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开放40年40人】刘伟:办企业,顺势而为再加点敢为人先的勇气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 编者按:197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4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变革。在这被称为“第二次革命”的惊险一跃中,企业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崛起,在中国政经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能够确立的基石和主体,企业家则成就了企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这些站在时代潮头的企业家们,为我们的读者铺开过去40年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希望这个系列访谈成为一个幻灯:在中国经济社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画卷上,投射出光彩夺目的片子,告诉社会,这些造福中国的奋斗者们,他们如何开始、走过怎样一条光荣的荆棘路;而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时代,他们又如何思考未来中国和企业家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华清 12月的一个工作日上午,经济观察报记者在位于广州天河智慧城的佳都智慧大厦见到了佳都集团董事长、佳都科技(600728.SH)CEO刘伟,他连连道歉,因为行程临时变化,多次调整了采访时间。作为上市公司的一把手,临近年末,刘伟处理事务的节奏更加紧凑,午休时间也被秘书安排接待。 佳都科技目前的市值在115亿元左右,在资本市场上,它算不上是大企业,刘伟甚至用“小规模公司”来形容它,2017年的营收为43.11亿元。但这家小规模公司近年来接待了多位政要人员的视察。今年4月份刚启用的佳都智慧大厦一楼,空间开阔,前台右边墙上是醒目的橙色标语“城市慧变得更好”,前台左边则是展厅。 展厅除了展示佳都的发展史,重头戏是佳都新赛道的产品——视频云+大数据应用平台、人脸识别系统、城市交通大脑、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软件平台、地铁站台门系统等。佳都的员工甚至开玩笑说,他们对展厅的介绍已经有了标准流程。 “我们的赛道刚好卡在风口上。”刘伟如是解释外界密切关注佳都科技的原因。目前佳都科技的三大营收支柱——以公共安全、智能交通为核心的智慧城市业务,智能轨道交通业务,网络及云计算产品与服务,均踩中了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概念。 佳都科技也投资了数家人工智能领域迅速发展的初创企业,例如2015年时投资了云从科技,该公司目前已在世界视觉识别大赛夺得7次世界冠军,拥有的人脸识别技术被银行广泛采用,目前是中国银行业最大的人脸识别技术供应商。2015年佳都科技投资云从科技时,云从科技的创始团队只有技术还未有产品应用,估值1.8亿,3年过去,云从科技成为人脸识别业界的“四大独角兽”之一,公司估值也水涨船高。 在外界看来,佳都科技在新赛道的投资下手很快,云从科技、千视通、睿帆科技,被外界关注到时,佳都科技已经参股。这固然跟佳都科技给所投企业对接资源、加速初创企业成长有一定关系,也离不开对技术需求的判断。佳都科技投资总监评价道:“老板对趋势把握得很准。” 对趋势的把握,也是刘伟在采访中多次提到的内容:“把握住国家发展的大趋势,顺应趋势,胳膊怎么拧得过大腿?” 回首佳都的发展史,26年的时间里,佳都也走过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多珠三角老企业走过的 “贸工技”路线。从一开始的IT分销商,到现在搭上人工智能概念的早班车,刘伟对于趋势的把握,或许是眼光独到的。 ICT分销创业 1987年7月,刘伟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当年9月份,北大教授钱天白发出了我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但彼时我国还未接入互联网。但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于IT、电脑,却是跃跃欲试、充满求知欲的。刘伟回忆,那个年代,自己所读的这个专业,很多人毕业后从事跟计算机相关的工作,他自己就是一毕业就被分配到广东的一个设计院当工程师,做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对于在设计院的工作,刘伟的评价是“工作不忙,待遇很高,但是非常枯燥”。 “有一天晚上加班到7点多,我和设计院的一个50多岁的同事在赶图纸。打算休息一会时,不经意看了看正在埋头画图、头发花白的老工程师,心里顿生感触,也许三四十年后,我就成了我的老同事,突然感觉看透了自己的一生。”刘伟感慨道。彼时刘伟未满25岁,不难理解,每个年代的年轻人都有颗躁动的心,渴望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1992年,刘伟如愿以偿和6个大学同学共同创业,佳都集团诞生,刘伟任佳都集团董事长。1992年刘伟才27岁,风华正茂,选择了一条跟自己当大学教师的爸爸截然不同的道路——从商。 佳都集团成立之初主营业务是IT电子产品分销。刘伟回忆,当时国内IT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未形成渠道、分销的概念,很多科贸企业都是借道香港,才能实现与国际IT产业在信息、货源上的接轨,佳都甚至只能通过科贸企业连接IT基础设施提供商与用户。不难看出,做分销能挣到价格差,主要是因为市场发展不充分,卖方和买方市场之间存在阻隔,资源不对称。 1995年,佳都陆续与苹果、IBM、HP、微软等国际IT巨头签订了代理协议,终于跟美国的销售商、厂商取得了联系,拿到了IT电子产品的一手资源,公司步上正轨。1996年,佳都在广州、 北京、上海、武汉、成都五地成立了分公司。1999年,佳都获得国际投行的数百万美元风投,这对于当时的中国初创企业来说,算得上是巨款。2001年,佳都的成员企业佳杰科技在新加坡主板上市。 2013年,公司的证券简称由“佳都新太”改为“佳都科技”。 换道智能技术 靠ICT产品的分销,刘伟积累了创业路上的第一桶金。佳都前期的成功,刘伟称之为“模式创新”的成功,但模式很容易被模仿。到了21世纪初,在ICT产品分销领域,佳都虽占有一定的市场规模,但毛利率非常低,刘伟将所从事的业务定位为“供应链的底端”,几乎被产品的供应商和客户牵着鼻子走,更谈不上什么主动定价权,必须转型。 ICT支撑了很多行业的数据联通,刘伟想往产业链的后端走,切入智能轨道交通领域,2004年成立了新科佳都专门从事这一业务。到了具体的行业中,刘伟就发现得将佳都的一个短板补上来——多年从事分销业务,对于推广轻车驾熟,但没掌握技术。 “我们都是大学生创业,对于技术的敏感度比一般的民营企业可能要好一些。”刘伟称,2005年,佳都启动了3*3年战略转型滚动发展计划,3年实现一个阶段目标,分三阶段走。2007年,佳都集团购买了上市公司新太科技的部分股权,成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2008年,开始布局智能化产业。对于转型做智能科技,刘伟笑称,刚开始时还被别人笑话“智能科技”的表述,“智能科技,现在听,不新鲜了,08、09年的时候,很多人都还以为是做楼宇自动化的。” 转型做智能轨道后,连续4年,佳都每年至少要投资2000万到技术研发中,但在2009年以前,佳都连一张轨道交通方面的订单都没拿下。“佳都不是国有企业,要是再没有技术产品出来,就倒闭了。不光成了笑话,还成了沙滩上的先烈了!”刘伟感慨道。 2005年——2009年,也是刘伟印象中创业以来最艰难的日子,甚至抱了“不成功就成仁”的心态在过活。终于在2009年,佳都独立拿下了第一张广州地铁的合同订单。 智能轨道业务找到突破口后,佳都科技的安防业务也因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打开知名度。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在海心沙岛举办,总导演想要一个“以城市为背景、以珠江为舞台”的开幕式,很新鲜,但是对安保工作考验很大。佳都科技承建了海心沙主会场的安保平台,获得亚组委颁发的“信息通信保亚运,众志成城铸辉煌”锦旗。 在佳都的员工看来,智能轨道、智能交通和安防行业,客户很看重供应商过往的交付案例,客户的转换成本也非常高,能尽早上路拿下项目的承建权,对于后续竞争非常有利。现在,佳都科技的智能轨道交通业务已经覆盖了中国的20个城市,而中国只有35个城市开通了地铁;新警务视频云平台也在广东省内落地使用;2017年发布的城市交通大脑也成功在安徽省的宣城和合肥进行试点。 在ICT市场消除不对称之前靠产品分销挣一笔,当行业走向衰退期以壮士断腕般的勇气舍弃电子分销业务,闯进完全陌生、没有积累的智能轨道领域,熬过只出不进的前期研发投入,再持续在人工智能领域落子,刘伟的创业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视核心技术的投入并试图在新兴技术领域找到一席之地。 对于创业以来的几次转折点,刘伟评价“布局早,也有运气的成分在”,“人工智能技术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找到应用场景才被认为有价值,佳都在08、09年要做智能科技时,谁能想到人工智能现在这么火呢?” 访谈: 经济观察报:佳都科技的发展,曾经或者目前遇上哪些时代机遇?可以具体化地描述时代机遇对于佳都科技的影响吗? 刘伟:佳都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时代机遇。佳都科技是广州的本土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利好下发展,广州因改革开放而腾飞,佳都科技也因改革开放不断前行与蜕变。如今,国家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广州提出IAB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政策以及“广深创新科技走廊”政策的利好,都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来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新技术的突破,这对佳都是个好机会。广州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广州蓝皮书中指出广州知识创新不仅走在全国前列,部分成果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说明,广州创新要素不断在集聚,科技创新态势良好。广州市政府推出“IAB”战略,我们作为中国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提供商,必然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佳都科技一直都很重视科技研发,可以借助大湾区发展趋势,掌握人工智能更核心的科技,为大湾区建设作出贡献。 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建设会迎来大的爆发。21条城轨+6座大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需求爆发。按照2017年签署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将迎万亿级基建投资,中央提出粤港澳湾区城市群建设的国家战略,未来将重点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沿江多中心组团、三大枢纽,打造结构合理、层级清晰、换乘高效的世界级轨道交通网络。构建发达、便捷、高效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成为交通枢纽湾区城市群的必备条件,也是缓解各城市交通拥堵、拉动周边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粤港澳大湾区必将带动珠三角新城镇化建设与推进,而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枢纽的完善,孕育着巨大的潜力。我们也将跟着国家的政策,拓展海外市场,对外输出我们的人工智能技术,包括城市交通大脑和智能轨道交通技术等。 经济观察报:您觉得企业家精神是怎样的? 刘伟:每个时代,企业家精神都有新的内涵。新时代,我认为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奋斗、责任。 创新是决定企业生死的至关因素。无论是产品创新、模式创新,还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无一不跟企业家有关。如果企业家缺乏创新精神,就很难对企业做出正确且有效的指导,更无法为企业注入新的竞争力,立足于市场之中。 奋斗精神永不过时。老一代企业家经历了物质匮乏、缺乏资源的年代,养成艰苦奋斗精神。新时代企业家有良好的社会资源,再加上互联网时代给予的便利,不像老一辈企业家艰苦,但是中国正处在转型变革的经济环境中,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消费群体迭代、生活习惯变化、技术升级加快等挑战,再加上市场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金融环境不稳,更需要不轻易言弃、艰苦奋斗。 担当责任成就大我。民营企业是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优先发展起来的,企业家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精神,承担社会责任,用自己的辛勤和智慧,带领员工发展企业、报效国家、反哺社会,要为促进社会发展和共同富裕发挥作用。 【时代背景】 1992年,刘伟和6个大学同学一起创业,成立佳都集团。 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南巡,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沿途发表了众多振聋发聩的言论,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判断标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指明前进方向。 4月,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 10月,日本天皇明仁访问中国,他是首位访问中国的日本天皇。[详情]
【致敬改革开放40年40人】柳传志:国产电脑的拓荒者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 编者按:197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4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变革。在这被称为“第二次革命”的惊险一跃中,企业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崛起,在中国政经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能够确立的基石和主体,企业家则成就了企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这些站在时代潮头的企业家们,为我们的读者铺开过去40年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希望这个系列访谈成为一个幻灯:在中国经济社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画卷上,投射出光彩夺目的片子,告诉社会,这些造福中国的奋斗者们,他们如何开始、走过怎样一条光荣的荆棘路;而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时代,他们又如何思考未来中国和企业家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沈怡然 1984年,一位四十岁的中年工程师和他的10位同事一起,在中科院计算所一间20平米的传达室内,开办了一家公司,没有开业仪式和悬挂招牌,公司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这便是联想的前身,这位工程师名叫柳传志。 按柳传志的说法,“当时一是不愿意看到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二是想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大本事”。 如果不是走了这一步,那么他在今后三十多年的人生里,既不会经历创业之初数次被骗的惨痛,也不会经历国外PC品牌汹涌冲击下的焦虑;但是同样,也无法经历带领国产电脑击败洋品牌的光辉时刻,以及站在人民大会堂领取“改革先锋”称号的荣耀。 彼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1984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让柳传志及其同僚们兴奋不已。国民经济正成为主战场,他们所在的中科院提出了“一院两制”,在做基础研究的同时,鼓励知识分子、科技人员下海办企业。 而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的计算机产业已经进入商用轨道,IBM、微软等公司也初具规模。据柳传志回忆,在他下海以前尚未看到过真正的个人电脑,“当第一次看见个人电脑是这么小的一个东西的时候,惊得目瞪口呆”。 拓荒时代 多数人评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属于中国企业家的拓荒时代,而柳传志正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1984年下海之初,柳传志和他的同伴们还根本不知道如何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20万创业资金很快又被骗去了14万。据柳传志说,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他们甚至倒卖过电子表和旱冰鞋。 1984年,柳传志等11位科研人员在一间不足20平米的小平房(中科院计算所的传达室)中创办了联想 柳传志带领着公司,从“联想式汉卡”起步,通过代理国外品牌的电脑,积累资金和经验,逐步研发生产自己的主机板,还通过借道香港的方式,来解决在国内没有生产批文的难题。 原来“联想式汉卡”只是公司成长道路上的一个台阶,“微机主板”又是一个台阶,“代理AST还是一个台阶”。根据《联想风云》一书的描述,当时,联想公司的管理层们虽然知道柳传志是个雄心勃勃的人,但是直到柳传志说出“我们要办一个长远的公司,为子孙后代做点事,而不是办成一个短期的尽管能够闪烁光芒的公司”时,才特别清晰地感觉到这个人脑子里的梦想非同一般。 柳传志和联想当初的的选择,也引发了日后外界关于“贸工技”还是“技工贸”的讨论。或许在历史环境中更能找到答案。柳传志告诉记者,“当时公司拿不到生产批文,只能先从贸易开始,即便拿到生产批文也没有足够的钱去做生产,当时科学院没有更多资助,同时社会上也没有风险投资。” 他在回忆这段历史后有过这样的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像是一本书,是一页一页装订而成的。在柳传志看来,制造业的第一页就是张瑞敏口中不许随地大小便的车间,第二页可能就是所谓没有技术含量的中国制造。 这说明中国的经济进步是需要探索、积累、脚踏实地的向前迈进,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危机四伏 改革中新旧体制的变更,时常伴随着对参与者的冲击。九十年代初,中央政府宣布取消微机进口调节税,还将在两年内取消微机的“进口许可证”。该时期被后来人广泛称为“狼来了”。 1992年开始,从客户竞标、订货会上,柳传志已经强烈感觉到中国市场就要变成国际市场,进口产品质量更好、价格也更有竞争力。同时,国产微机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逐渐下降,这让柳传志更确定了联想所受到的冲击。 回忆当时,柳传志认为外国电脑大量进入中国,对中国的信息化是有益的,但作为同业者,他充满忧虑,他觉得“人家就相当于是巨型战舰,我们就是一叶扁舟”。 不仅如此,国家内部也正经历非比寻常的改变,包括金融制度、投资体制、物价体制以及税务制度的连番改革。由此,当时围绕在联想内部的一个重要话题是,是继续搞自己的微机?还是退回来做外国品牌的代理商。 而根据柳传志回忆,“自己当时有一点豁出去的劲头”,柳传志称,把联想原来存在的问题好好捋了一遍,把原来的组织架构大规模地进行了改组。1994年3月,联想公司成立微机事业部,并由杨元庆任总经理,一边销售,一边研究如何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柳传志称,自己曾带着公司的高管,到电子工业部去下战表,表态要“高举民族品牌的大旗”。 1994年2月14日,联想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 直到1997年联想电脑在中国市场电脑市占率排名第一。到2013年,联想电脑的市占率在全球市场占首位。 2000年进入新世纪的瞬间,全世界一片沸腾,中国科技力量及制造业的崛起也正被世界所察觉,电脑业也在其中,就联想来看,过去的10年里,联想微机覆盖了中国20%的用户,联想的员工从20人发展到超过一万人,并在期间完成了香港上市及新股发行计划。而创始人柳传志的名字被美国《商业周刊》列为1999年亚洲五十位风云人物,当时不乏有媒体将他称为国产电脑战役中的胜利者。 新的联想 总之,无论改革、市场还是国际形势,都进入了难得的平静时期。只是柳传志的内心并不平静,一个困惑他许久的问题是,如何能让现有的企业敢于创新,同时又能活下来?从下乡、进入计算所、创立联想,柳传志逐渐形成了“要做点事,也要保护自己”的信念。他告诉记者,当时的想法是,不能裹足不前,但进入高科技领域,搞颠覆式的创新,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的创新风险又很大。该如何平衡? 他的答案是多元化。据他所说,一直以来美国的学术派都认为做企业就是要专一,但他曾到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访问了十天,发现他们多元化做得非常好,并和总裁杰克韦尔奇详细探讨了开展多元化的结构。回来后,他主导将联想分拆为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设立了母公司联想控股,自己进入到投资领域。 至于进入投资行业的理由,他称希望联想控股能够在除了电脑以外若干个领域,用投资的方式培养出领先企业。今天联想控股已经布局了君联资本、弘毅投资、联想之星、神州租车、拉卡拉、融科智地、正奇金融、佳沃集团等多个企业。 访谈: 经济观察报:改革开放之初,您和周围的人如何看待国家的变化? 柳传志:当时最大的感觉就是,中国可能会真正结束阶级斗争的时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现在的年轻人没法体会,当时,常年以来是以阶级斗争为中心,所以当提出中国要走向“四个现代化”的口号之后,我想到的是人们可能可以真正地好好安排生产了,只是想到这儿,就已经令我们兴奋不已了。 经济观察报:在联想的道路选择上,外界对“贸工技”与“技工贸”存有争议,希望您结合当时情境,谈谈做出选择时的考虑,“贸工技”的选择具有必然性吗? 柳传志:中国制造业第一页最典型代表的是海尔张瑞敏在车间里张贴的公约,其中有一条说不许在车间里大小便,你说这车间他得脏成什么样,乱成什么样了?但这就是我们当时起步时的真实情况。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不先生产出东西出来,先把自个养活好了,然后先拿钱去投什么技术,可能吗? 经济观察报:也就是说,“贸工技”其实是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柳传志:有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联想不重视技术,其实是有历史原因的,第一,当时联想拿不到生产批文,只能先从贸易开始;第二,即便拿到批文,也要有资金来做生产。当时做主板实际是赔钱的,而社会上没有风险投资,科学院也没有更多资金给我们,只能做贸易挣钱来弥补这份亏损;第三,在当时计划经济的年代,中国是没有企业的,只有厂,所以要通过给国外的产品做代理,向外国人学习什么是营销,什么是财务等等。 经济观察报:这么说“贸”本身也是一个积累和学习的过程? 柳传志:今天大家对企业的渠道、营销、财务等都不陌生,其实都是当时那批企业家一步一步学过来的。举个例子,为什么当时一个本土品牌长城一下子就垮了,因为他不懂得“贸”,长城那时候的体制叫订货会,不是真正的面向市场。而联想毕竟卖过东西,知道如何运用市场规则 “贸”可以说既是一个积累资金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经济观察报:2004年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当时为什么有了这样的想法? 柳传志:当时联想在中国已经是第一名了,比第二三四名加起来份额都多,但是我们营业额却只有30亿美元,而计划并购的公司是100多亿美元,就说明当时世界市场很明显要比中国市场大很多。而我认为,一个企业要想长期发展下去,战略上就是两条路,一个就是向世界进发,还有一个就是在中国国内做多元化,两条路联想都试过。最后在2003年的时候决定向世界进发。 经济观察报:能具体谈谈那段经历吗? 柳传志:是IBM企业在2003年底来找的我们。IBM当时的情况是,在硬件业务上全面赔钱,原因就是同样的业务、同样的人却做不来两件事情,就好像穿着西装去卖油条。 然而,并购IBM全球PC业务这一动议,在当时联想控股的董事会上,没有一个人表示赞成。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像联想集团这样一个30亿美元的公司要并购美国一个100多亿美元的著名世界级大公司是不太可能的,而且也有着非常大的风险。 第一是品牌的风险,我们买的是IBM的ThinkPad笔记本,中国人当了IBM的股东,这牌子人家还认不认;第二就是你买回来的是美国的销售人员、科技人员,这样一支国际团队,是否愿意为中国股东工作;第三个更大的问题是文化磨合的问题,中国人、美国人、欧洲人、印度人等等在一起,高层、管理层、上层下层,能在一块儿好好工作吗?能配合得好吗?后来我经过专门的调研和认真的思考,想明白这些风险是可以克服的,才在董事会上支持这次并购。 2004年12月8日,我们宣布并购IBM PC业务。宣布的场面,我相信当天在场的人会刻骨铭心地记住,因为所有的记者都热烈的、疯狂地鼓掌。一个认识的老记者上来握着我的手说,柳总,这事干得漂亮,将来成不成不管,死了你们也给中国人争光了,我为这个给你鼓掌。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宣布收购IBM全球PC业务 经济观察报: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柳传志:改革开放真的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难得的一次机会。这个时代真的是太了不起的时代,改革开放解开了绑在中国人身上的绳索,让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真正发挥出来。改革开放让我有了充分的施展,人生价值有了充分的体验,酸甜苦辣都尝过了,这真是我这一生中最大的幸运。未来,只要中国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像总书记说的,做好顶层设计,珍惜这段我们叫战略机遇期,我相信后边中国、中华民族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 经济观察报:您觉得自己最主要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这是否也决定了您的领导风格? 柳传志:我觉得朋友、同事大概都觉得柳传志是个很靠谱的人,这其实就是企业愿景中所说的,值得信赖、受人尊重。我说努力去做,大家立刻就信我,而每当我说了话做不到,内心会非常纠结、痛苦。因此,凡说过的话,我就一定要努力做到。 比如我们公司里边,规定开会不允许迟到,否则要受到相当难堪的处罚——罚站。一个十几个人的会,迟到的人进来以后,要把会停下来,像默哀似的,看他站一分钟,所以这是很难堪的。我觉得很了不起的是这个制度是90年定的,直到今天。为什么要把这个事定得这么严格,能做到今天呢?这么多年过去了,联想换了这么多的人,但是这些东西要永远记住,制度不定就是不定,定了就一定要做到。 【历史背景】 1984年,柳传志从中国科学院辞职,在北京中关村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公司,也就是联想的前身。 那一年,发达国家计算机产业已经进入商用轨道,市场中IBM、微软等公司初具规模; 那一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次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提出确立国家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职工和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详情]
【致敬改革开放40年40人】刘若鹏:当民企进军国防军工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 编者按:197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4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变革。在这被称为“第二次革命”的惊险一跃中,企业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崛起,在中国政经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能够确立的基石和主体,企业家则成就了企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这些站在时代潮头的企业家们,为我们的读者铺开过去40年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希望这个系列访谈成为一个幻灯:在中国经济社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画卷上,投射出光彩夺目的片子,告诉社会,这些造福中国的奋斗者们,他们如何开始、走过怎样一条光荣的荆棘路;而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时代,他们又如何思考未来中国和企业家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沈怡然 眼前这个35岁的青年人声音洪亮,向记者详细介绍着超材料、隐身技术以及与之相应的国防应用,他的身后摆着一件某型号隐身战机的模型。他是光启集团创始人、总裁刘若鹏,采访发生在2018年11月7日下午,他刚刚在上海参加完团队技术研讨会的刘若鹏来不及喘息,便马不停蹄地赶到第十二届珠海航展。他称,希望每个驻足展台的人,都能从这里看到中国国防的实力与民间科研力量的活力,看到中国最新一代武器隐身解决方案和产品。 “光启用8年时间把超材料产品应用在尖端武器装备上并定型,下一步,就是在多种尖端武器装备上批量生产”,在光启的展位前,刘若鹏告诉记者,彼时,光启为国家生产先进武器装备的超材料智能工厂已经建设完毕。 像所有媒体已经描述过的,这是一家神秘的公司,在过去的8年中,从五位海归科学家团队,成长为从事新一代隐身技术和海量目标追踪技术的尖端技术企业。 据多名接近光启的人士表示,这是一家典型的军民融合公司,从某种角度上,光启的历程,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军民融合发展的过程。刘若鹏与某隐形战机总师孙聪院士在湖南卫视《我是未来》节目上公开称“我国超材料已在国际上率先提前应用在我国最重要最先进的装备上”。 种种迹象表明,这家不足3000人的企业为中国尖端武器装备做出了贡献,这也被多位接近该公司的人士所认可。 光启成立以来的8年时间,是中国国防工业向民企开放的萌芽阶段。通过资本、技术、人才的交融,民企进军国防军工,和国防技术转化到民间,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特区长大 作为一个在特区长大、又步入特区建设的人,刘若鹏对特区精神的总结是“不谓艰难”,“没条件自己创造条件,勇于直前,杀出一条血路的创新精神,只要特区精神在,创新就永无止境”。 刘若鹏是一个在深圳长大的西安人,1990年他7岁,被父母从西安带到了深圳。“我住进了深圳中兴通讯的大院,发现父辈辛勤忙碌的工作状态与从前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父辈们从没有资金、没有任何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艰苦奋斗、坚持创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高规模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回忆起在深圳长大的经历,刘若鹏有一个深刻的启示:成功不是来自于噱头和关系,而是来自于个人的奋斗、坚持与智慧。没有条件,就自己创造条件,坚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高中时期开始,刘若鹏痴迷于参加物理和数学竞赛,特别是电磁领域的前沿科学,后来在浙江大学读书时,他开始有了一个科学的创意,即如何通过计算机的设计和微纳米的加工制造,实现自然界材料所不能实现的功能,刘若鹏认为,这是他和超材料结缘的开始。 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到美国杜克大学,刘若鹏一直从事超材料相关的研究。2000年前后,超材料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术体系和科学体系,但是刘若鹏称他对超材料的热情丝毫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辗转回国 刘若鹏25岁那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科学界轰动,这篇文章记录了他利用超材料做出一件隐身衣的过程。简单来说,通过在物体表面覆盖特殊的超材料,引导被物体阻挡的电磁波可以改变原有的反射方向,甚至可以绕着走,从而实现完美隐身。从公开材料看,该成果引起了国际关注。 彼时,超材料相关科学正在探索电磁波隐身的技术。隐身技术及隐身飞机的应用都是世界范围内多国军备竞争的角力点。当年刘若鹏25岁,尚未想过自己会置身于国家、尖端技术、军事竞争的浪潮之中。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在博士毕业后,我和几位联合创始人回到祖国,继续我们的超材料事业”,刘若鹏称,“那一年,我刚过26岁,向我妈妈借来20万启动资金”。 刘若鹏的同学、光启联合创始人之一赵治亚说,刘若鹏在美国学习勤奋刻苦,有很多创新思想,并且行动力极强,能将这些创新思想付诸实现,我们与他共事多年,也愿意跟他回到中国创新创业。 为将超材料技术产业化,他们在长三角、珠三角寻找多个城市落户,最终来到了深圳。 光启的联合创始人 民企参军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家将国防科技工业体制的变革作为关键课题之一,一直以来,军队、军工集团、地方政府、民营企业各有体系,难以融合,国家在政策导向上,努力打破这四大主体自成体系的局面,以中国的国防实力带动经济实力,同时,鼓励国防体系吸纳来自民间的高精尖技术力量。 光启作为一家初入军工领域的民营公司,第一个合作伙伴是中航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这是中国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军工集团,旗下多家飞机设计、制造厂位于沈阳、成都、西安等地,数十年来垄断着中国军用航空器领域。根据公开材料,双方曾联合开展在武器装备预先研究课题的论证与合作。 对于一名80后科学家、创业者而言,民企参军的路上,要克服的艰辛和困难其实难以想象,刘若鹏称“在尖端军事领域,做最顶级的武器装备,就如一把最严苛的尺子卡着你,你如果做的不够优秀,你的技术、人才、资金跟不上,会立刻被淘汰掉。” 在完成第一轮0到1之后,刘若鹏认为,下一步是深入的影响到除了武器装备、军民建设之外的领域里面,包括公共安全。在尖端军用技术转民用的过程中,光启已经将海量目标追踪技术应用于城市反恐等垂直领域,发布“海量目标追踪系统”,并已在多地落地应用。 改革突破 超材料技术的颠覆性以及对国防科技的重要性,让光启从建立之初就成为一家军民融合企业。作为改革开放最早一批进入军工领域的民营企业家,刘若鹏认为,光启发展的8年时间,也是中国军民融合战略从落地到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这令他越发深入地理解改革。 对于军民融合,刘若鹏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如何让社会精英、人才开发新的创新科技,去服务国家的国防军工建设,让国防军工领域汲取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最新的技术。 第二种理解,他认为也是军民融合一个更大的战略意义。几乎所有的前沿技术,它的发展应用都有一个规律,从实验室诞生,在军工领域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然后广泛应用到民用领域,实现普及。芯片、半导体、激光、通信这些高科技无一不是沿着这样的路径发展。 纵观历史,飞速发展的汽车工业、飞机工业、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无一不是军民融合的产物。正如刘若鹏所言,“如果没有军民融合的体系去牵引,科学家的一个科学创意,就无法以极短的周期实现工程转化,更无法加速大规模的民用过程,激发生产力而带来变革”。 访谈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超材料从2009年发表论文后,一直没有产业化? 刘若鹏:超材料作为一种技术,可以投入到任何行业,而我们选择优先投入到尖端武器装备。这个行业有一定特殊性,通常需要10—20年迭代周期,大到整体,小到任何一个结构件,只要参与了生产研制过程,都是如此。同时,一些技术和产品是直接应用在国家的尖端武器装备上,都有保密要求。光启花了8年时间把产品定型,认为这样的速度已经很快了。 经济观察报:进入尖端武器装备领域,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刘若鹏:民企参军,要克服的艰辛和困难其实难以想象,所有解决方案都要满足极为苛刻的技术要求和复杂的战场环境,无论风吹日晒、雨淋雷击,大到整体,小到任何一个结构件都要经得起各种考验。最顶级的武器装备,就如一把最严苛的尺子卡着你,你如果做的不够优秀,你的技术、人才、资金跟不上,会立刻被淘汰掉。 经济观察报:对于民企进军国防工业领域,您有什么经验之谈? 刘若鹏: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光启摸索出了一套由军方需求直接牵引,军民合作技术驱动,逆向设计迭代优化的发展模式,也形成了三点体会和思考。 第一,军方需求直接牵引是技术创新型企业最大限度发挥先进生产力的基础。引领式的技术创新、装备创新与战斗力创新,需要从上至下、从军方作战需求的短链条直接牵引创新机构迭代开发,需要总部机关更深入地推进各项具体进程。 第二,针对具有战略意义的装备创新技术的民营企业,军方可以区别对待,在直接引领这种新质技术装备化的同时给予持续的、多渠道的研制经费投入与支持。 第三,坚持军民技术相互转化是创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军民融合发展的难点在于军品规模、保障周期难以支撑民营企业的市场化发展模式,特别是对于光启这类开展源头创新的科技企业,从预研到列装至少要经历十年以上时间,无论资金还是人才方面对企业发展都存在极大挑战。因此,公司整体技术、市场、品牌、资本规划设计对军民融合企业尤为重要。光启在军品研制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先进技术为高端民用产品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同时,民用整机系统的研发也为企业军品向整机系统过渡提供了技术基础。 经济观察报:以企业之力将前沿科技进行产业化,光启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刘若鹏:首先,一个原则是,基于最底层的科学,无论是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以持续性的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真正要发扬科学的力量去带来变革,而不是一上来就侧重市场。这样的话,便适宜采用最短平快的方法对接市场创业的逻辑,要有不同的商业化路径,这也是光启最开始以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的形式存在的原因。 在这样的原则上,光启确定了产业化的路径,就是以尖端的武器装备作为第一步,将技术进行验证和规模化生产,技术催熟后,再逐步应用到军工以外的领域,包括工农安全、大交通。就好像滚雪球一样从顶端向下扩散,由军到民发展。因为纵观我们的汽车工业、飞机工业、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发展规律。 经济观察报:商业和技术,哪个对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起到的作用更大? 刘若鹏:都很重要,很难说哪个的作用更大,最理想的状态当然就是两者并驾齐驱。借用一对新名词来说,技术主要是解决供给侧的问题,商业主要是破除需求侧的障碍。近些年来,中国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上取得了一些成绩,重塑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但在技术创新上,突破还不多。 经济观察报:那又为什么两次登陆资本市场呢? 刘若鹏:一个基本的原因是融资。波音、罗马、雷神,都是通过上市发展壮大的,借助资本市场是高科技领域进入军民融合的最优模式。其中登陆港股还有一个原因是,进入了武器装备领域,发现其中有两个问题,该领域的国际化交流交往并不像其他领域那样容易,引进人才很难,主要是为了在技术和人才,相当于国际交流和交往的平台。而登陆A股,是计划将超材料规模化生产并应用到海、陆、空多类军事领域,与此同时,将超材料技术应用到城市安防反恐等民用领域。 经济观察报:光启也曾受到来自资本市场的质疑,对此您怎么看? 刘若鹏:做尖端技术,产业周期长、转化成本高,直接跳过去进入商业是不可能的。这是行业的客观规律。投资有不同行业、领域、周期的分别,从前或许大家只关于消费领域投资、工业领域投资,再后来关注到尖端技术的投资。而尖端技术是个新品类,一直以来没有,大家会慢慢认识到。 经济观察报:从五位海归的创业团队到千人规模的尖端技术企业,你觉得光启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刘若鹏:支撑光启发展的是我们的基础研究,基础科学研究是底层科学研究做的事情,只不过大部分的基础研究不由作战进行牵引,所以做完了以后变成论文扔在实验室里面,而我们是用作战场景牵引出来的基础研究,将科学转换成实实在在的战场战斗力。 经济观察报:光启的基因是什么? 刘若鹏:比较极致的崇尚用科学的力量,不完全依赖用经验的手段解决问题。可能是因为整个组织或者这个团队的基因,包括我自己的问题。后者我们认为充其量只是一种重复和补充,但是,真正要发扬科学的力量去带来变革的话,这也是非常难的过程。 经济观察报:你愿意别人称呼你科学家、企业家,还是投资家? 刘若鹏:我一直对自己的定义是创新者,从来没有变过。 经济观察报: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总结改革开放40年,怎么表达? 刘若鹏:这是一个从0到1的时代,是以科技创造生产力,以创新实践引领社会发展的40年。 【历史背景】 2010年,刘若鹏等5名海归科学家在深圳建立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这是光启的研究实体,开始了将超材料从基础研究引入商业化的进程。 那一年,全球超材料相关科学正在探索电磁波隐身的技术,隐身技术及隐身飞机的应用都是世界范围内多国军备竞争的角力点。 那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审议通过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实施办法》,进一步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而在2007年,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颁布《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首次开放民资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详情]
【致敬改革开放40年40人】英特尔杨旭:40年,见证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 编者按:197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4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变革。在这被称为“第二次革命”的惊险一跃中,企业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崛起,在中国政经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能够确立的基石和主体,企业家则成就了企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这些站在时代潮头的企业家们,为我们的读者铺开过去40年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希望这个系列访谈成为一个幻灯:在中国经济社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画卷上,投射出光彩夺目的片子,告诉社会,这些造福中国的奋斗者们,他们 如何开始、走过怎样一条光荣的荆棘路;而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时代,他们又如何思考未来中国和企业家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沈建缘 邓晓蕾 在过去近三十年,英特尔经历了与中国PC产业共同成长的阶段。作为参与者,英特尔见证了中国ICT企业逐渐成熟壮大,从早先追求产业速度,到如今着力创新。作为英特尔中国战略的制定者,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旭深信,与中国市场携手共进,对于正在试图翻开新一页创新篇章的英特尔来说,具有特殊意义。 1986年,就读美国GMI工程管理学院(美国通用汽车工程管理学院)主修电机工程的大二学生杨旭,怀着对集成电路的巨大热情,以实习生的身份加入了英特尔。彼时,英特尔刚刚在北京的民族饭店设立代表处不到一年。推销其在全球的非核心产品:工控机与单片机,并与当时的中国航空航天部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计划成立第一家合资公司。 当时仍在上大学的杨旭回忆起来仍非常激动。“刚加入时,听说英特尔准备和中国企业建立合资公司。我非常兴奋,想参与进来,可以有一点贡献。” 1987年,杨旭还作为翻译接待了当时到访英特尔的15人的中国代表团。 1992年,杨旭正式踏上回国的征途。为英特尔在中国本土的个人电脑OEM业务开疆辟土。开始了与英特尔近三十年的渊源。九十年代初,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都在努力适应市场。对于杨旭来说那是一段特别美好的时光。“我印象很深的就是改革开放的‘开放’。市场以开放的心态,张开双臂欢迎你。”他说,“当时我每天都去拜访客户,当时与刚成立个人电脑部的联想走的很近,中午与杨元庆午饭,一起聊产品怎么定位,市场、渠道策略,如何销售等等。”当时,杨元庆正带领联想个人电脑业务,开启大刀阔斧的改革。 1985年英特尔在北京设立代表处。 1993年5月,随着英特尔推出的内含300万颗晶体管的经典作品“奔腾Pentium微处理器”,主宰整个世界PC市场的“Wintel联盟”(奔腾芯片与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组成的)像风暴一样席卷了整个市场。成为高科技产业史上一个重要的利润引擎。 联想抓住了这个机会。当年第二季度联想电脑的市场份额就猛增到70%,年销量翻番达到22.8万台。到1997年,联想的销售量达到45万台,全中国PC销量为180万台,其中95%的电脑中装着英特尔芯片。而在一年多前,整个中国PC市场的容量也就50万台左右。联想电脑百万台下线仪式上,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将第100万台电脑赠送给时任英特尔CEO安迪·格鲁夫。安迪·格鲁夫先生在时还承诺,“只要美国休斯敦有的东西,中国也要第一时间有”。如今,这台电脑被收藏在英特尔博物馆。 经历过在中国的第一个10年的“摸索适应”阶段,英特尔进入“与产业一起高速增长”阶段。后发的中国市场,崛起势头强劲。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英特尔全球的第二大消费市场。英特尔意识到,中国不再是产品倾销地,而是战略重心。未来让中国市场能够分享其更为广泛的全球资源。2007年1月1日,中国“升级”为英特尔全球五个独立报告区域之一。新的英特尔中国区成立,与美国、欧洲、中东部非洲、和亚太区等区域并列。杨旭与蒋安邦(John A. Antone)共同出任英特尔亚太区总经理。 杨旭认为,英特尔三十多年的发展轨迹始终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遥相呼应。英特尔所经历的中国电脑产业、计算机产业、信息产业的变迁,正是改革开放的缩影。“我们目前的战略是‘不变’与‘变’,即:响应中国国策的方针不变,但会随时根据中国ICT产业创新趋势的变化而变。”在2015年元宵节所写的一篇署名文章中,杨旭曾说。 2015年,正值英特尔进入中国市场三十周年。英特尔正在努力布局中国市场,而有效运转的生态体系是其中的关键。截至目前为止,英特尔是在华高科技领域最大的外国投资企业之一,协议总投入约130亿美元,拥有美国总部之外最为全面的业务布局,包括前沿研究、产品技术开发、精尖制造、产业生态合作、市场营销、客户服务、风险投资和企业社会责任等。 在此之前,英特尔正在进行一场面向移动市场的“冒险”。2012年底,PC市场出现了11年来的首次下滑,随着各种新应用和产品的面市,英特尔将面对不同以往的道路和挑战。与此同时,中国正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PC市场和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 从过去与OEM厂商一起提供个人电脑,到智能终端的用户体验;从销售产品到赋予用户能力;从向中国市场提供产品,到与中国的合作伙伴追求技术和产品的协作共赢;从技术转换到合作创新。 2014年底,英特尔宣布投资16亿美元升级英特尔成都工厂,将全球最先进的封装测试技术部署在中国。同时展开了在华历史上最密集的投资与合作布局。 2015年,英特尔将最新的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引入中国,落地在英特尔大连制造。英特尔计划升级改造其大连工厂现有设施、并依托于多年来在大连所建立起的世界级的工厂运营能力和精尖制造专长。未来,英特尔预计对此项目投资高达55亿美元。 如今,进入中国33年,英特尔的在华策略也与中国宏观发展战略相配合。对杨旭和他的英特尔中国团队来说,如何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物联网、云、5G等领域,成为新技术的整合者,并拓展更为庞大和完整的生态系统,是他们面对的真正的挑战。 在采访时,他还提及最近中医给他号脉说“现在用脑有点过度。” 他说, “你在五年前问我,我也很惶恐,怎么转型,英特尔究竟能不能转过去,什么叫转型,怎么转,我们为什么转?因为没有看见问题的实质,大家都是瞎子摸象,摸到一小块儿就说这是未来。后来发现摸着条腿也是类似,摸着鼻子也像,最后才逐渐地通过五年的时间才发现数据的一些规律。你说现在是不是百分之百摸清楚了,我们是大概摸出一个框架了。” 杨旭表示,“英特尔要帮助中国的产业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进行快速、更有效地增值和创新,提供最好、最强的计算和分析平台。”他相信,一旦英特尔能与这些看似彼此有巨大差异的企业伙伴协同合作,就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功。作为创新者和整合者,英特尔将最终汲取各家之长,再次建立新的生态联盟,进而释放巨大的可能性。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英特尔成立50周年。英特尔的布局也会因为这种开放式的合作创新而进入到各个行业和领域。这不仅会改变整个行业,更将再造英特尔。而中国,在其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访谈: 经济观察报: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如果用三词概括,您会用哪几个词? 杨旭:“受益者”肯定是一个,从公司到个人,到产业的发展,我们都是共同的受益者。我们也是“参与者”“见证者”,同时还是“贡献者”。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我能想到的就是这个经历很独特。那时候,我还在初中升高中的时候,出现一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歌曲,对我们那一代人影响非常深,本身这就是一种见证。 从个人到后来自己从事的这个行业,包括英特尔公司本身在华发展,我觉得真的是很幸运,在一个这么激动人心的年代。 经济观察报:作为改革开放初期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批科技领域跨国公司,在英特尔看来,过去几十年中国科技领域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英特尔对此有何贡献?有何收获? 杨旭:我从92年开始就回中国。当时还是出差。但整个产业、整个市场对高科技就表现出极大的渴望。即使到今天也还是这样。这个产业从无到有,变化最大的就是(中国企业和行业参与者)学习能力特别强,进步的速度特别快,像海绵吸水一样。在过去二三十年走过的路,中国比其他国家很多产业快得多,是走在一条加速的快车道上。所以,我们今天看到中国的芯片产业不仅和世界接轨了,而且在多领域已经有世界数一数二的市场规模,对未来技术的走向和需求有主导作用。现在,中国产业已经不是简单的跟随者了,已经从跟随者向引导者过渡。 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点上,全球范围内很多技术已经很成熟,未来的趋势也很明显,我们应该要练内功了。我相信,高科技产业是要一代一代要做下去的,这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产业需要不断的持续创新和延展。所以,一定要有长远的投入,多做事,少说话,最后去市场验证成功,这才是高科技很重要的文化。 经济观察报:如何看待英特尔在华业务的发展机会和挑战? 杨旭:改革开放40年,实体经济将迎来一次新的腾飞。我们不断谈论企业数字化转型、寻找新的增值点。那么增值从哪里开始呢?那就是 “+互联网”。作为高科技企业,我们要想如何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在智能基础上完成增值。让企业和消费者,和他的客户更近,可以让他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以前除了产品之外的服务。 很多人知道我不参加“互联网+”的活动,只参加“+互联网”的活动。为什么呢?因为在“互联网+”上不断创新,那也是一种模式,但是风险更大。然而,实体经济其实才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如果说我们这些高科技技术可以帮助实体经济找到未来的创新增值空间,那就是改革开放到今天一次新的腾飞。 当然,英特尔现在面临很多挑战。虽然在过去30多年,与国内产业合作验证了的很多成功的模式,当然这当中也有很多的教训。有一点,需要明确,在看不清楚未来的时候要去研究历史。 现在英特尔处于转型期,从传统的供应PC芯片、服务器芯片的信息技术时代,到现在云计算、数据洪流的时代。但云计算也好,数据洪流也好,无外乎是完成一个从采集数据到传输数据到挖掘处理数据,最后使数据完成增值,最后把增值业务推给用户。它是在完成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已经在提前布局,提前研发、也为并购做好了准备。 经济观察报:如何看待目前跨国公司在华营商环境的变化? 杨旭:我觉得一定有变化,有很大的变化。因为路是越走越宽,不是越走越窄。我们看到所有的产业在融合,这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非常大的一个变化,行业和行业之间的界限不再那么明确,而且很多的行业都在融合。 现在是到了考验跨国公司的时候。技术加工这已经是40年前的模式。我们的心态一定要变,这是跨国公司要去探索的。探索对了,那这个企业就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如果说找不到那是你自己的能力不行。 英特尔的策略就是做正确的事儿,跟随国家政策走。英特尔在大连、成都都有非常成功的投资和发展,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当地政府提供的高效、务实、专业、诚信的重要支持与出色合作。相信未来中国的环境会更加开放,知识产权的保护会加强,在这些方面对政府有信心。希望和合作伙伴保持长远互信的关系,合作不是短期的,互信也是要长久的相互信任才能走得更远,国际关系是这样,企业之间也是这样。 我们目前在寻求新互补性的合作模式,这是一个双赢策略。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哪些是跨国公司可以做得好的,哪些是中国这些企业不断建立起来的能力,找到双方的特征,形成互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才是更长远的合作模式。 经济观察报:作为“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首批跨国企业的本土领导人,英特尔的职业生涯,对您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杨旭:第一,我觉得这么多年来最关键的是信任,公司可以信任这样一个中国背景的人,从一线的销售做到后来管一个小团队,后来管一个大的团队,现在可以帮助公司未来的大的战略策略进行一些布局,能够这么多年下来,还在不断给你这样的信任,这是最难能可贵的。英特尔中国在英特尔的话语权是很强大的。 第二,公司给你这个平台,这个是最了不起的。你不仅可以影响到他,而且他在你去施展的时候,去做事的时候,没有任何人来告诉我说,你怎么去做,从来没有。我20年前回来怎么做的,总部始终是百分之百信任。 这么多年来,英特尔延续了这样的文化,他的连续性、稳定性以及信任的加强,我觉得是很难能可贵的。 经济观察报:目前,英特尔进入了数据为中心的智能互联时代,大力推进AI、无人驾驶、5G等领域。你认为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你与团队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杨旭:改革开放40年来,英特尔在中国30多年,跟中国真正深度融合。未来,从大的方向来说就是如何与中国深度合作。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技术创新帮助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我们都希望在这里继续推动落地,突破。 对于英特尔中国而言,我们经历了初期迅猛的增长之后,后来到了一个稳定发展期,现在到了一个很挑战,很复杂的环境。当然路越来越多,大家想不清楚应该怎么走了,到这个时候要经历一个惶恐期,继续找到未来的路,再在一些新的路上去尝试,这是一个调整期,一旦找对了,这就是一个深入合作,互相依赖,更长远的战略合作了。 当然,想好方向的同时,还要为未来提前布局。首先自身要布局。 现在每个公司都在想通过数据能做什么?英特尔想的是,以前是处理信息技术当中的数据,办公数据,现在面临个人数据,人工智能的训练和推理,还有未来的加速、深度学习、神经拟态计算,量子计算等,对这些的处理是不是也要布局? 其次要合作。这些东西不是你一个人在做,全世界很多人都在做。这个时候中国的发力点和时间一点都不滞后,我们寻求双方都认可的共同点,我做这个,你做那个,最后加在一起,互补性很强,而且双方都认可,这是我们现在要探索的。 经济观察报:英特尔在华研发、多元化的创新合作以及革新性产品线的已有布局和未来规划是什么?是否会有新的投资计划? 杨旭:我经常说永远是要动态来看而不是静态来看。比如说我们对外公布了和澜起科技、清华大学共同合作的项目(备注:指2016年英特尔和清华大学和澜起科技联手研发融合可重构计算和英特尔 x86 架构技术的新型通用处理器)。 以前照理说是很敏感的领域,英特尔拿一个我们的核心技术,和清华大学的IP他们开发出来了可编程架构进行对接,在我们的芯片上共同开发,做出一个可以满足中国市场需要的安全可控的技术。这个案例很经典,说明了我们对未来的信心和展望,这样的合作在未来很多领域,国内的创新,国内的能力,我们共同的能力加在一起真的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这个领域的合作,在全球是首屈一指的。证明我们与中国的合作已经进入了“深水区”。但共同发展,不能为了深度合作而深度合作,深度合作的目标是为了在新的领域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仅靠英特尔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详情]
【致敬改革开放40年40人】陈东升:一个企业家的诞生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 编者按:197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4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变革。在这被称为“第二次革命”的惊险一跃中,企业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崛起,在中国政经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能够确立的基石和主体,企业家则成就了企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这些站在时代潮头的企业家们,为我们的读者铺开过去40年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希望这个系列访谈成为一个幻灯:在中国经济社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画卷上,投射出光彩夺目的片子,告诉社会,这些造福中国的奋斗者们,他们如何开始、走过怎样一条光荣的荆棘路;而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时代,他们又如何思考未来中国和企业家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文钊 从一个南方小县城的科学青年到一家世界500强公司的创始人和掌舵者。如此形容62岁的陈东升过往的人生经历,未免过于简单和粗暴。如果不把他的个人经历和这个国家走过的这段波澜起伏的历史放在一起,恐怕我们根本没法理解这种外人眼中的成功是如何发生的。 采访结束,陈东升问我们,你们今天看到的我,跟你们了解的一样么——我从来都是这样的。他这样说。当天的采访在泰康商学院的一间会客室里,阔大的会客室里,正面的墙上挂着一幅《黄河颂》的复制品。那是陈逸飞的作品,画面上,一个红军战士在崖边持枪而立,身体挺直,他的身前是奔流不息的黄河。 这是他最喜欢并收藏的作品之一。采访前的那个下午,他跟一批来自各地的公司高管做交流,还跟下属们谈到了“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是革命史诗《东方红》的一章。有一次他跟记者谈起这个话题,唱起“雪皑皑,路漫漫”,真情流露。 陈东升,泰康保险集团的创始人,他还创办了嘉德拍卖。他对自己的定位是九二派企业家——事实上,这种对中国企业家的断代方法也来自于他。他并非惯常意义上的好的访谈者——那天下午,他甩开了我们的提问,按照自己的思路一路谈下去。有时候他仿佛是在沉思,当然他还是会常常回到问题中来。窗外,天色渐暗。有几个瞬间,你会觉得他是在跟自己对话。在几个小时的谈话中,他试图告诉我们的只有一点,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陈东升,他从何处来,他怎样成为今天的自己,成就今天的事业。 1996年9月16日,陈东升在泰康人寿开业庆典上致辞。 这当然是我们想知道的。每一个企业家都有自己的来处,每一代企业家都有自己孵化成长的土壤。在陈东升的描述中,这是在宏阔的时代大转折中,一个来自最基层中国县城的年轻人的奋斗故事。他始终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对自己可以成为更优秀的人充满期望,因而从未放弃。 陈东升在县城机关大院长大,是个“孩子王”。就像他自己所述,其他的同龄人经历了一个文艺青年或者少年的阶段,而他是一个科学青年。他读《马克思传》,读整版的人民日报理论文章,他也读自然科学,订了《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杂志。 陈东升1957年出生在湖北天门县。即使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陈东升对周边的世界发生的变化保持了高度敏感。他说他在县城经历了完整的农业文明,但他也见证商业文明的侵入和洗礼。他记得一家人如何热切地迎接第一盏电灯在家中点亮——那是一盏25瓦的白炽灯。他眼见县城的石板路何时变成了柏油路。天门商场开张的时候,数万人疯狂涌入,挤碎了柜台玻璃。他后来说,只有边缘文明的人才有动力。而县城就是个边缘文明,他的世界是城市又是乡村。陈东升见证现代化缓慢但却不可阻滞的到来。 陈东升是早熟的。他说,他很早就想上大学。因为酷爱读书,这个十多岁的少年和当地新华书店的员工打得火热,他们会告诉他新来了什么书,会放他进入书店的仓库,他可以在新书上架前任意在那里翻看自己感兴趣的图书。 陈东升是一个骄傲的男生——他曾用过“狂傲”这个词形容年轻的自己。在不同的年龄段,他都自认眼界和见识超出了同龄人。这让他有一种源自学习的优越感。不过他并非一帆风顺。在特殊的年代,他也曾经历人生冷暖。1977年,第一次参加高考,他就经历了从未有过的人生挫败。他因为政审不合格而失去进入大学的机会,原因只是因为他跟朋友议论了几句国是。他当时觉得“天都塌下来了”。不过这并没有能够击倒这个自负和骄傲的年轻人。他在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这时候他22岁。在同学中,他是那个掌控议题和方向的人。后来他说,武大就是我们心中的圣山圣城,我们就是这座圣山的信徒和使者。他系统地学习了政治经济学和各种西方的经济学流派,在同学的指引下,他还选修了哲学系的课程。他说,修西方哲学史改变了他的人生。 陈东升说,他的心目中始终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无论经历过什么,都要成为国家栋梁。当时我觉得这个县城怎么能够容纳我呢?他这样说,“你今天可以想到的就是在那样一个奇特的年代,一个上进青年的成功路径,非常的传奇。” 这样说或许并不夸张。他在8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从此赶上了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原本他可能成为一个卓有建树的学者,创立他心目中的“珞珈学派”。他也可能成为一个体制内的精英——他做《管理世界》副总编辑,一手开创了中国企业500大评选,成为既被体制高度评价也是当时最成功的商业实践之一。然而,最终他却成为一个现代公司制度意义上的企业家。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陈东升最终选择下海。多年后,陈东升用“九二派”来定位他以及和他一样的那一批企业家。 一个时代开始了,而陈东升是那个开始的一部分。 这样的企业家代际划分到底意味着什么?下海的时候,他已是副局级干部。他可以跟那些可能决定他的企业未来命运的人顺畅地沟通。这一点大概也是时代印记的一部分。所以陈东升后来说,用计划经济的余威,抢占市场经济的滩头。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很难真切地理解这句话的五味杂陈和复杂含义。陈东升说: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有开始。英雄不问出处。 在陈东升的世界里。1992年是一个伟大的节点。他说,企业家阶层诞生了——80年代是改革的年代,90年代是企业家崛起形成的年代。这时候,他是一个对自己的判断深以为傲的经济学者——你看,没有第二个人这样讲。 这位曾经的经济学人对他的商业帝国的畅想,从未离开他对这个国家未来趋势的判断。陈东升创办的企业,从嘉德到泰康,从一开始就是对最好的模仿,这种模仿成立的基础,一是对现有体制的突破,二则是国家经济与社会的茁壮成长。他很早就相信,中国的中产社会必然到来,人们对保险的需要,会成就一个真正的从摇篮到天堂的保险帝国。2018年,泰康保险首次进入世界500强。这是他从1996年创立泰康保险就坚信的梦想。陈东升从来没有怀疑过。 他计划写一部自传。在这部自传中,他想把他的个人成长和对社会政治经济的研究放在一起来写。在他的设想中,这既是一部学术著作,同时也是一部自传。“我特别想把我从小到大的成长,我对真实世界的看法、分析和我的研究贯穿起来,我觉得会是一部非常具有历史感的作品。” 2018年11月22日的下午,宽阔的玻璃窗外,阳光逐渐褪去。室内,聚光灯下,陈东升正在讲述。 —访谈— 经济观察报:从您的大学说起吧。您1977年参加高考,报考的是吉林大学的考古系,1979年上大学却进入了武大的经济系。 陈东升:其实我青少年时代是个科学青年。几乎所有人都经过文学青年的阶段,但是我没有,一下子就跳到社会科学青年了,读《马克思传》、黑格尔、但丁、雨果,如数家珍。那时候兴趣很广对什么都很好奇,还订了《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杂志。 我从小就喜欢跟老师在一块,那时候老师几乎都住在学校,我就跑到老师宿舍里去聊天。我在高中时辅导我班上的干部学马列,我记得最清楚,我讲的是共产主义,还有列宁的一个薄册子里的东西。我觉得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记忆深刻的还是《共产党宣言》中的那句话: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上空徘徊。今天我作为市场经济中被表彰的民营企业家,经历人生与社会的这种大尺度变迁,依然走在时代的潮头上。这两个时代在我(身上)不矛盾也不冲突,很和谐。 经济观察报:您上大学是八十年代。武大在您心目中是什么样的? 陈东升:我对武汉大学的总结是天人合一,质朴和浪漫是武大的特质。四年里,我传承中学的习惯,往老师家里跑,所以武大的名教授特别是经济学的名教授都很熟悉。那时我的形象应该很清晰——我不是一个只会考试的青年,而是一个充满理想,有很高的学术追求的学术青年。 我参加多学科讨论会,参加百科知识竞赛,二年级的时候就获得三等奖,当时挺得意。因为博览群书,我反对专才提倡通才,所以写了一篇通才论,发表在《人才》杂志上——大学三年级就在全国报刊上发表文章,我很得意,但有些同学就觉得我不务正业。 那时候的武汉大学,确实就是意气风发,各种学派开花,接应不暇,脑瓜子都炸了。对我来说,在武大最重要是系统地学习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学说史,还有西方的经济理论。一个同学带我们去哲学系,哲学最重要就是启蒙时代,伏尔泰和卢梭,讲人生来就平等的,一下子我感觉豁然开朗。 经济观察报:关于中国企业家的断代,“九二派”是您提出来的,您自己是怎么考虑的? 陈东升:九二派最重要的一篇文章就是在《经济观察报》刊登的。所以后来我去哈佛演讲,就有了九二前、九二派、海归派的划分,之后我又提出了后WTO派。这次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表彰百名优秀民营企业家,他们用的词很好:改革开放初期创业的企业家,我们叫知识分子下海(下海这个词肯定是92年,不能用在别人身上),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四个时代,这四个时代更符合老百姓的理解,但是这四个断代肯定是陈东升的发明,一直是我坚守。 我是用产权理论来看这四十年的。1984年没有清晰的产权理论,没有企业法,是混沌的,所以那一代企业家我用了“悲怆”这个词。九二派为什么是现代企业的试水者呢? 1992年6月,国家体改委颁布了《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和《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我们开始用有限公司、股份公司来组建公司了,但是还没有解决创始人和核心团队的劳动成果和利益的问题。所以海归派的贡献就是引进了founder和option——创始人和期权制度。我当时就觉得创始人和期权制度是有法律依据的,法律依据就是把一个商业点子可以把它溢价,然后管理团队期权共享,你达到业绩就有期权,达不到没有。关键一点,创始人是把你的原始商业模式,把你的想法溢价,多少倍乘出来。用法律进行制度化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所以我反复讲这个制度是海归派的贡献。 后来我还提到后WT0派,从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到公司法,这些都建立起来了。关键是资本体系,就是天使、创投、PE,有一些成长性大基金的投资支持,就有了完整的法律、资本两套体系。我创业的时候是“化缘”,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找你熟悉的人,去游说你来入股吧。 2000年11月21日,泰康人寿在北京钓鱼台举办圆满完成海外募股新闻发布会。 经济观察报:我们觉得九二派有一点不一样,比如说您讲的保险和拍卖,我们知道那个时候,很多创业者是走在边缘地带的,就是没有政策,但是我可以去干。但您做的几件事情,都是说我得先有规则和法律,你们直接参与了规则的确立。 陈东升:九二派下海的时候,在政府我们都算是优秀分子。我们从政府出来,又跟政府共同学习市场经济,共同推动市场经济发展。92派到今天为止没有人写这一段。比如嘉德拍卖填补了现代拍卖的空白,形成以股份制为基础的这一整套体系制度。没有嘉德就没有中国今天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虽然我不是第一个拍卖公司,也不是第一场艺术品拍卖,嘉德的拍卖它是一个现象,带动了整个艺术品市场。 到今天仍然是。 比如跟拍卖有关的星号制度、海外文物回流,这个都是嘉德遇到这些问题跟他们反复沟通之后形成的。所以嘉德拍卖是典型的案例。当到了泰康保险,因为有平安保险在我们前面,我们也做一些比方次级债,内含价值也是我们引进的。 经济观察报:但是很多人会觉得,凭什么是九二派做这些事情?因为你们当时在体制内。 陈东升:很多人不了解整个历史过程。所以我们是很奇特的一群人。我说,九二派的代表,有武大三剑客(指陈东升、田源和毛振华),复旦五同学(指郭广昌等),还有冯仑他们“万通六君子”。我一直说九二派分北派、南派,南派就是冯仑他们,能做什么做什么,比较多元。 北派其实讲的就是我们武大这三个人,就是寻找一个空白产业,去创一个产业的领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嘉德拍卖是,中诚信也是。拍卖公司里好几家是嘉德的人出来办的,也带动了行业发展。田源搞期货,更是这样。我们这三家是拿着有限公司股份公司的文件——我不是说像红宝书揣在怀里吗?我们是严格按照这去抢中国字头,我们三个创办的企业都是中国字头。 从1992年到国务院通知同意办一批保险公司,这中间唯一申请办人寿保险公司的就是我。就是不放弃。当时也有人对我说可以申请信托和证券公司牌照,我说我就办人寿保险公司。 我想办泰康保险,所有人说我神经病,你又不是搞金融的,你也没有钱,你又不是高干子弟,你凭什么办保险公司?这是我的性格,我想做的事情,就是踏破青山。我现在搞医疗,搞医院是很难的。我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是一种坚韧的毅力。 所以说,为什么我反复强调九二派,反复强调有限公司股份公司的文件不亚于三中全会——就是这两个文件让中国企业家阶层崛起了。我就拿这两个文件跟主管部门游说,一点点地说服他们。一般人这时候就放弃了。我没放弃。我说现在国家鼓励股份公司有限公司,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办企业。 经济观察报:您怎么定位您个人呢? 陈东升:对我的看法,我的定位就92派的典型代表。知识分子下海的典型代表。 嘉德成立的时候,东方时空当时报道说,嘉德这声槌响,预示着纽约、伦敦和北京三大艺术品拍卖交易中心的形成,三足鼎立的时代到来,那时候觉得是个梦想。为什么我老用这个词——现实比理想来的更伟大呢?我的人生经历是这样的。 我做嘉德,做泰康,都是我的梦想。想做保险时,写一个天文数字,注册资本1500万美金——那时候是我心中的天文数字。后来泰康人寿成立,注册资本6亿元人民币。我第一次引进外资是瑞士丰泰保险,一个跨国保险公司,管理着1000亿美金的资产,大约5亿美金的利润。我觉得我这一辈子能不能像他们这样?泰康现在管理2000亿美金,去年税后利润20亿美金。当年我去台湾学国泰人寿,今天我们全面超过国泰人寿,但是我也没有觉得骄傲。台湾2300万人口。这里13亿人的大市场,你做这样是应该的。 为什么我说时代好、命运好、机会好?时代好感谢这个国家,感谢这个民族。没有时代就没有我。我不认为英雄创造历史,而是英雄顺应历史,推动历史发展。 机会好、命运好就不说了。你抓住了保险公司这样一个大产业,多少年下来,你坚持专业和价值观,你一路走稳。所以都是有逻辑的。 经济观察报:您很多年前就在讲中产社会的来临,讲消费升级,这也决定了泰康集团产业板块的基本逻辑,但是今年我们也听到类似对中产忧虑和消费降级这样的讨论? 陈东升: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服务业的繁荣,这也意味着中产人群的壮大。服务业是靠智力和体力,靠专业,完全靠自己获得收入。服务业里面最核心的,也是中产人群最重要的最庞大的部分就是律师、会计师、医生,房屋汽车保险代理人,这些构成了服务业就业的主体,靠知识和专业获得报酬,这个报酬就是工资。所以服务业时代工资一定是上涨的,他一定会有剩余,消费、理财的需求就起来了。与此同时,科技把蛋糕做大,就把金字塔形的社会变成了橄榄型的社会,这些逻辑没有变。如果不是一个中产人群为主体的社会就没有中国梦,也没有美国梦。 还有大公司。像中国这么大的体量,一定是大公司带中小公司。这个逻辑也没有变。 2009年,陈东升带领团队考察了很多国家和各种形态的养老模式。 经济观察报:您说1992年是一个伟大的节点,除了我们说的九二派,还有什么原因? 陈东升:我喜欢用节点这个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握手是最大的节点,1978年也是一个很大的节点。这两个节点是有关联的。1972年决定了整个世界的逻辑,1978年决定了中国发展的逻辑。1992年是一个伟大的节点,是因为它让这个逻辑更加制度化了,就是把市场经济确定下来了——企业家阶层诞生了。 所以我说,80年代是改革的年代,90年代是企业家崛起形成的年代。本世纪初十年,是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融入国际和全球化的年代。现在十年是什么年代,我还没有看清,但从经济角度讲,基本完成工业化,是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型,从出口投资驱动向内需消费驱动转型,是从高速度到高质量,这些话都是对的,包括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都是对的。 所以改革开放四十年,我认为是两个伟大改革,宏观层面是价格改革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和体系;微观层面是产权和所有制改革,形成了中国企业家和企业家阶层。企业家精神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此外,还有企业家精神泛社会化,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GDP来考核党政干部,他们也成了企业家,所以他们身上的企业家精神也是很浓厚的。我老讲,省委书记是这个省的董事长,省长是总经理,就是这么来的。 为什么我说九十年代是企业家崛起形成的年代呢?九二派、海归派其实都在90年代形成,现代企业是从九二派开始的,海归派是1996年前后。其实张朝阳1994年就回来了,创办搜狐是1996年,田溯宁、丁健、吴鹰他们1995年也回来了,阿里巴巴和腾讯,一个是1999年一个是1998年。所以我最近总结80年代改革完成了制度——就是我说的两个伟大改革,到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个办企业的文件出来,从这时候开始就进入了企业家崛起形成的年代。 【时代背景】 泰康保险集团创立于1996年。 那一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开始提供服务。 7月5日,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诞生。 12月1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香港举行,董建华当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 12月17日,科菲·安南出任第7任联合国秘书长。 12月31日,冶金部部长刘淇宣布,1996年我国钢产量突破一亿吨,产量达到世界第一位。[详情]
