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沈南鹏:优化医药创新土壤推动建设“医药强国”

全国政协委员沈南鹏:优化医药创新土壤推动建设“医药强国”
2020年05月20日 19:51 中国经营网

  原标题:全国政协委员沈南鹏:优化医药创新土壤推动建设“医药强国”

  本报记者 罗辑 北京报道

  “政府部门需要不断优化医药创新土壤,为进一步加强新药研发转化提供政策支持,推动建设‘医药强国’;医疗卫生机构需要重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在医疗资源投入上要‘软硬兼施’,利用好数字化、信息化,提升中国医疗整体供给能力;对中国感染科系的应急能力建设需要提高到战略高度,实现防疫能力常态化,建设分布式传染病报告数据共享网络。”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所带来的挑战和反思,今年全国政协委员、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在5份提案中如此提到。

  《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沈南鹏这5份提案中有3份重点聚焦在医疗健康与科技创新、数字化升级和信息化应用融合领域,具体包括创新药研发和审批体制改革、医疗信息化和智能化、传染病多种防治机制建设。此外2份提案则涉及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创新、科创发展等重要话题。

  新药研发转化和患者可及性问题亟待突破

  就上述3份与医药健康相关的提案来看,其中创新药研发问题上,沈南鹏提及,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总体发展良好,新药尤其是“救命药”上市速度明显加快,但在新药研发转化和患者可及性方面,有些问题亟待突破。“第一,新药审批效能仍受制于人员数量和经验不足,预算承压不利于队伍稳定和专业性提升;第二,医保对医药创新的激励引导不足,当前医保集采推动药品大幅降价,短期内虽可惠及患者,但长期需考虑创新药企的研发积极性,‘做好药,好回报’的机制仍需完善。”

  沈南鹏建议,以政策改革推动新药研发、临床试验、入市全程加速,激发药品创新活力,增加创新药可及性,切实解决人民的医疗用药需求,是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向。同时,沈南鹏建议集中着力两个方面:其一,为审评专业能力提升提供投入保障,引入专家资源支持药审人员培训,包括稳定投入,扩充药审中心人员队伍,提升药审整体专业能力和效能。并落实专家咨询委员会机制,建立境外审评专家咨询渠道,争取加入国际药品认证合作组织(PIC/S),就新药临床试验、创新药审批、优先审评等建立常态化咨询渠道,整合国内外药审专家资源,强化对药审人员的培训。其二,优化招采规则,合理确定医保谈判价格,包括合理规划药品降幅。在加快清出“低质、无效”药品、进一步促进仿制药降价的同时,建议考虑药品实际生产成本,合理确定采购价格;针对创新药,建议充分考虑药品所处不同生命周期,给予一定的降价保护,以保护创新积极性;探索药品准入由“邀约制”向“申报制”转换,加快创新药进入医保。建议新药上市后,企业无须等待医保谈判时间窗口即可进行医保申请,实现“企业滚动申请、医保滚动评审、目录时时更新”,使患者尽早用上临床价值显著的新药。

  “对症下药”

  就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反思上,沈南鹏提到感染防控意识、应急能力的短板暴露,亟须加强感染科系系统建设,避免不可预知的重大疫情造成疫灾后果。其更进一步指出,目前国家传染病应急系统存在四大瓶颈亟待突破:第一,“以医养防”观念下,感染科人财物缺乏动力保障,硬件投入严重不足,科系医生薪酬显著低于同业水平;第二,院感防控准备不足,预警干预技术手段偏弱;第三,医疗公共卫生平战转换系统薄弱,突发应急医疗储备不足;第四,疫情防控相关部门存在信息“肠梗阻”,直报系统受多重干扰导致疫情预警系统失灵。

  相应地,沈南鹏提出四点建议:改变“财神跟着瘟神走”的被动局面,以战略高度重新定位传染科系在医疗体系的位置,整体提升预防和应急能力;增强院感的技术保障能力,提升院感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在医院智慧服务建设中的评价权重等;完备公卫应急物资专项储备制度,建立严谨务实能打硬仗的传染科平战转换机制;提高法律保障网络直报系统效率。

  而在推动医疗信息化、智能化升级方面,沈南鹏关注到信息化短板严重制约医疗整体供给能力提升、医疗信息化便民惠民基础较差,“信息孤岛”阻碍优质医疗的公平可及,以及医疗AI的审批创新相较市场发展和国际实践仍显不足,数字医疗工具的监管环境仍待优化等问题。其建议,推动国家层面的个人健康档案系统建设,为医学人工智能和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构筑数据基础;深化医疗器械审评改革,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包括探索建立AI专项通道;试点部分收费项目、开发医疗AI产品责任险,促进临床应用和普及;支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医疗信息化升级等。

  再度关注粤港澳大湾区

  除上述3份与医药健康相关的提案外,沈南鹏在连续3年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出谋划策后,今年另外2份提案依然聚焦大湾区的建设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大湾区战略定位之一。这一方向可资挖掘的一个核心命题是:以科创枢纽建设加速香港未来转型。

  提案指出,保证香港科创枢纽角色是国际环境下的需求,香港长期作为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门户,在中外科技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湾区需要一个有差异性科创贡献的香港,香港在高教创新科技方面拥有显著优势,40余位两院院士、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6所世界排名前500的高校,较强的基础研究能力与深圳等湾区内地城市的产业优势可形成良好互补,但香港高校科研成果在湾区转化动机不强,形成香港创新研究贡献不足、内地企业科技研发投入成本高居不下的错配;此外,优化香港产业结构、松解深层矛盾需要香港大力发展科创。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提案认为,需要进一步开放内地科研课题给香港科研人员,推动央地各级科研经费跨境便利使用;推动知识产权两地互认,统筹跨境科创企业大湾区认定标准,促进香港科研与大湾区产业互动;发挥大湾区科创专责小组的领导作用,统筹协调湾区内跨境科研人员往来等重大关键性问题。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霍琦

医药 医疗 新冠肺炎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5-27 浙江力诺 300838 --
  • 05-26 浙矿股份 300837 --
  • 05-21 三峰环境 601827 6.84
  • 05-21 德马科技 688360 25.12
  • 05-21 宇新股份 002986 39.99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