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部门紧急叫停ICO

央行等七部委正式定性:ICO是未经批准非法融资行为
央行等七部委正式定性:ICO是未经批准非法融资行为

代币发行融资(ICO)是指融资主体通过代币的违规发售、流通,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所谓“虚拟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详情]

央行|2017年09月04日  15:01
ICO追踪:高位接盘者不接受按发行价清退 有人亏百万
ICO追踪:高位接盘者不接受按发行价清退 有人亏百万

“大家购买ICO币(后改名为“爱科币”)时价格每个6元、7元、8元、9元的都有,但目前ICO币网给予回收价格每个0.9元每个,这个价格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一位投资者代表表示。[详情]

经济观察网|2017年09月20日  13:14
消息称中国虚拟货币交易所将被关闭 比特币大跌超20%
消息称中国虚拟货币交易所将被关闭 比特币大跌超20%

9月8日晚间,财新报道称,监管当局决定关闭中国境内虚拟货币的交易所。有业内人士向新浪财经确认了此消息。据了解,中国境内三大比特币交易平台包括“火币网”、“OKcoin”、“比特币中国”。[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09月08日  22:32
中国ICO大清退:按发行价回购代币 全球监管趋严
中国ICO大清退:按发行价回购代币 全球监管趋严

从交易平台人士处了解到,“如今所有的国内代币做了退币处理,按照比例退到投资人的账户,基本都是以ICO的初始价。不过,二级市场回购方面,各家做法还存在差异,有些尚未公布具体方案。未来仍然能够正常交易的估计只是一些国外的主流虚拟货币,比如比特币(BTC)、以太币(ETH)等。”[详情]

一财网|2017年09月07日  07:26
七部委定性ICO为非法融资 平台融资叫停存量项目清退
七部委定性ICO为非法融资 平台融资叫停存量项目清退

七部委联合监管之下,ICO平台融资将“一刀切”停止,而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市场也受到冲击。但此次公告或许只是开始,在数字货币发展迅猛的态势下,仍有可能衍生出其他发展模式,而对其监管的法律和政策或仍需进一步明确。[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09月05日  05:37
全球ICO监管透视:倾向认定为证券 警示欺诈与洗钱风险
全球ICO监管透视:倾向认定为证券 警示欺诈与洗钱风险

对ICO发行中的“代币”而言,各国认定不一,或认定其为资产、证券、私人货币,但对于ICO本身而言,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监管机构开始考虑将其定义为证券发行行为。[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08月30日  05:36
ICO监管政策出炉记:央行等七部委是这样取缔ICO的
ICO监管政策出炉记:央行等七部委是这样取缔ICO的

在市场见证ICO暴利时代终结的这个时刻,“金稳委”效应初现下的ICO整治路径亦浮出水面。穿透式监管视角下,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猫鼠”较量,类技术精英们引发的造富幻象恐随之破灭。[详情]

经济观察报|2017年09月06日  10:50

市场及ICO平台/项目的反应

虚拟货币时代终结?多数比特币交易平台称仍在等通知
虚拟货币时代终结?多数比特币交易平台称仍在等通知

截至记者发稿,多家大型交易平台(包括此前没有ICO代币交易、且不在60多家ICO代币交易平台名单中)回应第一财经记者称,尚未收到通知。[详情]

一财网|2017年09月09日  01:08
ICO一周惊魂:跳水后反弹 仍有投资人火中取栗
ICO一周惊魂:跳水后反弹 仍有投资人火中取栗

市场中仍有投资人“刀口舔血”。从各种虚拟货币价格一周走势看,《公告》发布后,其价格应声大跌,两天后就开始反弹,相关论坛、微信群中有投资人晒出抢反弹的“成绩单”。[详情]

证券日报|2017年09月09日  04:49
取缔ICO未摧毁比特币信心 多头顶风抄底暴涨8%
取缔ICO未摧毁比特币信心 多头顶风抄底暴涨8%

ICO监管一度引发比特币、以太坊等数字货币恐慌性抛售,但似乎并未摧毁数字货币投机者们的信心,在比特币暴跌逾5600人民币(逾20%)后,多头已卷土重来趁机抄底。[详情]

汇通网|2017年09月06日  21:56
部分ICO项目欲出海遇阻:海外市场监管不比国内宽松
部分ICO项目欲出海遇阻:海外市场监管不比国内宽松

目前部分ICO项目和投资者正在考虑转身前往海外市场寻求代币的投融资机会。然而据记者了解,目前主流海外市场也对ICO采取了较为严格的监管限制。除此前美国证监会(SEC)将ICO纳入美国《证券法》监管外,数字资产行业发展较快的韩国、日本等地区也对ICO监管持强硬态度。[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09月07日  05:37
中国最大的ICO:将全数退还用户投入的比特币
中国最大的ICO:将全数退还用户投入的比特币

代币“龙头”NEO(曾用名“小蚁股”)表示,在中国央行宣布首次代币发行(ICO)融资非法之后,其将退还用户投入的比特币。NEO是以市场价值计第12大的加密货币。用户可以在10月17日之前申请全部退回所投入的比特币。[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09月07日  09:56
李笑来回应七部委ICO监管:将配合相关清退工作
李笑来回应七部委ICO监管:将配合相关清退工作

针对央行等7部委ICO监管,自称“中国比特币首富”的投资人李笑来通过其个人微博回应称,将配合相关清退工作。[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09月06日  15:01
媒体:监管落地刺破ICO泡沫 区块链发展将回归正轨
媒体:监管落地刺破ICO泡沫 区块链发展将回归正轨

监管落地,使几个月来甚嚣尘上的ICO造富幻梦归于破灭。[详情]

证券时报|2017年09月07日  02:30

揭秘混乱的数字货币ICO

7部门叫停ICO背面:上半年国内项目非法融资26亿元
7部门叫停ICO背面:上半年国内项目非法融资26亿元

进入2017年以来,ICO现象迅速升温。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国内已完成的ICO项目共计65个,累计融资规模26.16亿元,累计参与人次达10.5万。事实上,新增ICO项目大多与区块链开发毫无关系,甚至一些传销组织也乘虚而入。[详情]

中国经营报|2017年09月09日  00:18
揭秘"比特币首富"李笑来:一个诈骗者的财富自由之路
揭秘"比特币首富"李笑来:一个诈骗者的财富自由之路

也许是觉得公众太傻逼了,太好骗钱了,李笑来和薛蛮子开始戏弄大众。于是,他们共同站台一个宣称以草泥马为本位的马勒戈币,仅仅只有一个概念......有了李笑来和薛蛮子站台,以草泥马为本位的马勒戈币,成功实现融资1500万元人民币。[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09月06日  10:01
ICO投资者群像:组团拉升群 直言就是想骗韭菜接盘
ICO投资者群像:组团拉升群 直言就是想骗韭菜接盘

较为优质的路演项目会邀请币圈知名人士“站台”,内容多以看好币值上升前景为主,项目负责人会介绍ICO项目产品内容、未来规划等。较“次”的路演则更像“推销活动”,项目负责人会着力强调收益,模糊项目本身。[详情]

新京报|2017年09月05日  08:15
谁带来了ICO泡沫的膨胀与破裂? 缺乏监管导致违法
谁带来了ICO泡沫的膨胀与破裂? 缺乏监管导致违法

ICO的门槛低,谁都能参与,很多参与的投资者并不具有风险识别能力,也无法准确判断风险。在打掉坏的项目之后,正本清源,后续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监管措施,以其他的形式进行。[详情]

新京报|2017年09月05日  08:16
揭秘ICO:虚拟IPO成VC退出新渠道 利润可达数十倍
揭秘ICO:虚拟IPO成VC退出新渠道 利润可达数十倍

这种途径被称为ICO((Initial Coin Offering),如同名字一样,它与股票市场的IPO有着高度的类似:一个项目方通过互联网筹集用户手中的数字虚拟货币——这些虚拟货币拥有较好的流通性,在市场上售出即可得到项目需要的资金。[详情]

经济观察网|2017年08月04日  21:52
金融传销新变种:披着虚拟货币外衣 实为非法集资
金融传销新变种:披着虚拟货币外衣 实为非法集资

互联网上推销电子虚拟币的金融传销骗局中,名声最为狼藉的当属“百川币”。通过分层级、拉人头、赚奖励的方式,福建百川币公司法人代表周运煌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便建立起“百川币”多级金字塔形传销活动王国,范围涉及24个省区市90余万会员,会员层级多达253层,涉案金额21亿元。[详情]

一财网|2017年08月15日  22:31
B网停止ICO交易的背后:ICO鱼龙混杂 部分涉嫌圈钱
B网停止ICO交易的背后:ICO鱼龙混杂 部分涉嫌圈钱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s),即首次代币出售。 ICO 是区块链公司的一种典型融资方式,即创造一种数字货币再将它出售给投资者,这里套用了IPO(首次公开募集股票)的概念。部分山寨币ICO项目涉嫌非法集资,请投资者谨防受骗![详情]

经济观察网|2017年08月13日  19:43
失控的ICO:比特币首富项目书都没有就融了1亿美元
失控的ICO:比特币首富项目书都没有就融了1亿美元

6月底,“比特币首富”李笑来的第一个ICO项目EOS白皮书问世。尽管面临种种质疑,但EOS短短五天内融到了1.85亿美元。2017年7月2日,EOS的整体市值达到了近50亿美元。有人称之为“价值50亿美元的空气”。[详情]

新京报|2017年08月28日  08:04
万物皆可ICO背后:是金融创新还是网络诈骗?
万物皆可ICO背后:是金融创新还是网络诈骗?

选举、颜值、竞技、自由行、白酒、黄金、婚恋、社交、汽车等看似与ICO无关的项目一窝蜂涌向市场。随之而来的还有对ICO项目的质疑。“90%的ICO项目都不靠谱”,著名天使投资人薛蛮子,神州数字CEO、天使投资人孙江涛看法一致。[详情]

新京报|2017年08月28日  10:40

最新新闻

交易禁令之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活得怎么样?
交易禁令之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活得怎么样?

  自9月15日起,国内的虚拟货币交易所已经停止了用户充值和新用户注册功能,当前的比特币交易,只是存量的玩家在参与而已,大家看看就好,不必动心。[详情]

新浪财经 | 2017年10月06日 19:12
比特币价格跳水跌破4100美元 韩国禁止所有形式ICO
比特币价格跳水跌破4100美元 韩国禁止所有形式ICO

  新浪财经讯 9月29日,据Bitstamp报价平台,比特币价格跌破4100美元,最低至4065美元。国内报价平台中,币行数据显示比特币价格跌破25000元人民币,最低至24533元。 稍早,韩国禁止国内进行所有形式的首次代币发行(ICO)。据韩国金融服务委员会公告,韩国金融当局将禁止各种形式的首次代币发行(ICO),称市场过热和欺诈风险加大等副作用引人担忧。 目前,韩国比特币交易量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日本和美国。 此前的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下发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紧急叫停ICO融资,并要求清理整顿ICO平台。[详情]

新浪财经 | 2017年09月29日 10:45
外媒:韩国禁止国内所有形式的首次代币发行(ICO)
外媒:韩国禁止国内所有形式的首次代币发行(ICO)

  新浪财经讯 9月29日,媒体称,韩国禁止国内进行所有形式的首次代币发行(ICO)。 目前,韩国比特币交易量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日本。 此前的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下发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紧急叫停ICO融资后,并发文要求清理整顿ICO平台。 中国人民银行文件指出,代币发行融资是指融资主体通过代币的违规发售、流通,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所谓“虚拟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有关部门将密切监测有关动态,加强与司法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工作协同,按照现行工作机制,严格执法,坚决治理市场乱象。发现涉嫌犯罪问题,将移送司法机关。 代币发行融资中使用的代币或“虚拟货币”不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也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详情]

新浪综合 | 2017年09月29日 10:31
普惠金融的真相:究竟是哪些人在P2P平台上借钱?
普惠金融的真相:究竟是哪些人在P2P平台上借钱?

  作为投资者,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哪些人在P2P平台上借款?[详情]

新浪财经 | 2017年09月27日 08:18
ICO追踪:高位接盘者不接受按发行价清退 有人亏百万
ICO追踪:高位接盘者不接受按发行价清退 有人亏百万

  (全景图片) ICO三方亲述清退经历:高位接盘者不忍“割肉”离场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蔡越坤   自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文叫停ICO交易并应做出清退安排合理保护投资者权益以来,国内发行ICO币项目的企业陆续开始清退投资者所持ICO币。 不过,有部分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以高价购买ICO币,而清退时是以初始发行价为准,致使其面临惨重的损失。一位投资人对经济观察网表示:“现在平台按照0.9元一个币清退,我亏损了好几十万,不能接受目前的清退方案。” 高价接盘9毛清退 “大家购买ICO币(后改名为“爱科币”)时价格每个6元、7元、8元、9元的都有,但目前ICO币网给予回收价格每个0.9元每个,这个价格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一位投资者代表对经济观察网表示。 “国家要求发行ICO币的企业合理保护投资者权益,但ICO币网并没有和大家协商回收价格,单方面给予一个回收价格,大部分投资者利益都有很大损失。”该投资者表示。 根据31名投资者粗略统计,他们共持有爱科币1012458个,购买时每个均价为6-7元人民币。按照目前0.9元价格进行清退,他们中有亏损近百万的投资者。 9月6日,ICO币网公告称:“所有用户以自愿为前提,原则上全部用户予以清退。”9月8日,ICO币网公告清退方案:“1爱科币(ICOCOIN)=0.9元人民币的价格兑换等值额ETH/BTC”。 (来源:ICO币网) 9月15日下午,有投资者对于ICO币网给予清退方案不满意,大约30人左右该爱科币投资人来到北京市大兴区大族广场2号楼下,请求ICO币发行方ICO币网以购入时市价或者更高的价格进行清退。“对于0.9元每个ICO币进行清退不能接受。”该投资者称。 对于为何将原先的ICO币改名为爱科币,ICO币网负责人对经济观察网表示:“9月4日之前我们有注意到媒体称ICO可能以后要被禁止,我们进行调整,改名为爱科币。” 发行方回应:按发行价清退 记者查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得知,ICO币网为北京区块链天下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旗下网站,支持ICO币的交易、提现等。企业法定代表人为杨林科,注册资本1200万元人民币,成立日期为2017年07月25日。 杨林科新浪微博资料显示其为原比特币中国联合创始人,9月14日晚间,比特币中国也发布公告称,将于9月30日停止所有交易业务。 对此,经济观察网致电ICO币网运营负责人,对方表示:“今年6月份发行的这个项目的ICO币,发行的时候“币对币”发行,核算人民币大约0.9元一个币。他们(维权投资者)是在其他ICO币交易平台上面购买的,我们未收到投资者的一分钱。” 上述ICO币网运营负责人表示:“北京金融工作局也叫我们过去去协商办法,要求我们尽快处理好清退工作”。记者追问金融工作局是否要求以初始发行价清退时,该负责人表示:“是的”。 该运营负责人继续对经济观察网称:“目前清退工作进展挺好,90%的币已经清退。” ICO币网创始人杨林科在接受经济观察网独家采访时表示:“这个回购价都是按照众筹时的价格来定的,我们已经完成84.23%的清退工作,只是极少数的个别人不同意,他们都是从二级市场高价位的时候购买的,国家出台公告以后,我们一直在按照要求清退,全部都是统一价0.9元清退,目前,总回购人数1万人以上,大部分的人是同意的。” 对于有投资者高价购买、发行方按照发行价回收的现象,杨林科也表示:“目前国家也没有明确规定,我们只能众筹多少退回多少,按照国家要求做好清退工作。” 火币网区块链资产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郭大治对经济观察网表示:“会有这种情况出现,项目方只能按照收到的金额退,也不太可能按照二级市场价格退,更好的方法也不太可能达到所有的交易都归零。” 投资人漫漫协商路 9月16日,ICO币网公司所在地,深圳市大族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在大厅公告称“北京区块链天下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在写字楼产权房不知情的情况下,违反《租赁合同》中关于承租区域用于‘办公’、‘技术研发’、‘基础软件’服务的约定,擅自改变商业用途进行虚拟货币的售卖。为此,产权方已向公司送达了解约函。” (来源:投资者于大族广场大厅拍摄) 对此,上述ICO币网运营部负责人对经济观察网表示称:“该公告是大楼物业单方面做出的解约,具体解约情况仍在继续商谈中。” 由于ICO币网坚持以每个币0.9元的价格清退,30多位投资人向北京金融工作局去反映问题。 该投资人称:“北京金融工作局表示会约谈交易平台和发行平台,让我们等消息。我们都从全国各地来,每天在北京争取提高回收价格开销很大,3-4天已经花了好几千了。物业要求ICO币网搬离大族广场,到时候办公地点也没有了,我们想协商解决就更困难了。” 对于上述投资者清退情况,爱科币交易平台之一聚币网CEO袁将军对经济观察网称:“聚币网是中立的综合性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只是提供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撮合信息。至于这次下架事件,我们一直在按照监管部门要求,积极敦促发行方来解决用户购买币种的清退问题。我们有多次和项目方采用各种形式沟通,至于处理方案最终有币种发行方决定,交易平台不进行直接干预。”[详情]

经济观察网 | 2017年09月20日 13:14
ICO生死劫:哪有那么多创业者 大部分是诈骗
ICO生死劫:哪有那么多创业者 大部分是诈骗

  哪有那么多创业者,大部分都是诈骗!深度调查ICO“生死劫” 1300字禁令依然浇不灭无数投资者和创业者的暴富梦。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胡坤   作为ICO代币圈里的一名资深玩家,刘健知道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迟早会结束,但他从来没有想到,当游戏戛然而止的时候,自己会成为最后那名接盘侠。 9月4日下午,央行和网信办、工信部等7部委联合发文,将ICO定性为非法融资,“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这份名为《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的文件要求“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这可能意味着ICO这个行业将不复存在,ICO项目发行的各种代币将会被停止交易。 刘健所在的几个由普通投资者们组成的微信群和QQ群里,最初大家是不信,然后是惊愕,最后被恐慌和愤怒淹没。每个人都在焦急地打听消息和传播消息,各种流言纷纷登场。 同喧嚣的普通玩家们相比,ICO项目发行方和交易平台们却一片缄默。“现在实在不方便说什么,等过了这段时间吧!”一位知名ICO项目的创始人这样对本刊记者表示,其他一些项目发行人也纷纷表示目前不方便接受采访。 “ICO早就该被取缔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一直在关注这个市场,他发现通过这两年的野蛮生长,ICO已经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并形成了较大风险隐患,如果不及时整治,很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 但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们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虽然也承认这个行业的乱象越来越严重,但并不同意这些乱象已经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风险。“我们其实是有严格的风控程序的。”一位代币交易平台的研究员私下表示,外界盛传中国大妈已经入场,其实言过其实。他原以为,央行的监管会晚些时候到来,而且不会是这样的“一刀切”。但现在,ICO融资被定性为非法,代币交易平台被一律关停,这个行业数年的发展一切归零。“一切都结束了!”他说。 但有的人不愿意结束!刘健和他的小伙伴们正打算组团去境外的代币交易平台继续追逐他们的财务自由梦想,而一些ICO项目也同样打算转移到国外。“我们已与部分海外交易平台建立了对接合作,将在确保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尽快登陆海外交易平台。”一家ICO项目发行方在清退公告中就这样明确表示。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个事情可能也确实没完。9月8日,有媒体报道称,监管部门决定关闭中国境内虚拟货币交易所,并称该决议已经部署到地方,随后比特币价格大幅跳水。尽管各比特币交易平台称并未接到相关通知,该消息也并未得到官方证实,但也没有人能够证伪,谁也不知道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 疯狂 所谓的ICO就是“首次发行代币”,和人们所熟知的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有点相似。所不同的是,IPO发行的是股票,ICO发行的是代币,也就是加密的数字货币;投资者用真正的货币去购买股票,而用来购买代币的却是比特币、以太币等数字货币。 一个ICO项目上线的一般流程是这样的:一个创业者有了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创业项目,然后到某ICO平台上发布该项目的“白皮书”,并发行经过加密的代币,投资者们在平台上用比特币、以太币这样的数字货币购买这些代币。发行者获得数字货币,再把数字货币换成人民币,完成融资;投资者们则获得代币,相当于获得这个创业项目的股权或者收益权,并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进行交易。 ICO本质上是一种众筹融资,而且主要是区块链领域里的众筹融资,它最初由一群对区块链技术极度痴迷的极客所创造,此后ICO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只是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流行,只有一些手里拥有比特币的圈内人才会去资助那些无法获得VC青睐的区块链项目。 2013年6月,万事达币(MSC)发起了众筹,共募集5000个比特币,这被认为是全球最早的ICO项目。而全球最有名也最成功的ICO项目,还是以太坊。2013年年末,以太坊创始人发布了以太坊初版白皮书,2014年7月份开始发售,共发行7200万以太币。截至目前,以太坊已经成为区块链2.0的代表,也成为市值仅次于比特币的第二大数字加密货币。 几乎在同一时间,ICO也被传入中国。但和国外发展的相对稳健不同,ICO代币在国内遭到爆炒,迅速走向疯狂。 国内最有名的代币是小蚁币。小蚁币一共发起过两轮众筹,第二轮的发行价不过几毛钱一股,但最高时曾涨到过300多元一股,涨幅达几百倍。其他如量子链第一天上市涨幅达到33倍、公信宝几个月翻了90多倍等神话屡见不鲜。 在暴富神话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大众开始进入这个圈子。尽管说中国大妈已经进场有些夸张,但这个圈子已经“变味”却是不争的事实,成为了众多非专业者投机、博傻的场所。这些非专业投资者们大多对区块链一知半解,连ICO项目白皮书都看不大懂,对项目的核心代码更是一窍不通,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跑步进场,去追逐这传说中的一夜暴富的机会。 虽然这个市场上的暴富神话不绝于耳,但刘健却很少听说身边的币友中有谁是真的发了大财的。在这个市场里,真正赚大钱的,还是那些庄家。在这个地下股市里,没有监管层,没有机构投资者,更没有涨停板限制,只有无尽的欲望。此外,各个交易平台之间都是相互割裂的,每种代币在各个平台上的交易量都相对较小,在A股坐庄可能需要几十亿上百亿,但在这里可能只需要几百万就足够了。这里是庄家的天堂,散户的屠宰场。 刘健并不认为自己是“韭菜”大军中的一员,事实上他也是这个市场上少数赚到了钱的散户之一。他觉得自己跟大多数炒家不同,他每天都写投资日记,有严格的选币和止损的纪律,一有时间就翻看偶像李笑来写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前新东方英语教师李笑来是币圈的“四大天王”之首,自称拥有6位数的比特币,按照近期的价格身家上亿。他也是ICO的主要鼓吹者,并为多个ICO项目站台。在他的影响下,知名投资人薛蛮子也投身其中,在短时间内一口气投资了18个项目。据说,薛蛮子位于北京东北五环外的住处是圈内人的圣堂,在整个8月份这里挤满了ICO创业者。 疯狂的不仅仅是投资者,还有创业者。 7月25日,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发表的《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国内被监测的43家提供ICO服务的相关平台上线并完成ICO项目65个,累计融资金额折合人民币总计26.16亿。而整个2016年,国内被监测的9家ICO平台累计为27个项目募集资金仅1.41亿人民币。而在更早的2015年,全球的融资额仅为1400万美元,还不到1亿人民币。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里面的很多ICO项目都经不起推敲。在A股市场里,所有的IPO企业都是经过层层检验,经营相对稳定和良好的企业。但ICO却是一个地下世界,用董希淼的话说,就是一个“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三无”市场。在这个市场里,很多ICO项目还只是一个想法。而从概率上讲,大部分创业项目注定是要被淘汰的。除此以外,还有很多ICO项目本身就是奔着“骗钱”去的。 “哪有那么多创业者,大部分都是诈骗!”董希淼告诉本刊记者,绝大部分ICO项目并非真正融资,而是打着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等高大上的旗号,从事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前述交易平台研究员表示,说大多数创业者都是诈骗不太准确,但这些项目的可行性确实大有问题。“95%的ICO项目都是不靠谱的。”他承认。 但是,在火爆行情的刺激下,这些“不靠谱”的项目越来越多。《报告》称今年上半年上线的65个ICO项目中,前4个月只有8个,而6月份却猛增到了27个,平均几乎一天一个。而据说,7至8月份的情况更加严重。 几乎每天都有“不靠谱”的ICO项目面世,每天都有越来越多的散户入场,监管显得刻不容缓。于是,央行出手,盛宴结束! 监管 事后回想起来,刘健发现早有监管即将来临的征兆。 8月30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出《关于防范各类以ICO名义吸收投资相关风险的提示》,称近期各类以ICO名义进行筹资的项目在国内迅速增长,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并形成了较大风险隐患,还提醒投资者“应冷静判别,谨慎对待,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9月1日,原本定于第二天在内蒙古乌海市举行一场区块链高峰论坛,突然被取消。这场论坛的参会者包括薛蛮子等投资人和30多名比特币行业的主要创业者,是币圈的顶级盛会。 到了9月2日,ICO项目平台ICO COIN主动暂停一切ICO项目,停止代币充值、提取与交易业务,“待相关部门监管政策出台后,按照政策规范开展业务”。这也让空气中不详的气息更加浓重。 与此同时,很多代币的波动幅度加大,有的甚至出现了跳水行情。但在当时,这并没有引起刘健的重视。在没有涨停板限制的代币交易市场上,一种代币的价格一天下跌50%并不是多么稀罕的事,刘健自己就碰见过好几次。而且,在一周之前,他的偶像李笑来还通过一家科技类媒体发声,称“不会取缔ICO,发起者不干坏事就行,监管不是一个国家的事”。薛蛮子也曾乐观地表示:“不喝泡沫,便喝不到啤酒。” 但是,他们都错了。 9月4日下午3点,由央行牵头的《公告》出台,ICO被定性为非法融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从事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各代币交易平台不得提供相关交易服务。这份措辞严厉的文件彻底否定了这个行业。 董希淼一直呼吁取缔ICO融资。他此前曾撰文称,ICO平台及相关项目发端于互联网,平台和投资者绕过监管机构,其中违法行为难以监管。另一方面,比特币等交易平台买卖虚拟商品,没有记录、缺乏约束,且难以追溯,容易成为进行洗钱和恐怖融资的渠道。个人虚拟资产形式隐蔽,还存在逃避纳税的可能,应该早日取缔。 前述交易平台研究员也认为这个市场应该进行整治,但他没想到会这么快。他以为会再等一段时间,比如出现项目发行方跑路等群体性事件之后。而且,监管的严厉程度也超出了他的想象,几乎没有给这个行业留下任何生路。而实际上,这个行业里还是有一些创业者在认认真真地做事,对于他们来说,ICO是他们获得投资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ICO的交投这么火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它还是很有市场的。”他说。 董希淼对于这种说法嗤之以鼻。“毒品也很有市场,那是不是也不用取缔啦?”他说。 清退 在经过最初的怀疑和恐慌之后,现在刘健和其他投资者们已经接受了事实,他们现在关心的,就是手中的代币如何清退。 《公告》给出的说法是: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做出清退等安排,合理保护投资者权益,妥善处置风险。这句话在群里被反复提及,成了投资者们的“尚方宝剑”。 目前市场的代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已经发行但还处于锁定期,还没有上市交易的代币。这部分代币的清退非常简单,由发行方按原价回收就好了。问题在于另一部分代币——已经上市流通了的代币。这其中很多代币已经转手多次,价格也普遍上涨数倍、数十倍甚至数百倍。要按原来的发行价退还,投资者肯定觉得“亏大了”;但要按照现在的市值来退,发行人肯定不会干——按照这个价格,他们可能想退也退不起。事实上,就算按照发行价赎回,很多发行人也力有不逮,因为ICO融来的钱很可能已经被他们花掉了一部分,比如租办公场地、给员工发工资等等。 “国家规定了,要按照前7个交易日的平均价清退。”群里刚有人说出这句话,立刻引来一堆追问。但马上又有人说:“不是说要按照前15个交易日的平均价退吗?”事实证明,这些说法都属谣传。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ICO项目发行方都没有出台具体的清退方案,还处在观望之中。但前述交易平台研究员认为,观望也不是办法。“很明显,央行是让各个项目发行人自行处理,如果处理得好就算了,如果处理得不好,特别是引发了群体性事件,那么央行就要介入了,可能会出台更严厉的措施。”他说。 目前也有一些项目开始清退,但投资者对这些清退方案都不满意。一位投资者告诉本刊记者,他当初购买代币UGT时的价格是每股3.6元,但现在的清退价格是2元,这个价格还要少于当初的发行价2.7元,他的本钱几乎亏了一半。 这位投资者的情况还算是好的,很多投资者的代币在清退之后,可能会只剩下原来的零头。刘健重仓买进了一种名为医疗链的代币。这种代币的发行价只有0.06元,但他在代币交易平台聚币网买进时,这种代币已经涨到了1.4元。如果按照发行价退,那他的投入基本上就“打了水漂”,这是他绝不能接受的。“我的老婆本都在里面。”他说。 9月8日中午12点,聚币网代币交易系统在暂停之后又临时打开,一直到晚上24点,然后永久关停。在这期间,医疗链的价格一直在5分钱左右波动,在这个价位上有一笔几百万元的买单一直挂着。刘健和其他一些购买了医疗链的投资者成立了一个维权群,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骗局,“是聚币网给项目发行方提供机会,让发行方以超低价格收回筹码,这样他们就不用按国家规定的来清退了。”他们呼吁所有人都不要卖。一位投资者在群里说自己挂了好几档卖单,立刻被指责为“叛徒”。“把他踢了!”有人这样说。 傍晚的时候,有人在群里发了一条消息。这条消息引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湖滨在接受央视采访时的发言称,这次是“停止”而不是“禁止”ICO发行,而且停止的是“非法”的ICO发行。这条消息一开始让投资者们很振奋,认为“ICO迎来转机”。不过,随后有人提醒,这条消息也指出,即使部分ICO项目可以正常发行,出于对投资人的保护,会极大地提高门槛,这意味着今后普通投资者将会被拒之门外。 对于“ICO迎来转机”的说法,项目发行方们依然保持沉默。“等政策明朗吧!”一家ICO项目负责人这样说。 第二天,政策并没有明朗,反而更加扑朔迷离了。此前率先报道ICO监管落地的一家媒体又曝出,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将会被关闭。尽管一些平台立刻发公告称并未接到相关通知,但比特币和以太币价格还是应声大跌。恐慌正在从ICO蔓延到整个区块链领域。 眼下,刘健一边在等待清退手头剩下的代币,一边在打听海外代币交易平台的消息。他加入了好几个海外交易群,和一些投资者们打算结队去海外投资代币,他相信那里仍然有他通往财富自由的道路。[详情]

中国企业家 | 2017年09月15日 18:09
一场风暴席卷ICO 已有30多家平台开始业务清退
一场风暴席卷ICO 已有30多家平台开始业务清退

   自一行三会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叫停各类ICO后,三大交易平台中的中国比特币已发布公告称,停止其平台上的ICO代币EOS交易,并下架虚拟代币。另外,《公告》以来,已有约50家ICO平台发布了清理整顿公告,30多家平台开始业务清退、提供退币或回购服务。 漫画 刘道伟[详情]

上海证券报 | 2017年09月13日 07:02
关闭数字货币交易所?可能吗?
关闭数字货币交易所?可能吗?

  关闭数字货币交易所?可能吗? 来源:金评媒 作者: ruiec999 先说结论,根本不可能取缔交易所。 我会用大家能听懂的话说明为什么不会取缔交易所,这次谣言的起因,以及造谣团体是谁,其目的为何,我会之后说。 首先,问你一个问题,ICO被禁止的时候,国家是直接收了ICO的币,充归国有。还是要求ICO的币按照众筹的原始代币退回? 答案是,按照原始代币退回。以比特币众筹的退回比特币,以ETH众筹的退回ETH。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ICO这件事,国家都要求按照非法获取的原商品退回,假设,我是说假设取缔交易所,你的钱会充归国有么? 答案很简单,如果这种事真发生了,交易所里你的余钱会退钱,余币会退币。 那么,币退到哪里去呢? 了解数字货币的人都知道,会退回钱包地址。 然而退回钱包地址以后,比特币接下来很快就可以匿名交易了。 而且因为交易所上的币很多,那么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场外匿名交易会严重增加,无法监管的非法交易的数量将会剧增。 那么,国家今年上半年,花了大量财力,人力,物力来建立的实名交易,交易所管控,就会全部作废。今后比特币洗*钱之类的事情,中国再也无法控制了。 很简单一个问题,国家花了半年时间,好不容易把这件事控制在手里,然后突然就砸了,给了别人牌照,做了监管,然后突然收回来。 所以结论很简单。既然国家已经在上半年花了大力气做了国内所有交易所的监管,那么也就没有任何关闭交易所的理由了。 知道了这点,接下来我来分析谣言新闻的来源和背后的利益集团。 首先我们看到这篇传的很火的文章: 时间为8号9点56。并非财新网最新的新闻源,我们可以在这篇网站上找到更早的新闻来源,也就是这篇,于8号9点09发布: 而这篇微信推送的时间是9点整: 那么就延伸出了3个问题: 1. 财新网的记者唐晗是如何在9分钟之内写出这么长的一篇文章,并且排版发布的? 2. 为什么选择周五晚上8点? 3. 如果对照这个的K线信息,在9点15的时候,此时这先发布的两篇文章的阅读量加起来还不够一万,被众多人看到的《虚拟货币交易所时代结束》这篇文章还没有发布,但是此时以太坊突然下跌了1000多点,紧接着,比特币突然下跌1000多点,接下来其他币种开始同步下跌。那么问题来了,这新闻只被不到1万人看到,时如何能够带动至少数亿才能瞬间砸盘的金额呢? 做过新媒体的人都知道,一篇专栏文章需要反复推敲,排版,9分钟之内能够写完文章并且排版好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这是极难达到的。但是有一种情况除外,那就是文章提前写好了,定时发布。 那么问题来了,黄金头条的专栏作者,是如何知道40分钟以后财新将会证实这件事呢?我们到刚才财新网那篇文章下,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 新闻一开始以为okcoin是虚拟货币,然后今天去看,已经改了。 还有看看右边的编辑推荐 为什么编辑会同时推荐这两件个文章呢? 你看,有些话并不适合明说。莫非有的人太好名声了,投广告的费用多了一些,于是除了发布谣言用的文章,又多发布了一篇文章吹捧自己?毕竟有的人靠吹捧自己可是赚了不少钱(个人猜测这个早已准备好的讲稿是让人以为他还在国内)。 至于为什么选择周五晚上9点呢?一般而言,政府机构上班时间是周一到周五,8小时工作制度。晚上9点已经下班了。那么,在周五晚上9点发声,周六周日,因为官媒周末休息不发声,就有2天时间制造恐慌情绪。 至于文中说的国币网,本来就在ICO平台名单中,是本来就要被叫停的平台。 拿一个本来就被叫停的ICO平台,来说比特币交易所将被取缔。这个指桑骂槐真是玩的溜。 至于其他官媒转发,比如各种韭菜群里都有人说,人民日报的海外推特证实这个谣言。当时我有个疑问,为什么不是人民日报国内的微博发消息,而是放在海外的推特发?然后我去看这篇新闻的地址: 已经没了。 至于为什么交易量从去年的占9成降低到今年的3成。其实根本和实名制毫无关系,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今年国内收手续费了,有手续费以后,简单的日内高频策略已经不再能够获利去年一个20万元持仓的账户跑日内高频策略可以跑出一天2个亿的交易量。但是你猜猜利润才多少? 而低频策略20万的仓一天只能跑几百万的交易额。所以一收手续费,交易量当然下来了。 只不过恰好监管的时候,强制手续费和实名制在同一个时期被强制要求了而已。 为什么在新闻只有少数几个人看到的时候,币价能够瞬间下跌那么多呢?我猜测原因很简单,如果只是看到了新闻,但是币价并未大幅下降,很多人并不会恐慌。但是如果看到币价大幅下降后,再看到新闻,就会因为人追查原因的心理,产生极度恐慌的情绪。 所以目前很大概率来看,这个新闻是假的。而传出这个新闻的目的就是为了制造恐慌情绪,拉低BTC和ETH的市场价格(但是由于BTC的权重太大了,一旦它下跌,大概率所有币都会下跌)。 那么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有人要散步这个谣言,制造恐慌,并且拉低比特币价格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之前ICO最疯狂的时候,比特币和以太坊的K线给我们展示了什么信息(第一张图是比特币的,第二张图是以太坊的): 6~7月没有任何重大利空消息,而且比特币临近8月1号的BIP148这样重大的利好消息,本应该稳定,但是跌得却比这次的交易所要关停这种重大利空消息跌得还狠。这是为什么呢? 有些话不适合明说,我只是猜测哈,有的人ICO到了ETH和BTC以后,没有拿在手中用于技术运营,而是直接套现了。由于ICO太过于疯狂,套现金额过多,所以直接导致大盘一路下跌。 这时,我们做个简单的平均数,套现时的平均价格再1900左右,算上恐慌性抛售,ICO团队套现ETH的平均价格大约在1300~1700左右,套现比特币的价格平均在14000~18000左右。 我在6月份的时候曾经说过,不要参与ICO,大部分ICO都是非法集资,和微盘之类的庞氏骗局没有任何区别。而且国家早晚管控ICO,管控ICO之后,会因为恐慌情绪,导致先发生一波大跌,然后资金回流主流货币,进而导致主流货币大涨。不知道还有人记得不。 那么,国家管控ICO之后会怎么样呢?国家不是流氓,不可能把人民投资资产收归国有,所以理所当然地会要求ICO平台归还非法获取的商品,也就是ICO的BTC和ETH。 没想到的是,国家管控ICO那么快,直接导致了这个事件的快速发生。而且果不其然,币价大涨,比特币直奔30000点高峰,以太坊重回2500。 但是问题来了,ICO套现的时候,这帮骗子套现BTC的平均价格约16000,套现ETH的平均价格约1600。现在要退还ETH和BTC,手上没有,怎么办? 买啊! 从哪里买?套现的时候一个比特币才套了16000,一个以太坊才套了1600。而且还花了一部分钱了。当年非法集资了4个亿,现在要还7个亿,这不是要人老命了么? 跑?赔钱事小,不服从监管,那是要命的。 于是铤而走险,趁ICO的利空消息还在不了解币圈的韭菜之间以讹传讹的时候,花钱买通诸如财新之类的财经媒体,在周五晚上9点,周末政府机构休息,无法出来辟谣的时候,借着ICO交易所关闭的空挡,指桑骂槐,骗老百姓们说这是比特币交易所,国家将要关停比特币交易所,来一波恐吓性新闻。 币价暴跌,再低价回收筹码,按照监管要求退还BTC和ETH。 可惜的是,时代的发展不会简单的顺应个人的意愿。无论怎么砸盘,怎么出利空消息,比特币已经再也无法跌到16000了。就算是以太坊,一波也砸不下来,只好今天再砸了一波。 我知道不少币圈以外的人,抱着看戏的心态,希望这些曾经因为投资数字货币赚钱的人赔死,于是一起宣扬利空消息。 这篇文章写于2017年9月10日,现在是周日,明天周一,看看诸如okcoin,火币这类的比特币交易所是否会关停,一天以后见分晓。 话放这了,欢迎打脸。 另外,这篇文章就用我昨天在朋友圈里发的一个笑话结尾吧。 路人甲对路人乙说:我听说国家在酝酿什么大事哎。 路人乙对路人丙说:我听甲说国家在酝酿取缔交易所哎。 路人丙对路人丁说:我听乙说国家决定关闭交易所哎。 路人丁对财新网主编说:我听丙说接近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的人确认了这个消息哎。 财新网主编说:什么?数字货币时代已经过去了? 网易,新浪财经等说:什么?财新网说监管局决定停止国内虚拟货币交易,该决议已经部署到地方? 韭菜们惊了:什么?监管决定关闭交易所,所有资产收归国有? 别闹了。洗洗睡吧。[详情]

