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偌馨:从中欧基金「看见」中国基金业之变

2022年12月16日15:15    作者:洪偌馨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洪偌馨、伊蕾

  公募基金要抓住经济生态衍生与变化的机会,要回归金融行业的本源去践行自身的社会使命,帮助广大投资者获取更好的投资回报,基金公司需要进行一场‘刀刃向内’的变革。

  ——馨金融

  时光倒退回10年前,大概很少有人能想到中国基金行业会迎来如今的‘盛况’。

  不久前,据毕马威在最新发布的《2022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趋势及战略洞察》报告中提到,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在过去十年间总规模增长超过9倍,产品数量增长超过1万只,投资者数量增加了17倍。也正因如此,毕马威将其称为行业的‘黄金十年’。

  基于对未来中国GDP增速等综合因素的考量,毕马威预计中国公募基金市场未来十年或可保持18-20%左右的复合增速,继续拥抱‘新黄金十年’。

  尤其是2022年,个人养老金的开闸更是令整个市场‘沸腾’起来。根据《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预测,未来5-10 年时间,中国预计会有8-10 万亿的养老金缺口,而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的快速发展也将为基金行业提供新的空间。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市场对于公募基金行业的规模增长保持乐观,但相较于过去十年时代红利的‘恩赐’,在新十年开启之际,从宏观环境到微观市场行为,从市场需求到监管风向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作为从上一个‘黄金十年’中成长起来的行业实力派,中欧基金于近日举办了2023年度投资策略会,董事长窦玉明在会上分享了下一阶段,中欧基金对于公募基金行业使命和市场变化的理解,以及在这个大趋势、大背景下中欧基金未来的发展战略及方向。

  在窦玉明看来,基金公司不仅要为广大投资者获取更好的投资回报,更要为实体企业赋能,让实体企业更好地发展。而作为聚焦主动投资的代表公司,中欧基金更应该率先做好准备,迎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东风已至,对于中欧基金来说,这不仅是一次顺势而为的选择,更是敢为人先、自我革新的一次重塑——推动整个公募基金的‘生产方式’变革,并且让更多投资者看到市场的变化,了解变化背后的逻辑。

  1

  看见时代的‘风’吹向何处

  著名哲学家安·兰德说,财富是一个人思考能力的产物。

  对于每一位基金经理、每一家基金公司甚至整个基金业而言,他们需要思考的不只是眼前的净值线、股价波动,更要对各行各业的发展规律与趋势、整个市场的系统变化有深刻的认知,才能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中游刃有余。

  那么,当下中国经济的真实状况到底是怎样的?

  经济学家何帆在中欧基金2023年度投资策略会上提到,今年影响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主要变量之一是新冠疫情。

  一边是投资、贸易、消费等预期转变,一边是全球产业链重构、国内制造业‘专精特新’崛起,多重影响因子的交织使得整个经济生态系统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可能,许多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与新机会正在不断涌现。‘从历史上看,实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之间会出现交替循环。’何帆表示。

  而在当下中国,随着市场‘泡沫’不断挤出,未来更多的机会可能源自实体经济的发展。这也为当下公募基金行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发展思路——作为融通经济的‘血脉’,公募基金需要回归本源,践行自己的‘使命’。

  ‘金融行业是‘一手担两边’,一边是实体企业,一边是广大投资者。我们连接着实体经济和投资者,并为实体企业赋能。’窦玉明认为,‘如果能够识别出中国最优秀的行业,同时找到这个行业中最有潜力的企业、最有管理能力的企业家团队,我们就能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将手中的资源投向这些企业。随着这些企业的茁壮成长,结出一个‘果’,并收获可观的投资回报。’

  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是,央行披露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国内住户存款新增13.21万亿,较上一年同期多增加4.72万亿,尤其是新增定期和其他存款占比超过86%,这也意味着,在打通直融渠道方面,公募基金行业还有极大的发挥空间。

