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瞭望东方周刊
文|张静 编辑覃柳笛
7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通知就扩大服务消费、拓展新型消费、优化消费环境等六个方面提出了20条措施。
措施提出,“鼓励各地加大对商品展销会、博览会、交易会、购物节、民俗节、品牌展、特色市集等活动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夜间文旅消费规范创新发展,建设新型文旅消费集聚区”“结合推进城市更新,强化存量片区改造与支持消费新场景发展的硬件功能衔接”……
消费是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拓展新型消费场景、挖掘消费热点,释放消费潜力,2023年以来,从城市到乡村,从政策保障到多样化活动,全国各地扩内需、促消费一系列举措持续发力,多元化消费火爆。
厦门思明区打造的“锵锵市集· 迌思明”市集系列活动正在有序推进,充分利用城市空间,进一步激活商圈经济,带动文旅商全面融合发展。
从最初粗放展销的大众市集,到如今细分、精致的小众市集,更符合现代商业发展特点的市集正在发生品质变化。市集经济在引领新型消费的同时,也给年轻人提供新的社交方式、创业就业新平台。
在重庆、上海、成都的城市后街,一家家咖啡馆、买手店、小型艺术空间将玩乐、文化、艺术、消费等融为一体,在后街小巷里打造出多元、定制化、灵活的新消费模式。火热、接地气的后街经济打开了商业新想象,实现从“单一消费”到“丰富的文化与空间消费”,与城市主街形成互补互促的新发展格局。
在各地全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背景下,市集、后街正逐渐成为拓展城市消费空间、满足不同圈层消费新需求的重要承载地。这里烟火气更浓,新机遇、新想法、新朋友、新消费时常在这里出现。正值暑期,新型消费场景为消费市场火热增添了更多信心和活力,为实现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再添一把火。
【逛市集,解锁线下流量新玩法】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总第887期),原题为《“市集经济”有乾坤》。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静 编辑顾佳贇
复古市集、非遗市集、后备箱市集、美食市集、艺术市集……随着政策扶持和线下消费回暖,“市集经济”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
2023年,“80后”梁恒很忙碌,从杭州到北京,参加了一个又一个市集。他毕业于室内设计专业,这些年在IT、广告、三维动画等多个行业摸爬滚打。因为从小耳濡目染父辈制作木器,他在2020年创办了“良之手作”木作文创工作室,聚焦潮玩策划、设计、高端定制以及小规模量产等业务。
近日,以中式生活美学为主题的“长夏风物集·浮瓜沉李之约”市集活动(以下简称“风物市集”)在北京云上艺术区举办。在这场集结了原创手艺人、生活美学品牌与地方特色物产的市集上,梁恒的展位颇受欢迎。木制手作“咬了一口的西瓜”,满满夏日氛围,卖得最快。“摸鱼猫咪”“吃瓜猫咪”等作品深受“打工人”喜爱。“摆在工位上,办公室都变得生动起来。”入手了“摸鱼猫咪”的IT从业者小叶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23年之夏,市集经济火热。复古市集、非遗市集、后备箱市集、美食市集、潮流市集、艺术市集……随着政策层面对“夜经济”等的扶持和线下消费回暖,“市集经济”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
大学生创业市集、社区邻里市集等形式将促就业、提升社区服务等与市集连接起来,甚至一些知名品牌、上市企业也选择市集作为展示窗口。
“充满烟火气的市集是自古就有的商业模式,市集不仅提供丰富多彩的商品和服务,也是一个社交平台,促进人与人的交流沟通,从多个角度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轶说。
何谓“风物”
在筹备风物市集之前,华夏风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风物”)创始人孙梦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市集招募令”,多地文旅局长,还有一些担任市县领导的“圈友”纷纷咨询并推荐本地作品;许多摊主、手作艺人积极相应,一下子报名了600多家,经初筛留下100多家,最后选定30余家参展。
在风物市集上,《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看到了艺术珠饰、琳琅器物、书法画作、花艺茶道等各式各样的东方美学艺术展位,也不乏贵州灵魂拌粉、泉州四果汤、徽州风味米酒等美食展位。晴朗的夏日午后,消费者与摊主闲坐叹茶,庭前吃瓜,一起消夏避暑,感受“无用之物”给生活带来的美好。
风物市集是华夏风物搭建线上线下双平台,赋能风物产业化发展的尝试。“与地摊相比,市集有‘新锐’‘时尚’‘潮流’的标签。目前主要以行业垂直市集为主,如咖啡市集、音乐市集、美食市集、机车市集等,也有像江苏苏州的本色东西桥市集、浙江温州的青灯市集等聚焦某一类文化产品的市集,如青灯市集主要内容是生活美学器具。”孙梦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风物市集在提倡遵循自然时令的同时,将一批具有东方美学基因的用户汇聚在一起,体验中国人独特的美好生活,推动东方美学生活方式去影响更多的人。”
筛选参展方,孙梦有一套标准:摊主所带来的可以是艺术品、生活用品,也可以是美食、农产品,但必须能够体现某一地区的风土人情、能够代表一种东方美学生活方式。
“第一部分是自然物产分享,体现中国土地上生长的作物怎样影响中国人的生活。参展者多是各地政府部门以及返乡创业人员,公益属性较强。第二部分是原创推广,尤其是新手艺人,参加市集让他们的作品更好地触达用户。品类主要有原创服饰、配饰、装饰品等。第三部分是东方美学体验,参展的有知名画家、艺术家等。”孙梦说。
什么叫“风物”?比如有的地方为发展经济而引进某种西方农作物,但本地老百姓基本不去吃它,那它就代表不了这个地方。孙梦解释说:“再看入选的风物,比如甘肃岷县的罐罐茶和圈圈馍,这种饮茶方式是当地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大家围着炉子聚在一起,一边煮茶,一边吃圈圈馍、聊家常。消费者可以通过这样的风物产品和场景感受到岷县人的生活状态。每一件风物代表一方水土,风物的跨度比较大,就可以形成市集的规模效应。”
市集上的物品仿佛是“远方”和“诗意”的物化,而市集摊主的故事又丰富了市集的内涵。《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市集看到,摊主中有遭遇变故失意后重新振作的中年人,有初次摆摊的全职妈妈,有随意卖茶却认真聊天的“佛系”摊主,有沉浸式刻章顾不上推介的艺术学院女生……
市集的社交属性强于商业属性。“摊主参加市集不以当场成交为目标,更在意人们的停留时间、好评度等。”孙梦说,“如果线下体验遇到了好摊主+好服务,未来成交不成问题。在上一季风物市集上,一名来自苏州的摊主,主要做新中式、民国风的服饰定制,单价都在千元以上,他现在销售情况非常好,消费者中很多是从市集开始成为他的粉丝。”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