新浪综合 | 2017年09月12日 09:53
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不应将区块链和ICO划等号
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不应将区块链和ICO划等号

  构建中国金融科技监管“双支柱” 访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 金融时报 本报见习记者许婷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创新技术的蓬勃发展,金融与科技加速融合,金融科技(FinTech)迅猛发展,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捷性,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但同时,金融科技也加速了风险外溢。当前,其在大数据运用、信息安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还存在风险隐患,给现行监管带来挑战。近日,本报记者就我国金融科技风险、国际金融科技监管经验、监管科技(RegTech)等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 金融科技强风险特征呼唤强监管 记者:您认为目前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风险?近日央行等7部委叫停首次代币发行(ICO)融资,社会上有人对区块链技术产生质疑,对此您怎么看? 金融科技本身的金融属性决定了其有很强的风险特征。从目前的风险来看,一是来自金融科技自身的风险。二是金融科技存在造成金融体系金融风险加大的因素。一方面,金融科技使得金融风险更加具有隐蔽性、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增加了金融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使金融业“脱媒风险”加大。此外,金融科技还会涉及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问题。总体来说,金融科技还是具有很强的风险特征,必须要加强监管。 孙国峰:金融科技本身的金融属性决定了其有很强的风险特征。从目前的风险来看,一是来自金融科技自身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技术风险更加突出。由于金融科技广泛运用后,一旦技术本身出现问题,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从而引发金融风险。此外,还表现为大数据运用风险。不言而喻,大数据运用是金融科技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大数据的授信、征信等方面都可以提高金融业服务效率,对金融定价发挥非常好的作用,但是大数据在采集、转移、使用过程中有可能产生风险,影响整个金融体系。 二是金融科技存在造成金融体系金融风险加大的因素。一方面,金融科技使得金融风险更加具有隐蔽性、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增加了金融系统性风险。比如“e租宝”事件。过去金融风险很多都是局限在某一地域,现在金融科技、互联网技术容易使得风险可能影响的个体范围非常广、传染速度更快;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使金融业“脱媒风险”加大。对于银行资金的流动有着完善的金融监管框架,但现在有很多资金流动通过金融科技公司,这其中一些资金的流动受监管的程度相对比较弱,可能会带来风险。还有就是存在监管套利风险。由于金融科技行业很多业务处在相对模糊的地带,界限不明确,可能存在监管套利问题,具体表现为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监管套利和跨国的监管套利。 此外,金融科技还会涉及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问题。目前很多金融大数据是从互联网平台上产生的,而有些金融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往往是一个集团,数据在通过互联网平台向金融领域传递的过程中有可能损害消费者对于大数据的知情权、隐私权、选择权。比如,从电商交易平台、社交网络获得的数据转移到金融领域之后,有可能用于分析个人信用状况,影响到个人借贷的行为,但是消费者当时在电商交易平台、社交网络时,并没有授权这些平台对其个人信用状况进行分析,事实上这中间可能涉及侵犯消费者的隐私问题。因此,加强对金融消费者保护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点。 总体来说,金融科技还是具有很强的风险特征,必须要加强监管。 至于叫停ICO,实际上ICO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当前,叫停ICO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但是这并不妨碍相关的金融科技公司、行业机构、技术公司去继续研究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本身是好技术,并不是只有通过ICO才能进行区块链技术研究,还可以通过各种技术进行研究。因此,要把区块链技术和ICO区分开来,区块链技术可以运用很多领域、场景,包括一些社会管理领域场景,不应当将区块链和ICO划等号,需要进一步拓宽研究和发展区块链技术的视野。 微观功能监管要与宏观审慎管理相结合 记者:您认为国外金融科技监管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对于完善我国金融科技监管有何建议? 中国金融科技监管要注重微观功能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相结合。微观功能监管采取穿透式监管,根据金融科技的金融特征,按照相关业务的类别由相关监管当局进行监管,实现监管全覆盖,避免监管空白。宏观审慎管理是把金融科技纳入到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当中去,完善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制度。而且很重要的是应当把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科技公司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孙国峰:我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特点决定了我国的金融科技风险可能会比较突出。目前,国际上金融科技监管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一些相对小型开放的经济体并且是国际金融中心,比如英国、新加坡。这些国家由于自身市场比较小,金融科技发展产生的风险隐患并不是很突出,同时肩负着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任务,会采取一些鼓励措施,包括监管沙盒的引进;另一类是一些大型的经济体且金融市场特别大,比如美国、中国。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运用和发展依托于互联网,如果用户数量足够多、市场足够大的,很有可能实现盈利。中国与美国有相似之处,就是两个国家都比较大、人口多、金融市场大。除此之外,中国还具有明显独特的优势,互联网用户数比美国多,特别是移动智能手机占有率比美国高,加之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自身需求大、动力强。不过,美国发展金融科技在技术上具有一些领先优势,且监管严格。而中国在金融科技运用场景方面虽明显领先,但也存在监管模糊地带,特别重要的是个人数据保护不及美国完善。当然这在发展初期,可能有利于金融科技快速发展,但是发展到今天,必须要抓紧完善相关监管体系,不应允许因法律法规不明确导致个人数据隐私权受到损害的现象发生。 所以,在我看来,美国一些金融科技监管经验很值得中国借鉴,特别是其穿透式监管、功能监管方面。在美国,不管金融科技以何种形态出现,均根据涉及的金融业务性质纳入到相应的金融监管体系之中,比如P2P,有些业务涉及产权变化,由美国证监会进行监管。美国财政部对货币服务机构进行监管,每个州都有货币转移法,对货币转移要求在州政府监管机构进行注册登记,此外美国还有联邦消费者保护法、联邦金融消费者保护局,从行为监管的角度保护相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至于监管沙盒,作为一个国际经验,也不排除考虑在个别领域进行试点,但总体并不适合在中国大范围普遍开展。中国金融科技现在主要的问题还是监管不足。从国际经验看,实施监管沙盒的都是一些初创型企业,金融科技自我发展动力不足,需要鼓励发展。相反,我国市场比较大,金融科技机构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盈利,自身发展动力强,在此背景下如果再实施监管沙盒,我国可能会遇到很多大中小型FinTech机构都来申请,监管沙盒可能容纳不下如此多的机构。 综上所述,中国金融科技监管要注重微观功能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相结合。微观功能监管采取穿透式监管,根据金融科技的金融特征,按照相关业务的类别由相关监管当局进行监管,实现监管全覆盖,避免监管空白。宏观审慎管理是把金融科技纳入到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当中,完善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制度。金融科技行业风险传染性强,金融科技可能造成流动性风险。一些与第三方支付相关的金融科技公司收取客户备付金,一旦发生风险,对于银行流动性可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客户备付金要有一个风险准备金的管理。而且很重要的是应当把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科技公司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比如,金融科技巨头凭借丰富的产品线,汇集大量数据,客观上形成了数据垄断、数据寡头,造成信息孤岛,不利于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以新成立的网联为例,它实际就是解决数据垄断的问题。以前一些与第三方支付相关的金融科技公司在银行办理相关清算业务,从银行端不能看到金融科技公司的资金流动具体情况。现在网联成立了,明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第三方支付机构不能直接和银行联网进行网络支付业务,这样有助于管理层了解和掌握第三方支付机构和银行发生的相关数据,从而打破数据垄断。 监管科技可持续发展需推动监管成本适度内部化 记者:伴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监管手段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近年来监管科技在金融科技监管领域得到广泛运用。请您介绍下国际上监管科技发展情况?您对于推进我国监管科技发展有何建议? 中国要发展监管科技,一是要推动大数据的标准化,这是进行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运用的基础。二是制定相关行业规则和标准,有效规范市场进入和退出,为金融科技行业提供有序的公平竞争环境。三是对数据分析加强相关研究,与国际组织、各国中央银行进行合作,共同推进。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建立可持续的监管科技发展机制,推动监管成本适度内部化,有利于解决监管的激励约束机制问题,缓解金融监管中的不公平性问题,构建公平、有序、竞争的金融科技新生态。 孙国峰:监管科技可以定义为科技与监管的有机结合,使技术用于金融机构满足监管合规要求。监管科技最早起源于发达经济体,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主要源自于供给和需求两侧因素。从需求方面看,金融危机后各国监管当局加强监管,金融机构遵守监管法令的成本增加。金融机构为避免由于不满足监管合规而带来的高额罚款,起初雇佣大量人工,但成本支出上升很快,而后开始逐步引入监管科技手段,通过科技的方法达到监管当局的合规要求。当然,监管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监管当局为了避免发生一些监管不到位的地方被监管科技规避,也在发展监管科技。目前中国金融科技监管实际是一种包容式监管,容易造成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监管科技去达到监管合规要求的动力不足。因此,在现行条件下,为了更好地识别控制金融风险,监管当局更多是引入高科技,提高对风险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从供给方面看,近两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监管科技发展具备了技术上实现的条件。 只有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条件都具备,监管科技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其实,中国在供给方面因素与国际上差不多,不过需求方面因素主要来自于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发展需求不足,但中国金融监管当局需求很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金融业发展速度很快,金融市场规模比较大,还有很多跨市场、跨行业交叉性品种,金融风险防范的任务比较重。为了应对金融风险,需要加强监管,如果仅单纯依靠人工进行监管,成本比较高,不具有可持续性。从以往的实践看,经常是在等到金融风险暴露后,才发现苗头,再去了解相关情况,掌握相关数据。过去这种被动式应对金融风险的方法,明显不适应现在防控金融风险的需要,所以有必要引入高科技手段,采用监管科技的方法,对金融风险进行实时地甄别,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比如,现在主要依赖金融机构报送数据进行风险监测。将来随着监管科技的发展,在数据标准整合的前提下,监管当局可以实时地从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直接抓取最底层、含有多维度信息的数据,生成分析指标,这既保证了相关指标的真实性,又保证了及时性。在此基础上,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方法发现风险隐患,这就相当于建立了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系统性金融风险之所以难以防范,主要在于它既涉及到时间轴,可能产生羊群效应,顺周期行为,又涉及到空间轴,容易造成风险相互传染。无论是时间轴还是空间轴,相关传导都很难预测。各国中央银行在金融危机之后都在进行探索,试图去预测预警系统性金融风险,包括建立一些大型的经济模型进行分析,但都很难准确地跟踪预警系统性风险。或许基于大数据的预测,可能会更精准或更有效。 中国要发展监管科技,一是要推动大数据的标准化,这是进行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运用的基础。目前人民银行相关部门在金融业综合统计、金融标准化方面正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一些行业协会、自律组织也在推进相关的数据标准。二是制定相关行业规则和标准,有效规范市场进入和退出,为金融科技行业提供有序的公平竞争环境。三是对数据分析加强相关研究,与国际组织、各国中央银行进行合作,共同推进。 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建立可持续的监管科技发展机制,推动监管成本适度内部化,有利于解决监管的激励约束机制问题,缓解金融监管中的不公平性问题,构建公平、有序、竞争的金融科技新生态。 目前监管科技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金融监管当局独立研究与开发金融科技系统。二是金融监管当局将监管系统的研究开发外包。三是由金融科技公司进行研发,由监管当局、第三方进行评估,可以使用之后再进行推广,形成适应整个行业的监管科技系统。而无论哪种发展路径,都需要成本投入,如果完全由监管当局去承担这个成本,实际最后还是纳税人支付,这也不公平。因此,金融科技整个行业有必要分担一部分监管当局发展监管科技的成本。至于成本分担的方式,可以积极探索创新,如通过超级数据平台,依托股权为纽带,或者通过行业自律组织以及模式的创新等,为监管科技系统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详情]

新浪综合 | 2017年09月12日 09:37
北大教授刘晓蕾评ICO:让融资归融资 技术归技术
北大教授刘晓蕾评ICO:让融资归融资 技术归技术

  9月4号,7部委颁发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以下简称禁令),宣布ICO为非法集资,对各个ICO融资平台进行清查,要求清退已融项目。在笔者正在撰写这篇文章的这个周末(9月10日),有消息称监管部门要关闭全部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或至少将取消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兑换人民币的功能。消息一时间真伪难辨,引发大量讨论与猜测。根据国内三大虚拟货币交易平台之一“火币网”的数据显示,比特币价格从禁令颁发前到上周日下跌了约17%。 区块链、比特币、ICO有本质区别 虽然比特币,区块链,以及刚刚被宣判死刑的ICO经常被一同提起,它们之间也确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几者决不是同一件事。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记账的技术。它的去中心化和不可更改的特性使得这一技术在许多领域,包括金融领域有非常广阔的应用。而比特币,作为一种加密数字货币,只是区块链技术的一种应用。而ICO,是通过发行新的加密数字货币(简称代币)的方式进行融资的行为。 禁令将“虚拟货币”与“代币”进行了区分:禁令中提到的“虚拟货币”可以理解为已经在市场上流通的加密数字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币等;而近期通过ICO方式发行的新的加密数字货币,被统称为代币。禁令明确要求代币的发行融资活动应立即停止。并随后开始对60多家代币交易平台进行清理整顿。但是对“虚拟货币”的交易及兑换并未明确禁止。截止到发稿时止(9月11日),三大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的交易活动仍在正常进行。 重手取缔ICO,出于代币的双重属性 ICO始于2013年。大名鼎鼎的以太币也是以ICO的形式产生的。根据《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统计,2017年上半年,国内已完成的ICO项目共65个,融资规模折合人民币达26.16亿元(用2017年7月19日零点价格换算)。同一时期,Coindesk统计的全球ICO一共完成101项(其中国内的ICO项目大多并未包含在内)。如果同样按照7月19日价格计算再折成人民币,融资额为98.8亿人民币(如果按照每个项目融资结束时价格计算,总融资额为91.8亿人民币)。国内的ICO项目大约占全球ICO融资额的1/5。 一个简单的理解ICO的方式就是与IPO进行比较。公司的IPO是通过发行股票融资,投资人支付法定货币(人民币),获得公司股权,对公司未来利润有一定的分成。而ICO则是投资人支付通行的加密货币,(通常是比特币或以太币),之后获得该公司发行的一种新的加密货币(代币)。代币有两种作用:其一是作为应用币,可以用来购买发行公司的商品和服务。这一作用类似于游戏币,拥有游戏币就可以得到一部分游戏的功能。正是因为这个应用功能,所以多数ICO项目是与区块链相关的项目,因为区块链项目比较容易产生可以应用的虚拟货币。 其二是有的ICO发行的代币作为权益币,对公司未来利润有一定的分成的权利。比如2016年著名的ICO融资案,The DAO, 通过发行代币,融资1.5亿美元,是当时最大的众筹案。其代币持有人可以参与公司投票及利润分成。至于The DAO 由于受到黑客攻击,以退币解体收场,此为后话,暂且不表。2017年7月,美国证监会认定The DAO发行的ICO属于证券融资,实际上明确规定了作为权益币的代币属于证券,应该纳入监管。这次中国颁发的禁令,并没有对应用币和权益币进行区分,一概令行禁止。有观点认为作为应用币的代币,并没有参与公司未来利润分成,应该理解成商品。而相应的ICO则应该理解为产品众筹,不应该算是非法集资。在笔者看来,此次监管下重手取缔ICO,主要是出于代币的双重属性。它既具有应用的属性,又具备投资的属性。即便是作为应用币的代币,它的应用属性应该是换取公司的商品及服务。可目前市场上ICO投资人的主要赢利模式,以及购买代币的目的,不是用来使用这些代币,而是通过代币价格上涨,在二级市场上交易获利。这就使得代币获得了投资的属性。而这一属性变成目前代币发行的主要卖点。 笔者曾经问过一个ICO项目发起人,项目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发起人回答到,代币涨价。如果连发起者本人都丝毫不重视项目本身的运营与盈利,而只看重代币在二级市场上的炒作升值,这样的所谓项目融资,必然会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当一种商品的投资属性超过其商品属性的时候,就极有可能形成泡沫,带来巨大的风险。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事件即是很好的例子。被当作投资品的郁金香,价格远远超过了其作为观赏植物的价格,最终形成泡沫,带来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在目前情况下,监管部门观察到泡沫形成的可能,快速出手,用严厉的手段抑制可能出现的糟糕情况,避免更大的风险发生,是非常及时和有效的。应该为这次监管部门的早发现早出手点赞。 下一步应加强对比特币交易平台的监管 区别于这些主要发行及流通在国内的ICO代币,比特币及以太币等虚拟货币起源于国外,并且在国外交易场所有相当大的交易量。更有日本加拿大等国对比特币采取相当宽松的政策。鉴于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去中心化的点对点的交易特性,取缔比特币既不现实,也不可行。但是对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交易平台加强监管却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有人担心比特币会被用于洗钱及人民币外逃。事实上根据笔者对几家大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运作的了解,目前规范的交易平台均有KYC流程:开设账号实名认证,全部交易保留记录。再加之比特币价格波动极大以及境内外价格存在价差,通过比特币换汇需要承担相当的成本与风险。因此只要所有的交易平台都能够进行规范化操作,应该不构成对于人民币外逃的太大担忧。那么真正的焦点在于,比特币是否在实体经济中有应用价值。目前国家大力推动经济脱虚向实,鼓励实体经济发展。如果比特币在实体经济中没有应用价值,而只有投资炒作价值,那么限制其炒作,将有利于引导资金从比特币的炒作中回流到实体经济中。这也应该是监管部门考虑出台限制比特币的主要原因。无论传言是否为真,加强对比特币交易平台的监管,促进虚拟货币的交易规范化,应该会是监管下一步要走的路。 让真正有技术内涵的区块链项目得以发展 在为这次监管政策及时出台叫好的同时,也要再次强调区块链,与比特币及ICO的本质区别。区块链是一种技术手段,而目前在中国泛滥的ICO,是一种融资手段。禁令不允许通过ICO融资,但是并没有禁止区块链项目融资。实际上一个好的区块链技术应用项目,并不是只能通过ICO融资,完全可以通过传统的VC/PE等融资手段来实现。区块链作为分布式记账的技术手段,解决了去中心化的认证的问题。在诸如产权认证,钻石及艺术品真伪认证等等诸多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没有区块链技术之前,此类认证需要一个中心化的第三方机构,比如法院,仲裁机构,或者银行。因此交易成本高,花费时间长。区块链的技术使得认证的简化成为可能。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在支付,清算,记账,征信等方方面面,都可以找到应用场景。区块链技术目前还属于发展的初期,但是这一技术逐渐成熟后,在未来将有广阔的前景。从长期看,这次监管部门出台的政策对区块链项目而言,应该是利好的。去除了那些没有实质内容的欺骗性的项目,可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让区块链的生态圈聚焦到创新性的技术革新上,而不是关注在它的隐性金融工具的属性上。让真正有技术内涵的区块链项目有机会发展。笔者相信,这一技术会像互联网曾经改变世界一样,改变未来的经济与社会。中国一定不能错过这次区块链的科技发展大潮。 (作者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详情]

中国经济网 | 2017年09月12日 07:40
交易禁令之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活得怎么样?
交易禁令之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活得怎么样?

  自9月15日起,国内的虚拟货币交易所已经停止了用户充值和新用户注册功能,当前的比特币交易,只是存量的玩家在参与而已,大家看看就好,不必动心。[详情]

比特币价格跳水跌破4100美元 韩国禁止所有形式ICO
比特币价格跳水跌破4100美元 韩国禁止所有形式ICO

  新浪财经讯 9月29日,据Bitstamp报价平台,比特币价格跌破4100美元,最低至4065美元。国内报价平台中,币行数据显示比特币价格跌破25000元人民币,最低至24533元。 稍早,韩国禁止国内进行所有形式的首次代币发行(ICO)。据韩国金融服务委员会公告,韩国金融当局将禁止各种形式的首次代币发行(ICO),称市场过热和欺诈风险加大等副作用引人担忧。 目前,韩国比特币交易量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日本和美国。 此前的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下发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紧急叫停ICO融资,并要求清理整顿ICO平台。[详情]

外媒:韩国禁止国内所有形式的首次代币发行(ICO)
外媒:韩国禁止国内所有形式的首次代币发行(ICO)

  新浪财经讯 9月29日,媒体称,韩国禁止国内进行所有形式的首次代币发行(ICO)。 目前,韩国比特币交易量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日本。 此前的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下发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紧急叫停ICO融资后,并发文要求清理整顿ICO平台。 中国人民银行文件指出,代币发行融资是指融资主体通过代币的违规发售、流通,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所谓“虚拟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有关部门将密切监测有关动态,加强与司法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工作协同,按照现行工作机制,严格执法,坚决治理市场乱象。发现涉嫌犯罪问题,将移送司法机关。 代币发行融资中使用的代币或“虚拟货币”不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也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详情]

普惠金融的真相:究竟是哪些人在P2P平台上借钱?
普惠金融的真相:究竟是哪些人在P2P平台上借钱?

  作为投资者,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哪些人在P2P平台上借款?[详情]

ICO追踪:高位接盘者不接受按发行价清退 有人亏百万
ICO追踪:高位接盘者不接受按发行价清退 有人亏百万

  (全景图片) ICO三方亲述清退经历:高位接盘者不忍“割肉”离场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蔡越坤   自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文叫停ICO交易并应做出清退安排合理保护投资者权益以来,国内发行ICO币项目的企业陆续开始清退投资者所持ICO币。 不过,有部分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以高价购买ICO币,而清退时是以初始发行价为准,致使其面临惨重的损失。一位投资人对经济观察网表示:“现在平台按照0.9元一个币清退,我亏损了好几十万,不能接受目前的清退方案。” 高价接盘9毛清退 “大家购买ICO币(后改名为“爱科币”)时价格每个6元、7元、8元、9元的都有,但目前ICO币网给予回收价格每个0.9元每个,这个价格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一位投资者代表对经济观察网表示。 “国家要求发行ICO币的企业合理保护投资者权益,但ICO币网并没有和大家协商回收价格,单方面给予一个回收价格,大部分投资者利益都有很大损失。”该投资者表示。 根据31名投资者粗略统计,他们共持有爱科币1012458个,购买时每个均价为6-7元人民币。按照目前0.9元价格进行清退,他们中有亏损近百万的投资者。 9月6日,ICO币网公告称:“所有用户以自愿为前提,原则上全部用户予以清退。”9月8日,ICO币网公告清退方案:“1爱科币(ICOCOIN)=0.9元人民币的价格兑换等值额ETH/BTC”。 (来源:ICO币网) 9月15日下午,有投资者对于ICO币网给予清退方案不满意,大约30人左右该爱科币投资人来到北京市大兴区大族广场2号楼下,请求ICO币发行方ICO币网以购入时市价或者更高的价格进行清退。“对于0.9元每个ICO币进行清退不能接受。”该投资者称。 对于为何将原先的ICO币改名为爱科币,ICO币网负责人对经济观察网表示:“9月4日之前我们有注意到媒体称ICO可能以后要被禁止,我们进行调整,改名为爱科币。” 发行方回应:按发行价清退 记者查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得知,ICO币网为北京区块链天下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旗下网站,支持ICO币的交易、提现等。企业法定代表人为杨林科,注册资本1200万元人民币,成立日期为2017年07月25日。 杨林科新浪微博资料显示其为原比特币中国联合创始人,9月14日晚间,比特币中国也发布公告称,将于9月30日停止所有交易业务。 对此,经济观察网致电ICO币网运营负责人,对方表示:“今年6月份发行的这个项目的ICO币,发行的时候“币对币”发行,核算人民币大约0.9元一个币。他们(维权投资者)是在其他ICO币交易平台上面购买的,我们未收到投资者的一分钱。” 上述ICO币网运营负责人表示:“北京金融工作局也叫我们过去去协商办法,要求我们尽快处理好清退工作”。记者追问金融工作局是否要求以初始发行价清退时,该负责人表示:“是的”。 该运营负责人继续对经济观察网称:“目前清退工作进展挺好,90%的币已经清退。” ICO币网创始人杨林科在接受经济观察网独家采访时表示:“这个回购价都是按照众筹时的价格来定的,我们已经完成84.23%的清退工作,只是极少数的个别人不同意,他们都是从二级市场高价位的时候购买的,国家出台公告以后,我们一直在按照要求清退,全部都是统一价0.9元清退,目前,总回购人数1万人以上,大部分的人是同意的。” 对于有投资者高价购买、发行方按照发行价回收的现象,杨林科也表示:“目前国家也没有明确规定,我们只能众筹多少退回多少,按照国家要求做好清退工作。” 火币网区块链资产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郭大治对经济观察网表示:“会有这种情况出现,项目方只能按照收到的金额退,也不太可能按照二级市场价格退,更好的方法也不太可能达到所有的交易都归零。” 投资人漫漫协商路 9月16日,ICO币网公司所在地,深圳市大族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在大厅公告称“北京区块链天下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在写字楼产权房不知情的情况下,违反《租赁合同》中关于承租区域用于‘办公’、‘技术研发’、‘基础软件’服务的约定,擅自改变商业用途进行虚拟货币的售卖。为此,产权方已向公司送达了解约函。” (来源:投资者于大族广场大厅拍摄) 对此,上述ICO币网运营部负责人对经济观察网表示称:“该公告是大楼物业单方面做出的解约,具体解约情况仍在继续商谈中。” 由于ICO币网坚持以每个币0.9元的价格清退,30多位投资人向北京金融工作局去反映问题。 该投资人称:“北京金融工作局表示会约谈交易平台和发行平台,让我们等消息。我们都从全国各地来,每天在北京争取提高回收价格开销很大,3-4天已经花了好几千了。物业要求ICO币网搬离大族广场,到时候办公地点也没有了,我们想协商解决就更困难了。” 对于上述投资者清退情况,爱科币交易平台之一聚币网CEO袁将军对经济观察网称:“聚币网是中立的综合性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只是提供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撮合信息。至于这次下架事件,我们一直在按照监管部门要求,积极敦促发行方来解决用户购买币种的清退问题。我们有多次和项目方采用各种形式沟通,至于处理方案最终有币种发行方决定,交易平台不进行直接干预。”[详情]

ICO生死劫:哪有那么多创业者 大部分是诈骗
ICO生死劫:哪有那么多创业者 大部分是诈骗

  哪有那么多创业者,大部分都是诈骗!深度调查ICO“生死劫” 1300字禁令依然浇不灭无数投资者和创业者的暴富梦。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胡坤   作为ICO代币圈里的一名资深玩家,刘健知道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迟早会结束,但他从来没有想到,当游戏戛然而止的时候,自己会成为最后那名接盘侠。 9月4日下午,央行和网信办、工信部等7部委联合发文,将ICO定性为非法融资,“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这份名为《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的文件要求“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这可能意味着ICO这个行业将不复存在,ICO项目发行的各种代币将会被停止交易。 刘健所在的几个由普通投资者们组成的微信群和QQ群里,最初大家是不信,然后是惊愕,最后被恐慌和愤怒淹没。每个人都在焦急地打听消息和传播消息,各种流言纷纷登场。 同喧嚣的普通玩家们相比,ICO项目发行方和交易平台们却一片缄默。“现在实在不方便说什么,等过了这段时间吧!”一位知名ICO项目的创始人这样对本刊记者表示,其他一些项目发行人也纷纷表示目前不方便接受采访。 “ICO早就该被取缔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一直在关注这个市场,他发现通过这两年的野蛮生长,ICO已经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并形成了较大风险隐患,如果不及时整治,很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 但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们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虽然也承认这个行业的乱象越来越严重,但并不同意这些乱象已经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风险。“我们其实是有严格的风控程序的。”一位代币交易平台的研究员私下表示,外界盛传中国大妈已经入场,其实言过其实。他原以为,央行的监管会晚些时候到来,而且不会是这样的“一刀切”。但现在,ICO融资被定性为非法,代币交易平台被一律关停,这个行业数年的发展一切归零。“一切都结束了!”他说。 但有的人不愿意结束!刘健和他的小伙伴们正打算组团去境外的代币交易平台继续追逐他们的财务自由梦想,而一些ICO项目也同样打算转移到国外。“我们已与部分海外交易平台建立了对接合作,将在确保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尽快登陆海外交易平台。”一家ICO项目发行方在清退公告中就这样明确表示。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个事情可能也确实没完。9月8日,有媒体报道称,监管部门决定关闭中国境内虚拟货币交易所,并称该决议已经部署到地方,随后比特币价格大幅跳水。尽管各比特币交易平台称并未接到相关通知,该消息也并未得到官方证实,但也没有人能够证伪,谁也不知道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 疯狂 所谓的ICO就是“首次发行代币”,和人们所熟知的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有点相似。所不同的是,IPO发行的是股票,ICO发行的是代币,也就是加密的数字货币;投资者用真正的货币去购买股票,而用来购买代币的却是比特币、以太币等数字货币。 一个ICO项目上线的一般流程是这样的:一个创业者有了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创业项目,然后到某ICO平台上发布该项目的“白皮书”,并发行经过加密的代币,投资者们在平台上用比特币、以太币这样的数字货币购买这些代币。发行者获得数字货币,再把数字货币换成人民币,完成融资;投资者们则获得代币,相当于获得这个创业项目的股权或者收益权,并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进行交易。 ICO本质上是一种众筹融资,而且主要是区块链领域里的众筹融资,它最初由一群对区块链技术极度痴迷的极客所创造,此后ICO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只是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流行,只有一些手里拥有比特币的圈内人才会去资助那些无法获得VC青睐的区块链项目。 2013年6月,万事达币(MSC)发起了众筹,共募集5000个比特币,这被认为是全球最早的ICO项目。而全球最有名也最成功的ICO项目,还是以太坊。2013年年末,以太坊创始人发布了以太坊初版白皮书,2014年7月份开始发售,共发行7200万以太币。截至目前,以太坊已经成为区块链2.0的代表,也成为市值仅次于比特币的第二大数字加密货币。 几乎在同一时间,ICO也被传入中国。但和国外发展的相对稳健不同,ICO代币在国内遭到爆炒,迅速走向疯狂。 国内最有名的代币是小蚁币。小蚁币一共发起过两轮众筹,第二轮的发行价不过几毛钱一股,但最高时曾涨到过300多元一股,涨幅达几百倍。其他如量子链第一天上市涨幅达到33倍、公信宝几个月翻了90多倍等神话屡见不鲜。 在暴富神话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大众开始进入这个圈子。尽管说中国大妈已经进场有些夸张,但这个圈子已经“变味”却是不争的事实,成为了众多非专业者投机、博傻的场所。这些非专业投资者们大多对区块链一知半解,连ICO项目白皮书都看不大懂,对项目的核心代码更是一窍不通,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跑步进场,去追逐这传说中的一夜暴富的机会。 虽然这个市场上的暴富神话不绝于耳,但刘健却很少听说身边的币友中有谁是真的发了大财的。在这个市场里,真正赚大钱的,还是那些庄家。在这个地下股市里,没有监管层,没有机构投资者,更没有涨停板限制,只有无尽的欲望。此外,各个交易平台之间都是相互割裂的,每种代币在各个平台上的交易量都相对较小,在A股坐庄可能需要几十亿上百亿,但在这里可能只需要几百万就足够了。这里是庄家的天堂,散户的屠宰场。 刘健并不认为自己是“韭菜”大军中的一员,事实上他也是这个市场上少数赚到了钱的散户之一。他觉得自己跟大多数炒家不同,他每天都写投资日记,有严格的选币和止损的纪律,一有时间就翻看偶像李笑来写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前新东方英语教师李笑来是币圈的“四大天王”之首,自称拥有6位数的比特币,按照近期的价格身家上亿。他也是ICO的主要鼓吹者,并为多个ICO项目站台。在他的影响下,知名投资人薛蛮子也投身其中,在短时间内一口气投资了18个项目。据说,薛蛮子位于北京东北五环外的住处是圈内人的圣堂,在整个8月份这里挤满了ICO创业者。 疯狂的不仅仅是投资者,还有创业者。 7月25日,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发表的《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国内被监测的43家提供ICO服务的相关平台上线并完成ICO项目65个,累计融资金额折合人民币总计26.16亿。而整个2016年,国内被监测的9家ICO平台累计为27个项目募集资金仅1.41亿人民币。而在更早的2015年,全球的融资额仅为1400万美元,还不到1亿人民币。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里面的很多ICO项目都经不起推敲。在A股市场里,所有的IPO企业都是经过层层检验,经营相对稳定和良好的企业。但ICO却是一个地下世界,用董希淼的话说,就是一个“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三无”市场。在这个市场里,很多ICO项目还只是一个想法。而从概率上讲,大部分创业项目注定是要被淘汰的。除此以外,还有很多ICO项目本身就是奔着“骗钱”去的。 “哪有那么多创业者,大部分都是诈骗!”董希淼告诉本刊记者,绝大部分ICO项目并非真正融资,而是打着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等高大上的旗号,从事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前述交易平台研究员表示,说大多数创业者都是诈骗不太准确,但这些项目的可行性确实大有问题。“95%的ICO项目都是不靠谱的。”他承认。 但是,在火爆行情的刺激下,这些“不靠谱”的项目越来越多。《报告》称今年上半年上线的65个ICO项目中,前4个月只有8个,而6月份却猛增到了27个,平均几乎一天一个。而据说,7至8月份的情况更加严重。 几乎每天都有“不靠谱”的ICO项目面世,每天都有越来越多的散户入场,监管显得刻不容缓。于是,央行出手,盛宴结束! 监管 事后回想起来,刘健发现早有监管即将来临的征兆。 8月30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出《关于防范各类以ICO名义吸收投资相关风险的提示》,称近期各类以ICO名义进行筹资的项目在国内迅速增长,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并形成了较大风险隐患,还提醒投资者“应冷静判别,谨慎对待,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9月1日,原本定于第二天在内蒙古乌海市举行一场区块链高峰论坛,突然被取消。这场论坛的参会者包括薛蛮子等投资人和30多名比特币行业的主要创业者,是币圈的顶级盛会。 到了9月2日,ICO项目平台ICO COIN主动暂停一切ICO项目,停止代币充值、提取与交易业务,“待相关部门监管政策出台后,按照政策规范开展业务”。这也让空气中不详的气息更加浓重。 与此同时,很多代币的波动幅度加大,有的甚至出现了跳水行情。但在当时,这并没有引起刘健的重视。在没有涨停板限制的代币交易市场上,一种代币的价格一天下跌50%并不是多么稀罕的事,刘健自己就碰见过好几次。而且,在一周之前,他的偶像李笑来还通过一家科技类媒体发声,称“不会取缔ICO,发起者不干坏事就行,监管不是一个国家的事”。薛蛮子也曾乐观地表示:“不喝泡沫,便喝不到啤酒。” 但是,他们都错了。 9月4日下午3点,由央行牵头的《公告》出台,ICO被定性为非法融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从事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各代币交易平台不得提供相关交易服务。这份措辞严厉的文件彻底否定了这个行业。 董希淼一直呼吁取缔ICO融资。他此前曾撰文称,ICO平台及相关项目发端于互联网,平台和投资者绕过监管机构,其中违法行为难以监管。另一方面,比特币等交易平台买卖虚拟商品,没有记录、缺乏约束,且难以追溯,容易成为进行洗钱和恐怖融资的渠道。个人虚拟资产形式隐蔽,还存在逃避纳税的可能,应该早日取缔。 前述交易平台研究员也认为这个市场应该进行整治,但他没想到会这么快。他以为会再等一段时间,比如出现项目发行方跑路等群体性事件之后。而且,监管的严厉程度也超出了他的想象,几乎没有给这个行业留下任何生路。而实际上,这个行业里还是有一些创业者在认认真真地做事,对于他们来说,ICO是他们获得投资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ICO的交投这么火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它还是很有市场的。”他说。 董希淼对于这种说法嗤之以鼻。“毒品也很有市场,那是不是也不用取缔啦?”他说。 清退 在经过最初的怀疑和恐慌之后,现在刘健和其他投资者们已经接受了事实,他们现在关心的,就是手中的代币如何清退。 《公告》给出的说法是: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做出清退等安排,合理保护投资者权益,妥善处置风险。这句话在群里被反复提及,成了投资者们的“尚方宝剑”。 目前市场的代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已经发行但还处于锁定期,还没有上市交易的代币。这部分代币的清退非常简单,由发行方按原价回收就好了。问题在于另一部分代币——已经上市流通了的代币。这其中很多代币已经转手多次,价格也普遍上涨数倍、数十倍甚至数百倍。要按原来的发行价退还,投资者肯定觉得“亏大了”;但要按照现在的市值来退,发行人肯定不会干——按照这个价格,他们可能想退也退不起。事实上,就算按照发行价赎回,很多发行人也力有不逮,因为ICO融来的钱很可能已经被他们花掉了一部分,比如租办公场地、给员工发工资等等。 “国家规定了,要按照前7个交易日的平均价清退。”群里刚有人说出这句话,立刻引来一堆追问。但马上又有人说:“不是说要按照前15个交易日的平均价退吗?”事实证明,这些说法都属谣传。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ICO项目发行方都没有出台具体的清退方案,还处在观望之中。但前述交易平台研究员认为,观望也不是办法。“很明显,央行是让各个项目发行人自行处理,如果处理得好就算了,如果处理得不好,特别是引发了群体性事件,那么央行就要介入了,可能会出台更严厉的措施。”他说。 目前也有一些项目开始清退,但投资者对这些清退方案都不满意。一位投资者告诉本刊记者,他当初购买代币UGT时的价格是每股3.6元,但现在的清退价格是2元,这个价格还要少于当初的发行价2.7元,他的本钱几乎亏了一半。 这位投资者的情况还算是好的,很多投资者的代币在清退之后,可能会只剩下原来的零头。刘健重仓买进了一种名为医疗链的代币。这种代币的发行价只有0.06元,但他在代币交易平台聚币网买进时,这种代币已经涨到了1.4元。如果按照发行价退,那他的投入基本上就“打了水漂”,这是他绝不能接受的。“我的老婆本都在里面。”他说。 9月8日中午12点,聚币网代币交易系统在暂停之后又临时打开,一直到晚上24点,然后永久关停。在这期间,医疗链的价格一直在5分钱左右波动,在这个价位上有一笔几百万元的买单一直挂着。刘健和其他一些购买了医疗链的投资者成立了一个维权群,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骗局,“是聚币网给项目发行方提供机会,让发行方以超低价格收回筹码,这样他们就不用按国家规定的来清退了。”他们呼吁所有人都不要卖。一位投资者在群里说自己挂了好几档卖单,立刻被指责为“叛徒”。“把他踢了!”有人这样说。 傍晚的时候,有人在群里发了一条消息。这条消息引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湖滨在接受央视采访时的发言称,这次是“停止”而不是“禁止”ICO发行,而且停止的是“非法”的ICO发行。这条消息一开始让投资者们很振奋,认为“ICO迎来转机”。不过,随后有人提醒,这条消息也指出,即使部分ICO项目可以正常发行,出于对投资人的保护,会极大地提高门槛,这意味着今后普通投资者将会被拒之门外。 对于“ICO迎来转机”的说法,项目发行方们依然保持沉默。“等政策明朗吧!”一家ICO项目负责人这样说。 第二天,政策并没有明朗,反而更加扑朔迷离了。此前率先报道ICO监管落地的一家媒体又曝出,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将会被关闭。尽管一些平台立刻发公告称并未接到相关通知,但比特币和以太币价格还是应声大跌。恐慌正在从ICO蔓延到整个区块链领域。 眼下,刘健一边在等待清退手头剩下的代币,一边在打听海外代币交易平台的消息。他加入了好几个海外交易群,和一些投资者们打算结队去海外投资代币,他相信那里仍然有他通往财富自由的道路。[详情]

一场风暴席卷ICO 已有30多家平台开始业务清退
一场风暴席卷ICO 已有30多家平台开始业务清退

   自一行三会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叫停各类ICO后,三大交易平台中的中国比特币已发布公告称,停止其平台上的ICO代币EOS交易,并下架虚拟代币。另外,《公告》以来,已有约50家ICO平台发布了清理整顿公告,30多家平台开始业务清退、提供退币或回购服务。 漫画 刘道伟[详情]

关闭数字货币交易所?可能吗?
关闭数字货币交易所?可能吗?