  立足于当下的市场环境,如果基金公司能够充分发挥价值发现优势、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在满足实体企业融资需求的同时让更多投资者分享到资本市场红利,基金公司不仅将推开新机遇之门,也将进一步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在窦玉明看来,将最终获得的投资回报返还给广大的投资者,特别是广大的个人投资者,也是公募基金作为资管机构所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

  取之社会,用之社会。这种思路也在深刻影响着中欧基金的投资策略。

  ‘社会所需就是投资方向。’中欧基金投资总监周蔚文在策略会上穿透现象、看见了投资的本质。他强调,作为专业投资者,不能只看短期的商业盈利能力,更要长远考虑全社会的需要,把钱投给那些社会需要发展的方向。

  换言之,中欧基金在选择投资标的时并不只看企业的盈利模式,更要看它是否为广大社会个体提供了有价值的服务,是否规避了负面外部效应,是否促进了社会帕累托最优,进而能够长期可持续地创造价值。 

  具体到行业和个股的选择,周蔚文强调可以重点关注两个方向:一是‘锦上添花’的行业,即具有较大成长空间的,社会需要它们不断扩大生产的行业,如医疗养老、碳中和、战略型科技产业等;

  另一类是需要‘雪中送炭’的行业,它们虽然并非朝阳产业,但却对社会运转至关重要,如地产产业链、餐饮、旅游、出行等行业,如果能够在它们最困难的时候进行输血,也会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

  这种思路也与近两年兴起的ESG(环境、社会、治理)理念不谋而合。从长远来看,投资作为一种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和方式,需要将更多社会责任理念和量化标准融入其中,将‘金融向善’贯穿投资行为始终。

  2

  看见变革的决心与力量

  知易行难,行胜于言。

  公募基金要抓住经济生态衍生与变化的机会,要回归金融行业的本源去践行自身的社会使命,帮助广大投资者获取更好的投资回报,基金公司需要进行一场‘刀刃向内’的变革——从底层的‘基础设施’、组织架构,到团队协作模式,再到投资方法论的系统性重塑与巩固。

  在上一个‘黄金十年’里,虽然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在规模上取得了超高速增长,但‘产能瓶颈’的问题也愈发凸显。传统生产模式更依赖于明星个体的力量,但单个研究员、单个基金经理的能力边界毕竟有限,已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随着居民投资需求愈发旺盛、股票数量激增和市场波动加剧,当资产规模增长的速度超出了人力资源积累的速度,‘规模’就会成为收益的‘敌人’。

  近年来,公募基金乃至大资管行业也在反思进化,从过去短期导向、以超级个体为核心,逐步转向追求长期稳定收益,强调投研体系化和平台化。

  应对这一变化趋势,中欧基金从最擅长的主动权益投资着手,围绕生产方式转型做了大量工作。如果结构化地描述中欧基金变革全貌,那就是‘4P+1C’,即Philosophy(理念统一)、Process(流程标准)、Platform(平台赋能)、People(团队协作)和Culture(考核激励与文化)。

  其核心在于,以一致的投资理念奠定团队协作基础,坚持‘长线基本面投资理念’;通过构建一整套标准化、系统化、工业化的投研流程,输出可持续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同时基于开放式平台固化流程,打造便捷、透明的IT系统,促使每个个体执行标准化的工作方法。

  在此基础上,构建长期稳定的团队,通过长期合作形成相互的信任和了解,大大提高协作效率。并以共同的文化进一步激发团队协作的善意——以‘客户为先’是首要目标,鼓励每个个体‘追求卓越’,强调‘求真、向善、协作、担当’的团队精神。

  正是这样一支深度研究、深度耦合的团队,才能在看见社会需求变化之际,提出应对之道。

  随着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日益多元和复杂,资产管理机构要满足不同细分客群在不同生命阶段、不同场景下的投资理财需求,与之相对应的,中欧基金也在生产模式重塑的基础上,不断拓宽产品线、拓展投资‘能力圈’。

  除了进一步扩大主动权益投资这张‘王牌’的优势之外,中欧基金还将经验复制和推广到更多策略团队,推出了更全面的多策略精品,包括基本面量化策略、多资产策略、固定收益策略和全球化投资等。

