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金龙亮: 科创板三周年,后备企业哪里来?

对话中金龙亮: 科创板三周年,后备企业哪里来?
2022年07月12日 01:42 第一财经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作者: 杜卿卿

  [ 在龙亮看来,注册制改革提升了资本市场对风险的包容度,而通过对科技属性的要求,针对性地提升了对科技创新风险的包容度,让更多企业可以进入资本市场。同时,上市时间表可预期性提升,让更多企业愿意进入资本市场。 ]

  科创板上市公司超过430家,受理申报突破800家,已经成为A股市场对接“硬科技”的主要板块。而伴随注册制试点,资本市场生态也发生着方方面面的改变。

  在科创板三周年之际,第一财经启动“科创资本论”系列访谈,邀请国内头部机构负责人,共同探索新形势下资本与科技的互动方式。

  “投行服务在前移。”中金公司投行执行负责人、投行深圳总部负责人龙亮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过去投行主要服务较为成熟的企业,但现在会提前两到三年甚至更早,服务内容也更为多元。

  在他看来,注册制改革提升了资本市场对风险的包容度,而通过对科技属性的要求,针对性地提升了对科技创新风险的包容度,让更多企业可以进入资本市场。同时,上市时间表可预期性提升,让更多企业愿意进入资本市场。

  龙亮认为,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停在加大,积累的大量科创企业还在成长。经过前几年的持续投入,未来几年会进入成果收获期。

  “过去三年,科创板主要做的是存量,即科创板推出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企业。”他预计,未来会有一大批受科创板鼓舞而创立、受各路资本加持而壮大的科技公司加入后备行列。

  投行向前移,“抢滩”更早期企业

  第一财经:科创板设立三年,也是A股注册制试点的三年。与之前相比,资本市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龙亮:最大的变化是市场包容度提升,以及上市时间表可预期性的提升。前者让更多科技企业可以进入资本市场,后者让更多企业愿意留在境内上市。

  一方面,注册制的推行,将过往因盈利指标、公司架构等无法满足A股上市条件的企业纳入境内资本市场服务体系。截至2021年末,在科创板更具包容性的上市条件下,已先后有38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5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4家红筹企业和1家发行存托凭证企业成功上市。

  另一方面,注册制试点以来发行节奏相对稳定,企业上市时间表预期明晰。自2019年6月科创板开板及2020年8月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以来,有超过700家企业在注册制下完成A股发行上市,合计融资规模超过9000亿。可预期的上市时间表至关重要,对企业而言,甚至超过对上市价格的关注。

  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资本市场作为先导,带动更多社会资源以市场化方式投入到科技创新当中。其中最关键的要素不只是资金,更重要的是人才资源。通过上市退出而产生的财富放大效应,可以吸引资本和人力汇聚,孵化技术,支持创新。现在一些由院士等高端人才带出的科技项目,一般都会得到很高的估值,“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

  第一财经:对投行而言,上述变化带来什么影响?

  龙亮:投行目前呈现服务前移、人员专精、区域下沉的特点。

  资本市场生态已经发生改变,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宏观层面,资本市场参与方与科技企业之间可以更良好互动;中观层面,通过注册制改革,买卖双方以市场化方式逐步走向平衡。

  不过我观察到更有意思的变化,体现在微观层面。

  第一,投行等中介机构在进一步下沉,往前走。过去我们主要看成熟企业,接触半年或一年就可以报材料了。但现在我们会看更早期的公司,提前两到三年甚至更早,服务大幅前移。如果等企业成长到可以报材料的阶段,肯定已经有投行介入了。

  第二,从业人员规模扩大,吸纳大量科技背景人才。现在我们会招很多科技类博士,投行需要看得懂技术、看得懂科技企业的人才。

  第三,服务覆盖地域范围扩大。以前IPO项目集中在北上广深,现在则要覆盖全国。特别是西安、成都、武汉等地,以及中科大所在的安徽省,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区域。

  打破“博入围”生态,提升定价效率

  第一财经:注册制下上市企业数量大幅增长,但同时IPO破发也持续出现。在你看来,当前的定价机制是否有效?

  龙亮:出现一段时间的IPO破发,是比较正常的市场现象。参考海外成熟市场,目前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首日破发比例约25%;在港股市场,新股破发率2021年以来达到四成以上。

  整体而言,伴随科创板新股询价制度进一步完善,网下机构“抱团压价”问题显著缓解,投资者报价中枢有所回升,项目后市涨幅较前期的非理性暴涨情况有所改善,买卖双方博弈逐步回归均衡。

  不过,我们也注意到,发行定价方面,虽然配售已向机构投资者倾斜,但单个投资者获配量仍相对较低,投资者报价“博入围”心态仍然存在,对基本面研究和分析的重视程度不足,不利于长期投资能力的培育。

  第一财经:定价是IPO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从投行角度,你认为,可以如何去推动提升定价有效性?

