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Web】互联网的出现,变革了传统行业,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当然也引来一部分人的质疑。在拼多多、趣头条火速上市之后,瑞幸咖啡成立不到两年便在美股成功挂牌上市,更是让很多人吃了一惊。毕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认识瑞幸也就是去年的事情。但是,一眨眼,瑞幸就已经成了上市公司。 5月17日,瑞幸咖啡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并创造了全球最快IPO记录。无论是从成立时间还是营业时间来看,瑞幸的速度都让大部分创业公司羡慕不已。从诞生到现在,“快”成为瑞幸咖啡发展的关键词,当然,这里也包括烧钱快。 很多人认为瑞幸咖啡是在做着传统零售的生意,其实不然,透过做咖啡这件事背后,我们需要认识到,瑞幸咖啡它首先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然后才是做咖啡的。不过,即便是上了市,瑞幸咖啡也有着自己的考虑,暂时不考虑盈利,仍在加速扩张。瑞幸咖啡创始人兼CEO钱治亚表示,2021年底,瑞幸咖啡的门店战略目标将达10000家,眼下的核心问题就是执行。而2019年底,瑞幸要成为中国第一大咖啡连锁企业。 瑞幸狂奔 新零售时代,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仅仅是改变了以往的消费观念和形态,更是体验到了此前传统零售所没有带来的便利。或许,很多人都没想到,做咖啡这件事儿,也能玩出新的花样。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咖啡馆是文艺青年的聚集地,同时也是白领商务人士的交流洽谈地。因此,对于品牌方来说,往往会在装修上、地段的选择上投入很大的资金和精力。而昂贵的租金以及人力成本,导致一些创业者很难能够撑下去,最后卖了家具和设备也是只能说是补了窟窿。不过,对于瑞幸来说,在2017年10月底开设了第一家门店之后,就开始了蒙眼狂奔。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3月31日,瑞幸咖啡门店数共2370家,其中自提门店2163家,超过91%。而在今年年初,瑞幸咖啡创始人钱治亚更是宣称,2019年,瑞幸将在新建门店2500家,在杯数、门店数上全面超过星巴克,成为中国市场上最大的连锁咖啡品牌。值得注意的是,在成立之初,瑞幸就把星巴克作为自己的目标。 选择一个最强的对手,对于瑞幸来说,不仅可以提高自己声量关注度,也能给自己提高身价。有意思的是,成立不到两年的瑞幸咖啡,在开店的速度上完全“碾压”星巴克,而前期的部分投入资金,更是来自风险投资。资料显示,2018年4月,瑞幸咖啡获得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随后又在7月、12月以及今年的4月共计获得5.5亿美元的融资。而自成立以来,瑞幸咖啡以股东借款、关联方无息贷款、抵押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共募集资金12.85亿元。 此次IPO,瑞幸咖啡又募得了6.95亿美元资金,将会投入到开店上。但是,这笔钱能够撑多久,是投资者关注的,也是决定瑞幸咖啡未来走向的关键点。对于外界的质疑,瑞幸咖啡董事长陆正耀日前则回应称,外界评论瑞幸咖啡常用的一个词叫“蒙眼狂奔”,其实我要说,狂奔是真的,但是并不是蒙眼。瑞幸咖啡的每一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都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因此,更准确的说,这是一场深谋远虑的“闪电战”。 “便利店”模式刺痛了星巴克 根据瑞幸咖啡的表述,其在上游的供应链上,销售以及后续维护上,都有着自己的一套逻辑。如果说是人们去星巴克消费是喝的一种感觉,而瑞幸咖啡则是想给消费者提供纯粹的咖啡服务。 据钱治亚透露,瑞幸在开第一家店之前,花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数百个工程师来构建信息系统。同时,瑞幸还会监控每一个定单的服务质量,每一杯咖啡的出品。据悉,瑞幸在每个咖啡机上都装上感应装置,在每个冰箱都装上温度计,把所有机器运行的数据都搜集到云端,通过后台的系统来进行监控,一旦机器运行的参数和指标有偏差的时候,系统就会自动的发工单给维修工程师,发指令给门店。瑞幸方面表示,通过这个系统,一方面可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可以监控整个服务的质量和产品的质量。 根据官方公开的数据显示,瑞幸咖啡单杯成本已经从2018年一季度的28.0元人民币降至2019年一季度的13.3元人民币。因此,在未来的日子里,瑞幸咖啡依旧会给用户提供补贴,来吸引消费。同时,随着店面数量的增多,自取店面的覆盖率的增长,瑞幸在配送上的成本也会进一步缩减,从而会节省一部分资金用于店面扩张。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瑞幸外卖订单占比已降至27.7%。截至2019年3月31日,瑞幸咖啡门店数共2370家,其中自提门店2163家,超过91%。 在瑞幸看来,给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咖啡产品体验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在店面的装修上、选址上以及空间要求上,并没有像星巴克等其它咖啡品牌那么注重。据瑞幸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这种成熟的消费市场外带的比例会达到80%~90%,只有10%的客户是在店里喝。目前,公司聚焦的是70%外带的需求。 如果从这一方面来看,感觉瑞幸更像是一种咖啡店+便利店模式,咖啡产品是核心,用降低门店成本的方式来提高产品品质。数据显示,2019年瑞幸客户的回购率达89.6%,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拥有超过1680万的累计交易客户量。 不到两年时间,瑞幸咖啡狂奔之后已经让星巴克等传统咖啡品牌感受到了危机感。在最新发布的财报中,星巴克CEO约翰逊表示,由于竞争对手补贴的关系,中国市场正处于加速竞争的环境。且受市场大环境影响,星巴克正发力中国市场。 此前,星巴克与中国阿里巴巴签署合作协议,利用网络订餐平台“饿了么”在上海与北京提供150家星巴克外送咖啡服务,并将该服务拓展到全中国2000家咖啡店。同时,在几天前,星巴克在自家APP上还推出了“咖快”服务,用户可以在线点单,到店自提,这项服务目前在北京、上海部分门店上线,计划于月底覆盖京沪300家门店,未来逐步推广至全国。 从星巴克这一系列的动作上,可以看出,其已经感受到了互联网咖啡品牌的冲击,尤其是在瑞幸上市后,有了资本的支撑,星巴克更是加快的新零售变革的步伐。不过,相比较瑞幸,星巴克不仅仅是一家咖啡品牌,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这是星巴克的优势,也是瑞幸所缺失的一种感觉。 再好的故事也难掩持续亏损的事实 瑞幸咖啡闪电上市的速度,估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被打破,而在外界看来,瑞幸的成立就是为了上市圈钱而去的。之后,在公开场合,瑞幸多次回应网友的质疑,并大谈未来的前景。不过,即便是再好的故事,也难以掩盖目前瑞幸亏损的事实。 数据显示,2018年和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咖啡的净亏损分别为16.2亿元和5.5亿元人民币,经营亏损分别为15.98亿元以及5.27亿元。随着瑞幸开店规模的扩大,其亏损规模也在同样扩大。虽然,瑞幸方面表示,其单杯成本已经降至13.3元,但是,何时能够盈利,仍是未知。 此前,瑞幸咖啡CEO钱治亚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曾回应称,“亏损符合预期,通过补贴快速获取客户是我们的既定战略。我们会持续补贴,坚持三年到五年。可以明确的说,我们会坚持快速的扩张,目前不考虑盈利。” 上市首日,瑞幸咖啡股价大涨19.88%。不过,在随后的交易中,瑞幸咖啡股价三连跌,并跌破了17美元的发行价,更是一度跌至13.71美元的低点。 或许,是瑞幸在全球咖啡产业发展论坛上的“鸡血”,让投资人重拾了信心,其股价在近两个交易日中重回17美元之上。截至美股周四收盘,瑞幸咖啡股价报收于18.50美元,目前总市值约43.54亿美元。 另外,除了盈利无期之外,瑞幸咖啡在产品上相比较老大哥星巴克更是有着不小的差距,而瑞幸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日前,瑞幸咖啡成立烘培公司,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兼经理都由陈敏担任,注册资本2亿人民币。 自建烘焙公司,可以更好的控制品质,还能降低成本。不过,前期来看,降低成本都是以后的事情,现在更多的是资金投入。当然,对于瑞幸来说,有了完善的产业链,故事更好看,只是不知道结局会是如何。[详情]
寻找中国创客(ID:xzzgck)原创 作者 / 苏琦 张蓝予 编辑 / 苏琦 “想要复制瑞幸,除了学习它的运作模式和逻辑,还要在一开始就确保你能拿到钱,这点很不容易,钱很重要。”天图投资合伙人张海燕说出了消费领域布局线下的一大痛点——试错成本高。 近几年消费赛道非常火热,风口一个接着一个。除了主赛道生鲜,还出现了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等新业态,社区团购等新玩法,瑞幸咖啡、奈雪的茶等新品牌,以及电子烟等新物种。 不论是真风口还是假风口,一直有一条线贯穿其中,那就是线下业态正在各种新消费模式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方面线下大量的流量越来越聚合,大量夫妻老婆店很难运营下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巨头和创业公司开始布局线下。 线下为什么越来越重要?创业者应该如何抓住这股线下业态整合浪潮中的机会?下一个新消费的风口在哪里? 今日(5月24日),针对消费领域线下场景新机会,山水创投和燃财经推出了燃次元沙龙第二期。燃财经、寻找中国创客主编贺树龙作为主持人,与天图投资合伙人张海燕、不惑创投合伙人李祝捷、华创资本合伙人王道平、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等多位消费领域专业投资人,一起探讨了2019年消费领域的新变量。 金句速览 精益创业不应该只强调快,应该在基础模型跑通后再去加速和放量。(张海燕) 线下有大量流量聚合的趋势,但品牌的集中度还远远不够,大量夫妻老婆店将很难运营下去。(李祝捷) 模式创新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有创新,但价值还需要很长时间验证。(王晟) 从互联网时代走到现在,线下生意的很多经验都有缺失,创业者需要对资本或者对新的事情有敬畏。(王道平) 以下是燃次元沙龙实录精华,经寻找中国创客(ID:xzzgck)整理: 贺树龙:最近半年,在新消费领域你们看好什么模式和项目? 张海燕:我认为是社区拼团。这个赛道的商业逻辑比较清晰,从特征上来看就是预定自提模式的电商,与传统的送上门模式相比履约成本更低。这意味着在客单价很低时都可以赚钱,不需要大量的补贴,可以做的品类非常多,可以大胆地扩张。从早期生鲜为主,慢慢发展成类似于超市的家庭常规消费品类。不管是从地域还是经营品类来看,适用范围都相当广。 李祝捷:看好的项目有很多,比如奈雪的茶,最近两个月我们全公司每人每天下午都会喝一杯。比如瑞幸咖啡,这是一家有争议同时确实拥有非常强实力的团队,运营能力、品牌能力、资本能力都很强,咖啡好不好喝更多是一个口味的问题,当它开到2500家的时候,就能证明很多东西。还有名创优品,和我们自己投的女性化妆品电商会员制,这也是我们看好的方向。 不惑创投合伙人李祝捷 王道平:最近比较看好我们投的一个公司超级零,主要做健康减脂食品,这是一个品牌生意。在很多细分领域,现在有很多公司真正在供应链上,在生产和服务环节有很多突破,借助社群等渠道,使产品和消费者更有效的联系和互动。对于真正想去做好产品的公司,是一个好机会。 王晟:我从去年就非常看好瑞幸,这是一个具有高确定性,不管是资本、业务、供应链、运营都有极致效率的公司。消费类创新和其他领域的创新有很大不同,比如说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只要技术有领先性,能把它变成商品,那价值就很好判断,但消费领域更多是模式上的创新,价值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包括社区团购,在投资人中分歧非常大,有的合伙人根本不看好,但会投,因为如果这是一个大风口,没有投就可能犯了错误;如果所有人都投了这个风口,结果倒下了,那你投了也没犯错误。我觉得模式创新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创新在,但价值不一定真的在。 贺树龙:今年年初,我们关注到美团、阿里都在布局菜市场生意,你认同线下对新消费越来越重要这个观点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趋势? 李祝捷:认同,因为线上流量已经被巨头垄断了,越来越难获取,流量红利已经没有了。相比较而言,线下流量就显得没那么贵。随着购物中心的兴起,线下有大量的流量聚合的趋势,但线下品牌的集中度还远远不够。我们做过一个研究,中国线下药店的连锁品牌少说有5千到1万家,美国就三家,却占据超过90%的份额。供应链端也一样,美国头部公司占35%以上的份额,中国的头部不到1%,尤其在线下,大量夫妻老婆店将很难运营下去。 贺树龙:英诺投了一些创业公司,如遇到和巨头相同的赛道,你会建议他们怎么做? 王晟:避免跟巨头直接竞争是每个创业公司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我认为线下的市场对于早期创业者来讲更为友好,因为线下更重资产。生鲜也好、社区团购也好,这些线下创业者在线下耕耘了很多年,才被资本关注到。 对我们投的消费类的创业者,我希望他们关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消费者对你有新感知,这样品牌和私域流量能够起来;另外是新供给,中国是对消费端的数据分析、运营最牛的国家,我们要用消费端的数据去倒逼供应链,从大量倒闭的供应链里面学经验。 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 最后是效率,一定要用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法甚至是金融手段提高效率,未来的竞争对于创业者来讲只会越来越难、越来越复杂。如果说过去20年前创业是小学生水平、初中生水平,经过这十年历练,现在需要创业者具备复合性的水平。 贺树龙:互联网人开始越来越多地接触线下业态,这其中遇到的普遍的难题是什么?应该怎么解决? 张海燕:就凭我自己接触到的来看,我觉得一方面,你要学习线下的规律,学习在线下获取流量的开店模式。对于纯互联网人来说,线下要学的东西还是蛮多的,比如怎么选址,怎么运营,减少阻力,提高效率。多数线下生意都很难有超额利润,你的效率比别人高两三个点,最终才能生存下来。 另外一方面,观念上要更加重视“精益创业”。在线下也要强调快。但这种快应该是在把基础模型跑通之后,去加速和放量,这样比较稳妥,成功的概率也更大。 线下很多投入是固定或者半固定性的,一旦投下去,开20家店,效果不好的话,后面调整的代价会非常大,而且不一定有这样的机会。多数人都没有那么多资本去支撑它在早期连续犯错。 天图投资合伙人张海燕 贺树龙:瑞幸咖啡只有一个,它的打法很难复制。假如你有10个亿可以创业,会按照它的那种打法去打吗? 张海燕:我讲讲我对瑞幸的看法,我觉得到目前为止它是很成功的,而且有比较大的概率继续成功,根源在于他们对这个市场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认知,这套认知来源于它在刚起来的时候就拿到很多钱,来源于他们之前共同的合作经历,和对市场的研究分析。 这种认知的独特性跟传统做餐饮有几个不同之处,其中很重要一点就在于品质和口味不是那么重要,很多人对此进行了批评,但我觉得咖啡的口味本身就是千差万别,多数人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什么味道就是好,什么味道就是不好。说实话精品咖啡你让喝惯星巴克的人去喝未必觉得好喝,这也导致很多投资人起初不太看好它。 另外一方面,瑞幸用大额的持续补贴,非常激进地开店,很多人觉得这种模式是违背常规的、不可持续的。但是大家忽略了咖啡在中国的巨大的潜力市场,日本的人均咖啡饮用量在全球都是非常领先的,说明东亚人一样可以接受咖啡。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瑞幸在前期做几十亿人民币这种量级的投入,在市场上能够切下一块蛋糕是完全成立的。另外,它一开始就能拿到很多钱,所以它有更多机会去修正它早先的错误。 假设现在谁手里有20亿,可以从瑞幸的案例中得到启发,事先对这个市场的潜力、规律有比较深的理解或者认知,再用类似的打法,迅速让生意达到一个经济规模,通过连续大额的融资迅速上市,很大程度上也能够吓住竞争对手。但前提是你在一开始就要确保你能拿到钱,这点很不容易,钱很重要。 贺树龙:说到钱的问题,华创投了一些线下资产比较重的项目,跟纯线上的项目比较,主要区别是什么,会更关注哪些方面? 王道平:从投资角度看,线上线下肯定会有差异,创业者需要对资本或者对新的事情有敬畏。从互联网时代走到现在,线下生意的很多经验和模式都遇到了一些新变化,过去的一些经验可能会有缺失。过去对资本这个武器大家有很多依赖,现在我们面临越来越多不同的行业和新的变化,需要去理解和学习行业本身的发展、模式或者机会。 华创资本合伙人王道平 贺树龙:现在给你一个亿去创业,你会做什么项目? 张海燕:对多数创业者来讲,一开始拿的钱太多未必是好事。真给我一个亿的话,我怕自己可能会乱花,要管住自己。我多半会在教育领域创业,一个人一生当中在教育上面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以及痛苦都是巨大的,里面肯定有一些能通过技术有明显的改进,有比较大的机会。[详情]
文 | 柴佳音 马慕杰 5月23日,登陆美股的第4个交易日,瑞幸咖啡跌破发行价17美元。截至5月24日美股收盘,瑞幸咖啡股价虽然上涨7.05%,但仍低于发行价。 光速上市的瑞幸,时刻面临着资本市场的审判。 5月22日,在由投中网举办的“商业‘新物种’:颠覆常识的下半场”主题沙龙上,大钲资本执行董事刘绍强、华映资本投资总监申毅君、众海投资副总裁张烨秋围绕瑞幸一类商业“新物种”的投资逻辑、发展之道、未来走势及对传统业态的颠覆进行了讨论和研判。 上市第4日即破发的瑞幸,未来将走向何方?对于瑞幸饱受争议的口感不佳、估值虚高、巨额亏损等问题,投资人如何看待?消费升级大背景下,瑞幸等“新物种”所引领的成本“降级”反映了投资人怎样的项目筛选逻辑?巨量资本催熟的独角兽,背后寄托着资方怎样的期许? 2019年,商业“新物种”逐渐在各行各业涌现,怎样的变革和颠覆将席卷而来?这一切值得期待。 “难喝”的瑞幸 “不好喝,一点咖啡味也没有。”口感差的质疑一路伴随瑞幸到了纳斯达克。 瑞幸咖啡最大及最早机构投资方大钲资本执行董事刘绍强正面回应称,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为过去二十年中中国人对咖啡的口感已经被星巴克所定义。 “其实瑞幸升级过一次咖啡豆。”刘绍强说道,“现在瑞幸采用的咖啡豆跟星巴克是一模一样的,两家也都是混合豆。瑞幸把咖啡豆做了更深度的烘焙,让它变得更香。当我们把咖啡豆混合比例纳入考虑,瑞幸的咖啡豆质量是绝对不输于星巴克的。” 然而,最被大众热议的口感,却不是当下咖啡品牌脱颖而出的首要条件。品牌溢价能力,已成为投资人在大消费领域关注的核心所在。 “星巴克是一个零售服务品牌,品牌溢价本身就不单单是好喝了,它有一个完整的服务体验的过程。就像星巴克赚的是第三空间体验的钱。”华映资本投资总监申毅君指出。 “在咖啡市场,其实只有一个头部品牌赚到了大钱,那就是星巴克。后面的二三四名全都不赚钱。那为什么会是这个市场结构,我们们追溯历史,发现一是由于咖啡本身就是舶来品,美国的同行给了它大量的先行发展时间;二是后来者全部沿用了相同的商业模式,但是心智资源和点位资源都被先行者占据。这是过往的一个市场结构。”他说道。 然而,这个市场结构有没有可能去打破?该怎么去打破? “从以往的商业探索和市场结构调研可知,过去的成本结构已经走不通了。瑞幸将来能不能成功我们还不知道。但目前来看,也只有用这个打法,去打破过去的商业策略,才有可能跑得通。” 同时,“瑞幸抓住了‘20元咖啡’的市场空白定位,所以能够享受到市场的红利期。而咖啡品类自带的功能性和成瘾性也意味着咖啡一定程度上是刚性需求,这是咖啡品类自带的红利。”众海投资副总裁张烨秋提到。 “瑞幸与星巴克的PK,更像是互联网思维对传统思维的‘降维打击’。”在投中网此前的采访中,某零售领域投资人如是说道。 路透社2019年3月分析称,在美国资本市场看来,虽然瑞幸的体量相比星巴克差了很多,但星巴克和瑞幸都是可以投资的良好标的。 “这为瑞幸的估值及投资人的获利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间。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模式,而星巴克目前的成熟程度又不支持它降价打价格战。”前述零售领域投资人说道,“瑞幸作为一个‘手握巨款’的公司正面在美国资本市场挑战星巴克,结局会是什么,我们尚且不得而知。” 没有物理货架的7-11 华尔街对瑞幸寄予了颇高的期待。 上市首日,瑞幸咖啡盘中一度大涨50%,收盘报20.38美元,较发行价17美元/股上涨19.88%,市值为47.4亿美元(约328亿元人民币)。 “瑞幸IPO定价当周,美国资本市场环境不是很好,定价当日,百度报出了首个亏损的记录。即便如此,瑞幸还是获得了多倍的超额认购,理论上定价是可以定得更高的,但公司没有这么去做。”刘绍强说道。 申毅君同样认可华尔街的期待。“瑞幸的估值可以反映投资人对整个故事的预期,目前来看能站得住的。短期来说,估值的往上走的空间不大了。瑞幸还有许多需要向资本市场证明的地方。” 对于上市后的未来,张烨秋表示,突破天花板的能力,将成为其在美国资本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 “如果瑞幸选择走渠道路线,成为一个多品类的公司,在‘角色跨越’的过程中,估值在短期内上升空间会比较有限。但是,一旦跨过这个天花板,瑞幸的估值会有一个更大的上涨空间。” “扩SKU”已经成为业内对于瑞幸上市后发展走势达成的共识。刘绍强认同这样的战略,“可以把瑞幸咖啡对标成没有物理货架的7-11。”然而,“相比而言,瑞幸咖啡的商品SKU不会过于宽泛。” 挑战随之而来。 “拓品类后,比如说茶饮背后的供应链、配料等更复杂,库存管理难度可能会比咖啡更大一些。”申毅君说道,“这会对瑞幸的数据获取、供应链等整个中后台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那么瑞幸的数据中台是否足以支撑整个零售体系的运作?“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有待观察。” 从目前能够推演的情况来看,瑞幸的估值逻辑会对应一个双峰值,即门店数量和SKU。“我个人大致算了一笔账,适合瑞幸开店的、有一定密度支撑的写字楼 ,对应的白领早中餐、下午茶市场单量能达到日均千万单级。资本市场会给予这种能够达到日均千万单级的网络一定的溢价,对应于它的空间延展能力。” 消费升级下的“成本降级” 作为“最快完成IPO的独角兽”,瑞幸的胜出并非奇迹。 凭借着模式创新下的“质优价廉”,瑞幸咖啡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给出了传统品类“新物种”的降本定义。 “从生意的本质来讲,无非就是赚两种钱。一种是差异化,另外一个就是成本优势。”刘绍强反复强调,成本优势是瑞幸咖啡商业模式的核心基础,从战略层面分析,瑞幸咖啡这盘生意更多挣的是效率的钱。 在刘绍强看来,外界质疑的“烧钱获取流量”的逻辑并不是瑞幸咖啡底层的商业模式,它真正的商业模式是通过改变传统连锁咖啡店的成本结构以占领咖啡领域“20元”价格带空白,将节省下来的成本最大限度地让利给消费者,用“效率”赚钱。 “瑞幸咖啡并没有在供应链环节压缩成本,它改变的是总体的门店运营成本,包括门店的租金成本、获客成本、人工成本等等。”刘绍强说道,通俗来讲,瑞幸咖啡的赚钱逻辑采用的是“薄利多销”,这便意味着瑞幸咖啡必须要快速铺开渠道网络,扩大门店的总体规模。 “所以,尽管大家看到瑞幸的财务数字是亏损的,但其实是亏在了前期的必要投入。” 由此,瑞幸咖啡顶着“好的咖啡,其实并不贵”的帽子以18个月的速度登陆了纳斯达克,并宣称开启了中国咖啡消费平权时代。 然而,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成本降级”这个看似悖论的概念,为何愈发被投资人所看重? 华映资本投资总监申毅君表示,随着国内三四线城市人群的“消费”崛起,许多消费场景的市场需求出现了一些新的拐点,比如家居、酒店、旅游等等。并且随着一部分一二线消费者的支出越来越理性,市场一定会出现只需满足基本诉求的商品与服务。 申毅君以明星经济酒店OYO举例。“住宿是个刚需,核心要求很简单。第一,一条清洁的被子;第二,良好的洗浴环境。很多时候我不需要体验溢价,但需要一个平台或者品牌,能给我一个基本预期,就是床品和洗浴都是好的。就像快车和专车的区别,打车也是刚需,可以不用有体验溢价,但我需要有一个平台能给我一种基本预期,即准时接送、安全到达。” 因此,“成本降级”与服务分层在很多领域都是一个非常刚性的需求。 众海投资张烨秋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在消费品投资方面,我们一定会去重点关注项目的成本结构。或者相比传统打法,我们会观察项目到底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或创新。” 在张烨秋看来,只有“成本降级”才能使得产品快速规模化的红利长期沉淀。 “盈利”不该成为独角兽的魔咒 “烧钱烧到上市。”作为成长速度最快的独角兽,瑞幸咖啡带着亏损奔赴纳斯达克一度被指为“金玉其外”。 但对于投资人而言,独角兽们的亏损却是一种合理的必然。 “作为投资人,我们不会特别看重是盈利还是亏损。我们关注的问题首先是项目的底层商业逻辑,其次是项目过去‘烧’的钱到底有没有‘烧’出护城河及核心竞争力。”申毅君说道。 张烨秋同样对有潜力的独角兽保有耐心。他认为,企业无需追求短期盈利,眼光要放得更长远些。 “短期内盈利可能往往预示着项目没办法做的很大,当你真正实现大规模盈利的时候,往往也意味着已经看到天花板了。”张烨秋称,相比于盈利而言,企业自身应该更在意能不能用前期利润换来发展速度、发展规模或者其他一些竞争壁垒。 “只要能做出规模并建立起自己的壁垒,即使不盈利我也认为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在张烨秋眼中,企业的财务模型尤其重要,即它到底是在挣什么钱。有时候,前期“烧钱”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探索更多边界并拓宽未来天花板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投资人并不认为独角兽的亏损问题是企业发展的“硬伤”,但伴随其纷纷跑步上市并随即破发,“巨量资本烧出独角兽”的争议也纷至沓来。 “从资本角度讲,我认为一个企业能否成为独角兽并不是资本在发挥决定性作用。资本本身只是一个催化剂或者加速器,企业能成为独角兽是因为它们迟早都会是独角兽。”张烨秋说道,他并不认可“巨量资本烧出独角兽”的说法,“当一个企业本质好的时候,它的成长比你想象更快。” 那么,在资本寒冬之下,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引来资本的纷纷下注,并最终成长为独角兽? “首先,创始人在做重大决策时一定要慎重,一定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间资源下做最充分的论证与推演,不要过分乐观与过分悲观。”在刘绍强看来,没有什么性格天生适合创业,因为经营企业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创始人一定要始终保持居安思危与未雨绸缪的能力。 而申毅君认为,创业者需要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害怕困难、烧钱与争议,要有延迟满足的胸怀,这是创业者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质。“运气在创投行业可能占了一大半的比重,我们需要共同去赌企业的未来。”他直言,创业者只有在遇到争议或者困难时能够保持初心,才能赢得资本的押注与巨头的支持。 [详情]
原标题:喝一杯“大数据”的咖啡 来源:秦朔朋友圈 自从生娃回归职场后,开始了一路“降级”之旅,首当其冲的就是咖啡,从单身前的每日“星巴克”降到全家咖啡,最后到了瑞幸咖啡。 5月17日,传说中靠“烧钱”度日的瑞幸,已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发行价15~17美元。从成立到上市,星巴克花了21年,麦当劳花了25年,而瑞幸只用了18个月,就开始在资本市场上攻城略地。 本人并不喜欢瑞幸的口感,但还是会每天一杯。究其原因,是因为有大量的优惠券派送。从1.8折券到半价券,价格比全家还便宜。再有广泛的门店规模、超快速的制作时间、顺丰外卖的加持,对于咖啡品鉴能力并不高的普通白领而言,瑞幸是最优的性价比之选。 瑞幸“营销五剑” 当评论大多关注瑞幸与资本的关系时,笔者倒是对其营销推广很感兴趣,总结了瑞幸这18个月来的“营销五剑”。 1、高端文艺范代言人 和全家湃客咖啡的“氧气女神”陈意涵不同,张震和汤唯更符合白领定位,在一二线城市的写字楼更具广泛的群众基础。 2、创意无限,跨界合作 从跨界故宫,到腾讯“轻松筹”,瑞幸跨界营销的步伐始终未停止。最经典的案例,大概要属和冯唐合作的主题咖啡店,成就最文艺的200平米。对于此类跨界,是一场称为“无限场景”(Any Moment)的品牌战略,目前已在北科大、北京电视台、今日头条、北京奔驰总部、北京工体汗水兑换工厂等高校、电视台、企业、运动健身场馆等开设门店,实现用户工作与生活咖啡消费场景的全覆盖。 3、追应热点,内容高频 从和插画师合作的“中秋广寒宫喝咖啡”再到“紧急寻找北马5004号选手 ”,高频的线上活动无一不是贴合了节日、新闻等时下热点。 4、线下活动,高参与度 从颇受欢迎的时尚街拍到大咖加持的明星街拍,再到“食装大秀”、QQ快闪店,线下活动无一不是时尚、潮流,参与感强。 5、海量优惠券裂变游戏 借助“世界杯”、“瓜分500万现金”等大事件,通过各种游戏开发,来实现海量送券。 以上是笔者复盘的瑞幸“营销五剑”,其目的只有一个——占领朋友圈! 尤其是通过“分享送券”的方式,得到客户强粘连,让瑞幸的粉丝在短时间内迅速海量繁殖。 价格的悖论 可以说,瑞幸的成功就是营销的成功,而不是味蕾的依赖。然而,过度的营销和优惠,开始显出弊端。比如,作为咖啡爱好者,本人对星巴克属于“味蕾忠诚型”客户,对瑞幸却属于“价格敏感型”,虽然目前降低了星巴克的消费频次,但时不时还会去喝。但对于瑞幸,除非收获4折以下券,否则不会买。本人观察了周边的同事,发现瑞幸的客户“大数据”做得广泛而精准,它把每天一杯的客户,判为“咖啡刚需”开始收紧优惠券;而对不怎么消费的客户,频繁赠送低价优惠券,实施“低价唤醒”。 但遗憾的是,这开始陷入一场“价格悖论”——如果继续派送优惠券,一是毛利薄,二是客户在经历了1.8折、2.8折这样的低价后,很难再被优惠刺激,送一张五折券,甚至都被认为是提价,这就是“优惠的损伤”;如果不送,或者收紧优惠,又有多少“味蕾忠诚型”客户会选择放弃。价格是把双刃剑,常常损人一千,自伤八百。 数据的胜利 根据极光大数据的统计,截至2018年12月,瑞幸咖啡应用端的月均DAU数值达到26.99万。瑞幸咖啡用户中有46.6%年龄在25岁及以下,26-36岁用户占比45.3%,36岁及以上用户占比仅为8.1%。其中男性客户占48.5%,女性则占51.5%。 45.61%的瑞幸咖啡用户分布在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的用户占比也达到43.37%。上海和北京的瑞幸咖啡用户占比分别为17%和15.91%,显著高于其它城市,紧随其后的是广州、南京和深圳,用户占比依次为7.44%、6.81%和5.26%。 它的客户画像已经非常清楚,北上广深和其他新一线大城市的20-35岁的年轻人,他们也是目前中国消费力和消费欲最旺盛的群体。 和追求咖啡毛利相比,把握住这批客户群体的大数据,可能更加重要。资本青睐的,不是一杯一杯咖啡的利润,而是中国大城市27万年轻中产的大数据。瑞幸的估值,来自背后27万年轻人的消费能量。这一杯杯咖啡,不是味蕾的依赖,而是数据的胜利! 从淘宝、美团,再到肯德基、瑞幸,各类消费APP都在搜集客户数据。那么数据如何产生利润?就目前而言,只有两大模式,一是广告,二是信贷。 当我们积极为各种消费APP输出产品、地址、消费记录的时候, “算法”也在计算着我们。 “大数据杀熟”、“千人千价”,对不同标签的客户,实施不同的价格。同一张机票,据说华为和苹果的用户看到的价格会更贵。 而商户针对数据更会开发各种更受欢迎的产品;以各种有趣的活动手段,诱惑用户购买更多,消解我们的自制力。随后,又根据不同的消费能力,进行信用评分,借钱鼓励你买买买。消费信贷的泛滥,更要警惕,年轻人很容易就陷入“包法利夫人的陷阱”。 爱咖啡还是咖啡馆 最新的瑞幸咖啡宣言,一如既往写得应景又煽情: 好的咖啡,其实不贵。咖啡不是奢侈品,只是一杯日常饮品。 你喝的是咖啡,还是咖啡馆?我们只需要你为咖啡本身付费。 好咖啡的味道,喝久了你就会知道。即使IIAC金豆奖,也无法一开始就取悦每个人。 喝咖啡不太健康?你想多了!欧美日韩每人每年平均饮用300多杯。 中国人没有喝咖啡的习惯?在瑞幸,89.6%都是回头客。 中国咖啡和美国咖啡比差距在哪里?差在自信。 钱治亚IPO致辞道,“上市是中国咖啡消费平权的开始”。与其说,这是一场咖啡的平权,不如说是数据的平权。 媒体评论曾称,瑞幸采用大数据帮助客流洞察,挖掘其工作区域、居住区域等进行更好的商铺选址与定位。然而这样的结论太粗浅了,“商铺选址与定位”仅仅只是瑞幸的开始。 《宣言》中称:“你喝的是咖啡,还是咖啡馆?我们只需要你为咖啡本身付费。”喝咖啡,从来不仅仅是喝咖啡,而是一项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沟通、灵感迸发的地点,否则就不会有上世纪小说家文豪聚集的“左岸咖啡馆”,布拉格也不会遍地都是“卡夫卡咖啡馆”。在这个被数据淹没的时代,咖啡馆反而比咖啡更重要,因为见面很珍贵。 这也是近年来日韩和国内各类“小而美”、网红咖啡馆兴起的原因。它无法规模化、很难复制,讲究个人魅力,它无法被大数据轻易地贴上标签和定义。 也有越来越多的客户,从调制咖啡转向青睐单品手冲,对咖啡有了纵深的理解与喜爱。 大数据的瑞幸和小而美“网红”只会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取代。 大数据的“瘟疫” 500多年前,美洲的原住民被西班牙的殖民者用五彩斑斓的玻璃珠子轻松换走了黄金。当时的原住民并不知道,在另外一个世界,黄金就是货币。西班牙凭借搜刮的黄金白银,打造了历史上第一个“海上帝国”。 我们普通大众目前对数据的认知,就和当年美洲土著对黄金的认知差不多。忙不迭地用自己的年龄、性别、地址等各种信息来换取中杯咖啡、电影优惠券等等。这是一场全新的“大数据瘟疫”,谁也无法逃脱。 但我们可以最大程度保护自己,珍惜自己的“数据”,警惕无处不在的“算法”。[详情]
