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厉晓杭 黄银凤 汤丹文
通讯员 何华军
江流万里,绵延不绝。文化遗产跨越时空,传承久远。
经宁波籍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全国两会上提案并与十余名国内专家学者联名倡议,我国设立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今天是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
宁波有千年建城史,丰厚的历史文脉,灿若繁星的文化遗迹,是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岁月峥嵘,山河为证;文脉绵延,与古为新。宁波在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道路上,不断求索、砥砺前行。
留住记忆,擦亮宁波历史文化金名片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曾如此表达。文化遗产,不仅是城市历史脉络的见证,更是城市的灵魂和底色。
在漫长的历史中,宁波孕育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地域文化,留下了大量历史价值高、文化内涵深刻、地域特点鲜明的文化遗产。
“宁波既是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华海洋文明的源头之一,也是中国大运河最南端的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地和浙东学术文化的渊薮之地。”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早在1986年,宁波就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分为七类,宁波作为传统风貌型、地方特色型和特殊职能型相结合的城市,显示了其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014年,大运河(宁波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宁波成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行列。
2016年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的推进,进一步确立了宁波“中国大运河出海口”和“海上丝绸之路起航地”的特殊地位。
“‘运河出海口’‘海丝始发港’这两张金名片,使宁波成为国内唯一兼具运河城市和海港城市双重特征的城市,为宁波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布局中谋得了重要一席,培育了宁波对外开放的新优势。”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江怀海感慨。
文化遗产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1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7处,文化遗产资源数量和质量居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前列和计划单列市首位。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宁波率先创新性地把项目、传承人和基地三者纳入非遗整体保护。经过多年建设,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项目28个、国家级传承人16名,省级项目96个、省级传承人101名,市级项目372个、市级传承人381名。金银彩绣等5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井头山遗址、施岙遗址古稻田、大榭史前制盐遗址、鱼山遗址、乌龟山遗址、塔山遗址、句章故城、明州罗城遗址、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窑址……近年来,我市“水陆考古”工作齐头并进,抢救保护数十处地下、水下文化遗存,出土各类文物标本数万件。
“这些文化遗存丰富了宁波境内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谱系的认知和研究,改写了区域文明发展史。”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林国聪介绍,深埋于地下10米的井头山遗址将宁波地区的人类活动史前推到距今8000年左右,是目前中国沿海发现的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为中华海洋文明探源树立了标杆。施岙遗址古稻田是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文化系列最完整、证据最充分的稻作农耕遗迹,被专家誉为世界级的发现。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充分活化加速“破圈”
“宁波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力的城市,这与宁波的历史文化底蕴紧密相关。对于文化遗产,一方面我们要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要唤起国民对它的热爱。”冯骥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冯骥才以“传统文化守望者”的身份,奔波在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的路上,对故乡致以最深情的凝望。
近年来,我市相关部门通过修编《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从市域、中心城市、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地段、文物古迹与历史建筑五个层面,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实施以古桥、古祠堂、名人故居、地标性文化景观或代表性近现代建筑等为重点的“美丽乡愁”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工程;推进历史街区规划开发和合理利用,先后为鼓楼、郁家巷、南塘老街、莲桥第等历史街区实施有机更新和商业开发提供文化支撑。
“博物馆+”的跨界创新,使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从“书不出阁”到“阁闻天下”,天一阁博物院讲好中国故事,在展陈中注入“黑科技”,让大家能够近距离“触摸”文物,近三年接待外籍游客1.3万余人;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创新全国研学基地文旅融合新模式,面向公众推出暑期研学营,成为网红打卡点……博物馆叠加旅游演艺、研学教育、趣味体验等,让更多人拥有了博物馆的不同“打开方式”。
工业遗存华丽“蝶变”,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老宁波人记忆中的和丰纱厂,转型成为和丰创意广场;太丰面粉厂“变身”宁波书香文化园,部分老建筑得以妥善保留;原火车北站“大变脸”,成为文创港核心区的对外展示窗口……这些工业遗存,在文创产业的加持下,以新的姿态融入城市生活。原宁波太丰面粉厂职工阿珍说:“这个地块有一点没变,它一直在向宁波人提供着营养,当年是物质粮食,如今是精神食粮。”
古村古镇保护,让新家园“忆得起乡愁”。
从鄞州走马塘村到江北半浦村,从慈溪方家河头村到奉化栖霞坑村……这些最美古村落的走红,无疑是宁波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中,深挖地域特色文化,不断提高文化遗产的社会认知度、知名度的结果。
“非遗+产业”,不断探索非遗发展新路径。我市联合各地非遗传承人和传承基地、旅行社、自媒体等多方力量,串联起手工艺体验等创意丰富的环节,结合非遗展览、非遗演出、直播带货等方式,探索非遗传承发展新路径,辐射面大,影响深远。市文化馆副馆长孔燕介绍,宁海南宋红妆乐园通过博物、演艺、展示等多种形式,将十里红妆文化传承及非遗手工艺自然穿插在南宋故事线索中。省级非遗项目黄古林草席则注入了科技力量,企业持续研发新工艺、新产品,将品牌做大做强。
创新转化,探寻宁波发展转型的精神坐标
《荀子》有载:“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这正揭示了守正与创新的关联。
“道不离器”“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这些浙东文化的精髓涵养了宁波人诚信务实的品质;传承450余年的天一阁和“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传统,使宁波赢得了“文献名邦”“院士之乡”美誉;“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精神,开启了“宁波帮”百年辉煌。
宁波“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聚力文化发展大繁荣,彰显港城文化新气象。
当今,宁波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精神坐标和文化密码从何处寻觅?“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两宋以来开放博纳、商学并进的精神,明清以后开明务实、与时俱进的风尚,从而从根脉上找准传承和锻造当代宁波文脉和城市精神的精准定位。”宁波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邬向东说。
知源求变、与时俱进,宁波不断进行创新转化,实现文化大发展大跨越,使诸多文化遗产与当代文化相通相融,共同服务于新时代。
千年罗城,开启新篇。
当前,海曙区正着力推动千年罗城复兴计划,将立足罗城这个宁波市最具历史文化和影响力的地段,串连起诸多文物古遗,打造一个行走的博物馆之城。
浙东运河,通江达海,运济天下。
我市已出台大运河(宁波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将启动建设大运河(宁波段)国家文化公园工程。以河海博物馆为核心的大运河遗产保护传承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天一阁博物院南馆建设工程上马,河姆渡遗址公园申报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望京门城墙遗址馆竣工并筹备近期开放,鄞州打造东钱湖宋韵文化圈,实施宋韵文化走廊工程等六大工程……这些大项目、大平台的建设,将满足人民群众更加多元、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激发城市的文化活力。
“城市文化往往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以及受其影响而形成的技艺、传统、思维方法、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城市中的文化遗产正是这些重要信息的成果和见证。”天一阁博物院副院长张亮认为,城市精神根植于城市文化,以文化为内驱力,打造更有辨识度的宁波文化产品和价值符号,可以不断推动宁波经济建设发展行稳致远。
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共享。
宁波正凝聚起社会各界强大合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进行创造性转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书写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