  关闭数字货币交易所?可能吗? 来源:金评媒 作者: ruiec999 先说结论,根本不可能取缔交易所。 我会用大家能听懂的话说明为什么不会取缔交易所,这次谣言的起因,以及造谣团体是谁,其目的为何,我会之后说。 首先,问你一个问题,ICO被禁止的时候,国家是直接收了ICO的币,充归国有。还是要求ICO的币按照众筹的原始代币退回? 答案是,按照原始代币退回。以比特币众筹的退回比特币,以ETH众筹的退回ETH。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ICO这件事,国家都要求按照非法获取的原商品退回,假设,我是说假设取缔交易所,你的钱会充归国有么? 答案很简单,如果这种事真发生了,交易所里你的余钱会退钱,余币会退币。 那么,币退到哪里去呢? 了解数字货币的人都知道,会退回钱包地址。 然而退回钱包地址以后,比特币接下来很快就可以匿名交易了。 而且因为交易所上的币很多,那么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场外匿名交易会严重增加,无法监管的非法交易的数量将会剧增。 那么,国家今年上半年,花了大量财力,人力,物力来建立的实名交易,交易所管控,就会全部作废。今后比特币洗*钱之类的事情,中国再也无法控制了。 很简单一个问题,国家花了半年时间,好不容易把这件事控制在手里,然后突然就砸了,给了别人牌照,做了监管,然后突然收回来。 所以结论很简单。既然国家已经在上半年花了大力气做了国内所有交易所的监管,那么也就没有任何关闭交易所的理由了。 知道了这点,接下来我来分析谣言新闻的来源和背后的利益集团。 首先我们看到这篇传的很火的文章: 时间为8号9点56。并非财新网最新的新闻源,我们可以在这篇网站上找到更早的新闻来源,也就是这篇,于8号9点09发布: 而这篇微信推送的时间是9点整: 那么就延伸出了3个问题: 1. 财新网的记者唐晗是如何在9分钟之内写出这么长的一篇文章,并且排版发布的? 2. 为什么选择周五晚上8点? 3. 如果对照这个的K线信息,在9点15的时候,此时这先发布的两篇文章的阅读量加起来还不够一万,被众多人看到的《虚拟货币交易所时代结束》这篇文章还没有发布,但是此时以太坊突然下跌了1000多点,紧接着,比特币突然下跌1000多点,接下来其他币种开始同步下跌。那么问题来了,这新闻只被不到1万人看到,时如何能够带动至少数亿才能瞬间砸盘的金额呢? 做过新媒体的人都知道,一篇专栏文章需要反复推敲,排版,9分钟之内能够写完文章并且排版好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这是极难达到的。但是有一种情况除外,那就是文章提前写好了,定时发布。 那么问题来了,黄金头条的专栏作者,是如何知道40分钟以后财新将会证实这件事呢?我们到刚才财新网那篇文章下,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 新闻一开始以为okcoin是虚拟货币,然后今天去看,已经改了。 还有看看右边的编辑推荐 为什么编辑会同时推荐这两件个文章呢? 你看,有些话并不适合明说。莫非有的人太好名声了,投广告的费用多了一些,于是除了发布谣言用的文章,又多发布了一篇文章吹捧自己?毕竟有的人靠吹捧自己可是赚了不少钱(个人猜测这个早已准备好的讲稿是让人以为他还在国内)。 至于为什么选择周五晚上9点呢?一般而言,政府机构上班时间是周一到周五,8小时工作制度。晚上9点已经下班了。那么,在周五晚上9点发声,周六周日,因为官媒周末休息不发声,就有2天时间制造恐慌情绪。 至于文中说的国币网,本来就在ICO平台名单中,是本来就要被叫停的平台。 拿一个本来就被叫停的ICO平台,来说比特币交易所将被取缔。这个指桑骂槐真是玩的溜。 至于其他官媒转发,比如各种韭菜群里都有人说,人民日报的海外推特证实这个谣言。当时我有个疑问,为什么不是人民日报国内的微博发消息,而是放在海外的推特发?然后我去看这篇新闻的地址: 已经没了。 至于为什么交易量从去年的占9成降低到今年的3成。其实根本和实名制毫无关系,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今年国内收手续费了,有手续费以后,简单的日内高频策略已经不再能够获利去年一个20万元持仓的账户跑日内高频策略可以跑出一天2个亿的交易量。但是你猜猜利润才多少? 而低频策略20万的仓一天只能跑几百万的交易额。所以一收手续费,交易量当然下来了。 只不过恰好监管的时候,强制手续费和实名制在同一个时期被强制要求了而已。 为什么在新闻只有少数几个人看到的时候,币价能够瞬间下跌那么多呢?我猜测原因很简单,如果只是看到了新闻,但是币价并未大幅下降,很多人并不会恐慌。但是如果看到币价大幅下降后,再看到新闻,就会因为人追查原因的心理,产生极度恐慌的情绪。 所以目前很大概率来看,这个新闻是假的。而传出这个新闻的目的就是为了制造恐慌情绪,拉低BTC和ETH的市场价格(但是由于BTC的权重太大了,一旦它下跌,大概率所有币都会下跌)。 那么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有人要散步这个谣言,制造恐慌,并且拉低比特币价格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之前ICO最疯狂的时候,比特币和以太坊的K线给我们展示了什么信息(第一张图是比特币的,第二张图是以太坊的): 6~7月没有任何重大利空消息,而且比特币临近8月1号的BIP148这样重大的利好消息,本应该稳定,但是跌得却比这次的交易所要关停这种重大利空消息跌得还狠。这是为什么呢? 有些话不适合明说,我只是猜测哈,有的人ICO到了ETH和BTC以后,没有拿在手中用于技术运营,而是直接套现了。由于ICO太过于疯狂,套现金额过多,所以直接导致大盘一路下跌。 这时,我们做个简单的平均数,套现时的平均价格再1900左右,算上恐慌性抛售,ICO团队套现ETH的平均价格大约在1300~1700左右,套现比特币的价格平均在14000~18000左右。 我在6月份的时候曾经说过,不要参与ICO,大部分ICO都是非法集资,和微盘之类的庞氏骗局没有任何区别。而且国家早晚管控ICO,管控ICO之后,会因为恐慌情绪,导致先发生一波大跌,然后资金回流主流货币,进而导致主流货币大涨。不知道还有人记得不。 那么,国家管控ICO之后会怎么样呢?国家不是流氓,不可能把人民投资资产收归国有,所以理所当然地会要求ICO平台归还非法获取的商品,也就是ICO的BTC和ETH。 没想到的是,国家管控ICO那么快,直接导致了这个事件的快速发生。而且果不其然,币价大涨,比特币直奔30000点高峰,以太坊重回2500。 但是问题来了,ICO套现的时候,这帮骗子套现BTC的平均价格约16000,套现ETH的平均价格约1600。现在要退还ETH和BTC,手上没有,怎么办? 买啊! 从哪里买?套现的时候一个比特币才套了16000,一个以太坊才套了1600。而且还花了一部分钱了。当年非法集资了4个亿,现在要还7个亿,这不是要人老命了么? 跑?赔钱事小,不服从监管,那是要命的。 于是铤而走险,趁ICO的利空消息还在不了解币圈的韭菜之间以讹传讹的时候,花钱买通诸如财新之类的财经媒体,在周五晚上9点,周末政府机构休息,无法出来辟谣的时候,借着ICO交易所关闭的空挡,指桑骂槐,骗老百姓们说这是比特币交易所,国家将要关停比特币交易所,来一波恐吓性新闻。 币价暴跌,再低价回收筹码,按照监管要求退还BTC和ETH。 可惜的是,时代的发展不会简单的顺应个人的意愿。无论怎么砸盘,怎么出利空消息,比特币已经再也无法跌到16000了。就算是以太坊,一波也砸不下来,只好今天再砸了一波。 我知道不少币圈以外的人,抱着看戏的心态,希望这些曾经因为投资数字货币赚钱的人赔死,于是一起宣扬利空消息。 这篇文章写于2017年9月10日,现在是周日,明天周一,看看诸如okcoin,火币这类的比特币交易所是否会关停,一天以后见分晓。 话放这了,欢迎打脸。 另外,这篇文章就用我昨天在朋友圈里发的一个笑话结尾吧。 路人甲对路人乙说:我听说国家在酝酿什么大事哎。 路人乙对路人丙说:我听甲说国家在酝酿取缔交易所哎。 路人丙对路人丁说:我听乙说国家决定关闭交易所哎。 路人丁对财新网主编说:我听丙说接近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的人确认了这个消息哎。 财新网主编说:什么?数字货币时代已经过去了? 网易,新浪财经等说:什么?财新网说监管局决定停止国内虚拟货币交易,该决议已经部署到地方? 韭菜们惊了:什么?监管决定关闭交易所,所有资产收归国有? 别闹了。洗洗睡吧。[详情]

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不应将区块链和ICO划等号
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不应将区块链和ICO划等号

  构建中国金融科技监管“双支柱” 访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 金融时报 本报见习记者许婷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创新技术的蓬勃发展,金融与科技加速融合,金融科技(FinTech)迅猛发展,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捷性,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但同时,金融科技也加速了风险外溢。当前,其在大数据运用、信息安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还存在风险隐患,给现行监管带来挑战。近日,本报记者就我国金融科技风险、国际金融科技监管经验、监管科技(RegTech)等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 金融科技强风险特征呼唤强监管 记者:您认为目前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风险?近日央行等7部委叫停首次代币发行(ICO)融资,社会上有人对区块链技术产生质疑,对此您怎么看? 金融科技本身的金融属性决定了其有很强的风险特征。从目前的风险来看,一是来自金融科技自身的风险。二是金融科技存在造成金融体系金融风险加大的因素。一方面,金融科技使得金融风险更加具有隐蔽性、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增加了金融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使金融业“脱媒风险”加大。此外,金融科技还会涉及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问题。总体来说,金融科技还是具有很强的风险特征,必须要加强监管。 孙国峰:金融科技本身的金融属性决定了其有很强的风险特征。从目前的风险来看,一是来自金融科技自身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技术风险更加突出。由于金融科技广泛运用后,一旦技术本身出现问题,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从而引发金融风险。此外,还表现为大数据运用风险。不言而喻,大数据运用是金融科技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大数据的授信、征信等方面都可以提高金融业服务效率,对金融定价发挥非常好的作用,但是大数据在采集、转移、使用过程中有可能产生风险,影响整个金融体系。 二是金融科技存在造成金融体系金融风险加大的因素。一方面,金融科技使得金融风险更加具有隐蔽性、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增加了金融系统性风险。比如“e租宝”事件。过去金融风险很多都是局限在某一地域,现在金融科技、互联网技术容易使得风险可能影响的个体范围非常广、传染速度更快;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使金融业“脱媒风险”加大。对于银行资金的流动有着完善的金融监管框架,但现在有很多资金流动通过金融科技公司,这其中一些资金的流动受监管的程度相对比较弱,可能会带来风险。还有就是存在监管套利风险。由于金融科技行业很多业务处在相对模糊的地带,界限不明确,可能存在监管套利问题,具体表现为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监管套利和跨国的监管套利。 此外,金融科技还会涉及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问题。目前很多金融大数据是从互联网平台上产生的,而有些金融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往往是一个集团,数据在通过互联网平台向金融领域传递的过程中有可能损害消费者对于大数据的知情权、隐私权、选择权。比如,从电商交易平台、社交网络获得的数据转移到金融领域之后,有可能用于分析个人信用状况,影响到个人借贷的行为,但是消费者当时在电商交易平台、社交网络时,并没有授权这些平台对其个人信用状况进行分析,事实上这中间可能涉及侵犯消费者的隐私问题。因此,加强对金融消费者保护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点。 总体来说,金融科技还是具有很强的风险特征,必须要加强监管。 至于叫停ICO,实际上ICO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当前,叫停ICO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但是这并不妨碍相关的金融科技公司、行业机构、技术公司去继续研究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本身是好技术,并不是只有通过ICO才能进行区块链技术研究,还可以通过各种技术进行研究。因此,要把区块链技术和ICO区分开来,区块链技术可以运用很多领域、场景,包括一些社会管理领域场景,不应当将区块链和ICO划等号,需要进一步拓宽研究和发展区块链技术的视野。 微观功能监管要与宏观审慎管理相结合 记者:您认为国外金融科技监管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对于完善我国金融科技监管有何建议? 中国金融科技监管要注重微观功能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相结合。微观功能监管采取穿透式监管,根据金融科技的金融特征,按照相关业务的类别由相关监管当局进行监管,实现监管全覆盖,避免监管空白。宏观审慎管理是把金融科技纳入到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当中去,完善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制度。而且很重要的是应当把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科技公司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孙国峰:我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特点决定了我国的金融科技风险可能会比较突出。目前,国际上金融科技监管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一些相对小型开放的经济体并且是国际金融中心,比如英国、新加坡。这些国家由于自身市场比较小,金融科技发展产生的风险隐患并不是很突出,同时肩负着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任务,会采取一些鼓励措施,包括监管沙盒的引进;另一类是一些大型的经济体且金融市场特别大,比如美国、中国。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运用和发展依托于互联网,如果用户数量足够多、市场足够大的,很有可能实现盈利。中国与美国有相似之处,就是两个国家都比较大、人口多、金融市场大。除此之外,中国还具有明显独特的优势,互联网用户数比美国多,特别是移动智能手机占有率比美国高,加之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自身需求大、动力强。不过,美国发展金融科技在技术上具有一些领先优势,且监管严格。而中国在金融科技运用场景方面虽明显领先,但也存在监管模糊地带,特别重要的是个人数据保护不及美国完善。当然这在发展初期,可能有利于金融科技快速发展,但是发展到今天,必须要抓紧完善相关监管体系,不应允许因法律法规不明确导致个人数据隐私权受到损害的现象发生。 所以,在我看来,美国一些金融科技监管经验很值得中国借鉴,特别是其穿透式监管、功能监管方面。在美国,不管金融科技以何种形态出现,均根据涉及的金融业务性质纳入到相应的金融监管体系之中,比如P2P,有些业务涉及产权变化,由美国证监会进行监管。美国财政部对货币服务机构进行监管,每个州都有货币转移法,对货币转移要求在州政府监管机构进行注册登记,此外美国还有联邦消费者保护法、联邦金融消费者保护局,从行为监管的角度保护相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至于监管沙盒,作为一个国际经验,也不排除考虑在个别领域进行试点,但总体并不适合在中国大范围普遍开展。中国金融科技现在主要的问题还是监管不足。从国际经验看,实施监管沙盒的都是一些初创型企业,金融科技自我发展动力不足,需要鼓励发展。相反,我国市场比较大,金融科技机构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盈利,自身发展动力强,在此背景下如果再实施监管沙盒,我国可能会遇到很多大中小型FinTech机构都来申请,监管沙盒可能容纳不下如此多的机构。 综上所述,中国金融科技监管要注重微观功能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相结合。微观功能监管采取穿透式监管,根据金融科技的金融特征,按照相关业务的类别由相关监管当局进行监管,实现监管全覆盖,避免监管空白。宏观审慎管理是把金融科技纳入到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当中,完善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制度。金融科技行业风险传染性强,金融科技可能造成流动性风险。一些与第三方支付相关的金融科技公司收取客户备付金,一旦发生风险,对于银行流动性可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客户备付金要有一个风险准备金的管理。而且很重要的是应当把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科技公司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比如,金融科技巨头凭借丰富的产品线,汇集大量数据,客观上形成了数据垄断、数据寡头,造成信息孤岛,不利于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以新成立的网联为例,它实际就是解决数据垄断的问题。以前一些与第三方支付相关的金融科技公司在银行办理相关清算业务,从银行端不能看到金融科技公司的资金流动具体情况。现在网联成立了,明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第三方支付机构不能直接和银行联网进行网络支付业务,这样有助于管理层了解和掌握第三方支付机构和银行发生的相关数据,从而打破数据垄断。 监管科技可持续发展需推动监管成本适度内部化 记者:伴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监管手段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近年来监管科技在金融科技监管领域得到广泛运用。请您介绍下国际上监管科技发展情况?您对于推进我国监管科技发展有何建议? 中国要发展监管科技,一是要推动大数据的标准化,这是进行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运用的基础。二是制定相关行业规则和标准,有效规范市场进入和退出,为金融科技行业提供有序的公平竞争环境。三是对数据分析加强相关研究,与国际组织、各国中央银行进行合作,共同推进。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建立可持续的监管科技发展机制,推动监管成本适度内部化,有利于解决监管的激励约束机制问题,缓解金融监管中的不公平性问题,构建公平、有序、竞争的金融科技新生态。 孙国峰:监管科技可以定义为科技与监管的有机结合,使技术用于金融机构满足监管合规要求。监管科技最早起源于发达经济体,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主要源自于供给和需求两侧因素。从需求方面看,金融危机后各国监管当局加强监管,金融机构遵守监管法令的成本增加。金融机构为避免由于不满足监管合规而带来的高额罚款,起初雇佣大量人工,但成本支出上升很快,而后开始逐步引入监管科技手段,通过科技的方法达到监管当局的合规要求。当然,监管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监管当局为了避免发生一些监管不到位的地方被监管科技规避,也在发展监管科技。目前中国金融科技监管实际是一种包容式监管,容易造成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监管科技去达到监管合规要求的动力不足。因此,在现行条件下,为了更好地识别控制金融风险,监管当局更多是引入高科技,提高对风险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从供给方面看,近两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监管科技发展具备了技术上实现的条件。 只有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条件都具备,监管科技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其实,中国在供给方面因素与国际上差不多,不过需求方面因素主要来自于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发展需求不足,但中国金融监管当局需求很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金融业发展速度很快,金融市场规模比较大,还有很多跨市场、跨行业交叉性品种,金融风险防范的任务比较重。为了应对金融风险,需要加强监管,如果仅单纯依靠人工进行监管,成本比较高,不具有可持续性。从以往的实践看,经常是在等到金融风险暴露后,才发现苗头,再去了解相关情况,掌握相关数据。过去这种被动式应对金融风险的方法,明显不适应现在防控金融风险的需要,所以有必要引入高科技手段,采用监管科技的方法,对金融风险进行实时地甄别,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比如,现在主要依赖金融机构报送数据进行风险监测。将来随着监管科技的发展,在数据标准整合的前提下,监管当局可以实时地从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直接抓取最底层、含有多维度信息的数据,生成分析指标,这既保证了相关指标的真实性,又保证了及时性。在此基础上,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方法发现风险隐患,这就相当于建立了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系统性金融风险之所以难以防范,主要在于它既涉及到时间轴,可能产生羊群效应,顺周期行为,又涉及到空间轴,容易造成风险相互传染。无论是时间轴还是空间轴,相关传导都很难预测。各国中央银行在金融危机之后都在进行探索,试图去预测预警系统性金融风险,包括建立一些大型的经济模型进行分析,但都很难准确地跟踪预警系统性风险。或许基于大数据的预测,可能会更精准或更有效。 中国要发展监管科技,一是要推动大数据的标准化,这是进行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运用的基础。目前人民银行相关部门在金融业综合统计、金融标准化方面正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一些行业协会、自律组织也在推进相关的数据标准。二是制定相关行业规则和标准,有效规范市场进入和退出,为金融科技行业提供有序的公平竞争环境。三是对数据分析加强相关研究,与国际组织、各国中央银行进行合作,共同推进。 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建立可持续的监管科技发展机制,推动监管成本适度内部化,有利于解决监管的激励约束机制问题,缓解金融监管中的不公平性问题,构建公平、有序、竞争的金融科技新生态。 目前监管科技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金融监管当局独立研究与开发金融科技系统。二是金融监管当局将监管系统的研究开发外包。三是由金融科技公司进行研发,由监管当局、第三方进行评估,可以使用之后再进行推广,形成适应整个行业的监管科技系统。而无论哪种发展路径,都需要成本投入,如果完全由监管当局去承担这个成本,实际最后还是纳税人支付,这也不公平。因此,金融科技整个行业有必要分担一部分监管当局发展监管科技的成本。至于成本分担的方式,可以积极探索创新,如通过超级数据平台,依托股权为纽带,或者通过行业自律组织以及模式的创新等,为监管科技系统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详情]

北大教授刘晓蕾评ICO:让融资归融资 技术归技术
北大教授刘晓蕾评ICO:让融资归融资 技术归技术

  9月4号,7部委颁发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以下简称禁令),宣布ICO为非法集资,对各个ICO融资平台进行清查,要求清退已融项目。在笔者正在撰写这篇文章的这个周末(9月10日),有消息称监管部门要关闭全部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或至少将取消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兑换人民币的功能。消息一时间真伪难辨,引发大量讨论与猜测。根据国内三大虚拟货币交易平台之一“火币网”的数据显示,比特币价格从禁令颁发前到上周日下跌了约17%。 区块链、比特币、ICO有本质区别 虽然比特币,区块链,以及刚刚被宣判死刑的ICO经常被一同提起,它们之间也确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几者决不是同一件事。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记账的技术。它的去中心化和不可更改的特性使得这一技术在许多领域,包括金融领域有非常广阔的应用。而比特币,作为一种加密数字货币,只是区块链技术的一种应用。而ICO,是通过发行新的加密数字货币(简称代币)的方式进行融资的行为。 禁令将“虚拟货币”与“代币”进行了区分:禁令中提到的“虚拟货币”可以理解为已经在市场上流通的加密数字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币等;而近期通过ICO方式发行的新的加密数字货币,被统称为代币。禁令明确要求代币的发行融资活动应立即停止。并随后开始对60多家代币交易平台进行清理整顿。但是对“虚拟货币”的交易及兑换并未明确禁止。截止到发稿时止(9月11日),三大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的交易活动仍在正常进行。 重手取缔ICO,出于代币的双重属性 ICO始于2013年。大名鼎鼎的以太币也是以ICO的形式产生的。根据《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统计,2017年上半年,国内已完成的ICO项目共65个,融资规模折合人民币达26.16亿元(用2017年7月19日零点价格换算)。同一时期,Coindesk统计的全球ICO一共完成101项(其中国内的ICO项目大多并未包含在内)。如果同样按照7月19日价格计算再折成人民币,融资额为98.8亿人民币(如果按照每个项目融资结束时价格计算,总融资额为91.8亿人民币)。国内的ICO项目大约占全球ICO融资额的1/5。 一个简单的理解ICO的方式就是与IPO进行比较。公司的IPO是通过发行股票融资,投资人支付法定货币(人民币),获得公司股权,对公司未来利润有一定的分成。而ICO则是投资人支付通行的加密货币,(通常是比特币或以太币),之后获得该公司发行的一种新的加密货币(代币)。代币有两种作用:其一是作为应用币,可以用来购买发行公司的商品和服务。这一作用类似于游戏币,拥有游戏币就可以得到一部分游戏的功能。正是因为这个应用功能,所以多数ICO项目是与区块链相关的项目,因为区块链项目比较容易产生可以应用的虚拟货币。 其二是有的ICO发行的代币作为权益币,对公司未来利润有一定的分成的权利。比如2016年著名的ICO融资案,The DAO, 通过发行代币,融资1.5亿美元,是当时最大的众筹案。其代币持有人可以参与公司投票及利润分成。至于The DAO 由于受到黑客攻击,以退币解体收场,此为后话,暂且不表。2017年7月,美国证监会认定The DAO发行的ICO属于证券融资,实际上明确规定了作为权益币的代币属于证券,应该纳入监管。这次中国颁发的禁令,并没有对应用币和权益币进行区分,一概令行禁止。有观点认为作为应用币的代币,并没有参与公司未来利润分成,应该理解成商品。而相应的ICO则应该理解为产品众筹,不应该算是非法集资。在笔者看来,此次监管下重手取缔ICO,主要是出于代币的双重属性。它既具有应用的属性,又具备投资的属性。即便是作为应用币的代币,它的应用属性应该是换取公司的商品及服务。可目前市场上ICO投资人的主要赢利模式,以及购买代币的目的,不是用来使用这些代币,而是通过代币价格上涨,在二级市场上交易获利。这就使得代币获得了投资的属性。而这一属性变成目前代币发行的主要卖点。 笔者曾经问过一个ICO项目发起人,项目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发起人回答到,代币涨价。如果连发起者本人都丝毫不重视项目本身的运营与盈利,而只看重代币在二级市场上的炒作升值,这样的所谓项目融资,必然会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当一种商品的投资属性超过其商品属性的时候,就极有可能形成泡沫,带来巨大的风险。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事件即是很好的例子。被当作投资品的郁金香,价格远远超过了其作为观赏植物的价格,最终形成泡沫,带来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在目前情况下,监管部门观察到泡沫形成的可能,快速出手,用严厉的手段抑制可能出现的糟糕情况,避免更大的风险发生,是非常及时和有效的。应该为这次监管部门的早发现早出手点赞。 下一步应加强对比特币交易平台的监管 区别于这些主要发行及流通在国内的ICO代币,比特币及以太币等虚拟货币起源于国外,并且在国外交易场所有相当大的交易量。更有日本加拿大等国对比特币采取相当宽松的政策。鉴于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去中心化的点对点的交易特性,取缔比特币既不现实,也不可行。但是对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交易平台加强监管却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有人担心比特币会被用于洗钱及人民币外逃。事实上根据笔者对几家大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运作的了解,目前规范的交易平台均有KYC流程:开设账号实名认证,全部交易保留记录。再加之比特币价格波动极大以及境内外价格存在价差,通过比特币换汇需要承担相当的成本与风险。因此只要所有的交易平台都能够进行规范化操作,应该不构成对于人民币外逃的太大担忧。那么真正的焦点在于,比特币是否在实体经济中有应用价值。目前国家大力推动经济脱虚向实,鼓励实体经济发展。如果比特币在实体经济中没有应用价值,而只有投资炒作价值,那么限制其炒作,将有利于引导资金从比特币的炒作中回流到实体经济中。这也应该是监管部门考虑出台限制比特币的主要原因。无论传言是否为真,加强对比特币交易平台的监管,促进虚拟货币的交易规范化,应该会是监管下一步要走的路。 让真正有技术内涵的区块链项目得以发展 在为这次监管政策及时出台叫好的同时,也要再次强调区块链,与比特币及ICO的本质区别。区块链是一种技术手段,而目前在中国泛滥的ICO,是一种融资手段。禁令不允许通过ICO融资,但是并没有禁止区块链项目融资。实际上一个好的区块链技术应用项目,并不是只能通过ICO融资,完全可以通过传统的VC/PE等融资手段来实现。区块链作为分布式记账的技术手段,解决了去中心化的认证的问题。在诸如产权认证,钻石及艺术品真伪认证等等诸多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没有区块链技术之前,此类认证需要一个中心化的第三方机构,比如法院,仲裁机构,或者银行。因此交易成本高,花费时间长。区块链的技术使得认证的简化成为可能。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在支付,清算,记账,征信等方方面面,都可以找到应用场景。区块链技术目前还属于发展的初期,但是这一技术逐渐成熟后,在未来将有广阔的前景。从长期看,这次监管部门出台的政策对区块链项目而言,应该是利好的。去除了那些没有实质内容的欺骗性的项目,可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让区块链的生态圈聚焦到创新性的技术革新上,而不是关注在它的隐性金融工具的属性上。让真正有技术内涵的区块链项目有机会发展。笔者相信,这一技术会像互联网曾经改变世界一样,改变未来的经济与社会。中国一定不能错过这次区块链的科技发展大潮。 (作者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详情]

ICO融资平台启动项目清退 比特币交易所避走海外
ICO融资平台启动项目清退 比特币交易所避走海外

  ICO融资平台启动“清退” 比特币交易所避走海外 本报记者 何晓晴 广州报道 ICO监管风暴仍在发酵。 针对中国监管机构将停止比特币交易的传闻,包括OKCoin币行、火币、比特币中国等在内的前三大比特币交易平台9月9日齐齐在官网发布了一份措词基本相同的统一回复公告。 公告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接到监管机构的通知。该报道提到监管机构并没有宣布比特币本身非法,也没有禁止用户和用户之间的点对点交易,如果该报道属实,平台将停止目前的比特币对人民币的交易,转型为数字资产点对点交易的信息平台。” 9月11日,工业区块链实验室首席战略官阚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所谓数字资产点对点交易其实质是转为场外的币对币交易。 “如果叫停比特币的话,交易所都会移往海外。现在的交易所已在做这件事情了。至于投资人,有一部分会放弃,有很多还是会去海外交易。” 阚雷称,“此外,作为应对措施,交易所都会改成币币交易,即以比特币作为价值单位去换各种币。而且,比特币拿回国内市场可以做场外交易。” 当天,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针对监管层要求清退ICO项目的要求,包括ICOAGE、ICOINFO、ICO365前三大ICO融资平台在内,大部分平台已在有序启动清退工作。 不过,由于ICO代币二级市场大幅跳水,部分高位接盘的投资人尽管可以退币,但损失惨重。比如星云链在交易所挂牌从高开到散户疯抢,再到国家政策出台后停牌,最终以1/3的价格重新开盘后,宣布退市,前后只有短短25天的时间。 转往海外 “不少平台已在做海外设立交易平台的准备了。比如拿着现成的技术,到国外注册公司、部署服务器,但还是在国内运营。” 天听创始人舒国柱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阚雷也称,“现在交易所都在做币币交易,并且转往海外。其中,以香港的比较多,新加坡也比较开放,有些到美国甚至加拿大。交易所虽然会转往海外,但客户很多还是中国人,只是挪到海外去交易而已。” 阚雷表示,针对比特币交易,不同的国家监管不一样。有的国家需要有牌照,有些国家只要备案就可以。像美国各个洲的情况都不一样,有些洲就干脆禁止,有些洲又很松。“现在国内交易所一般都是去香港和新加坡,都有一定的审核制度,备案就可以了。毕竟文化相近。还有就是加拿大,但真正去美国的还是不多。” 另据了解,有人甚至声称可以提供一条龙服务,让中国团队在欧洲开比特币交易所,并协助办理相关手续。 在阚雷看来,这一轮严监管单纯对比特币而言,客观上可能会促进比特币的货币属性。“以前比特币只能拿来炒作,如今说不定还是一个利好消息。因为比特币已变成了一个通用的数字货币单元。” 阚雷分析道,“主要是改成币币交易之后,比特币成为了一个基础的价值单位,反倒会促进它的应用,从投机的工具变成通用的数字货币界的通用单元。”而且,从需求端来看,比特币的需求不完全只是来自于中国,海外有很多投资人也在参与。 此外,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去中心化的比特币交易所也已处于开发阶段,一旦开发成功的话,其运营将不受一国监管政策的影响。 “去中心化的交易所相当于一个没有运营方的、自动化的交易所,一旦开发取得突破,就相当于比特币一样,监管部门在执行层面是没办法控制的。” 阚雷称,“这样一来,也等于是交易所放弃了交易抽成,在虚拟世界里有一个地址,币和钱来回地打,中转和清算都放在海外,但肯定没有把交易放在国内方便。” 舒国柱也表示,重新开发去中心化交易所,技术上可行,但挑战特别大,成本高昂,目前国内还没有,全球也很少,Loopring正在尝试。“在投资的安全性方面,中心化交易所的风险在于人为操作的风险,比如人为卷款逃走、坐庄(控制网站充值、提现、成交的速度能极大有助于坐庄);而去中心化交易所存在技术风险,比如一个bug可能导致全部投资者资金被黑客盗走,如the dao事件(the dao没有运营实体,后因受黑客攻击,导致投资者损失超过6000万美元)。”舒国柱称。 启动项目清退 另一方面,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绝大多数ICO平台启动了代币清退工作。 9月11日,第三大ICO融资平台ICO365在官网发布了关于存量代币清退的公告。据ICO365网数据显示,截止到9月6日晚上12点,已完成退币项目包括:芯链、借贷链等。此外,资产已经移交项目方、由项目方完成后续清退工作的项目分别包括投票链(ELC)、ugChain(UGT)等。 同样,第一大ICO融资平台ICOAGE也在官方声明中声称,ICOAGE提供一键退币功能。即使项目方不接受退币,ICOAGE将会先行垫付相关数字货币,确保投资者安全。而第二大ICO融资平台ICOINFO也称,目前退币工作已经接近尾声。 不过,阚雷表示,目前清退的难度在于,有些币已在二级市场交易过了,这些交易过的币怎么退是一个问题。而“一刀切”清退的话,一些拿了钱正在认真做项目的机构,处境就非常尴尬。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有些ICO的推广费用、宣传费用、已经投入了的研发费用等等,都需由ICO团队承担,甚至一些团队在比特币价值18000元时把募集的比特币卖了很多,现在却面临要用25000元左右的价格买回来再退给投资者。 “因为钱都已经花出去了,现在却就面临要从二级市场买回来再进行清退。这些机构无疑将受到很大的冲击。” 阚雷称,“相反,一些拿了钱却没有做项目的,可能反而比较好清退。” “本轮监管十分严厉,将会有大量项目陷入困境,能存活下来的项目,成功率会因缺少竞争者而显著提高。如2000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时期大量公司倒闭,存活下来的BAT迎来了更少的竞争对手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舒国柱预计。[详情]

