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诠林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许地山的散文,尤其是《落花生》一直被各类中小学语文教材选为教学篇目,但普通民众对于许地山的认知,大多止于中小学语文课文《落花生》的作者,殊不知,许地山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琴棋书画兼擅,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耶儒集于一身,梵道皆有涉猎,甚至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少有的人文学术通才,是融朴实与先锋于一炉的才子型学者。
许地山的学问博大精深,要略说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落花生”精神的提出者。正如上文所述,《落花生》因其文字明白晓畅,富有人生哲理,而且其主张的人生观符合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百年来未曾间断地被收入各类中小学教材之中,数代国人从小就在心目中印上了作家“落花生”的高大形象,而此种在少儿时期刻下的心理印象恰恰是终生难以磨灭的,因此,可以说,《落花生》一文及其阐述的人生哲理已成为许地山的代名词,也成为他作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高显示度标识。
二、作为内渡大陆的台湾籍作家对台湾、香港文学及文化的贡献。许地山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心怀台湾故土的乡愁悲愤与其父许南英的心向祖国抗日保台义举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许地山曾为宋蕉农翻译的《台湾民众的悲哀》作序一篇。译者宋蕉农在其自序中说,“特蒙先人世为华官而自己在幼年逃出日本虎口的许先生,用旧台湾人的满脑热血的口气为这本小册子作序,字字血滴,句句生声,译者除以十二分的诚意感谢许先生外,并希望读者在未识本文之先,须仔细的吟味许先生这篇序的深意! 一九三〇年一月廿八日蕉农识于日本京都”,由此也可看出,许地山爱国爱乡的情感感人肺腑。1935年,许地山到香港后除了从事日常的教学工作、文学创作活动以外,还参加了众多当地文化界、教育界的社会公益活动,对现代香港文学和文化由最初萌芽到蓬勃发展贡献良多。
三、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许地山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也是《小说月报》的创办人之一,而且比照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的创作宗旨,许地山的文学创作和文化活动所具有的“为人生”特点是鲜明且贯彻始终的。目前研究文学研究会的著作大多把注意力集中于茅盾、郑振铎、叶圣陶、冰心、老舍等人,反而忽视了作为创会成员之一的许地山对于文学研究会的坚持文学主张、创办会刊、提携扶持文学新人的重要贡献及其相关的文学成就。
四、宗教研究大师、第一部道教史的撰写者。许地山曾就读于教会学校(燕京大学)的神学院,也曾工作于此,其生活轨迹可以说与基督教有着深厚的渊源,从事基督教研究应属他专业领域中的分内之事。鲜被人们注意的是,许地山于1921年曾翻译了“第一部完全由中国人翻译的圣经书卷”——中文版的《圣经》“雅歌”,而且他的这一译本在华人世界的福音活动中被广为应用和传布。此外,许地山还对佛教、道教、摩尼教等宗教有着浓厚的学术兴趣,在从事宗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许地山便不可避免地同时开展了与之相关的因明、梵文以及包括妈祖信仰在内的民间信仰等方面的研究。许地山的《道教史》是中国的第一部道教史著作。许地山还曾著有《佛藏子目引得》。在许地山逝世的1941年,还在进行道藏著作《道藏子目通检》的编纂工作且编纂工作已经完成并已交稿,惜稿件毁于日寇手中。