40年40个瞬间 | 高尚全:中国改革步入新阶段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50期) 全面深化改革 2013年11月9日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系统、最全面、最完善的一份改革开放宣言书。 2013 年11 月9 日至12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新华社) 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系统、最全面、最完善的一份改革开放宣言书,它提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中国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018 年10 月11 日,中国宣布放宽汽车、船舶、飞机等外资股比限制之后半年,宝马集团官方发布:斥资36 亿欧元( 合41 亿美元) 增持华晨宝马股份,股比从50% 提高至75%。(视觉中国)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而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决定》对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来更好结合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综合研判世界发展大势,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我要明确告诉大家,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2018年4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向全世界做出庄严承诺。 随之,一直严格控制的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被大幅放宽,汽车、船舶、飞机等同样放宽外资股比限制;靠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开始转向更多依靠投资环境改善,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外贸易更加对接国际规则,加大透明度,依法办事,鼓励竞争,反对垄断成为趋势;中国重新组建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大执法力度,让知识产权违法成本显著提升,大大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主动扩大进口,汽车等大批商品进口关税有效降低,并加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定》进程。 一系列对外开放重大举措正在加快落地。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亲历者 高尚全 中国改革步入新阶段 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阶段。 据改革领域权威人士统计,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改革举措出台最密集、改革力度最大、改革成果最多、改革成效最显著的时期。 从 2014 年 1 月 22 日至 2017 年 8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 38 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等方面重大改革事项,出台了 1500 多项改革举措。 这位权威人士表示,5年来,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主体性框架已经确立,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任务。 其中,最为关键的转折点是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3 年 11 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具体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制定了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宏伟蓝图。 中国的改革从此步入了新的阶段。 作为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高尚全是中国经济改革重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他两次给中央提出建议,包括建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名称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建议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 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两次给中央提出建议 高尚全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回忆了他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两次给中央提建议的过程。 第一次是2013年5月,高尚全给中央提出《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主题的建议》。建议主要有三个内容: 一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名称建议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 二是,关于《决定》的主要内容。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的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而是对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都要作出部署。例如政治体制改革,可把建立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作为突破口推出。为了减少阻力,在操作上可实行三个“率先”:新当选或新任命的官员率先公示:新任官员中领导干部率先公示;财产中不动产先公示。 三是,建议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总书记任组长,国务院总理任副组长。 最后,中央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成立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第二次建议是在2013年7月,高尚全向中央提出《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建议》,内容主要有两点: 一是进一步发挥智库的作用,建议中央选四五个智库,限期交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这样,起草小组和智库两条腿走路,可以丰富中央文件的内容。 二是,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建议中央设立专门网站,让广大干部群众来参与献计献策。同时,还呈送了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30条建议供中央参考。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前,我的两次建议,上报后都得到了中央的肯定、批示,并吸收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去,这是作为一个改革者梦寐以求的事情。”高尚全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他告诉记者,2014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多次强调要发挥智库的力量,我想与我这次建议是分不开的。”高尚全说。 >>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最大亮点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 16 个部分、60 条改革任务。其中,关于经济方面的有 6 个部分,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有 20 条以上。 因此,无论从篇幅安排还是任务部署上,经济体制改革都占了最大的比例。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高尚全认为,这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九大又进一步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可以看出,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中央认为这个问题从理论上做出新的表述,条件已经成熟,应该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高尚全认为,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最大的亮点,是解放思想带来的重大突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也是下一个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工作重心。 >> 过去五年重大的改革进展及突破 在他看来,以这份全面推进改革的《决定》为基础,中国改革事业在战略布局、改革难点以及市场的地位上都获得了一些重大进展乃至突破。这些进展和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获得重大突破。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进展。3.国家政治体制顶层设计适应了新的要求、获得新的突破。4.反腐倡廉效果显著,依法治国有效推进。5.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创造绿色环境打下了基础。6.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为增强国防能力、实现国防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7.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突破为例,价格市场化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是一个例证。 根据国家发改委对价格市场化程度进行的测算,2012—2016年,我国价格市场化程度分别为94.33%、94.68%、95.16%、96.45%和97.01%。其中,2016年比2012年累计提高2.68个百分点,而2016、2015、2014年价格市场化程度分别比上年提高0.56、1.29和0.48个百分点,明显大于2013年0.35个百分点的水平。 而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其深层次着力点,就是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其中,通过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政府的不当干预,也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据上述权威人士的统计,“放管服”改革这几年,国务院部门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比例超过 40%,不少地方超过 70%;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国务院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削减 70%以上; 中央层面核准的投资项目数量累计减少90%;外商投资项目95%以上已由核准改为备案管理;工商登记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前置审批事项压减 87% 以上,企业注册登记所需时间大幅缩短。 中央和省级政府取消、停征和减免收费 1100 多项,其中中央设立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减少 69%、政府性基金减少 30%。2013—2016 年累计为企业减轻负担 2 万多亿元。 过去5年的改革成效显著。但由于改革已经处于深水区,已经到了动辄触及利益格局的啃硬骨头的阶段,改革的推进也遇到诸多挑战没。 针对这些问题,高尚全于2017年1月26日向中央提出 《关于深化改革提升民心的三点建议》: 第一,在我国反腐败斗争已形成压倒性态势的条件下,要把反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其中重点是把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建立起来。 第二,反腐败工作罚没了大量贪腐财产,应当把反腐中罚没的财产建立扶贫基金。 第三,必须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清理行政性收费,大幅度减轻企业税负,着力振兴实体经济。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这些建议也收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积极回复。 >> 建言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用“一二三”理论来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改革是我这一生的追求,也是一生的牵挂。”年届90岁高龄的高尚全,仍然保持对改革的极高热情。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针对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高尚全谈了他的思考和建议。 高尚全指出,在实际中改革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比如,往往不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而是行政决定资源配置。 对此,高尚全提出了用“一二三”理论来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一”即政府需要解决一个矛盾——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供应严重不足的矛盾。 “二”即政府要搞好两个服务。政府要更好地为市场主体创造平等竞争机会和提供服务。同时,政府需要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和谐、可持续的环境。 “三”即政府需要坚持三个创新。第一个创新,应当坚持人民群众是创造财富主体的理念。第二个创新,坚持“非禁即入”的理念。政府不应该层层审批,法律不禁止的,企业都可以干。第三个创新,坚持依法行政的理念。政府按照法律授权干好应当做的事情,不能有随意性。“政府管的事要尽量少一点,不该管的事要让市场去管。”高尚全说。 [详情]
【致敬改革开放40年40人】汪海:双星是中国国企改革的“小岗村” 编者按:197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4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变革。在这被称为“第二次革命”的惊险一跃中,企业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崛起,在中国政经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能够确立的基石和主体,企业家则成就了企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这些站在时代潮头的企业家们,为我们的读者铺开过去40年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希望这个系列访谈成为一个幻灯:在中国经济社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画卷上,投射出光彩夺目的片子,告诉社会,这些造福中国的奋斗者们,他们如何开始、走过怎样一条光荣的荆棘路;而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时代,他们又如何思考未来中国和企业家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恒 从刺破手指、写血书参军,经历越南战火,到任职国企锐意改革,受威胁持手枪上班,汪海一步步将一家濒临倒闭的国企铸造成一面旗帜。 汪海是中国第一代企业家。1988年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评选中,20位企业家只有他走到了最后。历经改革开放40年,汪海是幸存者,他见证了市场经济改革浪潮中的无数羁绊、无奈和喜悦。 汪海带领下的双星创造了很多第一。第一个下海偷着卖鞋、第一个改革企业管理机构、第一个脱离计划经济统购包销的商业体制、第一个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第一个涉足多元化经营、第一个创造出中国自己的世界品牌、第一个获得鞋业股票上市…… 这些背后是突破旧体制的种种艰辛,在一次次的抗争中,汪海被扣上了足足30顶“黑帽子”。诸如“无法无天”、“目无组织”、“挥霍国家钱财”、“国有资产流失”等等攻击,他从未放在心上。 “我这个人从年轻时候就是爱斗,用现在的词来讲就是从来不示弱,好强,这是性格决定的。我经历过越南战场,和美国人较量过,都没有死,现在来讲活着就是多的,我还有什么怕的。”汪海的办公室里仍然挂着“敢为天下先”的书法作品,今年78岁的他精神矍铄、侃侃而谈。 突破体制 1921年,现双星集团总部所在地海滩上搭起了几间简陋的厂房,支起了破旧的机器,这就是企业最前身—维新 双星集团的前身是青岛橡胶九厂。橡胶九厂是中国最早的制鞋企业,最早可以追溯到1921年的维新织带厂。1951年,这家企业历经多次更名为大元橡胶厂, 政府部门多次交给大元橡胶厂加工军鞋的任务,中国第一双解放鞋就诞生于此。 1974年,汪海进入橡胶九厂,任政治部主任。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份薄弱的家底——这里仍是20世纪30年代的老设备、老工艺、老技术、老厂房。 “橡胶九厂首先受到的就是国有企业的制度约束,造成企业濒临倒闭,开不出工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时买100本8分钱一本的教育材料,都拿不出来钱。你说严峻不严峻。”汪海说。 1956,原橡胶九厂门头 很快,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信号的传出,原来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汪海发现这一点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机构改革。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一个改革对象就预示了一路的坎坷。 当时的背景是,橡胶九厂2000人,40多个部门,在一线只有800人,1200人在这些辅助部门。真正做鞋的就800人,其他人都是服务这些人,“所以就造成人浮于事的情况”。 改革是从安全科开始的,汪海的做法是将安全科和劳工科(人事科)合并,人事科有6人,安全科有23个人,合并的目的是减人。日常生产并不需要23个安全科的人,所以合并就要精简人,把安全科的人减下来。 “这个事情惊动了国家安全劳动部。”汪海说,由于企业安全科员工直接告到国家安全劳动部,后者派了一个30多岁的处长来青岛调查。 因为体制改革惊动上层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保卫科和武装部合并的改革中,上级部门曾向省、市多级部门施压。汪海向市委书记汇报时的解释是:和平年代民兵是干什么,不就是先保卫企业吗?保卫科和武装部合并,实际上是加强了武装力量。在和平时期,武装部和保卫科性质本质上没有区别。 直到今天,老双星人仍记得“砸三铁”改革。“三铁”分为旧三铁和新三铁,在第一阶段改革中,“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被破除,而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阻碍生产力的条条框框、陈旧观念被称为“铁关系、铁栏杆、铁锁链”。即使汪海在一次次与上级部门的抗争中,打破了这些约束,但是他仍然意识到,这些约束并不能短期内全部破除,而是需要市场经济的完善发展。 实际上,橡胶九厂的改革中,汪海遇到的阻碍还有很多。“内部员工不理解,向我扔黑石头,下班打电话,写诬告信告我,背地骂我,晚上去我家抹大便,这种行为我是可以理解的。”汪海说,“我的目的是把工厂救活,谁反对,我就和谁斗争。体制改革,精简人员,组织一个新的适应于新发展的团队,就要面对这些阻碍。” 1983年,商业部门停止收购青岛橡胶九厂生产的200多万双解放鞋。对于当时“统购统销”的国企来说,原料和销路均由国家提供,停止收购直接影响到后续生路。多次沟通无望后,汪海几乎陷入绝望。 然而,一个后来被认为改革开放中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改变了僵局。1984年春节前夕,邓小平第一次南巡,对此前的改革与开放、经济建设思路做出肯定。 汪海看到了曙光,于是在企业生死关头决定融入市场经济——动员职工走向市场卖鞋。而当时,市场经济尚处于萌芽阶段,私自销售产品属于违法行为。 1983年,汪海带职工偷偷卖鞋,开始进入市场 橡胶九厂员工夜间出动,偷偷卖鞋的做法激怒商业部门,后者以以后不再统购橡胶九厂的解放鞋相威胁。但是进入市场的效果是好的,仅仅一年时间,200多万双库存被销售一空,员工不仅发了工资,还领到了奖金。汪海第一次体会到“市场”的力量。 也就是在1983年,双星商标注册成功,标志着双星在中国企业中最早有了品牌意识,开始实施名牌战略。 对于企业界和新闻届来说,1984年11月4日,中国第一场由企业举行的记者招待会无疑具有历史意义。这场招待会的主角仍然是汪海,目的是宣传企业改革、宣传双星鞋。这件具有开创性的营销事件引起青岛市纪委的质问,“假公济私、挥霍无度”等帽子扣向汪海。“后来在时任青岛市委书记刘鹏的协调下,我才得以洗冤”。 这一年还发生了两件事。橡胶九厂第一个成立对外开放的劳动服务公司,标志着双星是中国乃至全国国有企业第一家涉足三产,开始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第一个实施横向经济联合,短时间内在青岛周边和山东地区设立13个联营分厂,标志着双星开始“出城、下乡、上山”大转移、大调整战略开始实施。 国际风云 很多年以后,汪海依然清楚地记得1986年的那个夏天。6月23日5点30分,最后一双解放鞋从生产线上运出,汪海亲自为这双鞋系上红绸带。也正是这双解放鞋的退役,双星完成新老产品的过渡,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到来。 1986年,双星总部结束了生产鞋的70年的历史,这是最后一双胶鞋走下流水线 1986年6月23日下午3点,双星最后一双解放鞋 第一次给双星提供大步跨越发展的是当时世界三大运动鞋制造商之一,美国布瑞克公司。该公司选择和双星合作生产,但仅提供样鞋和有限技术材料。汪海团队经过4个多月的无数次尝试,终于生产出第一批国际高档名牌运动鞋“抛尼(PONR)”鞋。 随之而来的合作是美国凯斯CVO运动鞋、美国布鲁克斯(Brooks)等国际名牌。经过努力奋战,这三种高档鞋终于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全部研制生产成功,每年返销欧美市场100万双。这种来料加工形式的成功,让双星品牌在国际上有了口碑基础。 1988年国家就自营进出口工作在青岛试点,双星作为试点企业被选中。这年起,双星在美国、香港、俄罗斯、波兰、匈牙利,以及中东、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兴办海外公司,开始了全球化战略。 1989年亚运会前夕,有了研发基础的汪海决定研发“亚运”系列篮球鞋。这款定价偏高,职工和订货商都不看好的新产品,首批15万双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据汪海回忆,济南一家百货商场甚至出现柜台被抢购顾客挤坏的场景。 1992年,双星集团公司成立剪彩仪式 1992年,双星集团公司成立,他的野心更大了。这年,他决定赴美国纽约召开新闻发布会。由于当时中美正处于“最惠国待遇”争论的敏感期,发布会承受了额外的政治压力。 不出意外,《纽约美东时报》记者威廉·查理提问称:大家都叫你中国鞋王,请问您脚上穿的皮鞋是双星鞋吗?这个提问的背景是,双星当时以运动鞋著称,但是汪海穿的却是皮鞋。 当所有人为汪海担心时,他突然弯腰脱下皮鞋,举在手中说,感谢这位美国朋友提供这么好的宣传机会,“你们看到鞋底的双星商标了吗?我穿的是双星鞋,我不穿中国鞋,还配叫中国鞋王吗?” 第二天,汪海手举皮鞋的照片出现在美国报纸的显要位置,一位外国人对汪海说,社会主义国家在美国脱鞋的一个是前苏联主席赫鲁晓夫,一个就是汪海。不同的是,赫鲁晓夫是在联合国发火,而你是用中国自己的产品向美国市场挑战。 汪海在青岛办公室向经济观察报谈起外国人对自己的评价时说,“我觉得这是他们的看法,当时的场合他们没有想到,他们想出中国人的丑,没想到我会利用这个机会打广告。” 汪海将1983年到1992年定义为双星发展的初级阶段,以淘汰解放鞋为标志,对产品进行不断地更新换代,从最初的追随模仿到后来的创新超越,成为全国制鞋业的领头羊;将1992年到2000年定义为发展阶段,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产品研发队伍,成为全国鞋类首家驰名商标获得者,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双星的国际化进军渐入佳境,1992年双星参加第124届国际鞋业博览会,收到300多万双订单;1995年科索沃战争爆发,汪海逆向思维,执意要将双星鞋卖到科索沃,结果销售近200万双。随着双星进入轮胎行业,2001年,汪海又开发了非洲轮胎市场。 1995年,汪海被美国名人传记协会与美国名人研究所推荐为1995年世界风云人物,在此之前,中国仅有邓小平一人获此殊荣。 汪海对双星的目标是做“世界名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10年努力,2000年双星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量超过了耐克和阿迪达斯。在当年一份中国市场质量调查表明,制鞋行业中“品牌知名度”、“服务满意度”、“质量美誉度”、“市场占有率”、“2000年市场首选”等五项指标中,双星均名列第一。而在几年前,这五项指标的第一名均为耐克。 直到后来双星布局轮胎和机械战略,汪海对鞋业的精力投入减少,才给了安踏、李宁等后起之秀超车的机会。 多元布局 双星1997年就决定进军轮胎行业,第一个关键机会出现在1998年。山东省胶南市轮胎制造企业华青公司1997年获准在青岛证券交易中心(1998年关闭)挂牌交易,但1998年,由于国务院和中国证监会“关于清理整顿场外非法股票交易”的规定,作为“场外交易”上柜公司的华青公司被要求股票停牌。 根据当年中国证监会的规定,类似于华青公司的上柜交易公司,按规定停牌后可以允许行业相同或相近的上市公司合并。于是,双星集团和胶南市政府共同向青岛市政府报告,请求双星与华青合并,得到同意吸收的回复。 “给汽车做鞋子”,发展壮大双星的宏伟项目开始了。从1999年到2001年,汪海利用双星上市融得的资金,分四次向华青投入1.45亿元。对于一个县办企业来说,这笔资金无疑是天文数字。 华青很快壮大起来,借助双星的品牌影响力和资金注入,2000年销售额从1998年的3亿元猛增至14亿元。2001年6月6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文,同意双星和华青按照1:1换股吸收。 2001年,青岛双星鞋业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青岛华青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中国证监会批准 然而,在接近“双星轮胎”梦的过程中,胶南市政府提出,在新设公司中无偿持有华青493.2万股的股权。汪海认为这是在“打劫”,因为这些股权属于华青工会,市政府从未出过资金,无偿划归是不合法的。 据汪海介绍,在双方长达数年的拉锯战中,胶南市政府相关人员出现要求持股、阻挠华青公司注销、拿走印章、拒开证明等行为。后经青岛市委的介入,华青股份公司才正式注销,双星轮胎总公司成立,结果了长达4年的纷争。 “所以我说在中国这种环境下,有双星的出现,汪海的出现就不正常。按照当时一些官员的做法,就不应该有双星,但我还是挺过来了。”汪海说。 从2002年开始,双星集团对华青公司的吸收合并正式完成,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过短短两年发展,2004年双星轮胎获中国名牌称号,成为轮胎行业的一匹“黑马”。 华青公司的吸收,使得双星顺其自然地进入机械行业。2005年,双星机械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明显。这年双星机械是中国铸机行业品种最多、技术含量最高、产销量最大的铸机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远销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居于全国同行业第一位,企业的主要产品“表面清理设备”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 2004年,双星中原工业园轮胎工程项目奠基,使双星形成了全面参与子午胎、斜交胎、农用胎竞争的格局 对双星来说,另一起轮胎行业的重组案,使得双星的发展和口碑在业界再一次让人惊艳——2005年,双星完成了对国内轮胎“四大天王”之一的东风轮胎厂的兼并。然而,完成的过程可谓惊心。 东风轮胎厂是1969年化工部投资2亿元,调集全国轮胎生产精英组成的骨干企业,“东风”二字为毛泽东所题名。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东风轮胎厂发展为全国轮胎行业的“四大天王”之一。 1993年,随着外资开放,东风轮胎厂与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合资组建了东风金狮轮胎有限公司,但是发展到2004年,东风金狮轮胎已经因效益下降被迫停产,闲置资产8亿元,4000名职工下岗回家。 彼时,国企重组国企尚是市场经济的新生事物,但是2003年,当时的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要充分发挥国有大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并购重组中的作用。加上东风金狮轮胎已陷入绝境,其所在的湖北省十堰市着急寻找拯救者。 汪海出手了,然而当他到达东风轮胎厂时,迎接他的是喊着“双星滚回去”、“汪海滚回去”的人群,职工对新生事物产生了恐惧,不理解、不支持。 “当时市长,市委书记都在街上,交通三天堵塞。他们不理解,我当时说,只要省委支持,市委支持,我相信都够解决,明天我就去动员。”汪海说,后来,他通过广播向职工发表了数小时的讲话,讲了企业未来的发展,自己的看法,问题才得以解决。 双星接管东风轮胎开辟了橡胶行业“国企救国企”的先例。东风轮胎在成功移置双星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后,很快起死回生,工人重新上岗、产品热销市场、效益迅速增长。 激活东风轮胎是双星集团战略棋局中的重要一步,双星通过吸收合并华青轮胎、东风轮胎等企业,进入轮胎和机械行业,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2007年底,双星上市公司剥离制鞋业务,专心发展轮胎和橡胶机械产业,经济实力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此后,双星轮胎一直做到全球知名的轮胎制造企业之一是中国一汽、中国重汽等几十家国内著名汽车厂家的主要供应商,产品出口欧美、非洲、东南亚、中东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同行业获准进入国际市场范围最大的企业之一。 而这种拯救东风轮胎的双星管理模式,也是汪海从一路走来总结的独特企业文化。早在1980年,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还不知管理为何物时,汪海就提出了“企业不能搞无政府主义,企业更不能处在无管理状态”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话。 汪海超前的“九九管理法”体系,使得双星在成本管理、人员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都有了标准和规则。他提出的ABW管理理论,被人们称为东方式中国管理哲学、管理方法、管理模式。 山东即墨,在1990年代双星建起的制鞋车间内,仍然可以看到员工自己总结的工作“三字经”、汪海提出的企业理念,比如“质量等于人品、质量等于道德”、“干好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积德”等。 汪海认为,他是企业文化最早的创新者,也是中国管理模式的创造者(双星九九管理法、ABW),也是双星这个民族品牌的缔造者,是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创中国人自己名牌的第一人。 “社会媒体、专家、学者评价,中国的小岗村以18名农民按下血手印的方式,开启了农村改革,在国企改革战线,双星冲破计划经济的束缚,敢于冒险,主动进市场,探索出适合中国企业的独特管理新模式。中国农村改革看小岗村,国企改革看双星,双星是国企进市场改革的一个典范。”汪海这样评价自己缔造的双星。 【对话】 经济观察报:双星的改革遇到很多阻碍,有没有考虑过对自己的影响? 汪海:对我来讲,我怎么想的,可能你想都想不到。我最后自己总结一条就是无私无畏。因为当时我接这个摊子连工资都开不出来。既然市委班子相信我,为了我这个职位斗争这么激烈,为了感恩书记,我一定把这个事做好。从个人来讲,我这个人从年轻时候就是爱斗,用现在的词来讲就是从来不示弱,好强。这是性格决定的。 另外,我经历过越南战场,和美国人较量过,都没没有死,现在来讲活着就是多的,我还有什么怕的。我知道,这一步走不好,橡胶九厂不可能成功。当时的改革是为了整个员工,没有自己的私心。如果说有私心,那也是自己编的。因为不进行改革,就没有希望。 经济观察报:当时承担了很多骂名,您怎么看待? 汪海:当时整个青岛市,议论完书记、市长,就议论汪海了。这是一种自豪和骄傲,我作为一个鞋匠,这是多了不起的事情,我感到了存在的价值。这就是我的心态。说明我在干事,和他们不一样。我不在乎他们认为是对是错,只要我认为是对的,对企业发展有好处,我就去做。 经济观察报:什么时候开始有市场操作意识? 汪海:80年代中期,中国女排创下“五连冠”成绩,看到女排运动员穿着日本运动鞋出现在赛场,我希望他们穿上自己的民族品牌。当我拿着“百日会战”赶制的红色运动鞋找到女排主教练时,却得知中国女排和日本品牌有商业合作,后者提供女排出国的一切费用,每年给女排20万美元的补助。我一听吓一跳,当时我出国得提前申报,每天花多少钱,坐的公共汽车,地铁的票都得对起来还得去外汇局审核。我当时哪有那个权力。所以在体制上我们和日本的企业是有差别的,我们是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体制上的束缚使得双星无法操作这种模式。 随着国家的政策放开,企业的权力大了,双星才开始进行市场运作。所以说改革必须给企业松绑,比如人事问题、体制问题等都被捆绑,企业能怎么办。 90年代末科技热。但是进入传统的轮胎行业,出于什么考虑? 汪海:当时中关村已经火起来,当时也有人找我(合作),但是根据我的专长和考察,还是做了老本行。轮胎也是橡胶行业,无非是原来是给人做鞋现在是给车做鞋,首先在我这行道里我不外行。再一个,当时欧美国家几乎家家都有汽车,我认为中国的汽车行业前景巨大。所以1997年就做了决定,吸收胶南县(市)的华青轮胎厂。但是就像刚才说的,只吸收合并就斗争了多年,华青一直到2002年才真正合并到双星。 您认为企业家是怎样一群人? 汪海:企业家称号发源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在中国阶级斗争为纲的计划经济时期是没有的。198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10年后,评选出我们首批企业家,企业家由此而诞生。 企业家的成长道路非常艰难坎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家才逐步的被认可,当时社会上、人们不理解、不接受企业家。特别是个别企业家犯错误后,人们对企业家产生了偏见,要求企业家十全十美,不能有任何错误。 很多人对企业家的认识一直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只要今天宣布当厂长、总经理,明天见面就叫企业家。我认为这是对企业家一个不正确的看法,也是对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不理解,也是对企业家概念不清楚。 我认为企业家不是职务,也不是职称,是改革开放初期敢冲破计划经济的做法,在全国各地国有企业搞得比较好的,才当了企业家的。 您曾提到企业家应该做市场的企业家,怎样理解? 汪海:企业家要有发展的头脑,不能有发热的头脑,在市场过热时,能保持冷静的思考,市场过冷时,能激发出战胜一切困难的火热的激情。我还有一个观点,对企业家来讲,只要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所以我认为,真正的企业家是市场的企业家。 市场的企业家能够把科研者的成果、设计者的构想、生产者的制造,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各类信息提炼完善起来,工匠精神培养起来,把各种生产要素完善的汇总起来,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强大的生产力。 市场的企业家要有超强的综合指挥能力、综合协调能力、是综合的组织者、指挥者、决策者和实践者。能够带出一支有战斗力、竞争力的员工队伍,领着一个工匠团队扎扎实实的去做,干出一流的产品,创出一流的品牌,为社会做出一流的贡献。 市场竞争是看不见流血的战争,这场战争更残酷、更难打,为什么这样讲呢,战场上打输了可以举手投降,可是商战中打输了找不到人举手投降。所以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杀出来的、能打赢的企业家,应该叫市场将军。 所以,企业家是稀缺人才,中国制造加工业要强盛起来,企业家的作用必须发挥好,企业家队伍必须建立和完善起来。 2050年中国要建成世界强国,必须有一支强大的企业家队伍来实现。 您平时有什么爱好吗? 汪海:我没什么爱好,我就是一辈子做了一双鞋,当了一辈子鞋匠。你在全中国找不到,国有企业一个厂长,一干就是45年,没有变位置。我从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到国有企业,一直到现在45年,就是做了一双鞋,创造了一个品牌,45年没有动。 回首45年,怎样评价自己? 汪海:市场经济合格的共产党员,真正的企业家,市场经济的企业家。用我的话讲,也是地地道道的一个鞋匠。 在双星的改制过程中,有什么遗憾的地方吗? 汪海:我觉得有某些目标没有实现,为中国争光的几个大项目没有实现。这个就不多说了,没有必要说。 改革开放和国企改革,双星的经验是什么? 汪海:改革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企业家永远在竞争的路上,不要把自己看太高。市场每天都在变化,企业家觉得自己成功了,就是退步的开始。 【时代背景】 1992年,双星集团正式成立,汪海任党委书记兼总裁。从此,双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汪海的带领下,双星从昔日一个专业制作“解放鞋”的中型鞋厂,发展壮大为全国规模最大、效益最高、信誉最好的国有制鞋集团,创出中国人自己的名牌。 那一年,邓小平第二次“南巡”,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谈话,明确回答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南巡讲话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判断标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做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全面明确的阐述。 那一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确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详情]
“全面小康杰出贡献人物”林毅夫:不辜负大时代 林毅夫治学推崇独立研究、解放思想,不预设立场,只就事论事,“我的目标是建立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市场有效以有为政府为前提,政府有为以市场有效为依归。”他在经济学界的建树对我国改革开放产生了重大影响、做出了重大贡献。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刘彦华 金边眼镜、普通平头,不是明星却胜过明星,无论走到哪里,林毅夫总会被大批“粉丝”簇拥。 林毅夫,北京大学教授,国务院参事,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原专职副主任,世界银行原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1952年出生在中国台湾,27岁时冒死游泳横渡到大陆,几经辗转,进入北京大学;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赏识,留学美国芝加哥,4年后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从欧美名校获得经济学博士”学成归国;1994年,放弃“铁饭碗”,回归母校北京大学创立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为中国智库的先行者;2008年6月,前往世界银行就任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作为世界银行第一位“中国面孔”,在全球版图上践行经世济民的理想;2012年任期届满,林毅夫重返北大,著书立说,推出了被称为发展经济学“3.0版本”的《新结构经济学》,希望以此在中国打造出经济学的一个崭新流派。 林毅夫被认为是国际经济学家最有影响的中国经济学家,是对中国经济决策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是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中国学者。 肯定与批评并存,恐怕是历来大多数知名学者所要面临的局面。 经济学界的观点实际上可归为两派,即主张市场化的市场派和主张政府主导的政府派,二者之争由来已久,其观点交锋贯穿了改革开放的每一个阶段。 林毅夫被认为是第二种观点的拥趸,与其倡导的新结构经济学密切相关。该理论核心思想是:一个经济体在每个时点上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内生于该经济体在该时点给定的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技术相适应的软硬基础设施也因此内生决定于该时点的要素禀赋结构。企业的自生能力则是新结构经济学的微观分析基础。在新结构经济学看来,遵循比较优势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药方,其制度前提是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 “我的目标是建立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市场有效以有为政府为前提,政府有为以市场有效为依归,这两个是有机的两面。但是好像现在有一种氛围,谁讲政府有为就会被认为是反对市场,这是我们必须扭转的一个环境。”林毅夫解释道。 林毅夫治学推崇独立研究、解放思想,不预设立场,只就事论事。在他看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给学界带来一个学术富矿,“在我们的改革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即有些出发点非常好的改革措施,从理论上讲也非常清楚,但推行的结果却常常与原来的愿望相左,甚至把问题搞得更复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以发达国家现有理论和现有经验来看问题,希望用那些理论和经验来作为本国改革发展的参照。”林毅夫提醒,理论的适用性、经验的适用性都是有前提条件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必然与发达国家不一样,和完善的理论模型不一样。 林毅夫强调称,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人类经济史上一个难得的社会实验,中国经济学家不能辜负这个时代,应该从这场实验中总结经验,提出自己新的理论。 另外,林毅夫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在2012年度第七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林毅夫获选“2012年度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他在接受《小康》杂志采访时明确表示:“中国有后发优势,有在今后20年内继续保持8%的经济增长潜力。并且,要实现这样的增长,中国有不少工作要做,包括从双轨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还要平衡来自环境方面的挑战,通过中国践行社会政治制度的改革。”对于上述预判,林毅夫还表示,“我不是乐观,而是客观”。 “世界经济的主要中心转移到中国,这是不可避免的,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转移到中国,也不可避免。”林毅夫呼吁,“我们自己要有信心”。[详情]
致敬改革开放杰出百人!他们为何登上40年100人表彰名单? 40年前的冬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炸响了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 就在村民们按下红手印的第二年,村民家的院子里,头一回堆满了粮食。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彻底打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40年后的今天,当人们走进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便如同置身改革开放40年的时光机。展厅中赫然摆放着的一尊铜像,将40年前这些“改革英雄”立下“生死状”的历史瞬间永远定格,即便是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80后”“90后”“00后”们,亦能感悟到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的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在2018年11月底,还与另外99个人一起,出现在了中央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示的拟表彰对象名单中。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党中央决定表彰一批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经过提出拟推荐人选、初审、确定推荐人选、复审、党中央决定等多个环节评定评选,最终100人脱颖而出。 他们当中,有再出发的开拓者。无论是小岗村18位“大包干”带头人,还是浙江省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原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都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开拓者,实践未有终点,改革未有穷期。40年,一个个以瞬间书写完成的改革开放大历史,有太多的理由为之赞叹。 他们当中,有勇于创业创新的实业家。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马云,创立并带领腾讯,从一个小企业成长为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之一的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为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智慧城市助力的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他们用奋斗推动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崛起与辉煌。 改革开放的成绩单背后,还有科技工作者奋力寻求科技创新的身影,还有文体工作者用优秀的作品和优异的成绩来振奋人心。更多的,是以胡小燕、余留芬为代表的基层工作者喷薄而出的强大力量,他们最“接地气”,最了解广袤大地每一条纹理的变化,他们与改革的脉动同频共振。 出现在这份名单中的每一个人,事实上他们并不仅仅代表自己。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中国转型、蜕变的四十年,他们被大时代赋予重任,又反过来成就了大时代。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中国实现由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质的飞跃的四十年。 以“解读中国·关注民生”为办刊理念的《小康》杂志,一直不忘中国全面小康建设中的重要推手们。每年年末,那些时代大潮发展洪流中的成功典型、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标杆榜样、为社会和谐与个人幸福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或个人,都会被推选出来,成为“中国全面小康杰出贡献人物”。比如不愿辜负大时代的北京大学教授,国务院参事,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原专职副主席,世界银行原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中国篮球协会(简称CBA)主席、CBA公司董事长姚明;中国女排主教练、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郎平。他们,也都出现在了中央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示的拟表彰对象名单中。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关键期,致敬杰出贡献人物,最好的方式是学习他们的劲头与精神,敢于担当,敢于作为,在时代洪流中奋楫前进,为扎实推进各项改革贡献力量。 他们为何登上改革开放40年100人表彰名单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尤蕾 摄影/汪细林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党中央决定表彰一批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经过提出拟推荐人选、初审、确定推荐人选、复审、党中央决定等多个环节评定评选,最终100人出现在了11月26日中央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示的拟表彰对象名单中。 出现在这份名单中每一个人,事实上,他们并不是仅仅代表自己。中国在这四十年中艰难顽强地完成转型、蜕变,他们被大时代赋予重任,又反过来成就了大时代。他们可能是科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企业家,也可能是基层改革带头人、文体界名人,他们年龄跨度跨越了70余年,甚至有些先生早已作古,他们有的是中共党员,有的可能只是普通群众,但是这份名单中的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力量助推了中国快速融入世界的步伐。 或许,这些名字所代表的除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还有时代的精神。四十年这个节点,不算长,但此时站在这段时间坐标之上,回望来路,是最好的向未来奋斗的理由。 改革从农村开始:一群人与一个人 四十年前,改革的大幕率先在农村拉开,始于安徽省凤阳小岗村。1978年,小岗村的18名村民以“托孤”的方式决定放手一搏,冒着掉脑袋的危险签下了一份“生死契约”。如今,这份“生死契约” 上的18个红手印的主人一起登上了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选名单。同样,已故的原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润生善于把群众实践经验上升到学术理论的高度,他主持起草了上世纪80年代的5个中央“1号文件”,对农村改革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回溯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历史,我国农村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普遍实行人民公社制度,这是一种单一的集体统一经营体制,是政社合一的基层组织。弊端在实行过程中不断暴露,分配中存在吃“大锅饭”的问题,同时由于当时的极“左”做法,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我国农业发展缓慢。 小岗村18位带头人签订的“生死契约”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彻底打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我国农业发展越过长期短缺状态,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实行“大包干”制度一年后的1979年,小岗村全年粮食产量猛增到6万多公斤,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清了贷款。 正是改革给农村松了绑,不再畏首畏尾的基层带头人让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江苏江阴,“天下第一村”享誉全国,已故的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原党委书记,江苏华西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吴仁宝居功至伟;在山东,山东省潍坊市委原书记、市长,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带领百姓将寿光发展成为全国闻名、江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在贵州,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把一个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1/3村民没过温饱线的贫困村,变成了村集体资产达76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6万元的先进村、文明村、小康村…… 可以说,中国农民就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富裕起来的。1978—1991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行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1991年的709元,逐步解决温饱问题;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民获得了工资性收入;进入21世纪,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接补贴、推进“三权分置”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农民直接受益,2001年至2017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407元增长到13432元,年均实际增长8.0%。顺应时代大潮流的基层带头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发展农村经济,成为杰出贡献人物理所应当。 民营企业家成最大赢家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马云,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李彦宏,BAT三大巨头在榜单中聚齐,足见中国互联网行业开疆拓土的辉煌,以及对他们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肯定。此外,榜上有名的还有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刘永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李东生,美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享健,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万向集团公司董事局原主席鲁冠球,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柳传志,香港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创办人曾宪梓,香港霍英东集团创办人霍英东等人。 企业家们的入选集中体现了中国创新精神。改革开放之初是引进外资,如今中国企业崛起,尤其在互联网与制造业,积累了技术与经验,具备了“走出去”的底气和实力。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中国企业抱团“出海”的越来越多,让“中国制造”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 100名杰出贡献人物中,共有21位企业家代表,这其中,民营企业家占据了绝大多数,共14人。这与改革开放中,民营经济撑起我国经济“半壁江山”的历史相契合。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已达2726.3万家,对国家税收贡献超过50%,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超过60%,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占比超过70%,提供就业岗位超过80%,企业数量占比和新增就业贡献率超过90%。 1984年的中国散发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一年被后人称为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彼时元旦刚过,在围绕是否办经济特区的争论声中,邓小平同志南下广东,深圳之行时,他肯定了设立经济特区的正确性,无疑为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心剂。此时的北方虽然步子走得更慎重,但是身在中科院计算所设备研究室的柳传志却把步子迈得很大。已至不惑之年的柳传志找到了十名计算所同事以20万元人民币创办了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前身)。三十余年来,正如榜单推荐语中所写,联想公司“在与国际个人电脑巨头竞争中赢得胜利,带动了民族信息技术企业的创新发展。制定实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带领联想并购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个人电脑业务,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积累了宝贵经验”。 同样在这一年,在山东青岛,张瑞敏临危受命出任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前身)厂长。接手时这是一个负债147万元的“烂摊子”,如今,海尔作为中国知名品牌早已走出国门,发展成为全球知名跨国集团,2017年,实现全球营业额2419亿元,连续9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这14位民营企业家中,5人祖籍浙江,比例超过1/3。当然,这与浙江重商传统不无关系,同时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高地,浙江这片热土也赋予了这些民营企业家敢为人先、先试先行的开拓精神,也因此,民营企业成为浙江等沿海地区繁荣富裕的强有力推手。浙商,激荡着中国经济的浪潮,李书福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 1997年,李书福进入汽车行业。两年前的1995年,新的汽车产业政策颁布,肯定了汽车工业在工业中的龙头地位,汽车产业迎来政策利好。1997年上海通用和广州本田,犹如汽车行业的一根导火索点燃了中国市场。此时,怀揣着“做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理想,李书福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民营汽车企业。他“带领吉利成功完成了一系列国际化战略布局,不仅推动沃尔沃汽车取得了品牌的复兴和持续发展,还成为了沃尔沃集团第一大持股股东、戴姆勒公司第一大股东,积极推动中国汽车工业‘走出去’。经过20多年蓬勃发展,吉利集团连续7年位列世界500强”。 中国企业创造的“中国速度”在高铁的蓬勃发展中得到了充分印证。在最新的京沪线中,利用中国自主研发的复兴号高铁,时速达到了350公里,北京到上海只需要4.5个小时。目前,中国已经建好的高铁长度27684公里,在建的高铁长度10026公里。从绿皮车到双层城际列车,从和谐号到复兴号,轨道交通跨越式发展,使得中国人的出行前所未有的舒适与便捷。作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的主要组织者和学科带头人,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总裁孙永才功不可没,2004年开始主持研制大功率机车和高速动车组列车,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了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和十项配套技术,“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把复兴号打造成新时代的“国家名片”。 将目光从内地投向香港,这座“东方之珠”在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同时,改革开放也成就了香港的繁荣发展。有着“港澳地区支持改革开放第一人”称号的霍英东于1979年在广东中山投资兴建的温泉宾馆是中国第一个外商投资项目;他投资的白天鹅宾馆开创了中外合作建酒店的先例。事实上,早在朝鲜战争期间,在联合国对中国实施制裁、封锁禁运的形势下,霍英东就已冲破封锁将内地在香港购买的物资运到了内地。当改革开放重新打开国门之时,霍英东积极联络香港实业家,为内地与香港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霍英东坚决拥护“一国两制”方针,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为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实现平稳过渡和保持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商务部统计显示,改革开放初期,港澳资一度占内地吸收外资总额的80%以上。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引入外资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香港企业带来了资金的同时,也用先进的技术、管理改造着当时落后的中国制造业。 科教领域19人上榜 仅次于企业家 在这份含金量极高的名单中,教育、科研领域有19名杰出人物上榜。 虽然改革开放发轫于1978年12月,但是,对于科学教育领域的整顿,为后来改革开放培育人才做了前期铺垫,可以说,科学教育领域是改革的重大突破口之一。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是推进改革的重大举措。邓小平同志早在1975年复出工作之初就明确提出,要建设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因此,在作出恢复中断了十年之久的高考决策之后,一场全国科教领域人才的盛会也在酝酿之中。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此家喻户晓,也成为了此后四十年中国快速发展中的信条。 此次评选出的科教领域的杰出贡献人物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各自的领域深耕不断,或提升了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或增强了国防实力。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长于敏,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原名誉所长、两院院士王大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原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开甲,他们均荣获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上世纪80年代至苏联解体期间,全球还处于“冷战”之中,美苏大搞军备竞赛,世界并不太平。于敏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我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拥核而不率先使用核武器”是信奉和平爱好和平的中国对世界的承诺,但同时也给了14亿中国人强有力的保护与安全感。孙家栋是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和应用,目前,我国的北斗与美国的GPS、欧洲的伽利略并称为三大全球定位系统。同时,作为我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孙家栋还为中国深空探测开启了一扇门,2007年,“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完成第一次近月制动,进入绕月轨道,成为月球表面第一颗真正属于中国的人造卫星。 他们是经济学家,也是教书育人的园丁。北京大学教授,国务院参事,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原专职副主席,世界银行原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他植根于改革开放实际,自主创立并实践了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体系”,“丰富完善农业经济学理论,重新构建发展中国家制度安排和宏观经济理论”,同时,林毅夫还参与了国有企业、金融体制、电信体制改革、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粮食和“三农”等重要改革政策制定。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厉以宁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参与推动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主持起草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参与推动出台非公经济36条以及非公经济新36条,对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的一大功绩就是让中国人民充分享受了物质极大丰富带来的幸福感,其中,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物资的粮食,更是让中国人从“吃饱”进阶到了“吃好”。在农业科技领域,著名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中国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20%的人口,绝对算是一个奇迹。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致敬杰出贡献人物,最好的方式就是,汲取先锋力量,践行榜样精神,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详情]