官媒头版评ICO融资:穿着数字货币马甲的伪金融创新
官媒头版评ICO融资:穿着数字货币马甲的伪金融创新

  “穿透”马甲让伪创新无法遁形 经济参考报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创新活跃,各种创新产品和工具层出不穷。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打着“金融创新”幌子的非法金融活动,扰乱了金融市场,催生了社会“以钱生钱”恶风,导致金融风险快速聚集。这些伪金融创新,虽然设计了精巧的交易结构,但若将交易“穿透”后,违规违法情形一览无遗。近日ICO融资被管理当局紧急叫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ICO融资是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 金融创新是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利润,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从金融业发展历史看,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升级发展的源动力。伪金融创新则不同,即使交易结构设计再复杂精巧,也摆脱不了以“穿马甲”形式搞违规金融套利之实的本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金融市场的各种乱象。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受益权、收益权的概念就存在被滥用的风险,任何物品只要存在预期收益或现金流入,都可以借助受益权或收益权原理将其包装成融资工具。但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若没有受益权和收益权的“马甲”,这些底层资产并不具备融资条件,受益权和收益权的“马甲”客观上成为逃避监管实现违规套利的通道。由此可见,基于受益权和收益权的各种金融创新,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提升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没有有效降低金融业经营的风险,反而因为交易结构的复杂化,增加了金融交易成本,提高了金融风险传染性,加速了金融风险聚集。 ICO融资实际上也是穿着数字货币“马甲”的伪金融创新。虽然ICO名义上募集的是数字货币,但因为数字货币在现实世界里可用法定货币进行交易,实质上ICO仍是IPO的一种变相方式,并没有脱离金融属性,属于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不受监管,也无需按照IPO的严格要求进行信息披露。因此,这容易成为洗钱、诈骗等犯罪行为的通道,也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工具。今年上半年,我国ICO累计融资规模26.16亿元人民币,而2014年全球ICO融资规模不到2600万美元,2015年下滑至1400万美元。应该看到,我国ICO项目参与度的上升,并非因为发行项目本身受到市场追捧,而是代币价格暴涨引发的巨大诱惑。 不难发现,穿着“马甲”的伪金融创新工具都禁不住“穿透”监管的压力。只要将业务实质进行有效“穿透”后,各种金融违规违法情形将一览无遗。但因为伪金融创新穿着各色各样的“马甲”,很容易迷惑金融市场和投资者,因此较难被金融监管当局及时掌握,导致风险快速聚集。 今年以来比特币价格大幅上涨,就与ICO融资活跃存在逻辑关系。正因为如此,互联网金融整治办坚持“早发现,早处置”,对穿着数字货币“马甲”的ICO融资果断实施“穿透”,坚决叫停,刹住了虚拟货币市场的歪风,在防范潜在风险的同时,也树立防治伪金融创新的典范。[详情]

ICO禁令浇不灭暴富贪婪:有人顶风上阵 有人退场无路
ICO禁令浇不灭暴富贪婪:有人顶风上阵 有人退场无路

  ICO禁令浇不灭一夜暴富贪婪 有人顶风上阵亦有人退场无路 蒙眼激进前行的ICO项目遭遇监管急刹车,但仍有“闭眼玩家”不甘退场,而急于退场的又遭遇代币清退难题 《投资者报》记者 闫军 “没想到今年虚拟货币市场又上演了一次‘敦刻尔克大撤退’。”一位投资虚拟货币四年多的资深“玩家”李佳(化名)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2013年比特币崩盘的场面至今仍让他记忆犹新,而“这一次政府更是不得不管了”,当前没有一个领域像ICO这般“人傻、钱多、速来”。 李佳所说的导致代币大跌的监管措施是9月4日央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简称“公告”),该公告将ICO定性为“非法集资”,要求市场立即停止与代币相关的各类行为。 但野蛮生长的ICO项目真能就此刹车吗? 疯狂过后还是疯狂 上述公告称,ICO(Initial Coin Offering,虚拟货币首次公开发售)“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自公告发布之日起,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做出清退等安排,合理保护投资者权益,妥善处置风险;任何所谓的代币融资交易平台不得从事法定货币与代币、“虚拟货币”相互之间的兑换业务,不得买卖或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代币或“虚拟货币”,不得为代币或“虚拟货币”提供定价、信息中介等服务。 禁令一出,包括比特币、莱特币以及以太币等主流代币应声下跌。9月4日当天,比特币从28100元下跌2000元,跌幅超过7%。不过李佳等多位“币圈”人士预测称:“调整只是暂时的,虚拟货币会像互联网的出现一样,不可抵挡。而且监管层治理的是ICO,而不是虚拟货币。”截至9月7日,比特币已经反弹站回28922元高位,投资者仍旧趋之若鹜。 再看“肇事者”ICO。《投资者报》记者据不完全统计发现,目前已有近20家ICO项目,多数ICO项目团队开始公告登记清退虚拟货币。然而有意思的是,平台虽遵从指令发起退币,但投资者却不愿意。 一位投资者向记者表示:“我投资的平台都通知要退币了,很心痛,不想退。”而黑石区块链甚至公告称:“一些投资人打电话过来交流,(我们)和线下已经在运作的用户导流团队交流,很多投资人表示不想退币,但从保护和BSC(编注:该公司的代币简称)尊重支持者的角度出发做出如下公告:1.BSC团队将继续在监管框架内进行工作,并将与相关政府监管部门保持沟通;2.我们本着对国家政策拥护的态度,对于不希望继续持有BSC的投资人,我们将会安排相关清退登记工作。” 李佳介绍,投资者不愿意退币无非是在前期的投资中尝到了甜头,要么就是代币是由二级市场以较高价格买入的,目前还处于亏损状态。 无奈的“一刀切”监管 正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如今有人用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来形容ICO项目快速发展的失控局面。 《投资者报》记者在一些以ICO为主题的QQ群、微信群等社交软件上发现,即使遭监管叫停,仍有不少人在推销新的ICO项目,甚至自封“金牌导师”一类的头衔。他们无需项目白皮书,只凭抛出诸如“很多人只是简单推广注册就获利几万元”、“错过××,千万不能错过免费领的××了,前28000人注册赠送666个××币,分享好友有奖励并按照比例进行再奖励”等十分浮夸的广告就能招揽一批投机客。 对此,多数投资者却习以为常。李佳表示,现在投资ICO项目的非专业投资者已经和不靠谱项目的比例旗鼓相当了。“大家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参与进来,市场怎么可能健康?” 《投资者报》记者从深圳正在进行中的几个ICO项目负责人那里了解到,由于监管限制,他们的项目不会在国内进行,计划借道香港、新加坡,或者干脆不用ICO的方式,而是以私募的方式进行发行募资。 “谁都可以发布白皮书,大爷大妈都来买代币了,真正做区块链研究的团队就淹没其中了。”深圳一位币圈人士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正因如此,监管层才采取了这样类似“一刀切”的举措,这对于国内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是一种伤害。 清退何其难?投资者忧虑公司跑路 与不愿意退币的投资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投资者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卷入了骗局,于是转而维权。问题的重点在于监管层要求“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做出清退”,如果是ICO中的代币直接清退就好,但是很多投资者是通过二级市场买入,成本价不同,平台选择什么价格进行清退就成为问题的焦点。 李佳表示,他几乎没有参与过ICO项目,因为很多白皮书的项目未必能让人看懂,所以只有项目真正落地他才会投资,这也决定了他手中的代币均是二级市场里交易而来的。而他持有的某代币已经有人成立了维权群。 《投资者报》记者在维权群中发现,此次维权的代币在进行ICO融资时,原始价格为3.5元(事实上,代币是由法币购买比特币、莱特币等主流虚拟货币,再由后者进行交易购买的,此处为方便理解换算成法币),但投资者持币成本价在3.5元到11元之间不等。 随着监管政策的发布,该代币截至9月7日已经下跌到1.984元,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有大幅浮亏,而代币公司并未在公告中给出具体清退价格,只表示先登记,约定一个月内退币。但投资者认为公司在故意拖延,试图跑路。 李佳担忧地说:“我的成本价是4元,从当前的价格看已经亏损一半。代币公司说会对二级市场的交易做一些补偿,算是比较良心的了,但是一定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我担心这样闹下去,(万一跑路)会血本无归。” 记者注意到,目前网络上的“维权”群体并不少见,有的代币发行机构实际发行的代币与白皮书宣称的代币不同,有的网站则在维权压力下清空了微博、删除了白皮书,还让投资者联系不到客服。 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是自己的责任,而又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在疯狂混乱的市场里,该买单的终将买单,那些认为所有的泡沫之下必有美酒的投资者或许该清醒了。■[详情]

比特币的滑铁卢来了吗:暴跌两日 或现较惨行情
比特币的滑铁卢来了吗:暴跌两日 或现较惨行情

    【推荐阅读】    虚拟代币ICO乱象丛生 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叫停 暴跌两日 比特币的滑铁卢来了吗? 在遭遇”黑色周末“后,比特币在周末两天已经暴跌了约20%。 9月8日,新京报记者从多处独立信源获悉,监管层将限期关闭境内以比特币、以太坊为代表的虚拟货币与人民币等法定货币之间的平台交易业务。受到影响的平台包括火币网、比特币中国等。这意味着比特币与人民币之间完全“隔离”。 截至9月10日晚,多家平台仍然表示“暂未接到监管机构的通知”。但已有投资者选择提现,寻求“落袋为安”。在业内人士看来,“隔离”后,比特币在未来三四个月内可能会迎来比较“惨”的行情。此外,如果把场内市场关闭,场外市场也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毕竟场外交易的可信度是比较低的。 也有人选择对比特币“力挺”,9日,巨人网络董事长史玉柱发布微博称“不该过分妖魔化比特币,大家看不懂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坏东西。比特币交易环节如果存在违法,就该猛烈打击非法交易,不该取消比特币交易。” 为何将比特币与人民币“隔离”? 有媒体援引监管人士观点称,比特币交易平台已沦为非法经济活动洗钱和庄家操纵价格洗劫散户的通道 9月8日,新京报记者从多处独立信源获悉,监管层将限期关闭境内以比特币、以太坊为代表的虚拟货币与人民币等法定货币之间的平台交易业务。受到影响的平台包括火币网、比特币中国等。 据知情人士透露,“跟整顿ICO下发的文件内容差不多,主体从代币融资交易平台变更为虚拟货币交易平台”。 据《财新》援引接近监管人士称:“比特币交易平台已沦为非法经济活动洗钱和庄家操纵价格洗劫散户的通道,应尽快予以取缔。”上述人士认为,“除了非法经济和勒索,目前基本没看到比特币的实际应用,取缔比特币交易平台,并非是取缔比特币。取缔平台是取消比特币与法币大量兑换的通道。” 据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发布的报告,2017年7月,国内比特币交易成交额为301.7亿元,环比下降11.6%。占全球总交易量的30%。 “隔离”后投资者如何提现? 如果暂停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之间的兑换,那么,已购买虚拟货币的投资者暂时无法提取人民币现金。但是,可以在其他国际交易所完成提现,比如美元。 截至9月10日晚发稿时,Okcoin、火币网、比特币交易网、聚币网、云币网仍然正常运行,上述5家平台公告对于交易平台将被关闭的消息称:“没有接到监管机构的通知。” 火币网公告称:“该报道提到监管机构并没有宣布比特币本身非法,也没有禁止用户和用户之间的点对点交易,如果该报道属实,在中国持有和交易比特币依然合法,大家不用过度恐慌,持有的比特币仍然可以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交易变现。” 在政策尚未落地时,投资者仍然可以通过国内的交易平台提现,将比特币兑换成人民币。 此外,如果政策落地,可以在其他国际交易所完成提现,比如美元。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根据现有的通知,如果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宣布暂停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之间的兑换,那么,已购买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投资者暂时无法提取人民币现金。但是,可以在其他国际交易所完成提现,比如美元。 此外,场外交易仍未被堵死。莱比特矿产CEO江卓尔认为,2017年1月,国内禁止交易所提币长达4个多月,其间场外交易量增长近42倍。 “隔离”会导致比特币由盛转衰吗? 专家认为,在三四个月内行情可能会比较惨,等到国外市场打通,或者场外交易被接受后,才有可能有所回升。 “比特币跟那些ICO币不同,它是有应用的,但目前主要是在一些非法领域。”一位资深区块链从业人士表示,例如国外的军火交易、暗网,以及之前的勒索病毒等等。 在本轮以前,比特币已经经历过数轮“矿难”——这是对比特币价格暴跌,矿工们纷纷出手显卡设备的戏谑之称。 “我觉得会跌一段时间,比特币之所以禁止不了,一是国外也有交易所,二是还有场外交易。”金融分析师肖磊告诉新京报记者。 肖磊分析:“比特币的圈子非常成型,有终端、有用户,大部分习惯了在交易所做,如果要到线下,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因此在三四个月内行情可能会比较惨,等到国外市场打通,或者场外交易被接受后,才有可能有所回升。” 肖磊认为,如果把场内市场关闭,场外市场也会收到比较大的影响,“毕竟场外交易的可信度是比较低的。” 国内比特币平台的命运将会如何? 从国内三大比特币平台的消息来看,目前均表示尚未收到监管部门通知,如果真的取消,将向数字资产点对点交易转型。 自9月4日监管部门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以来,已经有包括国交网、币贝网、币库网等发出公告,宣布停止网站所有业务。 9日,国内三大比特币交易场所:火币网、OKcoin、比特币中国齐刷刷发布了关于“停止比特币交易平台”报道的统一回复,且措辞基本一致:一是否认收到了监管部门的通知;二是强调保证客户的资产安全;三是提到若取消人民币兑比特币的业务,将转型数字资产点对点交易的信息平台。 周五监管部门将取缔比特币交易所消息出来后,新京报记者所在的多个群的投资者都表示选择了“落袋为安”,将手上的比特币都提现了出来,仅留少部分提到了自己的钱包里。 “ICO非法募集资金的泛滥,根源是比特币的火热。”肖磊说。他指出,当一个交易所交易量达到“100亿”的级别后,如果说任其发展,就会造成一个问题:它们会赚很多利润,然后用这些利润再宣传、再刺激交易,就会形成自我的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比特币价格到了四万、五万再崩盘,很多人就会倾家荡产。 ■ 投资者说 “从此再不碰数字货币” 从“收益超工作10年”到“赔光盈利” “币价过3万了,晚上我请客。”9月1日,林鹏(化名)发来微信。 林鹏是从2013年开始接触比特币的,在币价尚在两千元时入场,此间比特币一度暴涨至8000元,随后受监管消息影响暴跌回落,在沉寂了三年后,2016年6月,比特币价格一路走高,从两三千元暴涨至1万元。其间,林鹏由于工作关系一直持币未动。 火币网数据显示,9月1日,比特币价格首度突破3万,9月2日,比特币价格最高时达到32350元。从1万多突破到3万,比特币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 红火的比特币市场,让林鹏钱包鼓了起来:“比特币上赚的钱,比我工作10年挣得都多。” 今年,除了投资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虚拟币,林鹏还投资了2个ICO项目,并参与了多种ICO代币的交易。“有赚有赔,但多数时候都在赚。”林鹏总结今年上半年的投资情况时称。 不过,9月份的行情让林鹏措手不及。“我的ICO项目退币,没有躲过ICO代币的大跌,高位买的NEO(一种代币),已经从每枚两百块跌到1百元,量子链也被交易所下线。”林鹏告诉记者,在暴跌潮中,虽然多次抄底,但还是让他的数字资产价值缩水。 9月8日,受比特币交易所即将关闭的消息影响,国内比特币价格暴跌。林鹏称,由于ICO代币大跌时,比特币、以太坊都受到影响,所以他认为市场会缓一缓,于是在28000元附近进场“抄底”。不过新的监管消息迅速发酵,币价大跌,让他的“抄底”成为“站岗”。巨额亏损,让林鹏几乎将此前的盈利赔光,“这就是命,赚的早晚得吐回来。” 截至发稿时,比特币价格为23773.50元,相较32350元的高点下跌26.5%。林鹏给记者发来微信称:“从此再不碰数字货币。” “都想骗别人去抄底” 同样是币价大跌,王科(化名)却没有选择“放弃”,亦如大多数面对市场震荡的投资者——他们徘徊在“抄底的边缘”。 “本以为地板就是底了,谁知道还有地下室,以为地下室是底了,谁知道还有地窖,以为地窖是底了,谁知道还有地狱……”谈起最近的“炒币”心得,王科无奈的引用了一个段子。 “上次辣条(莱特币)最高380跌到5块。” 回忆起上次暴跌, “四万变成两万,没有底”,王科在某投资者qq群中如是答复。 而当记者提到投资者群里还有人在劝别人抄底,王科并不赞同,“都想骗别人去抄底。” 出海“搬砖”赚差价 当然,除了“抄底”,也有投资者选择了新的玩法。自周五晚间央行取缔交易所的消息下来后,投资群里炸开了锅,有人慌忙抛掉、有人大骂假新闻……虽然反应不尽相同,但大家却不约而同发现,内外网比特币的价差已达到数千人民币之巨。 此时,刘文(化名)起了“搬砖”的念头--先将比特币提到自己的钱包,再转到国外的钱包,卖掉之后获得美元,“内盘赚5W,外盘赚8W,谁还傻傻的在内盘啊。” 话虽如此,但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外网注册不仅需要翻墙,海外提现需要海外身份且提现所得是美元,又该如何兑换成人民币? “先搬砖过去,买了再想钱怎么弄回来。”刘文觉得,现在已顾不得那么多,“要是等周一正式消息出来,怕是跌得更多。” “我有一个朋友已经亏了几万,索性提到钱包不卖了。”与朋友相比,刘文庆幸自己买的时候价钱低,但他不愿透露到底买了多少。 “国内现在是拉高出货,再拉高,我们这种小散怎么玩得过庄家?”在圈内摸爬滚打几年后,这成为了他的心得之一。 无论如何,暴风席卷过后,如今的市场对于众多代币玩家而言并不乐观。坚守还是离场成为了他们不得不做的抉择。9月10日,某投资者微信群中不乏成员高喊“抄底”,并把自己的昵称加上了“抗战到底”字样。 B02—B0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金彧 宓迪 王全浩[详情]

ICO强监管背后炒币花招:期现套利者曾用5-10倍杠杆
ICO强监管背后炒币花招:期现套利者曾用5-10倍杠杆

  虚拟货币加强监管背后:扒一扒那些“炒币”花招 眼下,ICO(首次代币发行)已被监管叫停,比特币交易平台或也将受到整顿,虚拟货币交易中频发的乱象正在浮出水面。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炒家”已逐渐从小范围的圈内投资人扩展到一般大众。根据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于6月初的统计,国内比特币交易平台交易者数量已超过一千万人,开始具有一定的“涉众性”。也正是因此,交易平台将成为监管的“抓手”。 那么,所谓的“炒币”,究竟有哪些花招、甚至歪门邪道?在“币圈”外的人们想象中,“炒币”就是买比特币、莱特币等虚拟货币,承担其涨跌盈亏。但一名从比特币散户矿工进而发展到“专业矿工”、并进行着“套利交易”的资深玩家说,他们的“炒币”套路早已不是那么基础,获利手段是专业挖矿、期现套利、“搬砖”(不同交易平台间差价套利)、ICO等。 “矿工”为省电费直连水电站 在很多圈外者的概念里,比特币挖矿似乎还是CPU操作时代。上述“专业矿工”说这“已经可以写进历史书了”,因为业内已经一路从“CPU挖矿”升级到“GPU挖矿”、“FPGA挖矿”、“ASIC挖矿”、再到“大规模集群挖矿”了。 硬件的鸟枪换炮,带来的是算力(算力决定挖矿速度,即计算机每秒产生hash碰撞的能力)的提升:从CPU的每秒20MHash到GPU的每秒400MHash、FPGA的每秒25GHash、ASIC的每秒3.5THash,直到集群挖矿,几千台机器各有每秒3.5THash的算力。 虽然现在也有散户“矿工”靠几台矿机、树莓派、联网电脑挖矿,但对于他们这些“专业矿工”而言,一切都是“重资产”——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矿池”。 要建设这样一个矿场并不容易,比如要购置供不应求的矿机、要投入场地和人力、要购买算力平台的产品增加算力以提高获币率。 但比这些更让“专业矿工”重视的成本,却是圈外想不到的一个细节:电费! 这名“专业矿工”说,可以按1000台矿机日夜运转一个月需要100万度电的价格来粗略估算。那么,有些专业矿工可以有4、5千台矿机,这就意味着他们每月用电量达到400~500万度。工商业用电成本高于居民用电,全国电价不一,假设以平均0.6元一度电来估算,那么4000台矿机的矿场,光是每月电费就达240万。在圈外人士想象中,如果比特币挖得不好,当专业矿工岂不是有可能要亏血本? 不过“矿工”们自有办法。一则,他们中不少人会把矿池设在云南、四川、内蒙等地,因当地电费便宜;二则,据说有些有矿场都不接入当地电网了,直接和当地水电站合作,直接议价获得低成本供电。 “专业矿工”们的收益如何?据上述“专业矿工”称,如果是4000台矿机开挖,平均算到单日,保守估计也有10个比特币。按记者发稿时2.5万左右的比特币价格计算,该名“矿工”月收入至少为700~800万。单日,这只是收入,他需要面对的还有上述成本、比特币价格波动(包括近几日的大跌)风险、以及比特币按约定其产量会减半的未来(去年7月就宣布了第二次减半)。 两种“套利” 发展到矿场挖矿的毕竟是极少数人,更多“币圈”里的人就是纯粹炒币,除了投资买币以外,还有两种套利办法,“币圈”讳莫如深。 第一种套,是在期货和现货之间套,因为期货价和现货价之间有个溢价。和其它市场的期现套利手法类似,即如果期价比现价高,就买入现货卖出期货合约,等合约到期后用买入的比特币交割;如果现价比期价高,就卖出现货买入期货合约,等合约到期交割补回比特币。期现套利也意味着要承担价格波动风险。 此前有媒体报道,不少期现套利者使用5~10倍杠杆。不过国内的大型交易平台逐渐取消此种业务。 第二种套,是在不同的比特币交易平台上套。因为不同的平台之间,比特币的实时报价会出现差额的,而且差额还不小。下图是记者发稿时比特币报价实时截屏。 由于价差的存在,一批套利者出现了,业内也将他们成为“搬砖的”或“砖哥”,互联网上开始流传各种“搬砖”秘籍。 简单来说,假设此刻境内某比特币交易平台报价比境外某平台高(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境内平台报价更高),则砖哥就会获取一个充值码,去境外平台充美元并购买比特币,然后把比特币发到境内平台,再在境内区块链资产交易平台上抛出比特币,提现人民币。不过这中间会碰到境内外两次手续费。 据上述资深炒家说,由于纯手工“搬砖”浪费时间,国内已经开始有人开发半自动“搬砖”软件售卖了。 被叫停的ICO 比这些都疯狂的“炒币”模式,是已经被监管重拳整治的ICO。上述资深炒家称也投了好几个ICO项目,但眼下有的ICO平台已经进入“清退”流程,只能看后续退币手续怎么解决了。 ICO的具体过程,就是投资者使用比特币(或以太币等)向项目发起人进行投资,项目发起人承诺发行另一种代币,然后把这种代币按投资份额回馈给投资者。ICO一度火爆,各种山寨币被爆炒大涨,最后苦的都是“接盘侠”。 ICO疯狂的背后,难掩不少项目“圈钱”本质。国内一个名为EOS的区块链项目,仅5天就在ICO平台上融到折合1.85亿美元。7月2日,这一项目在二级市场市值冲到50亿美元。个别ICO项目发起人连“白皮书”也省去了。 有的传销组织甚至也伪装成ICO项目。近期被公安部门侦破的维卡币传销案,就是利用ICO非法牟利的“庞氏骗局”。迄今为止,恒星币、万福币、中华币,百川币、维卡币、珍宝币、五行币等,均是已经被查获和曝光的虚拟货币传销案,更多的则尚未浮出水面。打着ICO幌子行传销之实的传销项目,可以打出200%甚至2000%的收益率,诱惑性强,危害也更大。 “炒币”江湖虽然门道多,但虚拟货币的风险也不言自明。据《中国证券报》援引接近监管人士称,比特币交易平台已沦为非法经济活动洗钱和庄家操纵价格洗劫散户的通道,应尽快予以取缔。 受监管消息影响,比特币价格近几日波动较大,整体跌势明显。[详情]

李笑来,那个一顿饭点8条鲈鱼的人
李笑来,那个一顿饭点8条鲈鱼的人

  来源:歪理邪说(公众号) 霍炬 我已经记不清到底哪年认识的李笑来,大概是2006年吧。到现在已经超过10年了。这10年间我看着他做过无数事情,聊过很多想法。今天笑来变成了众矢之的,似乎所有事情都怪他,很多文章干脆把他描述成一个处心积虑的骗子的文章。但李笑来究竟如何想,他的逻辑是什么,没有一篇文章写过。当然,他们没采访过李笑来,没读过他的文章,怎么能解释这些问题呢?我想,与其让别人来批判他,不如由我这个熟悉他的人来吧。 李笑来有太多想法和行为是不合常理的,我非常理解他会被人们误会。从我认识他的第一天,就明白了他肯定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一家川菜馆吃饭,那顿饭至今难忘,因为桌上有个人点菜的方式太奇怪了。我们一共4个人,这家伙点了8份豆干,4盘回锅肉,正常人哪有这么点菜的?他的逻辑倒是很简单,既然这个好吃,为什么不多点几份?全然不顾普通人点菜的习惯是不会点重复的菜。这个人就是李笑来。我想了想他的逻辑,觉得确实是合理的。但是大多数人未必会接受这种逻辑,更不会仔细考虑是不是他这样做有道理,只会觉得他太不正常了,更别说之后几年他展现了更奇怪的点菜法:请8个人在“美炉村”吃饭,直接点了8条纸包鲈鱼,每人一条,其他什么菜都没点。 一直到今天,李笑来做过的事情我都是大致能理解的。虽然他做的事情有一些我认同,另外一些不认同,但无论是否认同,我都理解他到底为什么这样做。所有的事情都跟他点菜一样,看上去离经叛道甚至荒唐,但如果真的认真仔细推敲,又合乎逻辑,产生这种错位只是因为他对很多事情看法甚至很多东西的基础概念,都是不同于大多数人的。 在那一顿饭之后,我们就成了很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聊各种想法,也谋划做各种项目。认识之后没多久,笑来专门跑来我家,跟我讨论一个他想做的项目,这个项目并不是什么赚钱的项目,而是写一本计算机普及教材,让人们可以更简单的学习如何使用计算机和网络。他相信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学习如何使用计算机和上网,最好能学会写程序。今天看来这是理所应当的事,但10年前,很多人家里甚至是没有计算机的。那时候想教会所有人使用计算机,看起来也是一个挺不正常的想法。几个月之后,笑来迷上了Linux,于是他又有了一个新想法,收集那些已经淘汰的计算机,把它们装好Linux配置好,然后把这些机器免费送给买不起或者不愿意买计算机的学生们用。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容易学习计算机和上网,这和前面写教材的思路是一样的,就是,无论如何,应该让每个人学会计算机,这对于这些人至关重要。他当时酷爱Ubuntu,于是给这个项目起了个名字,叫做“有奔头”,意思就是,如果你学习计算机,学会用Linux,不管你现在什么状——失业也好,没上过学也好,贫困生也好——你的将来一定是有奔头的(有奔头是个中国北方常用词,意思是有希望、有前途)。 当年笑来写的第一版计划书,我从邮箱里面找出来截了个图。(其他人名字我打了码,因为没征求他们许可。) 从今天的情况看,他的想法完全正确,如果2006年学会了使用Linux和写程序,在之后的10年里面找到一份高薪工作轻而易举。只不过那个时代相信这件事的人仍然不多。这个项目后来也没成功,有很多现实的因素困扰它,包括如何设立一个非盈利组织等等现实问题,总之,最后我们没能做下去。 2007年左右,我们还发生过一次激烈的争论。笑来坚决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投资股票,甚至,每个家长应该给孩子开一个股票帐号,让孩子从学就学习。我觉得太荒唐了,投资股票是高风险活动,成年人也不一定能适应,更别说是让孩子做,更何况万一赔钱,有很多人是经受不起那种损失的。笑来完全不同意的我看法,他认为越是有可能遭遇损失,越应该尽早开始,因为早的时候人可以调动的资金很少,损失不会太大。家长给孩子开个帐号,放1000块钱,已经足够让孩子去熟悉金融操作了,全损失也不过1000块,但是这个过程学习到的知识,包括因为损失带来的心理建设,都是受益终生的,比到成年之后一次损失50万对人生的影响小的多。那一天我甚至花了几个小时时间试图用数学证明他的想法是错的,但他不为所动。坚决认为人必须从尽量小的时候学会投资,而且必须是自己教会自己这件事。 笑来对“教自己学会某种知识”这个年头有无穷的执念。他非常相信,人可以通过自学掌握各种知识,只要你有正确的方法。他自己确实也是这样做的,他教了自己英语,之后成了新东方被打分最高的英语老师。他教了自己计算机,建站写文章,成了那个时代中文文章流传最广的人之一,他教了自己统计、分析和概率,写下了销量惊人的英语词汇书《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后来,他终于教了自己计算机,还真的做出来了一个分享科技产品的网站KnewOne.com,后来还拿到了创新工厂的投资…当然,他还教了自己如何投资,并且在股票上小赚,最终在比特币上成就了传奇。 到今天为止,他的很多行为仍然是这种理念的贯彻。比如,他写了一本书,叫做《把时间当做朋友》,试图教会人们如何换一个方式看待时间和自己的成长,这本书成了畅销书,这并不意外。但今天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本书出版之前,其中所有内容,就都公开放在笑来自己的Blog上,当时笑来的blog是中文互联网上订阅最多的blog之一,目标读者都可以免费阅读这些内容。出版了一段时间之后,他更是把排版好的电子书直接公布在网上。这同样也是普通人不会做的事情,有几个人会把自己正在出售的一本畅销书书直接免费公布了的?但他就是会这样做的人,他希望更多人学会这些方法,这是他认为最重要事情,至于他从里面赚多少钱,那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李笑来有太多的行为不合普通人的逻辑,对于一个完全不理解他的人,用阴谋论解释这一切也不奇怪,毕竟阴谋论总是最流行。比如前几天有一篇文章,试图把李笑来10年来干过的所有事情全连到一起,来证明这些都是事先设计好的阴谋,甚至认为李笑来投资了Linkedin,分答,得到…等等一系列公司,这种说法未免太夸张了,让他这一说,李笑来简直成了巴菲特。当然,笑来同时涉足了大量的领域,同时做很多件事情,这是真的,虽然这看起来也不太合常理,但这确实就是他的生活理念之一:人不能同时只做一件事,那样太浪费了。如果你从他的角度看,把自己的时间看作最宝贵的资源,人生唯一不可再生的资源,花费时间就相当于进行投资,那么同时只做一件事来消耗这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确实太浪费了,所以他永远在同时做很多件事。他一直在试图用自己的行为和其他人证明,同时做很多事是合理,并且可以取得成果的。这个观点有多难以被认同呢?甚至在我家都有分歧,我认为笑来是对的,西乔则不认同,我甚至没法说服她。 这些年来,也许是觉得光写文章已经不够了,他就试图亲自做各种事情,做出榜样,趟出路来,这样就更可以说服别人:“你也可以这样做”。长达10年来,笑来一直着迷于知识的分享,这也是现在看起来古典的互联网精神。他自己一直致力于此,写作,分享,甚至免费分享。在这个基础上,他一直在寻找一种让提供知识的人(可以理解成作者)更方便、更低门槛获得收益的办法。这种驱动力让他去测试了收费群,之后又测试了得到专栏。他测试收费群的行为就是被媒体报道的“情非得已”和那些以人名命名的一系列公司,那时候他几乎劝所有认识的,有写作能力的人开一个这样的公司,然后一起来尝试知识经济的各种可能性。后来罗振宇做了得到,他也立马去尝试,希望通过得到订阅情况测试市场规模,进而让作者们理解“这种方式是可行的,你可以教自己这样做”。如果能理解到他背后的动机,就能理解他的逻辑,这一件件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事情,背后也确实没什么关系,它们之中唯一的关联,概括起来简直是一句鸡汤:让更多人可以低成本学会更多的东西。 最近产生了很多争议的Press.One也是如此,我相信很多骂这个项目的人,并没有去试图了解它到底是什么。恰好,知识分享平台也符合我一直以来对互联网的期待,于是几个月之前,我跟笑来聊过不少。如果你读过我上一篇文章的话,应该可以理解现在很多早期互联网用户,都认为目前互联网发展的方向已经出问题了,互联网已经被几家大公司垄断了。笑来也是这么认为的,他希望通过区块链技术来改变它,他想提供一个建立于区块链之上的内容分发渠道。读者可以通过电子合约来和作者签署订阅关系,免费或者支付费用。这个平台有一个最小可用的原型,就是steem.it,这个社区已经运转了一年,它证明了这种想法是可以被实现的。(顺便说一声,steem.it也是笑来投资的,他对自己相信的事情,一直都肯冒比其他人更大的风险)。 考虑到技术细节,现在的以太坊网络承担不了这种应用。如果你看过以太坊的代码和实现就会知道,它虽然是了不起的发明,但是里面有诸多限制没法解决。比如最容易感受到的,每个block有gas限制,这导致了它无法负担大规模应用,数据都存储在链上,如果用来分发内容,会造成链急速膨胀,最终变得不可用,更别说负载图片和音频等等多媒体内容,它的交易速度也不够高… 总之,这些限制导致了以太坊虽然可以做产品原型,但是没法完全独立负担一个复杂的应用。要想做一个内容分发产品,从区块链技术本身到产品实现 ,都有太多的工作要做。这是一个挺大规模的项目,我不确定它最终是否能实现目标,毕竟你没法在事先担保任何产品可以成功,哪怕它再好再伟大再创新,也没法预测。但是我知道它有完善的产品设计和技术逻辑,并不是空气,下面放一些我们6月份聊起这件事时候的截图。 从比特币开始,笑来一直是负担最大风险的人。他在所有人都不看好比特币的时候,用自己的储蓄购买它,他亲自投资了若干项目,希望能让整个生态完整。当然,他早期的冒险,随着比特币价值的上升也得到了回报。笑来总是相信,别人可以和他一样取得这样的成就。 我觉得他未免太理想主义了,我认识了他这么多年,同样是最早关注比特币的人,但到今天,我可以不怕丢人的坦白,我在比特币上没赚到任何钱。我在烤猫上损失掉了几乎全部的比特币,这也是李笑来被人们批判最多的事情之一。但是我并不会因此怪他,投资决定是我自己作出的,我是一个成年人,自己做了决策,自己承担责任,怪不着其他人。何况,烤猫的失败也的确不能怪李笑来,对于他来说那也完全是个意外事件,他自己同样损失很大。但是在现实世界往往不是这样,房价跌了,会有人去砸售楼处。承担自己的责任和损失是困难的,人们总需要找个发泄出口。 每一篇文章都列举李笑来成功项目,但是没有人提及过他的失败。当然,大批失败的项目没人能看到,人们总是拿看得到的那一面来评价。但是我知道,我知道并且参与过他很多个不成功的项目,从写一本书到英语教学网站…且不说这些已经看不到的东西,就说他买比特币的行为,当年在知乎上有一个关于李笑来的帖子,下面无数回复是嘲笑李笑来笃信比特币,甚至有“李笑来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太相信比特币了”,那时候比特币价格正在低点,笑来被嘲笑的非常凄惨。不过几年之后,比特币涨了,很多回答者悄悄跑去删了自己的回答。 就算是他因为持有大量比特币而出名之后,仍然遭遇过很多失败,我还记得有一次另外一个朋友因为一个项目损失惨重,我去问他状况怎么样,他回答“我也损失很大,不过我承受能力比较强”。其实,这才是他在这些年身体力行尝试各种事情的原因,他认为自己承受力更强(事实上也是的,从心智到资产他都承受力都很强),所以他总是希望亲自尝试,承受这些风险。这当然也不是正常人的逻辑,以正常人的想法,别说他持有那个规模的比特币,哪怕只有他的1%,也可以退休了。按照正常人的逻辑,此时应该到南太平洋买个小岛,像我们所知道的那些富豪一样,快乐的度过奢侈的后半生,尤其是对于他这样的糖尿病人,何必那么辛苦呢?但这恰恰不是他的想法。他不仅自己不会这样做,还多次批评我躲在加拿大悠闲的养猫,不做点正经的事情,是巨大的浪费。几年来他多次劝我回国,到北京再一起做点事情,我曾经动心过,但最终还是放弃了。比起来北京的纷乱,我更喜欢北方雪国的清冷。 如果让我来批判李笑来,我首先要批评的就是他过于理想主义。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教会自己任何东西的,不是所有人都有他那样的自控能力,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和他一样把一个基本的概念想透彻。更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同时做很多件事且都取得成功。恐怕大部分人,哪怕专心做好一件事都不容易。无论李笑来用什么样的方式试图教人们这样做,我仍然不相信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些注定都是少数人的事。这些年来,我看着他为了把这件事说清楚,想尽了办法。比如笑来多次提到一个词叫做 Serendipity ,意思是“意外的好运”,笑来坚信意外的好运可以创造,甚至发明了一套方法论,比如如何保持开放乐观和耐心…但是能把这些都做到的,只能是少数中的少数,更别说做到了还要等待好运到来… 2012年,我眼看着笑来放弃了矿场项目,他想明白了挖矿太困难,决定直接花钱买比特币,当他买的越来越多的时候,我曾经问过他到底是怎么想的,除了我知道的对比特币理念的认同之外,还有什么动力驱动他这样狂买?笑来回答我:“有这样一个经济体的1%,那不是很酷的事吗?”为了追求这个目标,他当时几乎付出了自己全部积蓄。在那个时刻,这当然也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行为。他总是这样,身体力行的干着别人没法理解的事情,然后真诚的跟别人讲自己的理由和逻辑,希望别人也能理解甚至学习他。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一点也没变。 认识笑来这些年,我真正相信了很多人生活在不同时空里面——这是一个浪漫的说法。更生硬的表达是:这个世界的分裂已经越来越严重了。不同的人群之间无论怎么做也难以互相理解。整个事情最讽刺的地方是,笑来这10年,甚至20年的努力,都是围绕着消除不同人之间在知识上存在的鸿沟,但最终,连他自己也没法被人们广泛理解。要想理解他复杂的理论和经历,学习和提高自己,自己决策参与冒险并且承担可能的损失……这些都太困难了,相比起来,骂他一声骗子确实简单很多。 笑来比我岁数大不少,也经历过更多的事情。除了聊互联网和各种技术,我也经常请教他各种生活问题。很多事情我一筹莫展,他总是呵呵一乐,说这还不简单,我告诉你这样做。基本上他说的都对。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总是知道应该怎么考虑这些问题?他说,嗨,因为我老嘛。 但几乎每一次他提出太前瞻的项目想法,我都会说,“笑来,我觉得你说的这些没几个人能理解。”但是他总是回答我,“没事儿,我能讲清楚。”多少年来,我俩之间发生的每一次争论,都是笑来对,我错。这一次似乎是我对了,人们真的没法理解他,但是我一点也不想要这种“对”。 李笑来,你这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详情]