原标题:从上市到破发仅4天!18个月狂奔IPO,瑞幸敲钟后耗光了“幸运值”?对冲基金:绝不碰瑞幸 来源:券商中国 赴美上市的第四个交易日,小蓝杯的幸运值或许即将用完。 5月22日晚间,瑞幸咖啡以当初17美元的发行价开盘,随即一路下跌。截止收盘,瑞幸咖啡股价跌至14.75美元,跌幅达到14.89%。 自瑞幸咖啡携资本之势迅速杀入咖啡市场之后,其高额补贴+连年亏损的运营模式一直惹人非议。在持续亏损之下,其“烧钱”速度能否赶上融资的速度,成为业内所重点关注的问题。而作为消费者,在享受着动辄半价乃至更低的低价咖啡后,难免心存疑虑:这一杯,真的能一直喝下去吗? 交易4日即破发,股价面临严峻考验 5月17日,瑞幸咖啡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发行3300万份ADS,每份定价17美元。在承销商行使超额配售权后,加上同步私募配售5000万美元,共募集资金6.95亿美元,市值达42.5亿美元,成为年内融资规模最大的亚洲公司。当日开盘即以25美元高开,与其17美元的发行价相比,涨幅接近50%。 然而,高开低走的波动逻辑在上市首日即发生在瑞幸咖啡身上。在盘中一度涨幅达到52.71%后,瑞幸咖啡股价开始一路下跌,当日以20.38美元报收。此后的两个交易日,瑞幸咖啡股价一路下跌,市场关注点也从股价恢复转向股价何时破发。 答案是4个交易日。5月22日晚间,瑞幸咖啡以当初17美元的发行价开盘,随即一路下跌。截止收盘,瑞幸咖啡股价跌至14.75美元,跌幅达到14.89%。 据媒体报道,本周一,前对冲基金经理、CNBC股评人Jim Cramer评论称,他绝不会碰瑞幸咖啡,中概股风险太高,除非我们谈的是一家很牛的公司,有经过考验的可靠过往表现。 正如其所言,在过去几年里,“互联网+”让国人见证了大量的商业神话,从小黄车到拼多多,在资本光环加持下,总能在第一时间迅速实现跑马圈地。然而,对于海外而言,这一套商业逻辑或许并不是那么理所当然。 某科技评论人表示,瑞幸股价取决于两点:第一,美股是否继续攀升,带动瑞幸咖啡反弹;第二,瑞幸咖啡后期是否能拿出更令投资者信服的财报。另外,近一两年赴美上市的企业大部分都呈现了“高开低走”的态势,无论从商业模式以及IPO的步伐来看,瑞幸咖啡的股价走势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连番融资,获得贝莱德背书 2018年1月,瑞幸咖啡首家门店试营业,距其IPO尚不足一年半时间。瑞幸咖啡“狂奔式”IPO不仅解决其资金需求,更刷新了国内互联网企业IPO纪录。此前,这一纪录由移动资讯趣头条保持,上线至IPO时间为2年3个月。 而从承销团队来看,瑞幸IPO的承销商行列中,除了瑞信、摩根士丹利、中金和海通国际4家之外,还增加了市场分析机构Keybanc Capital Markets和来自美国的PE投资公司Needham & Company。 作为国内成长最快的咖啡连锁品牌,瑞幸咖啡创始人、CEO钱治亚在敲钟现场表示,“IPO是公司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瑞幸咖啡今后会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门店拓展,以及品牌建设和市场培育方面进行持续的大规模投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坚持高速扩张战略,坚守品质,推进咖啡消费平权。” 在敲钟当日,钱治亚发布《瑞幸咖啡宣言》:“好的咖啡,其实并不贵,瑞幸咖啡坚持做让每个人都喝得起、喝得到的好咖啡,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从采用2018意大利米兰IIAC金奖豆到全球顶级咖啡设备,再到工艺大师,瑞幸咖啡都与全球同步;在瑞幸咖啡89.6%都是回头客。” 既要品质,又要“高性价比”。毫无疑问,在主营业务不断“烧钱”之际,瑞幸得以疯狂跑马圈地的背后依靠的是资本的不断加持。公开信息显示,自2017年10月以来,瑞幸已陆续获得天使轮、A轮、B轮、B+轮4笔投资。 其中,2018年7月,瑞幸完成A轮2亿美元融资,大钲资本、愉悦资本、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君联资本参与;2018年底,瑞幸再次完成2亿美元B轮融资,大钲资本、愉悦资本、GIC、中金公司加入。 今年4月,瑞幸B+轮融资由全球最大的投资集团贝莱德(Black Rock)领投,而贝莱德作为星巴克第二大股东,这一点也被视为是海外资本对瑞幸的背书。 目前,瑞幸咖啡董事长陆正耀持股30.53%为最大股东,创始人钱治亚占股19.68%,黎辉代表大钲资本、刘二海代表愉悦资本分别持有11.9%和6.75%的股份。 低价咖啡还能喝多久? 对于瑞幸而言,其究竟是咖啡行业的搅局者亦或是革命者,或许尚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无论是怎样的商业逻辑,对于消费者来说,最关心的是“这一杯谁不爱”的低价咖啡究竟还能喝多久。 瑞幸咖啡的连续亏损并非行业秘密。根据瑞幸咖啡招股书,2018年全年,瑞幸咖啡的营收为8.41亿元,净亏损16.19亿元,归属于公司股东及天使投资人的净亏损达31.9亿元。以2018年卖出9000万杯咖啡的数据粗略计算,客户每带走一杯小蓝杯,瑞幸至少要亏18元。 这一亏损情况在2019年一季度仍然没有得到好转:2019年一季度,瑞幸咖啡的营收为4.79亿元,同比增长35.94%,净亏损5.52亿元,较去年同期亏损扩大4.2亿元。 以2018年“双十一”期间来看,瑞幸举办首届luckin狂欢节,从11月6日到12日连续一周充1赠2,相当于产品打三折优惠。而据瑞幸官方公布数据,其在狂欢节首日就已经售出超过515万杯饮品,7天总销量达到1820万杯。 [详情]
原标题:“小蓝杯”破发!市值蒸发90亿,说好的“割美国韭菜”呢? 成立18月就上市、刷新最快IPO速度的“小蓝杯”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已经跌破发行价。 在纳斯达克上市后的四个交易日中,瑞幸咖啡只有首日大涨近20%,随后的三个交易日连续下跌。22日,其股价跌破了17美元的发行价,当日收盘报14.75美元,跌幅高达14.89%。 随着股价破发,如今其市值也缩水至34.7亿美元。相较于上市首日收盘的47.4亿美元,蒸发了12.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90亿元。23日开盘后,瑞幸咖啡继续下跌,截至发稿跌幅接近5%。 瑞幸咖啡的破发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在微博和某自媒体爆款文章的留言区,众多网友纷纷留言: 能不能割到“美国韭菜”的问题暂且搁置,但瑞幸的“便宜”咖啡应该还能持续供应一段时间。 “离不开优惠券”的互联网咖啡 瑞幸将目标消费人群聚焦于职场人士和年轻一代,并将大多数门店开设在写字楼、大学校园附近,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线上点单、线下取货,不设收银台,100%无现金的“新零售”方式。对于这种方式,瑞幸称之为用互联网思维、以科技驱动颠覆咖啡市场。 带有“互联网”基因的瑞幸不仅上市速度快、破发速度快,门店扩张的速度也很惊人。 据瑞幸上市前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招股文件,瑞幸咖啡2018年1月正式试营业,过去一年,瑞幸共卖出了9000万杯咖啡。截至今年3月末,瑞幸的门店总数已达到2370家,市场规模仅次于星巴克,成为中国内地第二大咖啡连锁品牌。 然而,瑞幸并不想止步于此,而是对星巴克的地位发起挑战,想成为中国咖啡的行业老大。为此,瑞幸还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今年年底前,门店数量达到4500家。而据机构统计,星巴克目前的门店数量在3700家左右。 一个成立不到两年的年轻公司,有何底气挑战进入中国20年、屹立近半个世纪、背靠千亿美元市值的咖啡巨头呢? 答案也许是“钱”。 这些钱,不仅来自瑞幸创始人的老东家“神州优车”系的投资者,也来自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中金公司、美国贝莱德等机构投资者。招股书披露的融资记录显示,瑞幸上市前,通过借款、贷款、融资租赁及多轮正式融资,已经累计获得近10亿美元的资金。 在资本助推下,瑞幸也开始了用烧钱疯狂扩张的历程。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却有免费的咖啡。瑞幸成立以来,不仅投入大量广告费,聘请汤唯、张震出任品牌代言人“带流量”,还经常用免费咖啡吸引用户,高额补贴广撒“优惠券”,“买二赠一”、“买五赠五”、“五折”、“66折”优惠券经常满天飞,飞到各个群组、朋友圈。 而且,财大气粗式促销根本停不下来,如今,除了各式各样的优惠券,瑞幸还采取了买商品瓜分500万元现金等形式,吸引新客户、留存老客户,支持产品走量。 招股书显示,自2018年初以来,公司获得单个新客户所耗费的成本逐季降低,从2018年一季度的103.5元降至2019年一季度的16.9元;单个客户免费产品促销成本从2018年一季度的15.8元降至2019年一季度的6.9元。 烧钱或还将继续三五年 销量上去了,门店开多了,瑞幸自己烧的钱也越来越多了。 招股书显示,瑞幸咖啡2018年1月初试运营以来,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的15个月里,公司累计净亏损达21.7亿元,其中2018年净亏损16.2亿元,2019年一季度净亏损5.5亿元;平均每个月的烧钱规模近1.5亿元。今年一季度,瑞幸的总运营支出为10.1亿元,公司账面上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总值仅剩11.6亿元。 有分析人士不禁感叹:这杯互联网咖啡泡沫有点多! 针对外界对瑞幸以大规模烧钱换取市场作法的质疑,瑞幸咖啡创始人兼CEO钱治亚表示,亏损符合其预期,通过补贴快速获取客户是其既定战略,补贴还会继续,并坚持三年到五年。“可以明确的说,我们会坚持快速的扩张,目前不考虑盈利。” 有自媒体调侃,作为一个消费者,能够低成本喝到咖啡,而且公司还是烧的资本方的钱,是种“劫富济贫”的好事。 但有市场人士分析称,有的公司亏损烧钱的同时,能够换回足够的GMV和现金流,可以把业务雪球滚大;有的公司则是烧一部分利润,获得市场份额,这种烧钱是可持续的。而瑞幸的烧钱模式,却带不来刚性需求。瑞幸的这种野蛮发展,很可能是消费者的蜜糖,投资者的砒霜。 《瑞幸咖啡宣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咖啡和美国咖啡比差距在哪?差在自信。只是不知道这种自信,能够在二级市场换来多少支持。 [详情]
据IPO早知道消息,瑞幸咖啡昨晚开盘后股价从17.33美元一路下跌,很快跌破发行价17美元,截至今晨收盘下跌14.89%,报收14.75美元。一夜之间,瑞幸咖啡市值从40.77亿美元降至34.7亿美元,缩水了6亿多美元。 瑞幸咖啡的上市,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快”。从成立到上市不足两年时间,成功刷新中国最年轻上市公司的纪录。 上周四,瑞幸咖啡上市之后,C叔对它的评价是财技猛于手艺。如今,对于瑞幸咖啡上市的操盘团队来说,如何维持住股价就又是一个新考验了。 之前,C叔在《独家 | 瑞幸咖啡将于5月17日在美上市,最后两周财技大招频出》一文后附有“你是否看好瑞幸的IPO之旅”的投票,结果显示:在总计470个投票结果中,不看好人群得票304票,占比64%,大幅超过看好人群的166票。 烧钱看不到尽头,这或许是众多不看好者对其质疑得最主要的一个因素。 招股说明书显示,2018年瑞幸咖啡净亏损16.19亿元,同期收入仅为8.41亿元,相当于卖一杯亏两杯;而在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咖啡亏损已达5.52亿元,达到2018年全年亏损三分之一强,表明亏损在加速扩大。 如若再加上2017年亏损的5.64亿元,瑞幸累计亏损已不下27亿元。 如今美国市场上的投资者,也到了用脚投票的时刻了:陪伴数日之后,要不要陪着瑞幸咖啡继续亏下去?[详情]
登陆美股第四个交易日,瑞幸咖啡跌破发行价17美元。 美东时间22日周三盘中,中概股瑞幸最低跌至14.70美元,日内跌幅达到15.2%。最终瑞幸收跌14.89%,收报14.75美元,较发行价跌去13%以上,较上市首日收盘跌去28%。瑞幸的“前辈”星巴克周三同样下挫,但跌幅较小,开盘跌逾0.4%,收跌0.36%。 作为中国咖啡第一股,上市首日飙涨50%的亮眼表现仿佛就在眼前,然而仅仅四个交易日,“小蓝杯”就风光不再。 北京时间5月17日周五晚23点08分,瑞幸咖啡正式开始交易。25美元的首日开盘价,较17美元发行价涨47.06%;5分钟之内涨幅就扩大到近53%,最高逼近26美元。截至周五收盘,瑞幸咖啡IPO首日收涨约20%。 在瑞幸咖啡上市的第二个交易日、本周一,前对冲基金经理、CNBC股评人Jim Cramer就评论称,他绝不会碰瑞幸,中概股风险太高,“除非我们谈的是一家很牛的公司,有经过考验的可靠过往表现”。 Cramer称,去年中国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有31只,其中21只都跌破了发行价。二十多家中概股上市公司的股价自上市以来累计下跌。去年这批中概股自上市首日以来平均跌幅为22%。瑞幸看来走的就是同样的模式:上市首日大涨,然后迅速遭到抛售。 除了光速登陆美股,瑞幸咖啡的融资规模也令人惊叹。 2018年4月的天使轮、7月的A轮、12月的B轮、2019年4月的B+轮以及IPO,即使不计入这过程中的其他贷款来源,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瑞幸咖啡完成了超12亿美元的融资。 然而急速扩张、疯狂补贴、巨额亏损,争议与光环并存的瑞幸也让市场怀疑它还能在风口站多久。 一方面是疯狂扩张。 瑞幸称,截至2018年末,以旗下门店数量和去年全年出售咖啡杯数计算,瑞幸是中国第二大也是增长最快的咖啡运营商,相信自身模式已经成功推动了中国广大的咖啡市场消费。与此同时,截止3月31日,星巴克在中国共有3789家门店,同比增长17%。 另一方面是巨额亏损。去年全年该公司净亏损16.19亿元,今年一季度净亏约5.52亿元,是上季度的四倍多。今年一季度,瑞幸的运营费用超过10亿元,约为去年全年运营费用的41%。按照近两个季度的烧钱速度,瑞幸咖啡当前现金只能支撑10个月。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详情]
新浪美股讯 瑞幸咖啡股价周三大跌14.89%,与优步和Lyft等今年IPO的其他独角兽一样,在上市几天后跌破发行价。 瑞幸于上周五在纳斯达克上市,开盘时的股价为每股25美元,远高于17美元的IPO价格,上市首日涨幅高达50%。但自那以后,该股一路下挫。 瑞幸正试图超越全球咖啡巨头星巴克,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店。来自贝莱德等投资者的资金帮助这家初创企业迅速扩张至2370家门店。 该公司计划利用IPO筹集的5.61亿美元资金继续在国内扩张。该公司目前尚未实现盈利,2018年净亏损2.413亿美元,投资者对它能否在不使用当前大幅折扣策略的情况下吸引客户表示怀疑。[详情]
周二报道的3位分析师表示,自5月17日以来在纳斯达克公开交易的中国瑞幸咖啡股价可能在未来12个月大幅上涨。 他们的目标价从21美元到27美元不等,其中给出目标价最低的是IPO承销商之一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27美元的价格意味着比周二的价格上涨53%。 背后的故事 瑞幸咖啡(LK)以每股17美元的价格上市,在回落之前迅速飙升。周二晚些时候,其美国存托股票的交易价格为17.60美元,当日下跌4.6%。标准普尔500指数变化不大, Luckin正在挑战星巴克在中国新酿咖啡市场的主导地位。它的目标是吸引普通的千禧一代——而不是星巴克更富裕的中上阶层——以更便宜的价格、大量的促销、快速送货和移动订购来吸引他们。 自2017年成立以来,该公司一直在快速扩张。根据Luckin提交的首次公开募股(IPO)文件,截至今年3月,该公司在中国28个城市拥有约2370家门店。该公司计划到2019年底再开设2500家门店,并超过星巴克,成为中国门店数量最多的咖啡网络。 尽管如此,与许多初创公司一样,该公司仍深陷亏损。尽管去年的收入为1.253亿美元,但Luckin的营业亏损为2.381亿美元。怀疑者想知道,一旦取消促销折扣,它是否能保持增长,在可预见的未来,特别是如果星巴克加大营销力度,它是否能盈利。 新观点 周二,三位分析师开始对Luckin发布报告。Needham的Vincent Yu和KeyBanc Capital Markets的Eric Gonzalez对该股的评级为增持或买入,未来12个月的目标价分别为27美元和22美元,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Lillian Lu对Luckin的评级为“持有”,目标价为21美元。 展望未来 Gonzalez在周二的报告中表示,Luckin Coffee去年的广告产品总收入几乎占其总产品收入的一半,这将继续推动其客户数量和市场份额的增长。他预计,Luckin今年的收入将达到50亿元人民币,到2021年将达到250亿元人民币。 他写道:“比2018年增加30倍的收入将是一项壮举。”“但考虑到该公司在高速增长的市场(中国以外的咖啡)中的独特定位、有限的直接竞争、技术领先的平台,以及在质量、价格和便利性方面的战略优势,这一点可能是合理的。” 随着业务的增长,成本效率也应该提高。Gonzalez预计,今年剩下的时间里,Luckin的广告支出将占销售额的18%,2020年销售额的6%,2021年销售额的3%。他说,随着消费者对品牌的重视越来越多,促销折扣减少,Luckin还应该能够在未来2至3年内提高其有效销售价格。“我们预计,该公司将在第三季度实现接近持平的门店利润率,并在2021年初实现正营业利润。” 他的22美元的目标价将使Luckin的估值是2021年预计收入的1.5倍,是每股预期收益的13倍。这比现在的1.3倍和11倍有所上升。 来源:巴伦周刊[详情]
【TechWeb】互联网的出现,变革了传统行业,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当然也引来一部分人的质疑。在拼多多、趣头条火速上市之后,瑞幸咖啡成立不到两年便在美股成功挂牌上市,更是让很多人吃了一惊。毕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认识瑞幸也就是去年的事情。但是,一眨眼,瑞幸就已经成了上市公司。 5月17日,瑞幸咖啡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并创造了全球最快IPO记录。无论是从成立时间还是营业时间来看,瑞幸的速度都让大部分创业公司羡慕不已。从诞生到现在,“快”成为瑞幸咖啡发展的关键词,当然,这里也包括烧钱快。 很多人认为瑞幸咖啡是在做着传统零售的生意,其实不然,透过做咖啡这件事背后,我们需要认识到,瑞幸咖啡它首先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然后才是做咖啡的。不过,即便是上了市,瑞幸咖啡也有着自己的考虑,暂时不考虑盈利,仍在加速扩张。瑞幸咖啡创始人兼CEO钱治亚表示,2021年底,瑞幸咖啡的门店战略目标将达10000家,眼下的核心问题就是执行。而2019年底,瑞幸要成为中国第一大咖啡连锁企业。 瑞幸狂奔 新零售时代,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仅仅是改变了以往的消费观念和形态,更是体验到了此前传统零售所没有带来的便利。或许,很多人都没想到,做咖啡这件事儿,也能玩出新的花样。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咖啡馆是文艺青年的聚集地,同时也是白领商务人士的交流洽谈地。因此,对于品牌方来说,往往会在装修上、地段的选择上投入很大的资金和精力。而昂贵的租金以及人力成本,导致一些创业者很难能够撑下去,最后卖了家具和设备也是只能说是补了窟窿。不过,对于瑞幸来说,在2017年10月底开设了第一家门店之后,就开始了蒙眼狂奔。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3月31日,瑞幸咖啡门店数共2370家,其中自提门店2163家,超过91%。而在今年年初,瑞幸咖啡创始人钱治亚更是宣称,2019年,瑞幸将在新建门店2500家,在杯数、门店数上全面超过星巴克,成为中国市场上最大的连锁咖啡品牌。值得注意的是,在成立之初,瑞幸就把星巴克作为自己的目标。 选择一个最强的对手,对于瑞幸来说,不仅可以提高自己声量关注度,也能给自己提高身价。有意思的是,成立不到两年的瑞幸咖啡,在开店的速度上完全“碾压”星巴克,而前期的部分投入资金,更是来自风险投资。资料显示,2018年4月,瑞幸咖啡获得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随后又在7月、12月以及今年的4月共计获得5.5亿美元的融资。而自成立以来,瑞幸咖啡以股东借款、关联方无息贷款、抵押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共募集资金12.85亿元。 此次IPO,瑞幸咖啡又募得了6.95亿美元资金,将会投入到开店上。但是,这笔钱能够撑多久,是投资者关注的,也是决定瑞幸咖啡未来走向的关键点。对于外界的质疑,瑞幸咖啡董事长陆正耀日前则回应称,外界评论瑞幸咖啡常用的一个词叫“蒙眼狂奔”,其实我要说,狂奔是真的,但是并不是蒙眼。瑞幸咖啡的每一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都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因此,更准确的说,这是一场深谋远虑的“闪电战”。 “便利店”模式刺痛了星巴克 根据瑞幸咖啡的表述,其在上游的供应链上,销售以及后续维护上,都有着自己的一套逻辑。如果说是人们去星巴克消费是喝的一种感觉,而瑞幸咖啡则是想给消费者提供纯粹的咖啡服务。 据钱治亚透露,瑞幸在开第一家店之前,花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数百个工程师来构建信息系统。同时,瑞幸还会监控每一个定单的服务质量,每一杯咖啡的出品。据悉,瑞幸在每个咖啡机上都装上感应装置,在每个冰箱都装上温度计,把所有机器运行的数据都搜集到云端,通过后台的系统来进行监控,一旦机器运行的参数和指标有偏差的时候,系统就会自动的发工单给维修工程师,发指令给门店。瑞幸方面表示,通过这个系统,一方面可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可以监控整个服务的质量和产品的质量。 根据官方公开的数据显示,瑞幸咖啡单杯成本已经从2018年一季度的28.0元人民币降至2019年一季度的13.3元人民币。因此,在未来的日子里,瑞幸咖啡依旧会给用户提供补贴,来吸引消费。同时,随着店面数量的增多,自取店面的覆盖率的增长,瑞幸在配送上的成本也会进一步缩减,从而会节省一部分资金用于店面扩张。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瑞幸外卖订单占比已降至27.7%。截至2019年3月31日,瑞幸咖啡门店数共2370家,其中自提门店2163家,超过91%。 在瑞幸看来,给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咖啡产品体验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在店面的装修上、选址上以及空间要求上,并没有像星巴克等其它咖啡品牌那么注重。据瑞幸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这种成熟的消费市场外带的比例会达到80%~90%,只有10%的客户是在店里喝。目前,公司聚焦的是70%外带的需求。 如果从这一方面来看,感觉瑞幸更像是一种咖啡店+便利店模式,咖啡产品是核心,用降低门店成本的方式来提高产品品质。数据显示,2019年瑞幸客户的回购率达89.6%,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拥有超过1680万的累计交易客户量。 不到两年时间,瑞幸咖啡狂奔之后已经让星巴克等传统咖啡品牌感受到了危机感。在最新发布的财报中,星巴克CEO约翰逊表示,由于竞争对手补贴的关系,中国市场正处于加速竞争的环境。且受市场大环境影响,星巴克正发力中国市场。 此前,星巴克与中国阿里巴巴签署合作协议,利用网络订餐平台“饿了么”在上海与北京提供150家星巴克外送咖啡服务,并将该服务拓展到全中国2000家咖啡店。同时,在几天前,星巴克在自家APP上还推出了“咖快”服务,用户可以在线点单,到店自提,这项服务目前在北京、上海部分门店上线,计划于月底覆盖京沪300家门店,未来逐步推广至全国。 从星巴克这一系列的动作上,可以看出,其已经感受到了互联网咖啡品牌的冲击,尤其是在瑞幸上市后,有了资本的支撑,星巴克更是加快的新零售变革的步伐。不过,相比较瑞幸,星巴克不仅仅是一家咖啡品牌,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这是星巴克的优势,也是瑞幸所缺失的一种感觉。 再好的故事也难掩持续亏损的事实 瑞幸咖啡闪电上市的速度,估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被打破,而在外界看来,瑞幸的成立就是为了上市圈钱而去的。之后,在公开场合,瑞幸多次回应网友的质疑,并大谈未来的前景。不过,即便是再好的故事,也难以掩盖目前瑞幸亏损的事实。 数据显示,2018年和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咖啡的净亏损分别为16.2亿元和5.5亿元人民币,经营亏损分别为15.98亿元以及5.27亿元。随着瑞幸开店规模的扩大,其亏损规模也在同样扩大。虽然,瑞幸方面表示,其单杯成本已经降至13.3元,但是,何时能够盈利,仍是未知。 此前,瑞幸咖啡CEO钱治亚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曾回应称,“亏损符合预期,通过补贴快速获取客户是我们的既定战略。我们会持续补贴,坚持三年到五年。可以明确的说,我们会坚持快速的扩张,目前不考虑盈利。” 上市首日,瑞幸咖啡股价大涨19.88%。不过,在随后的交易中,瑞幸咖啡股价三连跌,并跌破了17美元的发行价,更是一度跌至13.71美元的低点。 或许,是瑞幸在全球咖啡产业发展论坛上的“鸡血”,让投资人重拾了信心,其股价在近两个交易日中重回17美元之上。截至美股周四收盘,瑞幸咖啡股价报收于18.50美元,目前总市值约43.54亿美元。 另外,除了盈利无期之外,瑞幸咖啡在产品上相比较老大哥星巴克更是有着不小的差距,而瑞幸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日前,瑞幸咖啡成立烘培公司,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兼经理都由陈敏担任,注册资本2亿人民币。 自建烘焙公司,可以更好的控制品质,还能降低成本。不过,前期来看,降低成本都是以后的事情,现在更多的是资金投入。当然,对于瑞幸来说,有了完善的产业链,故事更好看,只是不知道结局会是如何。[详情]
寻找中国创客(ID:xzzgck)原创 作者 / 苏琦 张蓝予 编辑 / 苏琦 “想要复制瑞幸,除了学习它的运作模式和逻辑,还要在一开始就确保你能拿到钱,这点很不容易,钱很重要。”天图投资合伙人张海燕说出了消费领域布局线下的一大痛点——试错成本高。 近几年消费赛道非常火热,风口一个接着一个。除了主赛道生鲜,还出现了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等新业态,社区团购等新玩法,瑞幸咖啡、奈雪的茶等新品牌,以及电子烟等新物种。 不论是真风口还是假风口,一直有一条线贯穿其中,那就是线下业态正在各种新消费模式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方面线下大量的流量越来越聚合,大量夫妻老婆店很难运营下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巨头和创业公司开始布局线下。 线下为什么越来越重要?创业者应该如何抓住这股线下业态整合浪潮中的机会?下一个新消费的风口在哪里? 今日(5月24日),针对消费领域线下场景新机会,山水创投和燃财经推出了燃次元沙龙第二期。燃财经、寻找中国创客主编贺树龙作为主持人,与天图投资合伙人张海燕、不惑创投合伙人李祝捷、华创资本合伙人王道平、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等多位消费领域专业投资人,一起探讨了2019年消费领域的新变量。 金句速览 精益创业不应该只强调快,应该在基础模型跑通后再去加速和放量。(张海燕) 线下有大量流量聚合的趋势,但品牌的集中度还远远不够,大量夫妻老婆店将很难运营下去。(李祝捷) 模式创新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有创新,但价值还需要很长时间验证。(王晟) 从互联网时代走到现在,线下生意的很多经验都有缺失,创业者需要对资本或者对新的事情有敬畏。(王道平) 以下是燃次元沙龙实录精华,经寻找中国创客(ID:xzzgck)整理: 贺树龙:最近半年,在新消费领域你们看好什么模式和项目? 张海燕:我认为是社区拼团。这个赛道的商业逻辑比较清晰,从特征上来看就是预定自提模式的电商,与传统的送上门模式相比履约成本更低。这意味着在客单价很低时都可以赚钱,不需要大量的补贴,可以做的品类非常多,可以大胆地扩张。从早期生鲜为主,慢慢发展成类似于超市的家庭常规消费品类。不管是从地域还是经营品类来看,适用范围都相当广。 李祝捷:看好的项目有很多,比如奈雪的茶,最近两个月我们全公司每人每天下午都会喝一杯。比如瑞幸咖啡,这是一家有争议同时确实拥有非常强实力的团队,运营能力、品牌能力、资本能力都很强,咖啡好不好喝更多是一个口味的问题,当它开到2500家的时候,就能证明很多东西。还有名创优品,和我们自己投的女性化妆品电商会员制,这也是我们看好的方向。 不惑创投合伙人李祝捷 王道平:最近比较看好我们投的一个公司超级零,主要做健康减脂食品,这是一个品牌生意。在很多细分领域,现在有很多公司真正在供应链上,在生产和服务环节有很多突破,借助社群等渠道,使产品和消费者更有效的联系和互动。对于真正想去做好产品的公司,是一个好机会。 王晟:我从去年就非常看好瑞幸,这是一个具有高确定性,不管是资本、业务、供应链、运营都有极致效率的公司。消费类创新和其他领域的创新有很大不同,比如说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只要技术有领先性,能把它变成商品,那价值就很好判断,但消费领域更多是模式上的创新,价值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包括社区团购,在投资人中分歧非常大,有的合伙人根本不看好,但会投,因为如果这是一个大风口,没有投就可能犯了错误;如果所有人都投了这个风口,结果倒下了,那你投了也没犯错误。我觉得模式创新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创新在,但价值不一定真的在。 贺树龙:今年年初,我们关注到美团、阿里都在布局菜市场生意,你认同线下对新消费越来越重要这个观点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趋势? 李祝捷:认同,因为线上流量已经被巨头垄断了,越来越难获取,流量红利已经没有了。相比较而言,线下流量就显得没那么贵。随着购物中心的兴起,线下有大量的流量聚合的趋势,但线下品牌的集中度还远远不够。我们做过一个研究,中国线下药店的连锁品牌少说有5千到1万家,美国就三家,却占据超过90%的份额。供应链端也一样,美国头部公司占35%以上的份额,中国的头部不到1%,尤其在线下,大量夫妻老婆店将很难运营下去。 贺树龙:英诺投了一些创业公司,如遇到和巨头相同的赛道,你会建议他们怎么做? 王晟:避免跟巨头直接竞争是每个创业公司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我认为线下的市场对于早期创业者来讲更为友好,因为线下更重资产。生鲜也好、社区团购也好,这些线下创业者在线下耕耘了很多年,才被资本关注到。 对我们投的消费类的创业者,我希望他们关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消费者对你有新感知,这样品牌和私域流量能够起来;另外是新供给,中国是对消费端的数据分析、运营最牛的国家,我们要用消费端的数据去倒逼供应链,从大量倒闭的供应链里面学经验。 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 最后是效率,一定要用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法甚至是金融手段提高效率,未来的竞争对于创业者来讲只会越来越难、越来越复杂。如果说过去20年前创业是小学生水平、初中生水平,经过这十年历练,现在需要创业者具备复合性的水平。 贺树龙:互联网人开始越来越多地接触线下业态,这其中遇到的普遍的难题是什么?应该怎么解决? 张海燕:就凭我自己接触到的来看,我觉得一方面,你要学习线下的规律,学习在线下获取流量的开店模式。对于纯互联网人来说,线下要学的东西还是蛮多的,比如怎么选址,怎么运营,减少阻力,提高效率。多数线下生意都很难有超额利润,你的效率比别人高两三个点,最终才能生存下来。 另外一方面,观念上要更加重视“精益创业”。在线下也要强调快。但这种快应该是在把基础模型跑通之后,去加速和放量,这样比较稳妥,成功的概率也更大。 线下很多投入是固定或者半固定性的,一旦投下去,开20家店,效果不好的话,后面调整的代价会非常大,而且不一定有这样的机会。多数人都没有那么多资本去支撑它在早期连续犯错。 天图投资合伙人张海燕 贺树龙:瑞幸咖啡只有一个,它的打法很难复制。假如你有10个亿可以创业,会按照它的那种打法去打吗? 张海燕:我讲讲我对瑞幸的看法,我觉得到目前为止它是很成功的,而且有比较大的概率继续成功,根源在于他们对这个市场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认知,这套认知来源于它在刚起来的时候就拿到很多钱,来源于他们之前共同的合作经历,和对市场的研究分析。 这种认知的独特性跟传统做餐饮有几个不同之处,其中很重要一点就在于品质和口味不是那么重要,很多人对此进行了批评,但我觉得咖啡的口味本身就是千差万别,多数人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什么味道就是好,什么味道就是不好。说实话精品咖啡你让喝惯星巴克的人去喝未必觉得好喝,这也导致很多投资人起初不太看好它。 另外一方面,瑞幸用大额的持续补贴,非常激进地开店,很多人觉得这种模式是违背常规的、不可持续的。但是大家忽略了咖啡在中国的巨大的潜力市场,日本的人均咖啡饮用量在全球都是非常领先的,说明东亚人一样可以接受咖啡。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瑞幸在前期做几十亿人民币这种量级的投入,在市场上能够切下一块蛋糕是完全成立的。另外,它一开始就能拿到很多钱,所以它有更多机会去修正它早先的错误。 假设现在谁手里有20亿,可以从瑞幸的案例中得到启发,事先对这个市场的潜力、规律有比较深的理解或者认知,再用类似的打法,迅速让生意达到一个经济规模,通过连续大额的融资迅速上市,很大程度上也能够吓住竞争对手。但前提是你在一开始就要确保你能拿到钱,这点很不容易,钱很重要。 贺树龙:说到钱的问题,华创投了一些线下资产比较重的项目,跟纯线上的项目比较,主要区别是什么,会更关注哪些方面? 王道平:从投资角度看,线上线下肯定会有差异,创业者需要对资本或者对新的事情有敬畏。从互联网时代走到现在,线下生意的很多经验和模式都遇到了一些新变化,过去的一些经验可能会有缺失。过去对资本这个武器大家有很多依赖,现在我们面临越来越多不同的行业和新的变化,需要去理解和学习行业本身的发展、模式或者机会。 华创资本合伙人王道平 贺树龙:现在给你一个亿去创业,你会做什么项目? 张海燕:对多数创业者来讲,一开始拿的钱太多未必是好事。真给我一个亿的话,我怕自己可能会乱花,要管住自己。我多半会在教育领域创业,一个人一生当中在教育上面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以及痛苦都是巨大的,里面肯定有一些能通过技术有明显的改进,有比较大的机会。[详情]