新华社新加坡12月29日电中新关系的奠基人、开拓者、推动者——记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李光耀 新华社记者李晓渝夏立新 已故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中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获颁中国改革友谊奖章,并被称为“推动新加坡深度参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政治家”。李光耀之子、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李光耀很早就预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及其对中国人民和世界的深远影响。 李光耀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中新关系的奠基人、开拓者、推动者。李显龙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李光耀对中国观察入微,也对中国的发展有着强烈的兴趣。他说,李光耀不只到访过中国的沿海大城市,也到过多个内陆省份,对中国的国情和社会有深入了解,明白中国人民改变社会、改善生活的决心。 李光耀在其著作《李光耀观天下》中说,自1976年首次访华后,他会定期来中国。他目睹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称赞中国人为“伟大的建设者和能工巧匠”。 李显龙说,新中两国先后启动的3个政府间合作项目都是为了配合中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而设。中国与新加坡的第一个政府间合作项目是苏州工业园。这一项目由李光耀首先提出,目的是让新加坡通过这个平台与中国分享城市规划和工业发展的经验。项目初期,李光耀亲自督促项目进展,多次访问苏州,并与中方高层领导进行多次会议。2009年,李光耀在苏州工业园区的15周年庆典上,以“青出于蓝”四字形容园区15年来的发展成果。 李显龙表示,新加坡和中国在2008年展开了第二个政府间合作项目——天津生态城;双方在2015年推出了两国政府间的第三个合作项目——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以配合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促进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李光耀在其著作中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他表示,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繁荣与和平的国家,对亚洲和全世界来说影响深远。他说:“同这样的一个中国合作是合乎需要,实际上也是不可能阻挡的。中国经济发展正在为人们提供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好的生活方式,也为世界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李显龙说,中国政府所颁发的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肯定了李光耀一直以来对中国发展的信心与支持,以及新中两国之间的友谊。他说,中国改革开放进程进入一个新阶段,我们祝愿中国继续取得成功,也祝愿新中友好关系万古长青。[详情]
【致敬改革开放40年40人】刘伟:办企业,顺势而为再加点敢为人先的勇气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 编者按:197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4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变革。在这被称为“第二次革命”的惊险一跃中,企业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崛起,在中国政经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能够确立的基石和主体,企业家则成就了企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这些站在时代潮头的企业家们,为我们的读者铺开过去40年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希望这个系列访谈成为一个幻灯:在中国经济社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画卷上,投射出光彩夺目的片子,告诉社会,这些造福中国的奋斗者们,他们如何开始、走过怎样一条光荣的荆棘路;而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时代,他们又如何思考未来中国和企业家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华清 12月的一个工作日上午,经济观察报记者在位于广州天河智慧城的佳都智慧大厦见到了佳都集团董事长、佳都科技(600728.SH)CEO刘伟,他连连道歉,因为行程临时变化,多次调整了采访时间。作为上市公司的一把手,临近年末,刘伟处理事务的节奏更加紧凑,午休时间也被秘书安排接待。 佳都科技目前的市值在115亿元左右,在资本市场上,它算不上是大企业,刘伟甚至用“小规模公司”来形容它,2017年的营收为43.11亿元。但这家小规模公司近年来接待了多位政要人员的视察。今年4月份刚启用的佳都智慧大厦一楼,空间开阔,前台右边墙上是醒目的橙色标语“城市慧变得更好”,前台左边则是展厅。 展厅除了展示佳都的发展史,重头戏是佳都新赛道的产品——视频云+大数据应用平台、人脸识别系统、城市交通大脑、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软件平台、地铁站台门系统等。佳都的员工甚至开玩笑说,他们对展厅的介绍已经有了标准流程。 “我们的赛道刚好卡在风口上。”刘伟如是解释外界密切关注佳都科技的原因。目前佳都科技的三大营收支柱——以公共安全、智能交通为核心的智慧城市业务,智能轨道交通业务,网络及云计算产品与服务,均踩中了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概念。 佳都科技也投资了数家人工智能领域迅速发展的初创企业,例如2015年时投资了云从科技,该公司目前已在世界视觉识别大赛夺得7次世界冠军,拥有的人脸识别技术被银行广泛采用,目前是中国银行业最大的人脸识别技术供应商。2015年佳都科技投资云从科技时,云从科技的创始团队只有技术还未有产品应用,估值1.8亿,3年过去,云从科技成为人脸识别业界的“四大独角兽”之一,公司估值也水涨船高。 在外界看来,佳都科技在新赛道的投资下手很快,云从科技、千视通、睿帆科技,被外界关注到时,佳都科技已经参股。这固然跟佳都科技给所投企业对接资源、加速初创企业成长有一定关系,也离不开对技术需求的判断。佳都科技投资总监评价道:“老板对趋势把握得很准。” 对趋势的把握,也是刘伟在采访中多次提到的内容:“把握住国家发展的大趋势,顺应趋势,胳膊怎么拧得过大腿?” 回首佳都的发展史,26年的时间里,佳都也走过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多珠三角老企业走过的 “贸工技”路线。从一开始的IT分销商,到现在搭上人工智能概念的早班车,刘伟对于趋势的把握,或许是眼光独到的。 ICT分销创业 1987年7月,刘伟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当年9月份,北大教授钱天白发出了我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但彼时我国还未接入互联网。但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于IT、电脑,却是跃跃欲试、充满求知欲的。刘伟回忆,那个年代,自己所读的这个专业,很多人毕业后从事跟计算机相关的工作,他自己就是一毕业就被分配到广东的一个设计院当工程师,做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对于在设计院的工作,刘伟的评价是“工作不忙,待遇很高,但是非常枯燥”。 “有一天晚上加班到7点多,我和设计院的一个50多岁的同事在赶图纸。打算休息一会时,不经意看了看正在埋头画图、头发花白的老工程师,心里顿生感触,也许三四十年后,我就成了我的老同事,突然感觉看透了自己的一生。”刘伟感慨道。彼时刘伟未满25岁,不难理解,每个年代的年轻人都有颗躁动的心,渴望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1992年,刘伟如愿以偿和6个大学同学共同创业,佳都集团诞生,刘伟任佳都集团董事长。1992年刘伟才27岁,风华正茂,选择了一条跟自己当大学教师的爸爸截然不同的道路——从商。 佳都集团成立之初主营业务是IT电子产品分销。刘伟回忆,当时国内IT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未形成渠道、分销的概念,很多科贸企业都是借道香港,才能实现与国际IT产业在信息、货源上的接轨,佳都甚至只能通过科贸企业连接IT基础设施提供商与用户。不难看出,做分销能挣到价格差,主要是因为市场发展不充分,卖方和买方市场之间存在阻隔,资源不对称。 1995年,佳都陆续与苹果、IBM、HP、微软等国际IT巨头签订了代理协议,终于跟美国的销售商、厂商取得了联系,拿到了IT电子产品的一手资源,公司步上正轨。1996年,佳都在广州、 北京、上海、武汉、成都五地成立了分公司。1999年,佳都获得国际投行的数百万美元风投,这对于当时的中国初创企业来说,算得上是巨款。2001年,佳都的成员企业佳杰科技在新加坡主板上市。 2013年,公司的证券简称由“佳都新太”改为“佳都科技”。 换道智能技术 靠ICT产品的分销,刘伟积累了创业路上的第一桶金。佳都前期的成功,刘伟称之为“模式创新”的成功,但模式很容易被模仿。到了21世纪初,在ICT产品分销领域,佳都虽占有一定的市场规模,但毛利率非常低,刘伟将所从事的业务定位为“供应链的底端”,几乎被产品的供应商和客户牵着鼻子走,更谈不上什么主动定价权,必须转型。 ICT支撑了很多行业的数据联通,刘伟想往产业链的后端走,切入智能轨道交通领域,2004年成立了新科佳都专门从事这一业务。到了具体的行业中,刘伟就发现得将佳都的一个短板补上来——多年从事分销业务,对于推广轻车驾熟,但没掌握技术。 “我们都是大学生创业,对于技术的敏感度比一般的民营企业可能要好一些。”刘伟称,2005年,佳都启动了3*3年战略转型滚动发展计划,3年实现一个阶段目标,分三阶段走。2007年,佳都集团购买了上市公司新太科技的部分股权,成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2008年,开始布局智能化产业。对于转型做智能科技,刘伟笑称,刚开始时还被别人笑话“智能科技”的表述,“智能科技,现在听,不新鲜了,08、09年的时候,很多人都还以为是做楼宇自动化的。” 转型做智能轨道后,连续4年,佳都每年至少要投资2000万到技术研发中,但在2009年以前,佳都连一张轨道交通方面的订单都没拿下。“佳都不是国有企业,要是再没有技术产品出来,就倒闭了。不光成了笑话,还成了沙滩上的先烈了!”刘伟感慨道。 2005年——2009年,也是刘伟印象中创业以来最艰难的日子,甚至抱了“不成功就成仁”的心态在过活。终于在2009年,佳都独立拿下了第一张广州地铁的合同订单。 智能轨道业务找到突破口后,佳都科技的安防业务也因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打开知名度。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在海心沙岛举办,总导演想要一个“以城市为背景、以珠江为舞台”的开幕式,很新鲜,但是对安保工作考验很大。佳都科技承建了海心沙主会场的安保平台,获得亚组委颁发的“信息通信保亚运,众志成城铸辉煌”锦旗。 在佳都的员工看来,智能轨道、智能交通和安防行业,客户很看重供应商过往的交付案例,客户的转换成本也非常高,能尽早上路拿下项目的承建权,对于后续竞争非常有利。现在,佳都科技的智能轨道交通业务已经覆盖了中国的20个城市,而中国只有35个城市开通了地铁;新警务视频云平台也在广东省内落地使用;2017年发布的城市交通大脑也成功在安徽省的宣城和合肥进行试点。 在ICT市场消除不对称之前靠产品分销挣一笔,当行业走向衰退期以壮士断腕般的勇气舍弃电子分销业务,闯进完全陌生、没有积累的智能轨道领域,熬过只出不进的前期研发投入,再持续在人工智能领域落子,刘伟的创业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视核心技术的投入并试图在新兴技术领域找到一席之地。 对于创业以来的几次转折点,刘伟评价“布局早,也有运气的成分在”,“人工智能技术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找到应用场景才被认为有价值,佳都在08、09年要做智能科技时,谁能想到人工智能现在这么火呢?” 访谈: 经济观察报:佳都科技的发展,曾经或者目前遇上哪些时代机遇?可以具体化地描述时代机遇对于佳都科技的影响吗? 刘伟:佳都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时代机遇。佳都科技是广州的本土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利好下发展,广州因改革开放而腾飞,佳都科技也因改革开放不断前行与蜕变。如今,国家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广州提出IAB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政策以及“广深创新科技走廊”政策的利好,都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来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新技术的突破,这对佳都是个好机会。广州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广州蓝皮书中指出广州知识创新不仅走在全国前列,部分成果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说明,广州创新要素不断在集聚,科技创新态势良好。广州市政府推出“IAB”战略,我们作为中国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提供商,必然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佳都科技一直都很重视科技研发,可以借助大湾区发展趋势,掌握人工智能更核心的科技,为大湾区建设作出贡献。 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建设会迎来大的爆发。21条城轨+6座大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需求爆发。按照2017年签署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将迎万亿级基建投资,中央提出粤港澳湾区城市群建设的国家战略,未来将重点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沿江多中心组团、三大枢纽,打造结构合理、层级清晰、换乘高效的世界级轨道交通网络。构建发达、便捷、高效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成为交通枢纽湾区城市群的必备条件,也是缓解各城市交通拥堵、拉动周边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粤港澳大湾区必将带动珠三角新城镇化建设与推进,而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枢纽的完善,孕育着巨大的潜力。我们也将跟着国家的政策,拓展海外市场,对外输出我们的人工智能技术,包括城市交通大脑和智能轨道交通技术等。 经济观察报:您觉得企业家精神是怎样的? 刘伟:每个时代,企业家精神都有新的内涵。新时代,我认为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奋斗、责任。 创新是决定企业生死的至关因素。无论是产品创新、模式创新,还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无一不跟企业家有关。如果企业家缺乏创新精神,就很难对企业做出正确且有效的指导,更无法为企业注入新的竞争力,立足于市场之中。 奋斗精神永不过时。老一代企业家经历了物质匮乏、缺乏资源的年代,养成艰苦奋斗精神。新时代企业家有良好的社会资源,再加上互联网时代给予的便利,不像老一辈企业家艰苦,但是中国正处在转型变革的经济环境中,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消费群体迭代、生活习惯变化、技术升级加快等挑战,再加上市场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金融环境不稳,更需要不轻易言弃、艰苦奋斗。 担当责任成就大我。民营企业是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优先发展起来的,企业家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精神,承担社会责任,用自己的辛勤和智慧,带领员工发展企业、报效国家、反哺社会,要为促进社会发展和共同富裕发挥作用。 【时代背景】 1992年,刘伟和6个大学同学一起创业,成立佳都集团。 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南巡,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沿途发表了众多振聋发聩的言论,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判断标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指明前进方向。 4月,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 10月,日本天皇明仁访问中国,他是首位访问中国的日本天皇。[详情]
【致敬改革开放40年40人】柳传志:国产电脑的拓荒者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 编者按:197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4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变革。在这被称为“第二次革命”的惊险一跃中,企业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崛起,在中国政经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能够确立的基石和主体,企业家则成就了企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这些站在时代潮头的企业家们,为我们的读者铺开过去40年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希望这个系列访谈成为一个幻灯:在中国经济社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画卷上,投射出光彩夺目的片子,告诉社会,这些造福中国的奋斗者们,他们如何开始、走过怎样一条光荣的荆棘路;而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时代,他们又如何思考未来中国和企业家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沈怡然 1984年,一位四十岁的中年工程师和他的10位同事一起,在中科院计算所一间20平米的传达室内,开办了一家公司,没有开业仪式和悬挂招牌,公司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这便是联想的前身,这位工程师名叫柳传志。 按柳传志的说法,“当时一是不愿意看到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二是想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大本事”。 如果不是走了这一步,那么他在今后三十多年的人生里,既不会经历创业之初数次被骗的惨痛,也不会经历国外PC品牌汹涌冲击下的焦虑;但是同样,也无法经历带领国产电脑击败洋品牌的光辉时刻,以及站在人民大会堂领取“改革先锋”称号的荣耀。 彼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1984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让柳传志及其同僚们兴奋不已。国民经济正成为主战场,他们所在的中科院提出了“一院两制”,在做基础研究的同时,鼓励知识分子、科技人员下海办企业。 而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的计算机产业已经进入商用轨道,IBM、微软等公司也初具规模。据柳传志回忆,在他下海以前尚未看到过真正的个人电脑,“当第一次看见个人电脑是这么小的一个东西的时候,惊得目瞪口呆”。 拓荒时代 多数人评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属于中国企业家的拓荒时代,而柳传志正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1984年下海之初,柳传志和他的同伴们还根本不知道如何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20万创业资金很快又被骗去了14万。据柳传志说,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他们甚至倒卖过电子表和旱冰鞋。 1984年,柳传志等11位科研人员在一间不足20平米的小平房(中科院计算所的传达室)中创办了联想 柳传志带领着公司,从“联想式汉卡”起步,通过代理国外品牌的电脑,积累资金和经验,逐步研发生产自己的主机板,还通过借道香港的方式,来解决在国内没有生产批文的难题。 原来“联想式汉卡”只是公司成长道路上的一个台阶,“微机主板”又是一个台阶,“代理AST还是一个台阶”。根据《联想风云》一书的描述,当时,联想公司的管理层们虽然知道柳传志是个雄心勃勃的人,但是直到柳传志说出“我们要办一个长远的公司,为子孙后代做点事,而不是办成一个短期的尽管能够闪烁光芒的公司”时,才特别清晰地感觉到这个人脑子里的梦想非同一般。 柳传志和联想当初的的选择,也引发了日后外界关于“贸工技”还是“技工贸”的讨论。或许在历史环境中更能找到答案。柳传志告诉记者,“当时公司拿不到生产批文,只能先从贸易开始,即便拿到生产批文也没有足够的钱去做生产,当时科学院没有更多资助,同时社会上也没有风险投资。” 他在回忆这段历史后有过这样的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像是一本书,是一页一页装订而成的。在柳传志看来,制造业的第一页就是张瑞敏口中不许随地大小便的车间,第二页可能就是所谓没有技术含量的中国制造。 这说明中国的经济进步是需要探索、积累、脚踏实地的向前迈进,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危机四伏 改革中新旧体制的变更,时常伴随着对参与者的冲击。九十年代初,中央政府宣布取消微机进口调节税,还将在两年内取消微机的“进口许可证”。该时期被后来人广泛称为“狼来了”。 1992年开始,从客户竞标、订货会上,柳传志已经强烈感觉到中国市场就要变成国际市场,进口产品质量更好、价格也更有竞争力。同时,国产微机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逐渐下降,这让柳传志更确定了联想所受到的冲击。 回忆当时,柳传志认为外国电脑大量进入中国,对中国的信息化是有益的,但作为同业者,他充满忧虑,他觉得“人家就相当于是巨型战舰,我们就是一叶扁舟”。 不仅如此,国家内部也正经历非比寻常的改变,包括金融制度、投资体制、物价体制以及税务制度的连番改革。由此,当时围绕在联想内部的一个重要话题是,是继续搞自己的微机?还是退回来做外国品牌的代理商。 而根据柳传志回忆,“自己当时有一点豁出去的劲头”,柳传志称,把联想原来存在的问题好好捋了一遍,把原来的组织架构大规模地进行了改组。1994年3月,联想公司成立微机事业部,并由杨元庆任总经理,一边销售,一边研究如何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柳传志称,自己曾带着公司的高管,到电子工业部去下战表,表态要“高举民族品牌的大旗”。 1994年2月14日,联想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 直到1997年联想电脑在中国市场电脑市占率排名第一。到2013年,联想电脑的市占率在全球市场占首位。 2000年进入新世纪的瞬间,全世界一片沸腾,中国科技力量及制造业的崛起也正被世界所察觉,电脑业也在其中,就联想来看,过去的10年里,联想微机覆盖了中国20%的用户,联想的员工从20人发展到超过一万人,并在期间完成了香港上市及新股发行计划。而创始人柳传志的名字被美国《商业周刊》列为1999年亚洲五十位风云人物,当时不乏有媒体将他称为国产电脑战役中的胜利者。 新的联想 总之,无论改革、市场还是国际形势,都进入了难得的平静时期。只是柳传志的内心并不平静,一个困惑他许久的问题是,如何能让现有的企业敢于创新,同时又能活下来?从下乡、进入计算所、创立联想,柳传志逐渐形成了“要做点事,也要保护自己”的信念。他告诉记者,当时的想法是,不能裹足不前,但进入高科技领域,搞颠覆式的创新,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的创新风险又很大。该如何平衡? 他的答案是多元化。据他所说,一直以来美国的学术派都认为做企业就是要专一,但他曾到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访问了十天,发现他们多元化做得非常好,并和总裁杰克韦尔奇详细探讨了开展多元化的结构。回来后,他主导将联想分拆为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设立了母公司联想控股,自己进入到投资领域。 至于进入投资行业的理由,他称希望联想控股能够在除了电脑以外若干个领域,用投资的方式培养出领先企业。今天联想控股已经布局了君联资本、弘毅投资、联想之星、神州租车、拉卡拉、融科智地、正奇金融、佳沃集团等多个企业。 访谈: 经济观察报:改革开放之初,您和周围的人如何看待国家的变化? 柳传志:当时最大的感觉就是,中国可能会真正结束阶级斗争的时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现在的年轻人没法体会,当时,常年以来是以阶级斗争为中心,所以当提出中国要走向“四个现代化”的口号之后,我想到的是人们可能可以真正地好好安排生产了,只是想到这儿,就已经令我们兴奋不已了。 经济观察报:在联想的道路选择上,外界对“贸工技”与“技工贸”存有争议,希望您结合当时情境,谈谈做出选择时的考虑,“贸工技”的选择具有必然性吗? 柳传志:中国制造业第一页最典型代表的是海尔张瑞敏在车间里张贴的公约,其中有一条说不许在车间里大小便,你说这车间他得脏成什么样,乱成什么样了?但这就是我们当时起步时的真实情况。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不先生产出东西出来,先把自个养活好了,然后先拿钱去投什么技术,可能吗? 经济观察报:也就是说,“贸工技”其实是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柳传志:有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联想不重视技术,其实是有历史原因的,第一,当时联想拿不到生产批文,只能先从贸易开始;第二,即便拿到批文,也要有资金来做生产。当时做主板实际是赔钱的,而社会上没有风险投资,科学院也没有更多资金给我们,只能做贸易挣钱来弥补这份亏损;第三,在当时计划经济的年代,中国是没有企业的,只有厂,所以要通过给国外的产品做代理,向外国人学习什么是营销,什么是财务等等。 经济观察报:这么说“贸”本身也是一个积累和学习的过程? 柳传志:今天大家对企业的渠道、营销、财务等都不陌生,其实都是当时那批企业家一步一步学过来的。举个例子,为什么当时一个本土品牌长城一下子就垮了,因为他不懂得“贸”,长城那时候的体制叫订货会,不是真正的面向市场。而联想毕竟卖过东西,知道如何运用市场规则 “贸”可以说既是一个积累资金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经济观察报:2004年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当时为什么有了这样的想法? 柳传志:当时联想在中国已经是第一名了,比第二三四名加起来份额都多,但是我们营业额却只有30亿美元,而计划并购的公司是100多亿美元,就说明当时世界市场很明显要比中国市场大很多。而我认为,一个企业要想长期发展下去,战略上就是两条路,一个就是向世界进发,还有一个就是在中国国内做多元化,两条路联想都试过。最后在2003年的时候决定向世界进发。 经济观察报:能具体谈谈那段经历吗? 柳传志:是IBM企业在2003年底来找的我们。IBM当时的情况是,在硬件业务上全面赔钱,原因就是同样的业务、同样的人却做不来两件事情,就好像穿着西装去卖油条。 然而,并购IBM全球PC业务这一动议,在当时联想控股的董事会上,没有一个人表示赞成。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像联想集团这样一个30亿美元的公司要并购美国一个100多亿美元的著名世界级大公司是不太可能的,而且也有着非常大的风险。 第一是品牌的风险,我们买的是IBM的ThinkPad笔记本,中国人当了IBM的股东,这牌子人家还认不认;第二就是你买回来的是美国的销售人员、科技人员,这样一支国际团队,是否愿意为中国股东工作;第三个更大的问题是文化磨合的问题,中国人、美国人、欧洲人、印度人等等在一起,高层、管理层、上层下层,能在一块儿好好工作吗?能配合得好吗?后来我经过专门的调研和认真的思考,想明白这些风险是可以克服的,才在董事会上支持这次并购。 2004年12月8日,我们宣布并购IBM PC业务。宣布的场面,我相信当天在场的人会刻骨铭心地记住,因为所有的记者都热烈的、疯狂地鼓掌。一个认识的老记者上来握着我的手说,柳总,这事干得漂亮,将来成不成不管,死了你们也给中国人争光了,我为这个给你鼓掌。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宣布收购IBM全球PC业务 经济观察报: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柳传志:改革开放真的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难得的一次机会。这个时代真的是太了不起的时代,改革开放解开了绑在中国人身上的绳索,让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真正发挥出来。改革开放让我有了充分的施展,人生价值有了充分的体验,酸甜苦辣都尝过了,这真是我这一生中最大的幸运。未来,只要中国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像总书记说的,做好顶层设计,珍惜这段我们叫战略机遇期,我相信后边中国、中华民族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 经济观察报:您觉得自己最主要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这是否也决定了您的领导风格? 柳传志:我觉得朋友、同事大概都觉得柳传志是个很靠谱的人,这其实就是企业愿景中所说的,值得信赖、受人尊重。我说努力去做,大家立刻就信我,而每当我说了话做不到,内心会非常纠结、痛苦。因此,凡说过的话,我就一定要努力做到。 比如我们公司里边,规定开会不允许迟到,否则要受到相当难堪的处罚——罚站。一个十几个人的会,迟到的人进来以后,要把会停下来,像默哀似的,看他站一分钟,所以这是很难堪的。我觉得很了不起的是这个制度是90年定的,直到今天。为什么要把这个事定得这么严格,能做到今天呢?这么多年过去了,联想换了这么多的人,但是这些东西要永远记住,制度不定就是不定,定了就一定要做到。 【历史背景】 1984年,柳传志从中国科学院辞职,在北京中关村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公司,也就是联想的前身。 那一年,发达国家计算机产业已经进入商用轨道,市场中IBM、微软等公司初具规模; 那一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次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提出确立国家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职工和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详情]
【致敬改革开放40年40人】刘若鹏:当民企进军国防军工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 编者按:197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4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变革。在这被称为“第二次革命”的惊险一跃中,企业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崛起,在中国政经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能够确立的基石和主体,企业家则成就了企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这些站在时代潮头的企业家们,为我们的读者铺开过去40年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希望这个系列访谈成为一个幻灯:在中国经济社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画卷上,投射出光彩夺目的片子,告诉社会,这些造福中国的奋斗者们,他们如何开始、走过怎样一条光荣的荆棘路;而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时代,他们又如何思考未来中国和企业家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沈怡然 眼前这个35岁的青年人声音洪亮,向记者详细介绍着超材料、隐身技术以及与之相应的国防应用,他的身后摆着一件某型号隐身战机的模型。他是光启集团创始人、总裁刘若鹏,采访发生在2018年11月7日下午,他刚刚在上海参加完团队技术研讨会的刘若鹏来不及喘息,便马不停蹄地赶到第十二届珠海航展。他称,希望每个驻足展台的人,都能从这里看到中国国防的实力与民间科研力量的活力,看到中国最新一代武器隐身解决方案和产品。 “光启用8年时间把超材料产品应用在尖端武器装备上并定型,下一步,就是在多种尖端武器装备上批量生产”,在光启的展位前,刘若鹏告诉记者,彼时,光启为国家生产先进武器装备的超材料智能工厂已经建设完毕。 像所有媒体已经描述过的,这是一家神秘的公司,在过去的8年中,从五位海归科学家团队,成长为从事新一代隐身技术和海量目标追踪技术的尖端技术企业。 据多名接近光启的人士表示,这是一家典型的军民融合公司,从某种角度上,光启的历程,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军民融合发展的过程。刘若鹏与某隐形战机总师孙聪院士在湖南卫视《我是未来》节目上公开称“我国超材料已在国际上率先提前应用在我国最重要最先进的装备上”。 种种迹象表明,这家不足3000人的企业为中国尖端武器装备做出了贡献,这也被多位接近该公司的人士所认可。 光启成立以来的8年时间,是中国国防工业向民企开放的萌芽阶段。通过资本、技术、人才的交融,民企进军国防军工,和国防技术转化到民间,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特区长大 作为一个在特区长大、又步入特区建设的人,刘若鹏对特区精神的总结是“不谓艰难”,“没条件自己创造条件,勇于直前,杀出一条血路的创新精神,只要特区精神在,创新就永无止境”。 刘若鹏是一个在深圳长大的西安人,1990年他7岁,被父母从西安带到了深圳。“我住进了深圳中兴通讯的大院,发现父辈辛勤忙碌的工作状态与从前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父辈们从没有资金、没有任何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艰苦奋斗、坚持创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高规模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回忆起在深圳长大的经历,刘若鹏有一个深刻的启示:成功不是来自于噱头和关系,而是来自于个人的奋斗、坚持与智慧。没有条件,就自己创造条件,坚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高中时期开始,刘若鹏痴迷于参加物理和数学竞赛,特别是电磁领域的前沿科学,后来在浙江大学读书时,他开始有了一个科学的创意,即如何通过计算机的设计和微纳米的加工制造,实现自然界材料所不能实现的功能,刘若鹏认为,这是他和超材料结缘的开始。 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到美国杜克大学,刘若鹏一直从事超材料相关的研究。2000年前后,超材料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术体系和科学体系,但是刘若鹏称他对超材料的热情丝毫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辗转回国 刘若鹏25岁那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科学界轰动,这篇文章记录了他利用超材料做出一件隐身衣的过程。简单来说,通过在物体表面覆盖特殊的超材料,引导被物体阻挡的电磁波可以改变原有的反射方向,甚至可以绕着走,从而实现完美隐身。从公开材料看,该成果引起了国际关注。 彼时,超材料相关科学正在探索电磁波隐身的技术。隐身技术及隐身飞机的应用都是世界范围内多国军备竞争的角力点。当年刘若鹏25岁,尚未想过自己会置身于国家、尖端技术、军事竞争的浪潮之中。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在博士毕业后,我和几位联合创始人回到祖国,继续我们的超材料事业”,刘若鹏称,“那一年,我刚过26岁,向我妈妈借来20万启动资金”。 刘若鹏的同学、光启联合创始人之一赵治亚说,刘若鹏在美国学习勤奋刻苦,有很多创新思想,并且行动力极强,能将这些创新思想付诸实现,我们与他共事多年,也愿意跟他回到中国创新创业。 为将超材料技术产业化,他们在长三角、珠三角寻找多个城市落户,最终来到了深圳。 光启的联合创始人 民企参军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家将国防科技工业体制的变革作为关键课题之一,一直以来,军队、军工集团、地方政府、民营企业各有体系,难以融合,国家在政策导向上,努力打破这四大主体自成体系的局面,以中国的国防实力带动经济实力,同时,鼓励国防体系吸纳来自民间的高精尖技术力量。 光启作为一家初入军工领域的民营公司,第一个合作伙伴是中航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这是中国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军工集团,旗下多家飞机设计、制造厂位于沈阳、成都、西安等地,数十年来垄断着中国军用航空器领域。根据公开材料,双方曾联合开展在武器装备预先研究课题的论证与合作。 对于一名80后科学家、创业者而言,民企参军的路上,要克服的艰辛和困难其实难以想象,刘若鹏称“在尖端军事领域,做最顶级的武器装备,就如一把最严苛的尺子卡着你,你如果做的不够优秀,你的技术、人才、资金跟不上,会立刻被淘汰掉。” 在完成第一轮0到1之后,刘若鹏认为,下一步是深入的影响到除了武器装备、军民建设之外的领域里面,包括公共安全。在尖端军用技术转民用的过程中,光启已经将海量目标追踪技术应用于城市反恐等垂直领域,发布“海量目标追踪系统”,并已在多地落地应用。 改革突破 超材料技术的颠覆性以及对国防科技的重要性,让光启从建立之初就成为一家军民融合企业。作为改革开放最早一批进入军工领域的民营企业家,刘若鹏认为,光启发展的8年时间,也是中国军民融合战略从落地到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这令他越发深入地理解改革。 对于军民融合,刘若鹏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如何让社会精英、人才开发新的创新科技,去服务国家的国防军工建设,让国防军工领域汲取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最新的技术。 第二种理解,他认为也是军民融合一个更大的战略意义。几乎所有的前沿技术,它的发展应用都有一个规律,从实验室诞生,在军工领域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然后广泛应用到民用领域,实现普及。芯片、半导体、激光、通信这些高科技无一不是沿着这样的路径发展。 纵观历史,飞速发展的汽车工业、飞机工业、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无一不是军民融合的产物。正如刘若鹏所言,“如果没有军民融合的体系去牵引,科学家的一个科学创意,就无法以极短的周期实现工程转化,更无法加速大规模的民用过程,激发生产力而带来变革”。 访谈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超材料从2009年发表论文后,一直没有产业化? 刘若鹏:超材料作为一种技术,可以投入到任何行业,而我们选择优先投入到尖端武器装备。这个行业有一定特殊性,通常需要10—20年迭代周期,大到整体,小到任何一个结构件,只要参与了生产研制过程,都是如此。同时,一些技术和产品是直接应用在国家的尖端武器装备上,都有保密要求。光启花了8年时间把产品定型,认为这样的速度已经很快了。 经济观察报:进入尖端武器装备领域,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刘若鹏:民企参军,要克服的艰辛和困难其实难以想象,所有解决方案都要满足极为苛刻的技术要求和复杂的战场环境,无论风吹日晒、雨淋雷击,大到整体,小到任何一个结构件都要经得起各种考验。最顶级的武器装备,就如一把最严苛的尺子卡着你,你如果做的不够优秀,你的技术、人才、资金跟不上,会立刻被淘汰掉。 经济观察报:对于民企进军国防工业领域,您有什么经验之谈? 刘若鹏: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光启摸索出了一套由军方需求直接牵引,军民合作技术驱动,逆向设计迭代优化的发展模式,也形成了三点体会和思考。 第一,军方需求直接牵引是技术创新型企业最大限度发挥先进生产力的基础。引领式的技术创新、装备创新与战斗力创新,需要从上至下、从军方作战需求的短链条直接牵引创新机构迭代开发,需要总部机关更深入地推进各项具体进程。 第二,针对具有战略意义的装备创新技术的民营企业,军方可以区别对待,在直接引领这种新质技术装备化的同时给予持续的、多渠道的研制经费投入与支持。 第三,坚持军民技术相互转化是创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军民融合发展的难点在于军品规模、保障周期难以支撑民营企业的市场化发展模式,特别是对于光启这类开展源头创新的科技企业,从预研到列装至少要经历十年以上时间,无论资金还是人才方面对企业发展都存在极大挑战。因此,公司整体技术、市场、品牌、资本规划设计对军民融合企业尤为重要。光启在军品研制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先进技术为高端民用产品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同时,民用整机系统的研发也为企业军品向整机系统过渡提供了技术基础。 经济观察报:以企业之力将前沿科技进行产业化,光启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刘若鹏:首先,一个原则是,基于最底层的科学,无论是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以持续性的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真正要发扬科学的力量去带来变革,而不是一上来就侧重市场。这样的话,便适宜采用最短平快的方法对接市场创业的逻辑,要有不同的商业化路径,这也是光启最开始以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的形式存在的原因。 在这样的原则上,光启确定了产业化的路径,就是以尖端的武器装备作为第一步,将技术进行验证和规模化生产,技术催熟后,再逐步应用到军工以外的领域,包括工农安全、大交通。就好像滚雪球一样从顶端向下扩散,由军到民发展。因为纵观我们的汽车工业、飞机工业、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发展规律。 经济观察报:商业和技术,哪个对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起到的作用更大? 刘若鹏:都很重要,很难说哪个的作用更大,最理想的状态当然就是两者并驾齐驱。借用一对新名词来说,技术主要是解决供给侧的问题,商业主要是破除需求侧的障碍。近些年来,中国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上取得了一些成绩,重塑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但在技术创新上,突破还不多。 经济观察报:那又为什么两次登陆资本市场呢? 刘若鹏:一个基本的原因是融资。波音、罗马、雷神,都是通过上市发展壮大的,借助资本市场是高科技领域进入军民融合的最优模式。其中登陆港股还有一个原因是,进入了武器装备领域,发现其中有两个问题,该领域的国际化交流交往并不像其他领域那样容易,引进人才很难,主要是为了在技术和人才,相当于国际交流和交往的平台。而登陆A股,是计划将超材料规模化生产并应用到海、陆、空多类军事领域,与此同时,将超材料技术应用到城市安防反恐等民用领域。 经济观察报:光启也曾受到来自资本市场的质疑,对此您怎么看? 刘若鹏:做尖端技术,产业周期长、转化成本高,直接跳过去进入商业是不可能的。这是行业的客观规律。投资有不同行业、领域、周期的分别,从前或许大家只关于消费领域投资、工业领域投资,再后来关注到尖端技术的投资。而尖端技术是个新品类,一直以来没有,大家会慢慢认识到。 经济观察报:从五位海归的创业团队到千人规模的尖端技术企业,你觉得光启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刘若鹏:支撑光启发展的是我们的基础研究,基础科学研究是底层科学研究做的事情,只不过大部分的基础研究不由作战进行牵引,所以做完了以后变成论文扔在实验室里面,而我们是用作战场景牵引出来的基础研究,将科学转换成实实在在的战场战斗力。 经济观察报:光启的基因是什么? 刘若鹏:比较极致的崇尚用科学的力量,不完全依赖用经验的手段解决问题。可能是因为整个组织或者这个团队的基因,包括我自己的问题。后者我们认为充其量只是一种重复和补充,但是,真正要发扬科学的力量去带来变革的话,这也是非常难的过程。 经济观察报:你愿意别人称呼你科学家、企业家,还是投资家? 刘若鹏:我一直对自己的定义是创新者,从来没有变过。 经济观察报: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总结改革开放40年,怎么表达? 刘若鹏:这是一个从0到1的时代,是以科技创造生产力,以创新实践引领社会发展的40年。 【历史背景】 2010年,刘若鹏等5名海归科学家在深圳建立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这是光启的研究实体,开始了将超材料从基础研究引入商业化的进程。 那一年,全球超材料相关科学正在探索电磁波隐身的技术,隐身技术及隐身飞机的应用都是世界范围内多国军备竞争的角力点。 那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审议通过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实施办法》,进一步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而在2007年,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颁布《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首次开放民资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详情]
【致敬改革开放40年40人】英特尔杨旭:40年,见证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 编者按:197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4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变革。在这被称为“第二次革命”的惊险一跃中,企业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崛起,在中国政经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能够确立的基石和主体,企业家则成就了企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这些站在时代潮头的企业家们,为我们的读者铺开过去40年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希望这个系列访谈成为一个幻灯:在中国经济社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画卷上,投射出光彩夺目的片子,告诉社会,这些造福中国的奋斗者们,他们 如何开始、走过怎样一条光荣的荆棘路;而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时代,他们又如何思考未来中国和企业家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沈建缘 邓晓蕾 在过去近三十年,英特尔经历了与中国PC产业共同成长的阶段。作为参与者,英特尔见证了中国ICT企业逐渐成熟壮大,从早先追求产业速度,到如今着力创新。作为英特尔中国战略的制定者,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旭深信,与中国市场携手共进,对于正在试图翻开新一页创新篇章的英特尔来说,具有特殊意义。 1986年,就读美国GMI工程管理学院(美国通用汽车工程管理学院)主修电机工程的大二学生杨旭,怀着对集成电路的巨大热情,以实习生的身份加入了英特尔。彼时,英特尔刚刚在北京的民族饭店设立代表处不到一年。推销其在全球的非核心产品:工控机与单片机,并与当时的中国航空航天部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计划成立第一家合资公司。 当时仍在上大学的杨旭回忆起来仍非常激动。“刚加入时,听说英特尔准备和中国企业建立合资公司。我非常兴奋,想参与进来,可以有一点贡献。” 1987年,杨旭还作为翻译接待了当时到访英特尔的15人的中国代表团。 1992年,杨旭正式踏上回国的征途。为英特尔在中国本土的个人电脑OEM业务开疆辟土。开始了与英特尔近三十年的渊源。九十年代初,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都在努力适应市场。对于杨旭来说那是一段特别美好的时光。“我印象很深的就是改革开放的‘开放’。市场以开放的心态,张开双臂欢迎你。”他说,“当时我每天都去拜访客户,当时与刚成立个人电脑部的联想走的很近,中午与杨元庆午饭,一起聊产品怎么定位,市场、渠道策略,如何销售等等。”当时,杨元庆正带领联想个人电脑业务,开启大刀阔斧的改革。 1985年英特尔在北京设立代表处。 1993年5月,随着英特尔推出的内含300万颗晶体管的经典作品“奔腾Pentium微处理器”,主宰整个世界PC市场的“Wintel联盟”(奔腾芯片与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组成的)像风暴一样席卷了整个市场。成为高科技产业史上一个重要的利润引擎。 联想抓住了这个机会。当年第二季度联想电脑的市场份额就猛增到70%,年销量翻番达到22.8万台。到1997年,联想的销售量达到45万台,全中国PC销量为180万台,其中95%的电脑中装着英特尔芯片。而在一年多前,整个中国PC市场的容量也就50万台左右。联想电脑百万台下线仪式上,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将第100万台电脑赠送给时任英特尔CEO安迪·格鲁夫。安迪·格鲁夫先生在时还承诺,“只要美国休斯敦有的东西,中国也要第一时间有”。如今,这台电脑被收藏在英特尔博物馆。 经历过在中国的第一个10年的“摸索适应”阶段,英特尔进入“与产业一起高速增长”阶段。后发的中国市场,崛起势头强劲。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英特尔全球的第二大消费市场。英特尔意识到,中国不再是产品倾销地,而是战略重心。未来让中国市场能够分享其更为广泛的全球资源。2007年1月1日,中国“升级”为英特尔全球五个独立报告区域之一。新的英特尔中国区成立,与美国、欧洲、中东部非洲、和亚太区等区域并列。杨旭与蒋安邦(John A. Antone)共同出任英特尔亚太区总经理。 杨旭认为,英特尔三十多年的发展轨迹始终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遥相呼应。英特尔所经历的中国电脑产业、计算机产业、信息产业的变迁,正是改革开放的缩影。“我们目前的战略是‘不变’与‘变’,即:响应中国国策的方针不变,但会随时根据中国ICT产业创新趋势的变化而变。”在2015年元宵节所写的一篇署名文章中,杨旭曾说。 2015年,正值英特尔进入中国市场三十周年。英特尔正在努力布局中国市场,而有效运转的生态体系是其中的关键。截至目前为止,英特尔是在华高科技领域最大的外国投资企业之一,协议总投入约130亿美元,拥有美国总部之外最为全面的业务布局,包括前沿研究、产品技术开发、精尖制造、产业生态合作、市场营销、客户服务、风险投资和企业社会责任等。 在此之前,英特尔正在进行一场面向移动市场的“冒险”。2012年底,PC市场出现了11年来的首次下滑,随着各种新应用和产品的面市,英特尔将面对不同以往的道路和挑战。与此同时,中国正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PC市场和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 从过去与OEM厂商一起提供个人电脑,到智能终端的用户体验;从销售产品到赋予用户能力;从向中国市场提供产品,到与中国的合作伙伴追求技术和产品的协作共赢;从技术转换到合作创新。 2014年底,英特尔宣布投资16亿美元升级英特尔成都工厂,将全球最先进的封装测试技术部署在中国。同时展开了在华历史上最密集的投资与合作布局。 2015年,英特尔将最新的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引入中国,落地在英特尔大连制造。英特尔计划升级改造其大连工厂现有设施、并依托于多年来在大连所建立起的世界级的工厂运营能力和精尖制造专长。未来,英特尔预计对此项目投资高达55亿美元。 如今,进入中国33年,英特尔的在华策略也与中国宏观发展战略相配合。对杨旭和他的英特尔中国团队来说,如何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物联网、云、5G等领域,成为新技术的整合者,并拓展更为庞大和完整的生态系统,是他们面对的真正的挑战。 在采访时,他还提及最近中医给他号脉说“现在用脑有点过度。” 他说, “你在五年前问我,我也很惶恐,怎么转型,英特尔究竟能不能转过去,什么叫转型,怎么转,我们为什么转?因为没有看见问题的实质,大家都是瞎子摸象,摸到一小块儿就说这是未来。后来发现摸着条腿也是类似,摸着鼻子也像,最后才逐渐地通过五年的时间才发现数据的一些规律。你说现在是不是百分之百摸清楚了,我们是大概摸出一个框架了。” 杨旭表示,“英特尔要帮助中国的产业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进行快速、更有效地增值和创新,提供最好、最强的计算和分析平台。”他相信,一旦英特尔能与这些看似彼此有巨大差异的企业伙伴协同合作,就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功。作为创新者和整合者,英特尔将最终汲取各家之长,再次建立新的生态联盟,进而释放巨大的可能性。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英特尔成立50周年。英特尔的布局也会因为这种开放式的合作创新而进入到各个行业和领域。这不仅会改变整个行业,更将再造英特尔。而中国,在其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访谈: 经济观察报: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如果用三词概括,您会用哪几个词? 杨旭:“受益者”肯定是一个,从公司到个人,到产业的发展,我们都是共同的受益者。我们也是“参与者”“见证者”,同时还是“贡献者”。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我能想到的就是这个经历很独特。那时候,我还在初中升高中的时候,出现一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歌曲,对我们那一代人影响非常深,本身这就是一种见证。 从个人到后来自己从事的这个行业,包括英特尔公司本身在华发展,我觉得真的是很幸运,在一个这么激动人心的年代。 经济观察报:作为改革开放初期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批科技领域跨国公司,在英特尔看来,过去几十年中国科技领域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英特尔对此有何贡献?有何收获? 杨旭:我从92年开始就回中国。当时还是出差。但整个产业、整个市场对高科技就表现出极大的渴望。即使到今天也还是这样。这个产业从无到有,变化最大的就是(中国企业和行业参与者)学习能力特别强,进步的速度特别快,像海绵吸水一样。在过去二三十年走过的路,中国比其他国家很多产业快得多,是走在一条加速的快车道上。所以,我们今天看到中国的芯片产业不仅和世界接轨了,而且在多领域已经有世界数一数二的市场规模,对未来技术的走向和需求有主导作用。现在,中国产业已经不是简单的跟随者了,已经从跟随者向引导者过渡。 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点上,全球范围内很多技术已经很成熟,未来的趋势也很明显,我们应该要练内功了。我相信,高科技产业是要一代一代要做下去的,这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产业需要不断的持续创新和延展。所以,一定要有长远的投入,多做事,少说话,最后去市场验证成功,这才是高科技很重要的文化。 经济观察报:如何看待英特尔在华业务的发展机会和挑战? 杨旭:改革开放40年,实体经济将迎来一次新的腾飞。我们不断谈论企业数字化转型、寻找新的增值点。那么增值从哪里开始呢?那就是 “+互联网”。作为高科技企业,我们要想如何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在智能基础上完成增值。让企业和消费者,和他的客户更近,可以让他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以前除了产品之外的服务。 很多人知道我不参加“互联网+”的活动,只参加“+互联网”的活动。为什么呢?因为在“互联网+”上不断创新,那也是一种模式,但是风险更大。然而,实体经济其实才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如果说我们这些高科技技术可以帮助实体经济找到未来的创新增值空间,那就是改革开放到今天一次新的腾飞。 当然,英特尔现在面临很多挑战。虽然在过去30多年,与国内产业合作验证了的很多成功的模式,当然这当中也有很多的教训。有一点,需要明确,在看不清楚未来的时候要去研究历史。 现在英特尔处于转型期,从传统的供应PC芯片、服务器芯片的信息技术时代,到现在云计算、数据洪流的时代。但云计算也好,数据洪流也好,无外乎是完成一个从采集数据到传输数据到挖掘处理数据,最后使数据完成增值,最后把增值业务推给用户。它是在完成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已经在提前布局,提前研发、也为并购做好了准备。 经济观察报:如何看待目前跨国公司在华营商环境的变化? 杨旭:我觉得一定有变化,有很大的变化。因为路是越走越宽,不是越走越窄。我们看到所有的产业在融合,这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非常大的一个变化,行业和行业之间的界限不再那么明确,而且很多的行业都在融合。 现在是到了考验跨国公司的时候。技术加工这已经是40年前的模式。我们的心态一定要变,这是跨国公司要去探索的。探索对了,那这个企业就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如果说找不到那是你自己的能力不行。 英特尔的策略就是做正确的事儿,跟随国家政策走。英特尔在大连、成都都有非常成功的投资和发展,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当地政府提供的高效、务实、专业、诚信的重要支持与出色合作。相信未来中国的环境会更加开放,知识产权的保护会加强,在这些方面对政府有信心。希望和合作伙伴保持长远互信的关系,合作不是短期的,互信也是要长久的相互信任才能走得更远,国际关系是这样,企业之间也是这样。 我们目前在寻求新互补性的合作模式,这是一个双赢策略。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哪些是跨国公司可以做得好的,哪些是中国这些企业不断建立起来的能力,找到双方的特征,形成互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才是更长远的合作模式。 经济观察报:作为“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首批跨国企业的本土领导人,英特尔的职业生涯,对您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杨旭:第一,我觉得这么多年来最关键的是信任,公司可以信任这样一个中国背景的人,从一线的销售做到后来管一个小团队,后来管一个大的团队,现在可以帮助公司未来的大的战略策略进行一些布局,能够这么多年下来,还在不断给你这样的信任,这是最难能可贵的。英特尔中国在英特尔的话语权是很强大的。 第二,公司给你这个平台,这个是最了不起的。你不仅可以影响到他,而且他在你去施展的时候,去做事的时候,没有任何人来告诉我说,你怎么去做,从来没有。我20年前回来怎么做的,总部始终是百分之百信任。 这么多年来,英特尔延续了这样的文化,他的连续性、稳定性以及信任的加强,我觉得是很难能可贵的。 经济观察报:目前,英特尔进入了数据为中心的智能互联时代,大力推进AI、无人驾驶、5G等领域。你认为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你与团队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杨旭:改革开放40年来,英特尔在中国30多年,跟中国真正深度融合。未来,从大的方向来说就是如何与中国深度合作。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技术创新帮助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我们都希望在这里继续推动落地,突破。 对于英特尔中国而言,我们经历了初期迅猛的增长之后,后来到了一个稳定发展期,现在到了一个很挑战,很复杂的环境。当然路越来越多,大家想不清楚应该怎么走了,到这个时候要经历一个惶恐期,继续找到未来的路,再在一些新的路上去尝试,这是一个调整期,一旦找对了,这就是一个深入合作,互相依赖,更长远的战略合作了。 当然,想好方向的同时,还要为未来提前布局。首先自身要布局。 现在每个公司都在想通过数据能做什么?英特尔想的是,以前是处理信息技术当中的数据,办公数据,现在面临个人数据,人工智能的训练和推理,还有未来的加速、深度学习、神经拟态计算,量子计算等,对这些的处理是不是也要布局? 其次要合作。这些东西不是你一个人在做,全世界很多人都在做。这个时候中国的发力点和时间一点都不滞后,我们寻求双方都认可的共同点,我做这个,你做那个,最后加在一起,互补性很强,而且双方都认可,这是我们现在要探索的。 经济观察报:英特尔在华研发、多元化的创新合作以及革新性产品线的已有布局和未来规划是什么?是否会有新的投资计划? 杨旭:我经常说永远是要动态来看而不是静态来看。比如说我们对外公布了和澜起科技、清华大学共同合作的项目(备注:指2016年英特尔和清华大学和澜起科技联手研发融合可重构计算和英特尔 x86 架构技术的新型通用处理器)。 以前照理说是很敏感的领域,英特尔拿一个我们的核心技术,和清华大学的IP他们开发出来了可编程架构进行对接,在我们的芯片上共同开发,做出一个可以满足中国市场需要的安全可控的技术。这个案例很经典,说明了我们对未来的信心和展望,这样的合作在未来很多领域,国内的创新,国内的能力,我们共同的能力加在一起真的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这个领域的合作,在全球是首屈一指的。证明我们与中国的合作已经进入了“深水区”。但共同发展,不能为了深度合作而深度合作,深度合作的目标是为了在新的领域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仅靠英特尔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详情]
