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编辑部谈报纸改版:对报纸的一次重新定义

新京报编辑部谈报纸改版:对报纸的一次重新定义
2019年06月03日 14:25 新京报

  最近,订阅新京报的读者可能发现,新京报又悄悄做出了一些改变。是的,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变化,报纸功能也在发生变化,创刊16年的新京报立足移动端,做了一次报纸改版。新京报总编辑李海用五个关键词高度总结此次改版特点,五个关键词之间,彼此关联,环环相扣,互为表里。

  01内容更趋深度化

  02策划更趋大专题化

  03栏目更趋强IP化

  04报纸为APP导流视频化

  05呈现更趋杂志化

  作为一份不断融合创新的机构媒体,新京报为什么选择此时改版?改变了什么?又坚守了什么?将来新京报如何加强媒体融合强化舆论引导力?新京报总编辑李海、编委李程、报纸编辑部主编汤旸日前接受传媒研究公众号专题访谈——

  传媒研究: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方位、大规模、深层次的媒体融合态势已然形成,新京报为什么选择在报纸端发力再一次改版?

  李海(新京报总编辑):当业界忙于融媒建设的时候,新京报反倒在报纸上又做起了文章,似乎有点“不合时宜”、“逆潮流而动”。

  这要从一个基本定位说起,新京报APP客户端去年10月底破茧而出,随后三个月,在“煎熬”中蜕变,完成了以报纸为中心向以APP为中心的改革。但报纸何去何从?这是每一个传统媒体都不能回避的时代之问。

  报纸,还能否继续存在,如果存在,是个怎样的存在?

  经过内部讨论,我们形成了一个结论:简单的破与立、存与废,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报纸,应该继续存在,但不再是生产流程的最核心和最末端,它将作为一个独立产品存在,与APP形成错位运营。在此背景下,新京报适时启动了报纸改版。

  我们将此次改版视为媒体深度化进程中的又一推手。早在若干年前,新京报就不再是一张“信息纸”,全面转型“深度纸”,深度化的进程永无止境,深度不止于一种文体、写作方法、采访状态,更是一种新闻态度,这一点已经成为全社上下的共识。围绕深度化这一核心,我们继“无原创不深度,无现场不深度,无思考不深度”之后又增加了“无视频不深度,无传播不深度,无APP思维不深度”。打造一张“深度纸”是本次改版的使命。

  以前全员做报纸,如今全员做APP。为了做好报纸,新京报专门成立了一个新部门——报纸编辑部,抽调出优秀编辑,一心一意做好这款产品,新的媒介环境下如何办一张好看耐读的报纸,如何保持报纸的品牌形象和持续影响力,就是这个部门的KPI指标。

  传媒研究:新京报的深度报道在业界广受好评,此次改版,在内容深度化方面会有哪些新看点?

  李程(新京报编委):内容深度化一直是新京报的不懈追求。专业、独家、高质量的原创深度类报道,如今已显得稀缺而奢侈,值得欣慰的是,新京报一直在坚守。不管传播形式如何改变,做好原创深度内容一直是新京报努力的方向。此次改版,新京报在内容生产方面更趋向深深度化,主要有三大看点:一是坚持抓大放小、去碎片化,日常新闻深度化表达;二是加强自主专题策划,为读者提供深度延展阅读;三是增设“深读”板块,将现有报纸端的深度类报道栏目整合归入,主打深深度阅读。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传媒研究:传播力、引导力是检验媒体影响力的要素之一。此次改版,新京报在强化舆论引导力方面有哪些举措?

  李程(新京报编委):大专题化操作是新京报拓展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这次改版,新京报更加强化策划力,以大专题化的操作进行渗透采访,并率先在民生消费和生态环境保护两大领域进行突破,全新策划推出两大月度特刊,月初推出生态环保特刊,每月15日左右推出民生消费特刊,每期不少于8个版聚焦一个主题。不同于以往单篇深度报道“打一枪换一地”、“各自为战”的局限,新推出的特刊更是一个大专题化、深度化、IP化产品。

  特刊以重磅深度调查报道为主,同时整合评论、政府部门举措、大数据、专家学者建议、网络声音等内容,进行体制机制的探讨和内容的极大延展,强化传播力、引导力,推动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尽一份力,扩大新京报在业界的强大影响力。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新京报《绿道》环保特刊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新京报《X·15》消费特刊

  点击阅读⏬

  新京报绿道特刊:大道所向 逐绿而行

  新京报消费特刊:“X·15计划”,为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而生

  山西交口信发铝厂赤泥库渗漏疑云

  人人车卖水泡车调查:249项检测10分钟完成

  传媒研究:创刊16年来,新京报的许多品牌栏目都赢得了业界、学界的一致称赞,此次融合创新的改版,是否会对既有品牌栏目产生冲击?

