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梁希:中国绿色金融要自主创新,避免重走西方“漂绿”弯路

对话梁希:中国绿色金融要自主创新,避免重走西方“漂绿”弯路
2022年06月02日 10:11 市场资讯

  当全球的科学家为阻止气候变暖大声疾呼,公众却常常一脸茫然——气温上升1.5℃、2℃、3℃到底意味着什么,与自己有什么关系?简单理解,它表示地球气候系统不断逼近可承受的极限,更多更强的高温热浪、极寒、洪水、特大暴雨、龙卷风、森林野火,更多物种灭绝,更多传染病……2021年河南郑州特大暴雨是气候变暖后的一次“任性”。

  零碳转型是人类在气候危机中的集体反省。企业是减碳主力军,而绿色金融是驱动这支大军走向低碳的重要手段之一。碳中和浪潮下,绿色金融成为市场追捧的明星,也被气候行动人士寄予厚望。

  但是,气候投融资专家梁希在接受《亚布力内参》专访时提醒,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要警惕以减碳之名,行“漂绿”之实。投入碳中和的公共资金,应该让真正产生“额外”气候效益的绿色项目受益,而不是给社会责任表现好的富豪发放救济金。同时,梁希还提到,目前中国企业在减碳上口号喊得多,大部分ESG报告是粉饰橱窗,要真正大规模减碳行动仍然比较困难。他告诉中国企业,不要因为短期的缺煤缺电现象而忽视长期的减碳趋势,否则可能在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

  减碳的同时,适应气候变化也会直接关系每个人的生死存亡。如果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没有把气候危机纳入考量,损失将是巨大的。在气候适应上,金融和市场力量能扮演何种重要角色,催生哪些机遇?梁希也有创新的思考。

  伦敦大学学院基建转型首席教授、华润环保碳中和首席科学家、广东南方CCUS中心秘书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常委

  以下为《亚布力内参》对话梁希的内容:

  亚布力内参:2022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发出严厉预警,逆转气候灾难的时间窗口正快速关闭,当前必须进一步加大减碳力度。但是,事实上全球不仅没有朝大力减碳的方向发展,反而对碳的依赖再冲新高。在未来,你认为中国城市将面临什么样的气候风险?

  梁希:现在离实现《巴黎协定》的1.5 ℃温控目标,时间窗口只剩十年左右,也有科学家认为只剩五年。

  对于1.5℃以内的温控目标而言,全球碳预算已经所剩无几——大约只剩下4000多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当量。按照当前全球碳排放速度(每年近500亿吨)计算,不到十年全球碳预算就会用尽。

  因此,未来极端气候现象肯定会越来越频繁,并威胁城市安全。最近我去地方气象部门交流,他们表示过去20年极端气候现象明显增多,降雨尖峰值不断提高,气象预测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亚布力内参:如果气候变暖速度最终未能控制住,温升突破了1.5 ℃,甚至上升2℃、3℃,会带来什么后果?

  梁希:目前基本只能相对准确地做短期的气象预测,长期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还难以预测,例如温升1.5℃究竟有多大影响,上升到2℃又会怎么样,还没有强共识。宏观维度上有一些预测,具体到城市、社区的气象预测就比较困难。但提前防范气候变化变得越来越紧迫,去年郑州不会料到,往常一年600多毫米的降雨量,突然在几天内降下来,因此没有预先做好准备。

  亚布力内参:郑州可能不是孤例,中国大多数城市对适应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准备,还远远不够。

  梁希:对。像郑州、兰州,以前不太可能有强降雨,今后在如此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下,城市应该如何应对,是新的研究课题。中国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包含气候适应章节,但城市气候适应工作还没有被列为优先事项。

  亚布力内参:中国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只是按照一年一遇的常规降雨标准设计。考虑到去年郑州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事件,未来气候灾害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应该提前将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纳入考量。

  梁希:需要把基建气候适应能力考量进去,然后制定一套标准,推出一批示范工程。现在国家为了刺激经济,考虑全面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果政府能从防范风险的角度,提前加强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也会有利于城市招商引资。如果新建基础设施和楼宇没有考量未来二三十年的气候风险,将来损失和重复投入可能比较大。

  亚布力内参:应该将城市气候适应能力,作为政府打造营商环境的关键指标。如果一座城市的气候风险高,或者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弱,企业家的投资甚至人身安全就没有保障,最终影响城市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目前中国对气候适应与营商环境关系的研究,处在什么水平?

  梁希: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比较滞后。首先,“双碳”目标提出之前,大家对适应气候变化不够重视,真正的投入力度远远不足。现在,一方面有了“双碳”目标这个大背景,另一方面政府绩效的考核与灾害应对水平关系越来越紧密,因此我们看到每个城市非常重视应急、气象、防灾减灾。但在技术、资金、专业和体制机制上,如何更科学合理地规划、推进这些工作,还不是特别清晰。

  亚布力内参:中国从2016年开始启动气候适应试点城市建设,但实践效果普遍不理想,其中一个原因是投资动力不足,因为重金投入气候适应工程,却不知道气候灾害会不会来、何时会来。尤其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地政府财政收紧,为不确定的事情投资,是一个顾虑。

  梁希:用市场化手段应对气候风险,能有效降低公共财政的负担。

  亚布力内参:比如呢?

