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朱宛玲):“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不仅给沿线国家人民带来福祉,也推动世界向着实现共同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不断前进。在这期间,一大批来自中资机构的青年人在异国他乡辛勤工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挥洒汗水、贡献力量。他们感受着国与国之间的民心相通,在世界舞台上展示着中国青年的形象。环球资讯广播特别策划《筑梦丝路•唱响海外的青春之歌》,今天一起来听在坦桑尼亚工作了十一年的“90后”中国建设者王超的故事。
“项目现在是属于大干的一个阶段,‘五一’我就在咱们工地现场接着工作了。”这是中国土木工程集团东非公司员工王超的“五一”假期安排。自2021年3月起,王超就在坦桑尼亚中央线标准轨铁路第五标段项目任项目副经理。该项目连接坦桑尼亚北部经济中心姆万扎和中西部重要交通节点伊萨卡,正线全长249公里。而王超他们所在的项目营地距离最近的大城市还有150公里。
“像我们这种施工,因为主要是属于基础设施,直接面对的就是非洲草原。有特别荒野的地方,基本上没有现成的水,也没有现成的电,也没有现成的驻地,都得我们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平时在户外遇到野生动物也是非常常见的。有一个项目现场我们开着车,路上就遇到了大象和犀牛,直接就从现场穿过去了。”
今年是王超在坦桑尼亚工作的第11个年头。从铁路到立交桥,从总统府到实验楼,他参与过当地多项基建工程的建设。海外基建项目往往参与方众多,十分锻炼人的沟通协调能力,与此同时,离家万里干工程,还需要学会调节自己的节奏。“最大的一个成长,就是(学会)如何去跟形形色色的人沟通,去理解他们,然后来协调自己的工作。作为一个在非洲的工程人,要懂得适应寂寞,要懂得怎样去适应你所在的环境,并融入它,形成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在坦桑尼亚十一年间,令王超印象最深的,是坦桑尼亚中央线米轨铁路修复改造项目。坦桑尼亚中央线米轨铁路始建于1888年,是东非地区重要的运输走廊之一。铁路长期年久失修,极大地影响了铁路服务当地民众需求的能力。 “原来这条铁路设计的时速应该是70多公里,只能用30公里(的速度)来开,状况不好的地方可能就5公里(的时速)才能开过去,有时候他们坐客车从塔波拉坐到达市,980公里的路程可能要(走)3天或者4天,这是在国内难以想象的。”
刚到坦桑尼亚时,王超就在中央线米轨铁路的维修项目上工作。2018年5月起直至2021年初项目竣工移交,王超在坦桑尼亚中央线米轨铁路修复改造项目任项目副经理,可以说,在坦桑尼亚工作的十一年中,他有大约一半的时间在与这条铁路打交道。王超也亲眼见证了这条铁路如何重新焕发出生机。“我们有一个营地就在米轨旁边,晚上是过货(运列)车的,我们能听到声音。原来晚上过一趟,比如可能(每)周三过一趟。等我们项目干了一年了以后,我们突然感觉不对了,每天晚上吵得不行。问他们一个晚上过几趟?他们说现在一个晚上过两趟到三趟(车)。我们确实感觉到这个项目把他们米轨(铁路)的货运能力,还有客运能力提升得非常多。”
坦桑尼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国家。自2013年以来,在“真”“实”“亲”“诚”理念和中非友好合作精神推动下,中坦双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努力实现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扎实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王超说,上世纪70年代中国援建坦赞铁路,让不少坦桑民众对中国、对中国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随着工程建设设备、技术的提升,帮助当地培养更多的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技术工人,则是新时期海外工程建设者们的努力方向。王超说:“现在是全新的项目整体管理理念,也有非常严格的安全质量的要求。怎样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帮助当地社会,把能够适应现代施工的技术工人培养出来,把更好的技术、更好的理念带给他们,让他们能够操作更先进的设备,以最新的技术来去执行项目,是我们现在做项目时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正是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越来越多的海外项目也给了像王超这样的年轻人更多的成长机会。王超说:“国家的政策、公司给的平台,给我一个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是很难得的机遇。在工作过程中,我也收获了非常多当地人的友谊,跟很多当地人都建立了很深厚的友情,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的收获。”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