基金投资近2500万元,解资金短缺之急。”

  目前,苏州备案私募基金超过2400只,管理基金总规模超过8000亿元。2022年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1000亿元,占GDP比重超4%。

  目前,苏州科创板企业数达50家,约占全国的10%,数量仅次于上海、北京,位列全国第三。科创板设立之初,苏州就出台《苏州市科创板上市后备企业培育计划》《苏州市促进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支持政策。2022年4月,苏州又提出实施“育林计划”“参天计划”,携手上交所共建合作机制,为优质科创型、创新型企业提供从上市培育到上市后做优做强的全周期扶持。

  苏州市委常委、副市长顾海东表示,苏州将推动更多优质企业上市,以资本助力强链、固链、补链,让资本转化成产业发展新动能、企业竞争新优势。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苏州市 死海 激光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9-04 斯菱股份 301550 --
  • 08-30 热威股份 603075 --
  • 08-29 福赛科技 301529 36.6
  • 08-28 威尔高 301251 28.88
  • 08-28 中巨芯 688549 5.1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