  龙亮:投行至少可以在两个方面有所作为。

  一是推动核心机构发挥定价作用。头部公募基金、保险机构的投研和定价能力相对更加成熟,投资银行可以加强与头部机构的沟通交流,更多依靠核心投资者的专业报价实现审慎合理定价。

  二是积极参与推动长期资金入市。今年以来,《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出台,有助于为资本市场培育、发展长期机构投资者。投行作为市场主体,可以推动长期资金通过战略配售等方式参与认购,引导长期资金增加权益配置,助推资本市场稳定、高质量发展。

  执行“最严标准”,迎接全面注册制

  第一财经:A股全市场注册制渐行渐近,沪深主板改革呼之欲出。你们对此有何准备和布局?

  龙亮:全面注册制对投行履责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们将全力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融资,促进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倾斜。加大客户覆盖广度和深度,提高项目储备数量。充分利用自身市场经验,积极建言献策,助力全面注册制改革平稳落地。

  同时,我们将围绕国家政策导向进行业务研判,挖掘培育更多优质企业推荐上市,力争对好企业早发现、早服务。增强行业理解能力、尽职调查能力和资产定价能力,切实提升执业质量,严把资本市场“入口关”。

  第一财经:要求提高的同时,风险、责任也在加大。证券法、刑法修正案等都对投行责任作出了严格约束。你认为,投行如何才能尽可能提升发行人IPO规范性,减少造假和欺诈?

  龙亮:A股市场对保荐机构的要求,可以说是全球最严。监管机构对我们要求严格,在这样的环境下,近几年企业层面规范性整体还是不错的。

  按照监管要求,我们对企业都是进行独立核查,特别是财务方面,包括函证核查等都是独立完成。在海外,财务核查都是会计师来做。目前境内中介机构“合理信赖”的标准尚未明确,所以都按最严格标准执行。

  从实践来看,投行确实也帮助很多企业走向规范发展。对企业而言,规范化改变需要动力,很多改变都是以上是条件倒逼实现的。由于服务前移,还有早期的企业存在ERP系统不完善等问题,我们会帮助企业升级系统,将资本市场的专业力量对接给创始人、经营者。

  科技投资迎“收获期”,后备企业充足

  第一财经:科创板设立三年,四百多家科技企业发行上市。不过对于“硬科技”后备企业,业内有一定担忧。你认为,科创板的后备企业将从哪里来?

  龙亮:我们认为无需对科创板后备企业库担忧。

  过去三年,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一年上一个新台阶,由2019年的70家增至2020年的215家,2021年末为377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19%。截至今年6月底,科创板受理企业数量突破800家。

  科创板的上市条件是在逐步完善中的,会包容更多科技企业上市。比如此前上证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7号——医疗器械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的通知,将医疗器械纳入其中。

  更重要的是,国家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在不停加大,未来还将进一步加大。同时科研院所项目孵化和产业链项目孵化,也在前几年持续加大投入。未来几年,正好是收获成果的时候。

  整体而言,科创板过去三年上市的主要是存量科技企业,即科创板推出以前就已经存在,甚至是已经创业很多年的公司。未来我们可能会迎来一大批,受科创板鼓舞而创立、受各路资本加持而壮大的科技企业。

  另外,受惠于分拆政策,大量上市公司孵化的创新技术公司有机会独立上市,也为科创板增添了储备项目。

  前瞻行业监管趋势,只做“好生意”

  第一财经:除资本市场改革政策外,行业监管政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该如何选择上市地?

  龙亮:行业监管政策有一个伴随行业发展逐步细化完善的过程。对企业和中介机构而言,在看待行业发展趋势时,都应更加具有前瞻性。找漏洞、钻空子等短视行为,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未来各方面监管都会更加严密,如果不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的生意,那就不是好生意,也不适合上市。无论去哪个市场。

  不过我们需要看到,监管机构近期明确表态,要强化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支持企业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这对中国企业上市地选择再次释放积极信号。

  从A股来看,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为企业提供了多元化上市选择;从港股来看,上市制度持续优化,对新经济企业不断增强吸引力;从美股市场来看,因相关立法(如《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中概股会计底稿审查要求等)导致中概股退市风险加大,对企业决策短期内产生一定影响,需密切跟踪监管动态及市场变化。未来企业还是需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最适合的上市地点。

  疫情冲击“大浪淘沙”,不合格竞争者出局

  第一财经:科技企业往往也是资金密集型企业。但是疫情这三年,企业融资环境并不理想,一级市场形势严峻。创投机构压价、增加退出约束,甚至有企业因缺少基石投资人而停止IPO。据你观察,科技企业处境如何?

  龙亮:疫情之下,企业的业绩和经营确实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其中对消费企业、制造业和进出口等相关行业影响尤甚。

  对科技企业也有影响,人员交流、业务连贯性、供应链流动等都会受到冲击。但我们的客户抗风险能力比较强,目前都还在。有因疫情而推迟申报IPO的企业,那我们就陪着企业再等两年。

  其实,不管有没有疫情,资本市场的周期和经济周期,都一直在。有很多公司在危机中资金链断裂,公司活下来,但创始人出局。市场环境不好的阶段,不合格的竞争者可能出局,真正强的公司反而会大浪淘沙被选出来。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周唯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15 西测测试 301306 --
  • 07-14 晋拓股份 603211 --
  • 07-14 益方生物 688382 --
  • 07-13 立新能源 001258 3.38
  • 07-13 楚环科技 001336 22.96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