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食品创始人陈泽民:乘风破浪,三十而已

三全食品创始人陈泽民:乘风破浪,三十而已
2021年01月07日 18:03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陈泽民:乘风破浪,三十而已

  大河财立方

  来源:贾永标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贾永标

  1990年,近代诗人汪国真的诗集《年轻的风》横空出世并以一百万册的销量创下了纪录,他在诗中写道: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这是一个年份的隐喻或象征。在改革开放号角吹响的第十二个年头,在全民商业化浪潮初现端倪的节点,一批致力于改变命运的中国人悄悄行动起来。

  麦当劳进入中国,长虹成为全国最大的彩电企业,上海、深圳两大证券交易所开市……在这些年度重磅商业事件面前,一位年近半百的郑州外科医生发明出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当然算不得什么。

  然而,此后三十年,这颗汤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一个速冻王国,由此激发的中国速冻产业更是成为万亿蓝海。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一位知天命之年才开始创业的人能够开拓速冻“无人区”?为什么三全能够长期引领中国速冻产业发展?

  2021年初,全新的征程已经开启。不忘历史,方能更好前进。近日,三全食品创始人、万江集团董事长陈泽民接受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回忆30年前发明这颗汤圆所经历的“乘风破浪”,讲述他理解的企业家精神、营商哲学,讲述在乘风破浪中开启的新征程。

  某种意义上,三全就是中国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缩影。

  企业家要有敢创新、敢冒险的精神

  2021年已按下开始键,郑州还未迎来真正意义上的雪花。坐落在惠济区天河路与开元路交会处的三全食品厂区,此前仍然有银杏黄叶飘落。

  从陈泽民的办公室向外望去,这抹倔强的秋意别有几分意味,像这位已近杖朝之年的企业家一样。

  三十年前,他本是郑州第二人民医院的副院长,却因为勤劳、闲不住,跨行发明出了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凌汤圆”。

  珠圆玉润、绵软滑糯的三全凌汤圆面世后,迅速革新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从郑州到北京,再到中央电视台,“味美香甜甜”的三全凌汤圆火得一塌糊涂……

  提及这些往事,陈泽民眼中仍然有光,他拿起一袋三全2020年推出的三十周年纪念版产品:“你们看,这包装跟三十年前的第一代包装完全一样,这个胖娃娃,也是当时我自己画的。”

  谈起一些细节,他仍然如数家珍。看到汤圆净含量是360g时,他笑,“当时一袋是500g,现在大家都吃不了那么多了”;展示汤圆时,他讲起自己发明的二次速冻法,这在当时冰箱尚未普及的背景下,的确是一种难得的创新。

  “速冻汤圆三十年的发展经历,就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缩影。”产品之外,陈泽民反复提及的还是感谢,这与三全食品名称的由来一脉相承: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政策。

  《激荡三十年》里写道:1990年被认为是一个带有幸运色彩的年份,民间公司的崛起已经成了很难被忽视的现状。以当年9月的亚运会为界限,中国的经济从过热转向平稳,之后则开始重启开放与发展的主题。

  幸运的陈泽民与三全凌汤圆,就在这样一个全民商业化之年,闯入了中国速冻产业的“无人区”。

  在他眼中,这种敢创新、敢冒险、敢承担责任的劲头正是想要成为企业家所必备的精神,除此之外,还需要不怕失败、敬业、专注、吃苦奋斗。

  三全的传承是攀登文化的传承

  1990年下半年,电视剧《凌汤圆》先后在重庆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热播,对商标有着敏感认知的陈泽民,立即把刚刚研制出的速冻汤圆命名为“凌汤圆”,并前往北京抢注了“凌”“三全凌”以及“三全”三个商标。

  在此之前,北方市场上流行的元宵,由于工艺问题口感与南方汤圆相差极大。陈泽民与爱人从四川回到郑州后,逢年过节就会赶制些手工汤圆并分享给亲朋好友,大家对汤圆赞不绝口但又苦于无处购买。

  这提醒了陈泽民,如何能将南方的汤圆变成一种既能长期保存又便于运输的商品?在医院接触过的冷冻技术给了他启发,通过反复试验,他认定低温是物理储存最好的办法,中国第一代速冻汤圆也初具雏形。

  “如果说我跟其他个体户最大的区别在哪儿,那应该是我懂得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对于陈泽民而言,此前二十八年的外科医生生涯让他意识到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上述提及的“二次速冻法”以及汤圆秘制工序等皆在此列。

  “那时候个体户没有实力也打不起那么贵的广告,所以凌汤圆就借助了电视剧的热度,等到产品上市,很多人都有亲切感,好像老相识一样。”靠着这种巧劲,陈泽民省下来一大笔营销费用,完成了初期的创业积累。

  在三全的发展历程中,曾有声音质疑公司过于保守。但在陈泽民眼中,这是保持战略定力、量力而行。“我看重的是持久,以小博大,稳中有进,发展是为了以后打基础,蓄势才能继续发展。”

  现如今,三全每年都会拿出一定的资金去搞研发、搞储备,培养队伍、扩大产能,从未出现过不切实际的战略。陈泽民说,三全的文化就是不断的攀登,不断的创新,现在三全的传承不是资产的传承,不是家族的传承,而是文化的传承。

  速冻汤圆刚刚诞生时,陈泽民一度无法通过火车向北京发货,因为货运经理翻遍了运输标准,也不知该怎么去定义这批货物。这对陈泽民的启发是:创新不总是十全十美,因此也不必要求创新要一步到位。

  个体的奋斗进程往往是历史的缩影,从反对、不允许到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三全探秘速冻无人区的三十年,恰是中国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三十年。