史玉柱:我没有一个比特币 但它不该被过分妖魔化
史玉柱:我没有一个比特币 但它不该被过分妖魔化

   推荐阅读: 消息称中国虚拟货币交易所将被关闭 比特币大跌超20% 比特币已成非法经济支付工具 取缔交易平台箭在弦上 虚拟货币时代终结?多数比特币交易平台称仍在等通知 部分平台曲解监管意图:只下线ICO代币 多只代币仍可 新浪财经讯 9月9日消息,巨人网络董事长史玉柱发布微博称,不该过分妖魔化比特币,大家看不懂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坏东西。即使不准中国人拥有比特币,外国人仍会继续持有的,甚至将来有些国家政府的外汇储备可能会配置比特币。并声明称自己不拥有比特币。 9月8日晚间,媒体报道称,监管当局决定关闭中国境内虚拟货币的交易所。有业内人士向新浪财经确认了此消息。 据了解,中国境内三大比特币交易平台包括“火币网”、“OKcoin”、“比特币中国”。 以下为微博原文: 不该过分妖魔化比特币,大家看不懂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坏东西。比特币交易环节如果存在违法,就该猛烈打击非法交易,不该取缔比特币交易。即使不准中国人拥有比特币,外国人仍会继续持有的,甚至将来有些国家政府的外汇储备可能会配置比特币。比特币基于的区块链技术,将来会深刻改变金融等领域,进入每个人的生活。声明:我个人不拥有一个比特币。 史玉柱微博截图[详情]

平台曲解监管意图:只下线ICO代币 其他代币仍可交易
平台曲解监管意图:只下线ICO代币 其他代币仍可交易

  虚拟货币交易平台乱象调查 部分平台有价格操纵的嫌疑,退市和交易规则经常随意变动。另外,一部分交易平台还涉嫌设立资金池等问题。 中国虚拟货币交易正面临最严厉监管。 继9月4日七部委“一刀切”ICO后,又有多个消息称,监管酝酿取缔比特币交易平台。 目前,国内虚拟货币交易所有几十家。交易规模较大的有比特币中国、币行、火币、云币网、比特时代等。其中多家平台兼做ICO及虚拟货币交易。 界面新闻了解,在9月4日监管出台后,多数平台只下线ICO代币,其他多只代币仍可交易。据知情人透露,部分平台有价格操纵的嫌疑,退市和交易规则经常随意变动,另外一部分交易平台还涉嫌设立资金池等问题。 曲解监管意图:只下线ICO代币 其他多只代币仍可交易 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出《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之后,各交易平台纷纷表态:“主动拥抱监管、监管将促进行业的规范,迎来更好的发展。”不过,相比表态,行动可能更能说明一切。 监管文件出台后,国内前十大数字货币交易平台之一的云币网,高管集体学习,结合他们自己的理解,慎重讨论后做出一个决定:下线所有使用首次公开代币发行(ICO)方式发行的区块链资产交易。 9月6日,云币网发布公告称,即将下线交易的区块链资产为QTUM、GXS、EOS、ANS、DGD、1ST、GNT、REP、SNT、OMG、PAY、LUN、VEN。但与此同时,云币网宣布,又恢复一批区块链资产的交易(可以理解为重新上线其他虚拟货币),包括BTC、ETH、ZEC、SC、BCC、ETC、BTS。 这意味着,9月4日的监管规则出台后,云币网仍然提供多只数字货币的买卖竞价撮合交易。只是下线了通过ICO形式发行的数字货币,而没有通过众筹形式发行的数字货币则被默认为合法,继续存在并正常交易。 云币网如此应对监管的方式,也是行业主流对此次监管政策的理解,即:监管针对的只是ICO行为,只要区块链项目没进行过ICO,在交易平台上发行的代币就合规,可以继续交易。 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上述行为明显曲解了监管规则,也明显违背了监管初衷。监管的初衷是遏制打着区块链技术之名,用虚假项目融资之行为。但被市场曲解为只针对ICO过的代币。但即便没有进行ICO的加密代币,也是充斥着虚假项目,在交易平台上交易,即是融资行为。 七部委文件已经明确,任何所谓的代币融资交易平台,不得从事法定货币与代币、“虚拟货币”相互之间的兑换业务,不得买卖或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代币或“虚拟货币”,不得为代币或“虚拟货币”提供定价、信息中介等服务。 监管出台后,还有更多平台甚至连ICO过的代币都没有下线,仍然在继续交易,元宝网就是其中之一。 平台交易乱象:操纵价格严重 上市退市平台说了算 元宝网是目前上线国内数字货币种类最多的交易平台,也是各种区块链项目聚集之地。元宝网从数字货币项目的上市时间、项目质量、是否趋于稳定等维度对交易品种进行区分,交易划分为“主交易区、创新区、考察区”,类似于股票市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 数量上看,元宝网总上线交易数字货币高达41只。其中,主交易区14只、创新区高达25只、考察区2只。 这与其他交易平台完全不同。如比特币中国、火币网、币安等主要以比特币(BTC)、莱特币(LTC)、以太坊(ETH)、比特现金(BCC)等为主,每家平台上总共不超过5只货币。 元宝网上市交易的数字货币五花八门,从名称看,各种动物名齐聚就是在这家平台上,如“猴币、美人鱼币、狗狗币、犀牛币、珠宝币、乐橙币、谷壳币”等。 监管规则出台后,元宝网发公告称,理解并拥护监管,从9月4日起,暂停所有涉及ICO项目的上架,对于已经上架的项目将配合监管部门进行清查整顿。 但9月4日、5日、6日元宝网交易平台上,监管重压之下,仍然上演着暴涨神话。以应用链(LSK)为例,前述三个交易日,单价从29元附近,暴涨至最高53元,三天累积涨幅高达45%。 应用链上线不过几天,刚于9月1日在元宝网上开始交易。其项目被描述为,Lisk是一个基于Node.js与Javascript,建立于区块链技术之上的区块链应用平台,开发者可以通过官方提供的SDK,使用JavaScript语言在Lisk平台内开发自己的Blockchain APP。 “国内的数字货币总盘子都不大,价格极容易被操控。”一位资深币圈人士告诉界面新闻。以元宝网平台为例,国内最热门的几只代币,NEO日均成交额在6000万左右,量子链则在3000万元,其他多只则在千万元左右;而创新区的十余只代币,每只的日均成交额仅为几十万元。“项目方自身或者投资者,想牟利,只要拿出千万元资金就很容易拉高价格,暴涨暴跌每天都在发生。”上述人士表示。 交易平台在制定交易规则上,拥有完全的强势权,随意性也很大。交易平台可以任性,随时下线正在交易的某只数字货币。交易手续费、提现手续费各交易平台也可以随意调整。如火币网就刚于9月2日,上调了手续费。 火币网公告称,由于近期数字资产价格波动较大,于9月2日12:30起将全站交易手续费统一调整为0.2%,即ETH、ETC交易手续费由0.1%调整至0.2%。 而交易平台设立的资金池更是风险巨大。根据央行调查,今年在对北京地区主要交易平台的现场检查中发现,火币网、OKCoin、币行均利用投资者充值形成的沉淀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合计高达10亿元人民币。 早在2013年,央行就出台文件,要求虚拟货币交易平台不得设立资金账户。但要规避监管仍然容易。“业内常见的做法是以转账的方式,投资者转帐到交易平台提供的资金账号,但这个账号和平台注册公司并不是同一家,由此很容易规避监管要求。”上述资深虚拟货币投资者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坚守的投资者:挡不住的区块链 坐等比特币涨到十万 9月8日晚间,关闭数字货币交易平台的消息传开后,主站设在国外的币安CEO赵长鹏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对币安不一定是坏事。”他所指,即为国内关闭数字货币交易后,以比特币、以太坊等为主的区块链数字资产在全球范围内依然是被认可的。国内交易需求不可避免会转移至国外交易平台上。这对于网站设在国外的币安,反而是增加交易量的契机。 一位中国大型金融集团科技金融负责人也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区块链这项技术确实是值得认同,并且可以在很多领域有实际应用的,如此,基于区块链技术之上的比特币的认同,在全球范围内的趋势不可挡。这也是中国的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的。“交易所只能关国内的,国外想关也关不了,况且很多在国外是合法的。”他表示。 “坚定地看好比特币,几乎不用怀疑。”一位投资数字货币五年之久的投资者对界面新闻记者表达他的看法。某种程度上,他对比特币的认同度已经远高于法币,“我不认为把比特币换成人民币等法币就是变现,不是这样,比特币价值远高于法币”,他从2013年入场投入十万余元成本,用于购买数字货币,如今持有数字货币总值已经到2000万元左右。“国内不能交易,就转到国外交易平台上,看好比特币可以涨到十万。”他称。 在国内多个数字货币项目开发参与者杨超看来,区块链技术之上的代币有虚实之分。他将比特币、以太坊、NEO、量子链等归为最有价值的一类,原因在于这些代币背后是有真的区块链技术在支撑,即为项目团队自主开发出了主链。杨超认为这类为“区块链资产”,也就是数字货币。 另外一类,就是停留在概念阶段、讲故事,没有区块链实际技术支撑的,他将此类称之为“代币”。这一类是监管要取缔的部分。 但杨超没有想到,监管如此迅疾而严厉。 监管重压之下,多币种暴跌,投资者集中抛售取现。云币网已经出现投资者提现不能按时到账的情况。 对此,云币网方面解释称,由于近期人民币提现较为集中,受支付通道限制,人民币到账时间将可能略有延后;云币网将每日多时段为用户批量处理所有提币申请,下线品种将被优先处理,下线品种的提币不受额度限制,请用户耐心等待批量处理完毕。 界面新闻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目前各ICO平台和交易平台,以及绝大多数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均已被监管部门盯紧。但投资者只会有持有币种价跌的风险,而不用担心资金安全问题。[详情]

部分平台曲解监管意图:只下线ICO代币 多只代币仍可
部分平台曲解监管意图:只下线ICO代币 多只代币仍可

  【深度】虚拟货币交易平台乱象调查 界面新闻 离漓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中国虚拟货币交易正面临最严厉监管。 继9月4日七部委“一刀切”ICO后,又有多个消息称,监管酝酿取缔比特币交易平台。 目前,国内虚拟货币交易所有几十家。交易规模较大的有比特币中国、币行、火币、云币网、比特时代等。其中多家平台兼做ICO及虚拟货币交易。 界面新闻了解,在9月4日监管出台后,多数平台只下线ICO代币,其他多只代币仍可交易。据知情人透露,部分平台有价格操纵的嫌疑,退市和交易规则经常随意变动,另外一部分交易平台还涉嫌设立资金池等问题。 曲解监管意图:只下线ICO代币 其他多只代币仍可交易 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出《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之后,各交易平台纷纷表态:“主动拥抱监管、监管将促进行业的规范,迎来更好的发展。”不过,相比表态,行动可能更能说明一切。 监管文件出台后,国内前十大数字货币交易平台之一的云币网,高管集体学习,结合他们自己的理解,慎重讨论后做出一个决定:下线所有使用首次公开代币发行(ICO)方式发行的区块链资产交易。 9月6日,云币网发布公告称,即将下线交易的区块链资产为QTUM、GXS、EOS、ANS、DGD、1ST、GNT、REP、SNT、OMG、PAY、LUN、VEN。但与此同时,云币网宣布,又恢复一批区块链资产的交易(可以理解为重新上线其他虚拟货币),包括BTC、ETH、ZEC、SC、BCC、ETC、BTS。 这意味着,9月4日的监管规则出台后,云币网仍然提供多只数字货币的买卖竞价撮合交易。只是下线了通过ICO形式发行的数字货币,而没有通过众筹形式发行的数字货币则被默认为合法,继续存在并正常交易。 云币网如此应对监管的方式,也是行业主流对此次监管政策的理解,即:监管针对的只是ICO行为,只要区块链项目没进行过ICO,在交易平台上发行的代币就合规,可以继续交易。 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上述行为明显曲解了监管规则,也明显违背了监管初衷。监管的初衷是遏制打着区块链技术之名,用虚假项目融资之行为。但被市场曲解为只针对ICO过的代币。但即便没有进行ICO的加密代币,也是充斥着虚假项目,在交易平台上交易,即是融资行为。 七部委文件已经明确,任何所谓的代币融资交易平台,不得从事法定货币与代币、“虚拟货币”相互之间的兑换业务,不得买卖或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代币或“虚拟货币”,不得为代币或“虚拟货币”提供定价、信息中介等服务。 监管出台后,还有更多平台甚至连ICO过的代币都没有下线,仍然在继续交易,元宝网就是其中之一。 平台交易乱象:操纵价格严重 上市退市平台说了算 元宝网是目前上线国内数字货币种类最多的交易平台,也是各种区块链项目聚集之地。元宝网从数字货币项目的上市时间、项目质量、是否趋于稳定等维度对交易品种进行区分,交易划分为“主交易区、创新区、考察区”,类似于股票市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 数量上看,元宝网总上线交易数字货币高达41只。其中,主交易区14只、创新区高达25只、考察区2只。 这与其他交易平台完全不同。如比特币中国、火币网、币安等主要以比特币(BTC)、莱特币(LTC)、以太坊(ETH)、比特现金(BCC)等为主,每家平台上总共不超过5只货币。 元宝网上市交易的数字货币五花八门,从名称看,各种动物名齐聚就是在这家平台上,如“猴币、美人鱼币、狗狗币、犀牛币、珠宝币、乐橙币、谷壳币”等。 监管规则出台后,元宝网发公告称,理解并拥护监管,从9月4日起,暂停所有涉及ICO项目的上架,对于已经上架的项目将配合监管部门进行清查整顿。 但9月4日、5日、6日元宝网交易平台上,监管重压之下,仍然上演着暴涨神话。以应用链(LSK)为例,前述三个交易日,单价从29元附近,暴涨至最高53元,三天累积涨幅高达45%。 应用链上线不过几天,刚于9月1日在元宝网上开始交易。其项目被描述为,Lisk是一个基于Node.js与Javascript,建立于区块链技术之上的区块链应用平台,开发者可以通过官方提供的SDK,使用JavaScript语言在Lisk平台内开发自己的Blockchain APP。 “国内的数字货币总盘子都不大,价格极容易被操控。”一位资深币圈人士告诉界面新闻。以元宝网平台为例,国内最热门的几只代币,NEO日均成交额在6000万左右,量子链则在3000万元,其他多只则在千万元左右;而创新区的十余只代币,每只的日均成交额仅为几十万元。“项目方自身或者投资者,想牟利,只要拿出千万元资金就很容易拉高价格,暴涨暴跌每天都在发生。”上述人士表示。 交易平台在制定交易规则上,拥有完全的强势权,随意性也很大。交易平台可以任性,随时下线正在交易的某只数字货币。交易手续费、提现手续费各交易平台也可以随意调整。如火币网就刚于9月2日,上调了手续费。 火币网公告称,由于近期数字资产价格波动较大,于9月2日12:30起将全站交易手续费统一调整为0.2%,即ETH、ETC交易手续费由0.1%调整至0.2%。 而交易平台设立的资金池更是风险巨大。根据央行调查,今年在对北京地区主要交易平台的现场检查中发现,火币网、OKCoin、币行均利用投资者充值形成的沉淀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合计高达10亿元人民币。 早在2013年,央行就出台文件,要求虚拟货币交易平台不得设立资金账户。但要规避监管仍然容易。“业内常见的做法是以转账的方式,投资者转帐到交易平台提供的资金账号,但这个账号和平台注册公司并不是同一家,由此很容易规避监管要求。”上述资深虚拟货币投资者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坚守的投资者:挡不住的区块链 坐等比特币涨到十万 9月8日晚间,关闭数字货币交易平台的消息传开后,主站设在国外的币安CEO赵长鹏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对币安不一定是坏事。”他所指,即为国内关闭数字货币交易后,以比特币、以太坊等为主的区块链数字资产在全球范围内依然是被认可的。国内交易需求不可避免会转移至国外交易平台上。这对于网站设在国外的币安,反而是增加交易量的契机。 一位中国大型金融集团科技金融负责人也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区块链这项技术确实是值得认同,并且可以在很多领域有实际应用的,如此,基于区块链技术之上的比特币的认同,在全球范围内的趋势不可挡。这也是中国的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的。“交易所只能关国内的,国外想关也关不了,况且很多在国外是合法的。”他表示。 “坚定地看好比特币,几乎不用怀疑。”一位投资数字货币五年之久的投资者对界面新闻记者表达他的看法。某种程度上,他对比特币的认同度已经远高于法币,“我不认为把比特币换成人民币等法币就是变现,不是这样,比特币价值远高于法币”,他从2013年入场投入十万余元成本,用于购买数字货币,如今持有数字货币总值已经到2000万元左右。“国内不能交易,就转到国外交易平台上,看好比特币可以涨到十万。”他称。 在国内多个数字货币项目开发参与者杨超看来,区块链技术之上的代币有虚实之分。他将比特币、以太坊、NEO、量子链等归为最有价值的一类,原因在于这些代币背后是有真的区块链技术在支撑,即为项目团队自主开发出了主链。杨超认为这类为“区块链资产”,也就是数字货币。 另外一类,就是停留在概念阶段、讲故事,没有区块链实际技术支撑的,他将此类称之为“代币”。这一类是监管要取缔的部分。 但杨超没有想到,监管如此迅疾而严厉。 监管重压之下,多币种暴跌,投资者集中抛售取现。云币网已经出现投资者提现不能按时到账的情况。 对此,云币网方面解释称,由于近期人民币提现较为集中,受支付通道限制,人民币到账时间将可能略有延后;云币网将每日多时段为用户批量处理所有提币申请,下线品种将被优先处理,下线品种的提币不受额度限制,请用户耐心等待批量处理完毕。 界面新闻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目前各ICO平台和交易平台,以及绝大多数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均已被监管部门盯紧。但投资者只会有持有币种价跌的风险,而不用担心资金安全问题。[详情]

ICO的套路:投机者提心吊胆 骗子和卖显卡的却赚翻了
ICO的套路:投机者提心吊胆 骗子和卖显卡的却赚翻了

  投机者炒币提心吊胆,骗子和卖显卡的却赚翻了 来源:蓝鲸TMT 投资虚拟币,ICO的人士最近可能心情都不太美丽,9月4日中国政府发布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ICO被定性为非法集资,随后的18个小时内,全球虚拟货币总市值蒸发了16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已经上千亿了,跌幅高达10%。不过,炒比特币和以太币的用户可能只是这场规范化整改潮中受到打击较小的一部分,即使下跌被套,也有可能等来上涨解套的一天。真正受伤的是很多今年趁着热度投资了ICO项目的人——预期的暴利并没有实现,而项目的创建者却包袱款款的带着高额投资跑路了。  就在政府刚刚发布预警没有多久,一个ICO项目,莱特中国就被媒体曝出人去楼空,老板跑路了。这家网站发行了一种新的虚拟币,消失前正在集资阶段,项目背后的公司瑞通光泰(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经查实并不具备经营公开交易证券类投资或金融衍生品交易,和以公开方式募集资金的资格。 莱特中国并不会是最后一个携款跑路的ICO项目,该行业在此之前一直处于野蛮发展的状态,监管的缺失让投资人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加上在以往项目的高额回报以及“暴富”神话的吸引下,即使临阵磨枪粗制滥造上马的项目也能获得了大量不了解虚拟币行业,却为了高额收益进来“博一把”的人群的亲睐,行业泡沫化严重,水平参差不弃。监管和正规化的风一吹,这部分趁着今年热度鼓吹起来的泡沫破灭,最终受害的就是被高回报裹挟而来的无辜“韭菜”们。 ICO的套路 今年ICO的突然火爆,一方面是高额回报的吸引,一方面也是房产投资和其他投资渠道受限的情况下,资本的趋利行为。ICO是币圈自创的“首次公开代币预售”。这是一个什么投资逻辑呢?就是创建人说我现在要做一个和比特币一样牛逼或者比比特币还牛逼的虚拟货币体系,一旦做成了将会像比特币这样暴涨,未来具有高额的回报。但是呢,我现在自己并没有钱来干这个事,需要大家的帮助,咱们先按照給这个币定一个原始价进行售卖,你们买原始币的钱(有些项目直接用代币替代)就当作你们的投资,拿到钱之后创始人开始搭建系统挖矿,生产出虚拟币之后,交付給购买原始币的用户,这种虚拟币就可以在市场上流通交易了。 整个套路是不是非常熟悉?基本上就是把IPO的融资流程,原始股这套学到了。但是问题就在于,行业不规范,监管的严重缺失,并没有保障投资人财富的体系。IPO上市,所有项目都要经过重重审核,可能光资料准备都要几百斤,而ICO项目呢?火爆的时候甚至连项目书都可以不要,直接聊几句规划就可以融到大笔资金。也不是没有人意识到风险,但是在高额的回报面前,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将高风险抛到了脑后。 身在ICO项目的爆发期时,很少有人可以理性的看待这个行业,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某一天,你身边的好朋友因为投资了ICO项目,几天之内身家翻了几百倍,你还能不能够镇定自若的拒绝诱惑。这样的案例,在2016年起的ICO项目里,并不罕见,一夜暴富的新贵比比皆是。在ICO初期,暴涨数百倍、上千倍的“成功项目”不少:量子链第一天“上市”,价格最高飙到66.66元,涨幅达到33倍;众筹时“一股”几毛的公信宝,后面翻了90多倍;小蚁币从5毛一路涨到了40块;上涨幅度最大的Stratis,一年涨了1500倍;“BAT”8天时间暴涨8倍,一天翻一倍。 前期项目的成功也让越来越多的后来者们相信,越早持有赚得越多。而大部分的投资者对于行业并不了解,极速涌进来的资金,催生了不少浑水摸鱼的项目。 被收割的“韭菜”和赚翻的供应商 在媒体的深挖下,我们会发现,很多ICO项目的创建者可能大部分都没有听过,不少的ICO项目发起人或相关交易平台的创始人,大多数都是在2015年那一波做区块链项目失败的,“转个身就来ICO了”。 即使项目筹资成功推动下去了,投资人群体能够看到的项目全部也就只有大量的矿机和显卡,然后畅想未来在账户里分分钟几百万上下的代币。在短时间涨成百上千倍的神话支持下,一批又一批的投机者们前赴后继的进来,不过大部分的结局变成了项目创建者对他们财富的韭菜式收割,最后剩下稳赚不赔的就是骗子以及矿机显卡供应商们。 众多打着ICO项目旗号的集资其实从一开始就是诈骗,因为缺少监管,项目发起人不受监督的调用资金,于是吸引了一大批心怀鬼胎的人参与其中,使得这一本来是募资手段的技术,变成了一个博傻游戏。根据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发布的《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监测发现,面向国内提供ICO服务的相关平台43家,完成的ICO项目累计融资规模折合人民币总计26.16亿元,累计参与人次达10.5万。从图中可以看出,从今年4月开始,ICO的参与用户数快速飙升,以极快的速度扩散。 群众们狂热到什么程度呢?江湖传闻之前,国内某比特币富豪随便在发布会上演讲几分钟,就能够为某项目的矿机带来几千万的预付款订单。今年6月底,在代币圈内知名的李笑来推出的第一个ICO项目——EOS白皮书,短短五天内融到了1.85亿美元。接着李笑来在7月份主持的PressOne项目,连项目白皮书都没有,却只用了4个小时,就吸引了1.4万人参与,融资近5亿人民币。不过名人效应也并不一定能够保证ICO投资持续盈利。2017年7月2日,EOS的整体市值在达到近50亿美元峰值之后,便开始了一路的下跌,截至8月底,EOS币的成交价已经跌到了8.74元,比上市第二天最高点时下跌了足足有76.1%。 ICO就这样在资本的裹挟下,逐步沦为了投机性工具,成为了一部分人期望实现暴富的通道,很少有人去在意项目本身的发展空间。看看恒星币案、万福币案、中华币案,百川币、维卡币、珍宝币、五行币等已经被查获和曝光的数字货币传销案就知道了,其中不少项目都漏洞百出。 这些项目的资金可能并不是被拿去做ICO项目了。财新记者曾曝光,央行相关人士研究了大量的ICO白皮书,得出的结论是:“90%的ICO项目涉嫌非法集资和主观故意诈骗,真正募集资金用作项目投资的ICO,其实连1%都不到。” 但是为什么还有人愿意前赴后继的投资呢?归根结底,不相信市场规律,愿意相信坐等升值的人还是太多了。虽然有众多的历史教训摆在眼前,但人们还是愿意相信,自己总归会是那部分不会被套牢的早期投资幸运儿,能够过上“分分钟几百万上下”的人生。 文/于斌[详情]

ICO被叫停 业内人士认为监管介入有利于区块链发展
ICO被叫停 业内人士认为监管介入有利于区块链发展

  ICO被叫停 区块链要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监管介入有利于区块链行业稳健发展 来源: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 周琰 披着区块链外衣的ICO犹如一杯满溢泡沫的啤酒,在泡沫被监管政策刺破之后,泡沫之下的主体——区块链技术及推广,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对象。 ICO不同于比特币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表示:“ICO的迅速发展引起监管层的关注是很正常的。从传统法律角度看,ICO具有众筹、募集资本的嫌疑,放任其发展、不予以监管是有很大风险的。大量的没有前途的、甚至本身就是骗局的项目,不仅让投资者承担巨大风险,也让真正的区块链创业团队颇多抱怨,实际上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后果。大量散户甚至‘大妈’的入场正是一个风向标——ICO到了需要监管层介入的时候了。这一次整顿主要是为了风险警示和保护投资人利益。” 在监管层叫停ICO后,各界对于比特币交易平台的后续发展也十分关注。业内专家表示,在国内ICO融资被关闭的同时,全球虚拟货币市场规模依然巨大,仍需建立相关监管常态机制。 互联网金融研究专家邓建鹏对记者表示:“ICO发行与比特币发行有本质区别。ICO发行有强中心化属性,募资规模等完全取决于发起平台,而比特币发行的重要属性便是去中心化。不能因为ICO项目不靠谱,就得出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不靠谱的结论。事实上,加密代币和技术本身都是中性的。” 据记者了解,ICO的发行流程是,把投资者手中的比特币、以太币投入项目,取得新项目的等值“代币”,投资人便拥有了该项目一定比例的使用权。公司的应用程序越被认可,代币的需求就会越多。而代币的旺盛需求会推高代币的价格,其持有者从而获得价格上涨的收益。最后,参与者手里的项目代币一般通过数字货币交易所进行流通退出。 与ICO发行不同的是,比特币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其依据特定算法,使用整个P2P网络中众多节点构成的分布式记账库来确认并记录所有的交易行为,并使用密码学的设计来确保货币流通各个环节的安全性。 此外,与ICO不同的是,比特币一直在监管指导下发展。2013年,人民银行等五部委曾发布通知,明确比特币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但是,比特币交易作为一种互联网上的商品买卖行为,普通民众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拥有参与的自由。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27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自此,比特币一类的网络虚拟财产正式作为一项民事权益,被写入我国基本法律中。 盛松成表示:“作为最主要、最著名的区块链技术载体和应用,比特币是全球化的区块链资产,可以在国外或地下交易,因此完全取缔有难度,但的确应该进一步规范虚拟货币的交易。” 监管介入护航区块链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9月4日发布的1000多字的监管公告,一次都没有提到区块链,这背后,也代表着有关部门对于区块链的态度。对于区块链这一巨大的技术创新,我们应该抛却那些打着区块链幌子却根本空无一物的ICO,看到区块链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和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结构与设计范式。区块链拥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唯一可信任、匿名性的特点,在金融、防伪溯源、版权保护等方面拥有诸多应用。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合适的领域,才能发挥出该有的价值。 据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27年,区块链将会贡献全球GDP的10%左右。盛松成也发文表示:“中国仍应该鼓励区块链技术,该技术已经被世界机构、政府、企业、专家、从业人士广泛确认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革新性技术。” 盛松成认为,应用场景多元化是区块链技术迅速发展的最大动力,强大的市场需求和技术障碍之间的矛盾,促使众多科技企业加快攻关。新一代区块链系统正在加密技术、高频交易、能耗等方面不断进步。区块链在中国发展迅猛,出现鱼龙混杂在所难免,监管的及时介入是对区块链行业的呵护,能够让区块链行业更加稳健地发展。[详情]

拆解ICO:发起人坐庄操盘不遮掩 投资者进群先交1万
拆解ICO:发起人坐庄操盘不遮掩 投资者进群先交1万

  拆解ICO怪象:发起人坐庄操盘不遮掩,投资者进群先交1万 澎湃新闻记者 周炎炎 来源:澎湃新闻 “你以为‘韭菜’们不知道这是场赌博游戏吗?其实他们只是在赌代币不会最后烂在自己手上,”一位数字货币圈内人士告诉澎湃新闻。 对于ICO(首次代表发行,一种通过发行代币的方式进行众筹融资的行为)市场非理性的现象,其实监管部门也早有察觉。澎湃新闻了解到,之前也有国内大型比特币交易所想要推进ICO业务,包括成立基金投资ICO,以及搭建平台做第三方评估,但是早在央行出手叫停ICO之前,就被央行叫过去单独训话:“不停掉,只能铁窗见。” 据称,这番训话非常严厉,这位比特币交易所创始人回去之后不久,之前推广宣传的ICO业务平台也就销声匿迹了。 在ICO这个发行代币融资的圈内,存在三种人设:第一种是ICO项目发起方,主要是在区块链技术基础上研究出一份白皮书,然后给投资者看,筹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数字货币,并发放代币给投资者;第二种是交易平台,承担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信息中介和资金撮合方,项目在一级市场完成众筹发放代币后,约定一定的锁定期,可以去二级市场的数字货币交易所交易;第三种是投资人,初期是一些币圈(数字货币圈)人士,后期随着很多知名天使投资人比如薛蛮子的入场,很多“大爷大妈”也“跑步进场”。 在这个ICO圈里,存在的怪现象不胜枚举,下面澎湃新闻为你拆解一二。 怪现象一:明目张胆自称做资金盘 一位币圈人士表示,一个吊诡的现象是,在ICO风头正盛之时,有项目发起人在众筹完成后,跟投资者表示要晚点上交易所,原因竟然是“帮忙做资金盘的团队接了别的活,目测要几天后才能上二级市场,”对于这么明目张胆说自己有人坐庄操盘的陈述,投资者们居然还表示认可。 “资金盘”是怎么做的呢?就是在ICO项目发放的代币在二级市场开始交易时,与项目方约定好,拿自己手中的代币(一般项目方会预留20%-50%的代币在自己手中)操盘,先高价买入拉升,然后高位套现,收割“韭菜”。 “韭菜也不单纯啊,都知道这么个套路,但大家都觉得自己不是最终被收割的那拨,”上述币圈人士表示。 怪现象二:进投资群先交1万“进群费” 某位自称“比特币首富”的业界大佬,在圈内是个神话,老师出身,后来还创立ICO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平台,自己发起了众多ICO项目。 一位资深ICO圈内人士向澎湃新闻透露,上述这位业界大佬“收割韭菜”有自己的一招:他不拉微信群,却拉了数十个支付宝群,因为支付宝有功能,可以进群先缴纳一定的金额,他定的是1万的门槛,“这可能是他自己的合格投资者制度吧。”随后,这位大佬会在群里科普投资经验和知识,并顺势推荐自己的ICO项目,让大家参投。 “这些人能交1万元进群费,那起码得投资个20-30万元吧,他这算是收割了两拨‘韭菜’,”这位ICO圈内人士表示。 “口才很好,所以很多人都很信他的话,”另一位与上述大佬有来往的人士表示。 怪现象三:中国平台注册在海外 9月2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各省市金融办(局),发布了《关于对代币发行融资开展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整治办函【2017】99号),点名了60家ICO平台名单,其中15家都显示“运营主体不明”,其中就包括币圈知名人士李笑来的ICOINFO这个一级市场撮合平台。 60家ICO平台名单 在该网站被监管部门要求停止ICO项目之前,澎湃新闻曾经咨询客服,客服表示该网站运营实体没有中文名。 一位圈内人士表示,这有两种情况,很多ICO网站都设在国外来规避国内的监管,或者在国内根本没有网站ICP备案(即通信管理部门向网络内容服务商核发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但这些平台的大部分交易内容还是国内的ICO项目,国外的占少数。 怪现象四:发起人不少来自邮币卡圈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澎湃新闻,一开始发起ICO项目的,都是“币圈人士”,就是以前通过比特币起家的一拨人,后来经过李笑来和知名天使投资人薛蛮子等人的推广,越来越多行外人士涌现,不少就是各种区块链大会的听众,可能了解到区块链概念后一知半解,就找人写白皮书,找人做资金盘,拿一个项目来忽悠人。李笑来是薛蛮子进入ICO的“领路人”。薛蛮子先后投资了数十个ICO项目,包括让人啼笑皆非的“马勒戈币”。 李笑来和薛蛮子的合影 这些人,有些是创投圈屡次失败者,也有些是以前做邮币卡、传销的。一般来说演讲能力比较强,也拿着一份白皮书在各地做了路演。 “当我听到有个项目叫‘颜值链’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市场一定是疯了,”上述人士表示。 “颜值链”项目信息显示,这是“全球第一条结合实体产业应用的公有链”,“是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打造的专注于美容行业资产数字化服务平台,该平台采用智能合约机制,并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溯源性以及信息不可篡改等功能,针对美容行业构建的一个通用的数字资产ICO公有链。” 项目信息称,要实现人才上链、机构上链、求美者上链,“清除伪专家,清除不合规机构,解放求美者,让求美者在颜值链的平台上找到适合自己项目的美容专家(或美容师)和能满足项目配套的美容机构。” 怪现象五:项目白皮书互相抄袭 澎湃新闻从巴比特网站上,看到一个名为BOTTOS(铂链)的项目评级报告称,BOTTOS项目的白皮书与和《量子链白皮书:价值传输协议及去中心化应用平台》的文章结构和文字描述有极大的相似,粗略估计相似度超过40%。该报告总结称:“在国内,能够自建公链的没有几个团队。从借鉴量子链白皮书的行为来看,BOTTOS似乎还没有那金刚钻来揽下这个瓷器活。” 文中列举的抄袭章节 量子链也是国内最早ICO的项目之一,众筹价仅2元,但后期涨幅超过65倍,被ICO圈热捧,薛蛮子也是其投资人和战略顾问。 铂链原本预计9月1日开始ICO,但后来遇上了监管“一刀切”,就再也没有ICO的消息了。 怪现象五:创业板公司高管也有参与 一般来说,一个ICO项目的发起人,会把自己说成是“区块链狂热者、比特币信徒”,澎湃新闻发现,除了极客之外,上市公司高管也有参与。比如“分太链”项目,它的目标是“将金融产品发行成数字资产,使其更安全、更容易地进行转让交易,从而解决目前国内金融产品普遍存在的流动性难题”,初期主要以流动性低、到期日久的PE/VC类产品为主,在区块链上进行确权登记,然后将其发行成数字资产,对此类数字资产感兴趣的投资人,即可在链上完成交易,并在金融产品到期时获得相应比例的收益分配,如果期间对应的金融产品有分红,则按照该比例分配该分红至各数字资产所有者。 澎湃新闻无法判断该项目是否成功,但项目团队还是大有来头的。其创始人、总设计师赵小方原先任职于诺亚财富及歌斐资产,另外两位创始人、金融战略顾问则来自创业板上市公司乾照光电(300102),分别是乾照光电的第一大股东、原董事长王维勇和副董事长商敬军。该项目已经达成5000个比特币的众筹目标。 怪现象六:超额融资屡见不鲜 澎湃新闻在项目信息展示网站ICOGOGO上发现,有个叫做DLC的项目目标融资金额是60个比特币,按照比特币当前3万元左右的价位计算,大约是180万元。但是该项目实际融资3031.52个比特币,融资金额折算成人民币已经近1亿元,融资额为原定计划的5052.53%。 这样超额融资的项目屡见不鲜,并且项目方并没有给出完整的财务计划。 而对这些项目进行审核的ICO平台并不打算制止。一位ICO平台负责人对澎湃新闻表示:“投资者想要给项目方这么多钱,他们也愿意收着,我们也没法拦。” 对于ICO平台的审核义务,也有业内人士对澎湃新闻吐槽:“平台就简单看看白皮书,上面也没有财务报表,项目方也不会做这个,想要落地的项目有时候也是遥遥无期,对项目发起人的尽职调查也不怎么做。就这样还要收5%的手续费,真的是太贵了。” 更无语的是,有时候ICO发起人、ICO项目展示平台和ICO货币交易所是同一人投资,比如李笑来的多重身份,最终就变成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虚拟货币游戏。[详情]