五、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大师。许地山的兴趣之广泛,其研究范围早已超出宗教学领域,他所做的研究只有放置在人类学的范畴中才可以予以理解,如许地山著有《扶箕迷信的研究》《中国女性服饰史》等,二者看似毫无关系,就学科归属来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如果从当今盛行的文化人类学视角去看这些著作,则可以领会许地山杰出的学术选题才能和高瞻远瞩的学术眼光,他的有些研究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也是领先和超前的。如果从学术传承的角度来看,许地山在中国人类学、民俗学和社会学界的辈分也是极高的。1928年至1929年,时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的许仕廉曾敦聘燕京大学宗教学院许地山教授为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义务讲授课程,此时人类学大师吴文藻亦在该系工作,担任助教职务。此外,1934年至1935年,许地山曾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开设《中国礼俗史》课程。许地山在牛津大学读书期间曾搜集了中英鸦片战争史料,后来集成了《达衷集》一书在中国出版,为中国的鸦片战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而他抄录这些有关“三山举人”史料的初衷,当前所能看到的文章大多含糊地以“为友人”搜集鸦片战争资料。那么,这个友人是谁呢?吴文藻的博士论文即以鸦片战争史为研究对象,论文题目为《见于英国舆论和行动中的中国鸦片问题》,并于1928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许地山与冰心在燕京大学有师生之谊,并且三人还曾于1923年乘同一艘轮船(杰克逊总统号)赴美留学,甚至许地山还是吴文藻、冰心二人的介绍人。以许地山与吴文藻、冰心的这种密切关系,吴文藻直接或者间接通过冰心请托许地山为其在英国查找鸦片战争时期的中英关系史料应该是很有可能的。但是为什么似乎许地山及他人提起此事不直接言说为吴文藻查找资料,而仅说是“为友人”查找资料,以及许地山是否确实是为吴文藻查找了牛津大学的鸦片战争史料,尚需今后进一步考证。
六、东方文学研究学者。许地山曾在缅甸担任中学教师,工作生活多年,后其父许南英病逝于印度尼西亚,许地山也曾于20世纪30年代赴印尼为其父扫墓,因此他对于南亚和东南亚自然及社会状况有着深入的了解和考察。许地山曾著《印度文学》一书,并将戴博诃利(印度作家)的英语著作《孟加拉民间故事集》翻译成中文出版,其中的《印度文学》被季羡林评价为“篇幅虽然不算多,但是比较全面地讲印度文学的书在中国这恐怕还是第一部”,而《孟加拉民间故事集》一书则被季羡林评价为“对印度文学传入中国有开创之功”。
七、历史研究学者。许地山著有《大中磬刻文时代管见》《清代文考制度》《猫乘》等历史研究论文,并曾于1936年与徐悲鸿一同实地考察宋代赤湾少帝陵(宋少帝帝昺陵)遗迹,还曾于1941年发表《香港考古述略》一文,可以说是第一个进行香港史研究的学者。许地山还曾涉猎天地会研究、中国女性服饰史研究。此外,许地山还曾指导燕京大学研究部历史系学生叶国庆以“《平闽十八洞研究》”为题写作硕士毕业论文,研究闽南语晚明通俗小说《平闽十八洞》,建议叶国庆借鉴英国哥麦氏《作为历史科学的民俗学》一书的研究方法,“说明历史演变和故事关系的问题”,使得叶国庆成为继林语堂之后第二位深入系统地研究《平闽十八洞》的学者。
八、书法家、画家、旧体诗人。许地山一直被认为是白话新文学作家,民众对其旧体诗文和深厚的旧学根底知之甚少,以至有的著作收录许地山为赵世铭所题写的“小康梦醒大同说,进化机枢昔哲停。是好青年应努力,他年同听凯歌声”一诗时,特别注明此为许地山仅存的旧体诗。近年来,许南英、许地山父子的书画著作在福建、广东一带被大量发现,而这些艺术作品显示了许地山超拔的书画技艺、艺术才能和优秀的旧体诗禀赋,如他于1932年书写的毛笔书法小品中,有旧体诗4首,其中有“兰枝秀挺石昂藏,骨自嶙峋品自香。大抵英雄多本色,特将素笔写幽芳”一诗,其中的“骨自嶙峋品自香”一句朗朗上口,令人过目成诵,堪称佳句。
九、音乐家、歌词作家。许地山作词或谱曲的歌曲目前可见者有数十首之多,其中有数首歌曲是由他与叶绍钧、郑振铎等著名作家合作的,如“《注音字母歌》(许地山作歌并曲)、《蝴蝶歌》(许地山作曲、叶绍钧作歌)、《海边》(许地山作谱、郑振铎作歌)、《白》(许地山作谱,叶绍钧作歌)、《早与晚》(许地山作曲、郑振铎作词)、《黎明的微风》(郑振铎、许地山制曲)”等等,值得挖掘整理、教唱、传唱。这可能与其曾经担任过小学教师和校长的经历有关,长期以来,在中国,音乐、美术是中等师范生、幼儿师范生必备的基本功。当然,琴、诗、书、画、棋也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标志性素养,在这一点上,许地山的父亲、晚清台湾进士许南英也是可以传授家学的。
十、翻译家。许地山曾将英文印度著作《孟加拉民间故事》《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等翻译为中文出版,还曾翻译过梵文著作,如我国著名的藏族诗人仓央嘉措所作仓央嘉措情歌集,第一次被翻译成汉语时,藏学家、翻译家于道泉就曾将译文交予许地山审读、润色。1931年,于道泉曾在《仓洋嘉措情歌》自序中说:“我还要谢谢燕京大学梵文教授许地山先生。若非许先生怂恿鼓励,我一定没有勇气去作这样的翻译,译完后许先生又在百忙中将我的汉文译稿削改了一遍。”从于道泉以其专业权威的藏学家的身份对许地山梵文功力的推崇,可以看出许地山在藏学及梵文方面的重要学术地位。
