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家梁蕊兰

戏曲艺术家梁蕊兰
2021年11月15日 00:54 今晚报

原标题:戏曲艺术家梁蕊兰

  门里出身 志在唱戏

  享誉京津沪的河北梆子艺术家梁蕊兰,清宣统元年(1909)四月降生在吉林一家戏园子的后台。她的父亲郭同路祖籍河北省容城县,小吉利梆子科班老生艺徒,出科后一直在东北各地演戏。他与同班女演员翠灵芝结为夫妻,终年忙碌于舞台演出,肝脏得了病没钱医治仍坚持唱戏,终因疲劳过度病情恶化,他去世时,女儿刚刚降生一个月。

  翠灵芝,早年在北京跟梆子名角一条鱼习艺,出师后到东北搭班,应工花旦兼演青衣。丈夫客死吉林,孩子刚出满月,手头没有积蓄,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不久她辞班,带幼女回到关里,在师兄的帮助下,搭入天津东天仙戏班,应二路旦角。半年后经媒人说合,改嫁以开小鞋店为业的静海人梁永锡为妻。她的幼女随同进了继父家门,易姓为梁,初名学儒,后改瑞君,最后定名蕊兰。

  梁永锡对继女十分疼爱。那个时代,女孩上学念书的还不多。蕊兰长到六岁的时候,继父花钱供她进了私塾,一连读了三年书。梁蕊兰终生感激继父的疼爱。

  梁蕊兰受周围环境熏陶,从小爱好唱戏。每天放学回家,先跟母亲学一会儿戏。她九岁那年,母亲翠灵芝在静海县城演《三娘教子》,让她扮演戏里的薛倚哥。这个娃娃生有唱、有念、有表情动作,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戏份不算轻。此前蕊兰看别人演过这个角色,母亲又教了她几遍,母女俩同在一台扮演母子,女儿演得松弛、完整,一句台词没忘记,一句唱腔没跑调,观众夸这孩子小小年纪不怯阵,母亲听了很高兴。梁永锡本来就是梆子迷,娶了个唱梆子的妻子,女儿又学会了唱戏,他心里很得意。他跟妻子说,女儿耳音好,有模仿能力,不如让她弃学从艺。女儿也巴不得唱戏,于是,夫妻商定不再让女儿上私塾,花钱请人教她唱戏。和翠灵芝同班的旦角男演员金香翠,会戏多,又有课徒传艺的经验;还有一位琴师王光明,精通音律,熟悉各家各派的演唱优长。翠灵芝、梁永锡聘请他们当女儿的老师,女儿正式学演梆子青衣。这两位师父对小徒弟要求相当严格,一段唱不学扎实绝不教下段;学会了的要是再忘了,那得打板子。

  梁蕊兰有这两位经验丰富的前辈传授,她又有三年私塾的底子,接受能力强,领会得快,学起戏来进步非常快,只两年的工夫便学会《三娘教子》《忠孝牌》《算粮登殿》《蝴蝶杯》等大戏、小戏十几出。而且,不光学会了旦角的唱、念、做,连这些戏里的老生角色她也能演。

  幸遇名师 艺得真传

  早年间,童伶演戏受欢迎,戏台上出了不少“六岁红”“七岁红”“八岁红”。并不是童伶的艺术造诣有多深,而是小孩子在台上装大人,看着有趣。在台上即使出点错,观众也不会喝倒彩。对青春期少女演戏,要求则苛刻多了。唱错了,演砸了,喝倒彩是常事,弄不好观众还会乱起哄,砸园子。梁蕊兰登台唱戏,论歌喉嗓音,无人能比;若论容颜美貌,较之某些同代艺人则明显逊色。她在静海、青县演戏的几年间小有名气,靠的不是长相,而是甜美似金钟、脆亮胜银铃的唱。

  梁蕊兰在乡镇的土台上摔打了几年,已经从童伶走向成年,在戏班里的位置也从一般演员、二路演员升为主要演员。她的母亲逐渐脱离了舞台,专心照顾女儿演戏。有一次在青县,梁蕊兰演《三娘教子》,饰王春娥,唱到“有道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可说是儿呀儿呀,唯有读书高”这个大“搭调”时,她的声音爽脆、娇美,节奏舒展、自由,台下观众一个劲儿地鼓掌叫好。正巧,在梆子界久负盛名的琴师岳子先,这天到戏园子来散心,一听梁蕊兰的嗓音,心里不由连连叫好。散了戏,翠灵芝把女儿领到岳子先跟前,叫她重唱了一段,请岳先生指教。岳子先称赞这孩子嗓音条件得天独厚,高音、低音、亮音、厚音一应俱全,并且说当时梆子舞台上唱功这么完备的少年少有。翠灵芝一听,就势对岳子先说:“您老要是看这孩子将来能有出息,就收她做徒弟吧。”岳子先没正面回答,只是一个劲儿地笑,后台的伯伯们对梁蕊兰说:“还不赶快给岳老板磕头叫师父。”梁蕊兰往地上一趴,真的磕起头来。从此,岳子先成了教她唱戏的师父。