  梁希:在气候投融资工作中,一些城市希望推动商业气候风险保险的创新试验,这对保险公司而言也是一个大机遇。

  如果你在深圳的繁华地段买一套房,当然不希望车停地库时被淹了,或遇到洪涝时瞬间连门都出不来。现在传统房地产向城市开发与经营转型。假设有影响力的非营利组织(比如亚布力论坛)与某家保险公司合作,制定一套气候风险评价体系,对不同房地产开放商的社区、片区适应极端气候灾害能力进行透明的气候风险评级,开发商要争取较高评级,就得在气候适应上投入(比如建筑采用更好的透水砖、增强蓄水能力等)。

  评级低的房子,估计买家会慎重,市场价格会受到影响,车险、财险的保费可能更高。这样做,政府也有动力在气候适应上高效率地规划和投资,长期而言可以提升地价,可能还会提升公共资金使用效率。我们需要找到一种传导机制,以可量化指标体系推动气候适应。

  亚布力内参:现在中国的保险体系,能多大程度覆盖应对气候灾害的投保需求?

  梁希:传统商业保险的赔付范畴,往往将“不可抗力”这种系统性灾难排除出去。但国际上的气候灾害保险越来越多,大致分两类:一是公益性保险,比如在菲律宾等太平洋岛国,当地公众遇到气候灾害可能家破人亡,政府又无力支持,多边机构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就会协助他们提前投保,一旦遇到巨灾能获得赔付。在中国,类似机制防止弱势群体因气候灾害返贫,我除了知道部分沿海省份(如浙江)给渔民提供普惠气候保险,其他情景我不是特别了解。

  二是商业性保险。易受灾的大型公司可以通过购买数据自行预测台风影响等气候风险,相比之下,中小企业可能没有这个能力,但他们仍然有规避气候风险损失的需求。因此,这类气候风险相关的商业保险有一定市场,也有社会价值。政府或保险公司迫切需要帮助广大企业应对气候灾害。商业性机制还包括非保险金融机制,如气象相关指数金融产品、气候债券,这些工具在国外有成功用于气候风险管理的经验。

  亚布力内参:相对于备受关注的碳中和,气候适应议题非常边缘,缺乏资金支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梁希:近期,国家将正式启动气候投融资试点。理想情况下,试点城市要将气象、应急、住建、水务、水利、生态环境、发改委、金融等各部门统筹起来,分享数据,共同识别投资缺口,并制定机制鼓励投资。国家也要充分了解各地气候适应能力的老底、短板,有针对性地弥补。《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正在编制,对推进气候适应会有一定帮助,但还需要最高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亚布力内参:“双碳”目标带起一股中国企业参与碳中和的热潮,包括推出碳中和时间表、发布ESG报告等,金融机构也在突出自己绿色标签,但如何确保企业的行动真正符合碳中和初衷,而不是“漂绿”?

  梁希:企业是否真正投入减碳或气候适应,关键看能不能给他们带来实惠。目前碳市场还处于早期阶段,短期价格信号较弱,不足以让企业真正投入。所以中国企业现在口号喊得多,主要还是研究、宣传和示范,要真正大规模减碳还比较困难。

  不过要注意,现在碳价低,不代表五年、十年以后仍会如此。企业须预测中长期碳价格走势,判断清楚在企业战略和管理上采用什么碳价格。

  亚布力内参:更直接地说,你认为很多企业的气候行动名不副实,对吗?

  梁希:在发展中国家里,中国企业行动比较早、做得也比较好,但在缺乏清楚的市场信号时,大部分ESG报告往往只是粉饰橱窗,为事务所、咨询公司多提供一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素材而已,类似给弱势群体小范围送点东西等作为主要内容写进了ESG报告,而不是系统性部署。

  亚布力内参:绿色金融也是促进企业碳减排的一项工具。你曾表示西方绿色金融体系有“漂绿”问题,具体是指什么?

  梁希:西方绿色金融发展是自下而上,由一些行业协会发起并制定行业标准,主要是为了树立金融机构的绿色品牌形象,比如认证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这些只是统计性贴标工作,不是真正在促进大幅度减排。但投资者不会想那么多,他们认为买了绿债、绿色基金就促成了大量碳减排,其实投资者回报对于那些绿债与非绿债没有太大区别,对促成绿色项目有帮助但不会特别显著。

  亚布力内参:为什么这么说?