文 | 柴佳音 马慕杰 5月23日,登陆美股的第4个交易日,瑞幸咖啡跌破发行价17美元。截至5月24日美股收盘,瑞幸咖啡股价虽然上涨7.05%,但仍低于发行价。 光速上市的瑞幸,时刻面临着资本市场的审判。 5月22日,在由投中网举办的“商业‘新物种’:颠覆常识的下半场”主题沙龙上,大钲资本执行董事刘绍强、华映资本投资总监申毅君、众海投资副总裁张烨秋围绕瑞幸一类商业“新物种”的投资逻辑、发展之道、未来走势及对传统业态的颠覆进行了讨论和研判。 上市第4日即破发的瑞幸,未来将走向何方?对于瑞幸饱受争议的口感不佳、估值虚高、巨额亏损等问题,投资人如何看待?消费升级大背景下,瑞幸等“新物种”所引领的成本“降级”反映了投资人怎样的项目筛选逻辑?巨量资本催熟的独角兽,背后寄托着资方怎样的期许? 2019年,商业“新物种”逐渐在各行各业涌现,怎样的变革和颠覆将席卷而来?这一切值得期待。 “难喝”的瑞幸 “不好喝,一点咖啡味也没有。”口感差的质疑一路伴随瑞幸到了纳斯达克。 瑞幸咖啡最大及最早机构投资方大钲资本执行董事刘绍强正面回应称,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为过去二十年中中国人对咖啡的口感已经被星巴克所定义。 “其实瑞幸升级过一次咖啡豆。”刘绍强说道,“现在瑞幸采用的咖啡豆跟星巴克是一模一样的,两家也都是混合豆。瑞幸把咖啡豆做了更深度的烘焙,让它变得更香。当我们把咖啡豆混合比例纳入考虑,瑞幸的咖啡豆质量是绝对不输于星巴克的。” 然而,最被大众热议的口感,却不是当下咖啡品牌脱颖而出的首要条件。品牌溢价能力,已成为投资人在大消费领域关注的核心所在。 “星巴克是一个零售服务品牌,品牌溢价本身就不单单是好喝了,它有一个完整的服务体验的过程。就像星巴克赚的是第三空间体验的钱。”华映资本投资总监申毅君指出。 “在咖啡市场,其实只有一个头部品牌赚到了大钱,那就是星巴克。后面的二三四名全都不赚钱。那为什么会是这个市场结构,我们们追溯历史,发现一是由于咖啡本身就是舶来品,美国的同行给了它大量的先行发展时间;二是后来者全部沿用了相同的商业模式,但是心智资源和点位资源都被先行者占据。这是过往的一个市场结构。”他说道。 然而,这个市场结构有没有可能去打破?该怎么去打破? “从以往的商业探索和市场结构调研可知,过去的成本结构已经走不通了。瑞幸将来能不能成功我们还不知道。但目前来看,也只有用这个打法,去打破过去的商业策略,才有可能跑得通。” 同时,“瑞幸抓住了‘20元咖啡’的市场空白定位,所以能够享受到市场的红利期。而咖啡品类自带的功能性和成瘾性也意味着咖啡一定程度上是刚性需求,这是咖啡品类自带的红利。”众海投资副总裁张烨秋提到。 “瑞幸与星巴克的PK,更像是互联网思维对传统思维的‘降维打击’。”在投中网此前的采访中,某零售领域投资人如是说道。 路透社2019年3月分析称,在美国资本市场看来,虽然瑞幸的体量相比星巴克差了很多,但星巴克和瑞幸都是可以投资的良好标的。 “这为瑞幸的估值及投资人的获利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间。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模式,而星巴克目前的成熟程度又不支持它降价打价格战。”前述零售领域投资人说道,“瑞幸作为一个‘手握巨款’的公司正面在美国资本市场挑战星巴克,结局会是什么,我们尚且不得而知。” 没有物理货架的7-11 华尔街对瑞幸寄予了颇高的期待。 上市首日,瑞幸咖啡盘中一度大涨50%,收盘报20.38美元,较发行价17美元/股上涨19.88%,市值为47.4亿美元(约328亿元人民币)。 “瑞幸IPO定价当周,美国资本市场环境不是很好,定价当日,百度报出了首个亏损的记录。即便如此,瑞幸还是获得了多倍的超额认购,理论上定价是可以定得更高的,但公司没有这么去做。”刘绍强说道。 申毅君同样认可华尔街的期待。“瑞幸的估值可以反映投资人对整个故事的预期,目前来看能站得住的。短期来说,估值的往上走的空间不大了。瑞幸还有许多需要向资本市场证明的地方。” 对于上市后的未来,张烨秋表示,突破天花板的能力,将成为其在美国资本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 “如果瑞幸选择走渠道路线,成为一个多品类的公司,在‘角色跨越’的过程中,估值在短期内上升空间会比较有限。但是,一旦跨过这个天花板,瑞幸的估值会有一个更大的上涨空间。” “扩SKU”已经成为业内对于瑞幸上市后发展走势达成的共识。刘绍强认同这样的战略,“可以把瑞幸咖啡对标成没有物理货架的7-11。”然而,“相比而言,瑞幸咖啡的商品SKU不会过于宽泛。” 挑战随之而来。 “拓品类后,比如说茶饮背后的供应链、配料等更复杂,库存管理难度可能会比咖啡更大一些。”申毅君说道,“这会对瑞幸的数据获取、供应链等整个中后台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那么瑞幸的数据中台是否足以支撑整个零售体系的运作?“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有待观察。” 从目前能够推演的情况来看,瑞幸的估值逻辑会对应一个双峰值,即门店数量和SKU。“我个人大致算了一笔账,适合瑞幸开店的、有一定密度支撑的写字楼 ,对应的白领早中餐、下午茶市场单量能达到日均千万单级。资本市场会给予这种能够达到日均千万单级的网络一定的溢价,对应于它的空间延展能力。” 消费升级下的“成本降级” 作为“最快完成IPO的独角兽”,瑞幸的胜出并非奇迹。 凭借着模式创新下的“质优价廉”,瑞幸咖啡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给出了传统品类“新物种”的降本定义。 “从生意的本质来讲,无非就是赚两种钱。一种是差异化,另外一个就是成本优势。”刘绍强反复强调,成本优势是瑞幸咖啡商业模式的核心基础,从战略层面分析,瑞幸咖啡这盘生意更多挣的是效率的钱。 在刘绍强看来,外界质疑的“烧钱获取流量”的逻辑并不是瑞幸咖啡底层的商业模式,它真正的商业模式是通过改变传统连锁咖啡店的成本结构以占领咖啡领域“20元”价格带空白,将节省下来的成本最大限度地让利给消费者,用“效率”赚钱。 “瑞幸咖啡并没有在供应链环节压缩成本,它改变的是总体的门店运营成本,包括门店的租金成本、获客成本、人工成本等等。”刘绍强说道,通俗来讲,瑞幸咖啡的赚钱逻辑采用的是“薄利多销”,这便意味着瑞幸咖啡必须要快速铺开渠道网络,扩大门店的总体规模。 “所以,尽管大家看到瑞幸的财务数字是亏损的,但其实是亏在了前期的必要投入。” 由此,瑞幸咖啡顶着“好的咖啡,其实并不贵”的帽子以18个月的速度登陆了纳斯达克,并宣称开启了中国咖啡消费平权时代。 然而,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成本降级”这个看似悖论的概念,为何愈发被投资人所看重? 华映资本投资总监申毅君表示,随着国内三四线城市人群的“消费”崛起,许多消费场景的市场需求出现了一些新的拐点,比如家居、酒店、旅游等等。并且随着一部分一二线消费者的支出越来越理性,市场一定会出现只需满足基本诉求的商品与服务。 申毅君以明星经济酒店OYO举例。“住宿是个刚需,核心要求很简单。第一,一条清洁的被子;第二,良好的洗浴环境。很多时候我不需要体验溢价,但需要一个平台或者品牌,能给我一个基本预期,就是床品和洗浴都是好的。就像快车和专车的区别,打车也是刚需,可以不用有体验溢价,但我需要有一个平台能给我一种基本预期,即准时接送、安全到达。” 因此,“成本降级”与服务分层在很多领域都是一个非常刚性的需求。 众海投资张烨秋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在消费品投资方面,我们一定会去重点关注项目的成本结构。或者相比传统打法,我们会观察项目到底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或创新。” 在张烨秋看来,只有“成本降级”才能使得产品快速规模化的红利长期沉淀。 “盈利”不该成为独角兽的魔咒 “烧钱烧到上市。”作为成长速度最快的独角兽,瑞幸咖啡带着亏损奔赴纳斯达克一度被指为“金玉其外”。 但对于投资人而言,独角兽们的亏损却是一种合理的必然。 “作为投资人,我们不会特别看重是盈利还是亏损。我们关注的问题首先是项目的底层商业逻辑,其次是项目过去‘烧’的钱到底有没有‘烧’出护城河及核心竞争力。”申毅君说道。 张烨秋同样对有潜力的独角兽保有耐心。他认为,企业无需追求短期盈利,眼光要放得更长远些。 “短期内盈利可能往往预示着项目没办法做的很大,当你真正实现大规模盈利的时候,往往也意味着已经看到天花板了。”张烨秋称,相比于盈利而言,企业自身应该更在意能不能用前期利润换来发展速度、发展规模或者其他一些竞争壁垒。 “只要能做出规模并建立起自己的壁垒,即使不盈利我也认为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在张烨秋眼中,企业的财务模型尤其重要,即它到底是在挣什么钱。有时候,前期“烧钱”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探索更多边界并拓宽未来天花板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投资人并不认为独角兽的亏损问题是企业发展的“硬伤”,但伴随其纷纷跑步上市并随即破发,“巨量资本烧出独角兽”的争议也纷至沓来。 “从资本角度讲,我认为一个企业能否成为独角兽并不是资本在发挥决定性作用。资本本身只是一个催化剂或者加速器,企业能成为独角兽是因为它们迟早都会是独角兽。”张烨秋说道,他并不认可“巨量资本烧出独角兽”的说法,“当一个企业本质好的时候,它的成长比你想象更快。” 那么,在资本寒冬之下,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引来资本的纷纷下注,并最终成长为独角兽? “首先,创始人在做重大决策时一定要慎重,一定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间资源下做最充分的论证与推演,不要过分乐观与过分悲观。”在刘绍强看来,没有什么性格天生适合创业,因为经营企业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创始人一定要始终保持居安思危与未雨绸缪的能力。 而申毅君认为,创业者需要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害怕困难、烧钱与争议,要有延迟满足的胸怀,这是创业者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质。“运气在创投行业可能占了一大半的比重,我们需要共同去赌企业的未来。”他直言,创业者只有在遇到争议或者困难时能够保持初心,才能赢得资本的押注与巨头的支持。 [详情]
原标题:喝一杯“大数据”的咖啡 来源:秦朔朋友圈 自从生娃回归职场后,开始了一路“降级”之旅,首当其冲的就是咖啡,从单身前的每日“星巴克”降到全家咖啡,最后到了瑞幸咖啡。 5月17日,传说中靠“烧钱”度日的瑞幸,已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发行价15~17美元。从成立到上市,星巴克花了21年,麦当劳花了25年,而瑞幸只用了18个月,就开始在资本市场上攻城略地。 本人并不喜欢瑞幸的口感,但还是会每天一杯。究其原因,是因为有大量的优惠券派送。从1.8折券到半价券,价格比全家还便宜。再有广泛的门店规模、超快速的制作时间、顺丰外卖的加持,对于咖啡品鉴能力并不高的普通白领而言,瑞幸是最优的性价比之选。 瑞幸“营销五剑” 当评论大多关注瑞幸与资本的关系时,笔者倒是对其营销推广很感兴趣,总结了瑞幸这18个月来的“营销五剑”。 1、高端文艺范代言人 和全家湃客咖啡的“氧气女神”陈意涵不同,张震和汤唯更符合白领定位,在一二线城市的写字楼更具广泛的群众基础。 2、创意无限,跨界合作 从跨界故宫,到腾讯“轻松筹”,瑞幸跨界营销的步伐始终未停止。最经典的案例,大概要属和冯唐合作的主题咖啡店,成就最文艺的200平米。对于此类跨界,是一场称为“无限场景”(Any Moment)的品牌战略,目前已在北科大、北京电视台、今日头条、北京奔驰总部、北京工体汗水兑换工厂等高校、电视台、企业、运动健身场馆等开设门店,实现用户工作与生活咖啡消费场景的全覆盖。 3、追应热点,内容高频 从和插画师合作的“中秋广寒宫喝咖啡”再到“紧急寻找北马5004号选手 ”,高频的线上活动无一不是贴合了节日、新闻等时下热点。 4、线下活动,高参与度 从颇受欢迎的时尚街拍到大咖加持的明星街拍,再到“食装大秀”、QQ快闪店,线下活动无一不是时尚、潮流,参与感强。 5、海量优惠券裂变游戏 借助“世界杯”、“瓜分500万现金”等大事件,通过各种游戏开发,来实现海量送券。 以上是笔者复盘的瑞幸“营销五剑”,其目的只有一个——占领朋友圈! 尤其是通过“分享送券”的方式,得到客户强粘连,让瑞幸的粉丝在短时间内迅速海量繁殖。 价格的悖论 可以说,瑞幸的成功就是营销的成功,而不是味蕾的依赖。然而,过度的营销和优惠,开始显出弊端。比如,作为咖啡爱好者,本人对星巴克属于“味蕾忠诚型”客户,对瑞幸却属于“价格敏感型”,虽然目前降低了星巴克的消费频次,但时不时还会去喝。但对于瑞幸,除非收获4折以下券,否则不会买。本人观察了周边的同事,发现瑞幸的客户“大数据”做得广泛而精准,它把每天一杯的客户,判为“咖啡刚需”开始收紧优惠券;而对不怎么消费的客户,频繁赠送低价优惠券,实施“低价唤醒”。 但遗憾的是,这开始陷入一场“价格悖论”——如果继续派送优惠券,一是毛利薄,二是客户在经历了1.8折、2.8折这样的低价后,很难再被优惠刺激,送一张五折券,甚至都被认为是提价,这就是“优惠的损伤”;如果不送,或者收紧优惠,又有多少“味蕾忠诚型”客户会选择放弃。价格是把双刃剑,常常损人一千,自伤八百。 数据的胜利 根据极光大数据的统计,截至2018年12月,瑞幸咖啡应用端的月均DAU数值达到26.99万。瑞幸咖啡用户中有46.6%年龄在25岁及以下,26-36岁用户占比45.3%,36岁及以上用户占比仅为8.1%。其中男性客户占48.5%,女性则占51.5%。 45.61%的瑞幸咖啡用户分布在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的用户占比也达到43.37%。上海和北京的瑞幸咖啡用户占比分别为17%和15.91%,显著高于其它城市,紧随其后的是广州、南京和深圳,用户占比依次为7.44%、6.81%和5.26%。 它的客户画像已经非常清楚,北上广深和其他新一线大城市的20-35岁的年轻人,他们也是目前中国消费力和消费欲最旺盛的群体。 和追求咖啡毛利相比,把握住这批客户群体的大数据,可能更加重要。资本青睐的,不是一杯一杯咖啡的利润,而是中国大城市27万年轻中产的大数据。瑞幸的估值,来自背后27万年轻人的消费能量。这一杯杯咖啡,不是味蕾的依赖,而是数据的胜利! 从淘宝、美团,再到肯德基、瑞幸,各类消费APP都在搜集客户数据。那么数据如何产生利润?就目前而言,只有两大模式,一是广告,二是信贷。 当我们积极为各种消费APP输出产品、地址、消费记录的时候, “算法”也在计算着我们。 “大数据杀熟”、“千人千价”,对不同标签的客户,实施不同的价格。同一张机票,据说华为和苹果的用户看到的价格会更贵。 而商户针对数据更会开发各种更受欢迎的产品;以各种有趣的活动手段,诱惑用户购买更多,消解我们的自制力。随后,又根据不同的消费能力,进行信用评分,借钱鼓励你买买买。消费信贷的泛滥,更要警惕,年轻人很容易就陷入“包法利夫人的陷阱”。 爱咖啡还是咖啡馆 最新的瑞幸咖啡宣言,一如既往写得应景又煽情: 好的咖啡,其实不贵。咖啡不是奢侈品,只是一杯日常饮品。 你喝的是咖啡,还是咖啡馆?我们只需要你为咖啡本身付费。 好咖啡的味道,喝久了你就会知道。即使IIAC金豆奖,也无法一开始就取悦每个人。 喝咖啡不太健康?你想多了!欧美日韩每人每年平均饮用300多杯。 中国人没有喝咖啡的习惯?在瑞幸,89.6%都是回头客。 中国咖啡和美国咖啡比差距在哪里?差在自信。 钱治亚IPO致辞道,“上市是中国咖啡消费平权的开始”。与其说,这是一场咖啡的平权,不如说是数据的平权。 媒体评论曾称,瑞幸采用大数据帮助客流洞察,挖掘其工作区域、居住区域等进行更好的商铺选址与定位。然而这样的结论太粗浅了,“商铺选址与定位”仅仅只是瑞幸的开始。 《宣言》中称:“你喝的是咖啡,还是咖啡馆?我们只需要你为咖啡本身付费。”喝咖啡,从来不仅仅是喝咖啡,而是一项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沟通、灵感迸发的地点,否则就不会有上世纪小说家文豪聚集的“左岸咖啡馆”,布拉格也不会遍地都是“卡夫卡咖啡馆”。在这个被数据淹没的时代,咖啡馆反而比咖啡更重要,因为见面很珍贵。 这也是近年来日韩和国内各类“小而美”、网红咖啡馆兴起的原因。它无法规模化、很难复制,讲究个人魅力,它无法被大数据轻易地贴上标签和定义。 也有越来越多的客户,从调制咖啡转向青睐单品手冲,对咖啡有了纵深的理解与喜爱。 大数据的瑞幸和小而美“网红”只会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取代。 大数据的“瘟疫” 500多年前,美洲的原住民被西班牙的殖民者用五彩斑斓的玻璃珠子轻松换走了黄金。当时的原住民并不知道,在另外一个世界,黄金就是货币。西班牙凭借搜刮的黄金白银,打造了历史上第一个“海上帝国”。 我们普通大众目前对数据的认知,就和当年美洲土著对黄金的认知差不多。忙不迭地用自己的年龄、性别、地址等各种信息来换取中杯咖啡、电影优惠券等等。这是一场全新的“大数据瘟疫”,谁也无法逃脱。 但我们可以最大程度保护自己,珍惜自己的“数据”,警惕无处不在的“算法”。[详情]
原标题:从上市到破发仅4天!18个月狂奔IPO,瑞幸敲钟后耗光了“幸运值”?对冲基金:绝不碰瑞幸 来源:券商中国 赴美上市的第四个交易日,小蓝杯的幸运值或许即将用完。 5月22日晚间,瑞幸咖啡以当初17美元的发行价开盘,随即一路下跌。截止收盘,瑞幸咖啡股价跌至14.75美元,跌幅达到14.89%。 自瑞幸咖啡携资本之势迅速杀入咖啡市场之后,其高额补贴+连年亏损的运营模式一直惹人非议。在持续亏损之下,其“烧钱”速度能否赶上融资的速度,成为业内所重点关注的问题。而作为消费者,在享受着动辄半价乃至更低的低价咖啡后,难免心存疑虑:这一杯,真的能一直喝下去吗? 交易4日即破发,股价面临严峻考验 5月17日,瑞幸咖啡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发行3300万份ADS,每份定价17美元。在承销商行使超额配售权后,加上同步私募配售5000万美元,共募集资金6.95亿美元,市值达42.5亿美元,成为年内融资规模最大的亚洲公司。当日开盘即以25美元高开,与其17美元的发行价相比,涨幅接近50%。 然而,高开低走的波动逻辑在上市首日即发生在瑞幸咖啡身上。在盘中一度涨幅达到52.71%后,瑞幸咖啡股价开始一路下跌,当日以20.38美元报收。此后的两个交易日,瑞幸咖啡股价一路下跌,市场关注点也从股价恢复转向股价何时破发。 答案是4个交易日。5月22日晚间,瑞幸咖啡以当初17美元的发行价开盘,随即一路下跌。截止收盘,瑞幸咖啡股价跌至14.75美元,跌幅达到14.89%。 据媒体报道,本周一,前对冲基金经理、CNBC股评人Jim Cramer评论称,他绝不会碰瑞幸咖啡,中概股风险太高,除非我们谈的是一家很牛的公司,有经过考验的可靠过往表现。 正如其所言,在过去几年里,“互联网+”让国人见证了大量的商业神话,从小黄车到拼多多,在资本光环加持下,总能在第一时间迅速实现跑马圈地。然而,对于海外而言,这一套商业逻辑或许并不是那么理所当然。 某科技评论人表示,瑞幸股价取决于两点:第一,美股是否继续攀升,带动瑞幸咖啡反弹;第二,瑞幸咖啡后期是否能拿出更令投资者信服的财报。另外,近一两年赴美上市的企业大部分都呈现了“高开低走”的态势,无论从商业模式以及IPO的步伐来看,瑞幸咖啡的股价走势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连番融资,获得贝莱德背书 2018年1月,瑞幸咖啡首家门店试营业,距其IPO尚不足一年半时间。瑞幸咖啡“狂奔式”IPO不仅解决其资金需求,更刷新了国内互联网企业IPO纪录。此前,这一纪录由移动资讯趣头条保持,上线至IPO时间为2年3个月。 而从承销团队来看,瑞幸IPO的承销商行列中,除了瑞信、摩根士丹利、中金和海通国际4家之外,还增加了市场分析机构Keybanc Capital Markets和来自美国的PE投资公司Needham & Company。 作为国内成长最快的咖啡连锁品牌,瑞幸咖啡创始人、CEO钱治亚在敲钟现场表示,“IPO是公司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瑞幸咖啡今后会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门店拓展,以及品牌建设和市场培育方面进行持续的大规模投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坚持高速扩张战略,坚守品质,推进咖啡消费平权。” 在敲钟当日,钱治亚发布《瑞幸咖啡宣言》:“好的咖啡,其实并不贵,瑞幸咖啡坚持做让每个人都喝得起、喝得到的好咖啡,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从采用2018意大利米兰IIAC金奖豆到全球顶级咖啡设备,再到工艺大师,瑞幸咖啡都与全球同步;在瑞幸咖啡89.6%都是回头客。” 既要品质,又要“高性价比”。毫无疑问,在主营业务不断“烧钱”之际,瑞幸得以疯狂跑马圈地的背后依靠的是资本的不断加持。公开信息显示,自2017年10月以来,瑞幸已陆续获得天使轮、A轮、B轮、B+轮4笔投资。 其中,2018年7月,瑞幸完成A轮2亿美元融资,大钲资本、愉悦资本、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君联资本参与;2018年底,瑞幸再次完成2亿美元B轮融资,大钲资本、愉悦资本、GIC、中金公司加入。 今年4月,瑞幸B+轮融资由全球最大的投资集团贝莱德(Black Rock)领投,而贝莱德作为星巴克第二大股东,这一点也被视为是海外资本对瑞幸的背书。 目前,瑞幸咖啡董事长陆正耀持股30.53%为最大股东,创始人钱治亚占股19.68%,黎辉代表大钲资本、刘二海代表愉悦资本分别持有11.9%和6.75%的股份。 低价咖啡还能喝多久? 对于瑞幸而言,其究竟是咖啡行业的搅局者亦或是革命者,或许尚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无论是怎样的商业逻辑,对于消费者来说,最关心的是“这一杯谁不爱”的低价咖啡究竟还能喝多久。 瑞幸咖啡的连续亏损并非行业秘密。根据瑞幸咖啡招股书,2018年全年,瑞幸咖啡的营收为8.41亿元,净亏损16.19亿元,归属于公司股东及天使投资人的净亏损达31.9亿元。以2018年卖出9000万杯咖啡的数据粗略计算,客户每带走一杯小蓝杯,瑞幸至少要亏18元。 这一亏损情况在2019年一季度仍然没有得到好转:2019年一季度,瑞幸咖啡的营收为4.79亿元,同比增长35.94%,净亏损5.52亿元,较去年同期亏损扩大4.2亿元。 以2018年“双十一”期间来看,瑞幸举办首届luckin狂欢节,从11月6日到12日连续一周充1赠2,相当于产品打三折优惠。而据瑞幸官方公布数据,其在狂欢节首日就已经售出超过515万杯饮品,7天总销量达到1820万杯。 [详情]
原标题:“小蓝杯”破发!市值蒸发90亿,说好的“割美国韭菜”呢? 成立18月就上市、刷新最快IPO速度的“小蓝杯”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已经跌破发行价。 在纳斯达克上市后的四个交易日中,瑞幸咖啡只有首日大涨近20%,随后的三个交易日连续下跌。22日,其股价跌破了17美元的发行价,当日收盘报14.75美元,跌幅高达14.89%。 随着股价破发,如今其市值也缩水至34.7亿美元。相较于上市首日收盘的47.4亿美元,蒸发了12.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90亿元。23日开盘后,瑞幸咖啡继续下跌,截至发稿跌幅接近5%。 瑞幸咖啡的破发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在微博和某自媒体爆款文章的留言区,众多网友纷纷留言: 能不能割到“美国韭菜”的问题暂且搁置,但瑞幸的“便宜”咖啡应该还能持续供应一段时间。 “离不开优惠券”的互联网咖啡 瑞幸将目标消费人群聚焦于职场人士和年轻一代,并将大多数门店开设在写字楼、大学校园附近,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线上点单、线下取货,不设收银台,100%无现金的“新零售”方式。对于这种方式,瑞幸称之为用互联网思维、以科技驱动颠覆咖啡市场。 带有“互联网”基因的瑞幸不仅上市速度快、破发速度快,门店扩张的速度也很惊人。 据瑞幸上市前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招股文件,瑞幸咖啡2018年1月正式试营业,过去一年,瑞幸共卖出了9000万杯咖啡。截至今年3月末,瑞幸的门店总数已达到2370家,市场规模仅次于星巴克,成为中国内地第二大咖啡连锁品牌。 然而,瑞幸并不想止步于此,而是对星巴克的地位发起挑战,想成为中国咖啡的行业老大。为此,瑞幸还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今年年底前,门店数量达到4500家。而据机构统计,星巴克目前的门店数量在3700家左右。 一个成立不到两年的年轻公司,有何底气挑战进入中国20年、屹立近半个世纪、背靠千亿美元市值的咖啡巨头呢? 答案也许是“钱”。 这些钱,不仅来自瑞幸创始人的老东家“神州优车”系的投资者,也来自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中金公司、美国贝莱德等机构投资者。招股书披露的融资记录显示,瑞幸上市前,通过借款、贷款、融资租赁及多轮正式融资,已经累计获得近10亿美元的资金。 在资本助推下,瑞幸也开始了用烧钱疯狂扩张的历程。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却有免费的咖啡。瑞幸成立以来,不仅投入大量广告费,聘请汤唯、张震出任品牌代言人“带流量”,还经常用免费咖啡吸引用户,高额补贴广撒“优惠券”,“买二赠一”、“买五赠五”、“五折”、“66折”优惠券经常满天飞,飞到各个群组、朋友圈。 而且,财大气粗式促销根本停不下来,如今,除了各式各样的优惠券,瑞幸还采取了买商品瓜分500万元现金等形式,吸引新客户、留存老客户,支持产品走量。 招股书显示,自2018年初以来,公司获得单个新客户所耗费的成本逐季降低,从2018年一季度的103.5元降至2019年一季度的16.9元;单个客户免费产品促销成本从2018年一季度的15.8元降至2019年一季度的6.9元。 烧钱或还将继续三五年 销量上去了,门店开多了,瑞幸自己烧的钱也越来越多了。 招股书显示,瑞幸咖啡2018年1月初试运营以来,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的15个月里,公司累计净亏损达21.7亿元,其中2018年净亏损16.2亿元,2019年一季度净亏损5.5亿元;平均每个月的烧钱规模近1.5亿元。今年一季度,瑞幸的总运营支出为10.1亿元,公司账面上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总值仅剩11.6亿元。 有分析人士不禁感叹:这杯互联网咖啡泡沫有点多! 针对外界对瑞幸以大规模烧钱换取市场作法的质疑,瑞幸咖啡创始人兼CEO钱治亚表示,亏损符合其预期,通过补贴快速获取客户是其既定战略,补贴还会继续,并坚持三年到五年。“可以明确的说,我们会坚持快速的扩张,目前不考虑盈利。” 有自媒体调侃,作为一个消费者,能够低成本喝到咖啡,而且公司还是烧的资本方的钱,是种“劫富济贫”的好事。 但有市场人士分析称,有的公司亏损烧钱的同时,能够换回足够的GMV和现金流,可以把业务雪球滚大;有的公司则是烧一部分利润,获得市场份额,这种烧钱是可持续的。而瑞幸的烧钱模式,却带不来刚性需求。瑞幸的这种野蛮发展,很可能是消费者的蜜糖,投资者的砒霜。 《瑞幸咖啡宣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咖啡和美国咖啡比差距在哪?差在自信。只是不知道这种自信,能够在二级市场换来多少支持。 [详情]
据IPO早知道消息,瑞幸咖啡昨晚开盘后股价从17.33美元一路下跌,很快跌破发行价17美元,截至今晨收盘下跌14.89%,报收14.75美元。一夜之间,瑞幸咖啡市值从40.77亿美元降至34.7亿美元,缩水了6亿多美元。 瑞幸咖啡的上市,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快”。从成立到上市不足两年时间,成功刷新中国最年轻上市公司的纪录。 上周四,瑞幸咖啡上市之后,C叔对它的评价是财技猛于手艺。如今,对于瑞幸咖啡上市的操盘团队来说,如何维持住股价就又是一个新考验了。 之前,C叔在《独家 | 瑞幸咖啡将于5月17日在美上市,最后两周财技大招频出》一文后附有“你是否看好瑞幸的IPO之旅”的投票,结果显示:在总计470个投票结果中,不看好人群得票304票,占比64%,大幅超过看好人群的166票。 烧钱看不到尽头,这或许是众多不看好者对其质疑得最主要的一个因素。 招股说明书显示,2018年瑞幸咖啡净亏损16.19亿元,同期收入仅为8.41亿元,相当于卖一杯亏两杯;而在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咖啡亏损已达5.52亿元,达到2018年全年亏损三分之一强,表明亏损在加速扩大。 如若再加上2017年亏损的5.64亿元,瑞幸累计亏损已不下27亿元。 如今美国市场上的投资者,也到了用脚投票的时刻了:陪伴数日之后,要不要陪着瑞幸咖啡继续亏下去?[详情]
登陆美股第四个交易日,瑞幸咖啡跌破发行价17美元。 美东时间22日周三盘中,中概股瑞幸最低跌至14.70美元,日内跌幅达到15.2%。最终瑞幸收跌14.89%,收报14.75美元,较发行价跌去13%以上,较上市首日收盘跌去28%。瑞幸的“前辈”星巴克周三同样下挫,但跌幅较小,开盘跌逾0.4%,收跌0.36%。 作为中国咖啡第一股,上市首日飙涨50%的亮眼表现仿佛就在眼前,然而仅仅四个交易日,“小蓝杯”就风光不再。 北京时间5月17日周五晚23点08分,瑞幸咖啡正式开始交易。25美元的首日开盘价,较17美元发行价涨47.06%;5分钟之内涨幅就扩大到近53%,最高逼近26美元。截至周五收盘,瑞幸咖啡IPO首日收涨约20%。 在瑞幸咖啡上市的第二个交易日、本周一,前对冲基金经理、CNBC股评人Jim Cramer就评论称,他绝不会碰瑞幸,中概股风险太高,“除非我们谈的是一家很牛的公司,有经过考验的可靠过往表现”。 Cramer称,去年中国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有31只,其中21只都跌破了发行价。二十多家中概股上市公司的股价自上市以来累计下跌。去年这批中概股自上市首日以来平均跌幅为22%。瑞幸看来走的就是同样的模式:上市首日大涨,然后迅速遭到抛售。 除了光速登陆美股,瑞幸咖啡的融资规模也令人惊叹。 2018年4月的天使轮、7月的A轮、12月的B轮、2019年4月的B+轮以及IPO,即使不计入这过程中的其他贷款来源,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瑞幸咖啡完成了超12亿美元的融资。 然而急速扩张、疯狂补贴、巨额亏损,争议与光环并存的瑞幸也让市场怀疑它还能在风口站多久。 一方面是疯狂扩张。 瑞幸称,截至2018年末,以旗下门店数量和去年全年出售咖啡杯数计算,瑞幸是中国第二大也是增长最快的咖啡运营商,相信自身模式已经成功推动了中国广大的咖啡市场消费。与此同时,截止3月31日,星巴克在中国共有3789家门店,同比增长17%。 另一方面是巨额亏损。去年全年该公司净亏损16.19亿元,今年一季度净亏约5.52亿元,是上季度的四倍多。今年一季度,瑞幸的运营费用超过10亿元,约为去年全年运营费用的41%。按照近两个季度的烧钱速度,瑞幸咖啡当前现金只能支撑10个月。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详情]
新浪美股讯 瑞幸咖啡股价周三大跌14.89%,与优步和Lyft等今年IPO的其他独角兽一样,在上市几天后跌破发行价。 瑞幸于上周五在纳斯达克上市,开盘时的股价为每股25美元,远高于17美元的IPO价格,上市首日涨幅高达50%。但自那以后,该股一路下挫。 瑞幸正试图超越全球咖啡巨头星巴克,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店。来自贝莱德等投资者的资金帮助这家初创企业迅速扩张至2370家门店。 该公司计划利用IPO筹集的5.61亿美元资金继续在国内扩张。该公司目前尚未实现盈利,2018年净亏损2.413亿美元,投资者对它能否在不使用当前大幅折扣策略的情况下吸引客户表示怀疑。[详情]
原标题:赴美上市第4个交易日,瑞幸咖啡股价破发 登陆美股的第4个交易日,瑞幸咖啡股价破发。 新京报快讯(记者 王子扬)北京时间5月22日晚间,瑞幸咖啡登陆美股的第4个交易日,股价开盘后便下跌,已经破发。开盘价即为发行价17美元,随后一度下跌至15.20美元,截至记者发稿时,其股价为15.21美元,跌幅达12.23%。 5月17日晚间,正式营业刚刚一年的瑞幸咖啡在美国纽约纳斯达克市场敲钟上市,创造了中国咖啡品牌自创立到美股上市的最快纪录,此次瑞幸咖啡共募集资金6.95亿美元,成为今年在纳斯达克IPO融资规模最大的亚洲公司。瑞幸咖啡还表示,上市后仍将继续补贴策略。 其实上市首日,瑞幸咖啡股价便高开低走,开盘价为25美元,较发行价17美元涨幅达47%,盘中最高涨幅达52.71%,但之后开始下跌,首日收盘报20.38美元,较发行价上涨19.88%。此后的交易日,瑞幸咖啡股价已经连续下跌。 新京报记者 王子扬 图片来源 股票信息截图 编辑 李严 校对 贾宁[详情]
新浪美股 北京时间22日晚间消息,瑞幸咖啡周三开盘走低,早盘大跌近5%,在登陆纳斯达克的第四个交易日跌破发行价。 截至发稿,瑞幸咖啡股价报16.51美元,跌幅4.7%。 瑞幸咖啡5月17日登陆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发行价17美元,当日开盘暴涨47%,收盘上涨19.88%。瑞星咖啡今年在纳斯达克IPO融资规模最大的亚洲公司,也是全球最快IPO公司。 上市三日以来,瑞幸咖啡股价不断下跌。分析称,由于CEO钱治亚未来三到五年依旧烧钱补贴的计划,瑞幸咖啡目前还缺乏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而资本和投资者更需要看到的是业绩和发展前景。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瑞幸咖啡的股价很有可能会一路下跌至破发,如果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实现良好的运转和盈利,破发后的瑞幸或许还会持续下跌。 从2018年1月1日试营业开始,瑞幸咖啡在资本的加持下一路烧钱补贴。 去年全年该公司净亏损16.19亿元,今年一季度净亏约5.52亿元,是上季度的四倍多。今年一季度,瑞幸的运营费用超过10亿元,约为去年全年运营费用的41%。按照近两个季度的烧钱速度,瑞幸咖啡当前现金只能支撑10个月。有外媒质疑称,瑞幸此次赴美上市“充满泡沫”。随即网友的留言也引发关注:“有泡沫,才是好咖啡”。 不过瑞幸自身似乎对亏损扩大并不担心。瑞幸咖啡创始人、CEO钱治亚在谈到瑞幸未来发展战略时曾表示,亏损符合瑞幸的预期,会持续补贴三年到五年,目前不考虑盈利。[详情]
新浪美股 北京时间22日晚间消息,瑞幸咖啡周三开盘走低,早盘大跌近2%,接近跌破发行价。 截至发稿,瑞幸咖啡股价报17.03美元,跌幅1.73%。 瑞幸咖啡5月17日登陆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发行价17美元,当日开盘暴涨47%,收盘上涨19.88%。瑞星咖啡今年在纳斯达克IPO融资规模最大的亚洲公司,也是全球最快IPO公司。 上市三日以来,瑞幸咖啡股价不断下跌。分析称,由于CEO钱治亚未来三到五年依旧烧钱补贴的计划,瑞幸咖啡目前还缺乏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而资本和投资者更需要看到的是业绩和发展前景。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瑞幸咖啡的股价很有可能会一路下跌至破发,如果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实现良好的运转和盈利,破发后的瑞幸或许还会持续下跌。[详情]
作者|蔡真 “可能很多人觉得中国做不出美国咖啡那样的品质和品牌,我们认为完全没问题!如果要说差距在哪,可能就差在一些人的不自信。”成为新任国内咖啡女王的钱治亚,说出了她的“野望”。 唯快不破 一些传言,经常跑在事实前面。 今年2月初,有媒体报道瑞幸咖啡最快第二季度在美国进行IPO,该消息立刻遭到瑞幸方面否认。4月23日,瑞幸赴美IPO的消息被外媒爆出。不到一个月,美股市场便多了一支中概股。 暨成为“最快独角兽”之后,瑞幸此番上市又创下了几项记录: 这是今年在纳斯达克IPO融资规模最大的亚洲公司; 18个月的创立时间创下了全球最快IPO记录; 从发布招股书到正式上市,仅用25天,打破中概股记录(此前是拼多多27天)。 这是瑞幸的新战场,在对手星巴克的老家——后者的市值目前超过900亿美元。在美股大市下跌的情况下,瑞幸上市首日开盘价为25美元\/股,较17美元\/股的发行价溢价近50%;截至收盘,报20.38美元,市值达47.4亿美元。成绩亮眼。 “小蓝杯,谁不爱”,瑞幸咖啡创始人、CEO钱治亚用这句过去一年多出现在无数CBD广告牌上的slogan,结束了自己在敲钟仪式上的演讲。伴随着争议和革新,瑞幸咖啡的故事还在继续。 钱花在刀刃 “补贴模式能否持续?”自成立以来,瑞幸一直在回答这个问题,资本市场的表现算是他们交出的初步答案。 今年4月初,瑞幸咖啡将其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多地门店的动产,包括咖啡机、奶箱、粉仓等抵押给中关村科技租赁有限公司,从而获得了4500万元贷款。此番操作引发市场讨论。 对此瑞幸咖啡回应称,这是一笔常规的设备融资租赁,符合瑞幸轻资产运营的大思路。 暂时的甚至长期的亏损几乎是每一个行业搅局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更何况瑞幸搅动的是一个数十年商业模式几乎不变的领域。如今,瑞幸成为一家上市公司,亏损这一数字将变得更为敏感。 据招股书显示,瑞幸咖啡在成立以来的18个月里,其合计亏损达22亿元。亏损22亿元,并理直气壮,瑞幸究竟换来了什么? 今年1月的战略沟通会上,瑞幸回应:“通过补贴快速获取客户是我们的既定战略。亏损买来了2000家直营门店、1200万付费用户,在瑞幸看来稳赚不亏。”这个数字仍在飞速增长,招股书显示,截至3月31日,瑞幸咖啡门店数量已达2370家,瑞幸咖啡累积成交用户超过1680万, 2018年销售咖啡及其它产品合计9000万杯。 根据Frost&Sullivan报告,就商店数量和售出的咖啡数量而言,瑞幸咖啡是中国第二大和增长最快的咖啡网络。悄然间,这家创业公司的体量和规模已经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亏损之外,野马财经发现瑞幸的净利润正在逐年上升。2018年及2019年前三个月,瑞幸咖啡现煮的饮料净收入分别为215万元、6.5亿元、3.61亿元,其他产品净收入分别为25万元、1.36亿元、8398万元。瑞幸咖啡在招股书中表示,其净收入增长主要来自于大幅增长交易客户数量,商店和产品销售。 “瑞幸要在行业地位上做到中国最大的连锁咖啡品牌,在门店和杯量上全面超越星巴克。”2017年,很多人听到这句话或许会讪然一笑;2019年5月,瑞幸正在按照自己的节奏不断接近这个目标——万一真的实现了呢? 由此看来,一个稳定的客群和消费习惯确乎已经被瑞幸培养起来。如果说补贴让消费者第一次选择瑞幸,那么留住他们的可能不仅仅是便宜。咖啡,作为小额高频快消品,品质上些微的差异就会让顾客“背叛”。2018年瑞幸的用户复购率超过54%,瑞幸咖啡收集的数据显示,很多用户并不是单纯因为性价比选择瑞幸,而是高品质的产品提升了他们的忠诚度。 这也是钱治亚选择三位咖啡师来敲钟的原因:“快速发展不代表就会牺牲品质,相反,我们一直坚持品质至上,产品是我们商业模式的基石,只有在做好产品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谈商业模式的创新。大家看到的是我们在门店、品牌方面的投入,其实我们在品质方面投入是最多的。在咖啡豆方面,瑞幸咖啡全部门店在用咖啡豆就是我们这三位WBC大师拼配,去年在意大利米兰IIAC国际咖啡品鉴大赛拿到金奖的咖啡豆。” 2019年以来,瑞幸已经连续推出BOSS午餐、金枪鱼沙拉、姜饼、小鹿茶等多款新品,得到了不错的市场反响。在当今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单纯的价格战已经无法让一家公司战无不胜。优良品质和差异化打法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瑞幸把钱花在了门店、花在了渠道、花在了产品——这些顾客能够切实感受到差异的方面,与其说是“亏损”,不如说是一次放眼未来的“投资”。 只有尊重顾客的体验,顾客才会给你回报。招股书显示,瑞幸的获客成本已经从去年同期的103.5元,降低至16.9元。 风物长宜放眼量 在商业领域,聊花钱的能力不如聊拿钱的能力。这才是瑞幸神奇的地方。即便在舆论场里如涉险滩,瑞幸的融资节奏也一直不错。业内有人说:“为什么Luckin总是这么Lucky,凭什么在冬天还能拿到钱?” 就在上市前夕,抵押咖啡机的新闻出来半个月后,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宣布完成1.5亿美元的B+轮投资。值得注意的是,星巴克的二股东和最大主动投资人——贝莱德(BlackRock)所管理的私募基金领投1.25亿美元,瑞幸咖啡投后估值29亿美元。 2018年12月12日,瑞幸咖啡宣布完成2亿美元B轮融资,愉悦资本、大钲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中金公司等参与了本次融资。 再之前,2018年7月11日,瑞幸咖啡宣布完成2亿美元A轮融资。 与瑞幸融资的高频率相比,国内募资环境则陷入寒冬。据清科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募资总额为3800亿元,比2017年上半年的8600亿元,降幅高达56%。 来源:燃财经 大钲资本是瑞幸咖啡最大的外部机构投资人,由前华平投资集团亚太区总裁黎辉创办,A轮、B轮总共投了将近1.8亿美金。 瑞幸的投资机构愉悦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刘二海在接受新浪财经的采访时,他解释了瑞幸股票收到欢迎的原因:“这次有大量的美国投资人买入了瑞幸股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看到了商业的本质。促销的时间和力度如何,那是公司自己的事。” 在野马财经看来,瑞幸的成本控制其实做的不错。招股书显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瑞幸开店费用总计1.26亿元,摊到2000家门店每家店仅60万元左右。作为对照,去年举集团之力推进苏宁小店业务的苏宁,半年新开数目748家,其中还包括收购来的300家,而苏宁小店去年1-7月净利润亏损2.96亿元。 互联网公司打线下战争,往往姿态狼狈。无论是单车、网约车,还是商超、新零售,高额的地推成本和巨大的管理压力往往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后一根稻草。可以看出,瑞幸的门店复制模式快速、高效且标准化,在成本控制和门店管理上极为成熟,全然没有创业两年的笨拙。 除了成熟高效的扩张节奏,优质的管理团队这是资本青睐瑞幸的一个原因。年轻的瑞幸团队拥有一群老兵——瑞幸咖啡现任副总裁曹文宝,曾任麦当劳中国区副总裁、北方区总经理;负责战略合作的吴刚,是前东航旗下中国联合航空公司执行副总裁;CFO Reinout Schakel,曾是渣打银行执行董事,在瑞信和普华永道任职多年。 瑞幸的商业本质其实是“消费平权”。即改变传统连锁咖啡店的成本结构,将节省下来的成本最大限度地让利给消费者,用“效率”赚钱。换言之,让一杯划算又高品质的咖啡随处可得。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仲为国曾写道:“瑞幸咖啡打了一个很好的前半场。按照之前的剧本,上市后融回来的钱是要继续用来抢占市场,然后涨价的。不同的是,神州租车上市的时候已经是盈利的。而瑞幸咖啡选择上市的时期是其刚刚开始有反弹的迹象。” 也正因为如此,瑞幸作出承诺:“会持续补贴3-5年,目前不考虑盈利。” 也许短期不赚钱,但从长期来看,收益则值得期待。 在此之前,从未有一家新公司的发展如瑞幸这般迅速,它似乎想以狂奔的姿态摆脱之前的种种质疑。在都市年轻白领市场,瑞幸的竞争力已经凸显。据高盛的研究数据显示,瑞幸 App使用者的平均年龄要远比星巴克年轻,近一半都在24岁以下。当咖啡只意味着普通的消遣,当咖啡只是每日生活的一种习惯,新兴消费人群对于星巴克的品牌忠诚度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高。这部分客群是未来咖啡消费的主流,亦是咖啡文化传递的主力。加之物联网等技术的到来,游戏规则或将被彻底改写,事实上从去年开始,瑞幸就已经开放API技术平台,“让咖啡去找人”而不是“让人去找咖啡的未来场景”正在发生。 就在瑞幸上市的同时,星巴克向它的APP用户推送以后可以到店自取的通知。此前有传闻说星巴克不支持此类业务是因为怕产品口感受影响。但事实是领头者已开始学着改变。从和饿了么合作外送服务、到开展到店自取业务,再到之后的“高科技”、“物联网”场景。大象感受到了危机,忙着转身。放眼两年前,星巴克大概不会想到,在移动互联网最为发达的国家,会有一家本土新兴品牌去教它如何卖咖啡。 在发布了《瑞幸咖啡宣言》后,中国新一任咖啡女王钱治亚对媒体说:“可能很多人觉得中国做不出美国咖啡那样的品质和品牌,我们认为完全没问题!如果要说差距在哪,可能就差在一些人的不自信。我们中国的消费者正在变得越来越理智,尤其是我们的年轻消费者,他们更有主见,不再盲目崇拜外来品牌。” 在未来,超越一杯星巴克的,绝不是另一杯星巴克。[详情]