  岳子先之所以收梁蕊兰当徒弟,是因为梁蕊兰的嗓音天赋实在太难得了,而当时她还只是一块有待打磨的玉。岳子先要下功夫把她打磨成稀世珍宝。他根据梁蕊兰的嗓音条件,在唱腔上大做文章,一字一句地教梁蕊兰唱,嘱咐她不能光学旋律、行腔,要掌握发声的技巧、要领,不能有条好嗓子就傻唱,要由熟到巧,最终做到高音亮而不噪,低音厚而不闷,用气足而不浊,咬字清而不僵,板眼准而不死,行腔顺而不平。梁蕊兰把师父关于唱功的真知灼见融化到自己的演唱实践里去,并且成为她独特演唱风格的精髓。没多久,她便从河北梆子女演员队列中脱颖而出,成为远近闻名的剧坛新秀。

  新花绽放 名动三津

  清光绪年间,河北梆子女演员在全国陆续出现,天津为主要集散地。女演员要出人头地,不经过天津观众检验,别想在剧坛红紫。岳子先深明此道,苦心孤诣要把弟子梁蕊兰包装一新,准备送她到天津闯荡。

  岳子先记起此前几年崛起剧坛的京剧大腕梅兰芳,得梆子前辈艺人李玉贵帮助,把一部数十折的河北梆子《春秋配》压缩精编,挑出《捡柴》《砸涧》等四折连缀到一起,翻改成同名京剧,于1917年在北京第一舞台公演,反响很强烈。《春秋配》原是梆子传统剧目,因为场次多、头绪乱,演员们通常只演其中的《捡柴》一折。但是,单折戏没头没尾,观众除了听唱,看不出完整的故事。岳子先决心让弟子梁蕊兰按梅兰芳的改本演这出戏,把《拷打》《捡柴》《回柴》《砸涧》等四折串联起来,排成脉络清楚、情节紧凑的新《春秋配》。特别对《捡柴》一折的唱段精心改造,谱出能够充分发挥弟子嗓音优长的在一折戏里先后唱旋律互不重复的三种“大慢板”,在传统梆子剧目里十分罕见。师徒二人花费三个多月时间反复排练,梁蕊兰再演新版《春秋配》,唱腔新颖别致,超凡脱俗的境界令人耳目一新。

  1925年,岳子先成功游说天津第一舞台成班人高福安,年仅十六岁的梁蕊兰得以进入天津,在第一舞台演出《春秋配》。

  梁蕊兰以《春秋配》作为进入天津的打炮戏,她扮演剧中的姜秋莲。《捡柴》一折,她在幕后唱“小搭调”,出场后唱“大慢板”,头一句“十三咳”唱“出门来”三个字,旋律起伏跌宕,声音婉转凄凉,一句长腔尚未唱完,已是满堂的喝彩声。接着,她又一气呵成唱完节奏缓慢、字少腔多的“哭相思”。她使用胸腔、头腔、鼻腔共鸣,唱出的高音、中音、低音回旋往复,时而激烈高亢,一泻千里;时而沉郁苍凉,如诉如泣,台下又报以长时间的掌声。这板只有八句唱词、板式变化繁复的唱段,经她唱来,句句有情,字字挂味儿,演唱者是无腔不动人,听众是无处不叫好。

  面对这种剧场效果,连陪她同台演戏的李化洲、王玉奎等演员都吃惊、佩服。若干年后,王玉奎说起梁蕊兰当年初到天津演《捡柴》的情景还在慨叹:“想不到一个才出茅庐的姑娘,在天津的戏园子里竟叫得这么响,真是少有。”梁蕊兰在第一舞台打炮成功,使她的名望随之高涨,此后,《捡柴》成了她的代表作。人们只要提及梁蕊兰,自然就联想到《捡柴》,只要提到《捡柴》,自然联想到梁蕊兰。《捡柴》成为梁蕊兰的代表作,正是这出轰动于时的《春秋配》,奠定了梁蕊兰在河北梆子界的地位。

  离开舞台 一晃六年

  梁蕊兰这株初绽的鲜花在剧坛上大红大紫,对于她既是好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不幸的开端。这是那个时代很多河北梆子女艺人所共有的经历。

  从清末到民国,天津聚集了成批的前清遗老遗少、失意的军政要员以及各方面的达官显贵。他们在这里做寓公、建别墅,其中许多人都是戏曲名角的座上客。天津的这个特殊情况,成为产生戏曲女艺人的气候和土壤,所以河北梆子女艺人首先在这里出现。遗憾的是,这些女艺人又往往被这些权贵们据为己有,从而成为昙花一现的人物。梁蕊兰也不例外。她在天津刚刚崭露头角,就遇上了军阀邓九如的纠缠。