  梁希:金融机构倾向找优质客户发放贷款,尽可能找风险低,收益高的标的。可是优质客户的项目,往往是所谓的好项目,商业回报已经足够高,所需资金也通过市场足以解决,不需要额外的公共资金支持。所以,现在的绿色金融只是对好项目进行统计和贴标,相当于给好学生颁奖状,至于发奖状多大程度促进了减排,还存疑。

  给好项目发奖状,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在信息披露时不能由此误导投资者。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在英国买了一支10万英镑的绿色债券,他的投资经理告诉他,这支绿色债券减少了800万吨碳排放,他拿到了为每年乘坐飞机环游世界带来碳排放的“赎罪券”。我朋友以为是他促进了减排,其实这跟他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即便没有他的投资行为,这支绿债仍然会在市场上顺利发行。

  亚布力内参:西方这个“漂绿”问题解决了吗?

  梁希:没有,他们也一直忽略了。

  亚布力内参:你认为真正的绿色金融产品应该什么样?

  梁希:一方面,可以继续鼓励对商业可行绿色金融项目进行各种贴标,但告诉投资者,购买行为并不带来直接减排。另一方面,对原本在商业上不可行的绿色项目,通过对金融工具进行识别、精准引导政府和政策性银行支持、给予优惠政策,使它在商业、技术上变得可行,这种产生实实在在增量或“额外”气候效益的金融支持更有意义。

  亚布力内参:如何评估一个项目是否具有真实的“额外”气候效益?

  梁希:需要两个基本因素。一是气候额外性,即真正促进了减排或提升了气候适应能力。二是财务额外性,即在财务回报、产品或技术上需要额外帮助。这种项目可以通过贴息、碳市场、碳金融等工具强化支持。

  如果一个绿色项目没有监管障碍和技术难题,产品质量和商业回报也很好,可以对其进行鼓励、宣传,但没必要再用公共资源支持该项目,否则就好比给社会责任方面表现好的富豪发放救济金。

  现在政府、企业以及公益基金会的资金大量投入碳中和领域,需要避免这些资金被投到商业回报已经很高的绿色项目,避免浪费公共资源。气候资金缺口需要弥补,也需要提升气候资金的使用效率。

  气候投融资、绿色金融要发挥好金融专家的作用,优化公共资金使用效率。商业金融机构没有根本动力做这些事情,它追逐低风险、商业回报最大化。因此,应该强制金融机构向市场披露更准确的气候相关信息,真正面对和解决气候问题,而不是做一些门面上的事。

  亚布力内参:你刚才提到,企业应该对碳价格中长期走势有判断。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梁希:如果中国保持开放,不跟西方脱钩,依然以温控1.5℃为目标,我认为未来三五年碳价格涨幅会较大。中国现在经济形势不是特别好,眼前不会给企业太大压力。

  如果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各国之间在贸易、科技、金融等方面越走越远,就看中国自身想怎么规划碳市场。

  亚布力内参:在俄乌战争、全球能源危机之后,很多中国企业对低碳转型的预期有变化,你怎么看?

  梁希:很多西方学者和企业家都清楚,实现1.5℃或2℃的温控目标挑战非常大,所以微软、谷歌等大企业都在投资碳捕获技术,以期实现负排放。

  尽管去年大范围缺煤、缺电与“双碳”目标的关系不是特别直接,可两者扯到一起后,减碳热度可能会冷却一下,但这不影响长期的减碳趋势。只要中国与世界保持密切联系,减碳的迫切性会越来越强,市场信号也会愈发清晰。

  亚布力内参:越来越多人担忧,1.5℃的温控目标无法实现,你怎么看?

  梁希: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进一步明确了1.5℃的温控目标。如果该目标成为全球共识,除了欧盟碳关税之外,美国可能也会出台一系列高门槛政策。

  中国的能源系统以煤炭为基础,碳价格也可能不会一下子像西方那么高,因此产品碳足迹普遍比国外高,这意味着西方国家的产业发展环境比我们更好。未来中国工业在碳减排上是否会永远落后西方十年、二十年,迫切需要企业提前思考和应对。

  亚布力内参:5月中旬,中国企业家王石到访伦敦大学,与年轻企业家交流绿色发展与低碳未来,这次活动是由你促成的。王石投身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很长时间,自2009年起,他每年都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你认为,中国企业家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有什么价值?

  梁希:第一,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应该与世界高度融合,既要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形势有长远预期,也要对未来有清晰判断。中国企业如何行动往往需要政府给出信号,但中国政府也是国际谈判桌上的一员,不方便也不可能给出所有信号,更多需要借助民间力量、媒体多研究,对未来形势作出客观、合理的判断。

  第二,在国际舞台多宣传中国企业的优秀减排实践,对中国企业自身以及我们的国家形象都有益处。应该动员更多中国企业探索前沿减碳行动,甚至在部分地区开展比西方国家更有力度的减碳试验。

  (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

股民福利来了!十大金股送给你,带你掘金“黄金坑”!点击查看>>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吕家正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13 亚香股份 301220 --
  • 06-13 拓山重工 001226 24.66
  • 06-13 三一重能 688349 --
  • 06-08 瑞泰新材 301238 --
  • 06-06 泰德股份 831278 4.06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