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 刘增禄 王飞
自2019年开板以来,科创板已经走过三年时光。这三年,科创板从25家公司扩大到400余家公司,总市值从5534.96亿元扩大到60646.31亿元。这表明,科创板较好地实现了融资市场和投资市场的平衡,财富效应较高。
从基金角度来看,公募基金对科创板关注度持续提升。基金二季报显示,公募基金按季度连续增持了晶科能源、高测股份、迪威尔等70只个股。就这70只个股——“科创70”而言,在持有专利数量和质量以及研发投入与营收的匹配关系上,均高于板块内公司,同时这些公司大多数是芯片、医药等细分领域龙头或“隐形冠军股”。这或许显示出,基金在加仓这些个股时,不仅仅关注“硬科技”,也同时关注高“含科量”、高成长性。
《红周刊》综合统计科创板公司发现,另有12家公募未重仓公司符合“科创70”公司的特征,这些公司或许成为公募基金未来关注的新目标。
公募持续增持70家科创公司
“科创70”浮出水面
在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扩张的过程中,机构资金持续优化组合并加大投资力度。据公募基金二季报和Wind数据统计,二季度末有235只科创板公司被权益类公募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平衡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纳入了前十大重仓股,占科创板全部公司的比重为53.05%,高于创业板和主板的32.87%和35.33%的占比。
分季度看,公募基金在二季度对150只科创板公司进行了增持,如晶科能源、高测股份、派能科技、海目星等,其中晶科能源获增持最多,二季度末共有76只基金将其纳入前十大重仓股,合计持股29947.43万股,较一季度末增加了3327.73万股。
结合基金一季报,科创板共有181家公司连续两个季度现身公募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其中有70家公司获得公募基金的连续增持。比如新能源公司高测股份,公募基金对其连续三个季度增持,持仓股数从298.20万股升至2782.24万股。
仅就公募基金持续增持的70只科创板公司而言,这些公司大多是电子芯片、新能源电力设备和医药生物行业公司,这三大行业公司合计39家,占比达55.17%。
而且,在上述70只科创板公司中,一些知名基金经理纷纷现身其中。如中欧“天王”级基金经理周蔚文参与管理的中欧创新未来,二季度重仓高测股份,持股388.2万股。又如王宗合管理的鹏华创新未来,今年二季度继续重仓芯片概念股思瑞浦,持仓与一季度末持平。另外,由赵蓓掌管的工银瑞信前沿医疗、工银瑞信医疗保健行业、工银瑞信养老产业、工银瑞信成长精选等多只基金产品,对美迪西增加持仓。
那么,这70只科创板公司会不会成为引领板块风向的“科创70”?
龙赢富泽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经理王存迎向《红周刊》表示,以电子芯片、新能源电力设备、医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类公司,一方面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这代表他们未来的市值天花板非常高;另一方面这些科技创新公司,在国内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只要保证自身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管理能力不断增强,产品力足够,就会有着非常快速的销售和利润增速。
“现在中国的电子芯片公司对标海外巨头还有巨大的市值差距,新能源的渗透率还处于低位,中国的医药研发类公司特别是创新药公司发展也特别快速,以他们为代表的科技创新类公司预计仍将受到公募基金的偏爱。现在看他们还没到自身的天花板,仍然具有非常大的成长空间。”王存迎进一步指出。
“科创70”平均专利约190项
研发支出占比处于高位
公募机构集中看好“科创70”公司,显然是看到了这些公司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科创板上市要求特别强调科技属性,比如上市门槛中要求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不得少于5项,这就意味着“科创70”公司的“含科量”理应高于门槛要求。
据《红周刊》统计,“科创70”公司的平均专利数量(招股书披露数据,下同)约为190项,平均发明专利约72项,均远高于科创板上市门槛。
具体而言,时代电气的专利数量最多,据公司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底,公司境内外累计获得专利授权数量2810项,其中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分别为1528项、1135项、147项。同时,据公司去年年报,公司授权且有效专利数量已经增加至3145件,年内申请发明专利491项,获得293项,目前公司累计获得发明专利已达1743项。
对比时代电气,晶科能源的专利数量也在快速增长。据公司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6月末,公司拥有1070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49项,形成核心技术和主营业务收入的发明专利合计96项。半年后,据公司2021年年报披露,公司专利已增至1159项,其中发明专利199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分别为947项和13项。
同时,晶科能源的“含科量”放在A股同类公司中横向对比,也处于上游。据公司招股书,以2021年6月末为统计时点,晶科能源获得的已授权专利数量略少于隆基绿能,发明专利数量略少于天合光能。截至去年底,虽然各家公司的专利数量都实现了进一步增加,晶科能源依然排在行业第二位(见表1)。