拆解ICO怪象:发起人公然坐庄操盘 项目白皮书互相抄
拆解ICO怪象:发起人公然坐庄操盘 项目白皮书互相抄

  拆解ICO怪象:发起人坐庄操盘不遮掩,投资者进群先交1万 澎湃新闻记者 周炎炎 来源:澎湃新闻 “你以为‘韭菜’们不知道这是场赌博游戏吗?其实他们只是在赌代币不会最后烂在自己手上,”一位数字货币圈内人士告诉澎湃新闻。 对于ICO(首次代表发行,一种通过发行代币的方式进行众筹融资的行为)市场非理性的现象,其实监管部门也早有察觉。澎湃新闻了解到,之前也有国内大型比特币交易所想要推进ICO业务,包括成立基金投资ICO,以及搭建平台做第三方评估,但是早在央行出手叫停ICO之前,就被央行叫过去单独训话:“不停掉,只能铁窗见。” 据称,这番训话非常严厉,这位比特币交易所创始人回去之后不久,之前推广宣传的ICO业务平台也就销声匿迹了。 在ICO这个发行代币融资的圈内,存在三种人设:第一种是ICO项目发起方,主要是在区块链技术基础上研究出一份白皮书,然后给投资者看,筹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数字货币,并发放代币给投资者;第二种是交易平台,承担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信息中介和资金撮合方,项目在一级市场完成众筹发放代币后,约定一定的锁定期,可以去二级市场的数字货币交易所交易;第三种是投资人,初期是一些币圈(数字货币圈)人士,后期随着很多知名天使投资人比如薛蛮子的入场,很多“大爷大妈”也“跑步进场”。 在这个ICO圈里,存在的怪现象不胜枚举,下面澎湃新闻为你拆解一二。 怪现象一:明目张胆自称做资金盘 一位币圈人士表示,一个吊诡的现象是,在ICO风头正盛之时,有项目发起人在众筹完成后,跟投资者表示要晚点上交易所,原因竟然是“帮忙做资金盘的团队接了别的活,目测要几天后才能上二级市场,”对于这么明目张胆说自己有人坐庄操盘的陈述,投资者们居然还表示认可。 “资金盘”是怎么做的呢?就是在ICO项目发放的代币在二级市场开始交易时,与项目方约定好,拿自己手中的代币(一般项目方会预留20%-50%的代币在自己手中)操盘,先高价买入拉升,然后高位套现,收割“韭菜”。 “韭菜也不单纯啊,都知道这么个套路,但大家都觉得自己不是最终被收割的那拨,”上述币圈人士表示。 怪现象二:进投资群先交1万“进群费” 某位自称“比特币首富”的业界大佬,在圈内是个神话,老师出身,后来还创立ICO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平台,自己发起了众多ICO项目。 一位资深ICO圈内人士向澎湃新闻透露,上述这位业界大佬“收割韭菜”有自己的一招:他不拉微信群,却拉了数十个支付宝群,因为支付宝有功能,可以进群先缴纳一定的金额,他定的是1万的门槛,“这可能是他自己的合格投资者制度吧。”随后,这位大佬会在群里科普投资经验和知识,并顺势推荐自己的ICO项目,让大家参投。 “这些人能交1万元进群费,那起码得投资个20-30万元吧,他这算是收割了两拨‘韭菜’,”这位ICO圈内人士表示。 “口才很好,所以很多人都很信他的话,”另一位与上述大佬有来往的人士表示。 怪现象三:中国平台注册在海外 9月2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各省市金融办(局),发布了《关于对代币发行融资开展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整治办函【2017】99号),点名了60家ICO平台名单,其中15家都显示“运营主体不明”,其中就包括币圈知名人士李笑来的ICOINFO这个一级市场撮合平台。 60家ICO平台名单 在该网站被监管部门要求停止ICO项目之前,澎湃新闻曾经咨询客服,客服表示该网站运营实体没有中文名。 一位圈内人士表示,这有两种情况,很多ICO网站都设在国外来规避国内的监管,或者在国内根本没有网站ICP备案(即通信管理部门向网络内容服务商核发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但这些平台的大部分交易内容还是国内的ICO项目,国外的占少数。 怪现象四:发起人不少来自邮币卡圈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澎湃新闻,一开始发起ICO项目的,都是“币圈人士”,就是以前通过比特币起家的一拨人,后来经过李笑来和知名天使投资人薛蛮子等人的推广,越来越多行外人士涌现,不少就是各种区块链大会的听众,可能了解到区块链概念后一知半解,就找人写白皮书,找人做资金盘,拿一个项目来忽悠人。李笑来是薛蛮子进入ICO的“领路人”。薛蛮子先后投资了数十个ICO项目,包括让人啼笑皆非的“马勒戈币”。 李笑来和薛蛮子的合影 这些人,有些是创投圈屡次失败者,也有些是以前做邮币卡、传销的。一般来说演讲能力比较强,也拿着一份白皮书在各地做了路演。 “当我听到有个项目叫‘颜值链’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市场一定是疯了,”上述人士表示。 “颜值链”项目信息显示,这是“全球第一条结合实体产业应用的公有链”,“是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打造的专注于美容行业资产数字化服务平台,该平台采用智能合约机制,并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溯源性以及信息不可篡改等功能,针对美容行业构建的一个通用的数字资产ICO公有链。” 项目信息称,要实现人才上链、机构上链、求美者上链,“清除伪专家,清除不合规机构,解放求美者,让求美者在颜值链的平台上找到适合自己项目的美容专家(或美容师)和能满足项目配套的美容机构。” 怪现象五:项目白皮书互相抄袭 澎湃新闻从巴比特网站上,看到一个名为BOTTOS(铂链)的项目评级报告称,BOTTOS项目的白皮书与和《量子链白皮书:价值传输协议及去中心化应用平台》的文章结构和文字描述有极大的相似,粗略估计相似度超过40%。该报告总结称:“在国内,能够自建公链的没有几个团队。从借鉴量子链白皮书的行为来看,BOTTOS似乎还没有那金刚钻来揽下这个瓷器活。” 文中列举的抄袭章节 量子链也是国内最早ICO的项目之一,众筹价仅2元,但后期涨幅超过65倍,被ICO圈热捧,薛蛮子也是其投资人和战略顾问。 铂链原本预计9月1日开始ICO,但后来遇上了监管“一刀切”,就再也没有ICO的消息了。 怪现象五:创业板公司高管也有参与 一般来说,一个ICO项目的发起人,会把自己说成是“区块链狂热者、比特币信徒”,澎湃新闻发现,除了极客之外,上市公司高管也有参与。比如“分太链”项目,它的目标是“将金融产品发行成数字资产,使其更安全、更容易地进行转让交易,从而解决目前国内金融产品普遍存在的流动性难题”,初期主要以流动性低、到期日久的PE/VC类产品为主,在区块链上进行确权登记,然后将其发行成数字资产,对此类数字资产感兴趣的投资人,即可在链上完成交易,并在金融产品到期时获得相应比例的收益分配,如果期间对应的金融产品有分红,则按照该比例分配该分红至各数字资产所有者。 澎湃新闻无法判断该项目是否成功,但项目团队还是大有来头的。其创始人、总设计师赵小方原先任职于诺亚财富及歌斐资产,另外两位创始人、金融战略顾问则来自创业板上市公司乾照光电(300102),分别是乾照光电的第一大股东、原董事长王维勇和副董事长商敬军。该项目已经达成5000个比特币的众筹目标。 怪现象六:超额融资屡见不鲜 澎湃新闻在项目信息展示网站ICOGOGO上发现,有个叫做DLC的项目目标融资金额是60个比特币,按照比特币当前3万元左右的价位计算,大约是180万元。但是该项目实际融资3031.52个比特币,融资金额折算成人民币已经近1亿元,融资额为原定计划的5052.53%。 这样超额融资的项目屡见不鲜,并且项目方并没有给出完整的财务计划。 而对这些项目进行审核的ICO平台并不打算制止。一位ICO平台负责人对澎湃新闻表示:“投资者想要给项目方这么多钱,他们也愿意收着,我们也没法拦。” 对于ICO平台的审核义务,也有业内人士对澎湃新闻吐槽:“平台就简单看看白皮书,上面也没有财务报表,项目方也不会做这个,想要落地的项目有时候也是遥遥无期,对项目发起人的尽职调查也不怎么做。就这样还要收5%的手续费,真的是太贵了。” 更无语的是,有时候ICO发起人、ICO项目展示平台和ICO货币交易所是同一人投资,比如李笑来的多重身份,最终就变成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虚拟货币游戏。[详情]

以ICO为鉴:每个公民要心存对法律的敬畏与信仰
以ICO为鉴:每个公民要心存对法律的敬畏与信仰

  以ICO为鉴,每个公民要心存对法律的敬畏与信仰 来源:金融时报 李爱君 近两年,ICO之所以能成为某些人“一夜暴富”的“圈钱”工具,归根结底是我们这个社会普遍缺少对法律的敬畏与信仰。否则,那些以ICO为“圈钱”工具的掠夺者就不会仅用一份粗略不堪的白皮书,就能够“空手套白狼”而实现“一夜暴富”。 从工具的视角,法律是一种用来维护公平正义、打击犯罪、保护人民合法权益的工具。但是,如果我们每个公民视法律而不见、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与信仰,那么法律维护公平正义、打击犯罪、保护人民合法权益的工具作用将丧失殆尽。其后果就是掠夺者通过违法和突破禁止性法律的途径,不费吹灰之力实现对公民财产的掠夺。ICO融资的违法是显而易见的,被掠夺者本可以用已有的法律制度去判断风险和维护自己的权益,但由于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与信仰,致使法律失去了作用。因此,ICO非法融资方式能够成为掠夺公民财富的“圈钱”工具,是掠夺财富者和被掠夺财富者普遍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与信仰造成的。 从法律的设定规则价值看,法律能设定规则。人性有善恶之分,法律规则有惩治和遏制人性恶、保护和发扬人性善的作用。E·博登海默说:“自然进程所具有的占支配地位的规则性,对于人类生活大有益处。如果没有这种规则性,我们就会生活在一个疯狂混乱的世界之中。”E·博登海默阐述了没有规则,我们就会生活在一个疯狂混乱的世界之中。但有规则而无人遵守,同样会让我们生活在一个疯狂混乱的世界之中。因为“无视”就如同“没有”,之所以“无视”,是因为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与信仰。一个加入了几个ICO发布微信群的人说:“我发现这些群里的人都像中了魔法,疯狂至极。”那些利用ICO进行非法集资而掠夺百姓财产的人,对法律缺乏或没有敬畏与信仰,也因此让法律的规则作用丧失殆尽,以至于令大家生活在一个疯狂混乱的世界之中。人性恶者就可以在疯狂混乱之中掠夺公民的合法财产。 我们整个社会要对ICO成为某些人“一夜暴富”的“圈钱”工具进行思考与借鉴。ICO之所以会成为人性恶者“一夜暴富”的“圈钱”工具,而且这些人还达到了目的,就是被掠夺者及社会对法律缺乏敬畏与信仰所致。因为被掠夺者本可以用已有的法律去考察此种行为是否合法来保护自身的权益,但被掠夺者没有用这一强大的工具,继而成为任人性恶者宰割的“韭菜”。 法律需要敬畏与信仰,只有被敬畏与信仰,它才具有作用和力量。如果整个社会对法律缺乏敬畏与信仰,就如同没有法律,进而失去法律的作用与价值。西塞罗认为:“首先,我们一直得到我们也许可以称其为众神之礼赠这样的供给和配备;其次,只有一个人们可能根据以共同生活的原则,该原则对所有的人都是相同的,并平等地为所有人拥有;最后,所有人都为某种仁慈和亲善的自然情感而连接在一起,也为正义的合作联结在一起,我怎么可能不信服呢?” 苏力在论述法治信仰时说:“由于法律是一种社会的全民的事业,因此对法律的信仰甚至也不是某个或某些个体的心灵活动,而是整个社会的实践显示出的对法律的尊重和倚重。”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法律不被敬畏和信仰,就不是法治社会,已成立的法律制度就会失去作用。 让我们的法律成为我们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人们记住、敬畏和信仰它,使其成为惩治和遏制人性恶、保护和发扬人性善的有力武器,从而不让层出不穷的类似ICO的“圈钱”工具对公民合法财产的掠夺重演。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长)[详情]

ICO清退进行时:一边退币一边抄底 进去容易出来难
ICO清退进行时:一边退币一边抄底 进去容易出来难

  ICO清退进行时: 一边退币一边“抄底” ICO交易平台陆续发布公告称将按规定做好清退工作,下架代币并原路返还投资者钱包。然而,据投资者反映,“进去容易出来难” 殷怡 王磊(化名)是一家区块链创业公司的程序员。第一财经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三个晚上没有回家睡觉了,两坨眼袋蔫蔫地耷拉着。 “茶水间冰箱有果汁,需要自己去拿,我要忙退币”,王磊面前堆满了各种文件,全是投资他们团队所开发ICO(首次代币发行)代币的投资人资料,王磊一边收邮件一边核对投资者信息,人工审核完毕后,再转接同事,给投资人退回相应数量的代币。 王磊他们团队的ICO已经于8月初顺利融资完成,24小时不到的时间就融到了数千万元人民币,目前代币也已经在国内的交易平台上线交易。 9月4日之前,团队忙着赶进度实现项目落地,每天晚上大约11点才离开公司。而4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文,对ICO融资项目定性为“未经批准的非法公开融资行为”。所有的ICO平台和项目方不仅要核查调整项目进度,还必须一边着手清退代币等相关事宜。 “4号下午三点多,我的朋友圈就炸了!我们几乎毫无准备,只知道刚刚上线的代币全部要下架,至于怎么退还给投资者,完全不知道怎么办。”王磊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三天其实还没退多少。那么多投资者,有直接参与ICO的,有二级市场交易的,还有一些私募的投资人也要求我们退币。回购代币过程中,区块确认也需要时间,再给我十天估计也退不完。”他说。 进去容易出来难 目前,ICO交易平台陆续发布公告称将按规定做好清退工作,下架代币并原路返还投资者钱包。然而,据投资者反映,“进去容易出来难”,目前平台上的代币转出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平台转出等待时间较长,有些ICO代币甚至还未提供转出服务。 据第一财经此前报道,如今所有的国内代币做了退币处理,按照比例退到投资人的账户,基本都是以ICO的初始价。不过,二级市场回购方面,各家做法还存在差异,有些尚未公布具体方案。 “退币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给直接参与ICO的投资者退币,另一部分是给在二级市场交易ICO代币的投资者退币。”某区块链创业团队联合创始人对记者表示,直接参与ICO的投资人可以通过ICO平台退币,这部分比较简单也容易操作。 发文下达之后,ICOAGE等ICO交易平台在官网首页提示提供一键退币功能。平台会积极与项目方进行磋商,即使项目方不接受退币,平台会先行垫付相关数字货币,确保投资者“资金”安全。目前在平台上所有已认购但尚未发币的项目,用户均可点击“退币”按钮完成退币,按原来投资数额的数字货币将会实时退回到用户的账户中,并且用户可以随时提币。 不过,记者7日致电上海一家ICO交易平台询问退币进度时,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一键退币”并不容易实现,因为几乎所有操作都是纯人工完成。即使现在平台上下已经投入所有的人力物力、不眠不休进行退币,但要退的币实在太多,还需更多的时间来完成整个退币工作。 ICO365官网7日发布公告显示,截至6日,仍有两家项目方在沟通对接中,未确认清退以及提供清退的处理方案。同时,除了以太坊(ETH)和比特币(BTC),清退处理期间,其他币种的提币申请全部暂停。 由于ICO平台退币、提币量太大,ICOINFO还设置了“T+1”的规则,用户获得退回的比特币和以太坊,提交提币申请后,第二天才能提到钱包。 “二级市场交易所的ICO代币清退就更麻烦了。有些项目融完钱之后,已经过去一段时间,团队实际上已经将部分融资投入项目运作之中,要一下子全部退还给投资者,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上述区块链团队联合创始人向记者坦言,希望监管层能进一步给出实施细则。 数字货币泡沫化仍在蔓延 这三天唯一让王磊觉得开心的是,ICO被禁当天,比特币、以太坊等仍然可以交易的数字代币出现暴跌,王磊在5日晚间比特币和以太坊处于低位的时候,抄底了。 “直觉告诉我,这次禁的只是ICO,而不是比特币,就算下一波可能要清理交易平台,但这期间比特币还是会涨,我就把这几天的加班费全投进去了。”王磊描述的时候,神情很得意,此时的比特币距离5日晚间已反弹30%。 王磊背后坐着的东北妹子撇了撇嘴,“我比他晚一天进入的,没他涨得多,不知道能不能抄底”。 “上帝欲使人灭亡,必先使人疯狂。”东北妹子说话虽然直接,但不无道理。 继4日ICO取缔、数字代币市场遭受重创之后,比特币价格于5日晚间起开始回调。9月6日日本比特币交易平台bitFlyer率先突破3万元人民币,Bitfinex、Coinbase等交易平台均已突破2.9万元大关。 随着国际比特币价格大幅领涨,国内比特币价格开始跟随上涨。9月5日10时,火币网比特币价格最低跌至22592元,随后触底反弹,截至9月7日16时,比特币报价28800元,反弹幅度近30%。 分析人士认为,价格上涨的原因是部分投资者的一部分资金开始向比特币、莱特币等相对较为成熟的数字资产转移,但此类加密货币的风险也是始终存在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RobertShiller)在周二公开的访谈中重申了他的观点,那就是“比特币是一种泡沫”,并且超过了近期历史上其他大部分泡沫。 华尔街预言家、欧洲太平洋资本有限公司(EuroPacificCapital)首席执行官席夫(PeterSchiff)近期也断言,整体而言,比特币就是一个巨大的泡沫。 席夫表示,21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破裂是投机行为的一个例子,这种投机行为最终导致了互联网泡沫崩溃。而现在,比特币泡沫及其他加密数字货币泡沫也存在崩溃的风险。比特币及其他加密数字货币都存在通货膨胀的问题,这些数字资产不断创造新的市场,最终供给量会超过市场需求。比特币泡沫破灭的问题需引起投资者关注。[详情]

央视高度关注ICO代币融资:又一件皇帝的新衣?
央视高度关注ICO代币融资:又一件皇帝的新衣?

   今日关注,代币融资,又一件皇帝的新衣? 9月4日国家七部委联合下发了一个文件,要叫停这种代币发行融资,也就是专业术语叫做ICO,为什么要叫停,它带来的危害有可能是什么,这种叫停带来的前景,又会是什么?央视新闻《新闻1+1》对此进行了关注。 在全世界流通的货币大概是有170多种,在互联网上流通的网络的货币,据我们国家的官方平台的统计,大概是有421种,这是目前能够监测的到的数字,在互联网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有很多东西是监测不到的,因此可以想象,这个数字是远远大于我们现在现实世界流通的货币。 有一种可能性把网上的货币和虚拟的和现实的连接了起来,那就是有人在通过一种叫做虚拟货币的东西,描绘出一个宏大的投资前景,这个时候就需要用虚拟货币去投资,而虚拟货币却用的上投资者手中的真金白银。 以下为节目节选: 央视记者张艺瑾:在现场,很多展板上也印有某某链,某某币,这些的字眼,虽然一般人可能不太理解它们是什么意思,但事实上它已经成为了很多融资项目的噱头。我手上的这个名单,是今天参加宣讲的一些团队,我粗略地数了一下大概有三四十家。 解说:虽然这些虚拟币名称晦涩难懂,但丝毫没有影响投资者的热情,除了众多的年轻面孔外,也不乏四五十岁的女士,她们是专程从武汉赶到上海,并押注这些五花八门、准备上市的虚拟新币。 解说: 这些投资者之所以如此疯狂地投钱,正是因为虚拟货币的行情一再暴涨,一枚比特币的价格一度突破三万元人民币。在全国各地,这样的投资大会每天都在上演,甚至马勒戈币、韭菜币等匪夷所思的币种也登堂入室,这些看上去不靠谱的项目,不仅有人买,而且非常疯狂。 “我投了mlgb这个项目”,这是今年8月14号,投资人发表的一条微博。8月17号,他再发微博称,自己已经投资了18个ICO项目。他还声称:“不喝泡沫,你喝不到啤酒”。 这种投资到底有多火爆?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目前监测到的虚拟币约有421种。 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吴震: 2017年上半年,国内虚拟币融资项目,整个融资金额大概是有人民币26亿元。参与的人数我们监测到共有10.5万人。 解说: 事实上,代币并不是法定意义上的货币,代币发行融资不需要审批申报,没有任何资本门槛,仅仅基于一个创业概念白皮书,就能直接对公众募集资金。这很容易出现暴涨暴跌,甚至发行者跑路的情况。最近一家叫莱特中国的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就突然消失了。 投资者1: 当时是用在微商做的一个交易,许(诺)是半个月之内翻倍。 投资者2: 我被骗了18000元。 记者: 直接转到他银行卡里了。 投资者2: 对,直接转到他储蓄所。 解说: 前天下午三点,央行联合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明确指出代币发行融资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播报:2017年9月5日新闻: 对于虚拟货币到底是什么,这次央行给出了明确定性,代币或“虚拟货币”不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也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解说: 受此公告影响,各大代币全线下跌,特别是比特币、莱特币以及以太坊等“主流币”均出现较大跌幅。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币20分钟内跌去近2000元,昨天,比特币抛盘增加,一度跌至23000元。同时,还有15家ICO项目交易平台公告称暂停ICO业务。 今天,有媒体发文称,“七部委叫停的ICO,一半是贪婪,另一半博傻。”还有评论称,“ICO的暴利已经超过了贩毒,人性贪婪,在这个时候监管尤其不能缺位。”如何不再放任虚拟货币疯狂?监管层是时候出手了。 董倩: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代币融资发行也就是ICO,听起来是一个相对专业的名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到底什么意思。先来看最权威的定性,七个部委的定性是什么呢?代币发行融资是指融资主体,通过代币的违规发售、流通,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等所谓的虚拟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这是官方对它的定义。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就是我们今天说的ICO,也就是代币发行融资这过去的半年甚至一年,它的状况是什么一种情况,在我们国家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 那么2017年上半年,我们国家呈现出来的情况是,国家的平台监测到,那么现在提供ICO服务的相关平台43家,然后截止到7月18日,就是上半年,那么监测平台发现项目是65个,参与的人有多少呢?有10.5万人次,然后涉及到钱是26.16亿,那么这是一些相应的数字。 在面对这样的一个迅速积累的,不管是资金还是人还是项目的时候,那么肯定也积累了巨大的风险,相应的在8月底到9月初的时候,相关的部门也已经出台了的一系列的防范包括提醒,比如说或者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一个处置非法集资的条例的征求意见稿,然后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发布了一个这是有风险的提示函。那么相应的互联网、金融协会也发布了相关的风险提示。在进入了9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还有包括央行在内的国家七部委到今天发布公告叫停ICO。 那好了,接下来我们就要连线一位专家,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胡滨副所长。首先胡所长您给我们解释一下,因为今天我们在说代币的这种融资,代币的融资它的出现我们说它是一种为什么会出现?它天生的就是说要进行非法的融资去骗钱的,还是说它的出现也是要满足一些社会上的,也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急切的需求的,是哪一种?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胡滨: 你说的这种代币融资,现在我想有四种背景产生的,第一种我想最主要是在没有一个明确的监管制度、明确的一个交易规则的情况下产生的这样一种,所以它才会这么没有监管主体,野蛮的生长。 第二种它实际上从一个可以在部分上能取得一些融资公文的投资工具,已经演化成为一个投机炒作的工具。 第三个,当前的情况下,一些平台进行大量的夸大的宣传,吸引了投资者去投机的这样一种心理。 第四个也是反映出我们当前,我们在金融市场当中的一些缺陷,比如说我们没有能够为老百姓非常适合的稳健的这样一些多样化的金融投资的产品可供,所以才会被这样的ICO的产品吸引了很多的投资者去参与。 董倩: 胡所长您看,刚才我们也提及的几个数字,我们不妨用图表的方式,你比如说在,我们就以今年上半年为例,从2017年4月、3月,然后到6月你到它的增长幅度是一个非常陡峭的这样一个增速,这是这个项目,我们再来看它参与的人次,同样也是一个非常陡峭的这样一个人次,包括钱在内。 那为什么市场会对这样的一个代币的融资,会展现出这么强烈的兴趣呢?什么原因您分析。 胡滨: 我想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金融科技这个概念现在开始逐步的深入人心,那么老百姓对它又渴望,但是又不真正的了解,所以当ICO出现以后认为这可能是一个金融创新的工具,那么这个也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刚才我说过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一个工具是在没有任何行政监管部门,没有规则的情况下去发生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那么就像当年的P2P网络接待一样,野蛮的爆发式的增长,因为现在不做,将来一旦出了规则以后可能就失去了一个先机,所以才会这样大量的快速的增长。 董倩: 胡所长,刚才在短片里面,有一位投资者也说了这样的一番话,他说你不喝泡沫,你根本就喝不到啤酒,那么您怎么看他表述的这样的一种投资也好,投机也好的心态,包括您看我们可以援引一个北京青年报带来的这么一个例子,就因为有ICO,那么ICO这样的一种方式,有些投资者像坐过山车一样,那么比如说一上来就是涨幅200多倍,然后又剧烈的下滑,然后又有所起色,这意味着什么?对于投资者来说。 胡滨: 刚才说的如果把这个ICO比作一杯啤酒的话,我说这个ICO的这杯啤酒是一个异化的啤酒,那么我们知道,您要想喝啤酒是泡沫少啤酒多。那么我们现在的ICO实际上是泡沫多啤酒少,那么这些泡沫是指什么呢?比如说这些非法的集资,诈骗、传销等等,而真正那些啤酒呢就是可能为一些科技企业,募集了一些虚拟货币的这样一些功能,所以你说这样一杯啤酒我们到底要不要,所以我们首先第一步是先把泡沫给压缩了,然后我们才能体现出它能够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这样一些基础功能。 董倩: 好,谢谢胡所长,稍候我们会有更多的问题给您。刚才我们也说了ICO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相对新鲜的事物,那么投资者虽然多,但是毕竟还是限制在比较少的这样的一个范围内,那么他们想投资,是希望能够在短期得到巨大的收益,但现实情况回报给他们的又是什么呢?我们继续关注。 解说: 在众多虚拟币中,最著名的要数比特币。从2009年出现以来,每枚比特币还不到一分钱,八年后,比特币已经突破了3万元人民币,直到今天,它的最新报价在2万8千元左右。正是在如此疯长的示范效应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己发行各种虚拟货币。而一旦出现暴跌时,跑路就成了一些“代币”发行者的选择。 莱特中国就是一家突然间消失的虚拟货币网站。之前,这家网站发行了一种新的虚拟币,但还在集资阶段就消失了。根据记者的调查,在工信部的网站备案系统中,这家公司真正的名字并不叫莱特中国,而是叫瑞通光泰。 央视记者张艺瑾: 按照工商资料上显示的通讯地址,这栋写字楼的7F办公室,应该就是莱特中国的所在办公地,然而在现场我们却发现,这间办公室的实际所有者,确是另外一家公司。 解说: 正当记者准备离开的时候,在写字楼的门口,碰到了几个也是来找这家公司的人,他们告诉记者,他们投资了这家公司的虚拟币众筹业务,但是最近一段时间,电话总是打不通,即便是打通了也告诉他们,打错了。 投资者张先生: 你好,是瑞通光泰吗? 电话: 不是,咋回事儿? 张先生: 莱特中国? 电话: 不知道。 张先生: 微商币是我们公司做的吧? 电话: 不是不是。 解说: 这是这家公司的宣传广告,他们宣称未来微信之间的交易,包括微商都会使用他们发行的这种网络货币进行结算,如此光明的市场前景,巨大的投资回报,让不少投资者动了心。 投资者张先生: 因为现在微商比较火,所以说当时是(说)用在微商以后的交易,许(诺)是半个月之内翻倍。 解说: 正当这些投资者还沉浸在发财致富的幻想中时,在两个多月前,这家公司先是网站突然无法显示,随后,QQ上的客服人员也将全部投资者拉进了黑名单,眼下,他们投资的资金也无法追回。 那么,虚拟币所谓的“上市”,究竟是怎么操作的呢?记者走访了一家正在进行融资的项目团队。 某虚拟币融资项目负责人兰波: 大约是筹了2000多个比特币吧,这是其中的一个(收款)地址,这不是所有钱包的全部。 解说: 兰波,某融资项目负责人。据他介绍,国内融资的目标金额通常为几千万人民币,大项目能轻松上亿,大大高于一些新三板上市公司的募资金额。 某虚拟币融资项目负责人兰波: 从这种类IPO的这个角度来讲,它也没有监管,大家可以自由上去代币。 解说: 不需要申报审批,没有任何资本门槛,仅仅基于一个创业概念白皮书,就能直接对公众募集资金。 目前国内的交易市场上,已经有不少虚拟币价格一路下跌,然而由于团队信息很少对外公布,对于这些项目的真实经营情况不得而知。 某虚拟币融资项目负责人帅初: 目前就是如果发生这种比如说开发团队这个跑路,或者说开发团队没有实现当初的承诺,那给投资人造成的损失,其实是没有任何保障的。 解说: 随着“虚拟货币”交易的大幅增加,代币发行融资也呈现爆发式增长。 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吴震: 我们监测到的传销币大概有421种,但是有些是部署在境外,但是它的主要的用户还是在境内。 董倩: 不需要申报审批,不需要投资门槛,甚至有的根本就连投资的白皮书都没有,仅是需要所谓的有影响力的人来忽悠两句,然后就能够吸引到公众的众多的真金白银。 这一方面说明监管的的确是有空间,但是另外一方面在被应允了有巨大收益的同时,投资者自己也不妨想想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接下来我们继续连线胡滨副所长,那您看我们刚才一开始就说了现在七个部门联合要把这样的一个代币投资叫停,叫停之后呢?这是就不干了以后不许干了,还是说未来要有一段时间还有可能再去做? 胡滨: 实际上我们这一次叫停止代币发行,它不是禁止,那么停止的是什么呢?停止的是非法代币发行。因此呢本身ICO这种发行呢,它具有一定的现实需求,也有它的合理性,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防止被利用作为投机的工具,所以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是叫停以后,要进行清理整顿,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然后制定相关的规则,明确谁来管怎么管,下一步才能规范的发展。 董倩: 胡所长在保护了投资者利益的同时,是不是也伤害到了创新者的利益?你比如说很多科技公司,他们苦于融资无门,在种种融资渠道受到了堵塞的情况下,他们也许会创新出这样的一条对他们是行之可行的一种融资方法,但是如果这样说是目前看是先叫停,对他们来说是不是一种伤害? 胡滨: 你说的这种现象可能会存在,但是我们也有机制来应对这种,其实你反映的问题就是如何平衡金融的创新与风险控制的问题,那么这里实际上在这里我希望呼吁在中国尽快的引入沙盒计划,给创新一个安全的空间,可以进行一些实验。 那么这种情况下等成熟了以后再出去,再向公众去推出,这个是一个好的监管机制,可以鼓励创新,特别对这种金融科技的产品。 董倩: 因为科技和金融,科技的创业、科技的创新往往更需要金融的创新来给予助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的确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把这个叫停了,在这种情况下您刚才说到一个沙盒计划,怎么能够疏堵结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既保证科技的创新、金融的创新,另外一方面又足够去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胡滨: 那么首先我们在叫停之后是堵,然后要疏,怎么疏?那么我们要明确像ICO这种产品的发行的规则、监管的主体、审批的程序、投资者保护等等相关的要求,那么这种情况下然后让那些真正的能够体现出现实实体经济需求的ICO可以正常的发行,这是一个。 第二个呢,我们在监管者要有加强我们的监管技术,通过监管来及时的发现风险,这种情况下,我们才有能防止风险的发生的同时,又能够让真正的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产品能够推向市场。 董倩: 好,非常感谢胡所长。其实今天我们在说到金融的创新和监管的时候,又要反复的说同样一句话,就是一方面我们要加强监管,这当然义不容辞。 但是另一方面,作为投资者,你在投资的时候,是不是也要问自己有一句老话叫“天要使之亡,必先使之狂。”脑袋一定要清醒。[详情]

强监管给ICO市场泼冷水 多个ICO发行人开通退币通道
强监管给ICO市场泼冷水 多个ICO发行人开通退币通道

  新华社广州9月7日电 题:多个ICO发行人宣布开通“退币”通道 新华社记者吕光一、王凯蕾 央行等部委近日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在虚拟货币圈引发强烈反响,多个平台ICO项目下架,几十家进行过ICO的区块链项目发出公告,接受监管并开通了“退币”通道。 4日,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将代币发行融资(ICO)认定是一种未经批准的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要求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立即停止。 公告一经发出,便在ICO圈引起强烈反应。据记者了解,好好ICO、ICOGOGO、币认购等平台已将ICO项目下架,51ICO等则在官网上发出公告:停止ICO业务。 在监管公告发出的两天内,各大代币价格几乎全线下跌,其中比原链和Primas跌幅超过50%;量子链下跌超过30%。5日,比特币价格一度跌破23000元,日内跌幅超过10%。7日早上,火币网上的行情显示,比特币、莱特币等主要币种几乎仍处于小幅下跌状态。 此前,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发布的《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国内已完成的ICO项目共计65个,累计融资规模26.16亿元人民币,累计参与人次达10.5万。该报告称,ICO存在诸多潜在风险,包括项目失败或跑路导致的资金损失风险、价格剧烈波动引起的金融风险、借ICO进行的诈骗、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风险等。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院院长黄震认为,强监管给狂热的ICO市场泼了冷水,让市场趋于理性。 专家认为,ICO纳入监管,对虚拟货币来说也是一个警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执行院长陆军说,虚拟货币如果与ICO联系到一起,成为交易工具,会威胁到金融安全,监管层必须介入的。 在要求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立即停止之外,为保障投资者权益,监管公告还要求,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应当作出清退等安排,合理保护投资者权益,妥善处置风险。 记者了解到,在各大ICO交易平台网站上,已有几十家进行过ICO的区块链项目发出公告称接受监管并开通了“退币”通道。[详情]

ICO 被叫停的众生相
ICO 被叫停的众生相

  针对ICO监管风波,我们再一次请来了几位业内人士,为大家解读ICO监管的真实用意和市场的错误解读。以下是ICO聊天室内容:9月4日,央行等7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为这场赌局划上句号。该公告明确指出,ICO代币发行融资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近几个月突然走红跃入人大众视线的ICO,是区块链项目方通过发行代币募集资金的一种方式,但该资金并不是人民币、美元等法定货币,而是可以兑换法币的虚拟货币(比特币或以太坊);项目发行的代币(相当于原始股)随后可以在数字货币交易平台(相当于沪深二级市场)上进行交易和流通。“今年大部分ICO项目代币在交易所价格都涨了3~20倍左右。”一位ICO从业者感慨。仅靠一个只有白皮书的空壳项目,就能轻松募集数千万甚至数亿资金,ICO屡屡创造一夜暴富神话,在吸引了越来越多追逐高额利润回报的散户参与投资的同时,也极速催生了大量泡沫和骗局。此次央行出手整顿,终结了ICO行业乱象。据了解,诸多交易平台上发行的代币出现暴跌,很多投资人已经割肉空仓离场,有的项目正进行资产清退,而另一部分人则掂量着手里的代币,忐忑在进退两难之间。其实对于从事投资区块链事业的人,这是他们最想看到的结果。因为行业技术人员可以在政策的指引和保护下做想做的事,而普通投资者减少山寨币空气币的投资概率。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晚上。我们拥抱监管,但希望政府为创新留出空间”面对记者的采访,一位区块链项目负责人流露出一点委屈和惋惜。打击ICO领域的乱象当然是好事,但会不会让一些真正的创新项目“躺枪”呢?责任编辑:李思凡[详情]

中国最大的ICO:将全数退还用户投入的比特币
中国最大的ICO:将全数退还用户投入的比特币

  【中国最大的ICO表示将全数退还用户投入的比特币】 据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的声明,代币“龙头”NEO(曾用名“小蚁股”)表示,在中国央行宣布首次代币发行(ICO)融资非法之后,其将退还用户投入的比特币。NEO是以市场价值计第12大的加密货币。用户可以在10月17日之前申请全部退回所投入的比特币。NEO将继续在现有法律框架之下发展。今年第四季度,NEO将联合国际法务团队,建立符合主要国家合规要求的法律框架。(彭博) [详情]

暴风眼中比特币:信徒坚定看好 不炒股不看K线图
暴风眼中比特币:信徒坚定看好 不炒股不看K线图

  文 | 新浪财经 张彦如 ICO完了,有人在庆幸、有人在等待。 但关于区块链、比特币的讨论还在持续。 张琪自称为比特币的信徒。 2013年,她以4000左右价格购入40枚比特币;2016年,为在北京购房以1万左右的价格卖出近30枚。 “我是个长线持有者,手里还有10多枚比特币,不打算卖了。”说起比特币时,她有些兴奋地向新浪财经谈起投资心路,“刚接触比特币的时候,币圈还算是个小圈,关注的人少,但价格已最高涨至8000多元”。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张琪也不例外,她看重的是比特币的投资价值、保值能力。ICO监管政策来袭之后,比特币价格随即下泄,“我是信徒,坚定地看好比特币,不会卖,投资失败也认了”,她说道。 火币网数据显示,近两日比特币最低跌至22592.31元,相较于9月2日的32350.00元高点价格,跌去了近万元,四天里最大区间跌幅达30%。 不过,9月6日早间比特币站上28000元关口。截至19点,报价28423.04元,日内涨8.39%,最高报28200元。 中国政法大学金融创新与互联网金融法治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赵鹞对新浪财经分析称,比特币价格上涨很正常:第一,庄家没有出手;第二,央行要求已成功ICO项目清退比特币,对比特币的需求短时间内增加。 比特币的冷热思考 所有事件的焦点要追溯到两天前。 9月4日,央行等7部委剑指ICO,所有项目全部叫停,已完成者需要逐步清退。 但新浪财经接触的一位业内人士称,许多人已经奔赴国外考察,“拿到钱的不想还回去,拿到代币的投资人则不希望自己是最后一茬韭菜,寄希望于代币上线国外交易所”。 有消息称,薛蛮子昨日已坐飞机出境考察。 震慑力极强的ICO监管政策,毫无意外波及到了比特币、区块链。 对于比特币的争议仍然存在。一方观点认为,7部委的公告已经透露监管动向;一方却坚定地认可比特币会受到更多人的认可。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则公开表示,比特币是全球化的区块链资产,可以在境外或地下交易,因此完全取缔有难度。但比特币等虚拟货币能够实现点对点匿名转账,对于中国资本项目管理和洗钱监管是一大挑战。 他建议,应根据有关的法律规定,针对利用虚拟货币从事违法行为的人进行更加严厉的监管。 还有意思的是,新浪财经和张琪针对比特币展开的一小段对话。 新浪财经:剩下的10多枚币会卖吗? 张琪:不卖,未来我打算留给孩子 新浪财经:除了比特币,你炒股吗? 张琪:从来不炒股 新浪财经:看K线图吗? 张琪:不看,我是长线持有者 新浪财经:那为什么相信比特币升值、保值? 张琪:我是信徒 新浪财经:为什么自称信徒? 张琪:与其说我是比特币信徒,不如说我是自由市场经济的信徒。 “心安”的区块链 有关区块链的争议则远远少于比特币,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技术得到的称赞颇多。 据新浪财经了解,很多银行、保险、互联网金融公司,在宣布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时,皆不约而同表示自己在研究区块链的应用。 盛松成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仍应该鼓励区块链技术,“其实比特币可以说是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个、最著名的载体或应用,该技术已经被世界机构、政府、企业、专家、从业人士广泛确认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革新性技术。 遗憾的是,区块链技术至今未找到最火爆的应用场景,但这似乎并不影响诸多创业人士投身其中。 “监管对ICO乱象的治理,是刮骨疗毒、刺破繁荣假象”,在博晨理论研究部负责人李志阔看来,ICO非但不能代表区块链,甚至完全是区块链的反面,和区块链精神背道而驰。而监管政策的出台,必然会给过热的ICO市场浇下一盆冷水,同时还会清除一批披着打区块链旗号的李鬼公司。 37°——不偏不倚,如实报道 [详情]