【致敬改革开放40年40人】陈东升:一个企业家的诞生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 编者按:197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4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变革。在这被称为“第二次革命”的惊险一跃中,企业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崛起,在中国政经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能够确立的基石和主体,企业家则成就了企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这些站在时代潮头的企业家们,为我们的读者铺开过去40年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希望这个系列访谈成为一个幻灯:在中国经济社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画卷上,投射出光彩夺目的片子,告诉社会,这些造福中国的奋斗者们,他们如何开始、走过怎样一条光荣的荆棘路;而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时代,他们又如何思考未来中国和企业家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文钊 从一个南方小县城的科学青年到一家世界500强公司的创始人和掌舵者。如此形容62岁的陈东升过往的人生经历,未免过于简单和粗暴。如果不把他的个人经历和这个国家走过的这段波澜起伏的历史放在一起,恐怕我们根本没法理解这种外人眼中的成功是如何发生的。 采访结束,陈东升问我们,你们今天看到的我,跟你们了解的一样么——我从来都是这样的。他这样说。当天的采访在泰康商学院的一间会客室里,阔大的会客室里,正面的墙上挂着一幅《黄河颂》的复制品。那是陈逸飞的作品,画面上,一个红军战士在崖边持枪而立,身体挺直,他的身前是奔流不息的黄河。 这是他最喜欢并收藏的作品之一。采访前的那个下午,他跟一批来自各地的公司高管做交流,还跟下属们谈到了“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是革命史诗《东方红》的一章。有一次他跟记者谈起这个话题,唱起“雪皑皑,路漫漫”,真情流露。 陈东升,泰康保险集团的创始人,他还创办了嘉德拍卖。他对自己的定位是九二派企业家——事实上,这种对中国企业家的断代方法也来自于他。他并非惯常意义上的好的访谈者——那天下午,他甩开了我们的提问,按照自己的思路一路谈下去。有时候他仿佛是在沉思,当然他还是会常常回到问题中来。窗外,天色渐暗。有几个瞬间,你会觉得他是在跟自己对话。在几个小时的谈话中,他试图告诉我们的只有一点,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陈东升,他从何处来,他怎样成为今天的自己,成就今天的事业。 1996年9月16日,陈东升在泰康人寿开业庆典上致辞。 这当然是我们想知道的。每一个企业家都有自己的来处,每一代企业家都有自己孵化成长的土壤。在陈东升的描述中,这是在宏阔的时代大转折中,一个来自最基层中国县城的年轻人的奋斗故事。他始终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对自己可以成为更优秀的人充满期望,因而从未放弃。 陈东升在县城机关大院长大,是个“孩子王”。就像他自己所述,其他的同龄人经历了一个文艺青年或者少年的阶段,而他是一个科学青年。他读《马克思传》,读整版的人民日报理论文章,他也读自然科学,订了《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杂志。 陈东升1957年出生在湖北天门县。即使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陈东升对周边的世界发生的变化保持了高度敏感。他说他在县城经历了完整的农业文明,但他也见证商业文明的侵入和洗礼。他记得一家人如何热切地迎接第一盏电灯在家中点亮——那是一盏25瓦的白炽灯。他眼见县城的石板路何时变成了柏油路。天门商场开张的时候,数万人疯狂涌入,挤碎了柜台玻璃。他后来说,只有边缘文明的人才有动力。而县城就是个边缘文明,他的世界是城市又是乡村。陈东升见证现代化缓慢但却不可阻滞的到来。 陈东升是早熟的。他说,他很早就想上大学。因为酷爱读书,这个十多岁的少年和当地新华书店的员工打得火热,他们会告诉他新来了什么书,会放他进入书店的仓库,他可以在新书上架前任意在那里翻看自己感兴趣的图书。 陈东升是一个骄傲的男生——他曾用过“狂傲”这个词形容年轻的自己。在不同的年龄段,他都自认眼界和见识超出了同龄人。这让他有一种源自学习的优越感。不过他并非一帆风顺。在特殊的年代,他也曾经历人生冷暖。1977年,第一次参加高考,他就经历了从未有过的人生挫败。他因为政审不合格而失去进入大学的机会,原因只是因为他跟朋友议论了几句国是。他当时觉得“天都塌下来了”。不过这并没有能够击倒这个自负和骄傲的年轻人。他在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这时候他22岁。在同学中,他是那个掌控议题和方向的人。后来他说,武大就是我们心中的圣山圣城,我们就是这座圣山的信徒和使者。他系统地学习了政治经济学和各种西方的经济学流派,在同学的指引下,他还选修了哲学系的课程。他说,修西方哲学史改变了他的人生。 陈东升说,他的心目中始终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无论经历过什么,都要成为国家栋梁。当时我觉得这个县城怎么能够容纳我呢?他这样说,“你今天可以想到的就是在那样一个奇特的年代,一个上进青年的成功路径,非常的传奇。” 这样说或许并不夸张。他在8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从此赶上了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原本他可能成为一个卓有建树的学者,创立他心目中的“珞珈学派”。他也可能成为一个体制内的精英——他做《管理世界》副总编辑,一手开创了中国企业500大评选,成为既被体制高度评价也是当时最成功的商业实践之一。然而,最终他却成为一个现代公司制度意义上的企业家。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陈东升最终选择下海。多年后,陈东升用“九二派”来定位他以及和他一样的那一批企业家。 一个时代开始了,而陈东升是那个开始的一部分。 这样的企业家代际划分到底意味着什么?下海的时候,他已是副局级干部。他可以跟那些可能决定他的企业未来命运的人顺畅地沟通。这一点大概也是时代印记的一部分。所以陈东升后来说,用计划经济的余威,抢占市场经济的滩头。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很难真切地理解这句话的五味杂陈和复杂含义。陈东升说: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有开始。英雄不问出处。 在陈东升的世界里。1992年是一个伟大的节点。他说,企业家阶层诞生了——80年代是改革的年代,90年代是企业家崛起形成的年代。这时候,他是一个对自己的判断深以为傲的经济学者——你看,没有第二个人这样讲。 这位曾经的经济学人对他的商业帝国的畅想,从未离开他对这个国家未来趋势的判断。陈东升创办的企业,从嘉德到泰康,从一开始就是对最好的模仿,这种模仿成立的基础,一是对现有体制的突破,二则是国家经济与社会的茁壮成长。他很早就相信,中国的中产社会必然到来,人们对保险的需要,会成就一个真正的从摇篮到天堂的保险帝国。2018年,泰康保险首次进入世界500强。这是他从1996年创立泰康保险就坚信的梦想。陈东升从来没有怀疑过。 他计划写一部自传。在这部自传中,他想把他的个人成长和对社会政治经济的研究放在一起来写。在他的设想中,这既是一部学术著作,同时也是一部自传。“我特别想把我从小到大的成长,我对真实世界的看法、分析和我的研究贯穿起来,我觉得会是一部非常具有历史感的作品。” 2018年11月22日的下午,宽阔的玻璃窗外,阳光逐渐褪去。室内,聚光灯下,陈东升正在讲述。 —访谈— 经济观察报:从您的大学说起吧。您1977年参加高考,报考的是吉林大学的考古系,1979年上大学却进入了武大的经济系。 陈东升:其实我青少年时代是个科学青年。几乎所有人都经过文学青年的阶段,但是我没有,一下子就跳到社会科学青年了,读《马克思传》、黑格尔、但丁、雨果,如数家珍。那时候兴趣很广对什么都很好奇,还订了《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杂志。 我从小就喜欢跟老师在一块,那时候老师几乎都住在学校,我就跑到老师宿舍里去聊天。我在高中时辅导我班上的干部学马列,我记得最清楚,我讲的是共产主义,还有列宁的一个薄册子里的东西。我觉得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记忆深刻的还是《共产党宣言》中的那句话: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上空徘徊。今天我作为市场经济中被表彰的民营企业家,经历人生与社会的这种大尺度变迁,依然走在时代的潮头上。这两个时代在我(身上)不矛盾也不冲突,很和谐。 经济观察报:您上大学是八十年代。武大在您心目中是什么样的? 陈东升:我对武汉大学的总结是天人合一,质朴和浪漫是武大的特质。四年里,我传承中学的习惯,往老师家里跑,所以武大的名教授特别是经济学的名教授都很熟悉。那时我的形象应该很清晰——我不是一个只会考试的青年,而是一个充满理想,有很高的学术追求的学术青年。 我参加多学科讨论会,参加百科知识竞赛,二年级的时候就获得三等奖,当时挺得意。因为博览群书,我反对专才提倡通才,所以写了一篇通才论,发表在《人才》杂志上——大学三年级就在全国报刊上发表文章,我很得意,但有些同学就觉得我不务正业。 那时候的武汉大学,确实就是意气风发,各种学派开花,接应不暇,脑瓜子都炸了。对我来说,在武大最重要是系统地学习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学说史,还有西方的经济理论。一个同学带我们去哲学系,哲学最重要就是启蒙时代,伏尔泰和卢梭,讲人生来就平等的,一下子我感觉豁然开朗。 经济观察报:关于中国企业家的断代,“九二派”是您提出来的,您自己是怎么考虑的? 陈东升:九二派最重要的一篇文章就是在《经济观察报》刊登的。所以后来我去哈佛演讲,就有了九二前、九二派、海归派的划分,之后我又提出了后WTO派。这次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表彰百名优秀民营企业家,他们用的词很好:改革开放初期创业的企业家,我们叫知识分子下海(下海这个词肯定是92年,不能用在别人身上),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四个时代,这四个时代更符合老百姓的理解,但是这四个断代肯定是陈东升的发明,一直是我坚守。 我是用产权理论来看这四十年的。1984年没有清晰的产权理论,没有企业法,是混沌的,所以那一代企业家我用了“悲怆”这个词。九二派为什么是现代企业的试水者呢? 1992年6月,国家体改委颁布了《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和《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我们开始用有限公司、股份公司来组建公司了,但是还没有解决创始人和核心团队的劳动成果和利益的问题。所以海归派的贡献就是引进了founder和option——创始人和期权制度。我当时就觉得创始人和期权制度是有法律依据的,法律依据就是把一个商业点子可以把它溢价,然后管理团队期权共享,你达到业绩就有期权,达不到没有。关键一点,创始人是把你的原始商业模式,把你的想法溢价,多少倍乘出来。用法律进行制度化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所以我反复讲这个制度是海归派的贡献。 后来我还提到后WT0派,从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到公司法,这些都建立起来了。关键是资本体系,就是天使、创投、PE,有一些成长性大基金的投资支持,就有了完整的法律、资本两套体系。我创业的时候是“化缘”,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找你熟悉的人,去游说你来入股吧。 2000年11月21日,泰康人寿在北京钓鱼台举办圆满完成海外募股新闻发布会。 经济观察报:我们觉得九二派有一点不一样,比如说您讲的保险和拍卖,我们知道那个时候,很多创业者是走在边缘地带的,就是没有政策,但是我可以去干。但您做的几件事情,都是说我得先有规则和法律,你们直接参与了规则的确立。 陈东升:九二派下海的时候,在政府我们都算是优秀分子。我们从政府出来,又跟政府共同学习市场经济,共同推动市场经济发展。92派到今天为止没有人写这一段。比如嘉德拍卖填补了现代拍卖的空白,形成以股份制为基础的这一整套体系制度。没有嘉德就没有中国今天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虽然我不是第一个拍卖公司,也不是第一场艺术品拍卖,嘉德的拍卖它是一个现象,带动了整个艺术品市场。 到今天仍然是。 比如跟拍卖有关的星号制度、海外文物回流,这个都是嘉德遇到这些问题跟他们反复沟通之后形成的。所以嘉德拍卖是典型的案例。当到了泰康保险,因为有平安保险在我们前面,我们也做一些比方次级债,内含价值也是我们引进的。 经济观察报:但是很多人会觉得,凭什么是九二派做这些事情?因为你们当时在体制内。 陈东升:很多人不了解整个历史过程。所以我们是很奇特的一群人。我说,九二派的代表,有武大三剑客(指陈东升、田源和毛振华),复旦五同学(指郭广昌等),还有冯仑他们“万通六君子”。我一直说九二派分北派、南派,南派就是冯仑他们,能做什么做什么,比较多元。 北派其实讲的就是我们武大这三个人,就是寻找一个空白产业,去创一个产业的领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嘉德拍卖是,中诚信也是。拍卖公司里好几家是嘉德的人出来办的,也带动了行业发展。田源搞期货,更是这样。我们这三家是拿着有限公司股份公司的文件——我不是说像红宝书揣在怀里吗?我们是严格按照这去抢中国字头,我们三个创办的企业都是中国字头。 从1992年到国务院通知同意办一批保险公司,这中间唯一申请办人寿保险公司的就是我。就是不放弃。当时也有人对我说可以申请信托和证券公司牌照,我说我就办人寿保险公司。 我想办泰康保险,所有人说我神经病,你又不是搞金融的,你也没有钱,你又不是高干子弟,你凭什么办保险公司?这是我的性格,我想做的事情,就是踏破青山。我现在搞医疗,搞医院是很难的。我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是一种坚韧的毅力。 所以说,为什么我反复强调九二派,反复强调有限公司股份公司的文件不亚于三中全会——就是这两个文件让中国企业家阶层崛起了。我就拿这两个文件跟主管部门游说,一点点地说服他们。一般人这时候就放弃了。我没放弃。我说现在国家鼓励股份公司有限公司,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办企业。 经济观察报:您怎么定位您个人呢? 陈东升:对我的看法,我的定位就92派的典型代表。知识分子下海的典型代表。 嘉德成立的时候,东方时空当时报道说,嘉德这声槌响,预示着纽约、伦敦和北京三大艺术品拍卖交易中心的形成,三足鼎立的时代到来,那时候觉得是个梦想。为什么我老用这个词——现实比理想来的更伟大呢?我的人生经历是这样的。 我做嘉德,做泰康,都是我的梦想。想做保险时,写一个天文数字,注册资本1500万美金——那时候是我心中的天文数字。后来泰康人寿成立,注册资本6亿元人民币。我第一次引进外资是瑞士丰泰保险,一个跨国保险公司,管理着1000亿美金的资产,大约5亿美金的利润。我觉得我这一辈子能不能像他们这样?泰康现在管理2000亿美金,去年税后利润20亿美金。当年我去台湾学国泰人寿,今天我们全面超过国泰人寿,但是我也没有觉得骄傲。台湾2300万人口。这里13亿人的大市场,你做这样是应该的。 为什么我说时代好、命运好、机会好?时代好感谢这个国家,感谢这个民族。没有时代就没有我。我不认为英雄创造历史,而是英雄顺应历史,推动历史发展。 机会好、命运好就不说了。你抓住了保险公司这样一个大产业,多少年下来,你坚持专业和价值观,你一路走稳。所以都是有逻辑的。 经济观察报:您很多年前就在讲中产社会的来临,讲消费升级,这也决定了泰康集团产业板块的基本逻辑,但是今年我们也听到类似对中产忧虑和消费降级这样的讨论? 陈东升: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服务业的繁荣,这也意味着中产人群的壮大。服务业是靠智力和体力,靠专业,完全靠自己获得收入。服务业里面最核心的,也是中产人群最重要的最庞大的部分就是律师、会计师、医生,房屋汽车保险代理人,这些构成了服务业就业的主体,靠知识和专业获得报酬,这个报酬就是工资。所以服务业时代工资一定是上涨的,他一定会有剩余,消费、理财的需求就起来了。与此同时,科技把蛋糕做大,就把金字塔形的社会变成了橄榄型的社会,这些逻辑没有变。如果不是一个中产人群为主体的社会就没有中国梦,也没有美国梦。 还有大公司。像中国这么大的体量,一定是大公司带中小公司。这个逻辑也没有变。 2009年,陈东升带领团队考察了很多国家和各种形态的养老模式。 经济观察报:您说1992年是一个伟大的节点,除了我们说的九二派,还有什么原因? 陈东升:我喜欢用节点这个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握手是最大的节点,1978年也是一个很大的节点。这两个节点是有关联的。1972年决定了整个世界的逻辑,1978年决定了中国发展的逻辑。1992年是一个伟大的节点,是因为它让这个逻辑更加制度化了,就是把市场经济确定下来了——企业家阶层诞生了。 所以我说,80年代是改革的年代,90年代是企业家崛起形成的年代。本世纪初十年,是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融入国际和全球化的年代。现在十年是什么年代,我还没有看清,但从经济角度讲,基本完成工业化,是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型,从出口投资驱动向内需消费驱动转型,是从高速度到高质量,这些话都是对的,包括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都是对的。 所以改革开放四十年,我认为是两个伟大改革,宏观层面是价格改革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和体系;微观层面是产权和所有制改革,形成了中国企业家和企业家阶层。企业家精神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此外,还有企业家精神泛社会化,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GDP来考核党政干部,他们也成了企业家,所以他们身上的企业家精神也是很浓厚的。我老讲,省委书记是这个省的董事长,省长是总经理,就是这么来的。 为什么我说九十年代是企业家崛起形成的年代呢?九二派、海归派其实都在90年代形成,现代企业是从九二派开始的,海归派是1996年前后。其实张朝阳1994年就回来了,创办搜狐是1996年,田溯宁、丁健、吴鹰他们1995年也回来了,阿里巴巴和腾讯,一个是1999年一个是1998年。所以我最近总结80年代改革完成了制度——就是我说的两个伟大改革,到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个办企业的文件出来,从这时候开始就进入了企业家崛起形成的年代。 【时代背景】 泰康保险集团创立于1996年。 那一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开始提供服务。 7月5日,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诞生。 12月1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香港举行,董建华当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 12月17日,科菲·安南出任第7任联合国秘书长。 12月31日,冶金部部长刘淇宣布,1996年我国钢产量突破一亿吨,产量达到世界第一位。[详情]
40年40个瞬间 | 高尚全:中国改革步入新阶段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50期) 全面深化改革 2013年11月9日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系统、最全面、最完善的一份改革开放宣言书。 2013 年11 月9 日至12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新华社) 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系统、最全面、最完善的一份改革开放宣言书,它提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中国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018 年10 月11 日,中国宣布放宽汽车、船舶、飞机等外资股比限制之后半年,宝马集团官方发布:斥资36 亿欧元( 合41 亿美元) 增持华晨宝马股份,股比从50% 提高至75%。(视觉中国)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而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决定》对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来更好结合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综合研判世界发展大势,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我要明确告诉大家,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2018年4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向全世界做出庄严承诺。 随之,一直严格控制的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被大幅放宽,汽车、船舶、飞机等同样放宽外资股比限制;靠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开始转向更多依靠投资环境改善,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外贸易更加对接国际规则,加大透明度,依法办事,鼓励竞争,反对垄断成为趋势;中国重新组建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大执法力度,让知识产权违法成本显著提升,大大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主动扩大进口,汽车等大批商品进口关税有效降低,并加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定》进程。 一系列对外开放重大举措正在加快落地。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亲历者 高尚全 中国改革步入新阶段 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阶段。 据改革领域权威人士统计,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改革举措出台最密集、改革力度最大、改革成果最多、改革成效最显著的时期。 从 2014 年 1 月 22 日至 2017 年 8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 38 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等方面重大改革事项,出台了 1500 多项改革举措。 这位权威人士表示,5年来,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主体性框架已经确立,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任务。 其中,最为关键的转折点是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3 年 11 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具体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制定了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宏伟蓝图。 中国的改革从此步入了新的阶段。 作为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高尚全是中国经济改革重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他两次给中央提出建议,包括建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名称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建议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 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两次给中央提出建议 高尚全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回忆了他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两次给中央提建议的过程。 第一次是2013年5月,高尚全给中央提出《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主题的建议》。建议主要有三个内容: 一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名称建议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 二是,关于《决定》的主要内容。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的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而是对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都要作出部署。例如政治体制改革,可把建立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作为突破口推出。为了减少阻力,在操作上可实行三个“率先”:新当选或新任命的官员率先公示:新任官员中领导干部率先公示;财产中不动产先公示。 三是,建议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总书记任组长,国务院总理任副组长。 最后,中央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成立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第二次建议是在2013年7月,高尚全向中央提出《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建议》,内容主要有两点: 一是进一步发挥智库的作用,建议中央选四五个智库,限期交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这样,起草小组和智库两条腿走路,可以丰富中央文件的内容。 二是,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建议中央设立专门网站,让广大干部群众来参与献计献策。同时,还呈送了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30条建议供中央参考。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前,我的两次建议,上报后都得到了中央的肯定、批示,并吸收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去,这是作为一个改革者梦寐以求的事情。”高尚全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他告诉记者,2014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多次强调要发挥智库的力量,我想与我这次建议是分不开的。”高尚全说。 >>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最大亮点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 16 个部分、60 条改革任务。其中,关于经济方面的有 6 个部分,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有 20 条以上。 因此,无论从篇幅安排还是任务部署上,经济体制改革都占了最大的比例。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高尚全认为,这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九大又进一步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可以看出,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中央认为这个问题从理论上做出新的表述,条件已经成熟,应该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高尚全认为,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最大的亮点,是解放思想带来的重大突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也是下一个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工作重心。 >> 过去五年重大的改革进展及突破 在他看来,以这份全面推进改革的《决定》为基础,中国改革事业在战略布局、改革难点以及市场的地位上都获得了一些重大进展乃至突破。这些进展和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获得重大突破。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进展。3.国家政治体制顶层设计适应了新的要求、获得新的突破。4.反腐倡廉效果显著,依法治国有效推进。5.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创造绿色环境打下了基础。6.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为增强国防能力、实现国防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7.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突破为例,价格市场化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是一个例证。 根据国家发改委对价格市场化程度进行的测算,2012—2016年,我国价格市场化程度分别为94.33%、94.68%、95.16%、96.45%和97.01%。其中,2016年比2012年累计提高2.68个百分点,而2016、2015、2014年价格市场化程度分别比上年提高0.56、1.29和0.48个百分点,明显大于2013年0.35个百分点的水平。 而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其深层次着力点,就是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其中,通过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政府的不当干预,也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据上述权威人士的统计,“放管服”改革这几年,国务院部门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比例超过 40%,不少地方超过 70%;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国务院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削减 70%以上; 中央层面核准的投资项目数量累计减少90%;外商投资项目95%以上已由核准改为备案管理;工商登记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前置审批事项压减 87% 以上,企业注册登记所需时间大幅缩短。 中央和省级政府取消、停征和减免收费 1100 多项,其中中央设立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减少 69%、政府性基金减少 30%。2013—2016 年累计为企业减轻负担 2 万多亿元。 过去5年的改革成效显著。但由于改革已经处于深水区,已经到了动辄触及利益格局的啃硬骨头的阶段,改革的推进也遇到诸多挑战没。 针对这些问题,高尚全于2017年1月26日向中央提出 《关于深化改革提升民心的三点建议》: 第一,在我国反腐败斗争已形成压倒性态势的条件下,要把反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其中重点是把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建立起来。 第二,反腐败工作罚没了大量贪腐财产,应当把反腐中罚没的财产建立扶贫基金。 第三,必须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清理行政性收费,大幅度减轻企业税负,着力振兴实体经济。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这些建议也收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积极回复。 >> 建言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用“一二三”理论来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改革是我这一生的追求,也是一生的牵挂。”年届90岁高龄的高尚全,仍然保持对改革的极高热情。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针对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高尚全谈了他的思考和建议。 高尚全指出,在实际中改革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比如,往往不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而是行政决定资源配置。 对此,高尚全提出了用“一二三”理论来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一”即政府需要解决一个矛盾——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供应严重不足的矛盾。 “二”即政府要搞好两个服务。政府要更好地为市场主体创造平等竞争机会和提供服务。同时,政府需要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和谐、可持续的环境。 “三”即政府需要坚持三个创新。第一个创新,应当坚持人民群众是创造财富主体的理念。第二个创新,坚持“非禁即入”的理念。政府不应该层层审批,法律不禁止的,企业都可以干。第三个创新,坚持依法行政的理念。政府按照法律授权干好应当做的事情,不能有随意性。“政府管的事要尽量少一点,不该管的事要让市场去管。”高尚全说。 [详情]
【致敬改革开放40年40人】汪海:双星是中国国企改革的“小岗村” 编者按:197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4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变革。在这被称为“第二次革命”的惊险一跃中,企业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崛起,在中国政经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能够确立的基石和主体,企业家则成就了企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这些站在时代潮头的企业家们,为我们的读者铺开过去40年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希望这个系列访谈成为一个幻灯:在中国经济社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画卷上,投射出光彩夺目的片子,告诉社会,这些造福中国的奋斗者们,他们如何开始、走过怎样一条光荣的荆棘路;而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时代,他们又如何思考未来中国和企业家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恒 从刺破手指、写血书参军,经历越南战火,到任职国企锐意改革,受威胁持手枪上班,汪海一步步将一家濒临倒闭的国企铸造成一面旗帜。 汪海是中国第一代企业家。1988年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评选中,20位企业家只有他走到了最后。历经改革开放40年,汪海是幸存者,他见证了市场经济改革浪潮中的无数羁绊、无奈和喜悦。 汪海带领下的双星创造了很多第一。第一个下海偷着卖鞋、第一个改革企业管理机构、第一个脱离计划经济统购包销的商业体制、第一个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第一个涉足多元化经营、第一个创造出中国自己的世界品牌、第一个获得鞋业股票上市…… 这些背后是突破旧体制的种种艰辛,在一次次的抗争中,汪海被扣上了足足30顶“黑帽子”。诸如“无法无天”、“目无组织”、“挥霍国家钱财”、“国有资产流失”等等攻击,他从未放在心上。 “我这个人从年轻时候就是爱斗,用现在的词来讲就是从来不示弱,好强,这是性格决定的。我经历过越南战场,和美国人较量过,都没有死,现在来讲活着就是多的,我还有什么怕的。”汪海的办公室里仍然挂着“敢为天下先”的书法作品,今年78岁的他精神矍铄、侃侃而谈。 突破体制 1921年,现双星集团总部所在地海滩上搭起了几间简陋的厂房,支起了破旧的机器,这就是企业最前身—维新 双星集团的前身是青岛橡胶九厂。橡胶九厂是中国最早的制鞋企业,最早可以追溯到1921年的维新织带厂。1951年,这家企业历经多次更名为大元橡胶厂, 政府部门多次交给大元橡胶厂加工军鞋的任务,中国第一双解放鞋就诞生于此。 1974年,汪海进入橡胶九厂,任政治部主任。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份薄弱的家底——这里仍是20世纪30年代的老设备、老工艺、老技术、老厂房。 “橡胶九厂首先受到的就是国有企业的制度约束,造成企业濒临倒闭,开不出工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时买100本8分钱一本的教育材料,都拿不出来钱。你说严峻不严峻。”汪海说。 1956,原橡胶九厂门头 很快,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信号的传出,原来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汪海发现这一点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机构改革。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一个改革对象就预示了一路的坎坷。 当时的背景是,橡胶九厂2000人,40多个部门,在一线只有800人,1200人在这些辅助部门。真正做鞋的就800人,其他人都是服务这些人,“所以就造成人浮于事的情况”。 改革是从安全科开始的,汪海的做法是将安全科和劳工科(人事科)合并,人事科有6人,安全科有23个人,合并的目的是减人。日常生产并不需要23个安全科的人,所以合并就要精简人,把安全科的人减下来。 “这个事情惊动了国家安全劳动部。”汪海说,由于企业安全科员工直接告到国家安全劳动部,后者派了一个30多岁的处长来青岛调查。 因为体制改革惊动上层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保卫科和武装部合并的改革中,上级部门曾向省、市多级部门施压。汪海向市委书记汇报时的解释是:和平年代民兵是干什么,不就是先保卫企业吗?保卫科和武装部合并,实际上是加强了武装力量。在和平时期,武装部和保卫科性质本质上没有区别。 直到今天,老双星人仍记得“砸三铁”改革。“三铁”分为旧三铁和新三铁,在第一阶段改革中,“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被破除,而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阻碍生产力的条条框框、陈旧观念被称为“铁关系、铁栏杆、铁锁链”。即使汪海在一次次与上级部门的抗争中,打破了这些约束,但是他仍然意识到,这些约束并不能短期内全部破除,而是需要市场经济的完善发展。 实际上,橡胶九厂的改革中,汪海遇到的阻碍还有很多。“内部员工不理解,向我扔黑石头,下班打电话,写诬告信告我,背地骂我,晚上去我家抹大便,这种行为我是可以理解的。”汪海说,“我的目的是把工厂救活,谁反对,我就和谁斗争。体制改革,精简人员,组织一个新的适应于新发展的团队,就要面对这些阻碍。” 1983年,商业部门停止收购青岛橡胶九厂生产的200多万双解放鞋。对于当时“统购统销”的国企来说,原料和销路均由国家提供,停止收购直接影响到后续生路。多次沟通无望后,汪海几乎陷入绝望。 然而,一个后来被认为改革开放中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改变了僵局。1984年春节前夕,邓小平第一次南巡,对此前的改革与开放、经济建设思路做出肯定。 汪海看到了曙光,于是在企业生死关头决定融入市场经济——动员职工走向市场卖鞋。而当时,市场经济尚处于萌芽阶段,私自销售产品属于违法行为。 1983年,汪海带职工偷偷卖鞋,开始进入市场 橡胶九厂员工夜间出动,偷偷卖鞋的做法激怒商业部门,后者以以后不再统购橡胶九厂的解放鞋相威胁。但是进入市场的效果是好的,仅仅一年时间,200多万双库存被销售一空,员工不仅发了工资,还领到了奖金。汪海第一次体会到“市场”的力量。 也就是在1983年,双星商标注册成功,标志着双星在中国企业中最早有了品牌意识,开始实施名牌战略。 对于企业界和新闻届来说,1984年11月4日,中国第一场由企业举行的记者招待会无疑具有历史意义。这场招待会的主角仍然是汪海,目的是宣传企业改革、宣传双星鞋。这件具有开创性的营销事件引起青岛市纪委的质问,“假公济私、挥霍无度”等帽子扣向汪海。“后来在时任青岛市委书记刘鹏的协调下,我才得以洗冤”。 这一年还发生了两件事。橡胶九厂第一个成立对外开放的劳动服务公司,标志着双星是中国乃至全国国有企业第一家涉足三产,开始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第一个实施横向经济联合,短时间内在青岛周边和山东地区设立13个联营分厂,标志着双星开始“出城、下乡、上山”大转移、大调整战略开始实施。 国际风云 很多年以后,汪海依然清楚地记得1986年的那个夏天。6月23日5点30分,最后一双解放鞋从生产线上运出,汪海亲自为这双鞋系上红绸带。也正是这双解放鞋的退役,双星完成新老产品的过渡,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到来。 1986年,双星总部结束了生产鞋的70年的历史,这是最后一双胶鞋走下流水线 1986年6月23日下午3点,双星最后一双解放鞋 第一次给双星提供大步跨越发展的是当时世界三大运动鞋制造商之一,美国布瑞克公司。该公司选择和双星合作生产,但仅提供样鞋和有限技术材料。汪海团队经过4个多月的无数次尝试,终于生产出第一批国际高档名牌运动鞋“抛尼(PONR)”鞋。 随之而来的合作是美国凯斯CVO运动鞋、美国布鲁克斯(Brooks)等国际名牌。经过努力奋战,这三种高档鞋终于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全部研制生产成功,每年返销欧美市场100万双。这种来料加工形式的成功,让双星品牌在国际上有了口碑基础。 1988年国家就自营进出口工作在青岛试点,双星作为试点企业被选中。这年起,双星在美国、香港、俄罗斯、波兰、匈牙利,以及中东、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兴办海外公司,开始了全球化战略。 1989年亚运会前夕,有了研发基础的汪海决定研发“亚运”系列篮球鞋。这款定价偏高,职工和订货商都不看好的新产品,首批15万双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据汪海回忆,济南一家百货商场甚至出现柜台被抢购顾客挤坏的场景。 1992年,双星集团公司成立剪彩仪式 1992年,双星集团公司成立,他的野心更大了。这年,他决定赴美国纽约召开新闻发布会。由于当时中美正处于“最惠国待遇”争论的敏感期,发布会承受了额外的政治压力。 不出意外,《纽约美东时报》记者威廉·查理提问称:大家都叫你中国鞋王,请问您脚上穿的皮鞋是双星鞋吗?这个提问的背景是,双星当时以运动鞋著称,但是汪海穿的却是皮鞋。 当所有人为汪海担心时,他突然弯腰脱下皮鞋,举在手中说,感谢这位美国朋友提供这么好的宣传机会,“你们看到鞋底的双星商标了吗?我穿的是双星鞋,我不穿中国鞋,还配叫中国鞋王吗?” 第二天,汪海手举皮鞋的照片出现在美国报纸的显要位置,一位外国人对汪海说,社会主义国家在美国脱鞋的一个是前苏联主席赫鲁晓夫,一个就是汪海。不同的是,赫鲁晓夫是在联合国发火,而你是用中国自己的产品向美国市场挑战。 汪海在青岛办公室向经济观察报谈起外国人对自己的评价时说,“我觉得这是他们的看法,当时的场合他们没有想到,他们想出中国人的丑,没想到我会利用这个机会打广告。” 汪海将1983年到1992年定义为双星发展的初级阶段,以淘汰解放鞋为标志,对产品进行不断地更新换代,从最初的追随模仿到后来的创新超越,成为全国制鞋业的领头羊;将1992年到2000年定义为发展阶段,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产品研发队伍,成为全国鞋类首家驰名商标获得者,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双星的国际化进军渐入佳境,1992年双星参加第124届国际鞋业博览会,收到300多万双订单;1995年科索沃战争爆发,汪海逆向思维,执意要将双星鞋卖到科索沃,结果销售近200万双。随着双星进入轮胎行业,2001年,汪海又开发了非洲轮胎市场。 1995年,汪海被美国名人传记协会与美国名人研究所推荐为1995年世界风云人物,在此之前,中国仅有邓小平一人获此殊荣。 汪海对双星的目标是做“世界名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10年努力,2000年双星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量超过了耐克和阿迪达斯。在当年一份中国市场质量调查表明,制鞋行业中“品牌知名度”、“服务满意度”、“质量美誉度”、“市场占有率”、“2000年市场首选”等五项指标中,双星均名列第一。而在几年前,这五项指标的第一名均为耐克。 直到后来双星布局轮胎和机械战略,汪海对鞋业的精力投入减少,才给了安踏、李宁等后起之秀超车的机会。 多元布局 双星1997年就决定进军轮胎行业,第一个关键机会出现在1998年。山东省胶南市轮胎制造企业华青公司1997年获准在青岛证券交易中心(1998年关闭)挂牌交易,但1998年,由于国务院和中国证监会“关于清理整顿场外非法股票交易”的规定,作为“场外交易”上柜公司的华青公司被要求股票停牌。 根据当年中国证监会的规定,类似于华青公司的上柜交易公司,按规定停牌后可以允许行业相同或相近的上市公司合并。于是,双星集团和胶南市政府共同向青岛市政府报告,请求双星与华青合并,得到同意吸收的回复。 “给汽车做鞋子”,发展壮大双星的宏伟项目开始了。从1999年到2001年,汪海利用双星上市融得的资金,分四次向华青投入1.45亿元。对于一个县办企业来说,这笔资金无疑是天文数字。 华青很快壮大起来,借助双星的品牌影响力和资金注入,2000年销售额从1998年的3亿元猛增至14亿元。2001年6月6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文,同意双星和华青按照1:1换股吸收。 2001年,青岛双星鞋业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青岛华青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中国证监会批准 然而,在接近“双星轮胎”梦的过程中,胶南市政府提出,在新设公司中无偿持有华青493.2万股的股权。汪海认为这是在“打劫”,因为这些股权属于华青工会,市政府从未出过资金,无偿划归是不合法的。 据汪海介绍,在双方长达数年的拉锯战中,胶南市政府相关人员出现要求持股、阻挠华青公司注销、拿走印章、拒开证明等行为。后经青岛市委的介入,华青股份公司才正式注销,双星轮胎总公司成立,结果了长达4年的纷争。 “所以我说在中国这种环境下,有双星的出现,汪海的出现就不正常。按照当时一些官员的做法,就不应该有双星,但我还是挺过来了。”汪海说。 从2002年开始,双星集团对华青公司的吸收合并正式完成,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过短短两年发展,2004年双星轮胎获中国名牌称号,成为轮胎行业的一匹“黑马”。 华青公司的吸收,使得双星顺其自然地进入机械行业。2005年,双星机械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明显。这年双星机械是中国铸机行业品种最多、技术含量最高、产销量最大的铸机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远销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居于全国同行业第一位,企业的主要产品“表面清理设备”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 2004年,双星中原工业园轮胎工程项目奠基,使双星形成了全面参与子午胎、斜交胎、农用胎竞争的格局 对双星来说,另一起轮胎行业的重组案,使得双星的发展和口碑在业界再一次让人惊艳——2005年,双星完成了对国内轮胎“四大天王”之一的东风轮胎厂的兼并。然而,完成的过程可谓惊心。 东风轮胎厂是1969年化工部投资2亿元,调集全国轮胎生产精英组成的骨干企业,“东风”二字为毛泽东所题名。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东风轮胎厂发展为全国轮胎行业的“四大天王”之一。 1993年,随着外资开放,东风轮胎厂与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合资组建了东风金狮轮胎有限公司,但是发展到2004年,东风金狮轮胎已经因效益下降被迫停产,闲置资产8亿元,4000名职工下岗回家。 彼时,国企重组国企尚是市场经济的新生事物,但是2003年,当时的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要充分发挥国有大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并购重组中的作用。加上东风金狮轮胎已陷入绝境,其所在的湖北省十堰市着急寻找拯救者。 汪海出手了,然而当他到达东风轮胎厂时,迎接他的是喊着“双星滚回去”、“汪海滚回去”的人群,职工对新生事物产生了恐惧,不理解、不支持。 “当时市长,市委书记都在街上,交通三天堵塞。他们不理解,我当时说,只要省委支持,市委支持,我相信都够解决,明天我就去动员。”汪海说,后来,他通过广播向职工发表了数小时的讲话,讲了企业未来的发展,自己的看法,问题才得以解决。 双星接管东风轮胎开辟了橡胶行业“国企救国企”的先例。东风轮胎在成功移置双星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后,很快起死回生,工人重新上岗、产品热销市场、效益迅速增长。 激活东风轮胎是双星集团战略棋局中的重要一步,双星通过吸收合并华青轮胎、东风轮胎等企业,进入轮胎和机械行业,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2007年底,双星上市公司剥离制鞋业务,专心发展轮胎和橡胶机械产业,经济实力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此后,双星轮胎一直做到全球知名的轮胎制造企业之一是中国一汽、中国重汽等几十家国内著名汽车厂家的主要供应商,产品出口欧美、非洲、东南亚、中东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同行业获准进入国际市场范围最大的企业之一。 而这种拯救东风轮胎的双星管理模式,也是汪海从一路走来总结的独特企业文化。早在1980年,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还不知管理为何物时,汪海就提出了“企业不能搞无政府主义,企业更不能处在无管理状态”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话。 汪海超前的“九九管理法”体系,使得双星在成本管理、人员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都有了标准和规则。他提出的ABW管理理论,被人们称为东方式中国管理哲学、管理方法、管理模式。 山东即墨,在1990年代双星建起的制鞋车间内,仍然可以看到员工自己总结的工作“三字经”、汪海提出的企业理念,比如“质量等于人品、质量等于道德”、“干好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积德”等。 汪海认为,他是企业文化最早的创新者,也是中国管理模式的创造者(双星九九管理法、ABW),也是双星这个民族品牌的缔造者,是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创中国人自己名牌的第一人。 “社会媒体、专家、学者评价,中国的小岗村以18名农民按下血手印的方式,开启了农村改革,在国企改革战线,双星冲破计划经济的束缚,敢于冒险,主动进市场,探索出适合中国企业的独特管理新模式。中国农村改革看小岗村,国企改革看双星,双星是国企进市场改革的一个典范。”汪海这样评价自己缔造的双星。 【对话】 经济观察报:双星的改革遇到很多阻碍,有没有考虑过对自己的影响? 汪海:对我来讲,我怎么想的,可能你想都想不到。我最后自己总结一条就是无私无畏。因为当时我接这个摊子连工资都开不出来。既然市委班子相信我,为了我这个职位斗争这么激烈,为了感恩书记,我一定把这个事做好。从个人来讲,我这个人从年轻时候就是爱斗,用现在的词来讲就是从来不示弱,好强。这是性格决定的。 另外,我经历过越南战场,和美国人较量过,都没没有死,现在来讲活着就是多的,我还有什么怕的。我知道,这一步走不好,橡胶九厂不可能成功。当时的改革是为了整个员工,没有自己的私心。如果说有私心,那也是自己编的。因为不进行改革,就没有希望。 经济观察报:当时承担了很多骂名,您怎么看待? 汪海:当时整个青岛市,议论完书记、市长,就议论汪海了。这是一种自豪和骄傲,我作为一个鞋匠,这是多了不起的事情,我感到了存在的价值。这就是我的心态。说明我在干事,和他们不一样。我不在乎他们认为是对是错,只要我认为是对的,对企业发展有好处,我就去做。 经济观察报:什么时候开始有市场操作意识? 汪海:80年代中期,中国女排创下“五连冠”成绩,看到女排运动员穿着日本运动鞋出现在赛场,我希望他们穿上自己的民族品牌。当我拿着“百日会战”赶制的红色运动鞋找到女排主教练时,却得知中国女排和日本品牌有商业合作,后者提供女排出国的一切费用,每年给女排20万美元的补助。我一听吓一跳,当时我出国得提前申报,每天花多少钱,坐的公共汽车,地铁的票都得对起来还得去外汇局审核。我当时哪有那个权力。所以在体制上我们和日本的企业是有差别的,我们是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体制上的束缚使得双星无法操作这种模式。 随着国家的政策放开,企业的权力大了,双星才开始进行市场运作。所以说改革必须给企业松绑,比如人事问题、体制问题等都被捆绑,企业能怎么办。 90年代末科技热。但是进入传统的轮胎行业,出于什么考虑? 汪海:当时中关村已经火起来,当时也有人找我(合作),但是根据我的专长和考察,还是做了老本行。轮胎也是橡胶行业,无非是原来是给人做鞋现在是给车做鞋,首先在我这行道里我不外行。再一个,当时欧美国家几乎家家都有汽车,我认为中国的汽车行业前景巨大。所以1997年就做了决定,吸收胶南县(市)的华青轮胎厂。但是就像刚才说的,只吸收合并就斗争了多年,华青一直到2002年才真正合并到双星。 您认为企业家是怎样一群人? 汪海:企业家称号发源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在中国阶级斗争为纲的计划经济时期是没有的。198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10年后,评选出我们首批企业家,企业家由此而诞生。 企业家的成长道路非常艰难坎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家才逐步的被认可,当时社会上、人们不理解、不接受企业家。特别是个别企业家犯错误后,人们对企业家产生了偏见,要求企业家十全十美,不能有任何错误。 很多人对企业家的认识一直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只要今天宣布当厂长、总经理,明天见面就叫企业家。我认为这是对企业家一个不正确的看法,也是对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不理解,也是对企业家概念不清楚。 我认为企业家不是职务,也不是职称,是改革开放初期敢冲破计划经济的做法,在全国各地国有企业搞得比较好的,才当了企业家的。 您曾提到企业家应该做市场的企业家,怎样理解? 汪海:企业家要有发展的头脑,不能有发热的头脑,在市场过热时,能保持冷静的思考,市场过冷时,能激发出战胜一切困难的火热的激情。我还有一个观点,对企业家来讲,只要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所以我认为,真正的企业家是市场的企业家。 市场的企业家能够把科研者的成果、设计者的构想、生产者的制造,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各类信息提炼完善起来,工匠精神培养起来,把各种生产要素完善的汇总起来,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强大的生产力。 市场的企业家要有超强的综合指挥能力、综合协调能力、是综合的组织者、指挥者、决策者和实践者。能够带出一支有战斗力、竞争力的员工队伍,领着一个工匠团队扎扎实实的去做,干出一流的产品,创出一流的品牌,为社会做出一流的贡献。 市场竞争是看不见流血的战争,这场战争更残酷、更难打,为什么这样讲呢,战场上打输了可以举手投降,可是商战中打输了找不到人举手投降。所以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杀出来的、能打赢的企业家,应该叫市场将军。 所以,企业家是稀缺人才,中国制造加工业要强盛起来,企业家的作用必须发挥好,企业家队伍必须建立和完善起来。 2050年中国要建成世界强国,必须有一支强大的企业家队伍来实现。 您平时有什么爱好吗? 汪海:我没什么爱好,我就是一辈子做了一双鞋,当了一辈子鞋匠。你在全中国找不到,国有企业一个厂长,一干就是45年,没有变位置。我从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到国有企业,一直到现在45年,就是做了一双鞋,创造了一个品牌,45年没有动。 回首45年,怎样评价自己? 汪海:市场经济合格的共产党员,真正的企业家,市场经济的企业家。用我的话讲,也是地地道道的一个鞋匠。 在双星的改制过程中,有什么遗憾的地方吗? 汪海:我觉得有某些目标没有实现,为中国争光的几个大项目没有实现。这个就不多说了,没有必要说。 改革开放和国企改革,双星的经验是什么? 汪海:改革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企业家永远在竞争的路上,不要把自己看太高。市场每天都在变化,企业家觉得自己成功了,就是退步的开始。 【时代背景】 1992年,双星集团正式成立,汪海任党委书记兼总裁。从此,双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汪海的带领下,双星从昔日一个专业制作“解放鞋”的中型鞋厂,发展壮大为全国规模最大、效益最高、信誉最好的国有制鞋集团,创出中国人自己的名牌。 那一年,邓小平第二次“南巡”,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谈话,明确回答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南巡讲话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判断标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做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全面明确的阐述。 那一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确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详情]
40年40个瞬间| 国企改革(1979年7月) 来源: 经济网-中国经济周刊 李锦 1979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5份有关企业扩权的文件,在全国26个省级区域的1590家企业进行了试点,由此拉开了国企改革的大幕。 1979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5份有关企业扩权的文件,在全国26个省级区域的1590家企业进行了试点,由此拉开了国企改革的大幕。 1987 年,陕西宝鸡县,国营企业职工庆贺超额完成经济指标。(fotoe) 4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核心和关键环节,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中心地位。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单一全民所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人、财、物和产、供、销都由政府直接管理,一方面无法有效地配置资源,另一方面也使劳动者丧失了必要的积极性。 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在于宏观体制改变与微观主体改造,其间始终伴随结构调整。可以说国有企业改革深刻地影响、推动了许多重要领域的变革。 北京第一机床厂自1987 年1 月开始实行“两保一挂”承包经营责任制后,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个厂的“七五”重点改造项目装配车间总装线,工期原需8个月,实际只用了4 个半月。(新华社) 中国国企改革可以大致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是起步和探索阶段(1984—1998年):重点是承包经营责任制。始于1978年的农村改革,大张旗鼓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城市改革形成冲击,这个阶段国有企业的改革可以定位为承包经营责任制。基于改革实践的主体内容又具体划分为:1978年到1984年的扩大自主权阶段,1984年到1989年的推行经营承包制阶段,以及1989年到1992年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阶段。实施承包制以后,企业马上从原先的面向计划转向面向市场,调动积极性,但是不改变体制和结构,只改变了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办法,这是一种浅层次的改革。 第二个是展开与攻坚阶段(1992—2002年),重点是体制目标确定与国有经济的布局改变。这个阶段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市场经济目标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体制改革目标是“整体搞活”,现代企业制度思路是“单个搞活”。1992年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次年100家企业开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第二步是改变国有经济布局,重点国有经济主动从中小企业层面退出。到1997年开始“三年脱困”,全国有5010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和资源枯竭的矿山有序退出市场,中小型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毕。 第三个是大型企业改革和高速发展阶段(2003—2012年),重点是国资监管制度形成与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建设。2003年成立国资委后,改革从两个方向着手推进。第一个方向是着手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国有企业的经营责任制度。第二个方向是从企业功能完整性的角度加强大集团建设,同时加强国有企业的董事会建设。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市场的开拓、多元化发展与投资刺激的实施,从2002至2012年,中央企业的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增加到22.5万亿,平均每年增长22.9%。净利润从1622亿增加到9247亿,平均每年增长19%。这是我国中央企业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第四个是全面深化阶段(2013—2018年),重点是产权为主的公司制改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期是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2015年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出台,以产权改革为主的国企改革目标与体系推出,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发生变化,大部分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2015年11月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了投资刺激的方式,包括去产能、去杠杆等,国有经济的布局持续优化,央企重组频率明显提升,央企数量已经减至96家。国有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户数从2003年的6家增加至2018年的81家。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撰稿人、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李锦) 亲历者傅成玉 中海油、中石化改革背后:眼前的大山得跨过去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由于一个个微观经济体的巨大变化,才最终汇成了改革大潮。国企改革也是如此,40年中诞生了一个个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改革样本。 傅成玉,1982年到中海油工作,直至2015年从中石化董事长的位子上退休,在30多年的国企生涯中,他因为带领中海油推进国际化征程,在中石化进行专业化重组、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措施,而被认为是国企改革领域一位兼具智慧和勇气的实干家。 2018年11月末,在中石化公司总部,傅成玉和《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就改革开放40年的国企改革畅谈了3小时,讲述了他亲历的改革开放往事,以及对当前国企改革的现实思考。 自从退休后,傅成玉很少来到中石化公司,但他的目光从未离开国企改革。采访中,他几次强调,虽然企业家个人的作用不能抹去,但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大潮成就了企业。在中国,企业的发展来自吃透中央精神,看清国际大势,把握行业发展规律。 中海油与生俱来的市场化基因 国企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方向。傅成玉认为,只有让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建立市场化的决策、运营、激励约束等管理机制,国企才能真正有活力和竞争力。 多年前,中海油就用实践验证了市场化的力量,从一开始的“三无企业”——无资金、无技术、没有现代海洋石油管理知识,到后来可以和国际企业同台竞争,靠的正是与生俱来的市场化基因。 时间回流到4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建起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我国还有一个“隐形”的经济特区,那就是“海上石油对外合作区”。 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可以说,这是国家专门为一家企业立法。条例规定成立国家石油公司,以立法形式授予国家石油公司在中国海上的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全面负责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业务。 当年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北京成立。在此之前,为筹备海洋石油对外合作,傅成玉于1980年被从原石油部华北局抽调到中海油前身“珠江口对外合作筹备处”,从这里开始度过了在中海油的30年时光。 “中海油是改革开放中的一个典型的缩影。在此之前,我们国家的企业都是在计划经济前提下,企业花的是国家财政。但是中海油自打成立起,国家财政是不管的,只是给了5000万元开办费。”傅成玉说。 对于石油企业来说,捉襟见肘的日子难以想象。因为从国际范围内来看,石油公司都是重资产,重到有100亿美金都不算钱的那种。特别是搞海洋石油,更是资本高度密集、技术高度密集、风险高度密集。 傅成玉回忆,“但我们国家当时经济能力有限,不能在财政上支持,也不能给予特殊保护,给中海油的政策是‘到大海里去学游泳’,到市场里去竞争。” 政策之一是,中海油可以搞对外合作,与外方签订风险合同,由外方独承风险——找不到油,风险均由外方承担;找到油,双方入股来共同开发。 政策之二是,中海油不吃财政饭,所需资金允许到银行贷款。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努力把钱花多,争取明年从国家财政要得更多。而如果是银行贷款就不一样了,要还本付息,因此企业必须要讲经济效益。 傅成玉对于中海油起步阶段的艰难历程记忆犹新,“连续10多年没有利润,是靠银行贷款发工资的”。除了经济上的压力,还有政治上的风险。人们熟知,改革开放之初,小岗村村民实行“包产到户”,是签字画押,冒着坐牢的风险。殊不知,中海油在刚开始对外合作时,石油部一位副部长讲道:我们相信我们做的事业,我们坚持改革开放,走对外合作之路,是对国家、对民族有好处的,但是我们要做好准备,也许哪天我们也可能进监狱。 为什么?因为当时还存在着阶级斗争的思想。国家决定在中国海上开展对外合作,引进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建起“海上石油对外合作区”,被有些人说成是“卖国主义”。海外华侨给中央领导写信,说把海上石油区块拿出来合作,是搞“新租界”。中科院也有人给中央写信,认为这是卖国作为。中央非常重视,组织有关部委领导和专家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论证,最后的讨论结果认为对外开放是正确的,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对外合作。 傅成玉深有感触,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非常不容易,而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企业的今天。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党中央的视野、认识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超前的。 “很多人说中海油比较国际化,实际上是中海油通过对外合作,建立了一整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够和国际石油行业的惯例和标准相融合;既具有当前的竞争力,又有未来发展潜力的管理体制机制。既不是原来计划经济那一套,又不完全照搬西方,两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的创新力。”傅成玉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这与改革开放之初的管理理念创新和机制创新是分不开的。 中海油在对外合作过程中,不断改革,观念不断革新。1993年,新毕业大学生就不分房子了。到2003年,取消了行政级别,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最多签8年合同,多数人就签一年合同。 “那时候搞国企改革,并没有人给我们下硬任务,要求改,我们是在理解中央精神实质之后,一步步自主推进改革,结果改出了一个国际化的国有公司。”傅成玉谈道,中海油的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是完全可以打造国际竞争能力的。中海油取得的成就,一是得益于坚持市场化,在对外合作的过程中坚持国际标准;二是国家在体制、财政上不包办也不干涉企业的运营;三是企业内部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而且是主动改,走在国家要求的前面。 专业化重组,重塑竞争力 在与傅成玉的交谈中,他时常会强调,改革思路和实践都来自“吃透中央精神”。这并非官场套话,他直言不讳:在企业我跟党中央保持一致,从来没有直接重复中央领导的讲话,而是认真领会中央对未来国企要求的精神实质,在国企工作中落到实处。 很多人说他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傅成玉则对记者说道,所谓的勇气和担当,是在充分吃透中央精神基础上的担当,是把事情做成、做好的担当,而不是靠武夫式的勇气。 在傅成玉看来,石油行业是走“未来的路”,把握行业发展规律非常重要。只有把技术服务、制造业和石油公司分开,石油公司才能真正有竞争力。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关于国企改革,当时提出了“主辅分离,副业改制”。副业人员要分流,离开国企体制。当时提出可以“带资分流”,也就是说,原先在国企副业的人员,可以带走这部分资产,实际执行时是用自身工龄折合的钱来购买资产,也就是当时常见的做法“买断工龄”。 当时,中海油处在同样的情况下,但改革却走出了一条和所有企业都不同的路。中海油的改革既没有搞下岗,又实现了“主辅分离,副业改制”;既使优质资产更优,又实现了把副业的不良资产做优,真正做到了把全部资产搞活做优,实现了一个不下岗、一个不待业、一个不买断,全体员工共同发展。“核心在于真正吃透中央精神的实质。中央提的是要把企业搞活,没有说非要买断工龄,非要把这部分人员推到社会上。”傅成玉说。 2001年,中海油上市时,中海油总公司拿出了80%的资产,但只覆盖到集团3%的员工。通过后来的主辅分离、副业改制、重组上市,中海油服和海油工程也先后上市,占总公司资产的12%,覆盖集团37%的人员。 至此,中海油把92%的资产拿出去上市,只把40%的人装进了上市公司。剩下60%的人,拿着8%的资产,怎么过?要有实质的改革精神。 虽然中海油之前是以改革著称的,但这一次,领导班子一开始还是有顾虑。傅成玉回忆,有人说,年年搞改革,效果已经不错了。这块是最难啃的了,最好稳几年,就先补贴它,别惹事。 而傅成玉提出要“发动群众”——企业改革,员工是改革的主体,而不是被改革的对象,要以员工为主体来拿出改革方案。 随后,一场历时10个月的大讨论在这60%的非上市企业员工中进行,最后得出了讨论结果,“我们能活”。 “这部分人从一开始说‘活是中海油的人,死是中海油的鬼’,‘我们创造的财富上市公司拿走了,就得养我’,变成了对企业发展充满信心。”傅成玉说。 经过对剩下这8%资产进行同类项合并,搞专业化重组,重组后第二年实现销售额190亿元,利润19亿元,不但不要补贴了,还产生了10%的回报率。没有买断工龄,没有人员待业,也没有人员分流,这在当时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中是不多见的。 2011年,傅成玉来到中石化工作,再一次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而这一次,考验更为严峻。 “过去我不知道什么是大企业,觉得中海油挺大,到了中石化才知道,原来中海油在规模上与中石化比是‘乡镇企业’。还有一点,过去我不知道当国企领导人什么是幸福,到中石化才知道在中海油工作很幸福。因为在中海油,我就一心一意抓企业改革和发展。到了中石化,稳定成了一大问题,维稳办要给我汇报工作,我说企业怎么还有维稳办呢?后来过一段时间,发现大门口经常给堵上了,还有下边企业经常报告说办公楼被包围了……稳定成了我的一个大责任,过去在中海油体会没有这么深。”傅成玉说。 中石化2000年上市,66万职工进了上市公司,剩下的企业叫存续企业,有40万人。加上原来被买断后又回归的近30万人,稳定任务非常重。 2011年傅成玉到来之前的11年,中石化每年花200多亿元,以投资和维护企业运营的方式,“养着”存续企业的40万职工。 傅成玉认为,必须走改革之路,研究这40万职工的发展问题,而不是“养着”的问题。 第二年1月初,中石化在年度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对集团公司旗下“未上市的同类资产进行专业化重组”的战略目标,专业化重组就此拉开了序幕。 改革改出了两大专业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中石化油服,陆续都实现了上市。 “40万人没有一个写告状信的,更没有上访和堵路的。真正实现了‘无声无息搞改革,扎扎实实搞重组’。”傅成玉谈道,关键是吃透中央精神实质,一切都从人出发,要把员工视为能创造价值的资源而不是当成包袱,把工作重点放在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上,释放人的生产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搞裁人、搞下岗、搞减人增效。 中石化混改:不是为混而混,为改而改 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把混合所有制确定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2014年2月,当中石化公布销售公司以增资扩股的方式吸收30%的社会资本入股,搞混改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正面、负面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说,中石化跟中央精神跟得很紧,也有人认为是“乱来”。 傅成玉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实际上,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2012年,中石化已经着手这项改革,不是会议召开后临时想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觉得中石化原来的改革计划与中央精神非常一致,因此大受鼓舞,决定继续推进。 傅成玉说,在中石化,混合所有制早就实行了,和民企的合资企业很多。这一次改革并没有突出混合所有制,而是突出多种所有制的优势得到发挥,实现国有资产价值最大化,包括当期价值和潜在价值。 他谈道,从当期价值来说,由于中国的工业化接近完成,中国的柴油消费已达顶峰,柴油销售虽有小幅增长,但价格和利润连年下滑。如果产业结构、销售结构不变,销售业务是走下坡路的。在此前的三年里,销售公司的利润逐年降低,而成本每年增加50亿元,启动改革时销售业务的利润为250亿元,也就是说,若不转型发展,5年时间利润就降没了。“在企业发展好的时候,必须居安思危,防范和规避大的风险。”傅成玉说。 傅成玉说,从潜在价值看,中石化销售业务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尚没有挖掘出来。一是该公司年销售额1.5万亿元,而非油品销售额只有100亿元,利润只有1亿元,都不到销售额和利润的1%。而发达国家非油品销售额和利润都在30%左右。二是中石化有3万座加油站,2万多家便利店,8000多万会员。在互联网时代,这是巨大的金矿,网上网下连接将会成为规模庞大的互联网商业企业。“这两大潜在价值的挖掘都需要专业化的团队和市场化的机制。因此,推销售业务的改革,融资不是主要关注点,而通过融资建立专业化团队,开展专业化经营,推动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才是核心部分。”傅成玉说。 在中海油的经历使傅成玉养成了职业习惯——时刻盯着国际行业巨头的举动。他发现,西方企业预见了行业周期,马上会处置相应的资产,在行情最好的时候卖掉,比如GE在2007年把塑料业务部门卖给了沙特阿拉伯基础工业公司、BP在2016年出售了利润空间很高的乙烯化工厂。卖掉这些业务后,企业实现了加速转型。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啥业务都得背着,坏的得抱着,好的舍不得放弃。我们必须得换思路,不是专注当下,而是要筹谋未来,发掘潜在的价值。”傅成玉说。推动中石化销售业务的混改,正是为了挖掘这座巨大的金矿。 不过,中石化在随后开始混改时遇到一个问题,销售板块已经在上市公司里了,而且是中石化最盈利的四大板块之一,要把它拿出来,引进社会资本,在我国没有先例,证监会一开始不同意,担心拿走了会伤害小股民。 傅成玉回忆,后来他给时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汇报,郭一听觉得是好事,随后就派了一位副主席,带着国际部、销售部、法律部来中石化调研,调研完了同意这么做。 为了确保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在销售板块后续引资过程中,采用了多轮筛选和竞争性谈判的方式,整个竞标和筛选的过程由独立董事、外部监事、内外部专家组成独立评价委员会,对选定的意向投资者进行评议,评审过程由纪检监察部门组织监督。中石化领导层不参与评审。 最终,中石化销售公司29.99%股份引资1070.94亿元,市盈率达到14.23倍,而此前市盈率才8到10倍。 “销售公司利润连年下行,社会资本为什么还花高价进入呢?这说明国有企业的潜在价值非常大,市场看到了。”傅成玉说。 事实上,《中国经济周刊》曾就混合所有制改革访谈过多位业内人士,担心国有资产流失,担心被“秋后算账”,是他们最大的顾虑。傅成玉没有此顾虑吗? 他回答记者,自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后,国家出台了各种相关的资产管理与交易的制度和规范。只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公开透明操作,国有资产想流失都难。如果真有流失,一定有猫腻。 “搞企业最大的风险在于看不到风险。能看到的风险,都可以想办法规避。不能说有担忧就不干了,而是要设计好路线,想清楚如何防范风险,接着干。”傅成玉说。 再谈国企改革:国企领导必须是懂政治的企业家,而不是官员 到2050年,中国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中国为什么要国有企业?要什么样的国有企业? 虽然已离开国企领导岗位,但傅成玉从未停止对国企改革的思考。在他看来,目前全国国企改革实践中存在一些既突出又比较普遍的现象。其中之一是突出国资、国企监管改革,弱化国企自身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有的地方甚至用国资、国企监管改革替代国企改革。 在这种思路之下,改革方案很多不是从下而上自发的,而是上级设计好的。然而没有企业充分参与的改革设计与方案,其执行结果是不容乐观的。 “明天的国有企业一定不是今天的国有企业。以石油行业为例,今天先进的炼油方式,10年后可能就会被淘汰。企业家要站在未来的视角来做企业今天的事,这不是政府部门能够设计出来的。”傅成玉说。 然而,由于改革主体从企业上移到了主管的政府部门,层层出文件“确保”改革不出问题,导致了“上面想改很难改,企业想改不能改、不敢改”。绝大多数国企对企业内部改革,特别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化改革,基本没有启动,存在着“政府在忙,企业在盼,少数人在干,多数人在看,少数企业在试,多数企业在等”的现象。 一些希望推进的改革仅以搞试点的名义进行,而且试点一般都是从企业的基层、三级单位、二级单位开始,需要非常长的时间。而国企改革需要有预见性,出台政策的时机很重要。 “人们往往关心改革过程中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其实,延误了改革时机,比如说机制不灵活,很多资产在逐渐‘死去’,这也是一种国有资产的流失。”傅成玉说。 反思近年来的国企改革,傅成玉认为国有企业要培养懂政治的企业家。国企的第一功能和职责是为国家、股东、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产品。而长期以来,按政府行政级别赋予国企行政级别,导致了国有企业行政化和国企领导官员化,导致了国有企业活力不足,要推进国企去行政化改革。 傅成玉表示,国有企业一定要由懂政治的企业家来领导。懂政治与企业家两条缺一不可,懂政治的企业家应该是党在经济领域职业化的企业管理专家队伍,与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科学家、技术专家等一道构成党和国家治理的专家体系。 “在中海油、中石化工作的30多年,我们搞国企改革,很多时候并没有人给我们下硬任务,我们是在理解中央精神实质之后,一步步推进改革。你觉得我为什么能铁了心在这干?那是因为我眼前的目标是国际行业巨头,那是大山我得跨过去,那才是真挑战。”傅成玉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姚冬琴采访报道)[详情]