十一、教育家。许地山受胡适推荐到任香港大学文学院院长一职后,曾大刀阔斧地进行课程改革和管理制度调整,甚至不惜辞退有前清功名的宿儒。当时的香港大学,被鲁迅称为“这学校是十足奴隶式教育的学校,然而向来没有人能去投一个爆弹”,文学院的课程全部是四书五经等古文、经学的内容,新文学、新文化的课程却告阙如。许地山在香港大学文学院的改革,其目的便是建立符合现代教育规律、适应世界潮流的科学、民主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其精神实际和五四运动所提倡的“德先生”“赛先生”理念一脉相承,延续了鲁迅、胡适、钱玄同等人的新文学、新文化思想,吸取了五四运动前后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开展的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此后香港大学文学院的发展,也证明了许地山所推行的教学改革的前瞻性和有效性,从这个角度来说,许地山还有着卓越的教育管理才能。此外,仅从《落花生》和《语体文法大纲》来看,许地山则足以堪称优秀的思想教育家、语文教育家,更遑论他的言传身教绝不仅仅限于这两部著作。许地山对于学生的影响除了《落花生》等著作的人生哲理的感悟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直接影响,那便是他把崭新的、科学的学术研究方法传授给了众多弟子,如厦门大学叶国庆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李镜池教授、中山大学金应熙教授等均深受其治学风格的影响,并均卓成大家。许地山还曾指导过香港的大学生社团活动,在抗战时期,广东省各迁港办学的大学成立了学联组织,名为大学生联合会,“大学生联合会的工作得到了许地山等人的指导”。
十二、爱国主义者、红色革命家和民主斗士。许地山是五四运动游行和抗战文化活动的直接参加者,许地山的夫人周俟松曾回忆说,“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地山怀着满腔爱国热情积极投入。5月4日参加了声势浩大的集会和游行,并参加‘火烧赵家楼’的义举。运动中,被推选为几所学校的学生代表”,“我第一次见到许地山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的游行队伍中,有人告诉我,那人是许地山。见他手持标语旗,高喊口号,无所畏惧的冲锋陷阵,随着队伍到东交民巷。当时已是内外密布军警,代表去大使馆,洋人拒不接见。群众在愤怒中,队伍转奔卖国贼曹汝霖住宅赵家楼”。抗战时期,许地山曾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担任香港分会理事兼总务,在抗战期间为北方抗战部队积极募捐,捐款捐物。许地山还与瞿秋白、杨刚等红色革命家有着深厚的友谊,得知瞿秋白在闽西被捕后,许地山曾设法努力予以营救。另外,瞿秋白作词的《赤潮曲》是中共党史上第一首专门为工农创作的歌曲,瞿秋白“受俄国革命感染而创作的这首《赤潮曲》,发表在1923年的《新青年》杂志上,同时由另一位共产党人许地山谱曲。《赤潮曲》直接吸收了《国际歌》的表现方式,如同号角、闪电和枪弹,能迅速调动人们的情绪,深刻地鼓舞人们的信心。这首《赤潮曲》在革命青年中不胫而走,广为传唱,被誉为中国的《国际歌》”。由此看来,许地山有可能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不过尚需进一步考证。但无论如何,许地山与瞿秋白、茅盾、郑振铎等左翼作家有着密切的交往和联系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就其直接参加五四运动游行队伍、为中共党员提供帮助、反帝抗日反封建、为香港左翼文艺作出的巨大贡献而言,称其为爱国主义者、红色革命家和民主斗士不为过。
除了上述种种以外,另有许地山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学术的传承,他与诸多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名士和社会贤达的交游、他作为中国赴外留学的杰出代表的身份、他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等等均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台湾内渡作家的文脉传承系谱研究”、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台湾内渡作家研究”系列成果之一)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