经济日报:叫停ICO是整顿不是“一刀切”
经济日报:叫停ICO是整顿不是“一刀切”

  日前,ICO(Initial Coin Offering,即首次代币发行)被叫停。ICO的确到了需要监管层介入的时候,这一次整顿主要是为了风险警示和保护投资人利益,并非“一刀切”。放任ICO发展有较大风险。ICO涉及一对多融资,类似众筹或募股,对融资项目及投资者适用性应该有一定的监管要求。大量没有前途的ICO项目甚至本身就是欺骗,不仅让投资者承担巨大风险,也让真正区块链创业团队颇多抱怨,实际上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后果。监管这次出手,采用实质大于形式的穿透式监管,不争论法务,依本质定性;先清退归零,然后再按新规则运行,这样的做法能够迅速改变现有ICO乱象,是相当有意义的。但是,叫停ICO并非“一刀切”,虚拟货币和区块链技术应该分开看。虚拟货币不是货币。任何虚拟货币本质上都不是货币(法币),技术的进步确实会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制度改革,但技术不能替代国家的经济政策。作为最主要、著名的区块链技术载体和应用,比特币是全球化的区块链资产,可以在境外或地下交易,完全取缔有难度。但是,比特币等虚拟货币能够实现点对点匿名转账,对于中国资本项目管理和洗钱监管是一大挑战。应该根据有关法律规定,针对利用虚拟货币从事违法行为的人开展更加严厉的监管。区块链技术本身仍然值得鼓励。我国仍应该鼓励区块链技术,目前该技术已经被世界机构、政府、企业、专家、从业人士广泛确认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革新性技术。由于我国网络应用普及,人口众多,特别是对移动金融有很好的接受度,区块链创新甚至可能像互联网应用一样,走在世界前列。区块链电商、区块链服务端BaaS、区块链救助账户等应用在中国纷纷诞生,不少应用项目的创意属全球首创。据统计,2008年至2017年,我国区块链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数量全球第一,共递交550份专利申请,超过排名第二位的美国。新一代区块链系统正在加密技术、高频交易、能耗等方面不断进步。不过,我国区块链技术发展迅猛,鱼龙混杂在所难免,监管及时介入是对区块链行业的呵护,能让区块链行业更加稳健地发展。希望这次监管能够真正打击传销币和“空气币”,并对真正严肃创业的区块链创新项目有所甄别和区别对待,保护严肃的投资者和创业者的利益。(盛松成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详情]

ICO风险隐患积聚 监管及时出手治金融乱象
ICO风险隐患积聚 监管及时出手治金融乱象

  本应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创新项目,但是过去几个月,代币发行在我国的发展却“变了味”。大部分的项目变成披着高科技外衣的违法融资活动,变成没有任何投资门槛的法外之地,变成一场充满疯狂和虚无的资本泡沫。 9月4日,包括一行三会在内的七部门出台严令,以ICO融资为代表的代币发行融资被叫停,并且被定性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上证报记者获悉,ICO融资已被纳入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范畴,各地金融办已经行动起来,逐案研判,根据不同案例的本质属性适用的罚则,进行执法和惩处,提交相关部门予以取缔,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存量代币清退工作则由代币融资交易平台与投资者自行协商清退,清退的项目若发生损失,由投资者自行承担。 疯狂的资本泡沫 何为代币发行融资?核心是以虚拟货币为融资标的的一种融资行为,融资主体发行自己的代币,投资人以比特币等主流虚拟货币来交换相关代币。投资人获得代币后,既可以获得代币所代表的权益收益,也可以在二级市场转让。目前来看,投资人主要以代币在二级市场的炒作升值来盈利。 记者从权威部门了解的不完全数据显示,2017年以前,国内ICO项目一共只有5个;今年1至4月新增8个,5月新增9个,6月则新增了27个,上半年项目总计融资26亿元,参与人数十万人以上;到了7、8月,上述数据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估计全国范围内涉及资金达几十亿。从地区来看,北京、上海和广东是ICO的“重灾区”。 业内专家分析,ICO融资短期呈现爆发式增长,风靡全国是有原因的。一方面,代币发行融资是全新的融资方式,各国各地区还没有针对此类融资方式的法律界定,大量发行人瞄准了监管空白。 另一方面,投机炒作。ICO项目没有投资者适当性要求,短期炒作可以获得超高回报率,引发投资人哄抢。而且,前期相关监管部门开展邮币卡、P2P领域的整治,大量资金退出后流窜至ICO领域。相关统计显示,65%的ICO项目市值增长超过一倍,21%的项目市值增长超过100倍。 而且,因为没有监管的约束,融资流程异常简便。有些代币发行、购买、确认、融资等手续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例如“量子链”项目,仅仅用时117个小时,融资近1亿元人民币,创造当时国内ICO融资的最高纪录。 正确认清风险 经记者观察和梳理,目前我国代币发行融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项目鱼龙混杂,虚假风险很大。市场上在做的项目有美容、白酒、竞技,有的在融资过程中根本没有项目,有的是虚假项目。融资资金到位后,大部分“白皮书”承诺的计划不会落地实施。 与此同时,投机炒作风险非常严重。大部分投资者缺乏专业知识,完全不关心基础资产的情况。部分代币发行者或者交易平台利用投资者的这种心理,采用刷单造假、坐庄抬拉等方式操纵市场,加剧炒作气氛。 ICO的火爆更是吹大了比特币的价值泡沫。年初以来,比特币价格不断上涨,从5000元左右涨至3万元。更值得警惕的是,比特币当前不仅被作为虚拟商品来炒作,更成为走私、贩毒、洗钱等非法交易的重要支付手段。 代币和比特币的泡沫双重叠加,让中小投资者面临更大的投资风险。针对这种情况,监管果断出手,要求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应当作出清退等安排。 实则,其他国家的监管当局对于火爆的代币发行融资也给出风险提示。美国证监会8月发布风险提示函,对于上市公司利用区块链、代币炒作、抬高股价的行为进行警示,新加坡等国也提示了代币风险。 在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看来,ICO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是很正常的,ICO具有众筹、募集资本的嫌疑,放任发展不予以监管是有很大风险的。 “大量的没有前途的项目本身就是欺骗,不仅让投资者承担巨大风险,也让真正区块链创业的团队颇多抱怨,实际上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后果。”盛松成指出,这一次整顿主要是为了风险警示和保护投资人利益。[详情]

各地金融办将对ICO后续处置进行逐案研判
各地金融办将对ICO后续处置进行逐案研判

   【各地金融办将对ICO后续处置进行逐案研判】日前ICO(首次代币发行)被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等七部门公告叫停。公告强调,ICO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记者获悉,各地金融办将对ICO后续处置逐案研判。业内人士表示,及时取缔ICO有助于遏制更大规模的非法融资行为,避免风险蔓延给民众造成更大的损失。(中证报) [详情]

ICO炒作涉及资金数十亿吹大泡沫 北上广成重灾区
ICO炒作涉及资金数十亿吹大泡沫 北上广成重灾区

  涉及资金数十亿元、参与人数10万以上——ICO炒作吹大比特币价格泡沫 《经济日报》记者日前获悉,针对ICO融资,目前各地金融办已经开始逐案研判。从地区来看,北京、上海和广东是ICO“重灾区”。 9月4日,七部门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明确指出,对于ICO,目前不能有增量,对于存量则应当作出清退。如果发生损失,投资者风险自担。 目前,ICO已被纳入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上周五,各地金融办已收到一份ICO平台名单,要求地方金融办加强对名单中相关高管及其账户管控,最大程度保护投资者资金安全。 工信部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以前,我国ICO项目一共只有5个;今年以来,ICO迅速发展,1月份至4月份为8个,5月份9个,6月份成倍增长,数量达到27个。截至今年上半年,ICO总计融资26亿元。但到了7月份、8月份,ICO项目数量飙升。目前,估计全国范围内ICO涉及资金数十亿元。截至上半年,ICO项目参与人数已在10万人以上。 ICO究竟为何发展如此迅速?一是因为缺乏监管。由于是新生事物,此前监管并没有为之定性,各国也还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使得大量发行人钻了空子。二是因为投资炒作盛行。ICO以短期炒作可获得超高回报为引诱,引发投资人哄抢,造成游资炒作。尤其是近一段时间,相关监管部门严查邮币卡等市场,不少资金在退出这些市场后,转而炒作ICO。三是ICO融资标的是代币,对于融资企业来说相当便利。四是在监管的缺失下发行十分快捷,很多发行确认手续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就能完成。 ICO存在的风险不容忽视。目前,各种ICO项目鱼龙混杂,大部分是虚假项目。有的连“白皮书”都是空白,业内戏称为“PPT融资”。大部分项目在融资资金到位后,白皮书中承诺的计划根本不会落地。同时,ICO投机炒作风险严重。大部分投资者缺乏专业知识,完全不关心基础资产情况。同时,大部分平台更采用坐庄、抬拉等方式哄抬价格,在代币进入二级市场后,有的代币在10天内市值缩水三分之一。 我国ICO的炒作更吹大了比特币价格泡沫。年初以来,比特币价格不断上涨,从5000元左右涨至30000元。更为严重的是,比特币当前不仅是被作为虚拟商品来炒作,由于其匿名性、去中心化等特性,更成为了不法分子洗钱、非法交易、逃避外汇管制的重要工具。 业内专家、行业协会和相关部门多次提醒,ICO相关代币与人民币或者央行研发的法定数字货币无关,大部分都是传销币、集资币,希望投资人予以警示。此前,央行联合各部门已经打掉一些冒用央行名义推广数字货币的个人和企业。早在6月15日,央行就发出了“关于冒用人民银行名义发行或推广数字货币的风险提示”。(经济日报记者 陈果静)[详情]

评论:ICO泡沫被刺破 区块链发展将回归正轨
评论:ICO泡沫被刺破 区块链发展将回归正轨

   ICO泡沫被刺破 区块链发展将回归正轨 王君晖 监管的最终落地,使几个月来甚嚣尘上的首次代币发行(ICO)造富幻梦归于破灭。这一区块链初创企业的融资方式,被明确定性为非法融资,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行为。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被要求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做出清退。措辞可谓严厉,态度可谓坚决。 值得注意的是,切不可将ICO这种融资方式和区块链技术混为一谈。此番央行公告中取缔的是ICO,但并未提及区块链,可见其用意并非是限制区块链的发展,而是为了打击隐藏其中的投机行为,薅除野草,促其走上更健康的轨道。 ICO最初的功能是为区块链相关的初创企业募集资金,仅限于极客圈。然而今年以来,随着几个相关项目发行的代币价格上涨几十倍,ICO逐渐被包装成“造富神话”,甚至开始吸引“大妈”们入场。众多ICO项目打着区块链的幌子,将相关概念堆砌到白皮书中,给区块链行业带来了虚假的繁荣,也带来了巨大的泡沫,随之而起的种种乱象,危害了投资者的利益,造成金融和社会风险的积聚。 但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其本身是中性的。区块链技术的可靠性、实时性、追溯性等特征可以在金融领域得到很好的利用。尤其是用于交易支付、资产数字化、智能证券、清算结算、客户识别等领域。为了避免这一技术被滥用,国家互金专委会曾发布《合规区块链指引》,从三个方面对区块链的合规性进行了研究和规范。包括在技术层面规范区块链关键的底层技术,使其作为区块链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石;在业务应用层面规范信息披露、身份认证、反洗钱、监管对接等相关业务的开展,防范潜在风险;在监管层面,探索基于区块链的监管科技,提升监管能力。 从区块链技术的落地来看,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当前推动区块链商用化的主力已由创业型小团队变成了全球的金融和互联网巨头,后者不需要借助ICO手段募集资金,且当前真正的区块链企业也主要通过服务B端的巨头获取利益,不必通过ICO募资。从这个意义上说,ICO被取缔并不会影响区块链的商业化进程。应用场景多元化是推动区块链技术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应用市场,区块链产业有望走在世界前列。 规范的监管对任何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对区块链这种新兴行业来说更是如此。但目前值得关注的是,监管重拳下,区块链创业者们是否真的会完全放弃“代币发行”这一融资方式尚属未知。目前已有区块链企业筹划出海ICO的传闻,由此可能引发的新风险值得警惕。[详情]

ICO风险隐患积聚监管及时出手 各地金融办已经行动
ICO风险隐患积聚监管及时出手 各地金融办已经行动

   ⊙记者 李丹丹 ○编辑 陈羽ICO风险隐患积聚监管及时出手治金融乱象 本应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创新项目,但是过去几个月,代币发行在我国的发展却“变了味”。大部分的项目变成披着高科技外衣的违法融资活动,变成没有任何投资门槛的法外之地,变成一场充满疯狂和虚无的资本泡沫。 9月4日,包括一行三会在内的七部门出台严令,以ICO融资为代表的代币发行融资被叫停,并且被定性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上证报记者获悉,ICO融资已被纳入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范畴,各地金融办已经行动起来,逐案研判,根据不同案例的本质属性适用的罚则,进行执法和惩处,提交相关部门予以取缔,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存量代币清退工作则由代币融资交易平台与投资者自行协商清退,清退的项目若发生损失,由投资者自行承担。 疯狂的资本泡沫 何为代币发行融资?核心是以虚拟货币为融资标的的一种融资行为,融资主体发行自己的代币,投资人以比特币等主流虚拟货币来交换相关代币。投资人获得代币后,既可以获得代币所代表的权益收益,也可以在二级市场转让。目前来看,投资人主要以代币在二级市场的炒作升值来盈利。 记者从权威部门了解的不完全数据显示,2017年以前,国内ICO项目一共只有5个;今年1至4月新增8个,5月新增9个,6月则新增了27个,上半年项目总计融资26亿元,参与人数十万人以上;到了7、8月,上述数据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估计全国范围内涉及资金达几十亿。从地区来看,北京、上海和广东是ICO的“重灾区”。 业内专家分析,ICO融资短期呈现爆发式增长,风靡全国是有原因的。一方面,代币发行融资是全新的融资方式,各国各地区还没有针对此类融资方式的法律界定,大量发行人瞄准了监管空白。 另一方面,投机炒作。ICO项目没有投资者适当性要求,短期炒作可以获得超高回报率,引发投资人哄抢。而且,前期相关监管部门开展邮币卡、P2P领域的整治,大量资金退出后流窜至ICO领域。相关统计显示,65%的ICO项目市值增长超过一倍,21%的项目市值增长超过100倍。 而且,因为没有监管的约束,融资流程异常简便。有些代币发行、购买、确认、融资等手续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例如“量子链”项目,仅仅用时117个小时,融资近1亿元人民币,创造当时国内ICO融资的最高纪录。 正确认清风险 经记者观察和梳理,目前我国代币发行融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项目鱼龙混杂,虚假风险很大。市场上在做的项目有美容、白酒、竞技,有的在融资过程中根本没有项目,有的是虚假项目。融资资金到位后,大部分“白皮书”承诺的计划不会落地实施。 与此同时,投机炒作风险非常严重。大部分投资者缺乏专业知识,完全不关心基础资产的情况。部分代币发行者或者交易平台利用投资者的这种心理,采用刷单造假、坐庄抬拉等方式操纵市场,加剧炒作气氛。 ICO的火爆更是吹大了比特币的价值泡沫。年初以来,比特币价格不断上涨,从5000元左右涨至3万元。更值得警惕的是,比特币当前不仅被作为虚拟商品来炒作,更成为走私、贩毒、洗钱等非法交易的重要支付手段。 代币和比特币的泡沫双重叠加,让中小投资者面临更大的投资风险。针对这种情况,监管果断出手,要求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应当作出清退等安排。 实则,其他国家的监管当局对于火爆的代币发行融资也给出风险提示。美国证监会8月发布风险提示函,对于上市公司利用区块链、代币炒作、抬高股价的行为进行警示,新加坡等国也提示了代币风险。 在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看来,ICO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是很正常的,ICO具有众筹、募集资本的嫌疑,放任发展不予以监管是有很大风险的。 “大量的没有前途的项目本身就是欺骗,不仅让投资者承担巨大风险,也让真正区块链创业的团队颇多抱怨,实际上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后果。”盛松成指出,这一次整顿主要是为了风险警示和保护投资人利益。[详情]

部分ICO项目欲出海 多国强监管非易事
部分ICO项目欲出海 多国强监管非易事

  ICO(首次代币发行)“整顿令”正在给过去的ICO生态带来新变化。 9月4日,一行三会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将国内ICO定性为未经批准的非法公开融资行为,并对各类ICO活动进行叫停,同时明确存量项目需做出清退安排。 伴随着整顿令的发出,目前已有包括ICOINFO、ICOAGE等不少于10家的ICO项目平台暂停相关业务。对此亦有行业人士指出,ICO并非只在国内存在,其同样存在于部分成熟市场国家。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目前部分ICO项目和投资者正在考虑转身前往海外市场寻求代币的投融资机会。 然而据记者了解,目前主流海外市场也对ICO采取了较为严格的监管限制。除此前美国证监会(SEC)将ICO纳入美国《证券法》监管外,数字资产行业发展较快的韩国、日本等地区也对ICO监管持强硬态度。 据一位熟悉成熟市场国家监管环境人士透露,主流海外市场的ICO项目多有较好的信用背景支撑,海外市场的众多投资者和ICO项目通常不会轻易接受国内任意项目的“投奔”,因此对ICO整顿令下的诸多尴尬的融资项目及其投资者来说,轻言“出海”似乎并非易事。 ICO,去海外做? “国内做不了,我们就去国外做。”ICO整顿令下,已有不少ICO投资者及项目发起人发出类似的感慨。 9月4日七部委整顿令发布后,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对部分ICO融资交易平台、线下ICO路演活动进行了叫停。对此有区块链行业从业人士称,ICO属于国际性活动,单边的整顿行动无法让其彻底终结。 “整顿ICO并非意味着这种业务就会消失,它本身就是个舶来品,所以一国的单边宣判非法并不影响整体行业趋势的发展。”一位在某央企工作的ICO前投资者张辰坦言。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国内现行的分业监管导致行为监管存在空白,因此当前整顿令对ICO的一刀切仍然具有必要性。 “国外资本市场制度成熟,行为监管效率较高,而国内的分业监管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是国内的ICO监管必须‘一刀切’的原因,”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交易平台人士称,“一方面因为现阶段的清理难度不大;另一方面确实调查发现大部分项目都存在涉嫌欺诈、底层资产不明确的风险情况。” 然而面对这场整顿风暴,不少国内项目及投资者似乎正在试图寻求出境投融资机会。 “美国、日本一些海外市场并没有一刀切,我们对当地法律和监管政策也在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一家曾参与ICO投资的创投机构负责人坦言,“作为新生事物,ICO还会继续发展,同样也会面临许多问题,并非所有项目都没价值。” 另有接近行业人士认为,目前ICO的出海更多还只停留在意愿及表态层面,倘若ICO出海规模过快影响金融问题,监管部门一样有方法采取措施进行防范化解。 “其实所谓的出境运作、投资ICO项目目前还只是一种表态,并没有落到实处,具体要看这个规模是否足够大,是否存在风险积聚,监管部门才会考虑是否采取进一步措施,”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代币交易平台人士称,“如果发现跨境风险,还是一样能够通过相应手段进行限制。” 海外监管并不“宽松”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位接触海外区块链行业人士处了解到,出海寻求ICO投资机会并不容易。 事实上,近期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对ICO及数字资产启动了相应的强监管动作。 例如今年3月,今年3月21日,日本内阁会通过《关于虚拟货币交换业者的内阁府令》,规定从事数字资产交易业务,需在政府进行申请并提交相应的信息报备。7月份,美国SEC也通过发布调查报告称,将数字资产的发行和销售纳入联邦证券法,并要求其进行注册,否则将视为非法。 而就在日前,比特币等数字资产交易活跃的韩国监管当局也启动行动——9月3日,韩国当局的金融服务委员会(FSC)牵头九部委公布了对数字资产的监管施行方案,表示将加强监管,并对洗钱、非法融资及非法交易活动进行调查;当地监管机构表示,对试图以ICO名义进行股权融资筹集资金的企业将“加大惩罚力度”。 有韩国方面法律人士称,这一表态也意味着韩国将对以ICO为名的非法股权融资活动采取整顿措施,而相应的监管升级窗口期或将在今年12月出现,不过韩国的ICO监管或亦将带有一定的“新老划断”色彩。 “韩国金融委员会9月3日表达的立场是,以发行证券的方式进行的ICO项目是非法项目”,9月6日,韩国金融监督院制裁审议委员会委员、金融委员会法令解释审议委员会委员、TEK&LAW律师事务所具太彦表示,“这之外的ICO项目不是非法项目因此可以继续发行,但12月后,金融监督院可能会出台更具体的监管措施。” 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本身海外项目质地比国内高出很多,其ICO发展也并未如国内一般野蛮生长;直到国内监管暴风已经来袭的近期,澳大利亚刚完成首个名为HCASH的ICO项目,目前已有多个落地支付应用,韩国国内则才启动第一个名为ENT的ICO项目,其背景亦为当地上市公司所发起,并有诸多知名人士参与,才得以顺利发行。 “许多人认为‘出海’做ICO就能逃避监管,这想得太简单了,海外市场的监管并不比国内更宽松,由于金融业务负外部性较强,对于非法集资的打击是全球共识,”一位接近韩国地区ICO项目的华侨表示,“首先海外市场投资渠道更通畅,并不是你随便发一个项目都有人接,另外并不是任何人都能作为ICO的合格投资者,项目本身也会选择自己适合的投资方。” (作者微信:lw8346860) (编辑:罗诺)[详情]

七部委叫停ICO非法融资 业内呼吁建立监管长效机制
七部委叫停ICO非法融资 业内呼吁建立监管长效机制

  七部委全面叫停ICO非法融资引发业界思考 应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长效机制 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周琰 进入2017年以来,ICO(首次代币发行)迅速升温,项目数量和融资金额在今年实现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也呈现出明显的泡沫化迹象。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已完成的ICO项目共计65个,累计融资规模26.16亿元,累计参与人次达10.5万。 事实上,新增ICO项目大多与区块链开发毫无关系,甚至引起一些传销组织乘虚而入。9月4日,悬在ICO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下,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对ICO融资全面叫停,七部委发布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明确表示,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任何所谓的代币融资交易平台不得从事法定货币与代币、“虚拟货币”相互之间的兑换业务,不得买卖或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代币或“虚拟货币”,不得为代币或“虚拟货币”提供定价、信息中介等服务。 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长李爱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监管对于ICO采取叫停措施,是因为其法律关系已经符合我国现有法律规定的非法金融活动。第一,央行发行的《公告》是依法防范,并不是‘出手狠’,而是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框架下评估ICO行为;第二,任何一种金融创新或改革都要回归法制轨道,遵守已成立的法律制度,不能突破禁止性的法律制度。” 据记者了解,ICO爆发式发展过程中广泛存在着公司资质良莠不齐以及跑路现象。 首先,截至今年6月底,依靠ICO融资的团队或者公司只有不到四成仍然存活,其他团队或项目已中止或卷款跑路。其次,ICO公司创新严重不足。国内大多数ICO公司技术以克隆已开源的比特币、以太坊等为主,研发人力资源实际上配置非常有限。这种大量的理想化或者想当然的应用场景产品项目,没有建立在未来市场实际销售驱动上,容易造成击鼓传花效应和庞氏骗局,而且这种状态正在急剧扩大。最后,骗局花样众多,有的提供假比特币或者以太坊地址诈骗投资人的虚拟币,有的谎称业界大佬担任公司技术顾问,实际上,项目相关内容均为虚构,甚至出现“空气融资”。 “ICO的危害已经暴露无遗,针对这种未经批准的非法公开融资行为,央行果断采取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中国政法大学金融创新与互联网金融法治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赵鹞对记者如是说,“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看到ICO风险的本质。第一, ICO虽然表面上是高风险创业项目,但并没有匹配的计划书,甚至拿着白皮书就向公众融资;第二,ICO在种子轮就进行公募的做法违反了基本经济规律,同时,区块链技术并没有缓解投资人面对的信息不对称甚至信息欺诈风险。” 国外方面,今年7月份,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其官网发布了一份关于ICO的“投资者简报”。SEC称:“在某种情况下,数字货币是一种证券,如果没有SEC注册或者豁免,它的发行就是违法的。”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之后,新加坡的金融监管机构也表达了对DAO和ICO进行监管的态度。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在8月1日发布通知称,如果数字代币“构成根据《证券和期货条例》第289章监管的产品”,则此数字代币的提供或发行将由MAS监管。 今年的ICO乱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互联网金融元年兴起的P2P,也印证了随着科技发展和更多新技术的应用,新的商业模式会不断出现的论断。而新生事物总是容易伴随更多的不规范、不确定和较多的风险等问题。业内人士表示,在叫停ICO之后,还需建立有效的互联网金融监管长效机制。[详情]

ICO炒作吹大比特币价格泡沫
ICO炒作吹大比特币价格泡沫

   《经济日报》记者日前获悉,针对ICO融资,目前各地金融办已经开始逐案研判。从地区来看,北京、上海和广东是ICO“重灾区”。 9月4日,七部门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明确指出,对于ICO,目前不能有增量,对于存量则应当作出清退。如果发生损失,投资者风险自担。 目前,ICO已被纳入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上周五,各地金融办已收到一份ICO平台名单,要求地方金融办加强对名单中相关高管及其账户管控,最大程度保护投资者资金安全。 工信部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以前,我国ICO项目一共只有5个;今年以来,ICO迅速发展,1月份至4月份为8个,5月份9个,6月份成倍增长,数量达到27个。截至今年上半年,ICO总计融资26亿元。但到了7月份、8月份,ICO项目数量飙升。目前,估计全国范围内ICO涉及资金数十亿元。截至上半年,ICO项目参与人数已在10万人以上。 ICO究竟为何发展如此迅速?一是因为缺乏监管。由于是新生事物,此前监管并没有为之定性,各国也还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使得大量发行人钻了空子。二是因为投资炒作盛行。ICO以短期炒作可获得超高回报为引诱,引发投资人哄抢,造成游资炒作。尤其是近一段时间,相关监管部门严查邮币卡等市场,不少资金在退出这些市场后,转而炒作ICO。三是ICO融资标的是代币,对于融资企业来说相当便利。四是在监管的缺失下发行十分快捷,很多发行确认手续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就能完成。 ICO存在的风险不容忽视。目前,各种ICO项目鱼龙混杂,大部分是虚假项目。有的连“白皮书”都是空白,业内戏称为“PPT融资”。大部分项目在融资资金到位后,白皮书中承诺的计划根本不会落地。同时,ICO投机炒作风险严重。大部分投资者缺乏专业知识,完全不关心基础资产情况。同时,大部分平台更采用坐庄、抬拉等方式哄抬价格,在代币进入二级市场后,有的代币在10天内市值缩水三分之一。 我国ICO的炒作更吹大了比特币价格泡沫。年初以来,比特币价格不断上涨,从5000元左右涨至30000元。更为严重的是,比特币当前不仅是被作为虚拟商品来炒作,由于其匿名性、去中心化等特性,更成为了不法分子洗钱、非法交易、逃避外汇管制的重要工具。 业内专家、行业协会和相关部门多次提醒,ICO相关代币与人民币或者央行研发的法定数字货币无关,大部分都是传销币、集资币,希望投资人予以警示。此前,央行联合各部门已经打掉一些冒用央行名义推广数字货币的个人和企业。早在6月15日,央行就发出了“关于冒用人民银行名义发行或推广数字货币的风险提示”。[详情]

盛松成:叫停ICO是整顿不是“一刀切”
盛松成:叫停ICO是整顿不是“一刀切”

  叫停ICO是整顿不是“一刀切” 盛松成 日前,ICO(Initial Coin Offering,即首次代币发行)被叫停。ICO的确到了需要监管层介入的时候,这一次整顿主要是为了风险警示和保护投资人利益,并非“一刀切”。 放任ICO发展有较大风险。ICO涉及一对多融资,类似众筹或募股,对融资项目及投资者适用性应该有一定的监管要求。大量没有前途的ICO项目甚至本身就是欺骗,不仅让投资者承担巨大风险,也让真正区块链创业团队颇多抱怨,实际上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后果。 监管这次出手,采用实质大于形式的穿透式监管,不争论法务,依本质定性;先清退归零,然后再按新规则运行,这样的做法能够迅速改变现有ICO乱象,是相当有意义的。 但是,叫停ICO并非“一刀切”,虚拟货币和区块链技术应该分开看。 虚拟货币不是货币。任何虚拟货币本质上都不是货币(法币),技术的进步确实会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制度改革,但技术不能替代国家的经济政策。 作为最主要、著名的区块链技术载体和应用,比特币是全球化的区块链资产,可以在境外或地下交易,完全取缔有难度。但是,比特币等虚拟货币能够实现点对点匿名转账,对于中国资本项目管理和洗钱监管是一大挑战。应该根据有关法律规定,针对利用虚拟货币从事违法行为的人开展更加严厉的监管。 区块链技术本身仍然值得鼓励。我国仍应该鼓励区块链技术,目前该技术已经被世界机构、政府、企业、专家、从业人士广泛确认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革新性技术。 由于我国网络应用普及,人口众多,特别是对移动金融有很好的接受度,区块链创新甚至可能像互联网应用一样,走在世界前列。区块链电商、区块链服务端BaaS、区块链救助账户等应用在中国纷纷诞生,不少应用项目的创意属全球首创。据统计,2008年至2017年,我国区块链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数量全球第一,共递交550份专利申请,超过排名第二位的美国。新一代区块链系统正在加密技术、高频交易、能耗等方面不断进步。 不过,我国区块链技术发展迅猛,鱼龙混杂在所难免,监管及时介入是对区块链行业的呵护,能让区块链行业更加稳健地发展。希望这次监管能够真正打击传销币和“空气币”,并对真正严肃创业的区块链创新项目有所甄别和区别对待,保护严肃的投资者和创业者的利益。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详情]

部分ICO项目欲出海遇阻:海外市场监管不比国内宽松
部分ICO项目欲出海遇阻:海外市场监管不比国内宽松

  部分ICO项目欲出海 多国强监管非易事  本报记者 李维 北京报道 ICO(首次代币发行)“整顿令”正在给过去的ICO生态带来新变化。 9月4日,一行三会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将国内ICO定性为未经批准的非法公开融资行为,并对各类ICO活动进行叫停,同时明确存量项目需做出清退安排。 伴随着整顿令的发出,目前已有包括ICOINFO、ICOAGE等不少于10家的ICO项目平台暂停相关业务。对此亦有行业人士指出,ICO并非只在国内存在,其同样存在于部分成熟市场国家。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目前部分ICO项目和投资者正在考虑转身前往海外市场寻求代币的投融资机会。 然而据记者了解,目前主流海外市场也对ICO采取了较为严格的监管限制。除此前美国证监会(SEC)将ICO纳入美国《证券法》监管外,数字资产行业发展较快的韩国、日本等地区也对ICO监管持强硬态度。 据一位熟悉成熟市场国家监管环境人士透露,主流海外市场的ICO项目多有较好的信用背景支撑,海外市场的众多投资者和ICO项目通常不会轻易接受国内任意项目的“投奔”,因此对ICO整顿令下的诸多尴尬的融资项目及其投资者来说,轻言“出海”似乎并非易事。 ICO,去海外做? “国内做不了,我们就去国外做。”ICO整顿令下,已有不少ICO投资者及项目发起人发出类似的感慨。 9月4日七部委整顿令发布后,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对部分ICO融资交易平台、线下ICO路演活动进行了叫停。对此有区块链行业从业人士称,ICO属于国际性活动,单边的整顿行动无法让其彻底终结。 “整顿ICO并非意味着这种业务就会消失,它本身就是个舶来品,所以一国的单边宣判非法并不影响整体行业趋势的发展。”一位在某央企工作的ICO前投资者张辰坦言。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国内现行的分业监管导致行为监管存在空白,因此当前整顿令对ICO的一刀切仍然具有必要性。 “国外资本市场制度成熟,行为监管效率较高,而国内的分业监管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是国内的ICO监管必须‘一刀切’的原因,”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交易平台人士称,“一方面因为现阶段的清理难度不大;另一方面确实调查发现大部分项目都存在涉嫌欺诈、底层资产不明确的风险情况。” 然而面对这场整顿风暴,不少国内项目及投资者似乎正在试图寻求出境投融资机会。 “美国、日本一些海外市场并没有一刀切,我们对当地法律和监管政策也在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一家曾参与ICO投资的创投机构负责人坦言,“作为新生事物,ICO还会继续发展,同样也会面临许多问题,并非所有项目都没价值。” 另有接近行业人士认为,目前ICO的出海更多还只停留在意愿及表态层面,倘若ICO出海规模过快影响金融问题,监管部门一样有方法采取措施进行防范化解。 “其实所谓的出境运作、投资ICO项目目前还只是一种表态,并没有落到实处,具体要看这个规模是否足够大,是否存在风险积聚,监管部门才会考虑是否采取进一步措施,”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代币交易平台人士称,“如果发现跨境风险,还是一样能够通过相应手段进行限制。” 海外监管并不“宽松”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位接触海外区块链行业人士处了解到,出海寻求ICO投资机会并不容易。 事实上,近期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对ICO及数字资产启动了相应的强监管动作。 例如今年3月,今年3月21日,日本内阁会通过《关于虚拟货币交换业者的内阁府令》,规定从事数字资产交易业务,需在政府进行申请并提交相应的信息报备。7月份,美国SEC也通过发布调查报告称,将数字资产的发行和销售纳入联邦证券法,并要求其进行注册,否则将视为非法。 而就在日前,比特币等数字资产交易活跃的韩国监管当局也启动行动——9月3日,韩国当局的金融服务委员会(FSC)牵头九部委公布了对数字资产的监管施行方案,表示将加强监管,并对洗钱、非法融资及非法交易活动进行调查;当地监管机构表示,对试图以ICO名义进行股权融资筹集资金的企业将“加大惩罚力度”。 有韩国方面法律人士称,这一表态也意味着韩国将对以ICO为名的非法股权融资活动采取整顿措施,而相应的监管升级窗口期或将在今年12月出现,不过韩国的ICO监管或亦将带有一定的“新老划断”色彩。 “韩国金融委员会9月3日表达的立场是,以发行证券的方式进行的ICO项目是非法项目”,9月6日,韩国金融监督院制裁审议委员会委员、金融委员会法令解释审议委员会委员、TEK&LAW律师事务所具太彦表示,“这之外的ICO项目不是非法项目因此可以继续发行,但12月后,金融监督院可能会出台更具体的监管措施。” 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本身海外项目质地比国内高出很多,其ICO发展也并未如国内一般野蛮生长;直到国内监管暴风已经来袭的近期,澳大利亚刚完成首个名为HCASH的ICO项目,目前已有多个落地支付应用,韩国国内则才启动第一个名为ENT的ICO项目,其背景亦为当地上市公司所发起,并有诸多知名人士参与,才得以顺利发行。 “许多人认为‘出海’做ICO就能逃避监管,这想得太简单了,海外市场的监管并不比国内更宽松,由于金融业务负外部性较强,对于非法集资的打击是全球共识,”一位接近韩国地区ICO项目的华侨表示,“首先海外市场投资渠道更通畅,并不是你随便发一个项目都有人接,另外并不是任何人都能作为ICO的合格投资者,项目本身也会选择自己适合的投资方。”[详情]