40年40个瞬间| 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 来源: 经济网-中国经济周刊 2010年1月1日,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揭幕。2018年,中国在建自贸区20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大量开设自贸区意味着中国政府愿意且已经把国家的开放程度提高到最高境界。 2010年1月1日,在广西东兴口岸查验大厅,大量中国边民在排队等待查验出境,到越南经商或者“上班”。 “自由贸易”是人类经济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它旨在国际间通过交换而获得本国不能生产或生产成本过高的产品,以在更高水平上满足本国消费者需求,同时通过国际分工、发挥各国比较优势,使本国资源得到最佳配置;而“自由贸易区”则是这一最高境界的真实载体,是一个国家是否愿意接受并践行这一境界的真实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尺。 理论上说,在自由贸易区内,以海关及关税为代表的国家经济利益已经变得十分微弱,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则变得更加重要。如果把自由贸易区简单地视为某个地理区块,那它就像一个全球商品生产和交易“自由集贸市场”,一个“没有海关干预”的商品制造、进口、出口的多功能经济特区。其存在的核心目的: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消除了内资和外资差异的、公平竞争的国际商业环境。所以一般认为,自贸区代表一个国家开放程度的最高水准,而中国大量开设自贸区意味着中国政府愿意且已经把国家的开放程度提高到最高境界。 自由贸易区有两类:其一是国家或地区间通过贸易协定达成的自由贸易区(FTA),比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都属典型的FTA。其二是主权国家在本土自行设立的、以关税减免为特征的自由贸易区(FTZ),比如,德国汉堡自由港、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以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 1997年,中国时任总理朱镕基率先提出“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概念,试图构建一个覆盖1300万平方公里、惠及19亿人口、年度GDP达6万亿美元、年贸易总额超过4.5万亿美元的自贸区。这不仅是涵盖人口最多,也是由发展中国家组合而成、全球最大的自贸区。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各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2004年1月1日,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实施,到2006年,约600项农产品关税归零;2004年底,《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签署,自贸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2005年7月20日,《货物贸易协议》达成,7000种商品关税开降;2009年8月15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签署,主要谈判结束;2010年1月1日,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揭幕。 三亚国际免税城于2014年9月1日正式开门营业。2018年4月13日,中央宣布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贸区。(《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2017年2月13日,上海自贸区洋山深水港。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而对外开放更是体现出从未有过的魄力。2013年,以本土关税减免为特征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水;不过三年之后的2016年,依据不同地域的不同特点,也依据“一带一路”倡议的需求,中国新设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7个自贸试验区;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宣布,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截至2018年,中国在建自贸区20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谈判的还有9个,涉及23个国家。而中日韩自贸区和中国—东盟(10+1)升级谈判、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等都在进行当中。 至此,这标志着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入了全方位试点探索的新阶段。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亲历者 胡环中 我向总书记提建议 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块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为核心,涵盖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28.78平方千米土地,也由此正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全新的“试验田”。 2015年,上海自贸区进一步扩展,涵盖保税区、陆家嘴、金桥、张江四大片区,面积120.72平方千米。而胡环中“负责”打造的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正位于自贸区保税区域核心区域的中心位置。 胡环中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回忆说:“浦东是热土,外高桥更是热土,我追随热土而来。”2010年,胡环中刚到外高桥时,他办公所在的大楼入驻企业才二三十家,门可罗雀,但2013年自贸区初建时,入驻企业增长到126家。近5年来,这座大楼,也是中国首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已经聚集了600余家企业,年文化贸易额突破400亿元。在胡环中看来,这当然是上海自贸区的成就,也是浦东改革开放的成就。 为了企业制度创新 “自贸区的制度创新、扩大开放,我们艺术品交易中心十分受益。”胡环中向《中国经济周刊》讲述了一幅蝴蝶画的经历。 那是2014年春拍前一周,注册在自贸区的顶尖拍卖行佳士得希望引进一幅英国艺术家创作的著名画作《魔鬼》,它是由192只整只蝴蝶及500对蝴蝶翅膀创作的一幅画作,色彩非常绚丽。按要求,作品需到国家检验检疫总局办理进境动植物检疫许可证,但英国对艺术品出口没有检疫要求,所以这幅画作进入中国缺少了相关证明。 “这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蝴蝶,对应的每一只蝴蝶的产出地都要出具一份检疫证明,即便是可以一一追溯,但可能历时数月也无法完成。”怎么办?我们开始跟上海检验检疫部门沟通,一起向当时的国家检验检疫总局作了汇报,希望能够针对自贸区给予便利化措施。国检总局经过评估认为,这些蝴蝶标本来自低疫情国家,而且又进行了灭活处理,很快给了反馈,三天之内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最后,国检总局出台了对低风险入境深加工动植物产品“免于审核国外检疫证书”的新政,上海海关会同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根据企业需要,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引入了风险评估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管理,对风险较低的生物制艺术品,先入区再检验。进境检验检疫操作流程简单了,耗时短了,所需材料少了,极大提高了进境货物通关时间。《魔鬼》这幅作品成为首个受益者,如期到沪参加拍卖。从那时开始,国检总局授权成了自贸区的红利,使上海检验检疫局可以迅速办理类似艺术品的进境许可证。 在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官网上,有这样一段政策表述:“上海国检局及自贸区管委会联合发布《上海国检局关于深化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改革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展的意见》,意见共24条,其中规定,自贸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内艺术品进出境免除CCC证明。”这短短百字不到的政策背后,涵盖的是自贸区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的努力。 据胡环中介绍:艺术品当中有很多是由会发光、发声的材料构成的“装置艺术品”,有件艺术品是由十来个汽车的座椅组成,有的还有按摩功能,还会振动,有些还显得非常破旧。站在艺术家角度,组装起来反映的是汽车的历史,但对于检验检疫部门而言,这些插上电还能体现功能的艺术品,如果被算作电器,那每一件都要提供3C证明,这对引进展览的企业而言,却是无法出具证明的。“我们也是针对艺术品这样的特点向有关部门建言,2015年,对这一类艺术品免于提交3C证明的制度做了固化。” 我向总书记提建议 胡环中回忆道,最早进驻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几十家企业主要是媒体,但这些媒体对保税区制度没有依存度,后来就调整方向,寻找对海关监管有特殊需求的企业,大量吸引文化装备企业、货物贸易型企业。如影视制作、灯光舞美等有着大量海外进口需求的企业,借助于当时的“世博会”吸引很多这类企业入驻,以致“世博会”所有发光舞台的演出设备都是由基地里的企业提供的。 还有一个方向是艺术品交易中心。艺术品体量小但价值高,有助于提升贸易总量和贸易能级,从2012年初开始,基地把它当作与文化装备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产业引进。“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专门提到了我们这个基地,要求我们打造亚太地区新兴的艺术品交易中心。” 2013年3月,李克强出任国务院总理之后,首站调研就在上海。在外高桥保税区,他举目四望,给上海建立自贸区以积极的信号。2013年7月3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胡环中告诉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2014年5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和市长杨雄等陪同下视察上海自贸区,并来到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听取汇报,视察了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他在视察中说:“原来还担心文物流出去的问题,现在看来应该没什么问题。” 胡环中透露,当时他们向习总书记提了一个建议:在目前严格有效的监管前提下,是否可以适度开放文物拍卖相关政策,以促进产业发展?2013年,上海自贸区挂牌设立后,这个建议至少已经在自贸区有了突破,现在自贸区内已经可以设立独资或中外合资的拍卖公司了,但还不允许外资拍卖行在中国大陆地区拍卖1949年之前的艺术品,这类艺术品既有中国的文物艺术品也囊括海外的文物艺术品。5年来,自贸区在外资文物拍卖政策的开放方面,还没有取得相应突破。 实际案例是:佳士得第一批拿来了6件毕加索的作品,其中有5幅是1949年以前创作的,但这5幅作品不允许在中国拍卖。胡环中说:“这对于我们引进大的拍卖行和艺术品交易机构造成很大障碍。这也是我们这5年来持续呼吁,希望早日解决的问题。“其实,根据现行法律,几乎不存在文物流失的问题。全球顶尖级拍卖行在香港竞拍额每场都能达到几十亿港币,如能允许外资在中国内地拍卖,反而可以让更多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回流回来。” 胡环中建议,在自贸区先行先试1949年以前的国外艺术品拍卖,并辅以各类监管措施。例如,拍卖行必须注册在自贸区,拍卖行为必须在自贸区以内的区域开展,这都可便于我们对他们货物实施监管。“寄希望于自贸区下一步扩大开放的方向和措施。”胡环中充满期待。 自贸区文化产业同样需要自己的担当 自贸区制度创新让艺术品交易中心迎来爆发式发展阶段。2013年7月,3000平方米的艺术品保税仓储一期投入使用。2015年11月,6000平方米的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展示交易区一期正式开业。而2018年,全球最大的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上海国际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年底即将投入试运营。这个6.83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区,将是全球体量最大、设施最先进、运营和管理最规范的艺术品综合服务设施。“更重要的是,在保税仓储的基础上,我们将功能进一步延伸至展览展示、交易洽购、评估鉴定和金融服务等方面。” 胡环中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上海自贸区建立5年来,各经济产业领域都实现了快速发展,自贸区仅占浦东新区1/10的面积,却创造了浦东新区3/4的经济总值;占上海市1/50的面积,创造上海市近1/5的产值。如今在上海自贸区120.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17年实现了13500亿元的外贸进出口总值。自贸区文化产业同样需要自己的担当,2017年,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已突破350亿元的贸易规模,今年预计有望达到400亿元。自贸区艺术品交易中心自2013年成立至今,艺术品进出境货值已超过350亿元。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胡环中说:新的征程就在脚下,伴随着上海自贸区对外文化领域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我们这个产业运作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会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宋杰采访报道)[详情]
40年40个瞬间| 新经济(2016年5月30日) 来源: 经济网-中国经济周刊 钮文新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指出,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指出,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 从此,中国新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综合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确立的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也为新经济发展创造了最为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发布;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发布,两大文件为中国科技创新未来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明确了到2050年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是新时期推进创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2015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新经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以众创空间为代表的各类新型孵化器竞相出现,全国4200余家众创空间、3600余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00余家企业加速器共同形成有序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指出,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 从此,中国新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最早以中关村为代表,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密集区,由科技人员创办的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首开中国探索发展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先河。1987年12月,中央联合调查组进驻中关村,形成《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调查》报告,提出“支持、扶植、引导”的政策原则和在中关村建立科技开发区的设想。这个报告得到党中央高度认可,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央下决心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供了依据。从1991年3月到1997年6月,中央批准建立了5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 同一时期,亚信、新浪、搜狐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1998年,马化腾等5位创始人共同创立了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1999年,以马云为首的18人在杭州创立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2000年,从美国硅谷回国的李彦宏携搜索引擎专利技术,在中关村创建了百度公司。在此后的近20年中,BAT分别沿着搜索引擎、电商和社交网络的主线,凭借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快速发展壮大,成长为世界级的互联网企业。在它们的带动下,中国近年来又涌现出滴滴、小米、美团、科大讯飞等一批互联网及人工智能企业,呈现出与美国共同引领新经济发展的态势,并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 天猫无人超市用科技来优化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如今,面对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再次面对考验,在应用技术逐步拉平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同时,基础技术短板却日益凸显。怎么办?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给出了答案:“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团组会议上再次明确指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隐患,而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只有自力更生。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亲历者 王德禄 我见证中国新经济成长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中,新经济作为一个重要瞬间,我认为,应该将它放在最后,因为它确实是中国未来新动能的根本。 下海25年,见证三代创业者 我在1993年下海创办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下称“长城所”)时,中关村已经出现“电子一条街”,当时我正好在研究科技政策,但国内同行几乎都不看好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甚至称之为“骗子一条街”。而我不但支持,还萌生了亲自下海干事的想法。 回顾长城所的三次创业咨询,第一次是知识分子下海创业,第二次是知识经济与创业,第三次是“双创”。 我下海的时候,四通、方正、联想等企业开始活跃于中国经济的舞台,之后有了BAT等互联网公司,“双创”提出后又涌现出了滴滴、今日头条等独角兽企业。 从第一代民营科技创业者,到第二代BAT等互联网公司的创业者,再到第三代,也就是如今独角兽企业的创业者,他们有什么不同?我认为,创业正变得越来越伟大。BAT的创始人是在不知不觉间走向伟大,但他们在下海之初可能并不认为自己会变得很伟大。而新一代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就认定自己在引导一个产业发生变化。如果说柳传志那一代企业家最重要的精神是大胆、敢试,那么对于新一代创业者来说,洞见力比大胆还重要,他们要能预判产业10年后的变化趋势。 长城所一直坚持创业是我们的灵魂,在成立20年,即2013年时,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是一家新经济专业咨询公司,只做三件事情:第一是创业咨询,关注产业跨界领域的创业、瞪羚、独角兽这三类高速成长的企业。第二是产业跨界咨询,关注产业创新的前沿。第三是高新区咨询,让高新区成为新经济的大舞台。 下海至今25年,我所理解的新经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创业,新经济一定是创业经济;第二,新经济一定和科技园区相联系;第三,新经济一定在进行产业跨界,虽然早期专注于计算机领域,但伴随互联网的普及,新经济基本上就是互联网引导的经济,最近的变化是新经济正从消费互联网走向产业互联网。 新经济的新现象 十八大以来新经济发展很快,其中有几个标志性的瞬间: 2013年9月,习近平等中共中央政治局领导从中南海出发,分乘两辆大巴车,集体来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参观创新成果展示,并在现场进行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 2016年2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强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时,首次明确提及“新经济”:“让政策向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倾斜,大力发展‘新经济’。”新经济随后被写入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学习如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何发展市场经济,当时完全没有意识到中国能在新经济领域走出一条新路来,但由于中国发展高新区、发展创业,从电子商务开始,中国便异军突起。 其间,中国做对了两件事,第一件是“互联网+”,意味着互联网席卷所有行业。第二件便是“互联网+”上升到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层面,中国的优势得以更好地体现,因为中国有巨大的数据量。 新经济有很多新现象值得关注,比如产业互联网,现在各地都开始了产业共同体、产业共治的探索,一个产业能不能取得竞争优势,除了头部企业的大胆探索,还需要构成产业共同体,即科学家、企业家、投资者、政府共同对产业的培育,共同培育产业创新。 这是新旧动能转换里的一件大事,产业互联网不是互联网企业单独干,而是互联网企业、传统企业,再加上投资者一起干。腾讯就认为谁能和传统产业结合得好,谁就能获得爆发式发展。 我认为,目前新经济已经进入到越来越和传统产业相融合的阶段, 一些爆发点不在高技术产业领域,而在传统产业领域,比如无人驾驶,交通是个传统到不能再传统的领域,但现在无人驾驶是中关村最火爆的投资创业领域之一。 这些年的重点也在研究新旧动能转换,现在看来,新经济企业对新旧动能转换的热情比传统企业要大得多。 产业跨界融合出现独角兽,这一新现象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最主要依据。最关键的就是这一步能不能走好。新经济,或者说新旧动能转换,实际上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进行的最新的一场改革,这场改革如果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中国的未来不可限量。 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点:第一个就是大企业平台化,大企业应开放成为“双创”主力军。第二个就是要在传统产业中引爆成长,即新经济必须和传统产业结合,BAT单独干干不来,目前这一点在各地高新区中都有所探索。 传统产业开放和引爆是新旧动能转化的两个关键点,但目前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实现传统企业平台化转型和传统产业引爆成长,必须和互联网企业合作。传统产业有资源,包括研发资源、人才资源等等,有对产业深厚的研究,但需要开放,需要和新经济结合。这也是新旧动能转换在中国能不能取得成功的关键。 新旧动能转换,监管如何适应? “双创”提出后,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创业环境的改变,创业环境更加开放。比如,中关村创业大街上,创业者们集聚在那里交流、互动,寻找合伙人和投资人。而“找”的过程就是打磨商业模式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提高创业者洞见力的过程。现在的中关村有些像硅谷,创业者越来越多,当然,不能成功的人也越来越多。 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么多伟大的创业者,出现这么多新经济现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高新区。 高新区一开始就是在学习市场经济、学习硅谷,但在互联网逐渐普及后很快就发生了变化,成为新经济的摇篮。中关村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中关村出现了一代又一代成功创业者,比如第一代创业者的联想,第二代创业者的百度,新一代创业者的滴滴、今日头条等等。 新经济往往需要多个要素,甚至是无穷多个要素,这就需要打造一个很好的创业创新生态。目前中关村拥有和硅谷一样的第一流的创业创新生态,而在中国的上海、深圳、杭州、武汉、成都等城市也都形成了世界一流的创业创新生态。 当高新区刚开始在中国出现时,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曾讲过一句话,“让开大路走两厢”,就是说新经济要在两边走,不要和旧的传统产业冲突。进入21世纪后,战略新兴产业概念被提出,但那时是“旧的干旧的,新的干新的”,相互并不搭界。近几年,由于产业跨界,提出了新旧动能转换的概念,新经济和传统产业开始了深度融合。 新经济之所以能发展起来,很大程度正是因为没人管。现阶段,关于新经济出现了审慎监管的提法,但是因为监管者都只会管传统产业,不会管新经济,所以也出现很多因用传统思维去管新经济新现象,出现对新经济进行打压的情况。一定程度上,这不但不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而且还会导致新动能的萎缩。 因此,有些新经济的创业者感觉他们的胳膊腿伸展不开,因为管制还有很多。新经济要求更多新的管理方法,但是现在整个管理体制还很传统。从宏观逻辑看,新经济一定不能采用准入审批模式,而是通过信用发展出来的经济,要根据数据对它进行监测。 目前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新旧动能转换一定是用新的去改造旧的,不是用旧的改造新的,不能用旧的规范新的,不能用管理传统产业的方式来管理新经济。 改革开放40年,只有新经济这个主题,更加具有改革开放的特征。新旧动能转换如果能在中国取得突破,那中国的未来将非常辉煌,改革开放的成绩也会非常大。 (口述:王德禄;撰稿:《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陈惟杉)[详情]
【致敬改革开放40年40人】美的集团方洪波:不可复制 (图片来源:美的集团) 编者按:197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4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变革。在这被称为“第二次革命”的惊险一跃中,企业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崛起,在中国政经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能够确立的基石和主体,企业家则成就了企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这些站在时代潮头的企业家们,为我们的读者铺开过去40年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希望这个系列访谈成为一个幻灯:在中国经济社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画卷上,投射出光彩夺目的片子,告诉社会,这些造福中国的奋斗者们,他们如何开始、走过怎样一条光荣的荆棘路;而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时代,他们又如何思考未来中国和企业家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经济观察报 文钊/文 这是一张可能没有引起多少注意的照片。傍晚时分,何享健和方洪波并肩而行,两人都着深色西装,挂着胸牌。何享健好像一边走一边在说着什么,身旁的方洪波身体微斜,侧耳倾听。两个人随意而放松。 2018年10月19日,美的集团在广东顺德的总部低调地庆祝成立50周年。这张照片拍摄于当天。方洪波后来说,为了说服何先生参加当天的庆典,他做了很多工作。2012年,何享健退休,这位民企的掌舵者没有交班给子女。他选择了身为职业经理人的方洪波。这些年,何享健极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他最引人关注的一次出场,是在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何享健以“乡镇企业改组上市的先行者”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创业初期,何享健坚持对外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开发新型产品——敢为人先,不断创新,带领美的在激烈的家电大战中脱颖而出 我们在2017年末和2018年末两次采访方洪波。印象最深的,是他关于时代和个人命运的感慨。我们听到的是一个企业和企业家的成长,一个民营企业的传承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个人历史。 一 方洪波是奶奶看护大的。在颠沛流离中,这个强大的女人带着两个幼弱的孩子,用了大约一年半的时间,愣是在安徽的一处山村中找到了离散的丈夫。那是在共和国成立前夜。 方洪波是村子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那一年他16岁。他成为华东师范大学年龄最小的学生。那是80年代。一个开放的躁动的启蒙的时代,人们对未来抱有太多美好期望。上海人的精明和历史的留痕,让属于它的八十时代保有特殊的气质。在方洪波眼中,这座城市“没有一座高架,没有一条隧道,但是充满了理想和希望”。他是怎样热切地拥抱这个世界呢?方洪波花50块钱给自己买了第一套西装,黑色的。当时一个月的生活费不过20多块钱。 他读历史系,这或许带给方洪波更多不同的东西。他考上了研究生,中美关系和二战史专业,最终却远赴湖北十堰的二汽,成为一个庞大国企中的一滴水。历史跟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 方洪波在总厂工作。每个月拿280多元钱,日常吃用几乎不用花自己的钱。如果他待下去,应该也能够把握命运在那个空间里的机会。 但是历史打开了一扇窗。1992年,“东方风来满眼春”一纸风行,将邓小平南巡的消息公告天下,这篇文章的作者陈锡添正是出自二汽,时任深圳特区报记者。 义无反顾。方洪波如此讲述自己的选择。很多年后,在华东师范大学的一届毕业典礼上,方洪波说,自己这一代人或许生在过去200年中一个最好的时代。 美的空调南沙工厂 1992年7月,广东顺德北滘镇。方洪波说,去菜市场人家看他的样子、听他说话就跟看耍猴的一样。他成了美的,一家乡镇企业的内刊编辑——在当时的北滘镇,美的在同类企业中排第五。方洪波听不懂一句广东话。那时的国道只有对向单车道,周边都是大水塘。 每个月出一期美的内刊,这是方洪波的工作。他开始写稿,他的名字挂着“本报通讯员方洪波”,出现在广东和外省的报纸杂志上。他写的一篇《美的舰长何享健》登上了南方日报的头版头条,编辑部还配发了评论。何享健看到了这个名字。这是1993年的春天。 方洪波和何享健的北滘子弟兵全然不同。他是名校历史系本科生,来自大上海。他的思想活跃,跟他生活的这个时代保持了密切的联系。此后在二汽,虽然看似封闭,但国企那套制度和庞大的体系如何运转,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秘密。方洪波有幸零距离见证了这些。 何享健对这个年轻人是否产生了某种兴趣和好奇?答案是肯定的。1994年,何享健第一次带方洪波出差,去深圳看市场。一年后,每次出差他都带着这个年轻人。 1942年出生的何享健比方洪波大25岁。从1968年创业到1993年,他将美的从一个做塑料瓶盖的作坊式村办工厂,打造成了一家上市的空调企业,这是家电行业第一家。 方洪波迎来的第一个考试,是做了广告科长。何享健也许只是想试一把。在南京金陵饭店的饭桌上,何享健用广东话跟方洪波说,你回去接广告科。他看似随意,方洪波几乎误解了老板的意思,猜测他是说要让自己去找找广告科,何享健又跟他说了一遍。这次方洪波听懂了。 这样的场景在此后数年中多次重复。每一次何享健不经意地跟他说,你去接一下某某部门,或者你去做某某经理。方洪波的选择几乎都是不谈条件地走马上任。广告科经理任上,美的首次引入了代言人,巩俐。那时候巩俐主演的《红高粱》已经上映。代言合同签了没多久,《红高粱》在柏林影展上拿了金熊奖。方洪波和美的打响了这一炮。 美的集团研发人员实验室场景 但是,1996年底,当何享健跟他谈要接销售公司总经理的时候,他拒绝了。那是唯一一次。后来他说,当时的总经理极其张扬,连老板都有些管不了他。大半年后,当何享健又一次要求方洪波接任时,他答应了。1997年7月,当了销售公司总经理的方洪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换掉了过去的总经理。事后,有人砸了方洪波放在停车场里的一辆新款宝马。何享健要方洪波把车开到美的总部的大门口,让所有人参观。 方洪波撤掉了90%的代理商,一批一批招聘新人,他亲自面试。有董事说,方洪波把本地人全干掉了。有一次何享健问起这件事。他对方洪波说: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这一年,何享健要应对的是公司发展史上的另一道坎儿。当地政府正力促美的、科隆和华宝三家企业合并。何享健坚决反对。到了1998年,方洪波掌舵销售的美的取得爆发式增长,一举扭转亏损,当年超过合并后的科隆和华宝。2001年,美的完成了管理层收购(MBO),成为一家真正的民营企业。 方洪波说,他25岁到美的,也可以说传承了何享健的那种精神,就是开创性,或许可以叫做企业家精神。每一次,即使老板没有说要做的事,他觉得对公司发展有好处,他就会去做。 美的并购是从方洪波开始的。2000年,他担任美的空调事业部的总经理。一年后,他走访大小的冰箱厂谈并购,他认为这是美的扩展的好机会。 而后是洗衣机。他盯小天鹅好几年,开始小天鹅卖给一家外资,一年后以3亿元的价格,由当地国资委收回。他当即联系,并取得对方认同,在此后的竞标中,他付出了16.8亿元的价格。据说,投标之前,他跟老板打了一个电话,说,我要做这件事了。电话那一头,老板略沉吟,说:“你定”。 这不是一般的信任,但也不能仅仅拿信任来解释。方洪波说,我的度,在确保公司利益。何总知道我反正为公司好。 何享健与方洪波 方洪波扮演着一个创业家而非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即使如此,对于那时的何享健来说,方洪波是一员得用的大将,但是否也只此而已。何享健早就说过,要交班给职业经理人,他一直有意培养接班人,但这个人是谁?方洪波后来说,自己那时候绝非第一人选,甚至也不是第二,而是站在第三梯队,甚至第三梯队也不只是他一个人。 2011年下半年的一天,在当地政府参与的会上,何享健明确,由方洪波在年底接班。方洪波回忆,当时他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第二,我的定位很清楚。我是过客,美的发展历史上的一个过客,我很尽力。 2011年,美的营收达到1260亿元,2015年再造一个美的的构想实施顺利。2011年下半年,美的开始组织变革,彻底实施事业部制。此时,何享健已经觉得可能有事发生,美的一单价值一亿美元的出口订单,一下子亏了好几亿人民币。这是市场给美的最明确的暗示。 但那一年,大部分家电企业营收创了新高,家电下乡给行业又烧了一把火。不过,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一直困扰着行业,价格战摊薄了企业利润。全球经济疲软,中国经济从两位数的增长一步步滑落,2011年勉强站住了8%。乐观的人们觉得,这只是一次调整,毕竟金融危机已过去三年,中国经济很可能掉头向上。 2012年8月,美的进入了方洪波时代。这一年美的完成了整体上市。何享健退休,出让20%给战略投资者,美的的股权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方洪波迎接的是一个更好的时代么? 二 外界知道美的颓势要到2012年财报披露之后。美的营收锐减300亿元,净利润也出现下滑。 这一年方洪波45岁。从25岁来到这里,他在顺德北滘镇度过了20年,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好的20年,他在这里成家立业,有了两个孩子。他听得懂任何一种带有方言口音的广东话,尽管他不常说广东话。美的已经是一家很中国的公司,外来员工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正是何享健说的,60年代用北滘人,80年代用广东人,此后是用全国的人才,进入21世纪,是用全世界的人才。 2017年何享健捐出60亿元注入其担任荣誉主席的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用以支持精准扶贫、教育、医疗、养老、创新创业、文化传承等 方洪波变成了一个千亿级企业的领导者。他的面容和20年前相比变化不大,一眼就可以从老照片中认出他来。他保持了瘦削的身形,只是短发间隙开始露出白发,在照片中大部分时候他不苟言笑。他的脸上棱角分明,这倒很像他的性格。何享健不止一次对方洪波说,你这个人太理性,水至清则无鱼,方洪波自己则说,他不懂得变通,尤其是在处理一些跟利益相关问题的时候。这也让他得罪了不少人——但那是原则问题。 方洪波已经做好了准备。后来他说,中国家电业靠低成本规模扩张的模式,已经走到了死胡同。转型意味着实现产品的领先而非继续做大规模。在我们的采访中,他坦言,当时他是知而不觉,他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但为什么要这么做并不清楚,“这或许就是一种管理的直觉”。 美的开始疯狂地砍产品线,与主营业务不相关的资产全部卖掉了,即使是主营业务里面的,2000多个型号一下子砍掉了三分之二还多。原本规划设新厂,各地拿了不少地,现在能还掉的全部还给政府,实在不行就卖给别人。美的一下子还掉7000多亩地。方洪波还硬性规定,此后不得新设一间厂房,新建一条生产线。 媒体唱衰之声不绝于耳。裁员更是不可避免被骂。乐观的同行相信自己的机会来了,地方政府更是难以理解,美的到底在做什么?方洪波说,真的是壮士断臂啊。直到2015年,中央政府推动三去一降一补。他说,我们最理解那种痛。 最难的时候是2014年,股价跌到谷底。董事会出现了意见分歧。有几个老人说,股价跌成这样,足以说明问题。言下之意,方洪波的做法有问题,整个战略导向就错了。 2018年10月何享健在美的五十周年活动中发言 何享健不会不知道这些事。他依然保持着每周和方洪波打高尔夫的习惯。他和方洪波聊天,什么都聊,就是不聊公司的事情。没有人知道,何享健是否曾在某些时候感到了焦虑。 方洪波打了个比方,这种转型意味着什么?一辆车开到了80迈,前面已经是万丈深渊,我不能说老板我们先让车子停下来慢下来,然后去做调整,速度要加到100迈,我还要实现车道的转换,稍不留神粉身碎骨。 在坚决的调整之后,时间给了美的有力的回馈。2015年,美的一举扭转颓势。这一年,美的营收达到1200多亿元,基本上回到了2011年的水平,但是净利润是2011年的三倍。这家传统的制造业公司类似凤凰涅槃的转型,第一次丰收了果实。 三 2016年,美的首次进入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位居481位,财富杂志中文版将方洪波选作年度商人。2017年排名450位,2018年排名跃升至323位。这家公司在全世界家电企业中位居前三。方洪波最自豪的是,他们的专利拥有量在同行业中世界第一。 2018年9月末,方洪波再次被选举为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在他掌舵美的6年中,美的正在从一家家电企业,向全球化的科技集团转型。除了东芝的白电,美的先后收购了德国库卡机器人,以及以色列的一家工业自动化公司。美的将自己定位为一家科技集团,2018年,公司在科技方面的投入达到了100亿元。 此时,美的年营收接近3000亿元。它也正进入并购整合的关键时期。从全球范围内看,90%的国际化注定是要失bai的,美的如何成为那剩下的10%? 中国的消费品牌鲜有成功的国际化案例,美的能够冲破这样的瓶颈么? 相比2012年,这是一次更具雄心也更艰险的变革。2018年,方洪波为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高管配备了三个90后逆向导师。他的初衷,就是让高管们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他说,企业做大了,管理层最大的问题即是自以为是。身边的人都是YES MAN,包括我的周围都是,听不了真实的声音,不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 不久前方洪波问马云,传统制造企业怎么改。马云说,一个企业要改,一把手想改整个就改了。你一把手挂羊头卖狗肉,下面看着就不想改。2012年他问过马云同样的问题,马云的答案如出一辙。方洪波说,我们就是这么做的。 在方洪波的表达中很少有波澜,即使说到自己最困难的时候,他始终保持着平和。他保持着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学习能力。早年间他这样学习过财务,学习过并购。他可以毫无障碍的用英语交流,还依然每天晚上花时间听BBC英文广播。他保持着对科技的关注,他学习大数据和云计算,他说未必要对技术了解的那么清楚,但是你需要知道他的框架。方洪波喜欢阅读,他偏爱历史。他记得住经济观察报写历史专栏的两个作家——一位写个人历史;另一位纵横捭阖,写更久远的中国古代史。 2018年12月18日,何享健荣获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改革先锋”称号 方洪波和何享健依然保持着每周打高尔夫的习惯。高尔夫球场就在美的总部一侧。何享健平时打完球,会在球场边上的会所里吃快餐,很多人都见到过他。 不过,方洪波本人的最爱是滑雪。他说自己可以在任何一个难度的赛道滑雪。2018年的冬天,他还没有顾得上踏上雪道一次——实在太忙了。 据说,不时有企业家跑到美的,跟方洪波讨论有关公司传承的问题,方洪波每一次的回答都一样:美的的模式是不可复制的,你们也学不了。 方洪波也开始考虑传承的问题。他花费更多的精力在人才的培养上。在公司每一个层级,我现在讲得最多的就是用年轻人。方洪波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方洪波相信,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作为企业家的核心要素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就是不断地去尝试,不断地去创新,不断地去冒险,不断地自我颠覆,永远地站在时代的前沿。“重要的,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形式和治理机制把这些东西激发出来,让它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访谈— 经济观察报:美的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科技集团。2018年研发投入达到100亿元人民币。当成为市场领导者的时候,意味着没有方面模仿,而只能靠自己摸索。您觉得是否可以说,美的其实也进入了无人区? 方洪波:美的从一个乡镇小作坊,发展到现在的世界500强,正在走向全球。我们看到了一定要靠科技驱动,才有持续的竞争力。事实上过去几年所有的投资都是围绕这个去做的。 中国企业2C的全球品牌,你看全世界哪有?在传统的中国消费品牌里面,没有一个是在全球有影响力,或者真正意义上做到全球化的。但我们现在也在探索,这些东西也可以说是无人区。 我1992年到美的。我感觉2008年之前什么都没有变,只不过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而已。或者产品的要求更高,渠道变革等等。2008年之前,你所有的积累都是优势,都是支撑你未来发展的竞争力,无论是成本优势、规模优势、中国市场的经营渠道等,每一天的积累都是你的优势。2008年之后呢,每一天都比每一天更快地变,你过去所有的积累都变成劣势,阻碍你的发展。这时候你怎么变呢? 我们知道很多模式都在被颠覆,我们的经营方法和商业模式肯定要改,但是怎么改?没有人跟我说。美的所处的位置是珠江的支流,叫做西江,打个比方,我们现在最多是在零丁洋这个入海口,就在这个口上徘徊,接下来一定要进入到深海里,我们怎样适应呢? 企业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想走的更远,要有持续性的成长,我们确实需要自己去摸索。 经济观察报:这次推出的品牌科莫(COLMO)瞄准了中高端市场。您觉得对于中国制造企业来说,品牌与产品升级最难的地方在哪里,美的是否做好了准备完成这一跃? 方洪波:无论今天说消费降维还是分级,中国市场整体消费肯定是升级的。包括出国旅游、保险业的兴起和医疗服务等,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今天的消费是高度竞争,尤其我们这个行业是充分市场化的。消费者的行为也更加理性。另外消费更加分层化,不是说你把产品强塞给高端目标群体,你就能卖得动。你需要有能打动他的东西——独特的技术含量,或者一些理性或感性的因素,你总有东西能够说服人家。 我们现在推出了高端品牌。实际上这个问题四五年前我们就在探讨,都是在尝试。也是经过漫长的积累,现在推出来。高端品牌我们打的是组合拳。 方洪波 经济观察报:在智能时代,家电行业出现的竞争对手,可能不是现在的格力海尔,他们是跨界的颠覆者。美的的对手是谁? 方洪波:如果美的被颠覆,颠覆者一定不是格力和海尔。我们的竞争对手绝对不是他们。海尔和格力的竞争对手也不是美的。都不是。 现在我问我的同事、包括问我自己最多的是,为什么人家几十个人,搞出来一个产品,我们几百号人搞不出来。就这么简单。这是很现实的。实际上这已经在发生。 这就是传统企业转型的困难。我2012年刚接手的时候,很多媒体问我转型的问题。我说,我能不能够跟和老板说,你给我两年的时间,我来好好调整来抓一下,你两年之后你再来问我要PKI,再来要业绩?肯定不可以。我当时举了一个例子。我接手的那一天开始,美的已经是很大的集团,在高速公路上时速80公里在跑了,我说我接手不仅是要把它开到100公里,并且告诉你前面已经路到尽头,你要迅速找到一个出口,找到一个新的高速公路跑起来,还要跑得更快。传统企业转型就是,你要在现有的所有的东西——资产和业务模式的基础上去改造。这个改造的过程要有现金流,很多企业搞死了,就是因为没有现金流了。我们要靠这些东西去改造,再回头来颠覆自己。没有那么多的高深的理论。 经济观察报:您接掌美的以来,一直在推动变革。但您在内部一直也在说,变得还不够快。对于美的来说最难的是什么? 方洪波:2012年的时候我问马云,一个传统制造业怎么改?他当时说,你方洪波想改就可以改,你不想改永远也改不了。就是说你董事长想改的话,企业就改了。如果你就是挂在嘴巴上谈改变,永远都改不了。前几天我见到马云还说,校长你这个话对我触动很大,我就是这样做了。 今天的美的,尽管看着表面上很好,但我现在告诉自己,要做的就是要更加的勇敢,更加的果断,更加有决心,进行新一轮的变。我们现在事实上就在静水流深式的进行一些变革。这些变革是看不到的,但有一天就会产生效应。比如说,我们现在推动企业数字化的投入特别大,一年投入一二十个亿。 传统中国制造业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说我们是做2C的,做消费品的,但实际上做的是2B的业务,都是把产品卖给代理商、大卖场。第一个问题是,他没有零售人员,他不知道怎么去做零售。为什么苹果要去做体验店,他需要建立自己的零售能力。特斯拉为什么是这样的模式,他也是要具备自己的零售能力。但我们中国的传统企业没有零售。 第二,你跟用户没有连接。你做消费品,没有连接就不知道用户想什么。你不知道他的想法,不知道他是谁,你把握不了他。尽管你的空调卖了,他的家庭门牌和地址你都知道,你也派人去安装维修,但你不知道他的需求是什么。所以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不解决你走不出来。 我想一定是有方法可以解决的。大家都是这样摸索的,特斯拉已经摸索出来了。苹果也是。所以在这方面,我觉得传统制造业是看到了一线曙光,在隧道的尽头已经看到了一线曙光,看到了一点点光亮。这就是数字化。通俗地讲,什么是数字化,就是企业的所有的关联方可以在一个虚拟世界里存在,用来指导物理世界。不仅是减少一个零部件、一个库存产品的占用,减少一平米的仓库和一平米的厂房,让你更了解用户的需求是什么,这就是对物理世界最大的贡献。 企业内部数字化程度,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做到最好。企业内部所有的工作,人不见人都可以完成。企业跟上下游,跟我们所有的合作伙伴也是要人不见人,24小时,任何时候都可以对接,在一个虚拟世界可以完成一个生意的连接交互,要做到每一个零部件都可以。 现在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要敢于去否定自己。虽然2018年我们也做了不少事情,但是做得还不够。新的一年,我们需要更大的决心做更多的事情,去进行自我的颠覆。 (图片来源:美的集团) 【时代背景】 那一年 12月22日《人民日报》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各地立即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 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提前全面建成通车。这是当时中国自行设计和施工建造的最大的一座桥梁。[详情]
(图片来源:福耀玻璃工业集团) 【致敬改革开放40年40人】玻璃大王曹德旺:40年只做一块玻璃 编者按:197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4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变革。在这被称为“第二次革命”的惊险一跃中,企业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崛起,在中国政经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能够确立的基石和主体,企业家则成就了企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这些站在时代潮头的企业家们,为我们的读者铺开过去40年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希望这个系列访谈成为一个幻灯:在中国经济社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画卷上,投射出光彩夺目的片子,告诉社会,这些造福中国的奋斗者们,他们如何开始、走过怎样一条光荣的荆棘路;而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时代,他们又如何思考未来中国和企业家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郑淯心 “其实我是最没有成绩的人,因为我40年坚持只做一块玻璃”,采访刚开始,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对记者称。 作为改革开放第一代企业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承包濒临破产的乡镇企业,到如今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专业供应商,曹德旺坚守制造业四十年,为世界输出了一个来自中国的全球品牌。正如曹德旺的自传《心若菩提》封底所写,他入戏,40年只做一片汽车玻璃,他又入角,当了40年的企业家,古稀之年也不放下。 曹德旺吐字较慢,一个部分说完总有停顿,让人感觉有过思考,但诚挚贯穿于每一句话。像所有媒体描述的一样,他直人快语,赤子心肠,头上都没几根白头发。他没少被人劝谨慎发言,在海外设厂被舆论炒成跑路风波时,他也是正面回应,甚至对一位紧张的下属称“我又没做错什么,你有什么好怕的?”这个黑暗时刻,被他轻描淡写的带过。 1988年桌上的电话是由福清县总机转1120接通的 这不是他第一次战斗。2000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与此同时,中国玻璃企业在国际上遭遇反倾销调查。面对非正当竞争手段,曹德旺拿起法律武器,积极追求商业公平,更为中国民族企业在国际上争取了合理合法、公平公正的商业环境。 福耀先后在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9个国家建设产销基地,并在美国5个州设立公司,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型跨国工业集团。根据资料显示,目前福耀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专业供应商,占全球25%的市场份额,旗下子公司48家,雇员超过2.6万人,产品被宾利、奔驰、宝马、奥迪等全球知名汽车品牌选用。 “现在虽然成为全球最大,但还不算全球最强”,曹德旺说,他诚挚的表情和低沉的语气告诉我这不是谦虚的寒暄之词,他深刻地思考着技术,他尊重两三百年企业的积淀,认为福耀玻璃也赶上了工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但仍继续努力。言语中不卑不亢。 1988.3.27福耀开业庆典-记者招待会 曹德旺是勇于吃螃蟹的人。 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南方开始大量出现汽车,但是汽车玻璃中国无法制造,价格昂贵且一片难求。一次武夷山之行,曹德旺敏锐发现汽车玻璃这一细分市场,他认为这片透明的汽车玻璃也代表了国家的竞争力。他立下志愿“为中国人做一片属于自己的玻璃”,在高山开始试水生产。1987年,曹德旺联合十几个股东筹资627万元人民币,在福清成立汽车玻璃生产公司。进入九十年代,福耀登上中国资本市场“股份制改革”的大船,于1991年完成股改,1993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股票代码600660,成为中国最早上市的工业企业之一。 他经常在媒体上直言不讳,他谈论中国制造业困境,提出人工成本高、运输成本高、综合税务高等问题。他曾参与福建民营企业家给国家领导人写信,发出给企业‘松绑’放权的呼吁,建言加快企业改革发展。 2005年6月1日,曹德旺与奥迪采购外饰件总监Hell Karlheinz在福州签订全球配套协议,自此,福耀融入奥迪全球采购网络,进入全球高端汽车品牌市场。 脚踏实地是这位从事制造行业的企业家身上的另一重性格特征。 他认为企业家应该坚持四个自信。第一文化自信,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哲学,履行商道,做生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第二是行为自信,相信会越变越好,行为也要乐观,第三个是能力自信,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周边的事情来判断中长短期的结果,要高度警惕,要兢兢业业,第四是政治自信,必须相信政府,和政府步调一致,要学会敬天爱人,不犯天条,不犯众怒。 曹德旺面对青年创业者关于如何创业的问题,他态度诚恳又略带严厉地告诫青年,不要好高骛远。这或许来自于父亲的影响。他回忆,年轻的时候曾问父亲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父亲让曹德旺用心这个字进行组词,并告诉他,所有这些词都做到,就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他认为自己很“笨”,有一次中午十二点左右时,他在工厂看到一个员工拿一块玻璃出厂,那个员工怕被误解玻璃是偷的,主动向他展示了发票,而曹德旺关注点是这块玻璃没有包装,没有包装不能拿出厂,员工嫌包装费贵,曹德旺说可以不收你的钱但要符合出厂标准,做生意唯一目的不是挣钱,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是曹德旺的商道,尽责排位在赚钱前。他对记者称,“我要坚持我的主业,笨就笨到底。” 曹德旺只有小学的教育经历。和他作为企业家的敏锐判断力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当被问到,您质疑过自己的判断吗?这位一向习惯于先思考再开口的企业家用罕见的语速给出了答案——从来没有。他不吝于将自己比作常胜将军。最有力的证明来自2008年的经济危机和欧债危机。两次动荡都被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提前察觉,迅速行动,最终成功躲过。 2016年是凤凰奖第46次颁发,曹德旺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企业家。图为凤凰奖委员会与历届获奖者的合影。 曹德旺的话语体系里,归属于佛学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这两大知识谱系的词汇高频出现,彰显着他的信仰和文化根基。曾有记者拍过曹德旺的书房,发现摆满了佛经和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他豪华别墅的门厅中,摆放了一本一米见方的硕大《金刚经》。 曹德旺有着豁达的财富观。在他的家门口,有一个象征“聚财”的貔貅雕塑,但是和传统的貔貅不一样,它的屁股上有一个洞,这是曹德旺在定制时专门请人做的改动,寓意有进有出。 自1987年至今,福耀已累计缴纳税金超过130亿人民币;A股上市以来净资产收益率达22.47%,累计分红超过140亿人民币。但自1983年至今,个人累计捐赠超过110亿人民币,捐助范围涉及救灾、扶贫、教育、文化等各方面。2011年,曹德旺捐出名下3亿股福耀玻璃股票发起成立的河仁慈善基金会,开创了股票形式支持社会公益的先河。 对话部分: 提问: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有感受到改革开放在个人发展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曹德旺:我是改革开放起来的第一代企业家,见证了改革开放,我是解放前出生的,成长在解放以后,我承认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我感到自豪,但遗憾时间太短,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取消票证是1995年,之前买什么都是凭票,到现在才23年时间,太短了。我们现在已经解决了温饱,还需要时间沉淀文化,要继续努力。 2009年5月,曹德旺先生从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代表中脱颖而出,荣膺“安永全球企业家2009大奖”,成为该奖设立以来首个华人得主。 提问:在整个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您是如何抓机会的?有什么经营的秘诀可以分享一下吗? 曹德旺:其实我是最没有成绩的人,因为我40年坚持只做一块玻璃,现在虽然成为全球最大,但还不算全球最强,人家都是二三百年历史,我相信他们虽然量没有上去,但是技术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强势。工业3.0,自动化我赶上了,但是我们还需要一定的努力。 提问:是什么让您坚持40年去做这块玻璃? 曹德旺:我是佛教徒,对中国的古文化信仰一直很坚持,也很崇拜。我认为从商要应该有四个自信,第一文化自信,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哲学,履行商道,做生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做玻璃很自豪,过去40几年来我不唯利是图。有一次在工厂看到一个员工拿一块玻璃出厂,中午十二点,那个员工说这块玻璃是买的有发票,我跟他讲要拿去包装否则不能拿出厂,员工说包装要收20块钱,我说你拿去包装,我这次包装不收你的钱,他说你为什么这样跟我过不去,我说不是,这不符合出厂标准,我说你这样拿出去破了怎么样办?员工问你不是卖出去就得了吗。我做玻璃不是为了一定要赚你多少钱,我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是商道,商道就是要尽到责任,还要赚到钱,我要坚持我的主业,笨就笨到底。 第二是行为自信,1987年我在的地方很小,有人建议搬迁,我看到国家在深化改革开放,很多人告诉我政策会变,挣点钱就跑,我说这样不对。我相信会越变越好,我没有做错事,不会出问题。 第三个是能力自信,就是你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周边的事情来判断中长短期的结果,如果有这个能力的话,就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没有这个能力的话,就像开车一样,发现危险就来不及了,要高度警惕,要兢兢业业。 第四是政治自信,发展企业必须相信政府,长期和政府步调保持一致,不做违法犯规的事,不侵犯员工、供应商、消费者的利益。要真正学会敬天爱人,不犯天条,不犯众怒。此外要有感恩之心,有跟社会分享的胸怀,才能做更大的事情。 企业家必须坚持以上四个自信,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做,就不会前怕狼后怕虎。 提问:如何把握发展速度? 曹德旺:发展太快不行,有钱还要会做,做了有经验,我们有自己的研发工程研究院,我们是去给全球汽车厂配套的,我们去美国卖玻璃,报价抓住真实成本,我的同行业也很认可我。 提问:中国当代的企业家的精神是什么? 曹德旺:我非常反对只挣钱的唯利是图的,我们的祖宗告诉我们,企业家必须做到义利相济,做到一视同仁,尊重天下人,中国人很多只顾挣钱,不顾危害。 提问:您怎么定义成功企业家的标准? 曹德旺:企业家起码必须能够坚持三个原则,一个是国家会有你越来越强大,国家需要你,第二个,社会会因为有你而进步,社会需要你,三,人民会因为有你而富足,人民需要你。如果不做国家需要、社会需要、人民需要的东西,就赚不到钱。在发展的同时,要兼善天下,要想成为企业家是有一个过程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罗豪才名誉理事长、国务院侨办李海峰主任、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叶继革及集团董事长曹德旺为河仁慈善基金会揭牌 提问:福耀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或者会遇到什么比较大的一些困难? 曹德旺:做企业时会碰到什么挑战呢?就是每天这个问题解决,那个问题跑出来,和这个瓢按下去那个葫又上来一样,如履薄冰,企业家要坚守在岗位上的,现在还如履薄冰,如果没有这种意识不行的。 提问:您希望在下一个十年达到什么目标? 曹德旺: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三到五年时间,让传统玻璃更新换代,做优秀的玻璃。过去十年发展速度像搭着航天飞机,希望未来十年也是。 提问:近几年一直鼓励“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您对新一批的创业者有什么建议? 曹德旺:创新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什么都没有做过创什么新?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包括管理,制度条例创新等等。 (图片来源:福耀玻璃工业集团) 【时代背景】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创立于1987年。 那一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详情]
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柳传志——把技术成果变成生产力(改革先锋风采) 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赵永新 “改革开放让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真正发挥出来!”回顾30多年的高科技产业化之路,74岁的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柳传志(见图,资料照片)很是感慨:“改革开放40年,我见证了中国的IT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见证了中国从相对贫穷、封闭变成今天这样开放、富强,感到非常自豪!” 上世纪80年代初,柳传志所在的中科院计算所的主要任务是闷头做计算机样机,做完一个搁在那儿,再做第二个,为的是“跟上世界先进水平”。 1984年,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周光召从国外考察回来,提出了“一院两制”:“一制”专门做基础研究;另“一制”做应用研究或者技术开发,鼓励科技人员走出象牙塔创办企业,把手中的技术成果变成生产力。 “那时候很多大科学家不愿意走这个路,我就想试试。”柳传志回忆说,“一是我确实觉得成果做完了就那么放着不甘心;二是我觉得自己还是有能力在应用领域做出点事的。” 就这样,1984年11月,在中科院计算所传达室的一间小平房里,柳传志和10位同事用计算所的20万元资金创办了联想前身——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改革开放的大潮波翻浪涌,柳传志带领一帮“弄潮儿”愈战愈勇,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 1990年,联想自有品牌微机“286”正式在国内市场推出; 1997年,联想电脑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首次位列榜首; 2004年,联想集团并购IBM全球PC业务,进军国际舞台; 2013年,联想集团个人电脑市场份额跃居全球第一…… 弹指一挥间,昔日的小树苗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如今,联想控股已是总资产超过5000亿元、中国领先的多元化投资控股公司,不仅成功实现了高科技产业化、打造出联想集团这样的IT高科技企业,还通过“战略投资+财务投资”双轮驱动的业务模式,打造了君联资本、弘毅投资、联想之星、神州租车、拉卡拉、正奇金融、佳沃集团等多个行业领先企业,演绎了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传奇。 “改革开放的历史像是一本书,是一页一页装订而成的。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不可能一蹴而就。”柳传志坦陈,中国在高技术领域还有很多技不如人的地方。“通过这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把能量积蓄起来了,后边就该有更大的突破。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我们就会不断地提高眼界、不断超越,向着更高的目标挺进。”[详情]