  汤旸(新京报报纸编辑部主编):品牌栏目强IP化是新京报优质内容生产的内在动力。为强化内容建设,新京报专门成立了报纸编辑部,抽调富有报纸编辑经验的精兵强将,力争用报纸思维办好报纸。为更广泛推广新京报的品牌栏目,这次改版,取消了报纸“调查”栏目,新增“X调查”版块;取消“拍案”栏目,改为“重案组37号”版块;取消“人物”栏目,新增“剥洋葱”版块,连通了报、网、端、微的栏目设置,使得新京报各平台的栏目名称保持一致,做到传播效果最大化。此前已经IP化的新京报评论、书评周刊等栏目,继续做大做强做精。同时,还新推出诸如生态环保、民生消费、经济智库等大专题化操作的品牌栏目,让品牌化栏目继续推动新京报占领更多的舆论传播阵地。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科创板特刊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新京报品牌栏目

  传媒研究:此次改版正值媒体融合发展进入冲刺阶段,报纸端的发力与大力发展新媒体是否存在矛盾,新京报又是如何将之予以化解的?

  汤旸(新京报报纸编辑部主编):报纸为APP导流的视频化是新京报融合传播的创新之举。报纸端发力与发展新媒体并不相悖,而是相辅相成、彼此支撑。为了提升报纸深度化、大专题化操作,新京报专门抽调富有办报经验的精兵强将组建报纸编辑部,为新京报APP端提供有深度、有力度、有锐度的内容产品。这些内容在APP端的有效推广,又再一次传播了新京报的品牌影响。APP毕竟无限大于报纸,报纸端无法承载的内容,比如APP端的“我们视频”、动新闻、图集和即将上线的音频等优质新媒体产品,都可以通过二维码转换,与报纸实现全方位对接,实现导流。此次对气象版的改造最为明显,除保留气象新闻、城市表情、空气质量、升降旗等资讯信息外,更多以二维码导读方式,对新京报“我们视频”生产出的大量优质视频内容进行推荐,或直播回顾,或重大事件直播预告。传播导流的视频化,让报纸与APP端互动连通成为现实。用户通过扫描报纸端二维码,可以获取重大事件最新进展、视听化延展阅读、精品荐读等,无限丰富信息量和内容。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传媒研究: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形式一定先于内容被接受。新京报简洁现代、疏朗大气、从容严谨的版式风格一直为业界所推崇。此次改版,新京报是否会在呈现形式上再次进行突破?

  汤旸(新京报报纸编辑部主编):呈现方式杂志化将是新京报版面设计的常态化表达。报纸版面艺术是办报理念付诸实践的手段和方法,提升报纸品牌的路径之一便是报纸版面风格和呈现方式的个性化。新京报自创刊以来形成的简洁现代、疏朗大气的版式风格,深度化、专题化的操作和封面化的呈现方式,受到了多方好评,学界也常以新京报的版式设计为案例进行学术探讨。已经形成个性化的风格必须继续保持,但呈现形式的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一刻也未停步。比如头版的呈现方式,每逢重大新闻事件都采取专题化、封面化设计,并使之成为一种常态化表达。不仅如此,一些专刊、特刊、大专题也坚决去碎片化,进行深度化、杂志化呈现,强化设计感,增强视觉冲击力。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传媒研究”观察到,新京报此次改版,固化了要闻、封面报道、北京新闻、深读、中国新闻、国际新闻等六大板块,逝者、目击、新知、新图纸等特色栏目仍予保留,并在选题内容上持续发力。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新京报总编辑李海:

  一言以蔽之,改版是对报纸的重新定义。2019年,新京报在深度化和视频化上,深展两翼,持续发力,报纸是前者的承载平台,是后者的入口和窗口。

  报纸改版推动内容升级、产品形态升级、传播升级,力求全方位提升阅读体验。在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机构媒体既要顺势而为,也要逆势而动。消灭报纸,不如用好报纸,唯有如此,才能把握战略主动权。

责任编辑:鲍一凡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11 元利科技 603217 54.96
  • 06-11 松炀资源 603863 9.95
  • 06-05 西麦食品 002956 36.66
  • 06-04 卓胜微 300782 35.29
  • 06-04 国茂股份 603915 10.35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