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
据北京大学新闻网2月27日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民盟中央原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原副主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著名经济学家、杰出的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2月27日19点31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北京大学已成立治丧工作组,开展相关工作。全校师生沉痛悼念。目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官网已变成黑白。
“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先生千古,他的学术遗产仍将在历史长河中熠熠闪耀。
峥嵘一生
北京大学新闻网显示,1930年11月22日深夜,厉以宁生于南京,家人给他起名以宁,“以”是排行,“宁”指出生于南京。四岁时他随家庭迁居上海,先后在上海两所著名的小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41年,厉以宁考上著名的上海南洋模范中学,1943年又随家迁居到湖南沅陵,以优异成绩考上湖南名校雅礼中学。1947年转入南京金陵大学附中就读,直到高中毕业。这些名牌小学中学为厉以宁奠定了良好的文化素质基础。
1955年,厉以宁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资料员、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至1992年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系主任;1993年至1994年担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1994年至2005年担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1988年至2002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届、八届、九届常务委员;2003年至2018年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常务委员。
资料显示,厉以宁的研究包括:管理制度和管理哲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国民经济管理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比较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等。因论证倡导中国股份制改革,被学界尊称“厉股份”。
北京大学任教数十年,厉以宁堪称桃李满天下。公开资料显示师从厉以宁的,便有第二十届中央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书记陆昊,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姝威,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总裁孟晓苏,摩根大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及首席中国经济师龚方雄。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现任国务院总理、党组书记李克强,李克强在北大读博期间,还曾与厉以宁、李源潮等师友合著《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一书。
因为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厉以宁多次获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分别在2013年获得第十四届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2016年获得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18年获得改革先锋称号、奖章。
学术遗产
在担任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期间,厉以宁亲历了中国立法的巨大进步,主持起草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审议和参与制定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多部法律。
同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在经济学领域著述甚丰,包括《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学的伦理问题》、《转型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罗马—拜占庭经济史》、《论民营经济》、《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
厉以宁关于股份制改革、非均衡理论、民营经济发展的理论创见为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指引前路。
据人民网报道,厉以宁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他提出了企业改革主线论的主张,认为价格改革主线论的缺陷是没有认清当时中国经济的非均衡主要是第二类非均衡,即企业没有充分活力情况下的非均衡。他在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认为股份制的性质取决于投资者的性质,因而股份制与公有制可以相容。他的这一系列理论与政策主张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对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重要的影响,被社会誉为“厉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厉以宁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第三次分配”成为近年来一个热词。2021年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提到“三次分配”,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在1992年,厉以宁便在《论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影响收入分配的三种力量”,在1994年出版的《股份制与市场经济》一书中又做了进一步阐释。他表示,收入不应只有市场、生产要素进行首次分配,而是要政府加强调节、引导慈善事业的“三次分配”,通过“三次分配”可解决收入分配难题。
“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骄傲,就是我们参加了改革,这是我自己可以得到安慰的”。2017年3月18日,在2017全国“两会”结束后的第三天,厉以宁在接受《财经》专访时说。
业界追忆
在北京大学新闻网发出厉以宁离世的消息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官网变成黑白色,众多经济学家也纷纷发文哀悼。
“陈岱孙教授和厉以宁教授是改变我命运的恩师!1981年我第一次到北京大学见到厉老师,此后,他一直指导我的研究工作。1984年我成为陈老和厉老师的学生。没有两位恩师的指导,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厉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1997年陈老去世时,我失声痛哭!今天我又失去一位恩师!陈老和厉老师的在天之灵会看到学生们没有辜负他们的教导和期望,学生们的成就是他们永远的丰碑!”刘姝威在朋友圈发文哀悼。
“泣别敬爱的厉以宁老师!永远铭记厉以宁老师的恩情!”孟晓苏在朋友圈发文泣别。
“厉以宁老师也走了!他代表了中国经济学的一个时代,也带走了一个时代!厉老师千古!”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历任院长之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联合创始人和教授张维迎在朋友圈发文追忆。
“沉痛哀悼!厉老师在八十年代对西方经济学的介绍启蒙了一代人,他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考和建言展现了深刻的理论洞察和巨大的突破时代的勇气!当年多次面聆厉老师授课.获益良多!愿厉老师在天国安息。”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朋友圈发文。
“厉以宁先生是中国改革的推动者、践行者,股份制的倡导者,在理论的引入、创新和实践的总结、突破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没有厉以宁先生,我们在很多领域可能还处于摸索和犹疑当中。深刻缅怀,先生不朽。我们应当沿着市场化、法治化、全球化的道路继续前进,不犹豫,不迷茫,不懈怠,不妥协。”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在朋友圈追思。
儿时趣事
和后辈眼中改革的推动者、践行者,股份制的倡导者等伟岸形象并行不悖的,是厉以宁和许多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爱好的童年和青春期。
像很多人一样,他曾经有过一段缱绻的文学梦想。据北京大学新闻网介绍,厉以宁一直偏爱文学,曾熟读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和诗词;喜爱阅读外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莫泊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以及中国现代文人鲁迅、巴金、茅盾、沈从文等人的作品。
在湖南省沅陵县雅礼中学(当时雅礼中学迁移到沅陵)读书的日子里,他源源不断地将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感受用诗歌、散文、杂感和短篇小说等表现出来。他的每一个作品,都成为同学们争相传阅、反复议论的焦点。这进一步鼓舞了他的作家梦。
厉以宁对文学的热爱,在他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建院(系)110周年所著的文章《难忘的大学生时期》里,同样可以窥见。在文章的的末尾,他附上了记述大学生时期生活的11首诗词,他用“何处不逢春,春光不待人”表达接到北京大学经济系录取通知书后的奋斗之心,用“谁道山高,见否群峰水底飘”表达自勉之意,用“幼树新姿,共盼迎来飞絮时”表达对毕业后的期许。
文学之外,他对化学的热爱也不少。1946年,厉以宁重返南京,转到南京金陵大学附中读高二。在一流的数理化老师们的熏陶下,厉以宁的兴趣又逐渐从文学转向自然科学。他还担任了班里的学习委员兼化学科代表。高中毕业前夕,学校组织厉以宁所在班全体同学去一家大型化工厂参观。机器轰鸣,烟囱林立,严肃的化学工程师,深深刻进厉以宁的脑海。他在接受北京大学新闻网采访时说,“这次参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我了解到化肥生产对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于是我决心走‘工业救国’的道路。”
这段经历,让他被媒体称为“差一点,中国就多了一位化学家,少了一位经济学家”。
无论所热爱的还是所投身的,如果用一句话形容厉以宁的一生,他在1955年大学毕业前夕写的这首七绝自勉诗或许可以简单的概括,“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陆珊珊
责任编辑:凌辰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