以改革开放姿态接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在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人民日报 四十载必由之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再出发使命必达,“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发展大势,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以改革开放的姿态接力奋斗,开创美好未来。 四十载春华秋实 勤劳智慧勇气创人间奇迹 “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我们为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中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引发广大知识分子的强烈共鸣。 6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德森,是我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1977年的那场考试,唤醒了正在乡下插队的他尘封已久的“大学梦”,也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轨迹。 “改革开放40年来,制度枷锁被打破,人的活力被激发,个体命运在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得到了自我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开放40年光辉历程的总结回顾,令这位水声专家心潮澎湃。 “我很庆幸,找到了奋斗一生并为之骄傲的事业。”他说,改革开放创造的宝贵机遇,鼓舞激励着一代代人奋发向前,在各领域勇立潮头。 18日,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的载人深潜技术专家叶聪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6年前的他,曾驾驶“蛟龙”号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7020米深的海底,在世界载人深潜的榜首上刻下中国人的名字。 “改革开放伟大时代,见证了中国载人深潜从默默无闻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也见证了中国科技从‘跟跑’到‘并行’再到部分‘领跑’的飞跃。正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秉持改革开放精神,用勤劳、智慧、勇气,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叶聪说。 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全面深刻总结,令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倍感振奋。“得益于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所释放出的摄人心魄的力量,我们亲历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刘俏表示,40年来,中国建成了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产业集群,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万里之外的“象牙海岸”,中国援科特迪瓦农业技术组水稻专家张勇正在为当地人传授农业知识。近年来,中国农学家已为该国培育出10余个水稻新品种,其中更有4个新品种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中国品种”。 “40年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惠及全球,为许多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我们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张勇说。 近几日,贵州安顺市文联主席姚晓英正在酝酿筹办一场文学新人成长与文学作品繁荣座谈会,期待培养更多新锐作家,促进当地文学发展。 “对贵州来说,艺术担当就是当前的精神动车组。”姚晓英说,改革开放40年,艺术园地中的物种缤纷、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得到实践,百姓的文化生活与权益保护在电影院、摄影采风的画面中得到彰显,这些无不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阐述。 重实干奋发有为 蹄疾步稳行康庄大道 改革先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探索者林毅夫,是40年经济腾飞的见证者、研究者、推动者。在他看来,荣获改革先锋称号,更体现了一种责任,既是对过去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改革开放这40年,是一个理论创新的阶段,我们应该感谢这个时代。”林毅夫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理论创新”,我们只有脚踏实地,扎实研究,不断总结过去经验,洞察潜在机遇和挑战,才能掌握主动,切实找到解决问题、克服挑战的根本办法。 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西藏民族大学学生益西桑布深有体会。 “我感受最深的便是教育政策给西藏带来的福利。这些年,我们实行直到高中毕业的15年免费义务教育,各类助学政策,让偏远地区孩子求学的梦想照进现实。”益西桑布说,这些都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飞速发展,得益于党中央对西藏的关怀。他期待着毕业后尽快回到家乡,努力在新时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西安交通大学科技扶贫博士团成员林舒进,曾在陕西安康市平利县参与扶贫工作。他充分发挥自己市场营销专业的优势,帮助当地农民销售农产品,组建扶贫产品众创联盟。“总书记在讲话中再次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员令。我非常愿意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贫困群众多做些实事,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外科大楼,副院长、肝脏外科主任夏强刚刚顺利完成两台儿童肝移植手术。 “总书记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正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工作准则。”夏强表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老百姓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技术、完善服务,挽救更多的生命,为保障群众健康不断努力。 四处奔波寻找案件的突破口,帮助农民工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公益律师于帆,10年来义务为农民工和贫困人员“代言”,为那些陷入无助的困难群体点亮希望之灯。 “总书记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郑重宣示,让我更加坚信公平正义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温暖阳光。我愿意用自己的余热继续为广大的农民工朋友服务,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于帆说。 勇担当再书华章 信仰信念信心聚磅礴力量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聆听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人们看到改革开放40年一路走来的辉煌,更看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美好未来。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改革开放的未来,就掌握在我们青年人手中。”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硕士一年级学生李蕴洲坚定地说。专注于智能机器人研发领域的他,已在全国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频频斩获大奖。 在即将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云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严婷眼中,“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不仅是改革开放的精神写照,更应是每个青年人与生俱来的气质。 “不怕吃苦、不畏艰辛、不惧挑战”——严婷用3个“不”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提出了要求,立志成为一名全能型、创新型记者,坚持为人民做新闻,用奋斗礼赞青春,为国家贡献力量。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字里行间,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宏光看到了40年一路走来的自己,更激发了新时代继续前行的信心与动力。 “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不言自明。此时,信仰、信念、信心就是我们的‘加油站’,让我们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继续勇立潮头、奋勇搏击,凝聚起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磅礴力量。”陈宏光说。 这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每段路程都有艰巨的任务,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在伶仃洋上“作画”,在大海深处“穿针”——经历了14年设计建设的港珠澳大桥,已成为世界交通建设史上的新标杆。 如今,上万建设者用青春、热血、智慧和汗水浇筑的大桥“由建转营”进入“下半场”。畅想未来,全程参与港珠澳大桥研究设计工作的大桥管理局副局长余烈信心满怀:“我们正在谋划智慧运维,通过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创新,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续写改革开放新的更辉煌篇章。”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详情]
前进路上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重要讲话 人民日报 本报评论员 善于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也是我们党推动工作的制胜法宝。 “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全局、战略的高度,深刻总结40年宝贵经验,并将其概括为“九个必须坚持”。这些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1978年至今,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确的,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4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不仅创造了人间奇迹,更积累了宝贵经验。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这“九个必须坚持”,是对40年改革开放规律性认识的成果,把我们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也为我们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系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今天,用好“九个必须坚持”这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就要深刻认识其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九个必须坚持”,既总结历史,更指向未来;既是理论指导,更是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贯彻落实“九个必须坚持”,不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能流于表面、上下一般粗,而是要坚持“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把“九个必须坚持”同新时代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同解决现实矛盾问题结合起来,同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结合起来,同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以更大决心、更大勇气、更大力度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 哲人说过,“经验是永不停歇的播种机。”40年改革开放,我们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创造了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人间奇迹。改革开放再出发,坚持好经验、找到新办法,我们有信心创造新的更大奇迹。[详情]
(来源: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 黄怒波|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 一 改革开放四十年了,这也是人生中最主要、最精华的一段岁月。我们父辈的四十年,是在艰难和沉重中度过的。我们的后来者,就是现在这些如狼似虎的创业者们。他们必将有不知该怎么形容的辉煌的四十年。但是,我庆幸我活在了这个四十年中。因为,它是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一个民族终于崛起的四十年。 在四十年刚刚开始的时候,下海的人都被称为“商人”或是“个体户”。这是当时的社会对社会阶层一种新的分类方法。现在回想起来,它有一种略带怀疑以及不纯洁的社会情绪。这也是我要从中宣部出来下海之前再三犹豫的原因。当时的体制,权力色彩浓厚,与之配套的是“铁饭碗”。下海当商人,一夜间就失去了权力的保护和供养。这在我的心头造成了巨大的不安和压力。从办公衙门走出来,放下了笔杆子,去和贩夫走卒周旋,开口闭口都是那“肮脏之物”——钱。那时候,谈不到企业理想和社会责任。只是想着,怎么能挣到钱,能养家糊口。所以,当能多卖出一盒名片和倒卖一吨钢材时,心中的成就感就油然而生。 当遭遇种种白眼之时,难过之余,就拿孔子来说事。我在心中对自己说:知道吗?孔子最优秀的弟子之一,就是商人子路。他能周游列国,靠的是子路的钱财打理能力。有时候,心情太糟糕了,半夜睡不着,借酒消愁也没用,我就会爬起来看书。看什么书呢?最喜欢看的是佛祖释迦摩尼成道的故事。佛祖历经了千难万险,最后在菩提树下顿悟。站起来后,第一个遇到的就是两个商人。商人们为他的佛法所感化,也为他献上了供奉。自此,佛门的人能够弘扬佛法,都是靠着世人的供养。每每重读这个故事,就觉得做商人也是挺光荣的。 在改革开放的后半期,学者们开始把商人称为企业家了,这可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企业家的称号是市场经济的代名词,从它引申过来就是企业家精神。当一个社会需要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时,从商人变成企业家就是一个人人生中的脱胎换骨之大事。 现在想起来,子路和那两个供佛的商人,都应该称为“企业家”。因为,他们都是知识的供奉者,都承担了社会责任,都让血淋林的金钱涂抹上了神圣的光环。既然,都被称为企业家了,在这四十年当中,我们这些打拼的人,就都背上了企业家精神的重负。为什么呢?因为你必须表现出破坏性创造的精神来。在这个意义上,只要社会给一点缝隙,大家就会钻过去,不放过任何机会。无论经济危机和宏观调控压力有多大,大家都宁死不屈。那些倒下的人就不说了,但走过来到今天能写这封信的人,肯定都是伤痕累累。但是,也都是心怀感恩。最近,我常常想,如果再从头来四十年,我会更不犹豫地脱离体制。因为,这个时代太伟大了,我不能被落下。 不管是房地产业还是旅游业,我们进入的都是重资产行业。付出的代价就是在一个新经济的时代到来时最先被清零。但是这种清零,让我们的四十年的生存环境更加纯净。因为,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没有过的精彩时刻,我们赶上了。这也是必须向这伟大的四十年写一封致敬信的原因。当然,这个民族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向这过去的四十年写一份感谢信。但是,我们最应该写。因为,在这四十年的国富民强的财富积累过程中,我们,是弄潮儿。 二 其实,这也是写给自己的信。小时候,在黄河边的荒草河滩上撒野,总会看到一条条小渠、一洼洼积水,蝌蚪、青蛙、鱼儿都在里边游动。但是,最爱捉的还是泥鳅。为什么?因为泥鳅难捉。滑溜溜的身体、结实紧凑的肌肉、小小的眼睛、尖尖的嘴巴、还有两条神奇的小胡子。你握住它时,十有八九它会七扭八歪的逃走了。但是,捉一口袋泥鳅回家绝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大人会训斥,说泥鳅不好吃。下海经了商,经常就想起这些被嫌弃的泥鳅来。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论坛,当时轮到一位国企的老总发言。他基本眼睛不看众人,讲的都是让我们瞋目结舌的投资额度,发完言就昂头而去。我自惭形秽,看着他,突然想明白了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我们这些做民营企业的,也就是个小泥鳅。看台上那位趾高气昂的演讲者,怎么看都是一副鲤鱼要跃龙门的姿态。这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于后来一直拿泥鳅自嘲。 但有一天,有一位我很尊敬的一直为民营企业撑腰呼吁的长者在演讲中说,要把市场经济搞活,就需要民营企业。为什么呢?因为民营企业好比一汪死水里的泥鳅,是搅局者,能把市场激活。听完我的心里就舒服了很多。是的,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在每一个行业当中,都有鲤鱼跃过了龙门。但是,没有跃过去的也不赖。同样,混水里折腾的泥鳅也为这四十年的惊涛骇浪的兴起做出了贡献。 这四十年中,下海做企业,我心里一直不平静。泥鳅这个形象像一个魔咒一直禁锢住了我的心灵。作为民营企业,最好别抱有鲤鱼跃龙门的奢望。不要为此去赌,去铤而走险。要有勇于敢做泥鳅的精神。这就是说,一直要不安分、要搅局、要顽强的生存下去。当然了,从另一个方面讲,在这四十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巨变,经历了一个精彩的人生。但是,也有遗憾。遗憾的是这个社会更世俗化了、更功利化了、经济的发展也更无情了,泥鳅们的日子更不好混了。 去年的夏天,我回到家乡宁夏。在黄河边的一个饭铺里,老板端上了一道菜,那是一大方块冒着热气的卤水点的老豆腐。旁边是一碗醋泡的辣椒、蒜泥。我问老板,咱这宁夏的豆腐一向是冷着吃,怎么你把它蒸了端上来?那老板笑而不语,顺手拿起菜刀把豆腐从中间切开,让我大为吃惊的是,这个豆腐中间钻了六七条泥鳅,都被蒸熟了。老板说,你刚说这豆腐贵,你现在知道了吧,卖的是泥鳅,不是豆腐。我很诧异,这豆腐光溜整齐,泥鳅怎么钻进去呢?老板说这是一道传统菜,叫泥鳅钻豆腐,做法是:把泥鳅先放在水盆里两三天,不喂食,让它把肚子里的脏物都吐干净。然后,拿一块豆腐放到锅里,倒满冷水,就可以把泥鳅放进去了。当泥鳅欢快的绕着豆腐游时,水就被加热了。水温越来越高时,泥鳅的倔强劲就上来了,一个个把整个身体扎进豆腐里。等到豆腐煮老了,泥鳅也就熟了,一道菜就成功了。那老板看不出我心里有鬼,一个劲儿劝我下筷子。但我心里很难过,因为市场经济转型的时刻正如火如荼,这一个个做企业的都像这冷水锅里的泥鳅。 宏观调控的力度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高,转型的压力就把人逼进了大气氛的豆腐里,一个个变成了胜者的美味佳肴。这就是做企业的挑战。这也是在这四十年中,大家丝毫不敢懈怠的原因。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压力,逼迫一代企业家成长起来。所以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我觉得可以从一个泥鳅的角度写一封信,说的就是——祝福那些跃龙门的,但是,千万不能忘记那些困在池塘里的泥鳅。 三 伟大的四十年,哺育了一代优秀的企业家,也留下了财富与公平的争论和疑问。经济学家们时而不屑的将“企业家们”贬为“商人”,时而又恩宠地在下一个论坛把“商人”尊称为“企业家”。以至于纵观天下,似乎企业家如群星灿烂。但是,社会给企业家们不断加码,加上越来越重的社会责任要求有时候我就想:“在商言商”,我们好好的把商场的活干好,把经商的手艺炼好,不是挺好的吗,但为什么总还有那么多的非议和争论? 在这四十年之际,我带着这个不解回想自己的企业之路。再回头看看四十年前刚出发的时候,就突然明白,是这个社会变化太大了,时代发展太快了。过去的一切的经验都在重新建构,社会已经从财富的追求上升到了对公平的追问。因此,做企业的是熬过了这四十年。但是回首往事,在为能生存到今天而捏了一把汗心有余悸时,也要对自己的经营历程复个盘。那就是要看到有多少事是必须悔恨的、有多少错误是不能再犯的,这是一种精神涅槃之路。悟出的道理最好是:在这四十年之际,写完这封信不是人生篇章的总结,而应该是一个新经济时代的“新泥鳅”诞生。把那副“英雄到老终归佛,名将还山不言兵”的条幅从墙上摘下来,卷起来,把自己的四十年清零,再出发。因为,下一个四十年更精彩。 遵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之邀,谨以此信向四十年致敬。[详情]
从23个感叹号看40年砥砺奋进 从1978年到2018年,40年风雨同舟,40年披荆斩棘,40年砥砺奋进。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开放作了深刻阐释,细读新华社播发的讲话全文,23个感叹号贯穿其中,掷地有声,振奋人心。 讲话开篇高度评价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回顾改革开放40年历程,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用了10个“始终坚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坚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10个“始终坚持”,每一段都以感叹号结尾,高度概括了党引领亿万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创造的人间奇迹。 “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讲话连用3个感叹号,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迎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创立、发展到完善;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3次伟大飞跃。正是这3次“伟大飞跃”,使得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我们为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中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讲话连用5个感叹号为全国各族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力喝彩,赞颂为改革开放作出贡献的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代表。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再次强调党中央对台大政方针和原则立场。他指出:“我们有坚定的政治决心和强大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祖国的神圣领土一寸都不能分裂出去!” 讲话最后发出铿锵有力的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代江兵)[详情]
今年这次历史性讲话,最高领导人这一用词意味深长! 来源: 牛弹琴 (一) 2018年,不用多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 在这非同寻常的一年,最高领导人发表了很多次重要讲话,但12月18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又毫无疑问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 甚至可以这样说,这是在一个特别重要的节点,特别重要的人物发表的一次特别重要的讲话,传递出很多意味深长的信号。 看到不少媒体整理了10句、16句等金句,但坦率地说,很多堪称警句的话,远远不止这些。但其中有一句,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广泛传播和讨论,就是这一句: 改革开放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未来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 关键词:惊涛骇浪。 尤其让人关注的,则是前面还有一个修饰词:难以想象的。 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这到底指什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这么重要的一次讲话,这么醒目的一句话,肯定不会是随随便便就拟定的,必定有着相当深刻的内涵。 (二) 这不是一个生僻词,但什么是惊涛骇浪? 成语词典里,一般的解释是: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遭遇或艰难的考验,也形容海浪汹涌的可怕情景。 这个典故,出自唐朝田颖《玉山常文集·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此所经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 宋朝大诗人陆游《剑南诗稿·长风沙》有这样一句话:“江水六月无津涯,惊涛骇浪高吹花。” 这用的基本都是本意,汹涌吓人的浪涛。 其实,对最高领导人来说,他应该也不是第一次引用这个成语,尤其在2016年,用得相当密集。 简单查了一下,2016年9月4日,他在G20杭州峰会致开幕辞时,其中有一句话就说: 只要我们坚持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就能够克服世界经济的惊涛骇浪,开辟未来增长的崭新航程。 一个月后,在北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他讲话中也有这么一句: 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我们党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在血与火中趟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不到一个月后,他前往拉美访问,在抵达秘鲁前夕,在秘鲁《商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也有这么一句话: 中秘有着传统友好关系,两国交往源远流长。早在400多年前,中国人不畏惊涛骇浪,开辟出跨越太平洋的海上丝绸之路,自此两国往来络绎不绝。 如果再早一些,在2005年,他还是浙江省委书记时,提到“红船精神”,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在惊涛骇浪不断的革命大潮中,红船在升腾,共产党人的信念也在升腾。 在这几次引用“惊涛骇浪”中,12月18日大会上提到的“惊涛骇浪”,显然最为外界瞩目,尤其是前面还有一个修饰语: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 坦率地说,在以往的领导人讲话中,会对挑战困难风险发出警告,甚至不乏一些重话,但像这样的重话,这么坦率,这么直接,这么严厉,还是非常非常罕见的。 (三) 非常之时,非常之话。 如果没猜错的话,这样一句重话,应该是一种警示,背后是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 2018年,之所以被认为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就是因为在这一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事件,甚至有些确实超乎人们预期。 譬如,贸易战。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贸易战,这么大规模,这么激烈程度,以前从没有见过;虽然目前已有缓解的迹象,但毕竟还没有完全解决,即使暂时解决了,也不排除出现新的波折。 譬如,改革。改革已到了深水区,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40年前,改革开放伊始,就有“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悲壮;40年后,何尝不是如此,必定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者,必然是障碍重重。 而且,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然百年未有,而且是大变局,那肯定有很多的挑战和凶险,这是你想躲也躲不过去的。 惊涛骇浪不仅可能,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也存在可能。 但预见到这样糟糕的结果,应该还是为了更好的应对,避免这种极端情况发生。 这其实也是一种底线思维。 或者,可以这样说,凡是有底线思维,常怀忧患之心,才是更稳重,更清醒,更自信的表现,有备才能无患。 事实上,在12月18日的重要讲话中,谈到了40年的伟大成就,但更引人瞩目的,在我看来,还是这种忧患意识,比如: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 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 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 行百里者半九十,走到今天这一步,中国已没有退路,只能继续向前。 当前国际斗争深刻复杂,一些国家也别妄想,中国决不会放弃自己正当权益。 这些话,其实都很有针对性。大家自己体会吧。有关国家,也无妨自我反省一下吧。 谈到忧患意识,1000年前苏东坡在《晁错论》中就曾这样警告: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最高领导人应该很喜欢这一句话,他在讲话中也多次引用。简单翻译就是:天下的祸患,最难以解决的,莫过于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却存在着难以预料的隐患。 一部中国历史,有着太多的类似教训: 唐代开元盛世,玄宗却丧失进取心,骄傲怠惰、沉溺享乐,终致“安史之乱”。 清朝康乾盛世,朝野却扬扬得意于文治武功,奢靡腐化、放松吏治,转而走向嘉道中落,随后就是中华民族屈辱的百年了…… 现在,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确实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决定了未来绝对不会一帆风顺,真可能出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正视这种挑战和风险,才能更从容更淡定地加以应对。 相反,如果飘飘然已经取得的成就,昏昏然不知道还存在的隐患,行事不冷静、不理性、没有谋略,一旦惊涛骇浪袭来,那就真可能是一个历史性的遗憾了。[详情]
继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 全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作者:熊锦秋(财经评论人)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资本市场是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成果,从1990年上交所和深交所成立,到目前已经历28年发展历程;截至12月18日,A股上市公司总数量3573家、总市值45万亿元,新三板挂牌企业10736家,28年累计实现股权融资12.57万亿元。资本市场充分发挥直接融资渠道作用,为我国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强大资金支持,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信贷,不仅导致资金配置效率较低,且推高了企业的杠杆率,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的风险隐患。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投资者直接面对资金需求方,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和杠杆率,投资风险和收益由投资者自己承担,减轻了银行系统和宏观经济的运行风险。 资本市场还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成千上万投资者成为公司股东,由此公司的资金使用、资源配置,自然受到广大股东的监督,自然会更加贴近市场的内在需求,由此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 40年来,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凸显,为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奠定基础。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市场的作用被置于越来越高的地位,资本市场作为市场的高级形态,未来在资源配置中理应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资本市场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从成立开始,自身也一直在进行各种改革开放实践。近几年的改革,主要包括股票发行、再融资、并购重组、退市、减持等制度改革方面,促进了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正在逐渐完善和扎实。对外开放方面,主要包括实施QFII、RQFII制度,先后开通“沪港通”、“深港通”,随后A股被纳入MSCI、富时指数等,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尽管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取得了不小成就,不过有些问题还是应该引起重视。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直接融资比重仍然过低。资本市场包容性有待提高、门槛过高,上市公司家数远低于印度等国,间接融资比重仍超七成。二是没有实现投融资两端平衡,投资者回报仍然较低。2017年只有600多家上市公司股息率超过一年期定存利率(1.5%),更多上市公司分红低于这个指标。三是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仍然不够。截至2018年3月,A股外资持股12016.33亿元,占总市值不到3%。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要充分发挥我国资本市场的作用、大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就必须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力度。 首先是要推动注册制制度改革。在注册制下,公司发行证券的权利是自然取得的,只要在发行申报后法定时间内未被证券管理机构拒绝注册,发行注册即为生效,监管机构不对企业的资产价格和投资价值进行判断和背书。注册制改革的核心在于理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政府部门的着力点在于事中事后监管,这更有利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未来科创板将率先实行注册制,在取得经验基础上,可分步稳妥在资本市场推广。 其次,要增强投资者的获得感。要进一步改革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增强中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上的话语权。同时,还要适当增强上市公司分红政策的强制性、上市公司分红的主动性。回购也视同于分红,且可为投资者规避红利税等负担,交易所在征求意见之后应尽快正式出台回购新规,指导上市公司依法依规开展回购。 第三,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改革完善A股法律规则,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适时进一步放松外资投资A股比例等限制。此外,还要推动沪伦通尽快实施,在A股市场引入境外证券品种,甚至可允许治理规范的境外企业直接在A股上市,增强A股的包容性。[详情]
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习近平在主席台向全场致意 新华社图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回望40年的来路,大开大合,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启示和实践经验,他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他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的十个“始终坚持”,三个“充分证明”,三个“伟大飞跃”;并承前启后,以九个“必须坚持”,为下一轮更伟大的变革指向定航。 “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我们为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中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习近平表示。 “砥砺人心,催人奋进!习主席的讲话视野开阔、情感深沉,饱含思想智慧,为国家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岛各界联合会会长蔡毅在听完讲话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伟大飞跃 从1978年12月18日,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拉开一场与此前截然不同的时代大幕。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艰难的岁月中,邓小平同志的决断却像明灯一样,指引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前路。 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习近平指出,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不断发生着变化。 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3679亿元,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 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 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超过4万亿美元,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198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超过147倍,对外投资实现从零到千亿美元的飞跃,中国已成为130多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9万亿美元。 同时,我国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高铁里程居于世界首位,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世界级工程先后落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飞机翱翔天际,民营航天多点开花。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国富民也富。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 52%,上升40.6个百分点。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 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 7岁。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指出。 他指出,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断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始终坚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确的,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40年实践也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关键一步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 40年的深刻变革,重塑了中国人民的面貌,重塑了中华民族的面貌,重塑了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重塑了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让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有了更多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40年宝贵经验指引我们,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看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开放将面临新变化、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通过总结实践、展望未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同时中国的体制框架也基本成型,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未来经济发展和改革方向清晰明了,在新阶段,经济发展要求高质量,拒绝粗放经营,拒绝环境污染。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推进经济发展成为必然选择。同时,改革开放需要全面、均衡、整体推进,中国需要在新的改革开放条件下,培育新的发展模式,从过去投资带动、出口导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向内需带动、消费引领、中高档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带领中国迈向发达的现代化国家。”马晓河指出。 接下来,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一跃”就在眼前。 40年中国改革开放大潮,闯峡口、扬激流、育沃野,浩浩汤汤,义无反顾,奔向更加壮阔的航程。[详情]
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题:中央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答记者问 12月18日上午,中央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会上隆重表彰了100名改革先锋和10名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引起了热烈反响。为此,记者就评选表彰有关情况采访了中央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 问:请介绍一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杰出贡献表彰工作的总体考虑。 答: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党中央决定,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表彰一批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对受表彰个人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对受表彰的外籍人士颁授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这次表彰是中央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选树褒扬改革先锋模范人物,用鲜活的事例讲好改革开放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充分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全社会致敬先锋,见贤思齐,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汇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磅礴伟力,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问:“改革先锋”称号和“中国改革友谊奖章”名称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先锋是改革开放杰出贡献表彰对象勇立时代潮头、敢为人先,奋力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标志特征,使用“改革先锋”名称主题鲜明、寓意深刻、易于传颂。关于“中国改革友谊奖章”,按照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及相关政策法规规定,目前国家对外籍人士表彰的名称有“友谊勋章”“中国政府友谊奖”等,形成了功勋荣誉表彰体系的“友谊系列”。为体现外籍人士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友好态度、合作意识和所作贡献,表彰名称中含有“友谊”字样更为鲜明。 在奖章设计上,也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改革先锋奖章以“春华秋实”为设计主题。累累硕果象征改革开放40年的丰硕成果,迎风飘扬的旗帜诠释获奖者砥砺奋进、披荆斩棘、阔步前行的先锋精神,丰碑象征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编织的中国结寓意全国人民携手并肩,众志成城,共同编织“中国梦”。中国改革友谊奖章以“友谊之春”为设计主题。牡丹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以绽放于春天的牡丹花寓意国际友人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繁荣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编织纹和蓝色丝带象征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融与合作。指针和橄榄枝意指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下,继续走和平开放的发展道路,诚邀国际友人参与中国改革开放新征程。 问:请介绍一下受表彰改革先锋的基本情况。 答:这次表彰的100名改革先锋,为推动改革开放作出了杰出贡献,发挥了突出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人民群众的优秀代表。一是政治素质较高。表彰人员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其中,担任过“两代表一委员”的人数近60%。二是具有鲜明的导向性。每名人选背后,都有一段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彰显了改革开放鲜明特征,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先进性、示范性。三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各省(区、市)、港澳台和改革开放主要领域均有人选,涵盖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各个方面。既有领导干部,又有基层一线人员;既有理论工作者,也有实干奋斗者。四是结构比较合理。改革开放前沿地区人选数量相对较多;经济、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农业农村、脱贫攻坚、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政法战线、纪检监察等领域人选数量较为合理;性别、民族、职务层级、在世与已故、地方与军队、国内与国外等人选的比例比较适当;基层一线的实践奋斗者占有较大比例。五是荣誉基础较好。受过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的占近90%,其中国家级表彰奖励和军队功勋荣誉获得者占近60%。 特别要说明的是,港澳同胞同内地人民一样,都是国家改革开放伟大奇迹的创造者,发挥了投资兴业的龙头作用、市场经济的示范作用、体制改革的助推作用、双向开放的桥梁作用、先行先试的试点作用、城市管理的借鉴作用。这次表彰的改革先锋人选中有5名港澳同胞,都是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香港、澳门地区杰出代表,充分体现了香港、澳门在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独特地位、重大贡献和不可替代作用。 问:这次表彰专门设置了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答: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进程,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怀、拥抱世界。40年来,许多国际友人长期致力于促进中外交流合作,深度参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为支持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为感谢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支持和帮助,这次表彰专门授予10名外籍人士中国改革友谊奖章,既包括开启与我国国际合作新纪元的政治家,率先参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企业家和专家,也有一直倡导并推动中外经贸、人文、体育合作的国际组织知名人士,还有致力于向世界讲述当代中国的国际友人。他们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支持者、贡献者,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 问:这次受表彰人员中,已故人员占了一定比例,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答:这次表彰是党中央、国务院开展的第一次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专项表彰,表彰对象是40年来为推进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标志性人物。评选过程以改革开放各个阶段为坐标,遴选出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杰出代表,既有改革开放初期的开创者,又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积极践行者,生动展示了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波澜壮阔、开拓创新的改革开放史。因时间跨度较长,一部分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探索者已经去世,一部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以身许党许国。这次表彰的改革先锋中已故人员占27%,真实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奋斗足迹,彰显了改革精神的时代内涵,是社会历史前进的生动写照。他们为我国改革开放所作出的历史功绩,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问:请介绍一下受表彰人员是如何产生的? 答:党中央高度重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杰出贡献表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听取汇报,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为评选表彰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央专门成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表彰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加强对表彰工作的组织领导。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荐改革开放杰出贡献表彰人选的通知》,明确了人选的推荐范围、标准条件、评审程序,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工作要求。评选严格遵循党和国家表彰奖励法律法规,紧紧围绕选全选准选好表彰人选,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以推进改革开放的功绩作为衡量标准,坚持严字当头、实字托底,严格把关、宁缺毋滥,确保受表彰人员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一是提出拟推荐人选。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表彰人选推荐工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安排,成立了本地区本部门推荐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严格按照中央明确的政治素质过硬、为推动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遵守宪法法律、道德品质高尚等四个方面的条件,聚焦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全国具有标志性意义、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个人,在广泛听取意见、充分酝酿、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共提出了拟推荐人选536名。 二是初审。领导小组办公室请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20多个相关部门,对本领域人选进行归口评审和排序,作为比选择优的重要参考。梳理近6万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级表彰奖励和军队功勋荣誉获得者、全国重大宣传典型。通过反复比选,调整优化,领导小组研究确定了初审通过人选。 三是确定推荐人选。按照中央要求,各推荐地区和部门认真对初审通过人选组织开展考察、征求意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或者党组会研究正式推荐人选并公示。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就人选征求了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的意见。 四是复审。在认真审核各推荐地区和部门报送的推荐材料基础上,领导小组根据审核情况、征求意见情况等,统筹考虑研究提出了复审通过人选,于11月26日至30日对拟表彰人选基本情况和简要事迹进行全国公示。 五是党中央决定。根据全国公示情况和有关地区部门反馈意见,领导小组研究提出了100名改革先锋和10名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表彰建议人选,报中央审批同意。 问:人选推荐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情况如何? 答:这次评选表彰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扬民主有机统一。从各地区各部门推荐评选情况看,广大人民群众对推荐评选工作表现出极大政治热情,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提出拟推荐人选阶段,各推荐地区和部门采取多种措施组织发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人选推荐工作。初审阶段,领导小组办公室听取了各方面群众、老同志、专家学者的意见。确定推荐人选阶段,各推荐地区和部门深入人选所在地区或者单位,采取座谈了解、个别谈话、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并在省(区、市)、系统、部门层面进行了公示,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复审阶段,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对拟表彰人选基本情况和简要事迹进行了全国公示,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听取对拟表彰人选的意见建议。 总的来看,社会各界对这次评选表彰高度关注,纷纷来信来电,对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表达自豪之情,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期待,对开展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专项表彰给予高度赞扬,对公示的拟表彰对象普遍表示认可。大家认为,受表彰对象事迹过硬,结构合理,涵盖了主要行业领域,是各个方面的杰出代表。(完)[详情]
李东生入选“改革先锋百人名单”谈感想 称时代造就TCL要打造世界级企业 (TCL集团董事长、CEO李东生) 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会上宣读了获得改革先锋称号人员的百人名单。据《华夏时报》记者梳理,这其中科技界上市公司掌舵人有八人入选。 消费电子领域,TCL集团董事长、CEO李东生被称作电子产业打开国际市场的开拓者。美的创始人何享健被称作乡镇企业改组上市的先行者。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被评价为注重企业管理创新的优秀企业家。长虹集团原董事长倪润峰被评价为企业“军转民”实践的创新者。 而在互联网领域,联想创始人、联想控股董事局主席柳传志被评价为科技产业化的先行者,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被称作数字经济的创新者,腾讯集团董事局主席马化腾被称作“互联网+”行动的探索者,而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则被称作海归创业报国推动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 纪念大会后李东生表示:“40年间,我见证着中国经济从弱到强,工业和科技实力快速提升,国家从封闭状态走向全面开放。在此期间,TCL也从一家作坊式的地方小企业,发展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TCL近40年的成长历程,与国家改革开放同步,我深深感恩这个时代,时代成就了李东生,时代造就了TCL。” 李东生同时表示,改革开放造就了一批曾经叱咤风云的知名企业,但时代潮起潮落,大浪淘沙,经济转型,技术迭代,在不断孕育新一代企业的同时,也淘汰了落伍者。 “我认为顺势者昌,革新者强,惟坚韧实干者赢。作为与改革开放并肩共进的中国企业家,在进一步扩大的新时代背景下,我希望能继续为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打造世界级企业,助力中国向世界展示一个创新、奋进的大国形象。不负这个时代,不枉此生。”李东生说。 李东生被评价为电子产业打开国际市场的开拓者。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继1999年在越南开启全球化之路,到2004年做出大胆决定海外并购,再到“一带一路”倡议下全球化业务不断提升,李东生掌舵的TCL正在不断加速全球化进程。根据TCL集团披露的2018年上半年财报显示,TCL集团当期整体营收达525.24亿元,而海外营收占比达46.95%。 此外,历时十年先后投资近2000亿元的华星光电,其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也在全球位居第五。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目前华星光电已建立业内唯一的国家级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在印刷OLED显示关键材料、电致发光的QLED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上均取得突破。 变革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因。目前李东生正在主导TCL集团的第四次变革转型,未来TCL集团将进一步聚焦半导体显示及材料业务,加速布局多应用场景。同时,优化重组后的智能终端业务,虽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但李东生表示有信心通过业务整合与资源优化使其焕发新的活力。[详情]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王涵 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机构不断取得发展新突破。 12月18日,在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举办的“上海银行业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会上,包括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工农中建上海分行、汇丰银行上海分行、花旗银行、东亚银行等在内的12家沪上银行共议“发展之路”。 上海银行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密不可分。1978年12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上海银行业迎来了繁荣。一批国有行和股份行的分支机构,以及城商行相继在沪成立。1990年4月,随着宣布开发开放浦东的号令,外资行顺势进驻设立分行。 从1986年开始,以交通银行按股份制重组为开端,招商、中信、广发等股份行陆续成立。1987年4月1日,境内暂停营业30年的交行重返历史舞台。新世纪之交,交行在同业中率先进行股改,完成财务重组、引进外资、公开上市“三部曲”,成为第一家实现境外公开上市的中国内地商业银行。 交通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徐斌表示,在组织架构上,交行深化基层营业机构改革,强化网点展业功能;推动准事业部制改革,增强市场服务功能;整合区域经营资源,释放组织资源效率。 服务上海浦东开发的浦发银行在1993年1月开业,伴随改革开放的25年间实现了从中小型银行向大中型银行,从单一资金中介的传统银行向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金融集团迈进。1999年11月,浦发银行在上交所挂牌上市,这也是在《商业银行法》和《证券法》实施后,首家规范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25年间,从浦发的资产增速和盈利能力可见到中国股份行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从资产规模来看,由1993年最初成立时的87.54亿元增长至2018年6月末的60917.59亿元,增长696倍。从营业收入来看,由1993年末建行之初的3.37亿元增长至2017年末的1686亿元,增长500倍。从盈利能力来看,由1993年末的1.32亿元增长至2017年末的542亿元,增长411倍。”浦发银行副行长谢伟对外披露了这一数据。 与此同时,在沪开设分支行的股份行也极大支持了上海城建、企业发展。“30年来,中信银行上海分行在上海累计投放贷款超万亿,上缴利税三百亿元,极大地支持了上海的城市建设、企业发展,也为老百姓提供了优质的金融服务。”中信银行上海分行行长贺劲松如是说。 纵观外资银行在华发展进程与全面放宽的政策息息相关。早在1902年,花旗已于上海开设分行提供金融服务,2007年转制成为本地法人银行为花旗中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花旗银行(中国)副行长裴奕根表示,在深耕中国市场的过程中,积累了一批优质的目标客户。随着市场准入和业务条件逐步放宽,将有利于包括花旗在内的外资银行更全面地参与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和发展。 记者获悉,近年来,上海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合作逐步增强。仅2018年,辖内外资法人银行与中资银行新开展合作项目有102项,涉及境外债券发行、债券承销、银团贷款等多个领域,金额近4000亿元。 上海银保监局筹备组成员张光平表示,通过监管体制机制创新,引领沪上银行业改革和开放,坚持监管主责,严守防范化解银行业风险的底线。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上海银行业总资产15.1万亿元,同比增长4.6%;各项存款余额9.6万亿元,同比增长5.7%;各项贷款余额7.3万亿元,同比增长10.0%;不良贷款率0.6%。[详情]
“改革先锋”的最大成功,是在历史条件下做了正确选择 洪范 12月18日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100名为改革开放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荣获“改革先锋”称号,马云、马化腾、李书福、张瑞敏、柳传志、鲁冠球等知名企业家入选。其中马云被称为“数字经济的创新者”,马化腾被称为“‘互联网+’行动的探索者”,李书福被称为“民营汽车工业开放发展的优秀代表”,张瑞敏被称为“注重企业管理创新的优秀企业家”,柳传志被称为“科技产业化的先行者”,鲁冠球被称为“乡镇企业改革发展的先行者”,等等。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置身于改革开放40年的坐标,观看风起潮涌浪奔浪流,更让人干手机到时间沉甸甸的分量,更给人无限沉思与抵达辽远的力量。在13亿中国人当中,荣获“改革先锋”称号的100人无疑是万一挑一的杰出精英,他们能够为改革开放做出彪炳史册的杰出贡献,他们个人以及所代表的团队、企业、行业之所以能够取得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功业,除了个人勤勉敬业、艰苦奋斗、集体合作、改革开放赋予难得时代机遇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审时度势的智慧和高瞻远瞩的眼光,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和正确的历史条件下,做出了十分艰难痛苦但事后证明是唯一可行的正确选择。 以马云为例,他创立的阿里巴巴集团打造了全球最大电子商务平台,年交易额达数万亿元,成为拉动内需巨大推动力;创建互联网支付和物流体系,为中小企业打造商业基础设施,建立全球领先移动支付网络,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新型社会诚信体系;自主研发飞天操作系统,奠定我国云计算基础,等等。这些探索创新最终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无一例外都有赖于在艰苦创业过程中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在限定条件下做出的正确的选择。 以张瑞敏为例,他顺应改革发展形势,探索经营管理模式,带领海尔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跨国集团;创立“日事日毕、日清日高”OEC管理法,获得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创立“人单合一”模式,实现了我国企业管理从学习模仿到引领世界的突破。张瑞敏作为“注重企业管理创新的优秀企业家”,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引领推动了中国企业的现代化治理,这是他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做出的最正确、最有价值的选择。 还有被誉为“科技产业先行者”的柳传志,经历了完整的改革开放大潮,冲破早期制度藩篱,将一艘小舢板带向世界的舞台。作为“科技产业化的先行者”,《人民日报》给出了这样一段评语“改革开放第一代科技创业者和企业家的优秀代表。” 而近几年,特别是今年以来,舆论就联想的“贸工技战略”产生了一些争议,现在柳传志入选改革开放杰出贡献表彰对象,荣获“改革先锋”称号,更有助于人们对这一争议做出更理性的判断。有人认为,联想当年选择“贸工技战略”(以贸易打开市场,积累资金和经验,进而挺进研发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而没有选择“技工贸战略”(以技术研发推动生产和贸易,通过生产和贸易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是走错了道路。批评者由此假设,如果联想当年选择了“技工贸战略”而不是“贸工技战略”,包括联想在内的中国企业从一开始就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今天中国的核心技术必将具有世界一流的竞争力,中国企业发展必将具有超强的技术支撑和持续动力。 其实,改革开放之初,从中关村起步的高科技企业创业者并非不知技术的重要,但如果选择“技工贸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取得核心突破,将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需要长期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当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选择“贸工技战略”既属迫不得已,也有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联想曾有句广告词“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别的不说,咱们不妨设想,假如没有联想在电脑市场上强力竞争、纵横驰骋,我们很难想象,电脑能够在中国市场上以如此低成本、高速度、大规模普及开来,中国能够如此平稳顺利地进入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与马云和阿里巴巴、张瑞敏和海尔的成功一样,柳传志和联想能够取得成功,也是因为在改革开放的特定阶段,做出了“别无选择”的正确选择——通过实施“贸工技”战略,以贸易闯市场,积累资金做大蛋糕,为此后在核心技术领域加快自主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更上层楼精心布局,为决胜核心技术领域国际竞争打下坚实基础。 恩格斯说得好,“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7页,人民出版社2005年)有人假设历史如果重走一遍会怎样,假设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代科技企业没有选择“贸工技战略”会怎样,这不过是根据自己的偏好屏蔽掉历史的某些因素和力量,无视各种因素和力量之间的冲突和制约,任意裁剪和打扮历史,从而臆想出一个并不可能出现的结果。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中央表彰对改革开放做出杰出贡献的100名“改革先锋”,充分肯定了“改革先锋”们在历史条件下做出的正确选择。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止。改革开放前40年,以100名改革先锋为代表的改革者筚路蓝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每个阶段都会有各自代表性的杰出人物为改革事业添砖加瓦。这次对改革先锋的表彰,既是对过去40年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以历史的眼光看待这些先锋,才能真正发挥先锋作用,激发出更多活力。中国的未来,需要更多矗立潮头的改革先锋。[详情]
