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正式实施,36个城市试点,23家银行可以开户,您会参与吗?40家基金公司的129只产品,您中意哪只?欢迎参与调查! [点击进入活动页面]
作者: 王方然
[ 中信证券分析师明明认为,M2-M1的缺口扩大体现了目前存款定期化的趋势。理财赎回资金转为存款是推升M2的重要原因。随着防疫政策优化、地产支持力度加码、经济预期好转,债市收益率大幅上行,理财净值普遍受损,导致投资者纷纷将理财赎回至存款。 ]
由11月债市大跌所引发的理财产品赎回潮仍在持续,华创证券研报显示,11月14日~12月6日理财产品净卖出规模已达3500亿元,显著超过2022年3月赎回潮期间的净卖出规模(550亿元左右)。
与此同时,理财产品遭遇大幅回撤,12月初逾千只产品破净一度引发市场关注,投资者赎回情绪进一步加重。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29.15万亿元,其中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7.72万亿元,占比95.09%。投资者结构方面,个人投资者占比达99.08%。
个人投资者对净值回撤的容忍度偏低,不少投资者开始转向银行存款类、保险等产品。国债、大额存单更是成为香饽饽,一单难求。
存款类产品成为香饽饽
巨量理财产品赎回后,很大一部分资金沉淀到银行存款中。
第一财经记者向包括招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理财经理咨询了解,他们普遍表示近1个月来,确实有大量客户选择赎回理财,转而购买存款类产品。
“部分客户对于R2风险的理财频繁下跌还是比较难以接受的。”招商银行理财经理刘平指出,一般会建议客户不要急着赎回理财产品。但还是有40%~50%的客户会赎回部分或全部资金,投资到存款产品中。
“在目前市场情况下一般而言会推荐客户买三类理财产品:保险、存款和大额存单。”建设银行东莞分行客户经理林依有十余年的从业经验,她近期不会主动推荐客户购买理财产品。“理财产品现在不推荐购买的原因是主动管理性不强,而且在市场下跌时回撤明显,而市场上涨时收益却不如基金。”
其中,在她的赎回理财产品的客户中,大部分都转投了定期存款、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等存款类产品。
今年以来银行存款的利息已一降再降。今年9月,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招行等银行纷纷发布人民币存款利率调整公告,对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等多个期限产品的利率进行下调。
以招商银行为例,3个月、6个月、1年期、2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为1.25%、1.45%、1.65%、2.15%、2.65%,均下降10个基点;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60%,下调15个基点。
虽然存款利息打折,但投资者热情依旧高涨,存款类产品的规模也是不断增加。
央行公布的11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2.95万亿元,较去年11月份的增加额,同比多增1.81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2.25万亿元,同比多增1.52万亿元。
从银行理财流入存款的资金规模,在广义货币(M2)规模上可见一斑。11月末,M2余额264.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狭义货币(M1)余额66.7万亿元,同比增长4.6%,M2同比增速达到近6年峰值,同时和M1的差距再度拉大。
中信证券分析师明明认为,M2-M1的缺口扩大体现了目前存款定期化的趋势。理财赎回资金转为存款是推升M2的重要原因。随着防疫政策优化、地产支持力度加码、经济预期好转,债市收益率大幅上行,理财净值普遍受损,导致投资者纷纷将理财赎回至存款。
银行转推保险产品、低波理财产品
理财赎回潮后,保险产品也成为理财经理们推荐的首选。“如果客户可以接受更长的投资周期,我们比较推荐保险产品。”刘平介绍。也有多位理财经理表示,存款和国债利率未来大概率会继续下行,对于投资者来说保险产品可以提前锁定稳定收益,性价比更高。
但有业内人士指出,保险产品的缺点在于,流动性较低,投资周期过长。存得越久越值钱,但是如果中途取出就不太划算。
以招商银行推荐的一款五年期分红型保险为例,假设缴纳10万元保费,可以进行身故或全残保险。每年约有1356元~2237元不等的红利分配,同时期满保险金有109300元。按照产品最高分红估算,收益率可达到4.07%。但是如果提前取出,收益率就大打折扣,甚至亏损。同样按照最高收益计算,一年、二年、三年取出的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9%、1.7%、3.1%。
从收益来看,保险三年的收益和定期存款接近。至少要存三年以上才能跑赢定存收益。
虽然投资周期较长,但多家券商分析机构仍看好保险市场。山西证券分析师崔晓燕认为,近期居民对自身现金流安排更偏谨慎,储蓄险产品或将收获佳绩。国泰君安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当前居民风险偏好下降,提供高收益确定性的保险理财预计需求快速增长。
11月上市险企的数据似乎也能侧面佐证这一趋势。数据显示,中国太保11月累计保费3709亿元,同比增长9%,中国人保11月累计保费5714亿元,同比增长8%;中国平安、新华保险、中国人寿也一改颓势,进入正向区间。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推荐保险产品外,为稳定投资者信心,部分银行近期也在大力推荐以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低波产品,以求稳定投资者信心。
例如华夏理财推出的某固收类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在3.6%~4.0%之间,持有期453天,产品资金就全部投资于摊余成本法信用债专户,用以降低持有净值波动风险。
据业内人士指出,使用摊余成本法是指计算理财产品净值时,将投资产品的到期收益率分配到每一日计算。因此净值将不随市场波动。不过在资管新规第十八条中明确鼓励用市值计量,只有符合部分特定条件的封闭式产品才可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
中银理财推出的某60天封闭式低波理财产品也在投资策略上,与之前发行的同系列产品有明显区别,强调将精选优质债券并持有至到期,到期收益确定性高。该理财内部人士表示,这种低波理财产品配置于与产品期限匹配的资产并持有到期,好处在于持有至到期可以获得确定的票息收益。
责任编辑:李桐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