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新浪财经客户端第一时间接收最全面的市场资讯→【下载地址】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商务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家部委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于2019年11月13日-17日在中国深圳举行。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巴曙松出席“活力湾区与科技创新论坛”并演讲。
巴曙松表示,从统计数据来看,香港、深圳和广州的金融活动不是一个联合博弈,此消彼长,而是一个共荣共衰的局面。往往可能在广州、深圳要融资,在香港也要融资,他进行调整的时候,收缩的时候,不仅收缩海外的融资,也收缩国内的。为什么这些市场同步的发展呢?这是因为香港是面向国际资本的,深圳和广州是面向国内资本的。
以下为演讲实录:
谢谢邢社长,我要向王总学习,时间把握非常好,最后一张PPT讲完正好20分钟。
我从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角度给大家做一点梳理。首先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当前经济格局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1990年大湾区经济发展呈现典型的由香港独自带动的格局,香港占大珠三角对外商品贸易比重超过70%。1995-2000年,大湾区各个城市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对单一口岸依赖下降,珠三角通过港澳出口规模占其对外商品贸易规模的20%左右,这段时间是港澳和内地拓展多元化开放渠道的时期。此后至2005年,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内地几个城市在各方面迅速拉近与港澳差距的时期。到2010年,大湾区的“9+2”城市群,在规模上基本等同于全球的第五大贸易经济体。2016年,粤港澳三地经济总量相当于世界第十大经济体(加拿大),大湾区发展规划也在此时出台。
为什么专门从金融角度来谈呢?从全球来看,实际上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港口海湾及其腹地,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我们称之为湾区经济。最典型的是我们常来对标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这几个湾区的特点很明显,纽约湾区是金融+高端服务业,旧金山湾区有硅谷在,是典型的金融+高科技,而日本的东京湾区是典型的金融+高端制造业。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特点很有趣,它是一个典型的梯度发展,所以现有的三个世界级湾区的金融发展形态在我们大湾区都能找到,比如港澳服务业占比超过90%,是典型的金融+服务业;深圳是创新创意之都,有些类似于旧金山湾区的金融+高科技创新;而东莞、佛山等城市制造业很强,有点类似于东京湾区的金融+制造业。
仔细对标全世界另外三个大湾区,我们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和它们有很多相似性,经济体量上差不多,基本的发展规划、人口和产业结构的分布也很类似。那么与其他湾区比,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呢?主要可以归纳为区位优势、交通枢纽、产业分工等方面。
我们讨论很多问题时都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包括东盟、海上丝绸之路等,基本上是以这个地方作为连接的点,在区位上它是内接腹地、面向东盟的海、陆国际大通道,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枢纽。另外大湾区已形成世界最大的海港和空港群,例如大湾区拥有三大世界前十港口,机场的密集程度也处在世界前列。这也反映了物流集运的高效便捷。
产业方面,“9+2”城市群的产业体系非常完备。我看到有一份研究报告说几个大的湾区里,在大湾区这个地方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呢?设计一个样品出来,批量把它做成实际产品,与其他三个湾区做了一个对照,大湾区是最高效的。
总结下来,大家经常用的一个描述方法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就在于它的差异化,通常用的词是“一二三四”,一个国家、两种体制、三个关税区(也是三个独立的货币区,有三个独立的货币监管当局)、四个核心城市(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其他的几个城市我们称之为重要的节点城市)。
从“9+2”城市群的经济规模和金融业增加值、GDP增速等数据看,它的层级是非常明显的。第一梯队是深圳、香港、广州,第二梯队东莞、佛山、澳门。第三梯队中山、珠海、惠州、江门、肇庆。这个梯度下各城市产业结构的布局差异很大,但总体上整个大湾区有相当的互补性。如果从比较长的时间维度观察,会发现它的产业结构正处于向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转型的过程。比如说我们把2000年、2008年、2016年“9+2”城市产业结构水平做了点状图,把三张图摆在一起大家看得很清楚,这几个城市的产业结构都在向右上角集聚,服务业占比的上升、研发投入的上升。
从金融业空间分布看,总体经历了一个由香港单中心向港深穗多核心演化的过程。2000年整个大湾区金融分布基本是香港独大,香港金融业在大湾区金融规模占比高达73.5%,到了2008年,香港和深圳的占比差距由62.9%缩小到35.3%。到2016年香港还是占优,但是广州和深圳的规模有了明显的跟进,这是典型从香港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化。而且很有意思的是什么呢?我们从统计数据看,香港、深圳和广州的金融发展不是一个联合博弈、此消彼长,而是一个共荣共衰的局面,企业往往可能在广州、深圳要融资时,在香港也要融资,进行收缩调整的时候,不仅收缩海外的融资,也收缩国内的。为什么这些市场同步的发展呢?因为香港是面向国际资本的,深圳和广州是面向国内资本的。所以这个独特的特点,就使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替代。原来大家简单得说香港的小朋友不听说,我们就制定一个计划B把深圳、广州发展起来,从大湾区的这个特点上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内地开放的地区中,为什么深圳做的那么好呢?原因在于,过去这么多年来香港的繁荣和深圳的繁荣是互相推动的。
当然,整个人才的集聚水平、金融业的发展规模确实开始从香港独占转向港、深、广共享,但从金融体制看,一个是分属于欧美金融体系下的国际体系,一个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发展出的国内体系,这两个市场之间相互联系,也相互推动。这是我们过去这么多年发展的一个很有趣的特点。
所以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大湾区内的金融并非简单替代,彼此间存在对对方金融服务的需求。我最近去了趟东盟,看看他们的新经济有没有在香港上市的,就发现可能香港交易所和东盟甚至是新加坡的交易所之间是互相替代的关系,因为都是服务开放的国际资本,但是在中国内地,我们的感受是一个企业如果要发展国内业务,就在国内上市,如果要做国际拓展,就在香港上市,彼此是互补的。
此外,在粤港澳大湾区大家往往一谈金融,就只谈香港、深圳、广州,其实澳门这些年在金融方面特别是特色金融差异化发展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在整个大湾区的城市里面,澳门是人均GDP最高的城市。当然它有博彩业占比过高的问题,但我们看到在特色金融业方面,澳门正致力于发展葡语系国家清算中心,看到他们正在探索,比如说对于部分中资机构在葡语系经营实体的管辖权,没有放在北京、上海,放在澳门,比如说一些大的银行,把对巴西、葡萄牙、西班牙这些分支机构的管辖权放在这边。
当前我们内地金融开放正在加速,总体上看在放宽外资在中国内地市场持有股权的比例限制,外资金融机构的经营地域、范围的限制,所以外资金融在内地的自由度会提升,也给大湾区金融合作提供了机会。比如说我们可以考虑是不是可以在大湾区借鉴推广在欧盟行之有效的“单一通行证”制度,我们中资机构海外布局基本上第一站香港、第二站新加坡、第三站欧洲,欧洲以前去英国比较多,这些年我们观察他无所谓,只要是在欧盟选一个金融中心,他就可以在欧盟其他地方设立业务机构。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这种制度,毕竟欧盟是不同国家,而我们是一个国家的,可以考虑允许粤港澳三地的监管机构授予单一通行证,有这个牌照的机构在大湾区可以自由开展业务,不用再去向当地监管机构进一步的审批,当然后续监管还是必须的。
以上是利用这样一个机会,梳理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过程,我们从它的经济发展梯度、金融演变模式、彼此的互补性以及当前金融业的一些新进展等角度,给大家做一点汇报,谢谢各位。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李昂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