  这是三全的使命,也是陈泽民的坚守。

  企业最辉煌的时候也最危险

  财经作家迟宇宙曾这样描述领军企业:当它成为若干个领域的领导者后,它将变得极度孤独,前方便是无人区,没有向导和路牌,甚至没有任何光亮,只有掌舵人带着团队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

  陈泽民则用一种更为直观的比喻来形容他的感受:高速公路上茫茫大雾,他是在最前方开车的人,精力必须高度集中,对前方未知永远提心吊胆。这也意味着,跟随者们只需远远地跟着,三全避开或掉入的坑,他们都可以轻松地躲过。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中国速冻产业这条赛道上,三全一直是最前方的开拓者,陈泽民则是那个孤独而宽厚的领头羊。

  凌汤圆走红之后,郑州市场上迅速出现了大量仿制产品,国营企业、集体企业以及外资企业都加入了速冻汤圆战场,最疯狂的时候甚至一夜之间冒出几十家。

  由于速冻汤圆并无先例,或者说是因为三全定义了速冻汤圆,一时间其他厂商对凌汤圆进行了极致的模仿或抄袭,从包装到产品,甚至连一袋汤圆的颗数与重量,都与三全如出一辙。

  面对这种情况,陈泽民身上宅心仁厚的一面就显露了出来。最开始他委托律师在报纸上刊登了一些声明,但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模仿者们仍旧我行我素。

  “后来有人建议为此打官司,但我觉得创业初期把过多的精力放到这些事儿上,得不偿失。”陈泽民思考再三,最后放弃了追究那些侵权企业的责任,“速冻市场这么大,又刚起步,需要大家共同参与,那就都放开手去做吧”。

  必须得承认,郑州速冻百花齐放,为日后中国速冻产业蓬勃发展打下了基础。越来越多的玩家加入这一赛道,但这并不影响三全继续扮演引领者。

  “那些模仿我们的企业都比较会赚钱,不过看起来头脑精明的,却一个个消失了。”陈泽民说,他原本并未过多考虑赚钱的事儿,但企业反而越来越赚钱。于是,他把这笔钱继续投入到产品研发中,消费者反馈持续升级,一个良性循环就此形成了。大浪淘沙之下,三全就此成为持续闪耀的那一颗。

  1995年,三全发明中国第一颗速冻粽子;1999年,建设国内第一条大规模速冻汤圆自动化流水线;2006年,设立行业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8年,成为速冻行业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

  从三全冷饮部到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从南阳路到天河路,陈泽民在三十年间,孤独而坚韧地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中间有企业几欲赶超,但望了望三全前方的茫茫大雾,终究又退下阵去。

  “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这三十年间中国经历了很多经济周期,只有不断吸取教训才能行稳致远。”陈泽民眼中,很多破产倒闭的企业不是饿死的而是撑死的,如果不足够小心,最辉煌的时候恰是最危险的关头。

  聊起一些大型企业轰然倒塌,陈泽民语重心长道:“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尚可把握,政策风险、法律风险、金融风险则需时刻警醒,稍有不慎企业就有可能粉身碎骨”。

  做食品就是做良心

  天河路三全办公大楼内部,一个巨大的、悬空的水龙头源源不断地向下流水,三全人称之为“黄河之水天上来”。

  这种颇具象征意味的作品,与三全文化展厅里铿锵的宣言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呼应:三全认为,只有承担大责任,才能成就大企业、大品牌。唯有做强做大,在世界食品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最终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才能真正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主持起草《速冻食品生产HACCP应用准则》等国家标准后,已经是速冻专家的陈泽民,又先后参编多个国际准则,实现了中国速冻产品和理念的双重输出。

  “做这些事,不是为个人,也不是为企业,是为文化,为民族。”他说,在海外,有华人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三全的产品。

  三十年匆匆掠影,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问世至今,亦如古人所云:三十而立。现在的三全食品和中国速冻产业,坚实地立在了一个崭新的起点。于是,速冻不再是陈泽民生活的全部。

  郑州到昆明、昆明到德宏、德宏再到瑞丽,全程近2800公里,往返3次就相当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程。2016年3月,73岁的陈泽民成立地美特公司,此后频繁地往返郑州和瑞丽,开始了地热新能源领域的“长征”。他还带领万江新能源集团全面响应国家北方清洁供暖、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略,利用地热能供暖解决北方地区清洁供暖,有效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为我国清洁供暖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诚如他五十岁开始创业一般,年逾古稀的他再次化身创客,目光从小球转向了大球。“转战食品领域,是为了生存。现在搞地热发电,才是我喜欢干的事情,这才是人生进入了主业。”

  财经作家吴晓波说,任何企业,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人的企业。一个人创办了一家企业,或者在某一个阶段领导一家企业,他的精神、基因注定了这个企业未来相当长时间的路程。

  在冷冻食品与地热利用这样两个相去甚远的行业,陈泽民的印记都是鲜明的。前者的定义是“做食品就是做良心”,后者则向人传递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企业家精神。

  三全食品生产车间内,一颗颗汤圆在生产线上跳动,“大珠小珠落玉盘”好不热闹。伫立在楼道拐角的小石磨,安静地注视着这一切,当年,陈泽民从四川把它背来郑州,用以手工赶制汤圆,不料却背来了一片天。

  也许,人人都应如同古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把命运掌控在自己手中,然后推着球不断前行,从而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熊熊燃烧的火把,从来都在自己手里。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玫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1-08 华骐环保 300929 13.87
  • 01-08 盈建科 300935 56.96
  • 01-08 南网能源 003035 1.4
  • 01-07 神通科技 605228 5.89
  • 01-07 合兴股份 605005 6.38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