  邓九如,行伍出身,原在直鲁联军当副师长。直鲁联军在滦东地区被击溃后,邓九如被东北军收留,在孙殿英的四十一军做副军长。他在直鲁联军任职时驻防天津,常到戏园子看戏,尤其爱听梆子戏。自打梁蕊兰在天津露演并且声名鹊起,他就喜爱上了她。梁蕊兰在中央戏院演出,他找到那儿去看,她转到大舞台演出,他跟到大舞台去看,并且,散戏后常邀她到饭庄用餐。1927年中秋节那天,梁蕊兰才在大舞台演完戏,就被邓九如接到马场兵营。邓送她一个精致的小盒子,里面装的是金银首饰和一千元大洋,就在这天,他们在马场兵营里成了亲。那年梁蕊兰只有十八岁。

  对于这件事,梁蕊兰究竟是喜还是忧?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因为那时候凡有点名气的女艺人,大都要走这一步。梁蕊兰结婚以后,邓九如不准她再出去唱戏了。一晃就是六年。

  邓九如虽然大字不识,行为粗鲁,对梁蕊兰的安排却很细心。他在天津西南角怀友里置购房产48间,写在梁蕊兰名下。邓九如说行伍之人,命悬战场,日后他万一遇到不测,这48间房就是梁蕊兰的栖身之处。1933年春,孙殿英与汤玉麟两支军阀火并于沽源附近狼尾巴山下,邓九如参战失利,被汤玉麟枪杀于丰宁县大阁镇。

  梁蕊兰孀居后,曾重操唱戏旧业,与票友下海的梆子老生名演员王金城、著名女演员葛文娟等人搭档,在天津的戏园子演出,偶尔也到德州、景县、沧州等地“跑帘外”。1936年,她和葛文娟联袂赴上海,在那里反响很强烈,当地报纸刊发文章称:“沪人不见秦腔已逾十载,沽上女伶梁蕊兰、葛文娟领衔露演海上,使翘首望者蜂拥而至。”她们原定在上海演毕,北返途中在汉口、南京、济南次第演出,梁蕊兰因家庭私事,在上海演满一个月即只身北返天津,葛文娟等人则在江南继续演出。

  抗日立功 支持革命

  梁蕊兰从上海返回天津,经梨园姐妹林艳云介绍,结识了在天津海关公署供职的张子乔,之后做了他的侧室。张子乔原籍东北,曾经留学日本。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在唐山道尹公署当视察,梁蕊兰一同迁居唐山。张子乔有一定的民族意识,同情爱国志士。因此,他被冀东区党委地下工作人员物色为可争取的目标,并安排地下工作者打入他的周围。他的属员蔡郁章就是共产党员。党的地下工作者赵子佩化名唐二凤,在唐山法院当收发员。蔡郁章以公开的身份把赵子佩和另一名党的地下工作人员轩敬一带到张的家里,经常向张子乔夫妇宣传抗日。梁蕊兰小时候念过书,识文断字,她早就从书报上知道日本人对中国国土虎视眈眈。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她对于日寇在我国东北地区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更是深恶痛绝。她从张子乔嘴里得知赵子佩等人是共产党员,便产生了对这些人的敬重之情。在征得张子乔同意后,她把赵子佩带来的一个女孩儿认做义女,使他们之间的来往合法化。这几位党的地下工作者在张子乔有意无意的掩护下,顺利地开展了革命工作。

  张子乔、梁蕊兰居住在唐山军政委员的家属宿舍,经常同治安军第九军军长王斌以及其他要人和家属在一起打牌、叙话。梁蕊兰总是注意搜集这些人于无意间泄露的秘密,然后报告给赵子佩。有一次,由于梁蕊兰提前报告了治安军计划攻打榛子镇八路军的情报,使我军提前有所准备,在战斗中消灭了十七名敌人,还缴获了一批武器。中共冀东区党委书记李运昌对梁蕊兰予以表彰。

  新中国成立后,政工人员对梁蕊兰自述早年在唐山道尹公署生活期间的政治表现作过调查,经多方核实,对她早年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的事实予以认可,调查结论存入梁蕊兰政审档案里。

  当年同梁蕊兰保持联系的几位党的地下工作者,后来全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光荣献身:蔡郁章被捕后,在敌人的屠刀下不屈不挠,英勇就义;轩敬一在盘山与日寇交战时阵亡;赵子佩在解放战争时期被敌人杀害。

  梅开二度 光彩依旧

  1944年,梁蕊兰因为家庭矛盾与张子乔脱离关系,返回天津,再度出山作艺。先后与王金城、梁达子、小翠云、张美华、金香水、王玉奎等人合作,在天津市内以及河北省农村演出,直到天津解放。

