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绣花功夫”

扶贫路上的“绣花功夫”
2020年07月11日 02:00 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扶贫路上的“绣花功夫”

编者按:

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勤劳智慧的湖南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精心创造的一种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刺绣工艺,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06年,湘绣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人大代表、湘绣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成新湘31年来始终致力于湘绣的传承和创新,10年前承担起培养青年传承人的重任,为湘绣事业储备了一批青年人才。近年来,湘绣等非遗技艺在帮助妇女就业和脱贫攻坚过程当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人民政协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成新湘,请她谈谈如何通过湘绣等非遗技艺推进脱贫攻坚,使其成为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一张亮丽名片。

湘绣让我们看到更远的世界

一根丝线,在一代代湘绣人手中,让我们看到更远的世界,同时也被世界所看见。这些年来,在联合国总部、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在法国巴黎、在韩国首尔……我走到哪里,就把湘绣技艺传播到哪里。每一次展示,人们总会把我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每每听到外国友人对湘绣作品的赞叹,一股由内而外的文化自信,常常充满了我的内心。

回首来时路,我从事湘绣事业已30多年。

1989年,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工作的父亲突然去世,作为长姐,16岁的我进入父亲单位工作,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绣工。自此,我的生命与湘绣融为一体。

在进入研究所之前,我对湘绣技艺知之甚少。入所后,跟随师父蔡静溪学习花鸟刺绣。也许女孩天生对绣花有着莫名的灵性,虽然入门的时候有些困难,但在师父耐心的教导下,我很快掌握了湘绣的基本针法。之后,在单位专业设计师王坚义等人的指导下,我的花鸟刺绣形成了自己的风格。2004年,我与同事共同创作的《雨林晨曲》获得了刺绣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银奖。2008年,我参与创作的《逸韵娇容》获得职业生涯第一个金奖。

2003年,单位挑选刺绣好手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爱云为师学习湘绣绝技“鬅毛针”,我幸运地成为其中之一。鬅毛针是一套易学难精的针法,老师倾心相授,还要靠自己实践领悟。最终我得到老师认可,成为第四代“鬅毛针”传人。

2012年,我被授予第一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2013年,我被授予第四届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2016年,我被授予首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2018年,我成为湘绣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同年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一次到北京参加两会,当走进人民大会堂湖南厅时,我猛然停下了脚步,湖南厅正对入口处摆放着一座湘绣屏风,正面绣的是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背面绣的是《张家界》。走进大厅,我更加激动,巨幅湘绣《岳阳楼》和《毛主席和五十六个民族》赫然在目。那是14年前,我和同伴们一起历时14个月合力完成的巨幅绣品。其中《毛主席和五十六个民族》长7米、高3米,是当时最大尺幅的湘绣人物绣作品。

作品完成后就被送到了人民大会堂。这么多年来,我们只是偶尔在电视新闻里见过。从没想到,我比老师和同伴们幸运,时隔14年,会在如此重要的场合与它们重逢。那一瞬间,骄傲感油然而生,我自豪地大声向与会代表介绍:这是我们的湘绣!我曾参与刺绣的湘绣!

这段特殊的心路历程再一次印证,坚定文化自信,既要坚守传统、融通中外,更要勇于创新、面向未来。

人们惊叹于湘绣技艺的精湛,却并不知道,沉心、耐心是从事这门技艺最为基本的品质。一幅作品少则几月,多则几年,成千上万次的劈线、穿针,就为了最终完美的展示。这份耐心和坚守,是对湘绣传承人最大的考验。30多年间,我遇到过很多挫折,迷茫过、失望过,甚至动摇过。但与湘绣的不解之缘,让我在一次次挺过艰难后,更深地沉入进去。现在的我,更享受刺绣,一针一线在我的手中仿佛有了呼吸,我每绣一件作品,都感到是在孕育一个新的生命。我要感谢我的老师们,正是她们那一代人不慕名利的精神,毫无私心的师恩师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让我牢牢守住对这份技艺的传承。

我更要感谢的,是这个时代。时代赋予我们更强的文化自信,让我们理解非遗传承的文化价值。今天,我手中的针线已不仅是我的一份工作,更是我热爱的一份事业,承担的一份责任。

留住湘绣事业的传承人

要想湘绣技艺传承后继有人,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加入湘绣事业至关重要。2006年,单位联合职业院校开展订单式培养刺绣人才的模式,培养了第一批“90后”刺绣学员,毕业后全部进入我们单位工作。2010年,我成了她们的老师。10年来,我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这批青年传承人身上。