本文作者:Ian Bezek 来源:美股研究社 摘要 瑞幸咖啡上周五上市。 迄今为止,瑞幸成名速度比历史上任何一家零售初创企业都快。 这家公司的利润率不仅糟糕,而且可怕。 我认为这就像蔚来一样,在首次公开募股(IPO)后的几个月内,该公司股价就会开始暴跌。 2019年的IPO热潮并未停止。 尽管 Lyft 和 Uber占据了最多的头条新闻,但还有很多令人兴奋的新闻。 今年许多好公司上市了。 一些 IPO,比如 Beyond Meat ,其 IPO 价格是合理的,其赶超了互联网热潮。 虽然现在断言瑞幸咖啡是否会像Beyond那样成为大赢家,或者像Lyft那样成为另一个大输家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可以做出自己的猜测。虽然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但要想让瑞幸的商业模式取得有意义的成功,就必须一切顺利。不幸的是,我能想到的与瑞幸最近IPO最相似的例子是蔚来。 对于那些不熟悉蔚来的人来说,蔚来自称是特斯拉的潜在杀手。 鉴于特斯拉最近的糟糕业绩,我们是否需要一个特斯拉杀手还有待商榷。无论如何,看起来蔚来都不会成为马斯克公司(Musk & Co.)的致命一击。 自今年早些时候60 Minutes节目大肆宣传以来,NIO 的股价已大幅下挫: 为什么蔚来会倒下了? 因为它在销售相对较少的汽车的同时却在以惊人的速度烧钱。 把"汽车"这个词换成"咖啡",前面的句子也描述了 瑞幸咖啡。 与 蔚来一样,瑞幸咖啡痴迷于尽可能快地增长,并且不考虑成本。 此外,与蔚来一样,谷歌也打算将自己描绘成一家科技公司,尽管其真正的业务——零售业务——显然更为平淡。 01 瑞幸:不是中国的星巴克 投资者喜欢用“X”代替“Y”来描述公司,以帮助人们理解一家企业。然而,这些类比可能具有误导性。除非这些公司都是模仿者,否则当我们将一家外国公司与我们熟悉的国内公司的思维模式相吻合时,我们可能会失去很多东西。 就瑞幸而言,除非它们彻底改革商业模式,否则它们不会成为中国的星巴克(Starbucks)。这是因为,我们在他们的招股说明书中发现,他们目前91%的门店都是为外卖而设的,而且座位有限。 星巴克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是所谓的“第三名”。那不是你的家,也不是你的办公室,在那里你可以和朋友出去玩,读书,做一些计算工作,或者做其他任何事情。我记得几年前唐恩都乐(Dunkin Donuts,简称DNKN)上市时,有人曾暗示,随着唐恩都乐的IPO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它可能会成为星巴克(Starbucks)的有力竞争对手。但这种思路没有抓住重点。邓金并没有和星巴克竞争。人们不会去Dunkin玩上几个小时。Dunkin的竞争对手更接近麦咖啡(McCafe)或世界各地的便利店,后者也销售热煮咖啡。 同样,只要瑞幸的门店基础中只有一小部分是面向坐下来闲逛的场所,它就不会直接瞄准与星巴克相同的利基市场。当然也有重叠之处——例如,两家公司都在大力推动快递业务,而快递业务的竞争更为直接——但这并不是两家品牌之间的核心战线。 正如中国商业专家杰弗里•托森(Jeffrey Towson)所指出的那样,瑞幸集团正在远离主街的廉价门店开展业务,而星巴克(Starbucks)则倾向于在最好、客流量最高、价格最高的门店开展业务。毫不奇怪,由于瑞幸在成本上竞争激烈,它需要降低管理费用。放弃星巴克战略的一个关键原则——绝佳的地理位置——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02 巨大的损失 既然我们已经掌握了商业模式的关键部分,我们就可以开始挖掘数据了。瑞幸令人难以置信地从2017年底的几家门店发展到2018年底的几千家。根据招股说明书,星巴克计划在今年年底前超过星巴克,成为中国咖啡连锁店门店最多的企业。 毫不奇怪,这种疯狂的增长也导致了巨大的损失。新的零售概念一般不会立即成为赚钱机器。建立品牌忠诚度和知名度是需要时间的。 然而,瑞幸的亏损超出了我记忆中以前在零售业所见的任何亏损。至少可以说,这一战略是大胆的。在最近一个季度,他们设法损失了7800万美元,而只销售了7100万美元的产品。令人惊讶的是,它的营业利润率超过了-100%。 这里的毛利率也很糟糕。在这7100万美元的销售额中,该公司销售的材料成本为4100万美元。我甚至不明白,当你的投入成本(咖啡豆、水、糖、杯子)如此便宜时,这怎么可能。星巴克因其巨大的利润率而臭名昭著。毋庸置疑,麦当劳可以以99美分的价格出售咖啡,或者以任何低价出售。 因此,在价格略低于星巴克(Starbucks)的情况下,瑞幸至少应该获得不错的毛利率。是的,我知道他们正在疯狂地打折来吸引顾客。但是,我们谈论的是咖啡,而不是像烟熏三文鱼之类的高成本食物。 店铺租金和其他运营费用使你上个季度的成本增加了4200万美元。 所以我们已经花费了9300万美元来创造7100万美元的销售额。 这还是在你承担任何其他成本之前,如SG&A或营销。以瑞幸目前的规模来看,这种商业模式简直糟透了。 记住,仅仅增加更多的商店对你来说也没有多大帮助。 劳动力和租金等成本随着每开一家新店而大幅上升。 是的,当你增加更多的商店时,你节省了一些营销和公司管理费用。 但是,如果仅仅计入商品销售成本和店铺租金,你就已经在每笔销售中损失了大量资金,那么建立新的商店并不一定能让你走出困境。简而言之,瑞幸需要更多的销售额——远远超过现有门店的销售额——才能有机会实现盈利。我们马上就会看到,有迹象表明瑞幸的销售增长轨迹已经大幅放缓。 03 这种商业模式可行吗? 在阅读招股说明书时,当你进入战略部分时,你会发现,在他们列出的前三家公司中,有两家与科技有关。这些公司是“颠覆性新商业模式的先驱”和“强大的技术能力”。从本质上讲,瑞幸希望被视为一家科技公司,就像吉姆•克莱默(Jim Cramer)因其出色的应用程序而将Domino's (DPZ)贴上科技公司的标签一样。 但是让我们慢慢来,任何一家餐厅或零售商都可以提供给人们一个新的或改进的应用程序。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科技公司。 一旦科技的浮华褪去,这里的咖啡零售业仍然毫无吸引力(至少目前如此)。 除了巨大的经营亏损外,还有更多的问题。 在招股说明书中,我们看到最近一个季度的情况令人担忧: 你抓到重点了吗? 管该公司净开设了297家新店,但月平均成交客户数量基本持平,月平均销售总额实际上下降了近10%。 不过,如果没有更明确的说明,最初的结论是糟糕的。 如果你开了297家新店——几乎是店面基数的15% ——你应该会看到总顾客和销售额的大幅增长。 这是怎么回事? 另外,有趣的是,这是自去年3月以来开店速度最慢的一个季度。在第四季度,他们开设了800多家网店。为什么现在新店活动突然减少? 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可能会猜测,新店并没有像计划的那样运作——而且销售数据也开始显示出来了——因此我们在这个恰当的时间得到了 IPO。 不用说,如果瑞幸咖啡在中国咖啡市场的增长能力现在已经逐渐衰弱,该公司每1美元的销售额仍亏损超过1美元,那么该股将很快跌至零。 值得一问的是,瑞幸如何能够衡量其新店的运营状况。该公司目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中国数十个城市开设新店。一般来说,连锁餐厅的扩张速度较为温和。因此,他们往往有关于人均或地理区域需要多少商店的良好数据。相比之下,瑞幸只是随机应变,只希望“如果你建好了,他们就会来”的心态能够奏效。 如果你是一家烧钱的私人公司,这没什么大不了的——风投们在补贴大量的廉价商品,那为什么咖啡不行呢?但开市场往往很快就会要求利润。 如果说从 Lyft、 Uber 和蔚来等IPO来看有什么趋势的话,那就是公开市场还没有达到1999年的狂热水平。 如果没有利润,投机者往往不会长期热衷于新产品。 你可以举出其他最近的失败案例,比如Moviepass或Blue围裙公司(APRN),这些公司希望通过规模扩张实现增长,但首先耗尽了资本。在你最终实现盈利之前,公开市场并不是一个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无限资金池。 瑞幸商业模式的一个关键问题似乎是,与北美或欧洲发达市场的人相比,中国人的咖啡消费量并不高。中国的咖啡消费量近年来有所上升,但仍远低于其他国家的水平。多年来,我一直不看好星巴克的中国扩张计划,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这个事实。 我怀疑这个问题是引起瑞幸以下担忧的原因。从招股说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大约30%-35%的新客户在第一次购买后的每个月才会再次向瑞幸下单。(瑞幸咖啡只允许你通过它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下订单,所以他们在这方面有很好的数据收集) : 有趣的是,新客户群体的回头客比例似乎进一步下降。或许该公司较早吸引了更多热情的咖啡爱好者,并已在最热切的潜在客户中脱颖而出。像2018年12月这样的新客户群体看起来并不那么好。也许这与上个季度销售业绩不佳有关。 04 瑞幸能幸运吗? LK股票仍有可能成为大赢家,这并非不可想象。如果它们能够成为中国领先的咖啡连锁店,并将利润率提高到类似星巴克的水平,那么目前不到50亿美元的市值将增长许多倍。我明白LK股票的吸引力在于,它是一种高度投机的投资选择。 但我们对瑞幸的商业计划能否奏效还没有任何信心。该公司在2017年底刚刚开始运营,已经损失了近2.5亿美元。仅在第一季度,它就花掉了8000多万美元。 最令人沮丧的是,该公司的利润率似乎太低,无法产生利润。销售甚至还不够支付商品的销售成本和店铺租金,更不用说其他费用了。开新店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瑞幸要么需要更高的价格,要么需要更多更快的客户。IPO之后,瑞幸的现金流还能维持一段时间。但如果运营亏损仍接近这一水平,市场对这种商业模式的耐心将很快消失。[详情]
文 |商业相对论 卢旭成 编辑|刘建强 5月17日,瑞幸咖啡在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17美元/股,当日收盘价20.38美元,市值47.40亿美元。创立时间仅18.5个月即登陆资本市场,瑞幸刷新了一家公司从创立到IPO的全球最快纪录。 瑞幸控制人陆正耀(持股30.53%)可能已经对此习以为常:由他主导的神州专车,2015年1月上线,2016年7月21日挂牌新三板(神州优车),也仅用了19个月,目前公司市值约438亿元。 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大概也不会感到太惊讶:2018年9月12日,创立不到四年的蔚来汽车在美国亏损上市,创造了新造车势力快速上市纪录,目前市值约340亿元。 有人会问,你为什么把瑞幸、神州优车、蔚来汽车相提并论? 因为它们套路相似,幕后有一个共同的投资人——愉悦资本创始合伙人刘二海。 “一气呵成”的上市操作,让瑞幸幕后的新财阀浮出水面。这是一个以愉悦资本创始合伙人刘二海,神州系(神州租车、神州优车、宝沃汽车、瑞幸)创始人陆正耀、易车系(易车、易鑫、摩拜、蔚来)创始人李斌为核心,君联资本(前联想投资)、华平资本、大钲资本深度参与其中,腾讯、百度、京东等中国互联网巨头公司和其他资本大鳄隐身幕后的中国出行创投帮。 △创业家做图 长按图片保存到朋友圈△ 有资深媒体人这样评论:“瑞幸、神州、蔚来,背后是同一伙创投人士,同一套商业模式,同一个IPO套路。”我将这个创投帮模式总结为以下几条: 1:瞄准重资产风口产业,吸引大资本和好团队豪赌; 2:发挥强资源和强团队优势,建立高维度的竞争力; 3:迅速的巨额融资,确保企业不会突然死亡; 4:傍龙头,亏损扩张,迅速形成网络规模效应,快速上市。 风口+重资产 神州租车、神州优车、蔚来、摩拜、瑞幸这几个经典案例,都属于“重资产风口”产业。 首先要在风口上,其次要重资产。不做轻。 神州租车对标美国赫兹,赌的是中国人口众多,会拥有比美国更大的租车市场。既要花钱买车,又要吸引消费者来租车,同时还要建立精细的运营流程保证用户体验,很重。 神州优车则是在滴滴刚完成高达7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与快的、Uber中国厮杀最热闹,中国出行市场已成大风口的当口切进去,且不做平台化的打车、顺风车,直接自己买车雇司机做专车。 蔚来创立的前提是全球汽车产业面临百年大变局,特斯拉已证明电动车市场的巨大价值。汽车当然是非常重的产业。 瑞幸和摩拜踩在中国消费升级和共享单车的风口上,且自己研发、采购咖啡机/单车,自己开服务网点提供服务。摩拜一辆车高达上千元的成本一度备受诟病。 赌风口好理解,只有风口上的公司才可能拿到巨量的资本,才能吸引最优秀的团队,才能全球配置资源。但如果是“轻”风口,比如视频、直播、文学、游戏等,一方面不是刘二海、李斌、陆正耀们的特长,另一方面,这些风口容易被BAT盯上,难以建立竞争壁垒——毕竟像今日头条这样能在BAT口里夺食的公司太少了。既在风口,又具有重资产特征的产业,BAT不会轻易进入,反而更愿意支持(比如蔚来就有百度、腾讯、京东的投资);年轻和不够老辣的团队,由于资源、运营管理经验不足,让陆正耀、李斌等创业老炮具有高维竞争力,ofo、易到的残局,“连咖啡”不敌瑞幸,都是明证。 当然,为了获得风口产业的核心信息,这些老炮们也用了不少辛辣的手段。至尊租车2006年12月获得了海纳亚洲500万美元的投资,次年为扩大规模,继续找风投融资。某投资机构很积极地跟至尊租车创始人何伟军接洽,后者为表示诚意,将至尊租车的前后台全部开放。但到2007年11月快要签合同之时,该投资机构却以至尊租车要价太高为由放弃了投资。让何觉得气愤的是,很快该投资机构高调地出现在了神州租车第一轮投资者名单里。据说,ofo也遭遇过类似的事情。 强资源+强团队 很多人觉得神州租车、神州优车、瑞幸、蔚来横空出世:之前没怎么听说过的品牌,一夜之间就起来了。 世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这些公司都是站在强资源和强团队的肩膀上。 2007年8月,陆正耀转型做神州租车。注意,当时神州租车是挂在UAA旗下独立运作的。陆正耀一边学至尊租车构建运营体系,一边将神州租车跟砸了大钱吸纳来的UAA220万会员资源对接。有了这些会员打底,神州租车单独融了几千万元,首批购买了300~400辆车。 2015年1月,神州优车上线。这时它的母体——神州租车已成功在香港上市,截至2014年6月底,神州租车拥有52498辆车,个人客户194.9万人,机构客户12600个,租赁车辆资产额39.58亿元。这意味着神州优车可以直接调用神州租车的高端车辆开展业务,直接从神州租车的个人和机构客户里获客,这跟滴滴、易到比,都是极高的起点。 2017年10月,瑞幸咖啡品牌出山,大家都关注其高光的品牌传播和折扣营销,从而让其交易客户数18个月飙升到1680万,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基础——瑞幸的用户群其实跟神州租车的用户群(20-35岁)高度重合。2017年神州租车注册会员数超2030万,这是瑞幸最好的用户群,或起码是种子用户群。 截至2019年3月31日,瑞幸门店总数达到了2370家,覆盖国内28个城市。这么快的开店速度,除了因为其店面小,也是沾了神州租车的光——2017年神州租车在全国306个城市拥有1137个网点,这些网点也往往开在年轻人经常出没的地方。 可以说,是神州租车孵化了神州优车和瑞幸。 蔚来汽车的崛起一样依赖李斌多年积累的资源。李斌手握着中国领先的在线汽车媒体+服务平台“易车”,服务过国内全部汽车厂商、4S店,对汽车营销策划、品牌和4S店通路管理等都比较熟悉。2017年12月16日,蔚来汽车正式推出ES8,截至2018年7月31日,ES8预定了1.7万台,按最低配44万元/台计算,销售额达74.8亿元。我不相信蔚来汽车的这些订单大部分来自李斌的个人品牌和刷脸营销,易车体系(易车、易鑫等)的贡献才是根本。 从团队看,神州系里,陆正耀负责战略、资本和资源,钱治亚是COO、操盘手,杨飞是CMO,营销高手。易车系里,李斌负责战略、资本、资源,张序安是易车、易鑫的CEO、操盘手。跟市场上临时组合的团队比,这些人彼此磨合多年,打过多次战役,熟悉彼此的套路,且执行力强,容易成事。比如瑞幸创始人钱治亚,2004年从武汉来到北京,加入了还在做阿尔卡特、朗讯代理的陆正耀团队,一路跟着陆征战神州租车、神州优车,从经理、总监一直做到神州优车COO,成为陆的左膀右臂,以善规划、强执行著称。 此外,他们都经历过完整的移动互联网历程,社交、移动支付、第三方物流等新零售的理念和体系了然于胸,他们能将供应端和用户端(租车、专车、咖啡、买车)数字化、在线化和智能化,提高运营效率。这是他们敢跟星巴克等对手PK的底气。 巨量的多样化资本 这个创投帮另外一个值得研究的套路就是融资。 瑞幸融资近10亿美元,蔚来145亿元……为什么需要融那么多钱?很好解释:既然赌的是风口+重资产产业,且大多数情况是扮演挑战者的角色(瑞幸挑战星巴克、神州优车挑战滴滴、蔚来挑战特斯拉),必须要手握巨量的钱才能买最好的设备(车、咖啡机、咖啡豆),凝聚优秀团队,做出最好的进攻姿势;既然强大的资源和团队可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那更要借助资本的力量扩大战果,拉开与跟随者的距离。 另外,他们的融资节奏异常紧凑。以神州专车为例,2015年1月上线,7月获得联想控股、华平资本等2.5亿美元A轮投资,9月获得5.5亿美元的B轮投资;2016年整合进神州优车后,迅速完成新一轮37亿元融资,5月再次获得20亿元投资。 刘二海曾说过,什么时候融资,融谁的钱,以及什么时候上市,他都和创始团队精密推演过。摩拜融到C轮时,他坚持,无论如何需要PE入局,因为VC的钱扛不住。 刘二海、陆正耀和李斌的融资节奏也是吃大亏吃出来的。 2007年12月,神州租车宣布11个城市同时开业;2008年2月,神州租车扩张到20个城市。按理讲陆正耀应趁金融危机前拿到融资继续大展拳脚,他也谈了很多机构,包括融资租赁公司,均被对方以神州租车模式太重为由压估值。陆正耀知道神州租车需要不断融资,一轮轮下来,创始人团队股份会被极大稀释,因此他不希望估值过低。纠结之下,神州租车没有以最快速度完成第二轮融资。 结果,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陆正耀悲剧了:神州租车车队规模达不到3000辆以上,规模经济效应难发挥,一年只有不到1000万元收入,每辆车的出租率只有10%,亏损严重。 陆正耀只能勒紧裤腰带度日,搬办公室、裁员……为了能“熬下去”,当时神州租车的董事、联想投资的刘二海说服联想投资,提供了1000万美元的过桥资金。熬到2010年3月,陆正耀不得不出让公司控股权(60%),拿了联想控股的钱,股权+债权总计12亿元,以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2000年,李斌创办易车,拿了一家国有汽车经销商1000万元投资,对方是大股东。很快互联网的冬天来了,大股东一分钱都不让花,什么都不让干。到了2001年底,最后一天,易车账上还剩600万元,李斌把它还给投资人,个人因此欠了几百万元的债,但把易车买回来了。2002年-2004年,李斌通过写软件、做网站等苦力活,挣钱还债,到2004年底才让易车恢复元气,重新上线。 既要融巨量的钱,又要节奏快,没点儿绝招是做不成的。 绝招1——讲一个好故事。李斌为了让马化腾等商界大佬投蔚来,约了一场场饭局。饭局上,绝口不提股份和回报,只说,整个汽车行业这么大的变革浪潮,你怎么能不在里面呢?李斌深知,情怀才能打动这些大佬。当这些大佬点头后,自然会有具体负责的人谈股份事宜。 绝招2——自己先拿出钱来。李斌拿出1.5亿美元押注蔚来汽车。看到他如此大的决心,马化腾、雷军、刘强东、沈南鹏、李想、张磊成为创始投资人。这些人都为蔚来续融资做了强背书。瑞幸一开始也是钱治亚、陈敏(途虎养车创始人)个人投了6000万元,2017-2018年陆正耀旗下公司先后两次提供免息贷款总计2.423亿元,2018年6月陆正耀旗下公司提供了1.899亿美元的天使投资。 绝招3——小步快跑,不断出“成果”加强后续(观望)投资人的信心。比如李斌在7座豪华电动车ES8没造出来前,不断地弄小亮点:搞定前玛莎拉蒂CEO马丁•里奇做联席总裁,谈好跟江淮的代工合作,以1年为节奏推出电动超跑EP9,等等。瑞幸也是如此,2017年10月第一家门店开业;11月,邀请汤唯、张震出任品牌代言人;2018年5月8日,第525家门店正式营业…… 绝招4——不在一种树上吊死。这个创投帮多年积累下来的多样化融资通路,从VC、PE到互联网巨头战略投资,海外资本背书加仓,甚至银行借款、融资租赁等等,让他们从容挑选资本伙伴,东方不亮西方亮。 绝招5——铁杆投资人加磅。瑞幸、蔚来、神州优车、摩拜等项目,刘二海都差不多在A轮左右投进去,并持续跟投,这给了后续入局的红杉、华平等机构信心。红杉、华平等明星VC、PE成为股东,又有助于吸引中金等更大PE机构的加入,环环相扣。刘二海深度绑定陆正耀、李斌,他们是利益共同体。这种关系的建立非一日之功。刘二海2006年就代表联想投资分别投了李斌的易车和陆正耀的UAA(神州租车前身),并陪伴它们穿越死亡通道分别在2010年、2014年上市。正因为有了这两个上市项目,刘二海才有机会创立愉悦资本,并将愉悦资本的投资根据地选择在出行市场——就是围绕陆正耀、李斌的势力范围做投资。 傍龙头,亏损扩张,快速上市 这是这个创投帮被非议最多的套路。 首先是傍龙头,制造话题和关注度。 2015年6月,刚上线5个月的神州专车推出的,由吴秀波、海清等演员组成的“Beat U!我怕黑专车”主海报刷爆朋友圈,直指Uber,傍着Uber进行营销。 2017年,瑞幸宣称携10亿元杀入咖啡新零售赛道,称自己是星巴克之外的另一种咖啡选择。2018年5月,瑞幸专门召开发布会,声称星巴克与很多物业签订的合同中存在排他性条款,星巴克对瑞幸咖啡的供应商伙伴频繁施压要求站队。 蔚来更是处处营造自己是中国版特斯拉的形象,连营销套路都与后者一模一样:利用自己和马斯克一样都是连续创业家的身份引起关注。马斯克推第一款车时,请来了加州州长施瓦辛格,谷歌创始人布林和佩奇,以及其他的硅谷亿万富翁,刷脸一下子预售了30辆;蔚来推出的第一款电动超跑EP9,制造成本120万美元,限量6台,只给了马化腾、雷军、刘强东等六位创始股东,只拿来做PR,从不见售卖。 傍龙头的营销策略,天然有挑战、冲突等元素,容易得到媒体乃至大众的关注,提升其品牌溢价;不断跟龙头在一起,有助于营造“我是第二”的印象,这在中国屡次被证明是极有效的:蒙牛傍伊利,去哪儿傍携程,京东傍阿里,小米傍苹果,最后前者都成为巨头。 其次是亏损扩张:扩充供给,补贴用户。 瑞幸、摩拜被人诟病最多的是亏损严重。摩拜卖给美团前,负债高达10亿美元。瑞幸2018年营收8.407亿元,净亏损16.19亿元;2019年第一季度营收4.785亿元,净亏损5.518亿元。 大家又不约而同将亏损归因于疯狂的用户补贴——摩拜的优惠充值,力度最高时能超过1:2;瑞幸上线就推出“首单免费,买二送一,买五送五”等补贴政策。 类似批评,都有点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讨论这个问题前,要回答一个根本问题,中国新一代企业的竞争核心是什么?波特竞争战略将世界上的企业分三类:差异化产品(苹果),成本领先(亚马逊),聚焦某一人群。中国绝大部分企业奉行成本领先竞争策略,比如美团、京东、小米,它们能胜出的核心原因是能将成本结构优化到只是对手的近一半。神州租车、神州优车、摩拜、蔚来、瑞幸,其本质也是成本竞争。这包括三个方面:供给端的成本和获客端的成本,以及连接两端的运营效率。 无论是租车、专车、单车、咖啡,供给端如果想要有成本优势,规模是跟上游压价的前提,所以神州租车上来就要开22个城市,达到1000辆车车队规模;瑞幸第一批店就开了500多家,今年开店数要超越星巴克,都是为了在供给端拥有成本优势。这是这些公司高额亏损很重要的出处:买车(汽车、单车)、买咖啡机、开店,以及其他设备。 获客端如果想具备成本优势,也必须上规模。补贴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获客手段——将原来准备投给户外、电视、百度等的广告费直接给到用户,通过用户裂变获客。瑞幸的单个获客成本从一开始的103元降低到16元,也是因为其交易客户数做到1680万后规模效应上来了。 美团(从每日一团到涵盖所有本地生活服务)、京东(从3C到全品类)、小米(从手机到周边)等实践证明,在高速成长期,优先扩充供给是成功的路径——供给丰富了,自然会增加消费场景和交叉销售机会,吸引新老消费者。所以瑞幸继续扩充店铺,同时扩充品类,推出除了咖啡外的供给——茶饮、轻食等。 至于运营效率的提升,在上文我已提到,陆正耀、李斌带领的团队,能充分利用所有的新技术(移动支付、三方物流)、新手段,融合过往运营经验,将供给端和用户端武装到牙齿(数据),效率自然极高。神州租车的直接运营成本能压缩到20%,远低于美国赫兹的50%。 最后谈谈快速上市。 快速上市可以避免资金链断裂,让VC快速套现。同时,快速上市也是服务于成本领先战略。 1、资金获取成本降低;2、容易获取好的店址;3、容易获取更好的合作伙伴,供给端更易给予账期等优惠。 瑞幸、蔚来是2C公司,上市能增强消费者信任。如果想通过加盟、代理等方式扩充渠道,扩大用户覆盖,上市公司的招牌更好用。 对于这个“出行创投帮”,上市没有难度,难的是,如何让公司市值比最后两轮入局的投资者投后估值高。[详情]
新浪美股讯5月20日消息,瑞幸咖啡背后的团队赌定在租车行业采用的策略在咖啡领域将同样奏效。每年烧钱1.3亿美元--以及挑战星巴克在中国咖啡市场的领头羊地位--对于这家公司来说是一个颇具风险的做法。 瑞幸咖啡上周四的首次公开募股融资5.61亿美元,超出预期,目前看来,这家总部位于厦门的公司的大举扩张计划似乎深深打动了美国投资者。该股周五在纽约市场飙涨20%,至20.38美元,当日标普500指数下跌。 5月17日,瑞幸咖啡董事长陆正耀和首席执行官钱治亚在该公司的上市活动现场。 瑞幸咖啡首席财务官Reinout Schakel表示,他对上市首日的表现满意。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上涨总比下跌好。” 这家中国初创公司正寻求超过星巴克,两年内新增的门店数量比星巴克20年来布局的门店数量还要多。目前这个规模58亿美元的咖啡消费市场只是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有巨大潜力有待挖掘。 为实现这一目标,瑞幸咖啡董事长陆正耀和首席执行官钱治亚采用了一套十多年前曾用于神州租车的策略:砸下巨资以迅速从竞争对手那里抢夺市场份额。这对于一家带着互联网基因的中国初创公司来说可能是常见策略,但对于一个饮品公司来说可能就不那么寻常了。 首先,相比能提供快捷、方便的咖啡,进入租车市场的门槛要高得多。瑞幸咖啡希望通过在写字楼迅速构建一个配送和提取网络来使自己占尽先机,但却挡不住其他便利连锁店等已建立的网络也提供类似服务。 Kantar Worldpanel大中华区驻上海的总经理Jason Yu表示,整个食品和饮料行业处于充分竞争的局面,客户忠诚度低,因为他们有太多的选择;如果消费者想换成另外一个咖啡品牌,或者只是选择另外一种饮品,他们不需要任何替换成本。 瑞幸咖啡上市价格为每股17美元,是今年美国十大IPO之一。该股发行价超出了此前预期,当时预计其可能融资约3亿美元。[详情]
来源:福布斯 中国最炙手可热的新咖啡连锁店令其创始人短暂加入了身家十亿美元的亿万富豪俱乐部,而这距离该公司在北京试办第一家门店仅仅过去不到20个月。 瑞幸上市,早期投资者陆正耀跻身亿万富豪之列,而创始人钱治亚身家也短暂达到10亿美元后跌至8亿美元附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美国东部时间周五上午11点后不久,瑞幸咖啡在纽约纳斯达克开始交易。瑞幸咖啡在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崛起已经让其早期投资者陆正耀成为亿万富豪。该公司将股票价格定为17美元,但早期的需求推动股价短暂达到25.96美元,市值接近60亿美元。 瑞幸咖啡创始人钱治亚拥有该公司近17%的股份,财富一度达到10亿美元,但是几分钟后回落。当日结束时,她的身家净值约为8亿美元。 钱治亚曾在陆正耀的神州租车及神州优车担任运营总监;在向陆正耀等人募集1.5亿美元后,钱治亚于2017年10月成立瑞幸咖啡。凭借其极简风格的店面和快捷的服务,这家连锁企业很快名声大振:90%的门店都是在办公楼和大学校园等高流量地区的自提店,其APP内订单在主要城市的送达时间不超过18分钟。瑞幸利用门店节约下来的成本与星巴克进行价格竞争,并用其手机APP吸引年轻人。 截至2019年1月,瑞幸咖啡已经出售大约9,000万杯咖啡。截至3月,门店数量已接近2,400家。瑞幸计划在年底前将门店数量增加至4,500家,从而超过星巴克,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连锁企业。星巴克这家美国标志性的企业于1999年在北京开设首家门店,在全国各地共有3,600家门店。不过,星巴克也计划每年开设600家新店,直到2022年,同时也在扩展外卖服务。 瑞幸的快速扩张也有代价,在以惊人速度开设新店的同时耗费了大量资金。瑞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一份文件显示,该公司在2018年的营收为1.253亿美元,净亏损2.413亿美元。损失和增长还在继续; 2019年第一季度,总部设在厦门的瑞幸营收为7,130万美元,亏损8,220万美元。 据Pitchbook的数据,到目前为止,为钱治亚的雄心壮志提供资金的是风险投资,在瑞幸上市之前,她已经筹集了超过7亿美元的私人资金。此次首次公开募股筹集了5.6亿美元以上,随着公司继续踏上征程,努力寻求成为本国顶级的咖啡连锁店,这笔资金将会为她提供更多弹药。 译 Xiaxun 校 Joe[详情]
来源: 海通批零 核心观点 5月17日,瑞幸咖啡(LK.O)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以17美元/股的发行价发行3300万股,上市首日涨19.88%,市值达47.4亿美元。瑞幸咖啡(LuckinCoffee)成立于2017年6月,以优选的产品原料、精湛的咖啡工艺,创新的商业模式,领先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高品质咖啡品牌和专业化的咖啡服务提供商。公司成立以来门店、用户、收入快速增长,现已成为中国第二大咖啡品牌,不到2年时间成功赴美上市。 (1)门店快速扩张,用户和收入爆发式增长 ①收入:公司2018年实现收入8.4亿元,产品月均销量747万件,客单价37元,其中现酿饮品收入6.5亿元,占比77%,月均销量596万件。1Q19收入4.8亿元,月均销量1628万件,现酿饮品收入3.6亿元,月均销量1308万件。 ②用户:1Q19平均每月成交用户数为440万人,新增交易用户量为434万人,累计交易用户量从4Q17的1.1万人迅速增长至1Q19的1687万人。随着规模增大,品牌知名度提升,公司获客成本也逐渐降低,由1Q18的103.5元/人下降至1Q19的16.9元/人。 ③门店:截至2018年底共开设门店2073家,2019年一季度末已经达到2370家门店,覆盖16省28市,主要集中于一二线城市。 ④亏损:2018年税后亏损额16.2亿元,1Q19亏损达到5.5亿元,较2018年同期扩大4.2亿元,亏损规模不断扩大,主要来自与营销和店铺相关的成本。2018年销售和营销费用、店铺租金和其他运营费用分别为7.5亿元和5.8亿元,占总运营费用的39%和30%。 销售和营销费用高居其首是由广告费、配送费和获客补贴所致,分别占销售和营销费用的48.5%、32.5%、17.5%。1Q19销售和营销费用1.7亿元,占总运营费用比例已降至23%,其中广告费和获客补贴占比分别为23.9%和17.7%,环比4Q18各降8.4和5.2个百分点,配送费用占比继续攀升。 (2)我们分析,瑞幸咖啡快速成长的内核在于采用快取店+APP的新零售模式,通过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持续大额的补贴,实现用户的爆发式增长。 快取店+瑞幸APP,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公司2017年10月开设第一家试运营店,2017年底共开出9家店,2018年每个季度以几乎翻倍的速度增长,到2019年一季度末已拥有2370家门店,形成大规模、高密度的门店网络。 瑞幸咖啡门店共分为3种类型,快取店(Pick-up Strores)、悠享店(Relax Stores)和外卖厨房(Delivery kitchens)。截止2019年3月底,公司门店共包括2163家快取店、109家悠享店、98家外卖厨房。 快取店为瑞幸的主力门店,规模大且成本低。快取店通常坐落在咖啡高需求地区,如写字楼、商业区和大学校园附近500米的范围内。这类门店面积在20~60平米内,只有少量座位,具有租金低、装修成本低的优势,主要提供自提与配送服务。 悠享店为打造品牌形象而设,门店布局宽松,装修品质较高,面积通常高于120平米,截至1Q19末数量占比为4.6%。 外卖厨房主要用于探索新市场,一般在新进入一个地区时开设,只提供配送服务。这类门店的优势与快取店同样具有较低的租金和装修费用,并能覆盖较大范围内的客户,搜集大量数据制作需求热力图。当搜集的数据足以证明一个地区有足够咖啡需求并且给出最优选址后,这类门店可能会被关闭,代之以快取店。 线上平台为瑞幸新零售模式的关键环节,集交易、获客、数据搜集等于一体。①交易:与传统咖啡品牌不同之处在于,不管是在店内还是在店外,消费者都是通过APP或小程序来下单,通过定位附近门店、免排队下单、实时获取订单状态等便捷功能,优化用户的消费体验。②获客:瑞幸通过互联网进行“裂变”营销,老用户邀请新用户下载APP后购买的第一杯咖啡免费,同时老用户也会得到一次免费饮用券,为瑞幸在短时间内带来了大量新客。③数据搜集:平台覆盖消费者购物的全流程,获取用户全部数据,通过大数据和AI分析顾客消费行为,定向提供差异化的促销活动,针对性地提供产品,实现千人千面、精准营销。 高性价比+补贴模式,迅速抢占市场。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Frost & Sullivan Report估计,2017年末中国市场的前五家咖啡连锁品牌的现磨咖啡售价大致在30元,而2019年1月进行的市场调研显示仅有26%的消费者愿意为现磨咖啡支付超过30元。瑞幸咖啡的定价通常介于20-30元之间,保证品质的同时具备高性价比,让市场更易接受现磨咖啡,迅速获取大量用户。同时,平台常辅以各种优惠活动和补贴,扩大价格优势,我们预计补贴有望助力公司继续快速获客和保持价格优势。 我们认为,瑞幸咖啡的爆发式增长是新零售模式对传统咖啡行业的一次冲击,高品质、高性价比、高效率的产品服务是发展的内核,公司在争议声中快速上市,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快速的门店拓展和持续的补贴,也导致不断扩大的亏损和资金需求,未来能否减亏乃至盈利仍有不确定性。 无论瑞幸作为行业搅局者,还是革命者,无论它能走多远,或是向何处迭代进化,我们都期待公司仍能以高性价比的产品、便捷的服务体验,更久的满足更广大用户群体的咖啡消费需求,对实现中国咖啡消费真正的“平权”就有价值和意义。[详情]
