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经济彰显韧性 助推世界经济走出阴霾
来源:北京青年报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联合国近日发布的《202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年中报告》预计,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2%,世界经济将出现自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强烈的收缩。
面对疫情,世界经济发展承压,中国经济受到冲击也在所难免。尽管中国第一季度GDP增长滑落幅度较大,但随着疫情逐步控制和全面复工复产启动,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发展潜力可进一步激发。
疫情出现后,中国政府显示出了高效的治理能力与强大的协调统一能力,在采用严格手段最大力度阻绝新冠病毒扩散的同时,避免社会经济陷入停滞,给疫后经济恢复打下了基础。疫情期间,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阶段性税收减免、延期缴纳或减免社保费用、减免房屋租金和水电气价格优惠等,为企业纾困减压,特别是对中小企业予以扶持。同时,疫情成为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一些新业态的发展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目前,全国复工复产正快速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实现复工复产,截至4月21日,平均开工率和复岗率分别达到99.1%和95.1%。工信部大数据监测显示,截至4月15日全国中小企业复工率为84%。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日前透露,全国生活服务企业复工率已达80%以上。这些复工数据显示出国内各行各业正在快速发展,这种效应将推动中国经济在二季度、三季度和四季度逐步走高。
疫情过后,中国市场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成为推动经济恢复的重要动力。以旅游业为例,在“五一”期间,旅游业出现回弹。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0年“五一”假期,全国共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虽然尚未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但对比4月份的清明假期,“五一”小长假旅游接待人次环比增长166%,充分显示国内游市场正渐进复苏。数据显示,与旅游业同属服务行业的酒店和餐饮行业也在逐渐回暖。随着全国各地中小学相继开学,各种校外培训机构也开始恢复,“开学经济”或将升温。
随着国外疫情的逐步控制,拉动中国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中的出口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也会随之恢复。据海关统计,今年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值4.74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6.4%,但降幅比一季度有所收窄。商务部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实际使用外资(FDI)70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8%,出现疫情以来的首次正增长。
日前,博鳌亚洲论坛发布《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0年度报告》表示,2020年亚洲经济总量预计将提升至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约为50.2%。这意味着疫后亚洲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恢复将有着重要推动作用,而作为亚洲地区最大的经济体,中国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消解疫情造成的经济危机并非易事,实现经济复苏需要长期努力。中国作为首先控制住疫情的国家,当能率先找到控制疫情和发展经济的平衡点,为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世界经济恢复作出更多贡献。
世界各国应充分认识,新冠疫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敌人。在疫情出现后,中国积极投身于国际合作,接受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及时采取各种隔离措施,主动向世界各国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援与帮助,显示出大国担当和国际领导力。这与美国试图推卸责任、指责他国甚至“甩锅”世卫组织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应在危机出现时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疫情期间,中美民间互动互助热度不减,对全球疫情控制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中国可采取积极措施吸引国际人才回流。疫情期间国际人才流动受限,疫后各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推动,国家间人才争夺将更加激烈。目前,一些持有中国工作签证或居留许可的外国人,包括跨国公司高管、国际学校教师等因疫情难以回到中国正常工作和生活,应在对入境人员加强新冠病毒检测,严格执行落地后集体隔离措施的基础上,对这部分外国人放宽来华旅行限制,加速吸引人才回流。
中国可进一步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应对疫后可能出现的全球价值链重组。疫情过后,区域化发展的势头或将增强,中国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中日韩自贸协定、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区域自贸协定,继续参与亚洲经济一体化,加速自身经济发展。
面对疫情危机,不同国家之间虽然在制度体制、经济发展程度和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一味强调差异无助于实现共赢发展。各国应坚持求同存异,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包容公平的方向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尽快走出疫情阴霾。供图/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覃肄灵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