“科技产业化的先行者”——柳传志获“改革先锋”称号 来源 | 联想控股微空间 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大会,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表彰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员。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在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为表彰先进、鼓舞斗志,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同时,为感谢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支持和帮助,向阿兰·梅里埃等10名国际友人颁授中国改革友谊奖章。 其中,作为“科技产业化的先行者”,联想控股董事长、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获得“改革先锋”称号,获颁改革先锋奖章。 《人民日报》表彰名单公示时对柳传志这样评价: 柳传志: 作为改革开放第一代科技创业者和企业家的优秀代表,他立足我国本土市场,大力发展民族品牌,不断改革创新,1984年创立联想公司,在与国际个人电脑巨头竞争中赢得胜利,带动了民族信息技术企业的创新发展。制定实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带领联想并购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个人电脑业务,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积累了宝贵经验。组织实施公司股份制改造,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和众多科技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柳传志获奖后表示: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造就了联想、造就了我们。 三十四年不忘初心,产业报国 心中的那面旗帜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释放出神州大地的强大活力,北京的中关村同样风起云涌。1984年,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周光召提出“一院两制”,一部分科研人员做基础研究,另外一部分出来办企业,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时年40岁的柳传志毫不犹豫,积极响应中科院号召,去实践“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是一条注定充满了风雨荆棘的道路,但柳传志的态度异常坚定。 柳传志早年工作照 柳传志:“尽管我做出了科研成果,但成果本身不能变成生产力,让人很着急。1984年让我办企业的时候,我感到特别高兴,就是摔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 梦起“小平房” 1984年冬天,中科院计算所投资了20万元人民币,柳传志和其他十名科研人员在这里创办了联想。11个对企业和市场一无所知的人,坐在几张长条凳上,召开了这间小公司的“成立大会”。彼时,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平房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传达室,此后经年的岁月里,小平房逐渐成为了这家拥有34年历史、见证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企业“圣地”。 1984年联想创业小平房 柳传志:“小平房是寒冷的,张总(张祖祥,联想创始人之一)的那条腿就是在那里冻坏的;但小平房又是温暖的,因为注定要成长出中国计算机的参天大树。” 进军香港 理想与现实间的距离,考量着一个人的坚韧与智慧。 创业没多久,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科技人员手里的20万元创业资金就被骗走了14万。没有钱,没有经验,如何带着大家首先活下来,是摆在柳传志面前最现实的问题。于是,从代理分销做起,学习什么是市场,怎么做管理,通过贸易积累资金和办企业的经验,而心中研发生产出中国人自己PC机的理想却从未湮灭。 无法拿到“生产许可证”,柳传志决定“曲线救国”。1988年,“联想”这个名字第一次正式出现在香港这个敏锐而繁华的城市,办公所在地是柴湾一个拥挤杂乱的小楼里。多年之后有人这样回忆起某一天的情景,“柳传志在一群穿大裤衩、光膀子的工人来回奔忙的简陋作坊里,给我们讲联想未来国际化的梦想。” 1988年香港联想成立 柳传志:“当我们的联想集团成为电脑世界第一的时候,我会想起我们第一块主机板是在香港柴湾一个凌乱不堪的作坊里生产出来的。” 自有品牌微机的诞生 香港联想的成立,使得公司得以继续积累资金,了解海外市场,进而形成了技术、生产、销售一体化的PC机主板制造业。 1990年,联想自有品牌微机在德国汉诺威电子技术交易会上取得成功,最终获得国家认可,取得PC生产许可证。那一年,“联想”牌微机终于得以在国内市场推出。 1990年,联想品牌的微机(联想286电脑)在国内市场推出 柳传志:“1988年开始,我们大概用了两三年的时间,逐渐生产出联想品牌的电脑。但当时卖得并不是很好,一是因为没有品牌,另外质量也不能保证,大概过了一两年,质量才逐渐稳定。” 不平凡的1994 199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的2月14日,西方的情人节,联想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代码HK0992。与此同时,硝烟正席卷着中国孱弱的计算机产业。 1994年2月14日联想在香港上市 《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发布,中国进口电脑关税从200%降到26%,IBM、康柏、惠普等国外的电脑品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面对这些庞然大物,如同小舢板一样的中国电脑企业被打的溃不成军。 但柳传志决意一战。一场降成本、提质量的阻击战,伴随着联想微机事业部的成立打响。从组织架构到业务模式、从供应链到管理的大力改革,柳传志带领联想用代理国外产品积累的资金,贴进去坚持国产计算机的研发,坚决举起了民族计算机工业的大旗。 1994年微机事业部成立 这一年的12月8日,联想在北京21世纪剧场举办了成立10周年大会,一首《联想之歌》唱响剧场。此后3年,联想在苦战和竞争中不断学习,1997年,联想PC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首次位列第一。也正是因为以联想为代表的一批中国IT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得物美价廉的电脑逐步进入到寻常百姓家庭,进入到各行各业,大大带动了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也为今天中国互联网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4年联想成立10周年纪念大会 柳传志:“1993年那一年,我们这个行业的国产老大哥长城计算机,一年就被冲垮了。面临那个形势,我们把自己原来存在的问题好好地理了一遍,大规模进行改组,当时完全是豁出去的劲头。假如中国没有联想电脑,以外国电脑为主的话,就会落后一个环节,而且价格会贵很多。有了自己品牌的电脑,使得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大大地往前推进了一步。” 两面“大旗” 2000年旧历腊月最后一周举行的联想新春联欢会气氛空前热烈,联欢会挂起的会标是“相亲相爱一家人”。在同一年的誓师大会上,柳传志将两面蔚蓝色大旗分别交给了杨元庆和郭为,意味着这两个年轻的领军人物,将各自执掌起一面旗帜,在一片无限开阔的舞台上继往开来。 2001年,从法律意义上讲,联想最终成功完成分拆,自由品牌业务和代理分销业务分别成为今天的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联想的发展历史,自此进入了新的篇章。 2000年,联想分拆,柳传志将两间公司的大旗分别交给了杨元庆和郭为 柳传志:“我们连续高歌打胜仗,但我其实心里还是紧张的,确实比别人多想了一层,因为亲眼看见电脑行业变化太巨大了,从核心技术变化到应用技术变化,都使得排名榜经常会发生巨大颠覆,甚至有的企业会消失。要支持联想集团的发展,联想控股必须走多元化的道路。高科技领域的企业要想生存或者生存的更好,需要不断创新,大胆尝试,作为母公司的联想控股如果仅依靠联想集团作为利润来源,就会有‘求稳’心态,很可能不敢支持联想集团进行大的突破与变革。” 投资新征程 大战略的起承转合时,可能得站在彼岸才能看明白此岸。联想成功分拆后,柳传志启动了又一次意义重大的战略布局,带领联想控股迈进了多元化投资的新征程。 2001年,朱立南率领一群制造业出身的联想人投身风险投资,创建联想投资(后更名为君联资本),成为联想控股进入投资领域的先头部队,开启了在投资领域的新征程,也为联想控股其后开展的各项投资业务树立了信心,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君联资本已成为业内领先的风险投资机构,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 2001年联想投资成立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003年,弘毅投资成立,联想控股在投资领域,又开辟了一片新战场——私募股权投资(PE)。 弘毅投资以“价值创造,价格实现”为核心理念,逐步成长为中国私募股权投资(PE)行业的领先品牌。 2003年弘毅投资成立 2007年两会期间,柳传志向时任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汇报提出,联想愿意投入资金与人力,免费培养中科院具有创业意愿的科学家成为企业家,以此推动中科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2008年7月,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首期班开学,柳传志给30名学员讲了第一课《总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联想之星的起点,距今已经整整十年。今天的联想之星已形成了“天使投资+深度孵化”的特色模式,也成为联想控股探索和布局前沿科技的一支尖兵部队。 2008年联想之星成立 柳传志:“我们的投资实践中,据我粗略统计,其中已上市的企业,今天的市值和刚上市的市值相比较,已经增加了8000亿,营业额增长了5000亿。有些项目也许我们早就退出了,但他们继续在发展,说明总体上这些企业在健康成长。因此,直接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确确实实是有帮助的。” 一举“蛇吞象” 在联想控股开启多元化投资业务的同时,联想集团正在实施国际化战略,决意出海。2004年,联想集团做了一件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的事”。 12月8日,曙光初照,柳传志与杨元庆一起来到位于北四环的五洲大酒店,向全世界发布这个消息——联想并购IBM全球PC业务,从此,中国的“联想”跻身于世界舞台。这一被称为“蛇吞象”的并购在业内乃至中国引起了极大轰动。然而,外界在鼓励联想勇气的同时,对并购的结果却并不看好。 2004年联想集团并购IBM全球PC业务 柳传志:“发布会那天当宣布这个消息之后,台下响起一片特别热烈的掌声,我也心潮澎湃。结果后来,一个我认识的老记者上来握着我手说,柳总,这事干的漂亮,这个将来成不成不管,死了你们也值了。” 问鼎PC之王 并购的难度确实巨大。2009年,以金融危机为导火索,更实质的是并购整合出现的问题的集中爆发。创始人柳传志复出,出任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任CEO。外界评价柳传志的做法是“奋不顾身”,创始人重新出山翻盘的概率实在太低。但沉着出现在镁光灯下的柳传志的回答是,“联想就是我的命”。此后仅仅2个季度,“柳杨”组合力挽狂澜,成功扭亏。 2011年,柳传志再次卸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一职。2013年,联想集团个人电脑市场份额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当年的“小舢板”,终于在风浪中成长为一艘“巨轮”。 很多商学院将这一案例纳入了教学当中。联想集团成功的国际化之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树立了信心,并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 2013年,联想集团个人电脑市场份额首次成为全球第一 柳传志:“以前并购的时候都认为中国人不行,你们不就是买了我们的企业吗?我给谁干不是干啊?这是以前外国员工的心态。现在都认为中国企业还是很优秀的,很尊重中国企业在业务模式上的创新能力。” 二次登陆香港资本市场 联想集团破浪出海,母公司联想控股则在发展财务投资业务的基础上,于2010年正式进入战略投资领域,并逐步形成了创新的“战略投资+财务投资”双轮驱动的业务模式,用资本的力量,通过价值发现与价值创造,致力于打造出更多优秀企业,贡献于中国实体经济。 2015年6月29日,柳传志的身影再次出现在香港联交所,这一天,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码:HK.3396。 从1984到2015,伴随着中国天翻地覆的变化,那间在传达室里草创的公司,已经成为中国领先的多元化投资控股公司;从1984到2015,那间传达室里的创业精神,却从未因时间而磨灭。新的加入者们不断从青涩走向成熟,从“士兵”变成“一方统帅”,不因挫败气馁,不为小胜轻狂。 2015年,联想控股于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 柳传志:“我一直希望把联想办成一个‘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没有家族’是指大家没有血缘关系,而是通过机制、文化保障企业传承下去;‘家族企业’就是指公司最高层必须是有事业心的人,‘把企业当成自己的生命’。” 产业报国,不忘初心 在联想控股的办公楼里,镌刻着这样一段话:“以产业报国为己任,致力于成为一家值得信赖并受人尊重,在多个行业拥有领先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投资控股公司。”这是联想控股的企业愿景。 柳传志在联想控股大厦 柳传志:“实现这样的愿景极不容易,需要几代联想人矢志不渝的努力。有些人可能认为愿景就是挂在墙上的一段话,但是我们是把愿景当真的。”[详情]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 人民日报 习近平 同志们,朋友们: 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这一天,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同志们、朋友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当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和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从此,我国改革开放拉开了大幕。 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同志们、朋友们!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通过总结实践、展望未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出1600多项改革方案,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流险滩,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外事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同志们、朋友们! 改革开放40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40年风雨同舟,40年披荆斩棘,40年砥砺奋进,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超过4万亿美元,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9万亿美元。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信息畅通,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坝矗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日益完善,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和法治保障更加有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更加巩固,人民依法享有和行使民主权利的内容更加丰富、渠道更加便捷、形式更加多样,掌握着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展现出气吞山河的强大力量!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文化艺术日益繁荣,网信事业快速发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上升40.6个百分点。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积极参与和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国人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更加美丽宜人!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断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进人民军队实现革命性重塑,武器装备取得历史性突破,治军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显著提高,人民军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能力显著增强,成为保卫人民幸福生活、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牢不可破的强大力量!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相继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屈辱。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决fan dui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牢牢掌握两岸关系发展主导权和主动权。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大大增强,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意志更加坚强!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定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我们实现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为推动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我们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旗帜鲜明fan dui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积极应对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党面临的各种风险考验,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积极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惩治腐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我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坚定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我们为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中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 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向各条战线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为祖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努力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致以诚挚的问候!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外国朋友和世界各国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志们、朋友们! 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确的,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 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一,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才能有力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才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让党的领导更加适应实践、时代、人民的要求。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全国必须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丝毫不能动摇。 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改革开放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未来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党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改革开放这艘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第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我们要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完善法治保障,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民主权利。我们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恩格斯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我们要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紧密跟踪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第四,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鲁迅先生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 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自信”,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长期坚持,决不动摇。 第五,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我们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证,为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证,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建立了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我们要加强文化领域制度建设,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我们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我们要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第六,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只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全面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雄厚物质基础。 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围绕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积极扩大内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我们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让人民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 第七,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我国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开拓了广阔发展空间。 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我们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fan dui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fan dui干涉别国内政,fan dui以强凌弱。我们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共同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而奋斗。我们要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我们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同各方一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世界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 第八,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打铁必须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只有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敢于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使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才能确保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全党团结统一和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全党执政本领,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更加有力。我们要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强烈忧患意识警醒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在应对风险挑战中锻炼提高,在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净化纯洁,不断提高管党治党水平。我们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和宏大的人才队伍。我们要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坚决清除一切腐败分子,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营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 第九,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我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我们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既鼓励大胆试、大胆闯,又坚持实事求是、善作善成,确保了改革开放行稳致远。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调查研究,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衔接,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我们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确保各项重大改革举措落到实处。我们既要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又要积极稳妥、蹄疾步稳,把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同志们、朋友们!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握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大势,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后盾。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具有强大生命力。我们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支持和推动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香港、澳门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我们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巩固和发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深化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造福两岸同胞。我们有坚定的政治决心和强大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祖国的神圣领土一寸都不能分裂出去! 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 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就应该有雄心壮志。毛泽东同志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改革开放之初,虽然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面对着重重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设计了用70多年、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没有非凡的胆略、坚定的自信是作不出这样宏远的构想和决策的。 40年来,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朝着这个伟大目标前进。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强音。 古人说:“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必须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勇立潮头、奋勇搏击。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同志们、朋友们!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江河之所以能冲开绝壁夺隘而出,是因其积聚了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在近代以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进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现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 [详情]
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本报整理其中金句,以飨读者。 ★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 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 ★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 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我们为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中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 ★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 ★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 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 ★祖国的神圣领土一寸都不能分裂出去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我们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巩固和发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深化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造福两岸同胞。我们有坚定的政治决心和强大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祖国的神圣领土一寸都不能分裂出去!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 古人说:“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 ★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了 在近代以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进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现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本报记者 叶 子整理)[详情]
改革先锋名单 (100名) 于 敏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于 漪(女)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 马万祺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澳门中华总商会原会长 马 云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马化腾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 马善祥(回族) 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办事处人民调解员、“老马工作室”负责人 王大珩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原名誉所长 王书茂 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潭门村党支部纪检委员,潭门镇海上民兵连副连长 王永民 北京王码创新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有德(回族) 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 王伯祥 山东省潍坊市原市委副书记、市长,原寿光县委书记 王启民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原总经理助理 王 选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原所长 王宽诚 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创办人 王家福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原所长 王 瑛 (女,回族) 四川省南江县原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韦昌进 山东省枣庄军分区政治委员 韦焕能(壮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屏南乡合寨村原村委会副主任 巨晓林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职) 孔繁森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原地委书记、政协主席 厉以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 叶 聪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研究所副所长、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主任 申纪兰(女) 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山西省妇联原主任,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平顺县原县委副书记 史久镛 外交部原法律顾问,联合国国际法院原院长 冉绍之 重庆市奉节县移民局原副局长 包起帆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裁、原技术中心主任 尼玛顿珠(藏族)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物玛乡抢古村党支部书记 廷·巴特尔(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原党支部书记 刘汉章 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 刘永好 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许立荣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许振超 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固机高级经理,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兼职) 许海峰 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原副主任 许崇德 中国人民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原学科带头人,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原名誉会长 孙永才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总裁 孙家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风云二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和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高级顾问,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 杜润生 原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书福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兼职) 李东生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兼职) 李谷一(女) 原东方歌舞团党委书记兼第一副团长 李保国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 李彦宏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 李雪健 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兼职),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兼职) 杨善洲 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 步鑫生 浙江省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党支部副书记,海盐县原二轻总公司副经理 吴仁宝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原党委书记 吴良镛 清华大学教授 吴金印 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吴荣南 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原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邱娥国 江西省南昌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原调研员 何享健 美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何 载 中央组织部原秘书长兼干部审查局局长 余留芬(女) 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岩博村党委书记 邹碧华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高级法官 库尔班·尼亚孜(维吾尔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 张月姣(女) 世界银行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仲裁员,原外经贸部条法司司长,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上诉机构原主席 张瑞敏 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 张黎明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滨海供电分公司运维检修部配电运检室党支部副书记、配电抢修班班长 张 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科原检察员 陈日新 原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陈冯富珍(女) 世界卫生组织原总干事 陈景润 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茅永红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党委书记,百步亭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林毅夫 北京大学教授,全国工商联原专职副主席 杰桑·索南达杰(藏族)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原县委副书记,治多县西部工委原书记 罗 阳 航空工业集团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副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周明金 山东省莱西市国土资源局原党组书记,原莱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郑举选 湖北省武汉市华侨友谊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郑德荣 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 郎 平(女) 中国国家女排主教练,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 胡小燕(女)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总工会副主席,新明珠建陶工业有限公司成品车间原副主任、销售主管 胡福明 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南京大学教授 南仁东(满族)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原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南存辉 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兼职) 柳传志 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钟南山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原主任 禹国刚 深圳证券交易所原副总经理(法定代表人) 施光南 全国青联原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原副主席 姚 明 中国篮球协会主席 秦振华 江苏省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家港市原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 袁 庚 招商局集团原常务副董事长,原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 袁隆平 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 倪润峰 原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 郭明义 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业务主管(公路管理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职) 屠呦呦(女) 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蒋子龙 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蒋佳冀 中国人民解放军95478部队部队长 景海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 程开甲 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原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鲁冠球 万向集团公司原董事局主席 曾宪梓 香港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创办人 谢 晋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原电影导演 谢高华 浙江省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原义乌县委书记 路 遥 原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鲍新民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原党支部书记 樊锦诗(女)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潘建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霍英东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香港霍英东集团创办人 戴明盟 中国人民解放军92853部队部队长 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名单 (10名) 阿兰·梅里埃(法国) 法国生物梅里埃集团创始人,梅里埃基金会主席 威尔纳·格里希(德国) 原武汉柴油机厂厂长 克劳斯·施瓦布(德国) 世界经济论坛执行主席 松下幸之助(日本) 松下公司创始人 大平正芳(日本) 日本前首相 李光耀(新加坡) 新加坡前总理 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西班牙) 国际奥委会原主席 斯蒂芬·佩里(英国) 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 莫里斯·格林伯格(美国) 美国史带投资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董事会执行副主席 罗伯特·库恩(美国) 库恩基金会主席,库恩全球资本公司董事长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详情]
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 激发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强大力量 本报北京12月18日电 12月1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同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受表彰人员代表座谈时强调,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改革意志、增强改革信心,大力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更好发挥先锋榜样的作用,激发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强大力量。 黄坤明指出,这次表彰是第一次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国家级表彰。受表彰人员都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出的佼佼者、弄潮儿,是40年来奋斗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优秀代表,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黄坤明强调,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呼唤更大的历史担当、时代作为。要坚定自觉地沿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明的改革方向奋力前行,增强自信自觉,永立时代潮头,坚持奋斗实干,矢志不移、富有成效地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要发挥先锋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用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影响人,用担当、进取、作为的实际行动激励人,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新征程上创造新业绩。 40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受表彰人员代表出席座谈会,10名代表和家属代表先后作了发言。[详情]
美的何享健: 从乡镇企业改组“试验田” 走出的改革先锋 王珍 [何享健感慨地说:“美的能有今天,要感恩国家的繁荣富强,感恩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正确领导。美的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美的。”] [如今,美的集团已发展成为中国家电行业营业收入、净利润和市值最高的企业,2017年营业收入超2407亿元,净利润超186亿元。2018年前三季度,美的集团营收突破2000亿,达到2057.6亿元,净利润179亿元。]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76岁的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凭借“乡镇企业改组上市的先行者”获得改革先锋称号。 何享健感慨地说:“美的能有今天,要感恩国家的繁荣富强,感恩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正确领导。美的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美的。” 1942年出生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的何享健,平时操一口“德语”(顺德话),说普通话也带有浓厚的乡音。“普通话说不好”成了他多年来婉拒媒体采访的理由——“我的普通话说不好……所以,我不如不讲,少讲多干,把企业做大了,让企业赚钱了,比什么都强。”何享健让美的摆脱家族企业色彩,将美的交给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打理,成就了美的2000亿基业,未来美的还要冲击5000亿。 小学毕业的何享健,创办了中国市值最高的家电上市公司美的集团。他1968年带领顺德北滘公社23个居民创业时,开始只是为了解决北滘居民就业难问题。那时的合作组(美的前身)生产塑料瓶盖,后来生产发电机、汽车配件,在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进入家电业。美的因此成为第一批以改革开放为契机成立的企业之一。 自2012年后,退出美的集团经营管理的何享健投身于慈善事业。2017年他捐赠了60亿元,成为2018年胡润慈善榜的“中国首善”。他给一手带大的企业取名“美的”,给家族慈善基金取名“和的”,以示对“和美人生”的追求。 把握机遇完成改制 美的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历史中的典型代表,何享健是其中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他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推动企业机制变革、发展壮大。 26岁之前,何享健的履历几乎可以一句话概括:高小毕业,辍学务农,工厂学徒、工人、出纳,公社干部。1968年5月2日,何享健带领23位居民,每人以借款方式出资50元,再多方筹措共同集资5000元,创办“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何享健任组长。 何享健曾回顾说:“虽然美的是从1968年开始创业的,但前10年只算是小孩子,搞不出什么名堂。美的真正发展起步,还是得靠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18日,中国拉开改革开放序幕。1981年,在生产发电机组的过程中,何享健发现了电风扇的机会,带领企业进入风扇行业,并启用了“美的”商标,正式进入家电业。1985年4月,成立“美的空调设备厂”,正式进入空调行业。同年5月,何享健赴日本考察,形成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经营思路。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一直贯穿何享健数十年的创业历程,股改上市是关键一步。1992年底,国务院决定选择少数上海、深圳以外的优质股份公司到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开发行股票。广东省有六个指标,何享健主动请缨,争取把美的作为股份制产权改革的“试验田”。 当时有人劝阻说:“一个乡镇企业搞股份制,前途难料。”何享健却认定这是美的发展的绝佳机遇:“当时美的规模很小,资产只有五六亿元,但我认定办好企业,首先要引进好的机制!股份制改造能使企业更加规范,通过上市可以获得融资,有了资金,有了好的机制,企业何愁不能发展?” 1992年,美的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让美的在体制、机制上具备先发优势。当年受邓小平南巡讲话“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影响,珠三角改革进程突飞猛进。内外合力下,美的在国内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方洪波、黄健、蔡其武等何享健后来的左膀右臂都是在1992年加入美的。 当时,何享健有一句名言——(上世纪)60年代用北滘人,70年代用顺德人,80年代用广东人,90年代用中国人,21世纪要用全世界的人才。 上市之后,美的1994年主营业务增长近60%,但是高速发展也暴露了集权式管理的弊端。1996年,美的已生产包括空调、电风扇、电饭煲在内的五大类1500个品种的产品,总部统一管理生产、销售,基层缺乏动力和压力。1996年,美的空调下滑到行业第七位。1997年,美的的销售收入在上年突破25亿元后大幅跌落到20亿元左右。顺德甚至有意让美的、科龙和华宝三家企业合并。 1997年,何享健力排众议,在美的推行事业部制改革。各个产品经营单位独立核算,成为经营主体和利润中心。同时,何享健起用大批年轻人,担任各事业部负责人。他曾指着一台电脑对创业老臣说:“谁能使用这台电脑,我立即提他一级,否则……”通过“杯酒释兵权”,完成管理层新老交替,包括何享健夫人在内的创业元老陆续被劝退。 事业部制的精髓在于分权制,强调放权经营、灵活管理,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1997年美的启动事业部制改革的第一年,就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一举扭转业绩下滑势头。 伴随着内部大批职业经理人的崛起,为了给他们老板级的待遇,何享健积极推动实施管理层回购(MBO)计划。2001年初,经过反复“协商”,美的管理层收购了代表地方政府的第一大股东——顺德市北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股权,管理层成了美的真正的主人。 从1992年美的上市到2001年完成MBO,何享健在这10年间持续推动的股权与管理改革,成了美的如今强势地位的牢固根基。 他说,“如果不是改革开放,美的难以完成产权改革,也难以调动有价值的人才的积极性。美的很幸运,得到了政府的支持,顺利实现了企业产权改革,进而改制。美的是中国所有上市公司中,最早推出股权激励机制的,这也应该归功于当时的思想解放。”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理顺了内部产权、管理机制问题后,美的在21世纪头十年快速发展,从2000年的百亿规模,到2010年首次突破千亿营收,十年内成长了十倍。 向来缺乏“故事”的何享健,表面上带领美的一路稳健成长,其实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少挫折和起伏。只是因为何享健有很强的反思精神,不断否定自我,有错误及时纠偏。他曾说:“在美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2000年后,中国家电业进入“微利时代”,高速发展的汽车业吸引了不少家电企业涉足其中。2003年,美的进入汽车业。但是,由于没找到优质标的和操盘者,又缺乏产业链沉淀,损失惨重。 2007年12月,何享健当机立断,砍掉客车项目,美的云南客车工厂停止运作。2009年7月,美的集团与比亚迪签署协议,以6000万元价格转让三湘客车厂100%的股权。美的进军客车产业累计资金投入达到5.28亿元,清算下来,付出了4亿多元试错成本。 折戟汽车成为美的无关多元化的一个经典教训。在今天的美的历史馆中,何享健刻意让人把进军客车的历史概况放在醒目位置,作为警钟,时刻警示着美的人。 2010年美的跨越千亿门槛,当年美的集团总部大楼落成,何享健提出美的2015年实现2000亿营收的新目标,公司内部到处充斥着扩张的冲动。然而,欧美金融危机,加上美的当时组织臃肿、产能盲目扩张,让一向对市场有敏锐嗅觉的何享健闻到了危机的味道。 随着消费升级,美的产品毛利率和盈利能力都在不断下降。而且品类繁多,类似于电动牙刷、剃须刀、电吹风等只要与家电有关的产品几乎都有涉及,事业部达到28个,产品型号多达2.2万个,中低端产品占70%以上,事业部总经理过于追求规模,反而忽视了赖以生存的质量根基。 2011年,何享健“悬崖勒马”,推动美的“战略转型”,从盲目追求规模和数量,到转向追求利润和质量。在这次公司的战略转型中,何享健逐渐淡出管理层。2012年8月,70岁的何享健正式把美的集团董事长的职位,交到多年培养的职业经理人45岁的方洪波手中。 同时,何享健45岁的独子何剑锋也首次进入美的集团董事会。何剑锋只代表大股东参与美的集团董事会决策,不参与公司具体经营事务。而何享健在告别会上说:“以后不再过问公司经营、不再参与公司事务,也不再出席公司会议。” 选择职业经理人而不是儿子,来接手打理美的千亿产业,何享健书写了中国民营企业传承佳话。 其中的“何氏逻辑”很清晰——他2011年为美的集团引入融睿投资、鼎晖投资作为战略投资者,后来又把市值约10亿元的美的集团3%的股权奖励给50多名美的职业经理人,并推动美的集团整体上市。这样大股东既参与了决策,又受到战略投资股东、职业经理人的制衡,从而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最终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从这一点看,通过股东层、董事会、经营层“三权分立”,美的公司利益与何氏家族利益实现了有机统一。 知名的管理学专家陈春花曾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2001年开始,美的在制度完善、治理结构设计、授权与激励体系建设、职业经理人团队打造、事业部制有序推进等方面花了很多工夫,何享健从那时起就开始为交接班铺垫。 花十年时间来准备交接班,可见何享健的深谋远虑与稳健风格。结果,方洪波不负重托,2014年美的集团实现整体上市;他同时大力精简美的的组织架构和产品品类,围绕“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运营”三大战略,提升美的整体的经营效益。“瘦身”后的美的,为下一轮扩张积聚了力量。 如今,美的集团已发展成为中国家电行业营业收入、净利润和市值最高的企业,2017年营业收入超2407亿元,净利润超186亿元。2018年前三季度,美的集团营收突破2000亿,达到2057.6亿元,净利润179亿元。在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美的排名第323位。 何享健说,机制创新是根本问题,机制解决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问题。人的问题解决好,别的问题才好说。只要把激励机制、分权机制和问责机制建立好,自然就会有优秀的人才来帮你管理。 慈善事业家族传承 从美的卸任后,何享健的日子过得很洒脱,经常打高尔夫球,偶尔陪夫人到世界各地旅游,同时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慈善事业中。 2013年12月,何享健创立“广东省何享健慈善基金会”并担任荣誉主席,首期捐赠4亿元,主要用于两个项目:一是顺德善耆养老项目,这是广东省首个慈善养老项目;二是具有岭南水乡特点的古典园林——和园。 2017年7月25日,经过三年多筹备,何享健在顺德宣布,捐出1亿股美的集团股票和20亿元现金,这笔款项也刷新了家电企业创始人捐赠的最高纪录。按照美的集团当时的股票价格计算,这批股票价值达43.42亿元,捐赠金额合共超过60亿元。慈善基金将用于精准扶贫、教育、双创、养老等多个领域。 何享健说:“我做慈善不要名不要利。”顺德北滘的和园最初取名“何园”,后来被何享健否决了,于是改名为“和园”。他同样不愿用自己的名字作为基金会名称,在他的坚持下,“广东省何享健慈善基金会”更名为“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意为“和顺美满”。 2017年,何享健捐出60亿元注入其担任荣誉主席的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用以支持精准扶贫、教育、医疗、养老、创新创业、文化传承等。此外,何享健委托中信信托设立了规模5亿元人民币的“中信·何享健慈善基金2017顺德社区慈善信托”,这也是当时中国信托行业受托规模最大的慈善信托,将用于支持建设更具人文性和富有吸引力的顺德社区。 与三年前不同,在和的慈善基金会的捐赠仪式上,一向低调的何氏家族成员无一例外全部到场,何享健希望家族做慈善能形成一种文化价值观,并作为一种家族文化,代代相传。 事实上,何氏家族的商业版图越来越大。2018年10月11日,美的置业集团(03990.HK)登陆港交所,是何享健家族在国内收获的第六家上市公司。何享健儿媳卢德燕为美的置业唯一实质股东,按总股本11.8亿股、17港元的发行价算,何享健家族财富再增170亿港元。 此前,何享健已通过美的控股实际控制美的集团(000333.SZ),间接控股小天鹅(000418.SZ),间接控制德国上市公司库卡集团;而其子何剑锋拥有的盈峰投资实际控制盈峰环境(000967.SZ)、华录百纳(300291.SZ);此外,何氏家族还控制一家新三板公司美的物业(839955)。 76岁的何享健是家族当家人,其子何剑锋现年50岁已继承家业,他们分任美的控股的董事长、总裁。何剑锋在美的“体外”成长,经过十多年发展,其盈峰投资旗下产业已包括环保、金融、文化等多个板块。而何享健两个女儿何倩嫦、何倩兴和儿媳卢德燕,也在美的家族相关企业中持股和任职。2018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何享健、何剑锋父子以1850亿元财富位列大中华区第七名。 有意思的是,何享健把企业经营接力棒交给职业经理人,慈善事业接力棒则交给儿子。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和基金)的主席为何剑锋。何享健把一个乡镇企业打造为世界500强企业,他想用行动向世人表明——我不仅会创造巨大的财富,还会将巨额财富反馈社会、造福后人,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努力。[详情]
专家企业界热议 “创新是 改革开放的生命” 董鑫 18日上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会上的发言,引发了学术界、企业等各方思考与热议。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建立了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表明,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要服务于调动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服务于挖掘生产要素的潜力,服务于激活生产要素的活力。换言之,一切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都要改革,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不仅是过去40年的经验总结,也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未来的着力点依然是围绕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解决社会基本矛盾。除了上述五个要素之外,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也需要破除体制障碍,在城乡之间更好流动。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 总结改革开放40年经验,建立更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都要利用好,经济才有活力。让一切可以生产财富的要素都发挥作用,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未来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发展方向。生产要素的发育是不平衡的,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低于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习主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这样隆重的场合重申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重要性,预示着未来这些要素将进一步向市场化放开。 力拓中国区总裁任滨彦: 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不仅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更为全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和机遇。中国经济过去四十年来的飞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对铁、铜、铝等基本金属的需求,成为我们投资可持续、大规模、世界一流资产的主要动力;中国的产品、科技创新和解决方案,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力拓位于全球的生产运营单位,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生产力;中国培养的国际化人才,也在力拓以及我们的合作伙伴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中国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开放,相信更多人民、企业和国家都能从中受益。 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 当前,极速发展的智慧零售就是苏宁对改革开放最有力的回应。基于技术创新和消费升级的发展浪潮,我们要持续推动智慧零售模式的领先发展,既要打造像苏宁小店、苏宁零售云等引领社区和县镇消费市场结构升级的新物种,更要不断完善物流云、数据云、金融云等不断优化零售经营效率和服务体验的新能力,要成为民营企业推动、引领改革开放新一轮发展的代表力量。 欧莱雅中国首席执行官斯铂涵: 改革开放的深化,让我们看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绝不是一句空洞的概念。它不仅把世界机遇变成中国机遇,更把中国机遇打造成世界机遇,也让欧莱雅看到了“美”璀璨的新时代。未来,欧莱雅将以消费者为中心,坚持创新,不断推陈出新,立足中国这片全球科技创新的前沿腹地,分享在美的领域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详情]