文 | 王新喜 日前,瑞幸登录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上市首日开盘股价上涨48%,市值超过50亿美元,刷新了上市公司的成长速度。董事长陆正耀在采访中表示,瑞幸不仅要超过星巴克,更要效仿市值万亿美元的电商巨头亚马逊的打法,实现“飞轮效应”(即以高性价比和高便利体验,提供价格补贴,培养活跃消费人群)。 我曾经总结瑞幸咖啡具有互联网公司的典型特征: 依赖移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支付普及的红利(外卖咖啡);依赖低价与补贴这种战略性亏损来快速扩张、抢占市场(2018年前九个月,瑞幸咖啡累计营收为3.75亿元人民币、毛利润为-4.33亿元人民币,净亏损达高达8.57亿元人民币。);注重扩张规模与效率,相对忽视质量(快速扩张门店,一年多的时间,瑞幸咖啡已在全国建成门店2000多家);极度依赖资本输血(2018年4月15日,瑞幸宣布完成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2018年7月,完成2亿美元的A轮融资。2018年12月,完成2亿美元的B轮融资。三次融资累计超过4亿美元。)打年轻牌(瑞幸的目标市场是喜欢咖啡外带或配送上门的上班族和学生。)不惜成本的进行营销。 当然我们也能轻易的看到瑞幸咖啡的短板,它的门店开设速度越快,烧钱越多,就越依赖资本。但是从目前它的市值来看,它对得起它的投资人。虽然二级市场的散户投资者难说会赚到钱,但对于在一级市场买入瑞幸股票的投资者来说,开盘就赚了50%。 星巴克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可以在中国生存的不错的品牌公司。但是碰到互联网资本打法模式,无一例外的似乎遭遇到了一种危机。从瑞幸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星巴克其实一直都过于轻视了它的敌人,而高估了自身的品牌溢价与知名度。 没有将咖啡品味与标准灌输给普通大众,给了瑞幸机会 星巴克有没有护城河?有的,它的最大的护城河是它的门店数量以及在整个全球乃至中国市场家喻户晓的品牌知名度。它以舒适度为卖点,而非一味追求速度和便利,而是做高端咖啡市场,星巴克的品牌溢价高度罕有对手,这可以说是它的护城河。 但是,也可以说,它在中国市场一直不够亲民与大众化,因为整个中国市场的咖啡消费文化(相对欧美日韩)一直不够大众化,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均的咖啡消费量差不多是每人4-5杯,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则是人均咖啡销量是300-700杯。 而正是因为咖啡消费文化没有培育起来,中国市场相对全球市场来说,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而这个空间需要从中低端市场切入尝鲜消费群体,带动消费市场的增长。这给了瑞幸们机会。 而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咖啡市场在产品端的用户体验其实一直很模糊——即优质的咖啡味道到底如何,它有什么样的评判标准?星巴克并没有将这种认知普及到大众消费者群体。 而星巴克的咖啡到底是不是最好喝,是不是在口味上要碾压其他品类,在消费者尤其是欠缺咖啡消费底蕴文化的中国消费者心目中其实是没有概念的,也并不能获得绝对普遍的认同。因为咖啡作为一种饮料食品来说,口味如何是很主观的,况且由于国内普遍没有形成大众化的咖啡消费文化,这导致咖啡这种产品的好喝与否并没有在大众心目中形成一种统一的标准。 这或许是瑞幸选择咖啡这个品类作为主打的聪明之处,因为咖啡这种产品的品质与评判标准在中国市场消费者心目中是很模糊的,那么用更便宜的产品,再在品牌层面对标星巴克以性价比的打法在一个国内这种咖啡小白占据多数的市场是可以玩的转的。 正如有业内提到,瑞幸本质上是7-11级别的品质与制作成本,但目前由于这种对标的存在,大家普遍觉得瑞幸至少要比7-11高端。因此,在一个欠缺咖啡底蕴文化的市场,瑞幸就是乱拳打死老师傅的套路。 所以我们看到瑞幸在极力渲染“好的咖啡,其实不贵”这种观点。本身来说,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发展了这么久之后,依然没有将咖啡品味与标准灌输给普通大众,这或许是星巴克在营销层面的失败之处,也同样给了瑞幸的机会。 因此,瑞幸咖啡对标星巴克,从成立到扩张到上市,一直在蹭星巴克的品牌溢价,但星巴克却后知不觉,不为所动,显然是过于轻敌了。而如前所述,由于咖啡消费文化没有形成,在中国市场,星巴克产品端的核心体验层面其实并没有建立护城河。 不可否认的是,因为瑞幸的存在,咖啡尝鲜的消费者会变多。而瑞幸当前也在突破星巴克的第二道护城河——即门店数量。截止到2019年1月,瑞幸就已经拥有了2000家门店,瑞幸在2019年的商业策略是新增2500家门店——到年底将这一数字提升到4500家,超过星巴克届时预计会有的4121家。 其实从这种打法来看,它是一种O2O的模式,也可以认为是美团+OPPO的模式——线上外卖平台培育用户习惯,积聚粉丝,线下铺天盖地的门店就是一种品牌展示。按照它的扩张规模与速度,在数量上超越星巴克应该就在不远的将来。 门店的扩张会给消费者一种错觉,即在大众心目中灌输瑞幸在规模上正在超越星巴克的形象,瑞幸背后的投资人看明白了,在一个小白咖啡市场,品牌门店的展示本身就是一种品牌营销策略与符号。 当然,在星巴克最坚固的护城河——即品牌层面,星巴克作为咖啡文化的代表者这一点在大众心目中应该是公认的。瑞幸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机会,毕竟星巴克的空间体验与消费标准摆在那儿。 可以说,瑞幸就像是咖啡界的小米,而星巴克其实就是咖啡界的苹果,星巴克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的空间体验——黄金的商业地段,豪华的店面与轻奢的空间体验,称为家庭和办公室以外的“第三空间”。而星巴克的高端路线,瑞幸学不来也不会学。 星巴克如今在它的品牌高度层面,即便开始介入外卖咖啡服务,也不可能过于自贬身价与瑞幸打价格战,两者各有自身的发展空间。 瑞幸维持粉丝忠诚度的关键或在产品品质,否则或为星巴克做嫁衣 可以说,当前的星巴克与瑞幸都同样焦虑。星巴克的焦虑在于,毕竟瑞幸在抢走原本属于星巴克的用户群体,并且在挤压咖啡市场的水分与盈利。 星巴克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在中国市场的扩张与服务,星巴克也急于开设更多的门店并推出外卖服务与之竞争,但是当前星巴克还没有行之有效的防御策略,只能眼看着对手坐大。而瑞幸开设更多的门店意味着将提升自提配送服务的效率与覆盖触达更多写字楼消费群体。 但瑞幸的隐患也非常明显,即资本烧钱的速度、耐性以及可持续性盈利的难题。随着门店的扩张,门店规模下的人力、水电、租金、管理、营销、设备折旧成本与营销、补贴成本将会大规模上升,它需要持续融资来延续它的规模并且尽量将收支打平,资金链的稳健性变得非常关键。 需要知道的是,中国目前是星巴克最优质、盈利能力最强的市场,但这是在经历9年的巨额亏损后才取得的成绩。而瑞幸的焦虑在于,在有星巴克这种行业巨头的竞争下,数年长期的战略性亏损消耗战是打不起的。 瑞幸这种补贴亏损的打法可以看成是它培养粉丝的战略目的,瑞幸咖啡招股书披露,自成立到2019年3月31日,瑞幸咖啡共拥有交易用户1700万人。但是在补贴优惠策略的玩法下,这些交易用户即粉丝的忠诚度是不清晰的,它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它有可能会留,有可能会跑。 瑞幸咖啡CEO钱治亚是原神州租车的高管,对于网约车以补贴抢市场的模式玩法驾轻就熟,但与滴滴神州租车等网约车类比,出行是刚需,而喝咖啡对国人来说不是,有业内看法是,优惠一旦取消,可能人全部跑光。因此,瑞幸要支撑它的营业额,就必须将这种补贴烧钱模式持续的玩下去。 第二个可能性则是,它培育其用户的咖啡消费习惯之后,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度会有对比,品位会逐步提升。 因此,瑞幸当前的资本玩法就是一种标准的从产品到模式到营销到资本等层面直奔上市的老套路玩法,这种玩法可能会忽略的产品本身的价值。 因此,瑞幸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将咖啡的品质提升,它当前按照资本市场的逻辑登录纳斯达克是第一步,但是否能真正做出令消费者满意的咖啡,不依赖补贴的情况下,能够提升用户复购率,做出一个消费者青睐与喜爱的咖啡品牌,才是关键。 如果咖啡的品质一直无法提升,星巴克流失的用户回来也是早晚的事,而新用户群体会随着追求消费体验与品位的升级,逐步转移到星巴克的门店消费,如果按照这种趋势走下去,瑞幸可能就等于为星巴克培育消费市场,将市场做大,并为其做了嫁衣。 双方都焦虑,但拖不起时间的或是瑞幸 因此,虽然说瑞幸的外卖咖啡价格战让星巴克难受和别扭,但是由于定位不同,不会对其构成根本性的冲击与威胁,但是因为瑞幸的模式并不是通过先验证一家门店的单店模型,跑通盈利后再进行扩张,而是不计成本、不考虑盈利的大规模开店,摊子铺的越大,风险越高。 业内蛋解创业曾经算过一笔账:瑞幸咖啡望京SOHO店,平均每天大概能卖200杯左右,假如以单杯25元的价格来算,5000/天的流水,每天亏损额在两三千元左右,加上各种折扣优惠,日亏损额能达到5000元,月亏损额在15万左右,如果将这种亏损额普及到全国4500家店,将是一个巨大的亏损窟窿。 根据数据,2019年一季度,瑞幸咖啡销售额为4.8亿元(其中咖啡3.6亿元、食物8400万元、其他3300万元),平均月交易用户为440万人,,对应销售了约4000万杯咖啡,人均每月消费3杯咖啡。当然,瑞幸咖啡能做的是,将自己的月活用户、消费频次提升。 在客单价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在门店数量扩张之时,寻求一种新的运营模式,变成一家能够赚到钱的企业,对瑞幸来说是关键,当前可以想象的做法是它可以增加更多的轻食品类来拉动下单率与人流,发展成一种以咖啡为主品类的轻食/饮料平台。但即便如此,是否能止亏依然面临很大不确定性。 对于资本驱动型公司来说,只要现金流不崩,这生意就能成,对于瑞幸来说,融资也是可以看成一种收入,一部分用来补贴,一部分进投资人或创始人的腰包。也有人会联想到共享单车领域的那种资本市场击鼓传花的游戏,能否做成早已与他们无关,因为早已套现走人。当然,也有人说,没有泡沫的咖啡不是好咖啡。 毕竟与星巴克这种巨头竞争,常规路线是很难走通的,瑞幸也有它的机会,因为国内咖啡潜在市场足够大,市场也完全容得下双雄的竞争。 相对而言,星巴克是稳健经营路线,它的焦虑是瑞幸抢夺它的用户,蹭它的品牌,星巴克在渠道、价格和产品端的掌控力被削弱,也降低它的盈利水平。 有数据显示,瑞幸的出现使得星巴克的在中国业绩承受了大约5%的损失,目前以星巴克的体量,这些损失尚在承受范围之内,但祸兮福之所倚,瑞幸培育的新增消费群体未来也可能转化为星巴克的用户,关键看星巴克是否有更好的思路去打这场营销战与价格战。 但瑞幸需要考虑的危机是,当前是资本撑起了它的增长速度,上市之后,资本套现离场的可能性大,后续融资的难度是未知之数,资本变脸的速度有多快也是不确定性因素,资金链一旦断裂,由于前期规模扩张导致摊子铺太大,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将会迎来多米诺骨牌效应。 从这个意义看来,瑞幸的焦虑可能要胜过星巴克,因为国内资本市场追求快进快出,耐心是有限的,如果说时间能证明一切的话,在未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之前,拖不起时间的可能会是瑞幸。 来源:热点微评(redianweiping)[详情]
作者| 马程 编辑| 安心 瑞幸咖啡闪电上市的造富神话仍在热传。 成立18个月完成上市,市值一度超47亿美金,这是瑞幸咖啡创造的速度。北京时间5月17日晚,它带着巨额亏损的财报和“中国咖啡比美国咖啡只差自信”的宣言,登陆美纳斯达克,募集资金6.95亿美元。 敲钟现场,站在新晋“咖啡女皇”——瑞幸咖啡CEO钱治亚背后的是公司大股东、神州集团董事长陆正耀、愉悦资本合伙人刘二海等人,他们都是资本运作的高手。 图为瑞幸咖啡纳斯达克上市现场 近两年,中国公司在美上市的速度一再被刷新纪录,创业公司跑步上市成为“一道风景”,包括成立42个月上市的趣店、40个月上市的蔚来,34个月的拼多多,还有27个月IPO的趣头条,他们不断刷新纪录,以更加闪电般的速度先后在美国资本市场敲响冲锋的号角。 对于他们创造的“神话故事”,有人难以置信,有人表示质疑,也有人艳羡不已。 实际上,这样激进的运作对于中国创投界来说并不是新鲜事。早在2005年前后,一些美国的著名VC开始进入中国,10多年来,风险投资在中国波澜壮阔,中国的创业者们也迎来黄金期。在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共同助推下,过去1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出现过一批快速崛起、上市的明星公司,可惜的是,不少明星公司快速登顶后又迅速陨落了。 江西赛维LDK、华视传媒、中房信,他们都曾创造过闪电上市的神话,但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他们的名字?最可悲的还不是被遗忘——光伏巨头赛维LDK上市四年后即破产重组,其创始人彭小峰引咎辞职后再创业,却因涉嫌非法集资被捕;户外广告明星公司华视传媒已经退市;中房信已经被易居收购并从纳斯达克退市。 今天闪电上市的明星公司是否会重蹈前辈们的覆辙?对于18个月上市的瑞幸咖啡来说,享受鲜花与掌声的同时,值得思考一下前辈们的教训,努力走的更远。 户外广告泡沫中陨落的华视传媒 小米创始人雷军有句名言——风口上的猪都能飞起来。在中国的创业投资界,最早的风口至少可以追溯到15年前。 那时候,户外广告创投之风席卷中国。 2003年,江南春在全国首创了户外媒体——分众传媒。两年后的2005年,分众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市值达7亿美元;江南春身价也随之暴涨至2.72亿美元,一夜超越当时的首富张朝阳。 当时,风险投资进入中国不久,大量知名的VC——软银、鼎晖、高盛等都成为分众传媒背后的资本推手,分众上市前,他们共向分众投入4000多万美元的资金跑马圈地,创下当时国内十几年来新媒体业融资的新纪录。 此后,这个领域一夜之间冒出众多跟随者,甚至一度出现了“分众效应”,大量创业公司在VC的支持下,抢占一切可以做户外广告的空间,烧钱造规模。他们中的一个佼佼者是华视传媒。如果说分众传媒主宰了电梯广告,那么华视传媒则在公交和地铁广告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公司在2005年成立,2007年就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一时被传为佳话。 华视传媒创始人李利民早年做房地产起家,其自主创立的深圳香榭里控股集团主营业务从地产延伸至电力、药业、餐饮连锁、保险经纪等多个领域。但直到入局户外广告并带领华视传媒成功上市,他的知名度才显著提升。华视传媒的成功也一度让李利民成为新媒体领域的明星人物,并被冠以营销专家的头衔。 然而华视传媒IPO后的四年里,户外广告风口逐渐消失,金融危机爆发,加上内部的管理问题等,华视传媒股价从最高时的22.38美元一路下跌至不足1美元,暴跌99%,面临退市风险。虽然一度解除了退市警报,但据雪球显示,目前该公司已经处于退市状态。 华视传媒的遭遇也折射出户外广告行业整体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成本居高不下,华视传媒的媒体成本一度在总投入中占比超过80%,另一方面行业的恶性竞争使得对手不断压低价格,导致公司滑入“卖也亏、不卖更亏”的怪圈。 上市后不久,华视传媒曾收购多家公司,但并为获得理想的收益。而在对地铁传媒DMG的收购案中,由于华视传媒拒绝支付尾款而被DMG股东起诉。2011年,华视传媒发布公告称,公司主要股东橡树投资和戈壁投资致信董事会,声称对这家公司的未来感到十分担心,认为李利民将公司带入了错误的发展方向,加上其多次作出错误的决定,要求撤换李利民的董事长职务,另觅人选。 随着户外广告式微,李利民曾要带领公司全面向商业WIFI领域转型,并试图出售旗下的地铁广告业务。2016年,华视传媒曾试图向a股公司雷曼股份(300162.SZ)出售旗下的地铁广告业务,售价高达7.8元,但交易最终以失败告终。 随后,分众传媒回归A股,这一度让李利民重拾信心,华视也曾试图拆掉VIE架构,但因为股权结构复杂,且涉嫌因操作违规,一直未遂。 更蹊跷的是,到2017年3月,华视传媒境内的实体华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股东都发生了变化。法定代表人从李利民换成了何献,股东从李利民持股70%变成瑞昌市天时传媒有限公司。 此后华视传媒几乎再未进入公众视野,属于李利民的户外广告时代也早已结束。 148天上市的中房信 2018年7月20日,港交所,易居企业集团(2048.HK)董事长周忻与CEO丁祖昱共同举槌,敲响了上市的钟声。 当天,易居企业集团的市值超过210亿港元,总募资44.34亿港元。2016年,从美国退市时,整个易居中国只有约11亿美元,且它还涵盖了交易、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整体业务。 从上市速度来看,如果找一个可以赶超瑞幸董事长陆正耀的操盘手,周忻绝对算的上其一。 图为易居企业集团董事长周忻 至今,周忻已经在美国、香港、内地敲钟5次,其中,最快上市的是中房信,该公司从成立到上市仅148天时间,2009年10月19日,中房信登陆纳斯达克,共融资2.16亿美元,开盘大涨。 更绝的是,“中房信”这家公司主体在上市前还不存在,它由新浪的乐居和易居的克而瑞合并而成,用周忻本人的话来说, “公司成立那一天就是上市那一天。” 这位从90年代开始就深耕房地产行业的低调玩家,在业内拥有强大的“朋友圈”。易居中国一度是中国房地产行业最大的一手和二手房代理商。 2006年4月,易居成立了上海克而瑞(CRIC),专注提供房地产信息和咨询业务,此后,易居也将所有相关资产和员工转入其中。2008,得益于房市动荡的时期,克而瑞业务发展迅速,用周忻的话来说“信息的需求放大了”,而在2009年春季,房市回暖后,克而瑞也抓住了机会,持续增长。 手握两家上市公司,一度让周忻备受关注。2009年底,在庆祝公司上市成功的全国各城市巡回路演酒会上,中房信联席总裁罗军反复向客户描述一个愿景——“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其坚定的语气、出色的口才让不少人相信:中房信不是伟大公司,就在通往伟大公司的路上。 然而,这家要做“伟大的公司”的公司却在上市后财报大变脸,并在上市两周年之际向股东大会提交了一份私有化方案:以1.6美元+0.6股易居中国股票换购1股中房信股票。这意味着,中房信打算从纳斯达克退市。 2012年4月23日,易居中国 (纽交所代码: EJ),宣布与“中房信” (纳斯达克代码: CRIC)正式完成合并,中房信在美退市,并成为了易居的全资子公司,4年后,易居中国在美股退市。“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这个目标离中房信越来越远。 冒进的前首富 曾经的江西首富、两家美股上市公司——赛维LDK和阳光动力的董事长彭小峰彻底“玩脱”了。 2018年7月,苏州工业园区公安分局发布了一则“红色通缉令”,绿能宝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彭某某经园区检察院批准逮捕。 “彭某某”就是昔日中国最年轻的亿万富豪彭小峰。 出生在江西小城的彭小峰从小有着不错的语言天赋。大学毕业后,他凭借外语优势投身外贸,并很快积累起了欧美客户。工作中,他发现了欧美太阳能行业的商业前景。 2005年,彭小峰创办了光伏新能源企业赛维LDK,主要生产太阳能多晶硅片,并出口欧洲。 两年后的2007年,赛维LDK“光速”登陆纳斯达克。当时,公司被华尔街的投资人极度追捧,打破多项纪录——赛维LDK是中国企业历史上在美国单一发行最大的一次IPO,也是当年新能源领域最大规模的一次IPO,同时也是江西省首个在美上市的公司。 当年只有32岁的彭小峰一夜之间身价暴涨到400亿元,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亿万富翁、江西省首富, 在当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排名第六位。 然而,上市后不久,由于过度依靠海外市场,补贴政策变化等因素,赛维LDK遭受沉重打击。 自2011年以来,欧美对中国光伏企业进行了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再加上赛维LDK上市后疯狂扩大生产线,激进的投资策略导致资金链极度紧张。 上市仅5年,这家明星公司就难以为继了。2012年,由于无法销售的产品和100多亿元的重大投资失误,公司总债务攀升至270亿元,公司开始裁员并拖欠供应商的货款,很快宣告破产。而作为最主要股东,彭小峰也难辞其咎。2014年3月31日,美国对冲基金阿波罗投资亚洲有限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出申请,要求彭小峰进入个人破产程序。 但彭小峰没有因此消沉,他很快卷土重来,继续创业、造富。 他的身份很快变成了SPI(阳光动力能源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SPI是2011年被赛维LDK收购的美国公司,但彭小峰经过一番调整把业务重心转向国内,提出了更为时髦的“互联网金融光伏”概念。SPI很快完成7轮融资,投资方不乏许家印、史玉柱等大佬。2016年1月24日,SPI转板登陆纳斯达克。 图为彭小峰(中)在SPI纳斯达克敲钟现场 在采访中,彭小峰把SPI称作自己的“再出发”,并表示二次创业后“几乎没有休息过”。他为SPI设计出了清晰的战略框架——打造绿色能源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包括绿色技术服务平台(海外开发与建设、新维电力、新维智能、绿能宝创客平台);绿色金融平台:绿能宝、绿色售电平台、绿色电商平台等。 这个商业模式的核心是绿色金融平台绿能宝。投资者只需1000元就能买到一块太阳能电池板,然后租给一家光伏公司。光伏公司可以获得了电力和政府补贴,而投资者最终获得了810%的年化回报率。曾有人评价说,绿能宝就是很典型的现金贷投资。 然而好景不长,绿能宝在2017年突然陷入破产危机。据《财经》报道,自2017年4月以来,绿能宝逾期总额达6.31亿元(包括申请提现逾期4.88亿元和未到期项目投资1.43亿元),涉及线上投资人11064人。2018年7月,彭小峰被批捕。 10年间,彭小峰从昔日中国最年轻的亿万富豪沦为了阶下囚,一个创业明星陨落。 “常青树”仍是稀有物种 无论现在还是过去,闪电上市的公司背后,几乎都一批资本运作高手在助推。 最早提出将中房信分拆上市的是易居的投资人——红杉资本的沈南鹏,而把这个信息服务公司包装成上市公司的操盘手中,还有新浪CEO曹国伟。两人的财务背景让这次整合进展顺畅。周忻曾提到,三人讨论上市的时候,“很少打电话是跟投行做论证去咨询的”,都知道接下来做什么。 当年赛维LDK的背后也站着一大批VC。其中一位重要推手是法国NBP亚洲投资基金创始人王刚。他曾对媒体表示,资本的力量在赛维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王刚不仅是赛维LDK的投资人,他还投资了另外一家光伏明星——无锡尚德,据他自己称,NBP在这两个项目上的回报均达到10多倍。连续押中两个光伏明星的王刚也一度成为VC圈炙手可热的红人,彼时的爆红程度几乎不亚于这两年互联网圈的朱啸虎。 “硅谷风投教父”、红杉资本美国合伙人Michael Moritz曾提到,“最为成功的投资,应该是那些即使十年之后,人们仍然愿意持有其股票的那类公司”。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过去十多年来,中国的创业投资界打造的真正“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但在快速打造造富神话这件事上,创业者、投资人们一直乐此不疲;而在塑造常青树、百年老店方面,他们仍需努力。 有人说,瑞幸咖啡的名字取的好,所以够Lucky(幸运),这个结论源自一个未经证实的故事:当初瑞幸的女代言人人选原本是范冰冰,结果因为钱不够,改请了汤唯,而男代言人人选原本是吴秀波,但没谈妥,改用了男星张震。 无论真假,对于幸运儿瑞幸咖啡来说,最重要的是未来能走的更好、更长远,其它闪电上市的公司同样也不能例外。[详情]
仅用17个月,瑞幸咖啡赴美上市!日亏600万,老板却说:暂不考虑盈利,补贴继续 高补贴、高投入、高产出,一路开挂的瑞幸咖啡(Nasdaq:LK)于北京时间5月17日晚在美国纳斯达克敲钟上市。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瑞幸咖啡此次IPO发行3300万份ADS,每份定价17美元,承销商行使超额配售权后,加上同步私募配售5000万美元,共募集资金6.95亿美元,成为今年在纳斯达克IPO融资规模最大的亚洲公司。 2017年10月31日成立,2018年1月1日试运营,5月8日正式运营,2019年5月17日正式上市,瑞幸咖啡不仅刷新全球最快IPO纪录,亦正式成为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中国新零售咖啡第一股。 IPO首日瑞幸咖啡一度大涨50%,不过随后涨幅回落,收盘报20.38美元,较发行价17美元/股上涨19.88%,市值为47.4亿美元(约328亿元人民币)。 抓住风口,烧钱扩张,迅速上市……瑞幸咖啡在资本市场上攻城略地的速度让人瞠目结舌。不过,质疑的声音从来没有间断:疯狂补贴能够持续多久,会不会是下一个ofo? 瑞幸咖啡CEO钱治亚在敲钟现场连线媒体时,称亏损符合预期,会持续补贴3-5年,目前不考虑盈利。 神州系操盘,钱治亚成中国咖啡女王 瑞幸咖啡由原神州优车集团COO钱治亚创建,主要通过旗舰店、悠享店、快取店和外卖厨房店的差异化门店布局,以及线上线下,堂食、自提和外送相结合的新零售模式,在国内咖啡市场掀起巨浪。 IPO之前,瑞幸咖啡除去获得神州优车董事长兼CEO、神州租车董事局主席陆正耀个人的天使轮投资,同时分别在2018年7月、12月和2019年4月获得三轮共计5.5亿美元融资。三轮投资方主要包括BlackRock、愉悦资本、大钲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中金公司、君联资本等。 瑞幸招股权结构 IPO前陆正耀和钱治亚分别持有瑞幸咖啡30.53%和19.68%的股份,黎辉代表大钲资本、刘二海代表愉悦资本分别持有11.90%和6.75%的股份。 IPO后,陆正耀持股为26.06%,投票权为30.02%;钱治亚持股为16.80%,投票权为19.35%。按照首日收盘价计算,钱治亚持股市值达55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咖啡女王”。 密集的资本运作,加之互联网“烧钱”打法带来的巨大争议,目前市场对于瑞幸最大的担心就是它会不会是一个短期“玩票”的,究竟会不会像共享单车ofo一样成为一个“资本泡沫”。 疯狂扩张,一年亏损16亿元 据瑞幸咖啡招股书披露:2018年公司净收入8.4亿元,净亏损16.2亿元;2019年截至3月31日一季度净收入为4.8亿元,净亏损5.5亿元。 瑞幸招股书获客成本截图 更核心的运营数据是:15个月内,瑞幸咖啡累计用户数1687万、销量9000万杯;复购率54%;并且,获客成本已经从最初的103.5元降至2019年一季度的16.9元。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看似仍然巨亏的数字背后,实际收入同比大幅增加,瑞幸亏损率(亏损/营收)开始收窄。同时,获客成本的大幅走低,这些都是积极信号,说明瑞幸此前采取的系列营销虽然有争议,却相对高效,品牌口碑开始发挥效力。而在获客成本走低的背景下,复购率能达到54%,这对于进入市场仅1年时间的瑞幸来说,新用户的黏性可以说达到预期,甚至是超预期的。 瑞幸招股书门店数据截图 此外,截至2019年一季度,瑞幸咖啡快取店(自提门店)达到了2163家,占总门店数2370家的91.3%,打破了外界认为瑞幸仅仅是“外送咖啡”的认知。因为自提效率相对最高,门店坪效也相应提高。 根据利沙文(Frost&Sullivan)报告,截至2018年年底,从门店数量和销售咖啡的杯数这两个维度,仅仅成立1年的瑞幸在中国咖啡市场已经排名第二。 显然,即便上述数据很难明确有多少是瑞幸从星巴克“虎口夺食”抢过来的,但可以明确的是,瑞幸正在试图用巨资补贴的方式在中国培育一种有关咖啡的全新消费形式,并试图以此缔造一个全新的新零售咖啡市场。 这种模式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根基,直接打破了以星巴克为代表的以选址、装饰、文艺等气息对传统咖啡馆“第三空间”的定义,这同时又和成本密切相关,变革了中国传统咖啡模式在“性价比”和“便利性”上的两大消费痛点。 一天亏损600万元,“暂时不设盈利预期” 铺天盖地的广告,疯狂的补贴,瑞幸咖啡的成功离不开资本的加持。据AI 财经消息,创始人钱治亚在创立瑞幸咖啡之前,就已经准备了10亿人民币的启动资金。 根据招股书,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咖啡每天亏损达600万元,目前瑞幸更多的还是在依靠补贴进行规模拓展,然后补贴到什么时候呢? 瑞幸咖啡创始人兼CEO钱治亚在过去一年里不止在一次公开场合提及“暂时不设盈利预期”。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关于亏损,在2018年12月首次被曝“9个月亏损8.57亿元”的时候,瑞幸也曾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回应称:“通过补贴迅速占领市场是我们既定战略,亏损符合我们预期。”并表示“下一步仍会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方式对用户进行补贴。” 对此,有观点指出,互联网电商公司普遍遵循亚马逊的飞轮效应,收入不断大幅增长,用户不断增多,规模经济逐步显现,成本越来越低,利润随之而来。乐观来讲,瑞幸也可能遵循这一效应。 挑战星巴克并不容易 [详情]
创造了纪录,不等于创造了价值。 5 月 17 日晚,瑞幸咖啡正式挂牌美国纳斯卡达克。首日开盘报价 25 美元/ADS,较发行价 17 美元/ADS 上涨 48%,开盘后,市值一度逼近 60 亿美元。上市之前,瑞幸咖啡的估值是 29 亿美元。 这距离这家创业公司开出第一家门店刚刚过去了 17 个月,距离它递交招股书也刚过去了 24 天。 自诞生以来,瑞幸最引人争议之处,也正在于它的疯狂‘速度’。成立之后,瑞幸就大规模扩张线下门店,并且辅以频繁、高额补贴获客和线下营销。其开店速度远超过进入中国市场将近 20 年的咖啡巨头,在规模上也有反超的迹象。根据招股书,瑞幸的账面依然处于亏损状态。 和很多中概股公司一样,瑞幸要讲的也是一个中国故事,这里有广阔等待开发的市场,也有最发达的消费互联网产业。瑞幸 CEO 钱治亚在敲钟现场就表示:因为高价和购买的不便利性等因素,曾经阻碍了咖啡在中国的普及,人均每年咖啡消费量不到七杯。 不过,瑞幸的野心比目前展现出的实力要更大一些。在招股书中,瑞幸表示,咖啡只是一张船票,公司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咖啡黏住客户,紧接着切入更多领域:‘Our mission is to be part of everyone‘s everyday life, starting with coffee’。 但至少从成立仅 17 个月的瑞幸身上,我们还很难找到这样的线索。 投入和增长 从瑞幸咖啡招股书的账面来看,这暂时还是一场‘危险游戏’。 根据招股书,瑞幸咖啡在 2018 全年总净营收为 8.407 亿元人民币,总运营支出 24.387 亿元,净亏损为 16.19 亿元人民币(约合 2.413 亿美元)。从成立至今,瑞幸咖啡共计净亏损 22.268 亿元。 瑞幸的营收来源主要还是依靠销售咖啡和其他产品。但自成立以来至今,高速铺设门店占领市场和补贴用户以获得用户增长、粘性,一直是这家公司的战略重点。 瑞幸咖啡门店 | 视觉中国 这是中国消费互联网领域屡见不鲜的扩张模式,瑞幸创始团队来自神州优车,十分熟悉这条烧钱拿市场的路径:瑞幸咖啡的创始人是原神州优车集团 COO 钱治亚,董事长则由于神州优车董事长兼 CEO 陆正耀担任。后者持有幸咖啡 30.53% 股权,为最大股东。根据公开信息,瑞幸以每四个月一次的速度进行快速融资,这些资金成为支撑快速扩张的筹码。 这是一笔大胆的支出。此前有媒体报道,以目前瑞幸大多数门店类型 Pick Up 门店(快取店,支持到店自提和外送)为例,抛开人力和配送成本,单店仅设备和装修所需要固定成本就在 46 至 50 万元之间,瑞幸的新客户获得成本也一度高达百元以上。 钱治亚此前表示,2019 年瑞幸将继续打加速开店这一张牌,‘预计全国门店将突破 4500 家。’而在用户这一端,在度过最初疯狂的补贴期之后,瑞幸‘买二赠一、买五赠五’的策略开始根据市场变化出现动态调整。据招股说明书表示,2018 年,瑞幸客户回购的比率超过 54%,用户则达到 1680 万。 瑞幸押注的是中国市场的未来容量和想象力。根据资料显示,美国人均每年都要喝掉 400 杯咖啡,日韩人均每年也要喝掉 200 杯,而即使在中国一线城市,这个数字也只有 20 杯。以门店来说,台湾 2350 万人口拥有 City Cafe 超过 5000 家,而北京 2900 万人口仅有星巴克不到 300 家。 这其中的确有巨大的空白等待弥补。对于这个咖啡零售市场的新闯入者来说,目前命门,在于快速的投入和扩张能否带来足够强劲的后续增长。 利好消息是,随着规模扩张,获客成本已经有下降趋势。根据招股书,瑞幸的获客成本从从 2018 年第一季度的人民币 103.5 元降至 2019 年第一季度新交易客户的人民币 16.9 元。促销费用从 15.8 元降到了 6.9 元,平均每月交易客户数从 2018 年第四季度的 430 万人次提升到 440 万人次。 当地时间 2019 年 5 月 17 日,美国纽约,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首席财务官 Reinout Schakel 接受彭博电视台采访 | 视觉中国 但在盈利方面,钱治亚依然无法给出确切的时间表,也并不着急。在敲钟之际,钱治亚表示:‘IPO 是公司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瑞幸咖啡今后会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门店拓展,以及品牌建设和市场培育方面进行持续的大规模投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坚持高速扩张战略。’ 瑞幸早期投资方、愉悦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刘二海此前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要想塑造品牌、开上千家门店,适当的‘烧钱’是必须的:‘这不属于消耗而是投资,可以让用户触及和普及咖啡,这不是一个恶性竞争、单纯烧钱的生意。’ ‘你不革自己的命,也会有人来革你的命’ 2018 年,瑞幸初入市场时,曾经被媒体放在咖啡零售市场上的巨头星巴克的对立面进行比较,大有颠覆意味。但现在,瑞幸正在试图定义自己的游戏规则。 这是一个典型的新零售模板:虽然也有堂食,但瑞幸打造的门店风格显然与星巴克推崇的‘第三生活空间’不同,堂食仅相当于外卖点单的补充。外卖则负责开启瑞幸咖啡的‘无限场景’。 于是,瑞幸从开始就牢牢基于移动 App,无现金 App 点单的方式在客户端将线上线下数据打通。瑞幸 CMO 杨飞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表示,App 一直是瑞幸的营销流量入口,‘因为客户端能够获得更全面的用户信息,这也将为瑞幸后续的精细化数据运营做准备。’ 数据驱动的路径决定了这家公司从建立之初就重视技术搭建。根据媒体报道,瑞幸成立之初,就组建了约 400 人的技术团队,目前技术团队的规模已经扩大至 800 人。 ‘数据驱动’加‘资本驱动’的扩张路径也肉眼可见地加速了市场变化。2018 年中旬,此前一直保守的星巴克突然加速了与阿里巴巴的新零售合作落地。合作涉及整个阿里体系包括饿了么、手淘、天猫、口碑、支付宝、盒马和钉钉七个事业部的资源。饿了么副总裁胡晓昱曾经对极客公园表示,‘此前在阿里历史上,还没有哪个商家的合作能调用这么多资源。’ 瑞幸咖啡评鉴活动 | 视觉中国 尽管在咖啡体验本身上,瑞幸暂时很难获得大部分用户的完全认同,但它开启的新模式和势头已经足以引起行业巨头的注意。一位了解这项合作的投资圈人士曾经对极客公园表示:‘本来这项合作拖了四个月都没有很大进展,但自从瑞幸在全国开始高调开店和宣传后,星巴克与阿里的合作意愿明显比之前积极了很多。’ 陆正耀曾在 2018 年 7 月曾经不无骄傲的指出,‘咖啡这一仗打得漂亮,一气呵成,炮火充足’,‘星巴克的市值已经缩水 100 亿美元了,如果星巴克给我们 100 亿美元的股票,我们就不打了’。然而,星巴克目前却一直在保持增长和盈利,在美股时长上甚至能拿下 120 倍的市盈率,其在商业上的成功,瑞幸只能望其项背。 从瑞幸的商业模式和价格策略来看,它也不再简单对标以场景著称的星巴克。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则是越来越多的便利店内的自助咖啡机,以及麦当劳、肯德基之类的快餐店的咖啡产品,甚至是超市货架上的速溶咖啡如雀巢。以招股书中描绘的未来,它将更像是一个创新模式的便利商店。 此前瑞幸已经推出了果汁、轻食等品类。刘二海曾经表示,瑞幸的产品和体系创新必须继续,‘生意就是要不断地颠覆别人,颠覆自己,达到一个不错的状态想停下来,那是不太现实的。你不革自己的命,也会有人来革你的命。’假如这条路径能走得通,瑞幸也必然会狭路相逢更多对手。 不过,在那之前,零售行业精细化运营的规律不会改变。高速发展的同时,线下的选址,广告精细投运等多个层面的把控,将决定这场上下半场衔接中的咖啡战事到底能走多远。[详情]