  面对市场对于风格稳定、收益稳健的诉求,中欧基本面量化策略结合了基本面投资与量化投资两大流派的优势基于基本面的投资逻辑,加以数据赋能,兼顾了投资的深度与广度,既能够在逆人性的决策中做出理性的判断,又能够充分发挥人的经验优势。

  尤其是对于中欧基金来说,得天独厚的团队协作优势可以使得这一策略的效益最大化——熟稔基本面逻辑的行业研究团队,精通建模与策略的量化研究团队,再叠加系统研发团队的技术赋能,都转化为驱动策略优化的新动能。

  震荡环境下,如果投资者需要更加长周期、风险可控的收益回报,那么中欧基金的多资产策略可以提供有力的支持。

  所谓多资产策略,主要是指结合了股票、债券、转债或其他策略的团队。从全球范围来看,它和主动权益、固定收益等策略一样备受投资者追捧,其中的关键在于,投资者购买的不只是一只基金,更是一个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在这一点上,随着2022年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养老目标基金走入大众视野。其中,TDF(目标日期基金)颇具代表性,因为人在不同生命阶段对于风险和收益的需求有所不同,TDF产品会根据时间的推移持续调整不同类型资产的占比。

  以‘中欧2050’为例,其所面向的就是2050年退休的人,其中权益类资产的仓位会形成一条下滑曲线,从投资初期的高占比持续下调,这使得投资者在整个投资周期中既能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又能在最终维持净值的稳定。

  和多资产策略一样,固定收益策略也在逐渐走向国际化、标准化的过程中。这与当下中国固定收益市场的环境和所处阶段息息相关。从前几年债券刚兑被打破到现在,整个债券投资方式正在经历深刻变革——逐渐向全球净值化的债券市场演进。

  窦玉明强调,中欧基金正在对标全球最先进的固定收益公司进行流程改进。‘我们认为债券投资最核心的是中观’,自上而下看到宏观,自下而上去做债券选择、信用挖掘,在中观的行业、区域、类属方面做研究,把中观作为研究最后的焦点。

  最后,为了满足投资者对于国际化、多元化资产的配置需求,中欧基金也在持续发力海外市场的股票和债券投资。值得注意的是,中欧基金的全球投资策略采取了境内外一体化运作的模式,即共用一个研究团队、构建全球化实业的团队进而实现相互赋能。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中欧基金旗下公募基金港股投资规模129亿。在经历了今年港股市场的震荡鏖战之后,旗下成立时间最早的港股主题基金中欧丰泓沪港深A成立以来回报高达54.46%,较基准(-5.40%)取得超额收益59.86%,较恒生指数(-24.47%)的超额收益为78.93%。

  3

  看见未来的机会与挑战

  在整个基金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前瞻性的调整与布局帮助中欧基金行稳致远。

  根据海通证券公布的十年业绩最新评价,在权益类大型基金公司中,中欧基金在五年、十年等长期维度的绝对收益均排名前三。

  更进一步来看,中欧基金能够从市场中突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在于其采取了标准化研究流程,以‘团队制胜’突破个人能力的‘天花板’,覆盖不同市场、行业、赛道的研究员和基金经理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碰撞出更多‘火花’。

  今年初转至中欧基金的基金经理钱亚风云提到,‘公司定位主动投资的多策略精品店,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是多元的,能力圈是互补的。投资人员老中青结合,无论投资风格是成长还是价值,投资领域是周期、消费还是科技,投资的市场是A股还是港股,每个领域基本上都有相对擅长的基金经理。’

  换言之,无论是经验丰富、穿越牛熊的投资老将,还是正值当打之年的中生代基金经理,又或者是仍在积累成长的新势力们;无论是公司自身培养的人才,还是持续吸纳的外部人才都能持续沉淀和共同成长,在投资能力方面不断进步。

