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剧院魅影》的标志,由6000颗珠子组成、重达1吨的水晶吊灯4月19日在上海大剧院里缓缓升起,配合着全剧标志性的音乐响起,一座华丽恢弘的“巴黎歌剧院”也由此正式在上海“落成”。
作为享誉全球,脍炙人口的音乐剧经典作品,此次《剧院魅影》是史上首个中文版本,经历了多年的筹划之后,该剧首演将于5月2日在上海大剧院开启首场预演。而当天充满仪式感并颇为震撼的“升灯仪式”,也标志着演出进入倒计时。
作为世界级经典巨作,《剧院魅影》自1988年在百老汇预演以来,场场座无虚席。目前已在全球85个城市上演,中文版也是《剧院魅影》的第18个语言版本。
由于《剧院魅影》拥有磅礴恢宏的舞台场景、复古奢华的演出戏服,它也因此成为全球技术难度和制作要求最高的音乐剧之一。
“巴黎歌剧院”的水晶吊灯是《剧院魅影》的标志,重达1吨。
据《剧院魅影》中文版制作人赵晨琳介绍,此次中文版的制作,全套使用了世界巡演版的制作和班底。为了保障演出的质量,在上海大剧院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装台及合成,这可能也是所有音乐剧乃至舞台剧演出里“绝无仅有”的。
为了中文版的技术合成,40多名国际制作班底由世界各地飞抵上海,参与整个演出的搭建和调整。机械、灯光、音响、假发、服装、特效化妆等各部门,都由曾经负责《剧院魅影》在全球多个版本的原班团队上阵。巡演期间,整个《剧院魅影》中方巡演团队将超过120人,其中技术团队人数多达40余人。
考虑到每个剧院都有自身的特殊性,技术团队需要对剧场进行至少3次的技术考察,包括图纸检测、现场结构勘察、承重计算等等。演出设备需要22辆40尺集装箱货车来运输,卸货要整整三晚时间。为使各地观众的视觉感受保持相同,《剧院魅影》也在原版本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技术升级,并需要机械、灯光、音响、假发、服装、特效化妆等各部门紧密配合来更好地呈现细节。
《剧院魅影》素来以舞台场景的华丽和多变为世人所知。也因此,该剧每场演出的自动化舞台指令达到120个,共有22次布景变化,平均每5分钟就会更换一次置景。比如剧中的“地下湖”场景,剧组使用了280余支蜡烛、250公斤干冰和10台烟雾机来营造湖面烟雾缭绕、如梦似幻的效果。
除了高度复杂的舞美技术,《剧院魅影》从剧目的创排到服装假发,每一个环节都遵循从西区、百老汇延承而来的工业化流程。
《剧院魅影》中的服装全部忠于1986年首演时的设计手稿。为了还原19世纪巴黎歌剧院的辉煌背景,全剧打造了230余套华美戏服,服装由传奇设计师玛丽亚·伯约森设计并由经验丰富的服装制作者手工制作。
为此,此次演出服装共装了35个大木箱。打包装箱一次耗时6个多小时。剧组同时要带上洗衣机、烘干机、熨烫机、干洗机等随行设备。有的服装蕾丝、钉珠较多,只能人工手洗。而据介绍,巡演团队中整个服装假发团队多达9人,此外每场演出还需要11位换装员协助演员进行快速换装。
在“升灯仪式”当天,记者探访了后台,在服装间、假发间,许多工作人员都在紧锣密鼓地为演出做最后的准备。执行导演Rainer Fried认为,“如果缺少细节就不能成为经典”。
执行服装设计Jill Parker谈到,为了获得更好的舞台效果,剧组会根据场景的不同来定制演员的服装和造型。比如剧中的高潮场景之一,魅影从地宫登上剧院的舞台时是比较暗黑的基调,在演员的服装中就相应融入了一些暗黑的元素。
发型总监Annette Miles-McCarron也介绍说,共有70顶假发将在舞台上的不同场景中出现,剧中所有角色的假发都是根据演员头围纯手工打造,制作一顶假发需要40小时至70小时不等。
中文版联合制作人、也是剧中“魅影”扮演者的阿云嘎表示,希望大家能够多关注细节的呈现。因为,“现场的调度和情感能够超越文字”。
值得一提的是,美东时间4月16日,《剧院魅影》正式结束了在百老汇长达35年的驻演。而那也是中文版《剧院魅影》卡司们集体上台进行技术合成的第一天。在两版《剧院魅影》中都参与制作的执行编舞Denny Berry看来,这也代表《剧院魅影》的一种新生。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