从创立到IPO仅18个月的时间,瑞幸打破了全球最快上市记录。但上市还远不是终点。 来源:中国企业家 记者 谢芸子 头图来源|被访者 北京时间5月17日21点30分,创始团队皆来自“神州系”的咖啡品牌瑞幸登陆纳斯达克,从创立到IPO仅18个月的时间,它打破了全球最快上市记录。 为配合上市仪式,瑞幸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投放了一则《瑞幸咖啡宣言》。 “中国咖啡和美国咖啡差在哪里?差在自信”,在所有的“咖啡宣言”中,瑞幸咖啡创始人、CEO钱治亚最喜欢这一句,与记者简单电话连线后,她便匆匆赶往了下一个行程。 相信包括钱治亚在内的瑞幸团队,都心情大好,毕竟上市首日,瑞幸的开盘价便从17美元/ADS的发行价,上涨至25美元/ADS,较发行价涨幅约47%,市值一度接近60亿美元。 瑞幸咖啡创始人、CEO钱治亚。来源:被访者 据其招股书显示,瑞幸提供330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ADS),每股美国存托股票代表8股A类普通股,加上同步私募配售5000万美元,瑞幸一共募集6.95亿美元资金,已成为2019年在纳斯达克IPO融资规模最大的亚洲公司。 率先上市,在这场“咖啡大战”中,瑞幸可以说首战告捷。据其招股书显示,瑞幸咖啡的董事长为神州优车董事长陆正耀,持股为30.53%,为大股东。这更像陆正耀和钱治亚带领“神州系”再下一城。 这家创立不满两年的新兴公司,已成为这场战役中最大的“发起者”和“搅局者”。那么在未来,瑞幸的速度会减慢吗? 答案或许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发放的补贴还会持续。 “瑞幸会坚持快速地扩张”,钱治亚告诉《中国企业家》杂志,“目前不考虑盈利”。 上市是一场洗礼 2017年10月31日,瑞幸第一家门店在银河SOHO落地,随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瑞幸咖啡就以异常迅猛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开设门店,成为中国市场上第二大的连锁咖啡品牌。而从创立伊始,瑞幸就将“超越星巴克”作为目标。 “2019年,瑞幸将在新建门店2500家,在杯数、门店数上全面超过星巴克,成为中国市场上最大的连锁咖啡品牌”,在2019年年初的战略发布会上,钱治亚曾如此官宣。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3月31日,瑞幸咖啡门店数共2370家,其中自提门店2163家,超过91%。 据此前招股书披露,瑞幸咖啡在2018年营业收入约为8.41亿元,净亏损为16.19亿元;2019年Q1,瑞幸营收为4.79亿元,净亏损5.52亿元。从财务上看,不管是为扩张速度还是获客成本考虑,瑞幸都需要大的现金流。 公开资料显示,瑞幸咖啡自2018年4月数千万元的天使融资后,又在同年的7月、12月和2019年4月再度获得三轮共计5.5亿美元融资。有评论认为,瑞幸在一级市场上大笔融资扩张,即将面临资金压力,所以才选择如此快速的在美国上市。 “瑞幸为什么这么快上市?说是因为缺钱的人没有基本常识”,愉悦资本创始人、瑞幸股东之一的刘二海告诉《中国企业家》杂志。在他看来,衡量“快”与“慢”的指标并非是时间,在任何时候,企业没钱了再去融资都是糟糕的事情。“我从来都是让被投企业在有钱的时候去融资,没钱的时候你去融资,在谈判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用脚都能想得到。” 在刘二海看来,瑞幸在完成B+轮融资后,所得到的29亿美元的估值,已经是一个很适合去上市的体量。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轮融资中,星巴克的大股东之一BlackRock也参与其中,这被更多看做瑞幸为其上市所做的加持。 上市完成了阶段性的目标,但远不是终点。IPO是一场洗礼,涉及到技术、商业模式、治理结构等很多方面,整体公司也将因此变得更透明。 “IPO是把你的公司拿到公开市场上,如果公开市场接受你的模型、相信你的未来发展,那你就能发得出去。二级市场分析师在做投资决策前会去做很多调研,在这个市场里只有数据,和最客观的、中性的指标。”在刘二海看来,瑞幸能够快速上市并获得热捧的原因,是资本市场对其本身价值的肯定。 而据钱治亚所言,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瑞幸都会坚持对用户进行补贴,她始终强调,亏损符合瑞幸的战略,“我们会持续补贴,坚持三年到五年!” 从成立之初,瑞幸都希望通过数字技术与无限空间的理念,改变传统咖啡以门店为代表的成本结构。钱治亚相信,通过降低门店成本,提高产品品质与运营效率,降低产品到消费者手中的价格,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用户补贴,才是成本结构创新的表现。 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瑞幸的这一策略也的确带来了成效。 2018年,瑞幸客户的回购率超过54%,这一数字在2019年上涨到了89.6%,且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已经拥有超过1680万的累计交易客户量。 “可以明确的说,我们会坚持快速地扩张,目前不考虑盈利。”钱治亚表示。 来源:被访者 目标:咖啡平权者 “有人说瑞幸是野蛮人,其实我们想做的是咖啡平权者”,早前,瑞幸咖啡副总裁郭谨一曾如此告诉《中国企业家》。在郭谨一看来,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咖啡市场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进入咖啡的玩家增多,资本市场对这一领域越来越关注。 尽管瑞幸对星巴克的公开挑战有公关策略的考虑,但星巴克已被瑞幸打痛。 在高盛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显示:以北京为例,瑞幸咖啡55%的门店距离最近的星巴克不超过500米,16%位于500米到1000米之间。至少这对于消费者而言,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且新品牌的补贴力度更大,也相对新鲜。在更多人看来,纵使消费场景不同,但星巴克与瑞幸的用户群也是高度重合。 从星巴克最新发布的财报中,也能看到瑞幸对其带来的压力。其CEO约翰逊在财报中提到:由于竞争对手补贴的关系,中国市场正处于加速竞争的环境。且受市场大环境影响,星巴克正发力中国市场。早前,星巴克也曾宣布要在2022财年,中国门店总数达到6000家。 在罗兰贝格执行总监马路明看来,瑞幸和星巴克的确是此消彼长的状态,只要中国市场还有15%的增速,就一定有战争的存在,如果瑞幸的增长速度远高于行业的平均增长速度,那么一定是吃了别人的单。 可以说,受瑞幸冲击影响,市场竞争的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一方面,以星巴克为代表的咖啡巨头开始关注线上。星巴克牵手阿里巴巴,在打通会员体系的同时展开外送业务;而Costa、太平洋咖啡也在与第三方外卖平台展开合作,Costa更是效仿连咖啡推出外卖盒子。 另一方面,包括连咖啡在内的一众新零售咖啡品牌也在加大线下的投入。连咖啡曾因为跟随“烧钱”的策略,在2019年春节前后陷入关店危机。同时,曾有多名知情人士向《中国企业家》透露,自助咖啡机品牌“莱杯咖啡”已被新三板企业“咖啡之翼”并购,这背后更多或是资本方的推动。 在君联资本总经理、总裁陈浩看来,瑞幸咖啡构建了一个新的业态。或许也正是瑞幸的新业态,成为了助推中国咖啡市场发展的催化剂。 公开资料表明,2014年,中国咖啡市场消费总量为2077.14万吨,2017年消费总量为3480.95万吨,同比增长29%。在巨大的潜在市场下,瑞幸的上市也为各行各业探寻出一条可与巨头正面较量的突围通道,并拉升了略显颓势的资本士气。 在瑞幸递交招股书的第二天,已沉寂数月的连咖啡宣布获得新一轮融资。在连咖啡CMO张洪基看来,“瑞幸当然给连咖啡带来压力,但瑞幸也最大化的进行了市场教育”,更多人认为,作为舶来品,咖啡想要在中国市场形成文化需要时间的沉淀,而这个时间在日本、韩国是二十到三十年,但基于中国资本对这一市场的高度关注,咖啡沉淀的时间在明显缩减。 中国城市生活中咖啡文化的确方兴未艾。郭谨一曾对《中国企业家》表示,英国有本土咖啡品牌Costa、澳大利亚有Patricia、加拿大的主流品牌是Tim Hortons,中国尚且没有一个具备规模的本土咖啡品牌,这是瑞幸创始团队的第一出发点。从瑞幸打造的广告、选择的品牌代言人来看,瑞幸都希望让消费者认为,这个新品牌更有质感、打破常规且更年轻。 而从目前的发展方向来看,瑞幸也越来越“平台化”。在成功推出果汁后,瑞幸又接连推出轻食、BOSS午餐以及幸运小食等多品类。早前,朗然资本创始合伙人潘育新就曾表示,瑞幸会更多向“平台”化发展,在增加品牌溢价的同时,也是为了盈利考虑。 瑞幸有自信做到中国本土咖啡的第一,但从目前瑞幸的四种店型来看,2370家门店中,以自提店为主,优享店仅100余家,旗舰店为0。 纵使业内普遍认为,成本低、店型灵活的自提店是瑞幸快速扩张的重要原因,但堂食门店的确是拉近消费者与品牌距离的关键所在,对以瑞幸为代表的互联网咖啡而言,未来塑造其企业文化也是重点所在。 上市后的抉择 在更多业内人士看来,成功上市后,瑞幸这个“少年”能否持续得到美国资本市场认可还不可知。睿意德营销服务部总经理姚宁认为,上市对于瑞幸而言也是资本退出的手段。 根据此前瑞幸咖啡披露的信息,瑞幸咖啡的所有启动资金均来自创始人的自有资金加上陆正耀的个人借款,总额约5亿元人民币。据腾讯《潜望》统计报道,这些借款多在千万级别,且偿还期以一年期为多。《中国企业家》梳理瑞幸咖啡IPO文件也发现,在瑞幸咖啡进行的天使轮中,有四家公司参与,其中的Haode Investment由陆氏家族所有。 可以肯定的是,尽管瑞幸是一种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模式,但本质还是快消品类,如果没有营业额的增量与过硬的产品服务,很难说服投资者。未来的一切仍然取决于瑞幸的商业模式能否跑通。 在纳斯达克敲钟之时,陆正耀笑容亲切,其在发言中表示“会始终努力给投资者带来好的回报”。 来源:被访者 [详情]
全球最快IPO公司诞生!成立一年半即上市,市值47亿美元,目前仍未盈利 来源:证券时报 5月17日晚间,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正式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代码为“LK”。 成立仅一年半时间,就成功上市。瑞幸咖啡成为了全球最快IPO的公司。不过,疯狂的扩张,不断融资却不断亏损以及看似无形的互联网气质都成为了外界质疑的关键。 瑞幸咖啡共发行3300万份ADS,每份定价17美元,为价格区间顶端。瑞幸咖啡开盘涨47%,报25美元,后涨幅持续收窄,首日收盘报20.38美元,较IPO发行价17美元上涨19.88%,市值约47.4亿美元,成为今年在纳斯达克IPO融资规模最大的亚洲公司。 瑞幸CEO钱治亚表示,“IPO是公司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瑞幸咖啡今后会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门店拓展,以及品牌建设和市场培育方面进行持续的大规模投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坚持高速扩张战略,坚守品质,推进咖啡消费平权。” 三轮融资 瑞幸咖啡成立于2017年11月,由原神州优车COO钱治亚创办;2018年1月1日哦开始试运营,定位于“新零售专业咖啡运营商”。截至2019年3月31日,瑞幸在全国拥有2370家直营门店,其中自取店(pick-up)占总店数91.3%,并且累积了超过1680万交易客户。 瑞幸咖啡快速发展,离不开资本的青睐。在过去19个月里,瑞幸咖啡经过3轮融资。 2018年7月,瑞幸宣布完成2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10亿美元。投资方包括大钲资本、愉悦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君联资本。 2018年12月,瑞幸宣布完成2亿美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22亿美元。愉悦资本、大钲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中金公司等参与了此次融资。同月,瑞幸宣布提前完成全年2000家门店布局。 2019年4月,瑞幸获得了1.5亿美元B+轮融资,由星巴克股东贝莱德集团领投,投后估值29亿美元。 今年1月瑞幸咖啡曾透露,将在2019年年内新增2500家门店,年底门店总数超4500家。 被质疑“烧钱” 席卷市场来势汹汹,翻看财报却依然亏损。 对于外界关注的经营状况,瑞幸的招股书披露了其亏损情况。招股书显示,瑞幸咖啡在2018年的净收入为8.41亿元人民币,净亏损16.19亿元人民币,归属于普通股东及天使股东的净利润为-31.90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13.11亿元。 2019年第一季度亏损延续,净收入为4.79亿元人民币,归属于普通股东及天使股东的净利润为-5.73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6.28亿元。而从2017年以来,瑞幸三年合计亏损高达38亿。 从运营成本来看,瑞幸咖啡去年的主要成本集中在材料费用、店铺租金及运营、销售和市场营销费用。2018年,瑞幸咖啡总营业成本约为24.39亿元,其中材料成本5.32亿元,店铺租金及运营成本为5.76亿元;销售和市场营销费用为7.46亿元。 面对快速扩张而带来的高昂成本,瑞幸咖啡在招股书中提到,“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扩大客户群体和店铺网络,未来将继续提供商品折扣......因此,未来瑞幸咖啡的收入可能不会以公司预期速度增长,并且无法完全抵消开支成本,未来公司可能将继续承受损失。公司无法做出保证,最终能实现预期的盈利目标。” 相信很多人买第一杯的瑞幸咖啡都是因为注册会员免费哈咖啡。后来朋友圈就被别人分享的瑞幸咖啡优惠卷刷屏。瑞幸的优惠券力度有多大?除了首单免费、还有买2赠1、1.8折大师咖啡优惠券等种类繁多的优惠。 一旦注册成为会员,首次购买以后,手机就会源源不断收到瑞幸咖啡的优惠短信,优惠力度之大让人忍不住再次“剁手”。 瑞幸咖啡除了在价格方面进行了“倒贴式”优惠以外,在宣传方面更是砸下重金。瑞幸咖啡聘请了国际巨星张震和汤唯作为代言人,塑造品牌调性。线下,瑞幸与分众传媒合作在写字楼、社区投放广告,上班族出门在外,瑞幸的广告似乎无处不在,偶尔一抬头就是瑞幸标志性的一抹蓝色。 也正是因为这种“撒钱”式营销,被业内质疑其不赚钱,此前更是有人戏谑地称,“瑞幸(luckin)烧了10亿人民币,烧掉了星巴克100亿美金市值”。 资料显示,自2017年10月第一家门店开业,瑞幸迅速编织起一张覆盖全国多个省市的零售网。据招股书介绍,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瑞幸全国门店数量已达到2370家,包括快取店、悠享店和外卖厨房店,对应自提、堂食、外卖服务;其中快取店占据主流,比例高达91.3%。 如果大家对这一组数据没有概念,那对比一下星巴克的开店速度便可知一二。星巴克1999年进入中国,目前在中国大约有3600家门店,这就意味着瑞幸咖啡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做到了星巴克十年的规模。 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快速的扩张也使公司面临咖啡师、门店管理人员的短缺。从消费者反馈、点评看,瑞幸咖啡在咖啡口味、品质、门店体验等多方面仍存在不少提升空间。 对于其短板,瑞星咖啡也在招股书中表示,“不稳定的品质、高昂的价格和不便利的条件,阻碍了中国现煮咖啡市场的发展。我们相信,瑞幸的运营模式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并推动中国咖啡市场的消费。” 国内咖啡市场规模可观 近年来,国内咖啡消费实现较快增长,咖啡市场竞争激烈。 星巴克曾透露,计划于2022年之前在全国扩张至6000家门店,入驻230个城市。 此外,海出还现了一批外卖咖啡、精品咖啡、便利店咖啡、自助咖啡机等新形式的咖啡项目争夺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新锐茶饮,饮料品牌也进入咖啡市场搅局。网红茶饮品牌喜茶、奈雪推出咖啡产品后。4月,多个饮料品牌宣布进军即饮咖啡市场。其中可口可乐、维他奶,农夫山泉也宣布将推出4款结合了咖啡成分的碳酸饮料新品。 很多业界人士坚信中国咖啡市场的未来增长空间大。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指出,不仅星巴克等品牌连锁咖啡厅正在迅速扩张,% Arabica等海外精品咖啡“网红”也在带动咖啡的发展。另外,全家湃客等便利店咖啡也在崛起。 据瑞幸咖啡招股书显示,2018年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6.2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仅为美国的1.6%。2018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为569亿元。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咖啡文化认知程度的增长,加之巨大的人口红利,都可能刺激国内咖啡消费。预计2023年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为10.8杯,咖啡市场规模为1806亿元。 瑞幸咖啡下半场怎么玩? 瑞幸咖啡在今年年初就立下了flag——“要在今年年底成为国内市场规模最大的咖啡品牌”,并在招股书中强调,“到2019年底,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连锁。”而在此前的战略发布会上,其创始人钱治亚透露,2019年底,瑞幸计划全国门店总数超过4500家,以期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瑞幸咖啡与星巴克等全球知名咖啡品牌仍存在较大的距离,另外,财务数据也令人担忧。虽然瑞幸在一年内完成三次融资,但依旧属于亏损状态。 此外,瑞幸咖啡的估值与其主要竞争者星巴克相比依然有巨大的差距:瑞幸IPO价格范围令该公司的估值在其2021年预期盈利的9至10.2倍。这不到星巴克估值的一半,后者市盈率以同一年预估利润计算达到了22.5倍;瑞幸估值也不及Dunkin’Brands Group,后者市盈率在21.3倍。 业内人士表示,至少在未来三年,瑞幸咖啡也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从2019年一季报来看,短期内瑞幸咖啡通过补贴的营销方式形成一定的价格优势依然是瑞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对于这一点,创始人钱治亚解释:“亏损符合我们的预期,通过补贴快速获取客户是我们的既定战略。我们会持续补贴,坚持三年到五年。通过降低门店成本,获客成本,提高我们的产品品质,降低产品到手价格,实际上是一整套系统性的成本结构创新,不是简简单的价格补贴。可以明确地说,我们会坚持快速扩张,目前不考虑盈利。” [详情]
作者:毛月 来源:互联网消息参考 瑞幸咖啡纳斯达克登陆,成为全球IPO最快的公司,18个月的时间,瑞幸创造了47.40亿美元的成绩。虽同星巴克955.76亿美元的市值相比还相去甚远,但瑞幸速度创造的中国奇迹足以让美国市场刮目相看。不过,很多中国人对瑞幸并不买账。 第一个疑问,亏损怎么解决? 瑞幸在过去一年直至今日,一直重复两件事:开店和疯狂拉新。 招股文件披露的瑞幸各季门店开办费,截至2019年3月31日总支出1.26亿,平均每间60.8万元。 这样的烧钱模式确实不是一般创业公司能承受的。 相关数据显示,瑞幸2018年Q1获客成本高达103.5元,其中赠饮成本15.8元\/人,其它成本87.7元\/人(品牌广告、效果广告、APP推广、线下活动等)。Q2、Q3获客成本分别降至54.7元\/人和51.6元\/人。进入2019年,获客成本进一步降至16.9元\/人,其中赠饮成本6.9元\/人。 也就说,不管是门店还是拉新,瑞幸都要投入巨额来维持,这就不难理解2018年瑞幸咖啡亏了16亿的“吓人”数字。 第二个疑问,未来怎么赚钱? 狂奔之后的出路到底在哪里。目前,瑞幸并未给出明确答案。 在IPO敲钟现场,瑞幸咖啡创始人、CEO钱治亚发布了《瑞幸咖啡宣言》。宣言称:好的咖啡,其实并不贵,瑞幸咖啡坚持做让每个人都喝得起、喝得到的好咖啡,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 故事好讲,钱依然难赚。 钱治亚对外界的质疑这样解释:“亏损符合我们的预期,通过补贴快速获取客户是我们的既定战略。我们会持续补贴,坚持三年到五年。通过降低门店成本,获客成本,提高我们的产品品质,降低产品到手价格,实际上是一整套系统性的成本结构创新,不是简简单的价格补贴。可以明确地说,我们会坚持快速扩张,目前不考虑盈利。” 如果依然不考虑盈利,不知道这只股票还有没有人敢买?那么,瑞幸又拿什么去维持华尔街投资人的信心呢? 第三个疑问,如何与星巴克PK? 不考虑盈利的瑞幸到底能走多远,无法预计。但如果依据现在的市场为瑞幸画一个蓝图,会发现星巴克依然是绕不过的对手。 咖啡连锁店的毛利润公式是:营收-原材料成本-门店运营成本。 以星巴克为例,2012年自营店运营及原料成本分别为39亿美元和58亿美元,合计占自营门店收入的92%。也就说咖啡这门生意,毛利润率本来就很低。 此时,瑞幸咖啡如果想占有中国市场,还要必须保证对星巴克的价格优势。 双重价格竞争下,瑞幸压力更大。 虎嗅李彤在《瑞幸之幸》一文中曾经分析过一组数据,最后得出结论:零售价提高50%,门店利用率提高100%,瑞幸咖啡毛利润率才可能会比星巴克高20个百分点。 那么,问题又来了,你能接受价格比星巴克还要贵50%的瑞幸吗? 第四个疑问,市场为什么选择瑞幸? 中国投资人的投资经里常常提及赛道概念,赛道可以理解是一种“概念经济”,本身也有对冲风险,但对于投资人来说,只要有胜出者,投资就是成功的。 中国的咖啡市场现状是被星巴克近乎垄断,未来,中国还会诞生更多的咖啡爱好者,星巴克的出现正是中国咖啡启蒙的时代,但未来这笔红利是否依然只能被星巴克霸占?瑞幸的出现让投资人相信了另一种可能。 新生代消费者的崛起,让瑞幸有了稳定可期的市场人群;又伴之消费升级的趋势,以及中国咖啡市场进入高速成长期,最关键的是,瑞幸的诞生赶上了中国最成熟稳定的手机族,不管是技术层面,还是互联网公司在用户体验层面的积累,瑞幸已经拥有非常成熟的狂奔路径。 瑞幸的“迅速”成功,让市场出现很多“复刻”瑞幸,进军华尔街的声音。但到底是激进后的一地泡沫还是咖啡新时代的到来,市场将慢慢检验披上黄金甲的瑞幸。 互联网江湖瞬息万变,局中自有玄机。[详情]
深度解析“光速”瑞幸:星巴克的对手、亚马逊的影子和争议中前行 文|罗超 5月17日晚间,一直在聚光灯下狂奔的瑞幸咖啡奔到了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发行价17美元,发行市值约合40亿美元。开盘大涨48%,每股25美元,市值接近60亿美元,这是能够进入中国互联网公司TOP20俱乐部的体量。 瑞幸咖啡还打破了此前趣头条保持的成立到上市的最快时间记录,罗超频道统计发现,瑞幸咖啡从成立到上市只用了18个月。540天,放眼在全世界范围的所有行业来看,瑞幸咖啡也是从成立到上市用时最短的公司。因此,瑞幸咖啡IPO被媒体称为“光速”上市。 即便瑞幸咖啡IPO终于如愿以偿,即便瑞幸咖啡没有像有人预测的破发,但不看好瑞幸的人依然大有人在,我的朋友圈中有人立下Flag,“瑞幸咖啡一周内破发”;还有人则表示瑞幸咖啡大涨是因为庄家“坐庄”;当然,也有很多人对瑞幸咖啡IPO表示祝贺、欣赏和好奇。 不可能每个人都看好一家公司,当你想要成功时,就要学会承受非议,但像瑞幸咖啡这样面临如此多争议的公司,却不多见。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光速IPO的瑞幸咖啡? 同样是在今年IPO的美港股投资平台富途证券,成为瑞幸咖啡的独家美股打新券商,富途CEO李华第一时间接受罗超频道采访,谈了他对瑞幸IPO的看法,李华透露,富途证券是瑞幸咖啡唯一一家针对零售客户输出新股认购的平台,在富途证券,所有参与认购的投资者100%中签,首日全都获得了很高的回报,李华从资本层面分析了导致瑞幸咖啡上涨的原因: “第一,它是以15~17块之间,最后以17块的上限定价,同时他还扩大了发行规模,既以上限定价又扩大发行规模,这说明市场对瑞幸咖啡的追捧非常热。第二,瑞幸上市以后,开盘就接近以最高价25块开盘,收盘接近21块,开盘涨了接近50%,收盘接近涨了20%。 从招股价来看,应该说凡是参与这次瑞幸新股认购的投资者,都获得了非常高的回报,但是从当天第一天交易的客户来讲,因为它整体是呈现一个高开低走的局面,我会认为,整体来讲还是美股抽新股的盈利会比较好。” 不谈无法证实或者证伪的可能原因,仅仅是从基本面,我试图找到瑞幸咖啡大涨的原因。 咖啡新物种,星巴克最大挑战者 很多中国企业赴美上市需要费很多口舌去向美国投资者解释其商业故事,瑞幸咖啡的商业故事很简单:基于互联网的中国星巴克,星巴克是美国公司,全世界家喻户晓,最新市值955.76亿美元,瑞幸咖啡从几个维度证明它可以挑战星巴克: 首先是业绩。截至今年3月31日,瑞幸咖啡门店数量已达2370家,覆盖全国28个城市,其中快取店2193家,占比91.3%,累计交易客户超过1680万人。2018年瑞幸咖啡卖出约9000万杯咖啡及其它产品。4月星巴克中国高级质量经理尼力在一个公开活动上表示,星巴克在中国有3800多家门店,遍及140余个城市,它取得这一成绩用了近二十年时间。瑞幸咖啡在一年的时间里面做到了星巴克的三分之二。 其次是模式。瑞幸咖啡采取独特的新零售模式,也就是门店跟互联网紧密结合,包括获客、营销、订单和会员,具体玩法不赘述。一直宣称不做外卖的星巴克在2018年8月与饿了么合作推出“专星送”服务,后又将这一服务复制到日本、英国和美国等12个国家,包括总部西雅图。从宣布推出外送业务到今天,星巴克股价累积上涨49%。星巴克之外,麦咖啡、COSTA、漫咖啡、太平洋咖啡、ZOO 等传统咖啡品牌都已推出外卖服务,瑞幸咖啡成了整个咖啡行业的鲶鱼。 最后是供应链。星巴克的壁垒之一是与咖啡产地紧密结合,这让它对咖啡豆拥有控制权和议价权,但瑞幸咖啡基于庞大的门店、订单和用户数量,对咖啡供应链形成了很强的吸引力,打破了星巴克的壁垒,瑞幸咖啡打造了“蓝色联盟”来整合供应链,让咖啡品质和成本有保障。 今年2月,星巴克CEO凯文·约翰逊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在评价瑞幸咖啡带来的“威胁”只是回答,“我认为这不太可能(unlikely)”,这被外界解读为“不够坚定”,星巴克的不坚定,反而让美国资本市场有了看好瑞幸咖啡的理由。 商业模式清晰,亚马逊的影子 瑞幸咖啡的商业模式很清晰:卖更多的咖啡以及周边,并从中获利。 亏损是一些媒体报道和质疑瑞幸咖啡的主题。招股书显示,在净亏损方面,2017年、2018年、2019年Q1的数据分别为,5637万元、16.19亿元和5.52亿元,自成立之日起,瑞幸的亏损总额累计达22.27亿元,瑞幸方面表示:“战略性预亏会呈长期性。”瑞幸短期内不会将盈利作为重点。 不只是瑞幸咖啡,很多互联网公司上市都会巨额亏损,比如刚上市的Uber,2018年营收113亿美元同比增长43%,调整后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亏损18.5亿美元。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i多次自比亚马逊,他表示2019年Uber亏损将达到顶峰,“就像亚马逊IPO时那样”。 然而亚马逊的逻辑是主动战略亏损,放弃当前利润换取高速增长,形成规模效应、领导地位,不断突破边界,进而实现未来现金流最大化。Uber没有这样的能力,营收增速低于亏损增速,共享出行补贴难以停止,竞争对手数不胜数,边界扩张没有突破。 瑞幸咖啡则展示出了长期主义的气质。 就亏损而言,瑞幸咖啡亏损在放大,但营收增长更快。2019年一季度,净亏损为5.518亿元,上年同期净亏损为1.322亿元,净亏损额扩大4倍多。但瑞幸咖啡2018年一季度收入1300万元,2019年一季度营收4.78亿元,增长高达35.8倍。瑞幸咖啡亏损率在不断下降,2018年Q1亏损率是966%,接下来四个解读分别是966%、283%、201%、138%和110%。瑞幸咖啡获客成本在降低。2019年3月31日,瑞幸咖啡的总用户数为1687万,新客获取成本从去年同期的103.5元降低到16.9元。盈利并非遥不可及。 就增长而言,瑞幸咖啡的亏损换来了增长,还看不到天花板。亏损主要是因为门店扩张和补贴获客,其高速发展有目共睹,18个月开出2370家门店,获取1700万用户,卖出9000万杯咖啡,且各项指标依然还在增长,增长天花板还看不到: 1.从城市数量来看,瑞幸咖啡才进入28个城市,反观星巴克有140+,算上下沉市场更可观; 2.从用户群体来看,中国用户咖啡习惯还在培养阶段,瑞幸的1700万用户才冰山一角; 3.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咖啡市场是万亿规模,不论是瑞幸还是星巴克面临的都是增量市场。 就扩张而言,瑞幸咖啡的终极目标不只是咖啡,而是新零售。瑞幸不只是售卖轻食,前段时间还在北京和广州上线4款茶饮,长期来看咖啡新零售突破传统第三方空间的物理局限,与用户建立起长期联系后,就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不断加载更多产品和服务,其终极形态将是一个综合新零售平台,咖啡只是子集,饮食只是局部。 亚马逊在连续亏损20年后才实现首次盈利,其投资者获得丰厚回报,收益率是投资标普500指数的近200倍,亚马逊最新市值9201亿美元,仅次于微软,增幅在美国互联网四巨头FANG中居首。瑞幸咖啡不一定会用20年,但它们的发展理念,亏损的动机和逻辑,未来的走向,却有相似之处。 美国知名机构加持,成为定心丸 上市前期,瑞幸咖啡获得1.5亿美元B+轮融资,由贝莱德(BlackRock Inc.)领投,投后估值29亿美元,作为世界顶尖资管公司,贝莱德(又称黑岩)是星巴克最大的主动投资者,同时是苹果、麦当劳和壳牌等跨国老牌消费巨头的最大单一股东之一。 瑞幸咖啡招股书披露,瑞幸与世界第三大粮食输出商路易达孚公司达成合作,将于2019年在中国合资建设运营一家咖啡烘焙工厂,路易达孚将在瑞幸咖啡完成IPO后,以等同于公开招股价格,定向发行的方式购买总额为5000万美元的A类普通股。 黑岩和路易达孚的投资,表明了传统食品行业对瑞幸咖啡的接纳,也体现出资本巨头对瑞幸咖啡的认可,这相当于是给投资者的定心丸。 争议中前行,但没有致命问题 我们来一一看下瑞幸咖啡当前被质疑的理由: 下一个ofo?有悲观者认为,瑞幸咖啡是下一个ofo,对此,瑞幸咖啡不得不出面召开发布会回应,强调自己不会是下一个ofo,亏损是“战略性亏损”,2018年亏损8亿在预期中。 我的看法:与共享单车需要需要用户押金和充值不同,瑞幸咖啡不需要让用户先交钱再享受服务,不存在“割韭菜”的模式。 口味不好?有人认为瑞幸咖啡的口味距离星巴克很远。 我的看法:理论上来说,咖啡口味由咖啡豆和咖啡师共同决定,瑞幸咖啡完全可以通过咖啡豆供应链和人员招聘来实现同样的口感,它可以做到。 外卖不新鲜?比如知名科技评论人keso(洪波)老师的看法就是,“咖啡馆代表品质,代表新鲜,代表没有经过20分钟的’做旧’。” 我的看法:从星巴克等传统咖啡纷纷做外卖来看,只要有足够好的同城即时配送服务,外卖对咖啡新鲜度的影响就十分有限。而且外卖影响咖啡口味是伪命题——没有谁会在咖啡制作完后一口喝光,在星巴克门店一杯咖啡我们往往也要喝几十分钟甚至个把小时。瑞幸咖啡也有门店,且密度比星巴克更大,在已覆盖城市,用户在核心区步行500米可以找到一家。 配送问题?这确实是个问题,有一次我购买瑞幸咖啡遇到泼漏,对瑞幸咖啡“粉转路”,但后来又回归瑞幸咖啡,因为在办公室没有更适合的选择。 我的看法:泼漏问题可通过管理来减少,偶尔泼漏导致的体验损失可通过客服来弥补,不只是瑞幸,任何饮品外卖,都有同样的风险。 忠诚度问题? 我的看法:与Uber现在用补贴来维持司机和乘客资源的平衡不同,瑞幸咖啡的补贴是用于培养“不怎么爱喝咖啡”的中国用户的习惯,以及从星巴克等成熟品牌手里争夺存量用户,习惯培养起来,只要口味没有差距,瑞幸咖啡的用户就不会流失。而且,基于新零售和互联网,瑞幸可以在年轻人群体建立新品牌,再基于服务延展和会员体系打造更强的忠诚度。 难以形成壁垒?有人认为,瑞幸咖啡一旦盈利就会吸引更多对手,它没有壁垒。 我的看法:事实上,瑞幸咖啡现在就有不止一个对手,包括连咖啡、星巴克和麦咖啡等。而且,星巴克的壁垒是什么?更多的门店?更好的品牌?更好的口感?更强的会员?这一切,都在被瑞幸建立。有人说星巴克的壁垒是“更好的价值观”,我想说:别扯了。 可见,瑞幸咖啡被质疑的问题都是短期的,都不算什么致命问题。 不论是瑞幸咖啡,还是此前的拼多多、趣头条,很多新公司短时间壮大,都会引发争议,批判优先的媒体视角不难理解,但我个人觉得,虽然我们需要对新生事物要保持谨慎的观望,但也应该要有开放的心态,看看人家做得出色的地方,去探究人家快速壮大的原因。互联网瞬息万变,我们只有新事物保持一份好奇心,才能跟上时代。 “学习”是很多从业者们的心态。瑞幸咖啡上市后,一位饮品创业公司CEO对罗超频道表示:“并没有想到瑞幸竟然这么快!我们最近也在反思是不是我们的打法太保守了”,一路狂奔的瑞幸咖啡,有很多值得餐饮、新零售乃至互联网行业学习的地方。 快让你变大,慢才会让你变得强大。IPO对瑞幸咖啡来说只是融资手段,不是起点更不是终点,瑞幸咖啡最终能走多远、做多大,我想只有时间才会给我们答案,现在显而易见的好处是:我们的选择正在变多。[详情]