  1949年2月,天津刚刚解放二十多天,梁蕊兰响应军管会文艺处号召,与盖叫天、张美华、张慧云等人合作,恢复剧场演出。渐后她加入复兴剧社,任主演。她常常日夜两场,每场演双出,一出为旦角戏,一出为生行戏,备受观众欢迎。

  从前,河北梆子青衣行当大都重唱轻做。出场后,双手捂着肚子大唱起来,人们称之为“肉头青衣”。前辈艺人如此者居多,梁蕊兰也是属于更偏重唱腔精雕细琢的演员,她擅长演的都是以唱功为主的剧目。她的声腔艺术修养精深,在唱腔变化、旋法处理、技巧运用等诸多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她唱出腔来声音清脆美妙,字音纯正,吐字清晰,音色圆润。她演老生戏,从声腔方面也显见深厚造诣。她扮演《辕门斩子》里的杨六郎,《见英》一折“听说来了穆桂英,只吓得本帅我心胆惊”这段唱,经过她刻意出新,腔调和旋律独具特色,不同于他人。她扮演《牧羊卷》里的朱春登、《假金牌》里的孙伯扬、《宝莲灯》里的刘彦昌,既保留了前人演唱的精华,又独辟蹊径,多有发挥,为同行和观众所乐道。

  1953年,中国戏剧家协会天津分会建立,吸收少部分资历老、造诣深、影响广的戏曲演员为第一批会员,其中就有梁蕊兰。同年,天津市河东区酝酿人民代表大会人选,组织部门考虑到梁蕊兰在抗战时期对革命作出过积极贡献,她顺利当选。翌年,经当时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的李霁野介绍,梁蕊兰加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是为文艺界鲜有的几名成员之一。1954年元月,天津市举办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梁蕊兰演出《捡柴》,荣获演员一等奖。

  新中国成立后,戏曲界经过改人、改戏、改制,气象一新,同行团结,合作愉快,艺人的经济收入稳定,生活幸福安逸,梁蕊兰对此颇为满意。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她为了表白爱国之情,在邓九如留给她的怀友里48间平房中选了一套独门独院自家居住,其余全都捐献给了国家。1964年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天津戏校政工人员到南开房管站外调,确认梁蕊兰捐房属实,证明文字保存在她的人事档案里。

  1956年,天津市戏曲学校建立,经文化局党委讨论、报请市委宣传部批准,任命梁蕊兰为该校河北梆子科科长,她服从组织安排,从此脱离舞台,从一名当红的表演艺术家,变为在戏曲园地辛勤耕耘的园丁。同行姐妹替她惋惜,她却心甘情愿,认为培养一批“小梁蕊兰”比自己一个人在台上拼搏更有意义。

  1958年10月,梁蕊兰被调入河北梆子剧院附属学校,任专业课教师。

  上世纪60年代初,音乐界大搞民族化,全国各地的许多音乐团体、部队文工团和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纷纷派人到天津,诚聘梁蕊兰担任兼职声乐教授。经上级部门批准,梁蕊兰接受了这项任务。她深厚的歌唱造诣和多年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声乐教学方法,不仅受到学员们的欢迎,而且引起音乐界专家的重视。当年得过她教益的学员们,遍布大江南北;依据她的教学方法编写的民族声乐教材,长年在一些专业院校沿用。

  1964年,河北梆子剧院附属学校撤销,梁蕊兰调回天津市戏曲学校任教。但此时戏曲界的形势是古装剧目不能教,传统唱段不准学。大半生从事古装戏的梁蕊兰有力无处使,有热发不了光。

  1978年,梁蕊兰瘫痪在床。学生们登门去看望她,北京、沧州等地的晚生后辈找她求学问艺,她卧床给她们说戏教唱,指导发声、吐字。她从电视里看青年演出,发现他们基本功不扎实,演不出“戏”来,心里十分着急。她期盼自己的病体好转后,回戏校开办中青年师资培训班,为他们补课。

  先生虽有志,天公不假年。这位曾经名噪一时,晚年又甘为后人做奠基石的梆子大家,为祖国的戏曲事业耗尽最后一滴心血,于1987年2月26日悄悄离开人世,终年78岁。

  图①天津戏校验收梁蕊兰老师的教学剧目《秦香莲》

  图②梁蕊兰、李云龙和他们的戏校学生(摄于1958年)

  图③梁蕊兰晚年便装照

  图④梁蕊兰老师使用过的课堂教案(1956年)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戏曲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1-17 华塑股份 600935 --
  • 11-17 永安期货 600927 --
  • 11-17 金钟股份 301133 --
  • 11-16 云路股份 688190 46.63
  • 11-15 海力风电 301155 60.66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