这批学生,有一半的人来自湖南湘西。她们在10多岁的年纪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省会城市,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城市的热闹一度使她们迷乱。为了留住她们,单位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思想上成立团委组织正面引导、工作上指派专门老师教授技艺、生活上安排生活老师照顾安全,关心她们的职业成长、丰富她们的文化生活、提供成长成才的渠道,并帮助解决她们的住房、婚恋等问题,帮助其中贫困的家庭申请帮困资金,只为她们能够安心绣花。

作为她们的老师,我比带自己女儿更操心。除了培养她们湘绣技艺外,还要带领她们拓宽学习领域。美术课程、艺术理论及鉴赏等学习,有助于提升她们的审美理念和职业素养;鼓励她们大胆创新,培养她们形成自己独特的、高雅的、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审美意识,进而提高她们刺绣作品的文化底蕴和品位。

我一直认为,湘绣非遗的传承,不仅是传承技艺,更是传承一份精神、一种思想。前辈的德艺双馨和工匠精神,才是我们事业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面对经济收入低于社会热门职业的现实,我总是正面引导她们,用自己老师的成就和自己亲身的经历去鼓励她们,为她们的每一次进步鼓掌点赞,将国家、政府和社会对我们非遗人关心和支持的力量传递给她们,让她们意识到传承非遗的重要性和使命感,为自己非遗传承人的身份骄傲和自豪。

通过多年的努力,她们逐渐稳定下来,在大城市成家立业、孕育后代,有的还把家人从湘西老家接到了城里。生活上解决了后顾之忧,技艺上也不断进步,已经成长为单位的骨干力量、行业的生力军,97%的学生获中级工艺美术师和助理工艺美术师职称资格。她们的作品受到市场认可,实现近4000万元工业产值,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得到行业专家的肯定,25人次荣获34个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实现了社会价值,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中国文化的名片。她们当中更有人被评为劳动模范、工匠新星、青年岗位能手,展现出新时代非遗青年传承人的新风采。

我以她们为骄傲,也为她们而自豪,最喜欢听她们叫我湘湘老师,我希望她们能够更好地传承湘绣事业,将来比我取得更大的成就。

绣出扶贫路上的“金花”“银花”

这几年,随着“非遗+扶贫”“非遗+网络直播”等创新形式的推广和传播,非遗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代。湘绣是一门手艺,我也希望它能够在脱贫攻坚当中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对妇女就业起到积极作用。我们开展过教授残疾人学刺绣的培训;响应“一户一产业工人”,指导周边农村妇女提升湘绣技能;帮助维吾尔族妇女学习刺绣,把我们的湘绣技艺带到新疆,让湘绣在新疆也有了传播。

我的学员里面有很多来自湘西贫困地区,有不少是土家族、苗族的少数民族学员。她们学会湘绣这门技艺后,有的选择在城市扎根创业,有的返回家乡帮助家乡人民实现脱贫致富。

我有一名“90后”苗族学生叫龙贵女,她来自湘西花垣县。2016年,她为了照顾家人返回家乡。2017年,当地成立了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有限公司苗绣基地,创办了“让妈妈回家”公益项目,免费培训绣娘,带领贫困妇女回家创业。龙贵女成为指导团队中唯一一名“90后”刺绣老师。她在指导刺绣时,特别注重将湘绣针法和苗绣绣法相结合,湘绣针法细腻逼真的特点配以苗绣大胆的配色,丰富了苗绣的表现形式,提高了苗绣产品的质量。2019年,龙贵女指导并参与绣制的苗绣作品《母与子》,与毕加索的103幅真迹共同展示,展开了一场“深山绣娘”与“天才毕加索”跨时空的对话。

每到暑假,龙贵女家乡的留守儿童也跟着她学刺绣。孩子们不但掌握了一门全新的技艺,还能赚一点零花钱,为此他们的热情都很高,很多小朋友们第一次拿起了针线,学会了绣蝴蝶、绣鲜花。湘绣的艺术种子就这样播进了贫困山村孩子们的心田,也许将来,它就会在某个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开出绚烂的花。湘绣这项非遗技艺,绣出了青山,绣出了绿水,我希望还能绣出扶贫路上的“金花”“银花”。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尽我所能,为在传承非遗、扶贫攻坚的道路上提供一切帮助。

“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载体,一幅优秀的湘绣作品,摹画的是蓬勃生机,凝结的是工匠精神,焕发的是文化自信。我从事刺绣已经31年,现在视力正好、身体正佳,又赶上了国泰民安的新时代,我将努力不辜负人们的期望:绣出新天地,成就新三湘!更将努力践行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绣出祖国富饶美丽的动人画卷,绣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程!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13 大地熊 688077 28.07
  • 07-13 三生国健 688336 28.18
  • 07-13 申昊科技 300853 30.41
  • 07-13 芯朋微 688508 28.3
  • 07-13 德林海 688069 67.2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