从诞生到敲钟上市,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成立于2017年10月的瑞幸咖啡又一次刷新了中概股IPO速度之最。而此前,拼多多成立三年、趣头条成立两年多就上市的速度就足以令人瞠目。 5月17日,瑞幸咖啡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交易代码为LK,上市首日在美股大市下跌的情况下,依然受到投资者热捧,开盘价为25美元,较17美元的发行价溢价近50%;截至收盘,上涨近20%,报20.38美元,市值达47.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28亿元。 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瑞幸掀起一阵“蓝色旋风”,火速挑战星巴克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绿色势力”。按照瑞幸的计划,今年底自己的门店数量将达到4500家,一举超越星巴克成为中国咖啡市场的No.1。 然而和很多纳斯达克新股一样,这又是一家靠“烧钱”扩张的公司。公司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不少质疑。上市前,市场一度有声音担忧,这家年轻人口中的“小蓝杯”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小黄车”(ofo)。 站在巨人肩膀上 瑞幸能够迅速扩张并上市,可以说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瑞幸的创始人、CEO钱治亚曾跟随神州优车董事长陆正耀一起创业,后升任集团COO,掌控整个集团的业务运营。2017年,钱治亚辞职创业,陆正耀不仅给予了精神上的鼓励,还提供了金钱上的支持,成为瑞幸诞生并活下来的“大金主”。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融资记录,中证君发现,早期陆正耀曾以借款和贷款形式给瑞幸融资。瑞幸上市前,规模过1亿美元的机构融资共有四次:去年6月1.9亿美元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陆正耀旗下公司;去年6月2亿美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为大钲资本、愉悦资本、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君联资本;去年11月2亿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为大钲资本、愉悦资本、GIC、中金公司;今年4月1.5亿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为美国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集团贝莱德(BlackRock),此次融资也为随即的上市铺平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GIC、中金公司和贝莱德,频繁出现的大钲资本、愉悦资本、君联资本都和神州优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君联资本曾参与过神州租车的投资,大钲资本是神州优车的战略合作伙伴,愉悦资本的投资对象也覆盖了神州租车等。 从招股书披露的股权结构看,陆正耀持股30.53%为最大股东,钱治亚持股19.68%,大钲资本黎辉持股11.9%,愉悦资本刘二海占股6.75%。神州系大佬成为“赢家天团”。 病毒式扩张 月“烧”1.5亿 有人说,瑞幸咖啡堪称病毒式扩张,没等大家缓过神来,它就突然“遍地开花”了。 自2017年10月第一家门店开业,瑞幸迅速编织起一张覆盖全国多个省市的零售网。据招股书介绍,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瑞幸全国门店数量已达到2370家,包括快取店、悠享店和外卖厨房店,对应自提、堂食、外卖服务;其中快取店占据主流,比例高达91.3%。 只不过,在瑞幸疯狂扩张、颠覆市场的同时,自己“烧”的钱也越来越多。 招股书显示,瑞幸咖啡2018年1月初试运营以来,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司累计净亏损达21.7亿元,其中2018年净亏损16.2亿元,2019年一季度净亏损5.5亿元,中证君估算平均每个月的“烧”钱规模高达1.5亿元。 今年一季度,瑞幸的总运营支出为10.1亿元;去年全年,总运营支出为24.4亿元,一季度运营花费已经占到去年全年额度的四成多,显示出烧钱规模有扩大之势。然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司账面上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总值11.6亿元;另外,短期待偿还债务增加至8.5亿元。有分析称,如果“烧”钱速度依旧,其现金流将很快吃紧。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却有免费的咖啡。用免费咖啡换一次APP下载,这是新用户增长的主要路径之一;而老用户为获得免费咖啡进行拉新,新老用户同时被激活,由此提高了下单量和“裂变效果”。虽然产品现在已经推出了一年多,但大规模促销活动仍在常规进行中,“烧”钱仍在继续。 获客成本的变化 (来源:瑞幸招股书;注:蓝色代表获得单个新客户的成本,绿色代表单个客户免费产品促销成本) 不过其招股书显示,公司获得单个新客户所耗费的成本逐季降低,从2018年一季度的103.5元降至2019年一季度的16.9元;单个客户免费产品促销成本变动折线图则比较平坦,从2018年一季度的15.8元降至2019年一季度的6.9元,中途甚至出现走高。 不少市场人士注意到瑞幸烧钱扩张背后的风险和隐忧。有分析指出,快速扩张在深度促销策略下才奏效,取消补贴随时可能会给销量造成巨大冲击;而过快的开店速度也可能带来管理难题。 星巴克会瑟瑟发抖吗 在瑞幸“蓝色旋风”横扫前,中国市场早已有国际咖啡连锁巨头星巴克、COSTA等入驻,此外,上岛咖啡、麦咖啡 (McCafe)、两岸咖啡、漫猫咖啡、太平洋咖啡等连锁品牌也都是内地咖啡市场的分食者。进入中国20年的星巴克更是以3700多家门店数量稳坐咖啡连锁品牌头把交椅。 不管是外国咖啡品牌的入局,还是本土咖啡品牌的兴起,看重的都是中国咖啡市场巨大的市场空间。有分析称,中国消费升级和中产阶级的壮大,是咖啡行业迎来爆发性增长的发动机。 据市场研究公司Frost &Sullivan的报告,中国的人均咖啡消费已经从2013年的44亿杯(人均3.2杯),增长至2018年的87亿杯(人均6.2杯),五年增长一倍;到2023年有望达到155亿杯(人均10.8杯)。从零售方面来看,上述三个时间节点对应的市场规模分别为156亿元、569亿元、1806 亿元。目前来看,内地与台湾、香港地区以及与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相比,人均咖啡消费量有着明显差距,咖啡行业在中国内地还是朝阳产业,未来增长十分可期。 据Frost & Sullivan报告,综合门店数量和卖出咖啡的杯数,瑞幸已经成为中国大陆第二大咖啡连锁品牌,仅次于星巴克。鉴于此,瑞幸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年底前门店数量达到4500家,取代星巴克,做中国咖啡市场的老大。而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瑞幸每天至少要开业8家门店。 那么对于来自瑞幸的强烈攻势,星巴克还能坐得稳吗? 4月底,星巴克公布了最新业绩报告,2019财年第二季度,中国区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速为3%,但交易量继续下降,星巴克通过提升客单价稳住了同店销售的增长。而此前的2018财年第三季度,星巴克亚太区利润出现罕见下滑。 星巴克也开始谋求变革之路。去年8月,星巴克和阿里巴巴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涉及外卖配送、智能网点、会员整合等合作内容。 随后的9月,瑞幸也不甘示弱,与腾讯达成战略协议,利用腾讯平台和技术进行精准营销、流量聚合等,瞄准“智慧零售”。 不过,有市场人士指出,虽然此次瑞幸咖啡成功赴美上市,并在首秀中创造了不错的表现,但从体量上来看,其与星巴克相比仍然“九牛一毛”;从盈利能力来看,也不能同日而语。 Wind的K线走势图显示,长期以来,星巴克涨势良好。截至5月17日最新收盘日,股价为78.91美元,市值为956亿美元;年初至今,股价已经上涨23.74%,跑赢同期美股大盘。 星巴克十年股价走势图 星巴克2019年以来股价走势图 星巴克首席执行官凯文·约翰逊近日在接受CNBC采访时曾表示,公司在中国的竞争对手专注于短期收益,而星巴克采用的是长期战略。“一些对手正通过大幅折扣进行竞争,我们认为这是不可持续的。” 在感受到对手压力的同时,星巴克也在中国市场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如此前风靡一时、一杯难求的猫爪杯,就让星巴克一度上热搜,同时也从侧面表明了咖啡销量增长的瓶颈。 编辑:张凌之 [详情]
在第一家瑞幸咖啡店开门营业不到18个月后,在2019年第一季度亏损掉5.3亿人民币后,瑞幸在美国正式上市了。它刷新了中国公司美国上市的最快纪录。瑞幸的发行价定在区间的上端,但开盘价又再比定价上涨近50%,以25美元/股开盘,一天交易后收于20美元,上涨近20%。 这场终于到来的IPO,充满了“瑞幸特色”。它是一场属于神州优车董事长陆正耀和他的朋友们的IPO,一场没有陌生人的IPO,一场事先张扬的速战速决的IPO。 没有陌生人的IPO 关于瑞幸的创办,你如果从公开报道中寻找答案,会发现在创始人兼CEO钱治亚、公司最大股东陆正耀、公司最重要的投资方愉悦资本创始人刘二海口中,从来没有一个一致的版本。钱治亚的故事版本是,自己在神州待了很久,想要出来创业;陆正耀最初把自己形容为慷慨支持老部下完成梦想的纯财务投资者;而刘二海却说是自己早年在北美和陆正耀喝咖啡时诞生的这个想法。 而事实上,现在所有人早都知道了,瑞幸咖啡一直都是姓“陆”的。这场IPO也是陆正耀呼朋引伴的一场派对,他给所有参加的好朋友都贴心设计了最合适的“玩法”。 首先是和神州系紧密合作的投资人们,他们得到的是不到两年就翻了n倍的估值。 在瑞幸短短的18个月非上市公司的历程里,完成了4轮主要融资,估值在最后一轮B+融资后达到29亿美元。而此次IPO中,瑞幸最终的定价对应的估值再次翻番,达到42亿美元。 撑起这天价估值,靠的都是陆正耀的老朋友们。除了B+轮领投的贝莱德在公开资料里看不出是陆正耀的老熟人外,其他从天使轮一路投过来的机构都与陆正耀有深厚渊源。陆正耀和愉悦资本创始人刘二海、大钲资本创始人黎辉组成一个“铁三角”,就连瑞幸在IPO前招来的CFO Schakel,也是2014年神州租车香港上市承销商瑞信在香港的老高管。这都是在神州租车上市中一起赚过几个亿的好兄弟。 根据瑞幸最后提交的招股书,其股东中,陆正耀持股30.53%,他姐姐持股12.4%,钱治亚持股19.68%,大钲资本持股11.9%,愉悦资本持股6.75%。老熟人们随着瑞幸IPO成功,也即将可以选择退出。这样的效率,估计很多苦苦等待从自己项目退出的一级市场投资人们看了要眼红。 其次,那些并不想等或者没法等到上市再退出的好朋友们,则在这短短18个月中迅速淡出了。 在高调诞生、飞速扩张之初,瑞幸推向前台的创始人团队主要由三人构成,CEO钱治亚,CMO杨飞及联合创始人郭谨一。据熟悉瑞幸咖啡去年B轮融资情况的投资人对PingWest品玩透露,当时瑞幸咖啡在股权结构上与陆正耀的神州优车绑定的很紧密。彼时瑞幸的高管“通过神州内部的平台持股”,也就是瑞幸和神州优车有交叉持股的情况。与对外界的宣传不同,瑞幸对投资人的描述其实一直很清晰:这就是一个“神州内部孵化的项目”。 这种交叉持股在之后的F-1文件中并没有体现。而最初的三个高管在最终F-1文件中的大股东列表里也只剩下钱治亚一人。 其中,CMO杨飞曾经一度是瑞幸对外的名片。这名以“流量池”理论发明者自居的营销圈名人,在瑞幸成立后比钱治亚更像是瑞幸的发言人。但就在今年一月曝出杨飞曾因“有偿删帖”而获刑一年半后,他立刻从舆论场消失了,同时也在瑞幸的管理架构中彻底失踪,一名叫做Liu Jian的前神州优车高管在2月接替他,成为瑞幸的COO。 在公开记录中,并没有关于杨飞股权转让的纪录,不过,在瑞幸的IPO文件中,透露出一个新的信息。 此前,杨飞在自己的公开活动中,都会给自己的身份加上“氢互动创始人”的头衔,而在此次文件中披露的关联交易部分显示,氢互动为陆正耀的关联公司。查询工商信息发现,氢互动的董事长为宋一凡。他是神州租车的创始成员之一,于2016年4月成为氢互动的董事长,之后同年12月,氢互动就在他带领下在新三板完成上市。而根据当年的年报,氢互动的第一大客户开始固定变成神州优车,占比一度超过50%。 同时,根据相关记录,杨飞于2015年3月加入神州(比它理论上出狱的时间早了一个月),而氢互动的早期团队在6月集体退出公司,并完成公司的更名。也就是,杨飞在服刑期间就为自己找到了工作,还为自己创办的公司找到了下家,而神州则派出元老级人物接手了他的公司。 根据瑞幸的招股书,瑞幸运营的一年零三个月,付给氢互动的广告费用为4290万人民币。 而另一名也曾一度频繁出现在媒体上的高管郭谨一,在IPO之前也悄悄完成了股份的出清。在此前被南方人物周刊等杂志密集专访并塑造成一个成功创业人士之后,今年郭谨一再未出现在舆论视野中。 根据知情人士介绍,郭谨一2016年短暂加入神州优车担任陆正耀的助手,在此之前,他在交通运输部工作。据郭自己介绍,2011年,在出租汽车管理处工作的他初识陆正耀,因为“神州租车是管理处的服务对象”。之后,他来到运输服务司工作,知情人士称,其当时“并不是什么高级别人员”。这个部门负责的是租车以及网约车的监管工作。也是在2015年,陆正耀进军网约车市场,推出神州专车。 去年8月,公开资料显示郭谨一退出瑞幸北京公司股东。而根据瑞幸的F-1文件,郭谨一IPO前已经不持有股份,这名交通规划专家目前在瑞幸负责自己以前没什么经验的“咖啡产品及供应链工作”。 To IPO 公司 18个月就完成上市的瑞幸,刷新了此前“读新闻也能赚钱”的趣头条创造的纪录。这种速战速绝,并非因为亏损严重而做出的应对,而是瑞幸一开始就计划好了的。 根据PingWest品玩拿到的去年B轮融资前瑞幸的一份商业计划书,其中列出的这一投资项目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能够快速退出,“上市计划明确”。在这份BP上,瑞幸就明确要在2019年完成海外上市。如今说到做到。 瑞幸去年的一份BP 根据燃财经的报道,瑞幸的资金来自于“3笔金额上亿的风险投资,4笔共7.1亿元的抵押贷款,5笔股东关联方借款”。而这些融资能够完成,离不开神州系的背书。 一般情况下,你很难想象一家专车和租车业务公司和一个咖啡店能有什么关联,但陆正耀将神州的资源发挥到极致,通过抵押自己的神州优车股票、将神州的办公室租给瑞幸等方式,为瑞幸提供支持。 根据招股书,2018年5月,瑞幸完成一笔3.5亿元的融资租赁,其中陆正耀将手中持有的3530万股神州优车股票作为抵押;瑞幸从神州优车租用办公室一年零三个月,价格是420万人民币。 让自己控制的不同公司互相帮助,是陆正耀最擅长的。近几年,陆正耀控制的两家公司关联交易频繁:港股上市的神州租车把租不出去的车都租给神州优车,提高业绩;新三板上市的神州优车为神州租车提供平台,帮助其把旗下车辆资产以“先租后卖”的方式出售,神州优车从中得到不少平台服务收入。这样的“互动”一度在2016年时,导致神州租车将近4成租车收入来自神州优车,也让曾经长期亏损的神州优车的估值能高达数百亿人民币。 除此之外,在此次瑞幸上市的操作中,还有许多神州租车上市时熟悉的手法。 2014年神州租车在香港上市前最后时刻,拉来了美国的知名租车公司赫兹入股。当时神州将这笔融资形容成战略投资,这家已经在美国成功的租车公司会通过神州来进入中国,给投资者画了个大饼。 类似的,在瑞幸IPO前夕,最后一轮的1.5亿美元融资由贝莱德领投。之后立刻有大批报道将此次投资描述成“星巴克大股东投资瑞幸“,给人一种得到星巴克股东认可的错觉。但事实上,贝莱德作为美国最大的被动投资机构之一,以指数基金的方式持有星巴克的股票,与此次投资瑞幸的团队基本没有什么关系。 瑞幸此次的IPO受到热捧,最终超额配售并且在定价在发行区间上端,也像极了2014年神州租车的上市初期。当时神州租车甚至获得超过200倍的认购。当年的“联想+华平+赫兹”,变成现在的“愉悦+大钲+贝莱德”,配方还是一样的配方。 在当年的IPO后,神州租车的股价也一度高涨,而那之后发生了什么呢?在神州租车股价达到高位后,几大股东纷纷减持,联想控股减持套现16亿港币,华平套现超30亿港币,而被形容为合作开拓国内市场的赫兹更是分三次完成了彻底清仓,根本没有开展什么中国业务,套现36亿港币走人。 现在,历史似乎又在重演,在瑞幸上市交易的第一天,它窜升20%。而在陆正耀和朋友们的眼中,这一次瑞幸上市跟神州租车可能并没什么不同,瑞幸IPO展现给大家的是一次陆正耀们多年资本运作经验集大成的作品,也许最大的区别只是这一次从一开始就目标明确,To IPO的效率更高了,等待拿钱离场的时间更短了。[详情]
瑞幸咖啡昨晚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股票代码LK,发行价17美元。截至今晨收盘,瑞幸咖啡股价较发行价上涨19.88%,报收于20.38美元。 瑞幸咖啡以25.00美元的价格开盘,较发行价上涨47%,盘中股价最高至25.96美元,随后股价逐渐下跌,至收盘时报收于20.38美元,市值约为47.4亿美元。 瑞幸咖啡的上市,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快”。从成立到上市不足两年时间,成功刷新中国最年轻上市公司的纪录。 坊间却对瑞幸咖啡褒贬不一,C叔个人观感,怀疑声音占比更高。 C叔在《瑞幸咖啡上市前最后两周财技大招频出》一文后附有“你是否看好瑞幸的IPO之旅”的投票,结果显示:在总计470个投票结果中,不看好人群得票304票,占比64%,大幅超过看好人群的166票。 资本下的泡沫? 烧钱看不到尽头,这或许是众多不看好者对其质疑得最主要的一个因素。 招股说明书显示,2018年瑞幸咖啡净亏损16.19亿元,同期收入仅为8.41亿元,相当于卖一杯亏两杯;而在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咖啡亏损已达5.52亿元,达到2018年全年亏损三分之一强,表明亏损在加速扩大。 如若再加上2017年亏损的5.64亿元,瑞幸累计亏损已不下27亿元。 瑞幸咖啡复制神州租车模式,通过大规模补贴、大手笔宣传和加速开店去抢占市场,“买二赠一”、“买五赠五”各种花式营销赚足了消费者的眼球。截至3月底,瑞幸咖啡拥有2370家门店,累计交易客户1680万人。 有人说,瑞幸咖啡是行业的破坏者,依靠资本输血而存活。瑞幸咖啡之前总共获得3轮共计5.5亿美元的股权投资,但照当前的烧钱速度,有预测称其支撑不了10个月。 或许更致命的是,瑞幸咖啡尚未找到实现盈利的途径。其创始人兼CEO钱治亚在4月一次会议称,瑞幸咖啡没有盈利时间表,将做好长期亏损的准备,补贴政策在未来3至5年内会坚持不变。 对标星巴克? 面世以来,瑞幸咖啡就将“超越星巴克”作为自己的主打口号。钱治亚年初表示,新一年瑞幸咖啡新开店计划为2500家,总门店将超过4500家。以当前的扩张速度来看,瑞幸咖啡在门店数量上超越星巴克只是时间问题。 在《瑞幸咖啡,投机之王》一文中,C叔揭示星巴克并不是瑞幸咖啡的直接竞争者,便利店才是瑞幸咖啡的真正敌手。 瑞幸咖啡高调叫板星巴克,无非是吸引足够的注意。事实证明,这一招也是有效的。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咖啡的获客成本低至16.9元,较2018年同期的103.5元削减80%以上。 中国咖啡市场巨大的潜力才是瑞幸咖啡的动力。近五年来,中国咖啡年消费量从44亿杯增长至87亿杯,几乎翻了一倍,预计到2023年将达到155亿杯;我国人均咖啡饮用量较西方发达国家相去甚远,甚至只有马来西亚的三十分之一。 一个潜在的问题是,习惯茶文化的中国向咖啡社会转化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时代在变,90后、00后日趋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确实有打破这个局面的可能性。 但就星巴克来说,它既提供了咖啡,也提供了社交空间。瑞幸则只能提供咖啡。星巴克验证过的成熟商业模式,是连锁咖啡馆;但瑞幸所做的更多是提供外带或者外卖咖啡。 当然,从始至终,瑞幸都不是在讲一个咖啡的故事,而是在讲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至结尾,是悲剧还是喜剧?现在,为了看到大结局,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投资人已经把这个大戏门票成本拉高到了47亿美元。 来源:IPO早知道[详情]
原标题:日亏600万,老板身家55亿成“咖啡女王”!瑞幸咖啡上市首日大涨,叫板星巴克更有底气?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高补贴、高投入、高产出,一路开挂的瑞幸咖啡(Nasdaq:LK)于北京时间5月17日晚在美国纳斯达克敲钟上市。 瑞幸咖啡此次IPO发行3300万份ADS,每份定价17美元,承销商行使超额配售权后,加上同步私募配售5000万美元,共募集资金6.95亿美元,成为今年在纳斯达克IPO融资规模最大的亚洲公司。 2017年10月31日成立,2018年1月1日试运营,5月8日正式运营,2019年5月17日正式上市,瑞幸咖啡不仅刷新全球最快IPO纪录,亦正式成为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中国新零售咖啡第一股。 IPO首日瑞幸咖啡一度大涨50%,不过随后涨幅回落,收盘报20.38美元,较发行价17美元/股上涨19.88%,市值为47.4亿美元(约328亿元人民币)。 抓住风口,烧钱扩张,迅速上市……瑞幸咖啡在资本市场上攻城略地的速度让人瞠目结舌。不过,质疑的声音从来没有间断:疯狂补贴能够持续多久,会不会是下一个ofo? 在敲钟现场,瑞幸咖啡高管表示,“再次重申,亏损符合我们的预期,通过补贴快速获取客户是我们的既定战略。我们会持续补贴,坚持三年到五年!”“可以明确的说,我们会坚持快速的扩张,目前不考虑盈利。” 神州系操盘,钱治亚成中国咖啡女王 瑞幸咖啡由原神州优车集团COO钱治亚创建,主要通过旗舰店、悠享店、快取店和外卖厨房店的差异化门店布局,以及线上线下,堂食、自提和外送相结合的新零售模式,在国内咖啡市场掀起巨浪。 IPO之前,瑞幸咖啡除去获得神州优车董事长兼CEO、神州租车董事局主席陆正耀个人的天使轮投资,同时分别在2018年7月、12月和2019年4月获得三轮共计5.5亿美元融资。三轮投资方主要包括BlackRock、愉悦资本、大钲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中金公司、君联资本等。 瑞幸招股权结构 IPO前陆正耀和钱治亚分别持有瑞幸咖啡30.53%和19.68%的股份,黎辉代表大钲资本、刘二海代表愉悦资本分别持有11.90%和6.75%的股份。 IPO后,陆正耀持股为26.06%,投票权为30.02%;钱治亚持股为16.80%,投票权为19.35%。按照首日收盘价计算,钱治亚持股市值达55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咖啡女王”。 密集的资本运作,加之互联网“烧钱”打法带来的巨大争议,目前市场对于瑞幸最大的担心就是它会不会是一个短期“玩票”的,究竟会不会像共享单车ofo一样成为一个“资本泡沫”。 一位长期关注消费投资的市场人士曾对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表示,瑞幸需要给资本市场的信心不仅仅是短期的成长性,更重要的是,其商业逻辑能够确保其在未来相当长的年份里领导中国的现磨咖啡市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谢宏辰 摄 而眼下,国内的咖啡市场基本还处于一个跑马圈地的时期,各家品牌纷纷登场,和前几年的电商、团购大战一样,最终一定是剩者为王:不仅比谁跑得快,更要比谁活得久,谁能撑到最后,谁就是赢家。 “所以,瑞幸必须要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发动机不但拥有法拉利的澎湃动力,还要有丰田皮卡的皮实耐用,跑个几十万公里都不用大修。”该人士如此比喻称。 疯狂扩张,一年亏损16亿元 据瑞幸咖啡招股书披露:2018年公司净收入8.4亿元,净亏损16.2亿元;2019年截至3月31日一季度净收入为4.8亿元,净亏损5.5亿元。 瑞幸招股书获客成本截图 更核心的运营数据是:15个月内,瑞幸咖啡累计用户数1687万、销量9000万杯;复购率54%;并且,获客成本已经从最初的103.5元降至2019年一季度的16.9元。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看似仍然巨亏的数字背后,实际收入同比大幅增加,瑞幸亏损率(亏损/营收)开始收窄。同时,获客成本的大幅走低,这些都是积极信号,说明瑞幸此前采取的系列营销虽然有争议,却相对高效,品牌口碑开始发挥效力。而在获客成本走低的背景下,复购率能达到54%,这对于进入市场仅1年时间的瑞幸来说,新用户的粘性可以说达到预期,甚至是超预期的。 瑞幸招股书门店数据截图 此外,截至2019年一季度,瑞幸咖啡快取店(自提门店)达到了2163家,占总门店数2370家的91.3%,打破了外界认为瑞幸仅仅是“外送咖啡”的认知。因为自提效率相对最高,门店坪效也相应提高。 根据利沙文(Frost&Sullivan)报告,截至2018年年底,从门店数量和销售咖啡的杯数这两个维度,仅仅成立1年的瑞幸在中国咖啡市场已经排名第二。 显然,即便上述数据很难明确有多少是瑞幸从星巴克“虎口夺食”抢过来的,但可以明确的是,瑞幸正在试图用巨资补贴的方式在中国培育一种有关咖啡的全新消费形式,并试图以此缔造一个全新的新零售咖啡市场。 这种模式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根基,直接打破了以星巴克为代表的以选址、装饰、文艺等气息对传统咖啡馆“第三空间”的定义,这同时又和成本密切相关,变革了中国传统咖啡模式在“性价比”和“便利性”上的两大消费痛点。 一天亏损600万元,“暂时不设盈利预期” 铺天盖地的广告,疯狂的补贴,瑞幸咖啡的成功离不开资本的加持。据AI 财经消息,创始人钱治亚在创立瑞幸咖啡之前,就已经准备了10亿人民币的启动资金。 根据招股书,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咖啡每天亏损达600万元,目前瑞幸更多的还是在依靠补贴进行规模拓展,然后补贴到什么时候呢? 瑞幸咖啡创始人兼CEO钱治亚在过去一年里不止在一次公开场合提及“暂时不设盈利预期”。 关于亏损,在2018年12月首次被曝“9个月亏损8.57亿元”的时候,瑞幸也曾对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回应称:“通过补贴迅速占领市场是我们既定战略,亏损符合我们预期。”并表示“下一步仍会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方式对用户进行补贴。” 对此,有观点指出,互联网电商公司普遍遵循亚马逊的飞轮效应,收入不断大幅增长,用户不断增多,规模经济逐步显现,成本越来越低,利润随之而来。乐观来讲,瑞幸也可能遵循这一效应。 挑战星巴克并不容易 瑞幸咖啡一直被认为是星巴克在中国最有力的挑战者。 不过,从收入上看,两者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2018财年星巴克实现营收247亿美元。而瑞幸咖啡在2018年的总营收仅为8.4亿元,即1.25亿美元,仅为星巴克的0.5%。 与此同时,面对瑞幸咖啡的疯狂扩张,星巴克也并非无动于衷,在4月发布财报时,星巴克预计,2019财年将在中国新开近600家门店,截至3月31日,星巴克在中国共有3789家门店,同比增长17%。 对此,瑞幸今年计划在中国新开2500家门店,总门店数超过4500家。目标到2019年末,成为以门店数量计中国最大的咖啡网络,超越对手星巴克。 美股研投网站Investorplace.com认为,扩张速度过快可能是一大风险。一方面,快速扩张得以实现是利用了深度促销策略,如果取消补贴可能会减少销量;相当于每15小时就新开一家店面的速度也可能制造管理难题。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详情]
从成立到上市,星巴克花了 21 年,它的中国挑战者瑞幸只花了 18 个月。 美国东部时间 5 月 17 日,瑞幸咖啡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发行价为 17 美元,位于招股区间顶部,计划募资 1 亿美元,成为今年在纳斯达克 IPO 融资规模最大的亚洲公司,也刷新了拼多多创下的中概股上市纪录,从发布招股书到上市只用了 25 天。 在质疑和争议声中上市的瑞幸也延续了今年美股大部分公司 IPO 取得开门红的表现,开盘报 25 美元,较发行价大涨 47%,市值一度超过 60 亿美元,收盘时其涨幅已腰斩,每股收于 20.38 美元,较发行价上涨 19.88%。 虽然瑞幸屡屡‘碰瓷’星巴克的行为招致不少人反感,但作为一家咖啡连锁企业,被拿来和星巴克相比较总是不可避免的,外媒在报道中亦将瑞幸称为‘星巴克的中国挑战者’,更何况瑞幸从不隐藏要挑战甚至打败星巴克的野心。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个被资本催生的‘早产儿’和星巴克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除了门店规模,瑞幸和星巴克没有一点相似之处 1992 年星巴克上市时只有 125 间门店,市值约 2.5 亿美元。27 年后,其全球门店数量超过 3 万家,入华 20 年才开出 3789 家(截至 2019 年 3 月),而瑞幸仅用了不到 2 年时间,在全国的已有 2370 家门店,CEO 钱治亚定下的目标是今年年底达到 5000 家,若是单纯从门店数量来看,瑞幸很快就将实现对星巴克的超越。 然而,从门店形态来看,两家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星巴克打造出著名的‘第三空间’概念,成功将其门店打造成社交场所,在星巴克工作、社交甚至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瑞幸虽然同样定位于白领群体,其代言人也是在白领中有较高认同度的汤唯和张震,但瑞幸的门店主要目标仍是快速卖出更多咖啡,小体量的快取店占全国门店数的 9 成以上,与星巴克对标的悠享店占比不到 5%,基本上只是作品牌宣传用,官方所谓的‘满足用户线下社交需求’显然不是瑞幸现在想考虑的,和悠享店类似的旗舰店更是只存在于宣传稿中的‘幽灵店’,招股书只字未提。 ▲ 瑞幸的门店以快取店为主 图片来自:TechCrunch 瑞幸始终强调自己的互联网基因,除了大规模的广告和补贴外,还体现在消费者必须通过 app 下单以及门店不收现金两点上,但这谈不上作为咖啡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关键的产品品质方面,尽管瑞幸打出了‘咖啡大师拼配’的卖点,但最终的成品仍是全自动化设备的产物,而根据瑞幸在 2017 年控诉星巴克垄断的《公开信》的说法,他们的供应商与星巴克多有重合,这意味着理论上瑞幸的咖啡与星巴克的咖啡并无太大区别,很难在产品上与后者拉开差距,只能在‘性价比’上做文章。 业界针对瑞幸的大手笔补贴已经算过许多账,比如根据其招股书的数据,2019 年第一季度瑞幸咖啡收入约 3.61 亿,一共卖出 3900 万杯,平均每杯只有 9 元左右,而平均每杯的材料成本为 4.2 元,看起来毛利率不低,但算上推广费等其他成本,瑞幸基本是在赔本赚吆喝。仅今年第一季度亏损就高达 5.51 亿,相当于每卖一杯咖啡亏损 14 元,这还是在补贴力度已减弱的情况下,不融资确实顶不住。 倘若不叠加各种优惠券,瑞幸咖啡 25 元左右的价格实际上并没有比星巴克便宜多少,因此外界对于瑞幸停止补贴后能否继续维持高增长存有疑虑,瑞幸自己公布的财务数据已经证实了外界的担忧并非多余。 最近 5 个季度,瑞幸的获客成本已大幅降低,从 2018 年第一季度的 103.5 元减少至 2019 年第一季度的 16.9 元,但与此同时,其交易客户数量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瑞幸新客成本 ▲ ▲ 瑞幸每季度新增交易客户数量 一家咖啡连锁企业因为不打折就要担心咖啡卖不出去,这本身就是一件很讽刺的事,也从侧面反应了其核心竞争力缺失。即便‘互联网咖啡’是一门好生意,瑞幸又拿什么来阻止后来者复制其模式?或许瑞幸唯一称得上‘壁垒’的就是其惊人的融资能力了。 比起 Uber,瑞幸更像资本游戏 IPO 之前,瑞幸闪电完成三轮共 5.5 亿美元融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今年 4 月 1.5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中引入了贝莱德,该机构在各路报道中变成了‘星巴克第二股东和最大主动投资人’,为瑞幸背书的同时也进一步给外界造成瑞幸与星巴克已处于同一赛道的印象。 ▲ 参与瑞幸 B+ 轮融资的是贝莱德的私募基金. 图片来自:瑞幸招股书 然而,领投瑞幸和持有星巴克股票的贝莱德严格来讲并不是一回事,分别由贝莱德旗下的私募基金和指数基金独立做出决策,并不存在关联,考虑到瑞幸主力团队出自以营销著称的神州优车,造出‘星巴克大股东投资瑞幸’的噱头也很正常,而核心团队没有一人是咖啡行业或饮食行业出身不免让人质疑其过于注重营销而忽略了产品本身。 ▲瑞幸主要股东及其持股比例 图片来自:瑞幸招股书 事实上,瑞幸在资本运作上风生水起与神州也有很大关系。瑞幸董事长、头号股东陆正耀正是神州优车董事长,创始人钱治亚曾任神州租车 COO,就连瑞幸创办初期使用的都是神州优车总部的办公室,其他几位大股东同样与神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黎辉(大钲资本):持股 11.9%,原神州优车副董事长,现神州优车战略委员会主席。 刘二海(君联资本):持股 6.5%,任职联想投资(现君联资本)期间主导了联想对神州租车、神州专车、神州优车等神州系公司的投资。 所以说瑞幸是神州的‘孵化’项目一点不为过,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瑞幸的资本运作如此熟稔,快速扩张、融资最后上市不就是神州优车当年走过的路么? 一周前上市的 Uber 哪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仍因十年来未能盈利而被视为资本催生的怪物和新一轮科技泡沫的体现,对行业没有起到根本性改变的瑞幸成立不到两年就匆忙上市,泡沫意味就更浓了。[详情]
专访刘二海:瑞幸不是星巴克 是多种商业模式的结合 新浪财经 魏天谌 发自纽约 新浪财经讯 当地时间5月17日,史上最快IPO瑞幸咖啡正式在纽约纳斯达克交易所挂牌上市。瑞幸的投资人、愉悦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刘二海在上市现场接受新浪财经独家访问表示,瑞幸和星巴克的商业模式完全不同,瑞幸更像是好几种商业模式的结合,有咖啡店,也有像7-11的便利店,甚至有点像品类比较少但价格极具竞争力的Costco。 以下是部分采访实录: 新浪财经:瑞幸今天正式在美股市场挂牌上市,作为最早的投资人之一,您感受如何? 刘二海:上市是公司长期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时间点,但肯定是个起点。我觉得瑞幸咖啡代表了中国在新基础设施条件下新的商业形态的开创——企业第一次在商业的制造和服务上能够与消费者直接沟通,不透过任何中介,从而进行数据分析,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我们称之为“数据咖啡”。在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物流、中国制造等新基础设施下,中国将有很多产业都将发生剧变,咖啡是其中一个例子。 新浪财经:瑞幸现在想对标的是星巴克,但是与星巴克打造“第三空间”的商业模式有显著不同,您怎么看这一点? 刘二海:瑞幸与星巴克肯定是不一样的,星巴克还是属于传统的商业形态。就像我刚才强调的,现在的基础设施是你有自己的APP可以自提,再与线下店结合,形成了新的商业体系,为传统产业带来了很大变化。中国未来许多以万亿为单位的产业都会迎来机会。 新浪财经:相比于星巴克,瑞幸是不是对标美国的唐恩都乐(Dunkin Donuts)更接近一些? 刘二海:我没有研究过这个,但我们还是很注重产品,Dunkin Donuts的产品成本结构和瑞幸、星巴克的成本结构非常不同。瑞幸的商业模式更像是好几种商业模式的结合,有咖啡店,也有像7-11的便利店,甚至有点像品类比较少但价格极具竞争力的Costco。 新浪财经:为什么星巴克或者其他想打入中国市场的咖啡店不能做到一样的事情呢? 刘二海:这个事情一定有先行者、开拓者,瑞幸咖啡就是这个角色,做得更早、更专业。我也在继续关注其他行业的类似机会。 新浪财经:瑞幸将如何把这个先行优势保持下去? 刘二海:说到底,人们还是需要好咖啡。中国人想购买一杯咖啡的成本比美国人要高很多,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租金以及传统的运作方式导致的。所以一定要通过新的基础设施把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才能提供更具有竞争力的价格,让用户喝到好咖啡,这是我们目前最重要的事。 新浪财经:现阶段瑞幸还是以补贴的方式来吸引客户,这个力度和时间长度会持续多久? 刘二海:就像沃尔玛当年每天选择一件商品打折来吸引客户一样,补贴是非常正常的商业手段。很多人对补贴的看法不正确,认为价格低了不合适,但我觉得本来就应该给消费者提供合适的价格。公司做出的一些促销行为,是非常基础的商业操作。 这次有大量的美国投资人买入了瑞幸股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看到了商业的本质。国内有一些说法,甚至把咖啡和共享单车行业进行对比。但其实像哈罗单车也还在受到大量投资人的追捧,投资人追捧不是因为单车在烧钱,而是大家抓住了商业的本质,认识到烧钱只是手段。而促销的时间和力度如何,那是公司自己的事。 新浪财经:根据我们的调查,大家对瑞幸咖啡口感的评价分化比较厉害,这是不是高速扩张带来的一个问题? 刘二海:你们得到的结论跟我得到的很不一样,我身边的人都很喜欢瑞幸咖啡的口味。全国比较统一的口感正是我们的优点,我们每个地方都用IOT进行管理,而不是靠人工压豆子,人工压豆子流速会太慢。正是因为我们拥有技术手段,我们家的口味才比较统一,依靠人工不可能做到这点。 (瑞幸咖啡纳斯达克上市现场) [详情]
新浪美股讯 中国新零售专业咖啡运营商瑞幸咖啡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代码为LK,IPO首日收盘报20.38美元,较IPO发行价17美元/股上涨19.88%,市值超过48亿美元。这是今年在纳斯达克IPO融资规模最大的亚洲公司,也是全球最快IPO公司。 去年7月份,拼多多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从成立到上市用了3年时间,刷新了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最快速度。再到去年9月份,趣头条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又刷新了拼多多的速度,从成立到上市用了2年多时间。从创立到IPO,瑞幸咖啡只花了17个月时间,这也成为全球最快IPO公司。 从2018年1月1日试营业开始,瑞幸咖啡在资本的加持下一路烧钱补贴,飞速来到上市门口前。这一路走来,瑞幸可谓一直处于舆论场中央,有关它的评论也是毁誉参半。即使面对质疑,瑞幸咖啡依然野心勃勃。 瑞幸今年第一季度末开设了2370家门店,并计划今年再增加2500家。该公司正试图超越星巴克,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店。 去年全年该公司净亏损16.19亿元,今年一季度净亏约5.52亿元,是上季度的四倍多。今年一季度,瑞幸的运营费用超过10亿元,约为去年全年运营费用的41%。按照近两个季度的烧钱速度,瑞幸咖啡当前现金只能支撑10个月。有外媒质疑称,瑞幸此次赴美上市“充满泡沫”。随即网友的留言也引发关注:“有泡沫,才是好咖啡”。 不过瑞幸自身似乎对亏损扩大并不担心。瑞幸咖啡创始人、CEO钱治亚接受媒体连线时谈到了瑞幸未来的发展战略。她表示,亏损符合瑞幸的预期,会持续补贴三年到五年,目前不考虑盈利。 钱治亚表示,此次IPO募集的资金会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门店拓展,以及品牌建设和市场培育上保持持续的大规模投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瑞幸都会坚持对用户进行补贴。她提到,从目前数据来看老用户留存率很高,回头客达到89.6%。 瑞幸的财务状况一直被外界关注,大规模补贴之下,瑞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对于亏损的质疑,她回应称,亏损符合瑞幸的预期,通过补贴快速获取客户是既定战略。瑞幸会持续补贴三年到五年,目前不考虑盈利。她还强调,通过降低门店成本,获客成本,提高产品品质,降低产品到手价格,实际上是一整套系统性的成本结构创新,不是简简单的价格补贴。用户选择瑞幸是从品质、价格到便利性综合考虑的结果。 在IPO仪式上,钱治亚发布了《瑞幸咖啡宣言》。她认为,从咖啡豆到咖啡设备,到工艺大师,瑞幸咖啡都是与全球同步的。中国咖啡和美国咖啡差在自信。“我们中国的消费者正在变得越来越理智,尤其是我们的年轻消费者,他们更有主见,不再盲目崇拜外来品牌。我们和我们的用户都应该更加自信。”她说。[详情]