  更重要的是,面对波云诡谲的市场变化,‘长期主义’的价值观也使得他们可以更从容地应对周期波动。

  虽然2022年的市场环境对于基金经理而言并不算友好,快速轮动和结构性震荡持续带来冲击,但他们不困囿于短期的悲观,在逆境反转中看见机会,面对即将到来的2023年,提前挖掘潜在的投资机会。

  在中欧基金2023投资策略会上,一批业绩优秀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们也分享了他们对于接下来市场走向的判断和看好的投资方向。

  中生代基金经理代表代云锋提到,结合当下整体市场的估值水平,2023年的股票市场有更大概率表现优于2022年。

  而着眼于未来三年,当下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的投资性价比也很高,因为A股主要指数在10月的低点位置的估值水平基本上和2018年末的熊市尾部相当,港股的估值则一度是过去十年的相对最低水平,‘价值洼地增多,长期潜在回报机会的股票也越来越多’。

  他强调,大方向上可以密切关注和跟踪中国外来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方向,并努力在高端制造领域和新兴服务领域寻找出一批中长期具备成长潜力的优质企业。

  代云锋的判断可能代表了许多基金经理对于后市的乐观态度。

  被称为‘产业趋势投资专家’的基金经理刘伟伟也看见了产业景气度提升的机会,‘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很大,明年随着经济进入复苏的阶段,企业盈利也有望随之修复,在这种背景下很多顺周期的行业有望进入基本面的右侧拐点,从而迎来比较好的投资机会,比如大消费板块、传统周期板块以及金融地产等’。

  此外,刘伟伟强调,一些高成长行业明年还是有机会延续高增长的态势,比如光伏储能、电动车、军工、半导体、信创等方向。

  而对于有着19年从业经验、经历多轮牛熊周期的王健来说,她认为‘黎明就在眼前’。一方面美国加息至尾声,另一方面国内政策不断优化,上市公司盈利增速有可能陆续企稳,同时大部分企业的估值处在较低的位置。

  对于未来,王健提出可以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国产替代进口的标的,主要分布在机械、化工、电子等行业;二是疫情受损行业,更多分布在与服务相关的餐饮旅游以及信息服务等行业。

  除了A股市场之外,港股市场同样有许多板块值得关注。

  ‘港股专家’基金经理罗佳明提到,有三个方向值得关注:一是与上游资源品相关的行业和公司,主要是由于过去资本开支不足而需求较为刚性,国内经济复苏也带来了正面催化作用;二是更直接与经济复苏相关的板块,如地产、物业、家居消费等;三是港股特色的科技成长股,典型如互联网、生物医药等。

  投资是一场‘马拉松’,对于每一个投资者是如此,对于资管机构而言更是如此。

  在过往的发展中,公募基金公司已经在时代大潮的助力之下,跑出了超乎寻常的加速度,但接下来,如果他们还想要跑得更远、更久、并将服务覆盖到更多投资者的人生不同阶段,那么公募行业重塑生产方式、重构发展链路可能是一道必答题。

  (本文作者介绍:洪偌馨,资深财经记者、主持人,自媒体“馨金融”创始人。)

责任编辑:王婉莹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金融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姚洋:促消费就是发钱,建议发放1万亿消费券 以岭药业声明:多方面均证实连花清瘟有良好的安全性 万科郁亮最新判断:时隔近20年再被看作支柱行业,房地产政策面向好力度、广度超预期 朱民建议出台鼓励住房更新政策,特别是购买二套房的政策 姚洋:美国对于中国高科技领域步步紧逼,给人的印象就是玩不起了 进口退烧药遭国人哄抢,代购直邮齐涨价,与国外价差最高达9倍 退烧药多地缺货是如何发生的?布洛芬巨头发话:确保月底前产能翻番 油价即将调整!今年最后一次调价 卖两元20粒对乙酰氨基酚片的东北制药被罚1.33亿!动了谁的蛋糕?老药厂困局如何破?常年啃老本新品难产 多地预测明年1月迎疫情感染高峰,各地也在加紧为压峰做准备,如何抓好窗口期打好主动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