卢菁:ICO暴利时代终结
卢菁:ICO暴利时代终结

  鑫根资本美国董事总经理 卢菁 9月4日,中国央行等七部委发布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公告”,该公告正式定性ICO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责令立即停止。 今年金融科技和市场的一大奇观,要数跟区块链技术相关的比特币以太币等加密币(cryptocurrency)的价格狂涨,一轮高过一轮,势如破竹。伴随着加密币的身价倍增和特殊性质,发生在美国的网络盗窃欺诈也层出不穷,煞有愈演愈烈之势。 为8月份加密币价格突飞猛进起推波助澜作用的,还要数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不定。每次美元下跌,股市下跌接踵而至。然而,与此同时,黄金和加密币的价格却逆流而行,不降反升,显示两者作为抗震避险的对冲作用。CNBC做了统计分析,验证黄金和加密币价格的正相关性。加密币也被冠以“新黄金”的称号。 曾经是中美洲最富有的委内瑞拉,目前通货膨胀高达1000%,货币贬值99%。老百姓却在比特币上找到希望,他们动用人力电力计算机运算能力来挖比特币,以挖到的比特币来保值,来维持生计。比特币价格的上涨自然对他们也是利好的作用。由此也可以看出,加密币已经成为国际资产,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自然,建立在区块链技术上的加密币有许多潜力和优势。区块链技术运用复杂的数学加密模型,来促进交易数据账本的相对安全,去中心化,公开透明,不可篡改等特性,在很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运用,诸如智能合约、数据管理、交易清算、身份验证、财产记录、产权保护、众筹众享,反洗钱、投票选举、民意调查等。简单的说,得益于这一加密技术,它在创造信任、减少中介、提高效率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而加密币则像是使用这些区块链技术的有限数额的通行证、入场券;拥有加密币,就拥有对区块链技术开发出来的产品的使用权。 不足为奇,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深入人心,被逐渐广泛地运用到各个领域,加密币的价值也突飞猛进,屡创新高。同样不足为奇的是,在加密币价格日夜兼程的同时,网络的不法分子也在设计各种鬼魅伎俩来掠夺侵吞这类资产,坑蒙拐骗事件不绝于耳,甚至有变本加厉的趋势。据Bloomberg引用的统计,今年光是以太币,就有3万人受害,平均每人损失7500美元,受害者比例达十分之一。 加密币交易有其特殊性,一是匿名——不需要实名认证,只凭网上钱包账号就可以运作,所以难以找到跟加密币相关的具体个人。二是不可逆转性——一旦支付或转账,就不能撤销回头了。加密币当初的这般设置,有防范银行或监管干预的作用,便于类似现金般的认钱不认人的交易,曾一度主要红火于黑市洗钱逃税等非法市场。然而现在的事实是一旦加密币被盗被转移,那就一去不复返了,难以找到骗子案犯,难以定罪究责。再加上如果攻击者还不在美国本土的话,那就更无从追查犯罪源泉。相比之下,如果是用信用卡交易的话,那资金流程比较清楚,资金的起源和落地都有实体或个人对应,究责理赔较能落实。再说,信用卡公司提供欺诈保险,必要时可以撤销交易退还资金。 纽约时报8月21日报道,有黑客通过蒙蔽电信公司来得以控制加密币投资者的手机号,用其手机号重新设置密码,进入他们的加密币钱包,将其加密币转走。黑客监视社交媒体,瞄准活跃的加密币投资者,攻击他们的账户。也是本月,黑客偷了HBO《权力的游戏》尚未公映的五集剧本和一些讨论的电子邮件,要求HBO以比特币的形式支付600万美元赎金。 上个月,黑客闯入加密币交易平台CoinDash的网站,修改内容,让投资者把以太币形式的投资款项送至另一个假网站,共骗取700万美元价值的以太币。CoinDash还算幸运,数额不太大。相比之下,日本的一家比特币交易所Mt.Gox就很惨。2014年,它属下的740000多枚的比特币逃之夭夭,无从追回,时值4.6亿美金,Mt.Gox只得宣告破产。 今年5月,黑客发放“WannaCrypt”勒索软件,冻结受害者的计算机文件,索要每台计算机几百美元的比特币来放行。这个病毒软件迅速在国际间蔓延,150个国家报道攻击发生,起码有45000台计算机受害。一些国家的重要部门遭到侵犯,诸如俄国的内务部,英国的国家健康服务部。西班牙的一家电信公司因为计算机系统无法工作而让雇员回家。 由此可见,跟加密币有关的交易转账储存等还是险象环生,缺乏安全感的,堪比无法无天的蛮荒丛林,靠自发保护。原本加密币标榜的优势和亮点——匿名,不可逆转,不受监管——反过来也可以变成致命的劣势和缺点。试想,如果财产最起码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产权界限都这么容易受到践踏,那怎么发扬光大,去做投资交易,去储蓄去保值?今天账上有百万千万,明天就可能消失得无影无踪,投诉无门,究责无处。尽管有些投资交易平台自称非常安全,要大家放心,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黑客们在那里虎视眈眈绞尽脑汁,手段越来越高明,方法越想越出奇,很多掠夺就是在自称安全的眼皮底下发生。而且市场上还总有技术上的弱势群体容易受到攻击,防不胜防,如何能真正做到安全可靠?而且,盗窃抢劫事件发生后受害者还无能为力,自认倒霉,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密币的国际性更助长了对安全问题的担忧。国际范围的运作更缺乏法制和监管,如果出现问题,谁是最后的审判员仲裁者?谁来追踪处罚坑蒙拐骗行径?如何协调如何规则? 回到加密币和黄金的类比上。黄金是个实体资产,可以动用武力来保护捍卫。纽约联储的黄金库置放在地下五层的密室,窃贼还需要亲临现场才能完成类似《终极警探3》里的鸡鸣狗盗之举,无法隐身,无法遥控;一旦被抓到,处罚也会是非常严厉。所以比特币以太币之类的虚拟资产,要想真正跟黄金做类比,最起码安全措施上有待完善,让使用者放心大胆地持有操作这类资产。 区块链技术大有用武之地,加密币也会越发体现出价值和运用。一个新技术在初创时期总会有不完善不尽人意之处,相信随着这类技术的深入人心,使用者越来越广泛,需求会创造供给,创新会与时俱进,很多问题应该会得到迎刃解决。与此同时,加密币的投资投机目前还主要局限于技术极客人士,用加密币来进行融资的ICO(首次代币发行)活动因为鱼龙混杂已经在中国被归类为非法集资而受到禁止,在美国也有准备纳入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管。普通的投资者需要慎之又慎,认识到加密币不但有价格起伏泡沫升爆,被监管被禁止的风险,还有本文所描述的坑蒙拐骗资产不保的威胁。如果是抱着赌一把玩一把的心态,拿得起放得下,倒也可以铤而走险。就怕没有认识到危险性而到最后哭天抢地悔不当初。在这里,不妨引用行业的一句金科玉律:“不要投资你输不起的钱。”(编辑 祝乃娟)[详情]

媒体:很多ICO受众早超越风险投资圈层 监管出手必要
媒体:很多ICO受众早超越风险投资圈层 监管出手必要

  叫停代币发行是“早处置”经典 ■安宁  ICO(代币发行)的疯狂投机终于被监管层及时按下了“暂停键”。9月4日,一行三会、网信办、工商总局、工信部联合发文《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对ICO定性为“涉嫌从事非法金融活动”且严重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公告要求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做出清退等安排,合理保护投资者权益,妥善处置风险。 ICO从“暴富神话”到定性非法,从投资狂热到泡沫破灭,这样一个很多人看不懂但却甘愿参与其中,火的一塌糊涂的项目,也折射出人性的贪婪和巨大的风险黑洞。 据火币区块链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ICO的全球总投资额约为18亿美元,仅中国ICO投资额就接近26亿元人民币。 按ICO的设计初衷,原本ICO参与人和VC投资人一样,要经过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等待项目落地,才能享受权益。然而实际上,如今的ICO并非真正的ICO。央行相关人士研究了大量的ICO白皮书,得出的结论是:90%的ICO项目涉嫌非法集资和主观故意诈骗,真正募集资金用作项目投资的ICO,其实连1%都不到。 目前很多ICO的受众除了认为这个东西可以挣钱之外,大都是对ICO、区块链、比特币等一无所知的民众,早就已经超越了风险投资这个圈层,一些不法分子很容易利用ICO来达到集资诈骗的目的。很多ICO项目尚停留在PPT阶段就匆匆募集资金,缺乏调研和可行性研究,失败的概率远远大于成功的可能,投机者要选择在失败消息传出来之前脱手,才能“博彩”赚钱。 而更重要的问题是,ICO没有任何权威的第三方介入,资金风险巨大,跟股票市场的IPO备案、风险控制和信息披露制度都相距甚远,ICO信息是完全不对称的,对投资者严重不公平。 自8月下旬以来,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上海金融信息行业协会和上海区块链技术联盟等相继发布关于ICO风险的提示,称部分区块链应用以ICO名义进行筹资的项目失败率高,标的流向难以监控,且存在通过ICO进行传销、诈骗等活动,可能涉及洗钱、非法集资等法律问题,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并形成了较大风险隐患,呼吁社会各方予以回避并加强监管。 因此,笔者认为,监管部门的及时出手非常必要,对于金融业来说,控制风险从来都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在金融科技扑面而来的今天,面对花样百出的新金融业态,也是对监管层的考验,如何把握创新和风险的平衡,对风险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该出手时一定不要犹豫,果断出手。[详情]

叫停代币发行是“早处置”经典
叫停代币发行是“早处置”经典

  叫停代币发行是“早处置”经典 ■安宁 ICO(代币发行)的疯狂投机终于被监管层及时按下了“暂停键”。9月4日,一行三会、网信办、工商总局、工信部联合发文《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对ICO定性为“涉嫌从事非法金融活动”且严重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公告要求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做出清退等安排,合理保护投资者权益,妥善处置风险。 ICO从“暴富神话”到定性非法,从投资狂热到泡沫破灭,这样一个很多人看不懂但却甘愿参与其中,火的一塌糊涂的项目,也折射出人性的贪婪和巨大的风险黑洞。 据火币区块链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ICO的全球总投资额约为18亿美元,仅中国ICO投资额就接近26亿元人民币。 按ICO的设计初衷,原本ICO参与人和VC投资人一样,要经过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等待项目落地,才能享受权益。然而实际上,如今的ICO并非真正的ICO。央行相关人士研究了大量的ICO白皮书,得出的结论是:90%的ICO项目涉嫌非法集资和主观故意诈骗,真正募集资金用作项目投资的ICO,其实连1%都不到。 目前很多ICO的受众除了认为这个东西可以挣钱之外,大都是对ICO、区块链、比特币等一无所知的民众,早就已经超越了风险投资这个圈层,一些不法分子很容易利用ICO来达到集资诈骗的目的。很多ICO项目尚停留在PPT阶段就匆匆募集资金,缺乏调研和可行性研究,失败的概率远远大于成功的可能,投机者要选择在失败消息传出来之前脱手,才能“博彩”赚钱。 而更重要的问题是,ICO没有任何权威的第三方介入,资金风险巨大,跟股票市场的IPO备案、风险控制和信息披露制度都相距甚远,ICO信息是完全不对称的,对投资者严重不公平。 自8月下旬以来,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上海金融信息行业协会和上海区块链技术联盟等相继发布关于ICO风险的提示,称部分区块链应用以ICO名义进行筹资的项目失败率高,标的流向难以监控,且存在通过ICO进行传销、诈骗等活动,可能涉及洗钱、非法集资等法律问题,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并形成了较大风险隐患,呼吁社会各方予以回避并加强监管。 因此,笔者认为,监管部门的及时出手非常必要,对于金融业来说,控制风险从来都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在金融科技扑面而来的今天,面对花样百出的新金融业态,也是对监管层的考验,如何把握创新和风险的平衡,对风险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该出手时一定不要犹豫,果断出手。[详情]

各地金融办将对ICO后续处置进行逐案研判
各地金融办将对ICO后续处置进行逐案研判

  各地金融办将对ICO后续处置进行逐案研判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彭扬 日前ICO被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等七部门公告叫停。公告强调,ICO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中国证券报获悉,各地金融办将对ICO后续处置逐案研判。业内人士表示,及时取缔ICO有助于遏制更大规模的非法融资行为,避免风险蔓延给民众造成更大的损失。 ICO本质是非法集资 今年以来,ICO融资对象在我国开始由小众渗透至大众市场,大量不具备风险承受能力和不了解区块链技术的散户型投资者蜂拥而至,积聚了大量风险。 “当前国内真正从事区块链创业的公司,仅仅15-20家。”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邓建鹏强调,而已经真正进入商业应用领域的区块链项目,则不超过5家,已经盈利的项目更是世上罕见。 “在向区块链专业人士调研时发现,当前高达90%以上的ICO项目涉嫌欺诈。”邓建鹏表示,ICO已经化身为非法集资的手段。这种创新型融资模式在此前没有任何相关法律规定,亦无明确对应的监管机构,发起ICO项目不需要任何监管机构审批。大部分ICO项目未设定投资者门槛,投机炒作盛行,涉嫌从事非法金融活动等多项违法行为,严重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 因此,认清ICO本质极其重要。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长李爱君认为,应从四方面来看:第一,ICO是涉众型(公募)集资,它向不特定的对象发行“代币”,此代币可以在指定交易平台上进行“T+0”式集中竞价进行交易。第二,ICO是多层次空手套白狼的把戏。第三,ICO是一种融资渠道。禁止ICO并不是禁止区块链技术,ICO仅仅是区块链的应用。第四,ICO本身不是虚拟货币。 阻断风险蔓延 邓建鹏认为,央行等监管部门出手,一是及时挤压泡沫,打击涉嫌非法集资的违法者;二是向公众提示风险,使之远离非法集资带来的冲击;三是在大量ICO项目涉嫌欺诈的前提下,及时叫停ICO,阻断风险的蔓延与扩散;四是提出要求清理整顿代币融资与交易平台,以控制风险在二级市场的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在央行等七部门发出公告后,比特币等价格出现明显波动。李爱君表示,此次公告是对ICO行为的禁止。目前比特币等虚拟商品并没有重新定性,因此比特币在交易平台上的价格波动并不是来自公告本身,而是来自投资者对比特币的认知及风险认识越来越趋于理性。虚拟货币是数字符号,目前各国都不承认其法偿货币地位,其中大部分国家只承认其为数字资产,如美国、中国等国家,因此其价值存在风险,极易波动。 李爱君表示,由于虚拟货币是虚拟商品,因此其价值取决于使用者、投资者等群体的认同,无信用保障,无法律保障。整体环境影响方面,政策、法律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均会对其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具体的交易制度方面,没有涨跌停,没有交易时间限制,虚拟货币价格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剧烈波动。[详情]

比特币首富否认发起EOS代币 将配合ICO项目清退工作
比特币首富否认发起EOS代币 将配合ICO项目清退工作

  “比特币首富”否认发起EOS代币 来源:北京晨报 北京晨报讯(记者 姜樊)从新东方教师,再到自称“比特币首富”,李笑来在ICO风起云涌时,成为区块链行业备受关注的人。在监管呼啸而来之时,李笑来在微博声明表示,将拥护监管。并否认了江湖传言的“李笑来发起EOS代币”之说。 本周一,央行等7部门联合下发对ICO整顿的公告,不仅将ICO定义为非法集资,还明确表示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参与到ICO项目中。一纸禁令,在区块链行业中搅动出了巨浪。 自称“有六位数比特币”的李笑来,在监管出台后第一时间与EOS撇清了关系。 据了解,EOS代币被公认为是李笑来的第一个ICO项目,而这个项目则是ICO声名大噪的始点之一。EOS代币在上线短短五天内融到了1.85亿美元。到了7月初,EOS币值一度高达36.58元,市值超过50亿美元,被人称之为“价值50亿美元的空气”。 然而EOS代币在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一路狂跌,在监管出台之前,EOS的币值已经跌至了3元左右。不少投资者表示,就是看着李笑来这样的“大咖”才投资的,结果钱全都赔光了。 李笑来在微博上说,自己并不是EOS的创始人,只是投资人。而EOS团队也发表声明,李笑来与EOS项目无关,并非项目联合创始人、董事或高级人员。 昨天,李笑来在微博上发表声明称,此次针对代币发行融资活动的监管非常及时,有助于遏制非法集资风险,有利于金融科技的健康发展。“本人表示积极拥护,组织员工深入学习领会政策精神。同时,将配合相关清退工作。” 有意思的是,这个被不少网友说成是“骗子”的李笑来,在微博上建议区块链从业者要进一步遵纪守法,必须合规经营;建议行业建立起自律公约,并认真落实,积极践行;建议相关部门借鉴国际经验,将金融科技纳入监管沙盒。 ■链接 大部分代币已停止交易 北京晨报讯(记者 姜樊)最严的ICO监管已经下发两日,不少此前已经上线的ICO项目代币陆续发布声明,并已经停止交易。而比特币价格则在昨日出现回升。 李笑来的云币网显示,QTUM、GXS、EOS、ANS等13种代币已经下线交易,所有用户在市场上的挂单均已被统一驳回。而聚币网则贴出了包括玄链、量子链等在内的12种代币停止交易的公告,仍可交易的代币则价格普遍出现了下跌。 比特币的价格则出现回升。数据显示,比特币在周二达到冰点22466.82元之后,昨日最高回升至28703.99元。截至北京晨报记者发稿时,比特币价格徘徊在28370元附近。 业内人士表示,监管办法是针对ICO代币市场的,没有实质性产品的项目代币价格可能发生大跌,对比特币、莱特币、以太坊等数字加密代币短期影响比较大。[详情]

中国ICO大清退:按发行价回购代币 全球监管趋严
中国ICO大清退:按发行价回购代币 全球监管趋严

  独家|中国ICO大清退:按发行价回购代币,全球监管趋严 9月4日下午,ICO(首次代币发行)突然被全面叫停,后续处置工作成为各界关注焦点:关停交易、退币、回购已上市代币目前都已经在进行中。 第一财经记者独家从交易平台人士处了解到,“如今所有的国内代币做了退币处理,按照比例退到投资人的账户,基本都是以ICO的初始价。不过,二级市场回购方面,各家做法还存在差异,有些尚未公布具体方案。未来仍然能够正常交易的估计只是一些国外的主流虚拟货币,比如比特币(BTC)、以太币(ETH)等。” 据记者了解,就部分代币而言,在涨势凶猛时,二级市场投资者买入时价格已经炒到了80元,而发行价往往仅不足2元。但也有部分代币在二级市场并不受追捧,因此发行价和回购价相差并不多,加之在ICO被叫停后,代币价格已然跌了不少。 此前,也有一种说法是,部分公司发行的ICO代币在全球多地交易所交易,因此有投资者坚持不进行退币,转战海外交易平台交易。但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这种模式可能也行不通。眼下海外平台还未禁止中国投资者,但早前在一些平台上,新加坡、美国公民已经无法参与ICO和交易ICO代币。 “大清退”进行时 以最新发布停止交易公告的云币网为例,记者登录该网站后发现,如今交易平台所有代币的价格已经停止显示,且交易业务完全暂停。 云币网公告称,通过学习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的政策精神,云币网在慎重讨论后决定将下线所有使用ICO方式发行的区块链资产交易。即将下线交易的区块链资产包括:QTUM、GXS、EOS、ANS、DGD、1ST、GNT、REP、SNT、OMG、PAY、LUN、VEN。即将恢复交易的区块链资产包括:BTC、ETH、ZEC、SC、BCC、ETC、BTS。 公告还提及,具体业务调整方法是——所有用户在市场上的挂单均已被统一驳回。对于下线的区块链资产,网站请用户尽快申请提出平台。网站将于2017年9月7日0:00恢复未下线区块链资产交易,用户可以重新在市场进行挂单交易,人民币充值将继续正常入账。 当然,上述公告尚未提及的是,停止交易后,那些原先在交易的代币怎么处置? 第一财经记者早前便独家获悉,已经申购了ICO代币但代币尚未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按照申购价做退币处理;那些已经上市的代币,公司则需要进行回购。 9月6日,也有几家交易平台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透露,对于此前尚未抛售、仍持有代币的投资者,众多代币发行公司已经开始回购代币,普遍的做法是按照发行价格回购。 当然,各界关心的是,如果按照发行价回购,和投资者当时持币的价格相差多少? 据记者了解,退币退的是相应比例的比特币或以太币等用于募集的主流虚拟货币,未来比特币和以太币仍能正常交易。此前,少数项目被追捧,因此代币涨势迅猛,但也有一些代币交易价格始终是不温不火,维持在低位。 例如,不久前刚进行ICO的唯链在9月5日表示,“此前官方合作渠道包括ICOAGE、ICOINFO、ICORACE、ICO365、秋千区块链交易所、91ICO、立方投、ICOFOX以及LEEKICO。通过合作渠道参与唯链代币VEN公开售卖的参与者,可以前往参与平台进行退币操作,按照4025 VEN= 1 ETH的比例为参与者返还相应数额的数字资产。” 根据比特币中国的交易价格,一个以太币当前价格为2000元人民币左右,因此一个VEN约等于0.5元。记者观察后也发现,VEN的交易价格在过去一个月始终维持在0.8~1.7元之间,在ICO被叫停的消息公布后,一度暴跌至0.3元。因此,代币回购的价格对于投资者而言仍算合理。但不排除一些在高位接盘的大额投资者仍会难以避免地承担损失。 “每天的退币等进度都在首页公布,会被随时检查。据我了解,现在就少数项目没发布退币公告。”某交易平台人士对记者透露,“之前某项目的负责人甚至去了新加坡,但这几天已经正常开始退币。一般公司信息都在交易平台登记,只是少数公司资金会面临较大压力。” 全球ICO监管趋严 部分在国内交易平台上市的代币也同时在全球多地交易所上市,例如俄罗斯、韩国等。甚至有部分投资者此前在“禁令”发布后仍持币观望,企图转战海外投资ICO。 “其实这种办法行不通了。海外平台ICO项目未来可能禁止中国公民参与。”某知情的位于上海的交易所人士对记者表示。 记者在某个“代投群”中也发现,不少中国“群友”开始另辟蹊径,对于那些不对中国人开放或较难投资的ICO业务,开始寻求符合投资要求的其他国家人士代投。 不过,这种手法将受到各国监管关注甚至禁止。其实,据记者了解,早前有很多ICO项目就不会接受或尽量避免新加坡和美国公民的参与。“我就是新加坡人啊,但我也没办法帮你们‘代投’。”有一被要求代投的“群友”称。 分析人士表示,就这一点而言,美国对投资的监管是相当严格的。只有经过授权的投资者才能参与私人证券配售。虽然有人会说,所有加密货币ICO出售的都是代币而不是证券,但监管部门对此却持完全不同的意见。此外,发起ICO的团队不能保证参与项目的美国人都是经过授权的投资者,因此他们会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大部分美国居民参与投资。 目前,每个ICO项目都会提前问投资者是不是美国或新加坡公民,但并不会去查证投资者是否在说真话。有些项目会通过网络定位来封锁美国居民,但也有投资者试图用代理或者VPN来解决。 上周,记者也注意到,美国行业自律组织金融委员会(The Financial Commission)已经成立了一个由金融技术专家组成的小组,旨在为ICO发行证书,并且评估未来ICO的优点。这个ICO认证委员会(ICC)将由独立的自治机构组成,并由金融委员会的纠纷调解委员会支持。ICC将会根据一系列尚未公开的条件来评估ICO。但整体而言,全球对于ICO的监管都在日趋严格。 近期,第一财经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人民银行参事盛松成。他表示:“ICO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是很正常的。用传统法律看,ICO具有众筹、募集资本的嫌疑,放任发展不予以监管是有很大风险的。大量的没有前途的项目甚至本身就是欺骗,不仅让投资者承担巨大风险,也让真正区块链创业的团队颇多抱怨,实际上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后果。大量散户甚至‘大妈’的入场正是一个风向标——ICO到了需要监管层介入的时候了。这一次整顿主要是为了风险警示和保护投资人利益。”[详情]

取缔ICO未摧毁比特币信心 多头顶风抄底暴涨8%
取缔ICO未摧毁比特币信心 多头顶风抄底暴涨8%

  比特币周三(9月6日)反弹,比特币的人民币价格日内大涨近8%,刷新两个交易日高点28703.99元;虽然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叫停ICO,并引发比特币、以太坊等数字货币恐慌性抛售,但似乎并未摧毁数字货币投机者们的信心,在比特币暴跌逾5600人民币(逾20%)后,多头已卷土重来趁机抄底。 ICO是Initial Coin Offering缩写,中文名为首次币发行,它是源自股票市场的首次公开发行(IPO)概念,是区块链项目首次发行代币,募集比特币、以太坊等通用数字货币的行为。 9月4日15时左右,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要求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明确ICO(首次代币发行)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截至9月5日凌晨,60家被中国互金协会点名要求整改的ICO平台,超半数已经进入“清退”流程,或下架ICO代币或暂停服务,一些ICO项目方同时着手退币等事宜。 然而,虽然ICO被叫停,但似乎并未摧毁比特币等数字货币投机者的信心;不少投机者在比特币价格大跌20%后,果断耍了一个回马枪,重新杀入市场抄底。 有的数字货币交易者认为,虽然ICO被取缔,但其背后的区块链技术和比特币的算力还是靠谱的,当前虽然跌了,但未来还会涨。 在中国,《人民币管理条例》规定,禁止制作和发售代币票券,由于代币票券的定义并没有明确的司法解释,比特币在中国的法律前景面临不确定性。汇通网元易认为,目前比特币实际价值难以评估,市场投机情绪高涨,行情不确定性高企;风险难以控制,因此,入市交易比特币需高度谨慎。[详情]

ICO监管靴子落地虚拟货币下挫 代币清退或成实施关键
ICO监管靴子落地虚拟货币下挫 代币清退或成实施关键

  新华社天津9月6日电题:ICO监管“靴子落地” 代币清退或成实施关键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毛振华 ICO(首次代币发行)终于迎来监管“靴子落地”,央行、网信办、工信部等7部门日前发布公告严管ICO。严厉的措辞立刻引发市场剧烈反应,多家平台暂停ICO业务,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价格全线“闪崩”,个别投资者幻想中的“一币一别墅”之梦彻底破碎。专家及投资人士认为,监管及时出手有助于刺破ICO泡沫,后续监管中代币清退是实施难点,尚需细化方案,早日让市场回归理性。 监管“靴子落地”虚拟货币集体下挫 “虽说一直都知道ICO监管不远了,但是有侥幸心理。”投资者刘鹏既直接参与过ICO,也通过交易所购买过代币。他通过国内某虚拟货币交易平台,以每枚58元左右购入“龙头”代币小蚁股,仅两个多月就直奔300元,5万元的投入让他获利20多万元。但监管风声趋紧,小蚁股持续回落,到ICO监管落地时,价格瞬间跌至100元。 研究人士分析认为,目前监管主要是针对疯狂的ICO市场,将直接重创ICO发行的代币。尽管比特币并不属于ICO发行的代币,但在监管下还是出现“闪崩”。火币网数据显示,已迈上“每枚3万元”大关多日的比特币,在监管落地24小时内曾跌至22592.31元,相比3天前历史最高价跌去近万元。 同时,莱特币、以太经典等纷纷大幅跟跌,二级市场里的代币“腰斩者”更是比比皆是。刘鹏3个月前2000元购入多枚行云币,到5日时价值仅剩93.28元。 “公告里提到,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这就意味着ICO一词在国内可能如同‘赌博’等词一样变得敏感。”黄金钱包首席研究员肖磊称。代币的命运变得捉摸不定,但在专业人士看来,这也许是毫无价值“空气币”归零的开端。 泡沫刺破,市场将回归理性 随着比特币、以太坊的崛起,同样依托区块链技术的ICO这几年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由于不断传出“一夜暴富”的神话,越来越引发市场的疯狂。监管的到来正逢其时,有助于尽快刺破泡沫。 “ICO其实打的就是IPO的擦边球。”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等业内人士指出,ICO以区块链世界的IPO(首次公开募股)自居,但和普通IPO销售公司股份不同,ICO销售代币,形式上更类似众筹。此次监管公告将ICO定性为本质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监管落地前,市场的疯狂超出了想象。如国内ICO项目量子链发行的代币,虚拟货币交易平台云币网数据显示,5月23日量子币上市交易当天涨幅达33倍,这是任何投资项目难以比拟的。 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发布的《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指出,面向国内提供ICO服务的相关平台共计43家。2017年以来,通过上述平台完成的ICO项目累计融资规模折合人民币总计26.16亿元,累计参与人数达10.5万。 ICO疯狂的背后,难掩不少项目“圈钱”本质。国内一个名为EOS的区块链项目,仅5天就在ICO平台上融到折合1.85亿美元。7月2日,这一项目在二级市场市值冲到50亿美元。个别ICO项目发起人连“白皮书”也省去了。 有的传销组织甚至也伪装成ICO项目。近期被公安部门侦破的维卡币传销案,就是利用ICO非法牟利的“庞氏骗局”。迄今为止,恒星币、万福币、中华币,百川币、维卡币、珍宝币、五行币等,均是已经被查获和曝光的虚拟货币传销案,更多的则尚未浮出水面。打着ICO幌子行传销之实的传销项目,可以打出200%甚至2000%的收益率,诱惑性强,危害也更大。 薛洪言表示,监管落地后ICO泡沫的破灭会提高融资门槛,降低融资金额,但只有把劣质项目清除出去,真正有前景的项目才更容易脱颖而出。 探索“监管沙盒”细化清退方案 监管落地后,多家平台暂停ICO业务目前正在有序进行,部分代币也将从交易所下架。但对于如何清退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ICO项目,以及如何处理进入二级市场的代币,目前还没有明确实施细则。这可能会成为下一步监管实施的重点和难点。 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肖飒表示,已募集比特币、以太坊但未发行代币、代币还未上交易所的ICO项目,将募集的币退还参与者并不复杂。对于已完成全流程、且代币已上交易所的,她建议后续应及时停止交易。在保障投资人利益前提下,借用上市公司“私有化”流程,规定某一时间前,以某一价格回购某代币,代币持有人自愿申报,不同意者再协商。 而最令投资者关心的是,在监管后,比特币、以太坊等虚拟货币及其交易所的监管方向是怎样的。 据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发布的《7月份国内比特币交易情况监测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球主要虚拟货币市值总和由177亿美元增长至1000亿美元。近四成虚拟货币市值增长10到50倍,有7%的市值增长超过100倍。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币“挖矿”产出国,也曾是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市场。随着虚拟货币盘子越来越大,参与者越来越多,牵一发动全身,下一步如何监管尤其需要谨慎。 “监管沙盒”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既能有效监管又鼓励创新的方式。“监管沙盒”是一个“安全空间”,在空间内,虚拟货币相关企业可以测试其创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而不用在相关活动出现问题时才受到监管。 电子银行资深从业者马超建议,未来可对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及其交易所实施“监管沙盒”。监管者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严防风险外溢的前提下,也可实现鼓励金融科技创新与有效管控风险的双赢。[详情]

区块链ICO的监管平衡术:主要态度将是审慎性包容
区块链ICO的监管平衡术:主要态度将是审慎性包容

  区块链ICO的监管平衡术 “强监管一定会到来”,但主要态度将是“审慎性包容”。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聂欧 7月2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了一份关于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币发行)的投资者报告,宣布将把数字货币融资作为证券行为进行监管。这意味着,疯狂“裸奔”了数年的ICO,尤其以区块链初创企业为蓝本的ICO融资,在美国将被从严监管。 与IPO仅一字之差的ICO是初创公司相当有效的融资之道,相比于IPO以美元、人民币等法定货币为融资工具,ICO融的是比特币、以太币等加密数字货币。 对于初创公司而言,ICO融资高效、便捷——无需路演和审核,也无需监管部门注册和备案,“去中心化”的ICO就能轻易融到项目所需资金的十倍、百倍甚至千倍。投资者还往往为了高收益而蜂拥而至、挤破头皮。 金融科技分析研究公司Autonomous NEXT报告称,今年以来全球ICO融资近13亿美元,已经超过区块链行业的VC投资额,是2016全年ICO融资额的六倍多,仅6月就融资近6亿美元。 但6、7月以来,项目已出现分化:一类项目乱象频出,庞氏骗局凸显;另一类项目的开发者成为了行业先行者,开始探索构建监管真空下的自律规则。 “强监管一定会到来。”一位监管人士直言。 从P2P到第三方支付再到大数据、征信行业,我国监管一路趋严,区块链ICO自然也不会例外。但如何在防风险的监管思路中,抓住我国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异军突起所带来的国际金融话语权的变局机遇,如何拿捏出放得开、守得住的监管艺术,成为眼下难题。 鱼龙混杂 区块链ICO在全球燃起的“虚火”,已然凸显。 新加坡市场研究公司Smith&Crown数据称,2017年上半年,新加坡共有65个项目通过ICO融资到5.22亿美元。6月之后则更为疯狂,6月13日区块链项目Bancor融资1.523亿美元,EOS项目融资达1.85亿美元,刷新了该国ICO融资的最新纪录。 在中国,7月25日,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发布《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称,截至2017年7月18日,我国上线并完成ICO的项目达65个,累计融资规模达63523.64比特币、852753.36以太币和部分人民币与其他虚拟货币。据7月19日零点价格换算,折合人民币总计26.16亿元。 “我正在运营的一个ICO项目,两周能融资2亿美元。”一位项目发起人透露。 一个生动的描述是,十年前1万个比特币的市值买不到一份披萨,但今天一个比特币的价格堪比一单位黄金。对此,舆论惊呼为“最简单的通往财富之路”。 区块链ICO迄今在全球已走过三轮热潮。 首轮是2013年至2014年初,但当时大多为概念玩法,项目实际落地并不清晰,区块链概念被过度炒作甚至诈骗横行。但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个别相对主流的虚拟货币,例如以太币——迄今以太坊募集资金已超数千万美元。 第二轮始于2016年初,但半年后The DAO项目——等值1.5亿美元破世界纪录的非典型ICO,被黑客攻击致使其丢失了360万以太币。直到今年7月,美国证监会前述报告仍在对此事进行评估。报告认为,基于分布式账本或区块链技术的证券发行、销售行为必须进行登记,除非获有效豁免,要谨防欺诈风险以及违反联邦证券法。 第三轮则正是在当下的中国。我国的区块链项目吸引了大量目光,区块链技术的成熟和市场活跃度、人员参与度与两年前相比也大幅提高。 但与此同时,庞氏骗局也很快成为了其中高频词之一。 原因在于,ICO业务所存在的“社区+代币交易所”环境中,社区和代币交易所两者分离,会导致监管的不连续,且代币在交易所中炒作会导致代币价格严重偏离项目的内在价值,偏离融资初衷和客观规律。如果项目自身缺乏价值,上家买入代币仅是期待下家高价接盘,则易沦为击鼓传花式的庞氏骗局。 此外,就更不用说其难以量化的升值逻辑、监管体系及规则的缺位,以及从业队伍的鱼龙混杂了。 辨识风险 去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研发和前沿布局,构筑新赛场先发主导优势”。很明显,监管的风向是把控风险,但不因噎废食。 那么,如何辨识庞氏骗局?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梳理发现,当前我国的区块链ICO存在四种状态: 一即是庞氏骗局,纯粹利用ICO进行诈骗。 二是做区块链技术的企业利用ICO进行圈钱,但商业模式不明朗,技术没有绝对优势,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 三是扎扎实实做区块链技术,不过其价值在于股权而非代币。这些项目多年后发展壮大,将在主流证券市场上市交易。未来的融资,也会从代表所有权的股权融资,变成出售产品项目未来使用权的融资。 四是利用底层技术,发展为又一个比特币或以太币,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接受。而未来的融资支付方式,可能会突破单一国家法币支付的模式,变成全球化数字支付货币。 无疑,前两种都将被淘汰,后两种生态则相对健康,项目价值和虚拟代币会增值并融入主流资产交易市场,而其支撑的数字经济体也有望从百亿美元飙升至千亿、万亿美元级别。 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云峰直言,IPO是拿钱买股权,而ICO是将股份或收益权变成加密货币后再公开出售,相当于买了没有“决策权”的股权。“因而关键还是一事一议,分析每个项目,看是否真正具备支撑这高于资金需求数百倍、数千倍的价值。” 鉴别之法,主要是看区块链项目是否具备两大特性,一是能在支付领域,解决庞大的银行支付体系中效率低、成本高、用时长等问题;二是在信息披露上,推动交易场所开放共享、不可篡改,将众多社会交易活动纳入规范。 “若一个项目能够两者皆备,则相对可信。”专家表示。 审慎性宽容 《财经国家周刊》从多位监管人士处获悉,审慎性宽容或是现阶段对于区块链ICO的主要监管态度,并可能部分借鉴国际经验来研究推行监管沙箱制度。 目前,监管沙箱有几种可参考的方案: 一是成立类似众筹平台的ICO平台,承担投资者教育、风险提示、项目审查、资格认定、资金托管、敦促信息披露、督察资金使用、反洗钱等相关职责。 二是以代币交易所为监管方式,但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即使管住了代币交易所,还是可以去中心化地做交易。 三是引入风投VC的管理思路,让专业管理人员选择投资方向,辅助ICO项目运营,促进创新的同时提升ICO项目的透明度。 未来,随着去中心化的交易所技术发展,代币交易所也可能去中心化,届时一国的监管机构将失去抓手,需要国际监管合作。 当前,尽管“一行三会”等监管机构均已对监管沙箱进行了研究探索,但具体形式仍无定论。据业内人士介绍,实施监管沙箱的国家多为金融混业监管。 监管目前最为困惑的,是金融活动和科技手段混淆,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大量插足金融行业,引发了金融行业业态的变化,监管层易被一系列复杂的技术表象所干扰,难以研判实质性金融活动的发生点,使得持牌监管模式效果下降,穿透式监管难度加大。并且,众多机构综合性、多元化经营,形成新的监管洼地,监管层很难在各种综合、分拆、转型中研判机构性质、确定监管主体。 “这对于ICO来说,就难在监管主体应该是央行还是证监会。”一位核心监管人士直言,这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ICO适用于怎样的监管思路和办法。 但毫无疑问的是,监管必然会跟上市场创新的脚步,去伪存真,引致整个业态的大浪淘沙。此前,从场外配资到P2P、金交所、第三方支付再到银行同业业务乃至影子银行,无一不是在恣意生长之后迎来从严监管。 货币竞争 未来的区块链ICO乃至金融科技的格局将分为两个层面:微观和宏观。 微观上,从业机构必须谋求长远发展。ICO从业机构应该长远秉持着对风险的敬畏之心,谋求可持续发展。 简单来说,以交易和支付为目的的活动和行为,将被合理规范;以获得超高收益为目的的投机行为,以及非法集资、违规融资融币、违反国家反洗钱和外汇管理、支付结算等法律法规的行为和机构,都将被驱逐。 借用一位监管人士的话说,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具备浓郁的中国特色,数字货币领域也一样,不要妄想能够短时间内照搬国际经验和规则,最终的监管体系也一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而宏观上,法定数字货币的趋势难以阻挡。 从国家角度看,ICO发行的私人数字货币,其弱点显而易见。例如黑客攻击导致数字资产被盗,再如比特币交易所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银行存款保险、央行最后贷款人等),无法保障交易、提现和储藏的安全性。因而,法定数字货币被认为必然成为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和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 “ICO如果继续如此迅猛生长,那么很可能将一边迎来监管细则,一边迎来法定数字货币的诞生。”前述监管人士预测。 欧洲央行时下就提出,在起步阶段,将央行数字货币定位成现金的补充或替代,允许以数字货币来代替现金的非银行主体,以1:1的比率将银行存款转化为数字基础货币,然后再进行下一步尝试。 区块链技术当下在金融领域、共享经济、物联网等方面已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成功吸引了微软、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国内外行业巨头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布局,已被视为最有潜力触发新一轮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 中国的互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全球领先,首次带来了通过技术革新而改革全球货币体系的机遇,这也有望提升本国货币在全球的地位。 着眼于此大局,对于真正以区块链为基础的ICO活动,以审慎性态度包容之、规范之,便是题中应有之义。[详情]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