“科创70”公司在板块内外的“含科量”较高现象,是由这些公司的研发投入水平决定的。据统计,对比主板和创业板,科创板的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明显偏高,同时也是惟一一个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始终保持在两位数的板块(见表2)。
对于“科创70”公司专利和研发投入情况,星石投资首席策略投资官方磊认为,还要结合公司营收增长情况综合分析,因为如果研发支出占营收比重提升是因为营收下滑而来,那就可能意味着公司的内在价值在降低,投资风险增加。
据《红周刊》统计,相较于主板与创业板公司,近3年来,科创板的营业收入同样呈现了增速最快且增速逐年提升的势头。在“科创70”公司中,10家连续三年研发支出占比在20%以上的公司中有9家连续三年研发支出占比在20%以上的公司,其营业收入也始终保持了正增长。
以近年来研发支出占比持续抬升的宝兰德为例,公司2019年~2021年度的研发支出金额逐年增加,分别为3088.29万元、4041.07万元、6791.66万元,营业收入分别为1.15亿元、2.28亿元、4.63亿元,研发支出占营收比重分别为21.55%、22.17%、33.99%。身为软件开发行业的公司,宝兰德的研发支出占比已经持续超越了其所在领域龙头公司德赛西威。
公募减持股“含科量”较低
铁建重工等公司或将重获青睐
相比“科创70”公司,有56家科创板公司在今年上半年遭遇基金连续减持或失去重仓股地位,其中,有26家被接连减持,30家公司退出了公募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名单。
对比而言,这些公司的“含科量”整体偏低。如仅从企业属性来看,这些公司中仅有16家属于专精特新企业,占比不足三成。
其中,包括道通科技、芯原股份和澜起科技等在内的合计被公募减持股份数量前十的公司,有9家非专精特新企业(见表3);包括亚辉龙、清溢光电和优刻得等在内的退出公募前十大重仓股名单且股份数量减少前十的公司,有8家非专精特新企业(见表4)。
以IPO专利数量对比来看,据《红周刊》统计,“科创70”公司首发时的平均专利数量为189.60项,而上述56家公司普遍不“达标”,尤其是合计被减持股份数量前十的公司,其专利数量均未超过“科创70”公司的平均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部分公司的专利数量虽然相对其他被减持的公司更高,但其“含科量”却并不高。如道通科技有160项专利,但其中发明专利仅有30项,其余专利均为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而发明专利的价值是要远高于后两者。不仅如此,在发明专利中,道通科技受让取得9项,这让其“含科量”再次打折。
同时,上述56家公司的研发支出也弱于“科创70”公司。数据显示,“科创70”公司去年平均的研发支出合计为2.23亿元,而公募减持的56家公司,其平均的研发支出合计分别为2.21亿元和1.80亿元,均要低于前者。
《红周刊》进一步统计发现,上述56家公司目前整体的盈利能力与“科创70”公司也有一定的差距。在这56家公司中,有51家去年的营业收入实现了同比增长,其中更有25家公司的营业收入规模在10亿元以上。但除康希诺和热景生物等少数公司外,其余公司去年的归母净利润规模普遍在10亿元以下,1亿元以下的有8家,更有包括澜起科技等在内的5家公司去年的归母净利润出现了同比下滑。而在今年一季度,这些公司中归母净利润出现同比下滑的家数已扩大至30家,占比超过一半。
“科创70”的“备选们”
铁建重工等或将重获公募青睐
综合来看,公募青睐那些高“含科量”、高成长性的细分领域龙头。《红周刊》据此统计发现,科创板目前有12家公司较为符合公募的“审美”,铁建重工就是其中之一(见表5)。
据了解,于2021年6月登陆科创板的铁建重工,主营为智能型及超大型盾构机和竖井斜井掘进机与硬岩TBM等,是大型定制化高端工程装备行业的龙头,公司首发时就拥有境内专利1074项、俄罗斯专利8项、中国台湾地区专利2项,是科创板上市公司中为数不多的专利数量突破1000项的企业。截至今年7月15日,铁建重工的专利数量已增至2600余项(包括到期的专利等)。
铁建重工的专利数量维持在较高水准与公司较为注重研发有关,如仅在2021年度,公司就斥资6.78亿元用于研发支出,这一水平在所有科创板公司中排在第23位。同时,铁建重工的业绩也在稳定增长,如公司2021年度和2022年一季度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均为正,且均实现了双位数增长。
此外,据铁建重工介绍,公司的岩石隧道掘进机装备自2017年以来在中国内地市场份额保持第一,盾构机维持在前两席位,智能凿岩台车2021年销量稳居国内外第一。种种迹象表明,铁建重工的发展正向成熟期迈进。
保银投资向《红周刊》指出,“我们一般会从财务指标、核心竞争力和估值等角度选择科创板公司,其中科技(科创)公司的估值与其生命周期有关,一般在上市初期可能还处于亏损阶段就不能用PE估值,可以关注企业营业收入的成长性;进入稳定增长期,可以考虑相对估值方法中的PE;进入成熟期,则要考虑分红等因素。”
而据《红周刊》梳理,铁建重工2021年的年度分红总额为5.23亿元,为所有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最高的。同期分红总额排在第二位的是安旭生物,为2.38亿元,约为铁建重工的一半左右。
今年三季度以来的机构调研数据显示,已有博时基金、信达澳亚基金、安信基金、中融基金和诚通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纷纷出现在铁建重工的机构调研名单上。这或预示着,铁建重工将进入公募基金的“持仓池”。
另据机构透露,近期科创板做市商制度已进入落地实施阶段,这意味着科创板将会引入更多机构资金。对此,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向《红周刊》表示,科创板有望进一步深化改革,并成为A股市场的投融资标杆市场,这对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和助推作用。同时,这也意味着,科创板未来将会诞生更多“隐形冠军”。
(本文节选自8月6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