大胆勇敢地破除改革开放发展障碍 ■ 社论 过去,我们大胆地试、勇敢地改,从而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获得迅速发展。未来,改革开放依然需要我们大胆地试、勇敢地改。 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改革说到底是要解决问题的,而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问题,往往并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靠民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摸着石头过河”,甚至是不断试错,才找到正确的方向,实现长足发展。这种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的精神,正是改革开放不竭的动力之源。 40年前,当我们面对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的困境。以小岗村为代表的农民开启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尝试,打破大锅饭式的旧体制,当地村民从而开始能够吃饱肚子。1982年1月,中央首次发布“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这是对束缚“三农”发展的一次大胆而勇敢的尝试。 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因此,我们才看到了温州小商品市场的蓬勃出世,看到了寿光蔬菜的“无中生有”并蔚为大观;也才看到了深圳的拔地而起,浦东的趁势而起。这些,都是一次次“大胆地试、勇敢地改”结出的果实。 改革开放是一个持续的历史进程。过去,我们大胆地试、勇敢地改,从而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获得迅速发展。未来,改革开放依然需要我们大胆地试、勇敢地改。 当下,持续改革必须直面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近年来,虽然以简政、放权、服务为核心的行政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长远看,仍有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需要破除。不要说一些地方和行业对社会和企业释放空间的意愿不足,就是一些已经下放或取消的权力,也有改头换面卷土重来的可能。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迎来了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同时,公平、公正、共享的诉求也变得日益迫切,亟待通过制度性安排实现更多的正义。这也要求在未来的改革开放进程中,要努力实现包容式、普惠式的增长,使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的民众都能享受到经济增长的红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的确,改革开放也是一个不断顺应民心,尊重民意进而破除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的过程,未来,也只有遵循此轨迹,才能释放民众的最大创造力,从而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不仅增加了物质财富,也深厚了理论储备。这意味着,在未来,我们的改革会有着更强的目标意识与顶层设计,我们应该在着力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的同时,也要构建新的制度体系,以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代同行。[详情]
改革先锋100人刷屏!除BAT,还涉及市值逾1.1万亿的A股公司 来源: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客户端12月19日电 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公布了获得改革先锋称号的100名人员名单。据中新经纬客户端统计,与改革先锋“100人”相关的A股公司主要有23家,其中腾讯入股的公司达到8家。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18日在北京举行。会上宣读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指出,授予100名人士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这份名单中,包括多位工商界人士,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创始人李彦宏、马云、马化腾均入选。 其中,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被称为“数字经济的创新者”,腾讯创始人马化腾被称为“‘互联网+’行动的探索者”,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被称为“海归创业报国推动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 中新经纬客户端统计发现,与改革先锋“100人”(在世)相关的A股公司多达23家。分别为,美的集团、中国中车、中国联通、青岛海尔、永辉超市、正泰电器、海澜之家、中远海控、TCL集团、恒生电子、新希望、四维图新、隆平高科、华谊兄弟、四川长虹、掌趣科技、金域医学、步步高、长亮科技、钱江摩托、风语筑、华扬联众和佳沃股份。 其中,腾讯入股的公司达到8家。中国联通受资本青睐,BAT均有入股。 截至12月18日收盘,上述23家公司中有6家公司市值超过500亿元,总市值达到11797.37亿元。其中,美的集团、中国中车市值超过2500亿元。(中新经纬APP)[详情]
看着外媒们这样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我感慨万千…… 整整40年前的今天——1978.12.18,可能很多读到这篇推送的小伙伴还没有出生。 那一天,咱们国家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 今天上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举行了~ (图via央视新闻) 对于这样一个“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对于中国这4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咱们国人参与其中、亲眼见证,自然感触颇多。 (图via网络) 那么……对于通常作为“旁观者”而言的外媒,它们会如何评价咱们的这40年? 在各国媒体眼中,中国这40年的改革开放究竟是怎样的呢? 进入年底,各大外媒都将目光汇聚到东方,刊登了许多有关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文章。咱们今天就来围观其中几篇~ 首先是美媒CNN。 在这两天关于改革开放的一篇报道中,它开篇描述了这样一个生动的场景…… When Victor Gao was growing up in rural China in 1970s, cars and trucks were so rare he would chase them with the other children through the dirt roads, overjoyed by the strange sight. 70年代,高先生在中国农村长大。那时小汽车和卡车都非常罕见,他会和其他孩子一起在土路上追着车跑。看到“有车路过”这一奇怪的景象时,他会特别开心。 Today, China is the world‘s largest automobile manufacturer, with more than double the capac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而如今,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产能是美国的两倍多。 “I never expected that an ordinary Chinese family would own an automobile. I never expected China would be a major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untry,” Gao told CNN. “我从没想过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可以拥有一辆汽车。我也从没想过中国会成为一个汽车制造大国。”高先生对CNN说。 “It would be completely beyond my wildest dreams that China would produce more automobiles than the US.” “中国生产的汽车数量将比美国还多,这真是我做梦都没想到过的事情!” December 18 marks four decades since China kickstarted a process which would transform it from a poverty-ridden country into an economic superpower. 直至今年的12月18日,中国开启从贫困国家向经济超级大国的转型,已有40周年了。 This era of massive change is known broadly as “Reform and Opening.” 这个巨大变革的时代,即是众所周知的“改革开放”。 ▲China sparked an economic miracle (via CNN) 看着CNN的这些描述,主页君也不禁陷入了回忆:从小时候坐在老爸的摩托车上,到坐在三轮摩托的“兜兜”里,再到家里买了二手的吉普车,后来又买了新车…… 这样的变化,是许多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 (图via网络) 接着,是英媒《金融时报》的报道—— ▲中国经济改革:40年的变化 (via Financial Times) 这篇报道里有几个挺鲜明的表格: ▲对比1959年与1996年,中国男性平均身高增长4cm,女性增长3cm。可惜1996年相比当今也很遥远了,相信2018年的数据会更耀眼。(图via FT) ▲对比70年代初与2007年,中国人在肉、蛋、粮食等食物的消耗上均有了极为明显增长。从“吃不起饭”到“吃饱了想减肥”,变化肉眼看得见。(图via FT) Men and women are, on average, taller and heavier than they were 40 years ago, because of improved nutrition. 由于营养得到改善,中国男性女性的平均身高和体重都比40年前有所增加。 Consumption of meat in China has skyrocketed, from a once-a-year treat to a daily staple for most city dwellers. 中国的肉类消费大幅增长,以前肉类一年吃一次,如今成为大多数城市居民的日常主食。 ▲China’s economic reform: 40 years of change (via FT) 主页君就听父母辈提起过,他们小时候家庭拮据,大鱼大肉只有过年时才能来一顿打打牙祭。 现在呢?“粗粮”“绿色”“沙拉”……在鱼肉不缺的现在,吃点清淡的倒成为了一种时髦。 (图via网络) 说完日常的衣食住行,咱们再来看看改革开放的另一大变化——教育。 (图via网络) 这篇文章来自英媒BBC: ▲中国的77届高考生:我参加了一场改变国家的考试 (via BBC) 这看着就更感慨了…… One warm autumn day in 1977, I had just returned from a month in the countryside with the pupils, when my mother told me, in a very excited tone, that the government had decided to restore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s from that winter, and I might be able to take part. 在1977年一个温暖的秋日,我在农村里和学生们待了一个月后刚回到家(注:这位采访对象曾是小学老师)。母亲以十分兴奋的语气告诉我,政府决定在那年冬天恢复高考,而我或许可以参加。 I couldn‘t believe my ears. “Is it real or is it a bad joke? Do I finally have a chance to study at university?” 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耳朵。“这是真的吗?我终于有机会读大学了吗?” I applied to read English at Peking University on my father‘s advice. 在父亲的建议下,我申请去北京大学读英语。 What followed were many long evenings revising for exams while preparing for the classes the next day. But I was in high spirits and didn‘t feel tired at all. My mother sat up late into the night with me, knitting in the background and testing my knowledge of history from time to time. 接下来是无数漫漫长夜:我一边复习考试,一边准备第二天的课程。但是我情绪很好,一点都不觉得累。母亲也和我一起熬到深夜,一边织毛衣,一边不时地考查我的历史知识。 ▲China‘s Class of 1977: I took an exam that changed China (via BBC) (via Getty Images) 在他所工作的学校,有8名教职人员申请参加高考,最后有5人被录取,获得了宝贵的大学通知书。在录取率还挺低的那个时代,考上大学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而他的人生,也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We are known as the Class of ‘77 - even though we started our degrees in 1978. If you mention this term to people above a certain age, they will immediately associate you with life experience, hard work, a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good luck. 我们被称为77届高考生——尽管我们在1978年才开始正式读大学。如果你对某个年龄以上的人提起这个词,他们会立刻联想到你的生活经历、努力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好运气。 “You caught the first train,” they would say. “你赶上了第一趟车。”他们会这样说。 I am very proud to be a member of the Class of ‘77 and bear witness to a historic event in recent Chinese history. 我很自豪,能成为77届的一员,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历史性事件。 The exams in that year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China‘s opening up and reform and the Class of ’77 went on to become the backbone of China‘s transformation for the next four decades. 那一年的考试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而77届高考生,也成为了中国未来40年转型的中流砥柱。 They were professors, scientists, lawyers, doctors, writers and leaders in their fields. 他们成为各自领域的教授、科学家、律师、医生、作家和领导者。 ▲China‘s Class of 1977: I took an exam that changed China (via BBC) “知识改变命运”,这不是一句空话。 这句话在当今——拥有九年义务教育、读大学和接受各类专业教育的当下——学生们听起来似乎有些模糊。 但是啊……那些梦想职业是“主播”“网红”的00后弟弟妹妹们,你又可知道,仅仅就在几十年前,有多少人怀着满腔热血努力学习,并且真的改变了国家和自己的命运? (图via网络) 限于篇幅,咱们最后来看看日媒《今日日本》的一篇评论文章: ▲中国改革开放的未来 (via Japan Today) 这篇评论从侧重经济角度,提到了中国这40年发展中遇到过的一些困难——包括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08年前后的全球次贷危机,以及当下的中美贸易摩擦。 作者认为,这几乎10年一次的“危”,其实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 Over the past 40 years, China’s economic progress has been extraordinary. China has been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for years, only after the United States. Today,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manufacturing capac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volumes are all the number one in the world. 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非凡的进步。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中国的外汇储备、制造能力和国际贸易额均居世界首位。 So far, Trump’s trade war has indeed caused many troubles for China. However, positively seeing, the trade war has also forced China to open further and reform deeper. 迄今,特朗普的贸易战确实给中国带来了很多麻烦。然而,从积极的方面看,贸易战也迫使中国进一步开放和深化改革。 Therefore, in the long run, the short-term pain from the ongoing trade war will likely be proven beneficial for China to deepen its reform and opening-up so as to achieve its ultimate “Chinese Dream”. 因此,从长远来看,持续不断的贸易战所带来的短期痛苦,反而很可能有利于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实现最终的“中国梦”。 ▲The futur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via Japan Today) ▲能认出这是那座城市吗?(via网络) 回顾过去这几十年,咱们也遇到过大大小小不少危机,虽然也经历了阵痛,但咱们在跌跌撞撞中摸索着成长着,一路走了过来。 脱贫的人越来越多,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抓住好机会富起来的人也越来越多…… 这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切切实实的改变。 (图via网络) 历史的长河里,四十年何其短暂。 中华民族数千年,而我们恰好身处当下。我们见证着历史,也创造着历史。 我们和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大国一起面对风雨,一起摸索调整,一起奋斗收获。 ——“处在当今这个时代,有种和祖国在一起成长的感觉。共苦同甘,休戚与共,真好!” (图via网络) 来源:环球时报英文版 [详情]
树起里程碑,中共再发改革开放动员令 来源:国是直通车 再出发 颁授改革先锋奖章、颁授中国改革友谊奖章、习近平近一个半小时的长篇讲话。 18日这场高规格大会,既为了纪念,也意在动员。会议宣示,进入新时代后,中共将继续紧握改革开放这一攻坚克难的“法宝”,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40年前的今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开幕。尽管当时公报中并未出现“改革开放”四字,但会议关于“全党工作中心转变”的部署,拉开了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序幕。 40年后的今天,习近平在讲话中50余次提到改革开放,并以“四个伟大”给予高度评价:伟大觉醒、伟大创造、伟大革命、伟大飞跃。 对于诞生于中华民族苦难之时的中共来说,“革命”一词代表着至高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以针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对于曾遭遇“文化大革命”严重曲折的中共而言,“觉醒”一词说的是纠正错误和重新奋起。 “十年内乱”后,面对经济濒临崩溃、人民温饱不足,国家百业待兴的局面,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警告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中共由此聚焦于民众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而社会生产落后这一主要矛盾。短短40年间,中国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中国民众从温饱不足走向小康富裕。 面对巨大成就,习近平此次将“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列,称之为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相较于建党、建国的“完成时态”,“推进”一词彰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目前仍在“进行时”,还需“再出发”。 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需要,源于中国历史的大势。“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到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改革不断载入史册。如今40年过去,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已经成为广泛共识和世界对中国的普遍期待。 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需要,源于民族复兴的进程。当下的中国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开启通往“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共将继续祭出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对此,习近平要求“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需要,源于民众需求的变化。在温饱问题解决后,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转化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已相应调整改革开放的具体策略,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更高的物质文化生活要求,民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也将成为改革开放的新目标。 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需要,源于当今世界的挑战。历经40载,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将越来越触及利益、触及灵魂;中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也必须直面贸易保护主义的升温和逆全球化思潮的抬头。这正如习近平所言,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 外界注意到,中共中央自十八大以来已陆续推出1600多项改革方案,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啃硬骨头,闯急流险滩的勇气和智慧。习近平藉此发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动员令”,必将成为指向未来的最强音。[详情]
社评:国强不霸,第一个实践它的必是中国 国家主席习近平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说,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 一些西方精英,尤其是美国精英从西方的历史逻辑审视中国崛起,深信中国也会走“国强必霸”的老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应被当成中外共同探讨、缓解这个疙瘩的一个契机。 这些年,中外摩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应当看到,它们大部分是中外交流大规模增加的副产品,或者一些老问题的升级,而且多数情况下都得到了有效管控。它们没有一个是中国更强大之后主动挑起,并且按照实力规则试图压倒对方的摊牌式对抗。 外界描述中国“野心”最常用的例子就是南沙岛礁建设。必须指出,我们的扩建不仅是在自己实际控制的岛礁上开展的,而且这样的扩建符合国际法,部署适当的防御性武器也不是为了欺负别人,整个过程中方推进得很谨慎,最大限度地照顾了相关国家的感受。目前中国与其他南海声索国对主权争议做了有效管控,纷争的烈度大为下降。 美国在南海采取咄咄逼人的态度,中国亦保持了克制,我们为南海地区的和平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果中国有穷兵黩武的倾向,南海大概不会如今天这般平静。 中国的防御性政策和心理实际扩展到了国防之外的广阔领域。几乎所有中国与泛西方的摩擦,尤其是中美摩擦,第一步都是对方迈出的,中国是做出反应的一方。比如中日靖国神社摩擦、中美贸易战等等,都是如此。 有一些摩擦是中西不同体制造成的,比如中西对人权定义与关注点不同,中国在国家安全的底线上采取法律措施,遭到西方从人权角度的指责,这是对话的错位。 至于西方指责中国孔子学院等“搞渗透”,是中国人完全没想到的。在这种情况下,中方往往不拒绝做出适当调整,缓和西方的顾虑。这与中国抗议西方对我方搞渗透,而西方毫无克制的意思,反而变本加厉,形成巨大反差。比如上文所说西方以人权名义干涉中国内部事务,就是这样。 中国倡议“一带一路”,美国等个别国家反对,但很多沿线国家欢迎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给这种互利共赢的合作贴地缘政治标签,美国等应当反思自己的心态。 说到贸易,中美之间发生了剧烈纷争,中国一方面反制美国的打压,一方面展现了积极的谈判姿态。而且在美国挑起贸易战之前,中国就已在主动推出更多开放措施。中国的贸易政策没有受到政治和军事力量的推动,完全是与各国在谈判和互动中形成的,并且有可商谈性,这与美国的贸易大棒政策是一回事吗? 我们想说的是,中国的确是抱着合作共赢的态度走向世界的。我们有自己的核心利益,对捍卫它们的态度很坚决。走出核心利益圈,我们的基本方略是建立、扩大共同利益。我们的核心利益圈绝大多数情况下远离其他国家的核心利益,只是在一些领土和海洋权益上,不同国家的重要利益出现叠加。中国总体上证明了自己解决领土问题的耐心和克制。 外界对中国存在大量误解,有些国家和舆论力量刻意放大误读,其中有一部分对华施压的意思。其实,中国30年没有卷入任何对外战争,我们是最积极主张用谈判解决分歧的大国。可以肯定地说,世界上从未有过如此和平、克制的全球第二大力量。 全中国社会高度拥护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希望和平发展。尽管人类历史上没有过“国强不霸”的经验,但如果这个规律终将被打破的话,那么率先打破它的一定是中国。世界应该共同推动这样的可能性成为现实。 (本文来自于环球网)[详情]
【解局】改革开放40周年,读懂习近平讲话背后的真问题 上午连着中午的庆祝大会,想必各位岛友都看了。岛叔忍饥挨饿,坚持在会议结束的第一时间,给大家上了个“小甜点”,挖掘了庆祝大会上的4个小细节(点击阅读)。110名受表彰的改革先锋和国际友人背后都是异常生动的中国故事,如果有精力,还真应该挨个做个口述历史,串起来,就是一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壮阔历史。 闲话少表,今天大会的“硬菜”自然是习近平长达一个半小时、一万三千多字的讲话。在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往何处去”的时候,这个节点上中共高层的表态很值得琢磨。 思想 这次庆祝大会,名为“庆祝”,其实就是三个任务:回顾、总结、动员。用习近平的话说,就是“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而关键点又在最后两个,总结成就经验,为下一步改革开放做动员。 所以,不妨把今天的庆祝大会,看做是总结会+动员会,功劳是属于历史的,但更大的可能就在我们脚下。这就是庆祝大会的两个时间维度:历史与未来。 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家都很熟悉了。习近平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说起,当时文革刚结束,中国也是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当时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思想的束缚。包括“左”的错误、“两个凡是”、怎样完整准确掌握毛泽东思想、真理标准大讨论、“阶级斗争为纲”等等,一切混乱的背后,就是一个思想问题。 其实,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5日,还有一次重要的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做了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可以说抓住了“思想”这个关键,狠狠切了一刀。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之后的改革开放拉开大幕,奠定了思想基础。 习近平的讲话给改革开放下了个定义:“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伟大觉醒的前提是什么?解放思想。只有奠定了这个基础,才会有40年的伟大创造、伟大革命、伟大飞跃。 40年后,改革开放面临再出发,舆论场里的种种杂音其实是社会各阶层多元利益诉求的表现,也是头脑中思想多元甚至混乱的体现。如何让社会各阶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团结一致向前看”?思想问题恐怕还是一个关键。 历史 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毋庸置疑。 习近平把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做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前两个已经是完成时,只有第三个是进行时,依然在路上。前人的伟业交到我们这代人手上,他们的任务已经完成,而我们正在书写历史。习近平总结现在的改革状态:“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这是他当选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以后,开拓的改革新局面。 把十八大以来的改革开放放在40年的历史脉络中,可以看到一脉相承。习近平在回顾过去后,有一大段文字,统摄了整个40年的各项改革开放举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等多个领域,频繁使用“从……到……”的句式,总结起来就16个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 这可以说是改革开放40年的“十六字真经”。 启发 40年给我们哪些启发?这个是总结会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用了十个“始终坚持”,涉及思想、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生态文明、国防军队、港澳台、外交、党建,可以说是这10个领域的具体做法。 这十个“始终坚持”很全面,但里面也能读出一点“脾气”,有些还很有现实针对性。因为,每次大的节点到来,国内外的舆论场里就会充满各类声音,质疑、否定也在所难免。 所以习近平提出的十个“始终坚持”,有些不妨看做是对现实质疑的回应。 比如有些人质疑中国搞的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一句话,中国搞的就是社会主义。 比如习近平总结说:“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读到这,岛叔自然想到了前段时间某国家领导人的“某国塑造中国论”,习近平的这个回应也挺干脆。 经验 这十个“始终坚持”再往上凝练提高,就是九个“必须坚持”,可以看做是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经验。打头的一个,就是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是一切事业成败的根本保证。习近平说,“全党全国必须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丝毫不能动摇”。 党的角色是什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要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这就是“掌舵者”的角色。 其他八个“必须坚持”中,值得一提的是第九个“必须坚持”,很有现实针对性,不妨抄录些语句如下: 我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什么是颠覆性错误?亡党亡国!)。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广相促进,既鼓励大胆试、大胆闯,又坚持实事求是、善作善成……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衔接……既要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又要积极稳妥、蹄疾步稳,把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 这些表述其实是习近平对新时代怎样推进改革开放的思考—— 改革开放40年了,以前粗放型的改革思路还行不行?“红灯绕道走,黄灯闯着走,绿灯抢着走”的绿林心态还要不要?大胆闯大胆试的边界在哪里?怎样让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前行?怎样衔接好地方的实践和中央的顶层设计?等等,这一系列看似矛盾的问题,其实都是习近平对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全新思考,也给全党全国提出了新要求。 矛盾不矛盾?用以往的经验看,的确很矛盾。但过去这么干了,有很大成就,也有后遗症。接下来怎么干?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如果还是老办法搞粗放型改革,搞目无党纪国法的“绿林好汉”那一套,那这40年在改革的方法论上就没有长进。 动员 这次庆祝大会,让我们记住了很多面孔,有耄耋之年的老者,也有两位80后,有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基层工作者、艺术家等等,更有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起身为受表彰者鼓掌致敬的感人细节,可以说,改革开放40年就是中华民族的“群像志”。 这次受表彰的改革先锋、电子产业打开国际市场的开拓者李东生对岛叔说了句很动情的话:“40年间,我见证着中国经济从弱到强,工业和科技实力快速提升,国家从封闭状态走向全面开放……我深深感恩这个时代,时代成就了李东生,时代造就了TCL。” 其实,这40年成就的何止一个“李东生”。40年的光阴,在5000年的文明史中,“曾不过一瞬”。放眼未来,时代依然会给很多人成就自我的机会,而且我们希望,更多的普通人在中国的变革时代中能有更多公平、开放的机会实现自我。 习近平说,“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就应该有雄心壮志。”事到如今,改革开放已经到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我们决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 习近平讲话的最后部分是对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动员,文采斐然。我们不妨用习近平引用的毛泽东的几句话作为结尾: “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 文/独孤九段[详情]
专访“改革先锋”张月姣:奖章是对几代涉外经济立法工作者的肯定 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宣读了获得改革先锋称号人员名单,“对外开放法制建设的积极实践者”张月姣在列。 去年9月,作为中国首位被世界银行主席推荐给下属ICSID(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的专家,张月姣的名字在国际经济法领域如雷贯耳。从中国涉外官员到国际组织官员,张月姣创造了诸多“首位”及“第一”。 在被授予“改革先锋”奖章之后,张月姣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自己心情非常的激动和感动,这个奖章沉甸甸的,是对几代人在涉外经济立法方面所做工作的肯定,是对几十万在国内外经贸领域工作人员的肯定,也是对自己在国际机构工作的同事和朋友们的肯定。 “我只是他们的代表。”张月姣说。 张月姣表示,“现在改革开放要再出发,所以我们任重而道远,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会把这个奖励当作一个激励,未来要对中国的法治建设,对世界的经济治理和法治,作出中国人的贡献。” 1944年出生的张月姣,于1968年获法国汉纳大学学士学位,1981~1982年赴美国乔治敦法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曾任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条约法律司司长、亚洲开发银行助理法律总顾问等职。2007年11月27日当选世界贸易组织(WTO)上诉机构首位中国籍大法官,也是唯一的女性大法官,至2016年10月卸任。 回忆过往,张月姣自述,自己1978年就开始参加《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商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法》、《外贸法》这一系列的涉外经贸法律的起草和制订工作。 张月姣提及了一批早期经历的同行者,如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的张春生,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康生等,经贸部很多老同事都和她一同起草过《合同法》 和《民法通则》,还包括冯大同等参与涉外经济立法工作的学者(很多已经过世),“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很多,这个奖章也是对整个涉外经济立法工作作出贡献的肯定和激励。”她说。 此外,随着国际经济治理格局的变化,张月姣还曾在多个国际经济组织担任重要职位。在世贸组织工作的将近9年时间里,她曾经担任20起案件的庭审法官和10起案件的首席法官,并就40多起案件提出自己的意见。 由于该颁奖是全球电视直播,张月姣收到了来自华盛顿、马尼拉、日内瓦等前国际组织同事们的来电祝贺,她非常感动。“一位亚开行的前领导对我说,我能获这个奖,他非常替我高兴。”她描述说。 谈到曾经任职的WTO上诉机构以及目前做的投资机构争端解决,张月姣表示,中国走向国际,也要参加国际经济治理,为世界公平正义作出中国法律人的贡献,是独立、公平地去解决争议,事实证明,“我们是专业化、国际化的,我们是可以把工作做好,也得到当事人信任。” 她认为,中国正在参与的WTO改革,正处于争议和改革焦点的国际投资人与地主国投资争端解决机制,都是国际治理重要任务之一,但脱贫还是很重要。中国让7.4亿人口摆脱了贫困,这是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也是对联合国实现世纪目标的伟大贡献。 去年9月,张月姣将世界银行的任命书展示给第一财经记者时说,虽然上一份工作在WTO负责贸易争端,但自己早年曾参与ICSID,与40个国家谈投资保护协议,还参加过联合国跨国公司守则谈判。这也暗合了国际组织此消彼长的一个趋势。 彼时,任期相同的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单文华对第一财经记者介绍说,过去几年,ICSID的案例加速增长,比如WTO的贸易争端大约一年30件,而ICSID处理国际投资争端则大约是这个数字的两倍,达到一年60件。[详情]
黄坤明同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受表彰人员代表座谈时强调 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 激发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强大力量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12月1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同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受表彰人员代表座谈时强调,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改革意志、增强改革信心,大力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更好发挥先锋榜样的作用,激发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强大力量。 黄坤明指出,这次表彰是第一次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国家级表彰。受表彰人员都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出的佼佼者、弄潮儿,是40年来奋斗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优秀代表,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黄坤明强调,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呼唤更大的历史担当、时代作为。要坚定自觉地沿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明的改革方向奋力前行,增强自信自觉,永立时代潮头,坚持奋斗实干,矢志不移、富有成效地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要发挥先锋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用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影响人,用担当、进取、作为的实际行动激励人,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新征程上创造新业绩。 40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受表彰人员代表出席座谈会,10名代表和家属代表先后作了发言。[详情]
来源:吉利控股集团 感言 今天的大会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头戏,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我有幸参会并接受表彰。大会场面隆重热烈,简短精炼。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全面系统、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又高瞻远瞩、科学展望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恢弘蓝图。 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会议;这是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会议;既是对一个时代的阶段性总结,又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总书记的讲话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我们一定要把汽车工业发展好,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让用户买到更加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的中国品牌汽车,满足用户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 李书福 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作为100名“改革先锋”的一员,民营汽车工业开放发展的优秀代表,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出席大会接受表彰。 在历史长河中,4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对于中国来说,40年是一段取得“史诗般进步”的历程。 40年祖国经济社会大变革,人民生活水平大变样,综合国力明显提高,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揆诸社会发展史,经济转型、社会进步,总离不开一大批鞠躬尽瘁的奉献者、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勇于创新的改革派。 为了充分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为了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了激励全社会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党中央,国务院对100名“改革先锋”做出表彰。 改革开放天地宽,改革四十正青春。这100个名字,背后是一个个突破桎梏、创新创业的人生故事,更是一个涓滴汇海、百川向东的中国改革开放故事。 吉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小山村走向全中国、走向全世界,所有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感恩于这四十年的历史机遇。 发展无止境,改革无止境。 吉利的汽车梦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并实现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的,也是中国民营企业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在产业和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创造、反省、革新的缩影。 今天,吉利回望创业32载激情燃烧岁月,是为了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创新、开放、发展。 总结实践与探索,吉利有以下感悟: 一、做事情必须认准一个方向,坚定一个信念,凝聚一股力量,完成一个使命。一定要打基础、练内功,千万不能随风曼舞,否则风口过后,只会留下一片狼藉。 二、中国汽车工业要做强做大,必须进一步放开管制,欢迎更多的人参与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来,鼓励各种形式的创新与探索。尽早尽快巩固自己的能力,给用户带来更多的实惠,提高中国汽车工业的全球竞争力。 三、不能急功近利。要实现梦想,必须脚踏实地遵守事物的客观规律,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会带来光辉的前景。 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必须是依法合规、公平透明,必须以人为本,合作共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的小聪明,都有可能变成严重的问题,产生严重的结果。 对40载砥砺前行的最好纪念,就是书写新的辉煌历史;对改革开放的最大致敬,就是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站在新起点,吉利将坚定不移、义无反顾地开展品质革命,坚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这条道路;吉利将和中国汽车产业一起,通过创新驱动,努力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推动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吉利将同民营经济一起,不忘初心,坚定信心,努力使中国发展动力更足、人民获得感更强、同世界互动更深。 岁月不老,初心不改 我们回望40年 向改革者致敬 向我们共同拼搏奋斗的岁月致敬[详情]
文 EF英孚教育中国区首席执行官 杜仁 英孚教育非常有幸在改革开放早期进入中国市场,并有幸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卓越历程与伟大时刻。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提到的,40年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英孚教育在进入中国市场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契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英孚教育在全球第二大市场。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实践发展永无止境;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提倡的脚踏实地的实干与积极求变精神让英孚教育在中国市场始终坚持以最高标准和长远目标推动提供最好的学习体验,提升师资力量、投入研发费用以及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创新。 在扩大及深化开放的未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英孚教育希望投身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中,打破人与人之间语言、文化、及地域上的界限。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培养国际化人才,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之路提供人才保障。[详情]
文 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张东方: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所说:“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上海家化非常感谢改革开放,感谢改革开放把上海零零散散的日化品牌、民族品牌集中到家化,才有今天的上海家化;感谢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加速了上海家化做大做强;感谢改革开放让我们快速学习吸收了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提高了上海家化的企业管理效率。 改革开放的春风孕育了上海家化众多家喻户晓的品牌,如六神、佰草集、启初等。在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上海家化率先在国内企业中成立了法律部和审计部,并组建了市场部,在同行业中率先推行了“品牌经理制度”,也是国内化妆品行业首家上市企业,并成为上海第一家成功改制的企业,历代的管理人员在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下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就了家化今天的规模和成就。上海家化始终有使命,做大做强民族企业。 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时代里,我们要牢牢记住上海家化是一家实业公司,始终保持匠心的精神,切忌浮躁、切忌盲目跟风,产品是我们的生命线,一定要把品牌做好,一定要把产品做好。我们不崇尚经验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牢牢把握消费者的动向,跟随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现在的家化集外企的严谨、上市公司冲劲、民营企业的闯劲于一身,我们可以也务必做好美丽健康的事业,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详情]
文 葛兰素史克(GSK)中国处方药及疫苗部总经理 魏廉晟 习主席在演讲中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历程,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并表示中国决心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1984年,GSK正式成为首批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的跨国企业。30多年来,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各项举措,GSK在中国业务稳步发展,在中国上市了多种创新药物、疫苗及消费保健产品。 中国是GSK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习主席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让我们对中国市场更加充满信心。为加大力度开拓中国市场,今年我们新增了1000名医药代表,我们希望继续扎根中国市场,积极与中国政府及相关机构合作,将更多的创新药物和疫苗带给中国患者和人民,从而让更多中国患者和人民做得更多,感觉更舒适,生活更长久。[详情]
文 嘉吉中国区总裁 刘军 今天早晨,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将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扩大开放。这让我们很受鼓舞。 40年来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让嘉吉与中国客户和合作伙伴共同成长。嘉吉自上世纪70年代就进入中国市场,可以说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历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过去的15年中,我们持续在中国投资,主要事业部在中国均有业务开展。 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特别提到了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脱贫,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嘉吉在植根中国40余载的过程中,一直与各方携手,努力为推动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贡献力量。至2017年,嘉吉已经为353万农民提供了培训,涵盖现代化养殖、农场管理、负责任的供应链、玉米增收减损等。同时,嘉吉还为中国和贸易伙伴国家政府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领域的沟通与合作搭建桥梁。 中国一直是、未来也将继续是嘉吉在中国的战略性市场,我们将持续扩大在中国的投资。嘉吉在中国的投资重点将集中在粮食供应链、动物蛋白、食品原料、食用油、动物营养等领域。嘉吉将尽最大力量,助力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与各方共同打造美丽乡村。[详情]
文 中国商飞党委书记、董事长 贺东风 中国商飞在改革开放中诞生、成长,大飞机事业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感谢改革开放,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发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召。 面向未来,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发展大飞机事业的神圣使命扛在肩上,树雄心、立壮志,矢志研发世界级产品、塑造世界级品牌、建设世界级企业、形成世界级能力,以改革破难题、攻险关,让改革开放成为大飞机事业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奋力谱写新时代大飞机事业新篇章。[详情]
文 欧莱雅中国首席执行官 斯铂涵 今天早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指出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一中国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包容发展的决心,让欧莱雅对中国市场的活力、能量和稳健充满了信心。 得益于改革开放这条江水的包容与力量,如今中国已经成为欧莱雅集团全球第二大市场,欧莱雅也有幸成为中国最大的化妆品集团。与此同时,我们十分荣幸,欧莱雅能在这段开河辟道、共创辉煌的历史进程中见证、贡献并受益, 同时,发挥出“美”独一无二的作用。 改革开放的深化,让我们看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绝不是一句空洞的概念。它不仅把世界机遇变成中国机遇,更把中国机遇打造成世界机遇,也让欧莱雅看到了“美”璀璨的新时代。未来,欧莱雅将以消费者为中心,坚持创新,不断推陈出新,立足中国这片全球科技创新的前沿腹地,分享在美的领域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详情]
(来源:泽平宏观) 原标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四十年来,人间巨变,沧海桑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接近9000美元,深刻改变全球政经版图,赢得全世界尊重。 不忘初心,饮水思源,我们要感谢邓小平、朱镕基等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抚今追昔,继往开来,最好的纪念是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启新时代、新周期。 过去每次遇到内外部重大挑战,我们都很幸运地选择以改革开放应对,而不是选择封闭倒退。中国这个国家从来都不怕开放,怕的是不开放。1978年前后面对“文革”之后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第一轮改革开放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沿海开放特区、放活民营企业、要素市场化等。1998年前后面对亚洲金融风暴冲击和国企全面亏损,第二轮改革开放推动了国企抓大放小、商品房改革、分税制、金融体制改革、加入WTO等。2018年前后,面对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刘易斯拐点和中美贸易战,内外部形势异常复杂严峻,社会各界对第三轮改革开放满怀期待。 纵观全球经济史、大国兴衰史,改革开放并不神秘,就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普遍规律,以解放生产力造福人民为根本目的,对内改革拥抱市场,对外开放拥抱全球。 中国在转型期面临三大挑战:增速换挡、人口红利渐远、中美贸易摩擦 从宏观上,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增速换挡。2010年作者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服务的时候,参与刘主任牵头的研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长期增长”,课题组研究得出“增长阶段转换”的重大判断。自1960年以来,在全球100多个追赶经济体中,绝大部分经济体在中等收入阶段止步。只有12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追赶任务,迈过高收入经济体门槛,大约在人均GDP11000国际元附近,经济增速平均从8.3%换挡至4.5%。2014年作者提出“新5%比旧8%好”,即未来通过改革构筑的5%新增长平台,比过去靠刺激勉强维持的8%旧增长平台要好,产业升级了,企业利润上升了,居民生活改善了。 第二个挑战是人口红利渐远。随着刘易斯拐点到来,人口老龄化加速,中国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传统低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步削弱,倒逼经济增长模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同时,随着逐步缩小与前沿国家的技术差距,技术进步必须从简单模仿向原始创新转变。 第三个挑战是中美贸易摩擦。从世界大国兴衰的世纪性规律和领导权更迭来看,贸易战是中国发展到现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和必将面临的挑战。其未来演化的参考模式不是过去四十年中美贸易摩擦的模式,而应参考英美世界领导权更迭、日美贸易战等的演化模式。中美贸易战从狭义到广义有四个层次:缩减贸易逆差、实现公平贸易的结构性改革、霸权国家对新兴大国的战略遏制、冷战思维的意识形态对抗。中美双方要控分歧、避免误判,在第一、二个层次多谈判、合作、寻求共赢,尽可能避免将分歧引向第三、四个层次。今天的中国已经开启市场化全球化导向的改革开放,不是40年前的中国,也不是二战后的前苏联。 当前中国经济表面上是增速换挡,实质上是结构升级,根本上靠改革转型。2008-2018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长期存在,有外部性、周期性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深层次结构性和体制性因素。为了应对短期经济过快下滑,在每次触及底线时均出台稳增长乃至刺激措施。但每一次稳增长拉动的主要是基建、重化工业和国企,造成了维持落后产能、延缓市场出清和固化旧增长模式的负面效果。由于隐性担保的存在,大量金融资源通过影子银行和银行表外配置到地方融资平台、产能过剩国企等领域,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债权悬空,金融风险加剧。 因此,面对内外部严峻形势,根本的出路在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类似1960-1980年日本、1960-1990年德国、上世纪80年代英美,放开国内行业管制、降低制造业和部门服务业关税壁垒、大规模降低企业和个人税负、改善营商环境、发展基础科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和执行、下决心实施国企改革、改革住房制度等。 从供给侧改革国际案例中汲取经验 供给侧改革在国际上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最典型的是上世纪80年美国里根、英国撒切尔和德国科尔时期,面对内忧外患,均通过成功实施供给侧改革,为经济转型创新驱动、激发企业活力、新经济崛起、股票市场繁荣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供给经济学,兴起于上世纪70、80年代,属于古典主义的流派之一,主要思想是鼓励市场竞争和减少政府干预。 美国、英国、德国等供给侧改革的成功经验主要有8条: 1、大规模减税,降低企业成本。 2、大规模放松行业管制和干预,打破垄断,促进竞争。 3、推动国企产权改革,增加微观主体市场活力。 4、严格控制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和货币供应。 5、增加劳动力市场工资价格弹性,限制工会力量。 6、加大对中小企业和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 7、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和财政赤字,扩大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 8、推动利率市场化、金融自由化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多层次金融市场发展。 从邓小平理论中汲取力量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总设计师邓小平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在1978和1992年的历史低谷,两次掀起了改革开放的高潮。邓小平理论中传递出的信念,至今像火把一样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邓小平讲话中提出的问题,时刻提醒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仍任重道远。 邓小平同志经典名言: 黑猫白猫,多抓老鼠是好猫!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发展才是硬道理。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 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在人才的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 我们说资本主义不好,但它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它有个特点,不论资排辈,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这方面来看,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论资排辈是一种习惯势力,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利。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 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防止“左”。 左带有革命色彩,好象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 以七大改革为突破口,开启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中,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三大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未来政策重心应加大降成本和补短板。以七大改革为突破口,提振企业和居民信心。 第一,大规模地降低微观主体的成本。降低成本,包括降低税负、办事成本、物流成本、基础要素成本等,释放企业创新活力,能够给微观主体尤其是企业家带来长远发展信心,释放企业创新活力。财政理念上,应从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在经济下行及企业负担较重时期,放水养鱼;减税方式上,“宽税基、低税率”,从缩减税基式减税转向降低税率的减税,从碎片化减税转向一揽子推出的减税,从政策式减税转向改革式减税,从特定行业、特定主体的特惠式减税转向普惠式减税;减税税种上,重点是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从25%降至21%)和增值税税率(以增值税税率简并为契机将制造业税率16%分阶段降至10%),提高减税后企业和居民的获得感;减税目标上,更加聚焦于稳定社会预期。减税和上调赤字率的同时,优化支出结构,精简机构人员,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第二,确立2019年为新一轮开放元年,放开新的投资机会,展现开放自信。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汽车和家电行业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保护和开放。为什么长期享受高度政策保护的汽车产业发展不如人意,而高度开放竞争的家电、手机、纺织、互联网等行业自主品牌崛起和技术快速进步?这对于未来我们发展核心技术、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和新一轮对外开放有何启示?我们应加大开放,降低关税、放开行业投资限制、负面清单、国民待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尊重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凡是对外企开放的都要对民企开放。在开放透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相信中国优秀的企业家、工程师和产业工人一定能干出来。 第三,大力度、大规模地放活服务业。中国制造业除了汽车等少数领域大部分已经对民企外企开放,所以中国制造在全球竞争力强大;但是服务业领域仍存在严重的国企垄断和开放不足,导致效率低下,基础性成本过高。未来制造业升级需要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消费性服务业大发展。 第四,坚定推进国企改革,要以市场化取向和黑猫白猫的实用主义标准衡量,不要动辄上纲上线、陷入意识形态争论。建国后三十年和改革开放后四十年的经验教训,已经证明什么样的制度更有效率、什么样的制度低效。改革的目的建立市场经济,通过竞争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搞活微观企业主体是宏观政策发挥市场化引导作用的基础。应放开行业管制,推动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更多地在基础性外部性的领域发挥作用。 第五,通过地方试点方式,调动地方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的积极性。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方法论可以概括为六个字:渐进、增量、试点。渐进式改革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因为中国幅员辽阔,一些问题到了不同的地方就变得错综复杂,需要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相关试验。过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抓大放小”等,无一不最早来自于基层的实践和智慧。 第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促进金融回归本源,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金融和实体部门的良性互动。同时,防止监管竞赛和“一刀切”引发新的风险,误伤民营和中小企业,把握好节奏、力度和结构。 第七,按照“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居住导向的新住房制度和长效机制,关键是人地挂钩和金融稳定。“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未来应推行新增常住人口与土地供应挂钩;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长期稳定;从开发商为主转变为政府、开发商、租赁中介公司、长租公司等多方供给,丰富供应主体;推进房地产税改革,抑制投机型需求。 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虽然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2017年人均GDP仅为8800美元,不到美国的六分之一,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市场化机制、对外开放、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关键核心技术、金融服务、军事实力、教育、营商、民生、社保等领域跟发达国家还有巨大差距,必须客观承认中国在降低关税、放开投资限制、打破国企垄断、激发民营和中小企业活力等方面还有很多的功课要做。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上,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建设高水平市场经济和开放体制,建设自由平等以人为本的公民社会,历史和人民最终会给出最公平的答案。[详情]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