新浪科技讯 5月18日凌晨消息,瑞幸咖啡17日正式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瑞幸咖啡创始人、CEO钱治亚接受媒体连线时谈到了瑞幸未来的发展战略。她表示,亏损符合瑞幸的预期,会持续补贴三年到五年,目前不考虑盈利。 钱治亚表示,此次IPO募集的资金会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门店拓展,以及品牌建设和市场培育上保持持续的大规模投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瑞幸都会坚持对用户进行补贴。她提到,从目前数据来看老用户留存率很高,回头客达到89.6%。 瑞幸的财务状况一直被外界关注,大规模补贴之下,瑞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对于亏损的之一,她回应称,亏损符合瑞幸的预期,通过补贴快速获取客户是既定战略。瑞幸会持续补贴三年到五年,目前不考虑盈利。她还强调,通过降低门店成本,获客成本,提高产品品质,降低产品到手价格,实际上是一整套系统性的成本结构创新,不是简简单的价格补贴。用户选择瑞幸是从品质、价格到便利性综合考虑的结果。 在IPO仪式上,钱治亚发布了《瑞幸咖啡宣言》。她认为,从咖啡豆到咖啡设备,到工艺大师,瑞幸咖啡都是与全球同步的。中国咖啡和美国咖啡差在自信。“我们中国的消费者正在变得越来越理智,尤其是我们的年轻消费者,他们更有主见,不再盲目崇拜外来品牌。我们和我们的用户都应该更加自信。”她说。(张俊) 以下为瑞幸咖啡IPO Q&A实录: 1,IPO后,加上B+轮1.5亿美元融资,瑞幸咖啡咖啡将获得近8亿美元资金,这些资金将主要用在哪些方面? 答:我们会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门店拓展,以及品牌建设和市场培育上保持持续的大规模投入。从目前数据来看老用户留存率很高,回头客达到89.6%,我们的产品深受用户喜欢。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会坚持对用户进行补贴。 2,怎么看待外界的不理解和质疑,包括一些很负面的评论?您是否认为遭遇了黑公关? 答:正常的不理解和质疑很正常,但大家可以发现,瑞幸咖啡遭受的攻击和责难已经超出了正常质疑的范畴,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这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黑公关,做出了很多毫无底线的操作,目的是试图阻止我们IPO。瑞幸咖啡经得起质疑,我们欢迎正常的商业观察和舆论监督,但决不向黑公关低头。 3,外界认为瑞幸咖啡通过大规模补贴抢占市场,大幅亏损,很难盈利,你们内部有没有一个盈利的时间表? 答:再次重申,亏损符合我们的预期,通过补贴快速获取客户是我们的既定战略。我们会持续补贴,坚持三年到五年!通过降低门店成本,获客成本,提高我们的产品品质,降低产品到手价格,实际上是一整套系统性的成本结构创新,不是简简单的价格补贴。用户选择我们是从品质、价格到便利性综合考虑的结果。可以明确的说,我们会坚持快速的扩张,目前不考虑盈利。 4,目前,国内咖啡市场的竞争,除了传统咖啡厂商加大投入,又有不少新的玩家入局,您怎么看?瑞幸咖啡未来会采用怎样的策略? 答:国内咖啡赛道现在的竞争壁垒已经很高,包括资金、团队、技术、供应链等,高品质、高性价比、高便利性就是瑞幸的核心壁垒。我们欢迎多一些竞品,给用户更多选择,共同推进中国咖啡行业的发展。我们不管别人怎么做,坚持做好我们自己,坚持市场培育、坚持技术创新、坚守产品品质,保持高速扩张战略,持续为用户提供高品质、高性价比和高便利性的产品。 5,为什么请三位WBC冠军来IPO敲钟? 答:就是想告诉大家快速发展不代表就会牺牲品质,相反,我们一直坚持品质至上,产品是我们商业模式的基石,只有在做好产品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谈商业模式的创新。大家看到的是我们在门店、品牌方面的投入,其实我们在品质方面投入是最多的。在咖啡豆方面,瑞幸咖啡全部门店在用咖啡豆就是我们这三位WBC大师拼配,去年在意大利米兰IIAC国际咖啡品鉴大赛拿到金奖的咖啡豆。 但即便是这样的咖啡豆,也不能一开始就取悦每个消费者。但我们相信,中国咖啡市场的口感培养可能还需要时间,好咖啡的味道,喝久了你才会知道。我们也坚持用最好的设备、最好的原材料,为用户提供一杯“喝得起、喝得到”的好咖啡。 6,刚刚您发布了《瑞幸咖啡宣言》,这六句话,您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答:中国咖啡和美国咖啡差在哪里?差在自信。从咖啡豆到咖啡设备,到工艺大师,瑞幸咖啡都是与全球同步的。可能很多人觉得中国做不出美国咖啡那样的品质和品牌,我们认为完全没问题!如果要说差距在哪,可能就差在一些人的不自信。我们中国的消费者正在变得越来越理智,尤其是我们的年轻消费者,他们更有主见,不再盲目崇拜外来品牌,正像luckin coffee的品牌宣言所讲的一样,“我自有道理,所以年轻”。我们和我们的用户都应该更加自信。 [详情]
原标题:瑞幸咖啡成功赴美上市,盘初大涨逾50%!老板钱治亚成中国“咖啡女王”! 来源:独角兽早知道 瑞幸咖啡(LK)今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为17.00美元,瑞幸咖啡发行3300万份ADS,加上承销商行使超额配售权后,共募集资金6.45亿美元 截止发稿时,瑞幸咖啡大涨超50%,报25.51美元,市值超过59亿美元。 中国新零售咖啡连锁品牌瑞幸咖啡(Nasdaq:LK)今日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上市。 瑞幸咖啡发行3300万份ADS,每份定价17美元,加上承销商行使超额配售权后,共募集资金6.45亿美元。 瑞幸咖啡市值42亿美元,成今年在纳斯达克IPO融资规模最大亚洲公司。 来自意大利、日本和中国的三位WBC冠军一起敲响象征公司登陆纳斯达克的开市钟,他们三位也是瑞幸咖啡的首席咖啡工艺大师,共同向外界传达了公司坚持产品品质至上的理念。 瑞幸咖啡创始人、CEO钱治亚 钱治亚在上市致辞时表示,“IPO是公司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瑞幸咖啡今后会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门店拓展,以及品牌建设和市场培育方面进行持续的大规模投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坚持高速扩张战略,坚守品质,推进咖啡消费平权。” 钱治亚还在敲钟现场发布《瑞幸咖啡宣言》,瑞幸咖啡宣言称:好的咖啡,其实并不贵,瑞幸咖啡坚持做让每个人都喝得起喝得到的好咖啡,更注重产品的品质;从采用2018意大利米兰IIAC金奖豆到全球顶级咖啡设备再到工艺大师,瑞幸咖啡都与全球同步;在瑞幸咖啡89.6%都是回头客。 作为国内成长最快的咖啡连锁品牌,瑞幸咖啡从成立到IPO不到两年,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钱治亚由此也成为中国咖啡女王。 瑞幸咖啡最大机构投资人、大钲资本董事长表示,“钱治亚带领的团队,是我们合作过的创始团队里应该说战略规划能力最强,落地执行能力超强,对商业洞察或者说对消费者的理解洞悉能力非常强的一支团队。” 黎辉说,不管欧美还是中国,尤其中国现在创业环境这么活跃,好的概念、好的商业模式并不缺乏,但缺的是有能力的执行团队。“从这个角度来讲瑞幸的创始团队是一流的,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是一流的。” 18个月时间开了2370家门店 瑞幸咖啡总部位于厦门,于2018年1月试运营,2017年11月,作为神州优车高管的钱治亚卸任公司董事和COO,离职创业,并成立了瑞幸咖啡。 瑞幸咖啡通过与雪莱、弗兰卡、法布芮、恒天然等顶级咖啡配套供应商深度合作,从产品原料、咖啡设备、制作工艺等各环节确保产品品质。 仅仅18个月时间,瑞幸咖啡的门店网络就从北京的单家测试门店,一路飞速发展,至2019年3月底已在全国28座城市铺设了2370家门店,并且累积了超过1680万交易客户。2018年12月底,销售了9000万杯咖啡。 而且相比外界认知的外卖咖啡形象,从数据看,瑞幸咖啡主要是快取店,截止到2019年3月31日,快取店数量达到2193家,占比91.3%。 快取店特点为座位数量较少且通常位于对咖啡需求量大的地区,比如办公楼、商业区和大学校园。这些特点使得瑞幸咖啡在贴近目标客户的同时,能够以较低的租金和装修成本迅速扩张。 瑞幸咖啡的打法也非常老练,瑞幸团队复制了神州租车和神州专车的模式,在分众投放了大量楼宇广告,在城市主流人群中实现集中引爆。 瑞幸咖啡通过签下汤唯和张震两大当红明星,在2018年春节前后怒砸分众电梯媒体、分众影院广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消费者视野。 汤唯代言瑞幸咖啡广告通过分众电梯媒体轰炸城市主流人群 瑞幸咖啡的这种饱和攻击做法,形成了消费者心智固化,一下子树立起来了咖啡品牌,还切断了竞争对手重制瑞幸模式,走向用户心智的通路。 瑞幸咖啡认为,中国咖啡市场的渗透率仍非常低,质量不稳定、价格昂贵和购买不便的行业痛点阻碍了中国现磨咖啡市场的发展。 而瑞幸咖啡的模式精准解决了这些痛点,并已经开始成功推动中国大众市场的咖啡消费浪潮。 钱治亚与咖啡大师在纳斯达克 瑞幸咖啡回头客达到89.6%,且随着规模经济逐渐显现,瑞幸咖啡的获客成本在下降。截至2019年3月31日,瑞幸咖啡获取新客成本从103.5元降低到16.9元。促销费用从15.8元降到了6.9元,平均每月交易客户数从2018年第四季度的430万人次提升到440万人次。 亏损符合预期,会持续补贴 随着规模的扩大,瑞幸咖啡的收入在快速增长, 瑞幸咖啡2019年第一季度营收为4.7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0%。亏损是瑞幸咖啡被质疑得最多的地方,2019年第一季度的成本与费用达10亿元,同比增长了628%。 这导致瑞幸咖啡在2019年第一季度亏损5.518亿元(约8221.8万美元),较上年同期扩大了317%,但较上一季度缩减了18%。瑞幸咖啡在2018年的营收为8.4亿元(约1.25亿美元),亏损为16亿元(约2.41亿美元)。 瑞幸咖啡CEO钱治亚在连线中表示,“亏损符合我们的预期,通过补贴快速获取客户是我们的既定战略。我们会持续补贴,坚持三年到五年!” 通过降低门店成本,获客成本,提高瑞幸的产品品质,降低产品到手价格,实际上是一整套系统性的成本结构创新,不是简简单的价格补贴。 钱治亚称,用户选择我们是从品质、价格到便利性综合考虑的结果。可以明确的说,瑞幸会坚持快速的扩张,目前不考虑盈利。 瑞幸咖啡的目标是,在2019年末以门店数量计算,成为中国第一大咖啡连锁品牌。 贝莱德是星巴克主要投资人,是星巴克早期排名前三的股东。 黎辉表示,今天的IPO是瑞幸咖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大钲资本作为公司的重要股东很高兴见证了这个重要时刻。 瑞幸咖啡是大钲资本一期美元基金的第一个投资项目,也是大钲资本的第一家被投企业上市。 “瑞幸咖啡管理团队和员工们在过去20个月中创造了耀眼的成绩,我们很荣幸能从公司成立的早期就与他们并肩战斗,未来将一如既往的支持公司发展,和团队一起迎接更大的成功。” 黎辉说,瑞幸咖啡是国内新零售咖啡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商业模式是以强大的底层技术为驱动力,通过线上App和线下门店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瑞幸的创新服务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彻底改变和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构成,也为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带来了高质量、高性价比和高便利性的咖啡和产品服务。 经过过去一年多的快速扩张,瑞幸咖啡已经建立了较高的行业壁垒和客户粘性。我们对瑞幸咖啡的未来发展长期看好。 右侧为愉悦资本合伙人刘二海 瑞幸咖啡42亿美元的市值也在创造纪录。Renaissance Capital负责人Kathleen Smith指出,“自1999-2000年互联网泡沫以来,还没有一家公司在成立不到两年就取得30亿美元的公开估值。” 公司估值经历快速膨胀。自2017年6月成立以来,公司一共进行三轮融资,总共融资5.5亿美元。其中大钲资本、愉悦资本是前两轮的主要投资方,贝莱德是最后一轮的主要投资方。参考2018年11月最后一轮融资数据,当时瑞幸咖啡获投后的估值仅为29亿美元,这意味公司估值在短短的10个月时间内估值了增长300%。 但公司估值与其主要竞争者星巴克相比依然有巨大的差距:瑞幸IPO价格范围令该公司的估值在其2021年预期盈利的9至10.2倍。这不到星巴克估值的一半,后者市盈率以同一年预估利润计算达到了22.5倍;瑞幸估值也不及Dunkin’ Brands Group,后者市盈率在21.3倍;而海峡对岸的85°C面包和咖啡连锁店的母公司美食-KY在台北的市盈率为13.7倍。 招股书显示,神州租车创始人陆正耀持有瑞幸咖啡30.53%,为第一大股东;瑞幸咖啡CEO钱治亚持股份额为19.68%,其他为机构投资者。 彭博社曾在上周末发表了一篇观点文章称,从4月发布的286页IPO招股书中,无法确定瑞幸咖啡属于科技初创公司还是像星巴克一样传统的餐饮企业。招股书内的“咖啡”字样出现了278次,同时“App”及其功能的字样出现了51次,“科技”和“网络”字样各出现了79次。瑞幸咖啡看上去更像是一家科技公司,而不是食品与饮料企业。[详情]
延续着“小蓝杯”的扩张速度,瑞幸咖啡迅速完成了登陆资本市场的计划。 北京时间17日晚,“小蓝杯”瑞幸咖啡宣布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融资规模达6.95亿美元,其也成为今年在纳斯达克IPO规模最大的亚洲公司。 瑞幸咖啡共发行3300份ADS,每份定价为17美元。瑞幸咖啡创始人钱治亚上市前发布了《瑞幸咖啡宣言》,并表示:“IPO是公司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瑞幸咖啡今后会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门店拓展,以及品牌建设和市场培育方面进行持续的大规模投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坚持高速扩张战略,坚守品质,推进咖啡消费平权。” 在拿到6.95亿美元融资后,瑞幸咖啡将得到更多资金支持,2018年7月、12月和2019年4月,瑞幸咖啡已接连收获3笔5.5亿美元融资。 从2018年1月1日试运行,到目前为止2370家门店,以及2019年5月份正式上市,瑞幸咖啡刷新中国企业近期赴美上市的最快速度,此前趣头条从创立到登陆纳斯达克花费了2年多时间,而瑞幸不过17个月。 从创始团队到整体打法,瑞幸咖啡都是一家互联网基因浓厚的创业公司,但并不影响瑞幸咖啡在国内市场攻城略地。 瑞幸咖啡创始人兼CEO钱治亚认为,目前国内咖啡消费市场存在两大痛点:价格高、购买不便,而在市场切入上,瑞幸咖啡也正是瞄准这两点。 凭借着买1送1、买5送5高补贴、价格低廉的配送和网购模式,到5月份正式营业就已经覆盖了13个城市的525家门店,几乎横扫一线城市写字楼市场。截至2018年12月31日,瑞幸在全国22个大城市落地门店2073家,累计用户1254万,全年共销售杯量8968万,这一数据步步紧逼排名第一的星巴克,同时把COSTA等其他对手甩在身后。 根据招股书公布的数据,2019年3月31日,瑞幸咖啡已经在28个城市拥有2370家门店,其中包括2163家快取店,门店主要集中在北上广和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而按照计划,2019年瑞幸咖啡有意将门店总数提升至4500家,形成中国最大的咖啡网络,并进一步向中国新的地区和城市扩张。 瑞幸的高速增长背后是大规模不计成本的投入,瑞幸在2018年的净收入为8.4亿元人民币,净亏损16.2亿元人民币;截至2019年3月31日净收入为4.8亿元人民币,净亏损5.5亿元人民币,虽然2019年的收入和亏损情况明显改善,但依然还是遭到市场诸多质疑。 对此,瑞幸咖啡CMO杨飞此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瑞幸咖啡的商业模式是中国首创,新零售只是利用互联网的方式,提高传统零售的效率。而咖啡的成本都算的出来,现阶段瑞幸只是追求规模和速度,所以牺牲掉一部分利润。目前本身就是利用补贴要量要速度的时候,同时打破消费者此前对咖啡的认知。 对于外界对瑞幸烧钱的质疑,杨飞表示瑞幸的核心竞争力不只是价格,而是一套系统性的成本结构创新,通过高品质、高性价比和高便利性的产品,降低门店和获客成本,提升产品品质同时降低到手价格,用户选择瑞幸也是出于一种综合考虑。 业内看来,瑞幸想达到的最终目的,未必是要和星巴克拼个你死我活,而是要打破星巴克等品牌创造的轻奢概念,倒逼连锁咖啡进入瑞幸设置的商业逻辑中,而瑞幸较低成本但密集的门店投资,和“外卖+自提”带来的高坪效将成为其优势所在。 公开数据显示,瑞幸在2019年一季度明显有所变化。比如获客成本上可以看到,2018年第一季度人均获客成本为103元,2019年一季度人均获客成本为16.9元,同比下降509%。促销费用从15.8元降至6.9元,平均月交易客户从2018年第四季度的430万人次,提升至440万人次,同比上升2.3%。 而随着瑞幸咖啡在一线城市核心区域500米之内已经实现了100%的覆盖,因此自提率大幅上升至61%,而同时和美团的合作,也会进一步减少瑞幸咖啡在配送上的成本。 同时在门店布局逐步完善之后,瑞幸开始在原有的咖啡产品之上,增加了多种饮品和轻食产品等延伸产品,通过丰富产品结构提升收入和用户粘性。 从财务数据上也可以看出,2019年一季度,瑞幸的其他产品业务部分收入为8400万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从10.8%提升至17.6%,主要就是由于新发售产品的带动。 据透露,通过补贴快速获取客户是瑞幸的既定策略,希望用适度补贴,获取这一年市场的规模和速度。未来3-5年,瑞幸咖啡还将保持适度补贴,但形式会更多样。 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瑞幸咖啡的补贴是建筑在产品基础上,市场永远不缺少便宜货,但不是所有的商品打折就一定卖的好,中国的咖啡市场成长速度远超想象,上市后,随着瑞幸咖啡的品牌、市场地位和门店布局逐步完成,规模化将给瑞幸咖啡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易观分析师陈宇也表示,中国咖啡市场庞大,中国咖啡消费量年增长幅为15%-20%,而全球增速为2%,瑞幸咖啡有生长的沃土。目前来看,瑞幸咖啡亏损的现实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这是瑞幸营销策略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融资能力决定了瑞幸咖啡能否成功实现最终盈利。 [详情]
新浪科技 李楠 2018年1月,咖啡市场迎来一位搅局者“瑞幸咖啡”。基于新时代新潮流,其品牌主张提到,以新零售模式改变咖啡消费体验。2019年5月17日,与最初运营相隔不足一年半,瑞幸咖啡登录纳斯达克,刷新全球最快IPO纪录。开盘价较发行价上涨47%,瑞幸市值直接逼近60亿美元。 作为瑞幸的投资人,愉悦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刘二海将它称为“数据咖啡”,并称它是建立在“新基础设施“上的产物。正是因为新基础设施的成熟,高品质与相对低廉的价格才能结合到一起。 咖啡并非新鲜事物,但“数据咖啡”的概念或许只能在大数据潮流兴起的时代才会出现。太早,数据的重要性不会得到充分重视。再晚一些时候,数据的利用无所不在,可以和任何事物绑定。照刘二海从事投资的分析,瑞幸咖啡是新基础设施变化引发的事物。 从事投资多年,刘二海手上有智联招聘、人人网、神州租车、摩拜单车、蔚来汽车等诸多项目,谈到投资思考时,新基础设施一次常常被他提及。新基础设施有机会,有新速度,而瑞幸的成功,也是这种新基础设施孵化的果实之一。 创业维艰,瑞幸迎来愉悦时刻。对刘二海来说,应当也是如此。稍早时候,刘二海接受新浪科技采访,谈及对他关于投资与瑞幸的思考。 “不赚快钱” 在外界看来,瑞幸咖啡一路扩张,飞奔上市,与近几年见到的创业公司上市周期并不一样。刘二海坦言:“我们都知道科技摧枯拉朽的力量,我也了解瑞幸这个团队的实力,但即便如此,我们当初投资的时候也没想到瑞幸可以这么快速上市”。 那么,瑞幸现在上市是不是太早?刘二海认为,“从估值的角度已经挺不早了”。 刘二海以星巴克做对比。作为跨国连锁咖啡店巨头,星巴克拥有近五十年历史。在中国内地,星巴克于1999年1月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开设第一家门店,之后陆续开店3600家,覆盖超过150个城市,拥有星巴克伙伴近50000名。在资本市场,星巴克目前市值金接近千亿美元,然而当初上市之时,它的估值仅2.7亿美元。 对照之下,瑞幸咖啡虽然诞生不过一年半,但是依据17美元/股的发行价,其市值将超过40亿美元,而开盘价比发行价上涨47%,瑞幸市值逼近60亿美元。所谓快与慢,早与晚,有相对与绝对的差别。在刘二海看来,瑞幸之快,绝对时间上自然是快,但相对来说并不是。 在刘二海看来,衡量快慢的指标并非是时间。他表示,做完今年4月18日BlackRock那一轮1.5亿美元的B+轮融资,瑞幸的估值是29亿美元,这个估值水准是一个很合适去上市的体量了。IPO是把公司拿到公开市场上,如果公开市场接模型、相信未来发展,那就能发得出去。二级市场分析师在做投资决策前会去做很多调研,跟公司沟通数字,这是最关键的。“你拿不出来数据,人家也不会搭理你的。他不会因为你营销广告做得好,或者你是谁谁谁就特别热情,那不可能”,他认为,在这个市场里只有数据、价值这些客观的、中性的指标,没有所谓的“快”和“慢”。” 类似的情况,其他领域也有体现。比如摩拜单车与滴滴。摩拜单车在2017年的每天骑行次数已经达到2000万次,滴滴日单量达到2000万也是在2017年,但摩拜成立于2015年,滴滴的历史则起源于2012年。其中差别,有单车与网约车两种需求本身的差别,在刘二海看来,也有大环境下新基础设施发生变化的差别。 另一方面,刘二海提到要看“企业增长的速度”,“人们以为科技创新是一个创新,我认为管理的创新和思维模式的创新更是重要的创新。” 与星巴克传统的开店模式不同,瑞幸是从线上向线下扩张。通过线上渠道集客,快速起量,然后借助数据挖掘分析,在合适地点快速开店。同时瑞幸咖啡的价格相对星巴克要低,也对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截至2018年年底,瑞幸咖啡的门店达2073家,瑞幸咖啡创始人、CEO钱治亚在年初提到,2019年瑞幸咖啡将在全国新开设2500家门店,门店总数将达4500多家。 刘二海认为,瑞幸是移动互联时代的新物种。“什么叫物种?必须是里头的基因不一样。什么叫基因?我理解企业的基因就是它创造价值的价值链不一样”。在他看来,都是买点原材料,给用户做一杯咖啡喝,但是传统方式是门店获客、门店服务,瑞幸是网络获客,部分门店服务,大量自提少量配送,所以它价值的环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重要是这一条。 据刘二海介绍,瑞幸总部的技术团队有800人。商业分析、数据等有自己的体系。以后各种各样数据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分析会越来越多,而拥有数据在他看来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 新基础设施机遇 刘二海认为, “新基础设施”的成熟将为中国孕育出一批投资和创业的机会。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物流、云计算、中国制造,这些成了中国的新基础设施。 “我们都把它称之为基础设施,它是要做另一件事情的基础,包括咱们这个途虎养车、瑞幸咖啡等等这些事情。” 刘二海还曾撰文指出,“事实上,我们在分析创业公司可以抓住的、改造产业的机会时,着重提到了基础设施。” “对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为现代服务提供了保障。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是现代服务业中基本的要素。快递的迅速发展,使得电子商务迅速普及。无处不在的手机支付,让众多服务成为可能。后台大数据的计算和处理能力,让共享单车的运营更高效。” “我们其实看咖啡这个品类很久了,直到2018年,瑞幸咖啡创立才彻底引爆了这个市场,就是因为在这个时点上,中国的这些新基础设施成熟了。“刘二海强调,瑞幸咖啡是商业史上客户关系的革命,开启了商业世界中所有客户与商家直接沟通的时代。 基础设施发生变化后,演化出新的机会,也给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变化。移动互联网浪潮催生巨头的速度比PC互联网更为迅速,而在当下,如已经处在风口的小程序,和即将到来的5G技术落地普及,必然给行业发展带来新的特点。刘二海阐述瑞幸咖啡的视角,也可以也给用在近年兴起的其他产品之上。 也可以说,因为有新的网络社交基础设施,才有了拼多多这样社交电商的兴起。很多人第一次使用拼多多,都是由微信群收到家长朋友发来的砍价链接开始。 刘二海认为,中国正处在从一个老经济转换成新经济的过程,而新基础设施是新经济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更加准确地表述了转型过程。新基础设施与技术有关,但技术并不是其全部。基础设施的重构,会带来产业的剧变,而基于新基础设施的众多行业都将出现大量投资机会。 “中国是全球新基础设施发展最成熟的国家,我们认为基于新基础设施的中国机会才刚刚开始。” 刘二海的“愉悦” 瑞幸上市了,下一个瑞幸或许也会很快诞生。 关于投资,愉悦资本总结了 “面向根据地”的打法。此前,愉悦资本通过投资易车、神州租车、神州专车、蔚来汽车与小猪、蛋壳公寓、梦想家等在汽车/出行、居住/空间方面建立了根据地。通过投资瑞幸咖啡、天使之橙等,愉悦开始建立新的根据地。 面向根据地的打法需要三个条件,其中之一,是在行业里先投资出一两家数一数二的项目。关于如何寻找具备潜力的优质项目,刘二海笑言,这是一个尝试、总结、再尝试、再总结的过程。关于对投资行业的认识,刘二海提到了“熬”。 做投资,“既要有准备,也要有运气”。刘二海认为,要成为基本合格的投资人,至少需要十年时间。这与他设定的目标有关。刘二海谈到自己的投资标准,概括起来是:十年完成五个早期投资项目,均达到1亿美元左右的退出回报。“这是我的硬标准,如此可被尊重为像样的投资人。” 在官网简介中,愉悦资本提到:“创业维艰,愉悦相伴”。 愉悦资本始终与创业者站在一起,分享创业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早先创立愉悦资本的时候,刘二海认为VC是个“小行业、苦行业”。不过四五年时间过去,愉悦资本诸多项目发展迅猛,愉悦资本自身也收获 “愉悦”。 刘二海谈到了他对愉悦的定义:“经过艰苦努力,达到成功后的平静” 。上市钟声敲响之时,他应该已经收获新的愉悦感受,而此后,又是新的艰苦历程。不过咖啡提神,下一段路程,或许会更为兴奋。 [详情]
瑞幸咖啡正在不断刷新纪录。在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招股文件仅仅三周后,瑞幸咖啡即正式登陆纳斯达克。 5月17日晚间,瑞幸咖啡方面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证实,其当天已在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成功上市,发行3300万份ADS,每份定价17美元,承销商行使超额配售权后,加上同步私募配售5000万美元,共募集资金6.95亿美元,市值达42.5亿美元,成为今年在纳斯达克IPO融资规模最大的亚洲公司。 据称,来自意大利、日本和中国的三位WBC冠军一起敲响了象征公司登陆纳斯达克的开市钟,他们三位也是瑞幸咖啡的首席咖啡工艺大师,共同向外界传达了公司坚持产品品质至上的理念。 作为国内成长最快的咖啡连锁品牌,瑞幸咖啡从公司成立到IPO不到两年,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瑞幸咖啡创始人、CEO钱治亚表示,“IPO是公司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瑞幸咖啡今后会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门店拓展,以及品牌建设和市场培育方面进行持续的大规模投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坚持高速扩张战略,坚守品质,推进咖啡消费平权。” 纳斯达克亚太区董事长Bob McCooey表示,“瑞幸咖啡的业务核心注入了移动互联网技术,其新零售模式能够打破传统咖啡店的现状,作为今年IPO募资规模最大的亚洲公司,瑞幸咖啡建立在差异化战略和强劲增长之上,我们很高兴看到其加入纳斯达克家族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行列。” 记者注意到,在IPO敲钟现场,钱治亚还发布了《瑞幸咖啡宣言》。他称,截止到2019年3月31日,18个月以来,瑞幸咖啡在中国28个城市拓展了2370家门店,积累了1680多万用户。钱治亚还指出,高价和购买的不便利性等因素,曾经阻碍了咖啡在中国的普及,人均每年咖啡消费量不到7杯。但是,因为瑞幸的加入,中国正成为全球咖啡消费增长最快的市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咖啡,喜欢瑞幸。现在,瑞幸89.6%的客户都是回头客。 根据瑞幸咖啡此前公布的信息,2019年,其将新建2500家门店,届时总门店数超过4500家,继续朝着“中国市场上最大的连锁咖啡品牌”这个目标大跨步迈进。 CIC灼识咨询执行董事朱悦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上市作为直接的融资渠道,有利于瑞幸咖啡深化其制定的发展战略,并在海外投资者中进一步增强品牌辨识度,可认为是其发展的必经之路。 朱悦一并认为,目前中国连锁咖啡领域的竞争日渐激烈,各类咖啡品牌纷纷扩大业务范围抢夺市场份额。对于瑞幸咖啡而言,其优势在于已在一二线城市核心区域建立了密集的店铺、品牌,已具有一定的辨识度以及价格相对实惠。但瑞幸目前还面临着咖啡口味低于星巴克等传统咖啡店,价格却高于便利店和快餐连锁的局面。因此,如何降低用户对于价格的敏感度,刺激消费者主动购买将是瑞幸咖啡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际金融报记者 王敏杰)[详情]
上市首日开盘涨近50%,瑞幸咖啡是家什么样的公司? 5月17日,瑞幸咖啡赴美上市首日开盘25美元,涨幅近50%,IPO定价为17美元/ADS,IPO规模增至3300万股。 4月23日,瑞幸咖啡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首次公开招股申请文件,证券代码“LK”,瑞士信贷、摩根士丹利将成为其承销商。招股书显示,2018年瑞幸咖啡的净收入为8.4亿元人民币,净亏损16.2亿元人民币;2019年截至3月31日净收入为4.8亿元人民币,净亏损5.5亿元人民币。 据瑞幸咖啡管理层披露运营数据显示,2018年,瑞幸咖啡总计卖出8968万杯饮品,消费客户数量为1254万;在全国22个城市拥有2073家门店。 瑞幸咖啡是由原神州优车集团COO钱治亚创建的,2018年1月开始试运营。2018年7月、12月和2019年4月,瑞幸咖啡获得三轮共计5.5亿美元融资,投资方主要包括BlackRock、愉悦资本、大钲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中金公司、君联资本等,最近一轮投后估值29亿美元。 今年1月,瑞幸咖啡创始人钱治亚称,公司2019年的扩张任务是年内新建2500家门店,年底门店总数超过4500家,届时瑞幸的门店规模极有可能超过星巴克,同时瑞幸的补贴政策还会坚持3至5年不会变。 对于,瑞幸咖啡快速上市,恒天中岩投资管理合伙人高文龙表示,一个原因是能够支持未来发展速度的账面现金,应该支持不到3到4个月的时间。瑞幸这一两年的发展,应该说是以巨亏换来的。[详情]
成立仅一年多瑞幸咖啡在纳斯达克上市,高速扩张仍将继续 新京报讯(记者 王子扬)5月17日晚间,正式营业刚刚一年的瑞幸咖啡在美国纽约纳斯达克市场敲钟上市,创造了中国咖啡品牌自创立到美股上市的最快纪录,共募集资金6.95亿美元,市值达42.5亿美元,成为今年在纳斯达克IPO融资规模最大的亚洲公司。 上市活动中,瑞幸咖啡创始人、CEO钱治亚表示,瑞幸咖啡今后会进行持续的大规模投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坚持高速扩张战略,“推进咖啡消费平权”。 2018年,瑞幸咖啡入局,掀起了国内咖啡市场的争夺战。凭借高补贴的销售模式,瑞幸咖啡进入到一座又一座城市。对于瑞幸咖啡,业内人士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其打破了星巴克的统治局面,使市场进入新的局面;有人认为这种烧钱模式不能长久,不利于企业发展。 而瑞幸上市之后的路如何走,更受业界关注。 赴美上市募资 此次赴美上市,瑞幸咖啡发行3300万份ADS,每份定价17美元,承销商行使超额配售权后,加上同步私募配售5000万美元,共募集资金6.95亿美元,市值达42.5亿美元,成为今年在纳斯达克IPO融资规模最大的亚洲公司。 自创立到上市,瑞幸只用了一年半时间,速度令许多业界人士震撼。美国时间4月2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布了瑞幸咖啡提交的招股书。瑞幸咖啡申请在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上市,股票交易代码为“LK”,当时计划融资1亿美元。 当地时间5月6日,瑞幸咖啡提交了更新后的招股书,将其IPO定价区间设定在每股15-17美元之间,拟最高筹资5.865亿美元。瑞幸咖啡计划发行3000万股美国存托凭证(ADS),相当于2.4亿股A类普通股。 招股书显示,瑞幸在2018年的净收入为8.4亿元人民币,净亏损16.2亿元人民币;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咖啡净收入为4.8亿元人民币,净亏损5.5亿元人民币。值得注意的是,在试运营之前的2017年,瑞幸咖啡净亏损5637万元,也就是说,成立一年多的瑞幸,累计亏损金额已超过22亿元。 即便如此,瑞幸咖啡仍可以说是资本的宠儿。截至目前,瑞幸已完成3轮累计5.5亿美元融资。2018年7月,瑞幸咖啡宣布获得2亿美元A轮融资;2018年12月,完成2亿美元B轮融资;最新一轮融资则发生在今年4月18日,瑞幸咖啡宣布在B轮融资的基础上完成1.5亿美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29亿美元。 对于巨额亏损,瑞幸咖啡表现得不以为然。在2019年1月3日的战略沟通会上,瑞幸咖啡联合创始人、CMO杨飞回应称,“用适度的补贴获取这一年的市场规模和速度是非常值得的。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会持续补贴,3到5年内长期坚持。”对于盈利时间表,他表示,“现在不考虑这个问题,3-5年之后再说吧。” 持续扩张,速度明显放缓 2017年10月底,瑞幸咖啡白色鹿头、蓝色背景的logo实验性的门店在北京银河soho营业。此后,瑞幸咖啡迅速攻城略地,动作频频,凭借快速开店、大幅价格补贴、张震与汤唯代言等高调宣传推广活动,瑞幸咖啡开始出现在各大城市的核心区域,并成为星巴克在中国的最大“隐患”。 2018年5月8日,瑞幸咖啡宣布正式营业。根据试营业期间的数据显示,瑞幸咖啡累计完成订单约300万单、销售咖啡约500万杯,服务用户超过130万。而到2018年底,瑞幸咖啡销售咖啡8968万杯,消费用户共计1254万人。2019年1月,瑞幸咖啡创始人钱治亚宣布了一个“大胆”目标,到2019年底门店数量达到4500家,超越星巴克成为中国市场排名第一的连锁咖啡品牌。 招股书披露,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末,瑞幸咖啡门店数量为2370家,若要完成2019年年底4500家门店的计划,自4月起,瑞幸咖啡平均每月开店数量要超过236家,若按每月30天计算,瑞幸的开店速度要达到近8家/天。 然而,瑞幸咖啡的开店速度已在明显放缓。根据招股书数据计算,2018年第一、二、三、四季度,瑞幸咖啡净增门店数量分别为281家、334家、565家、 884家,而到了2019年第一季度,其净增门店数量仅为297家。 背后的大股东 瑞幸咖啡发展最离不开的那个人,是神州优车集团董事长陆正耀。2005年左右,29岁的钱治亚进入陆正耀公司,2017年从神州租车COO职位离职时,钱治亚已经成为神州系为数不多的女高管,也被看做是陆正耀的得意门生。 钱治亚从神州系出来后,创立了瑞幸咖啡,而陆正耀也成为瑞幸咖啡董事长。根据公开报道,钱治亚在2018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出来独立创业,陆总(陆正耀)不但投资我们,还借钱给我,我不擅长资本,陆总做董事长可以在战略和资本上帮我们把把关,公司现在跑得非常快,这样我可以更专注于业务和运营。” 最终,陆正耀为瑞幸咖啡做的工作,体现在了资本层面。股权结构来看,神州系仍占主导。其中,陆正耀持股30.53%为最大股东,创始人钱治亚占19.68%,黎辉代表大钲资本、刘二海代表愉悦资本分别持有11.9%和6.75%的股份。可以说,陆正耀是瑞幸咖啡最大的天使投资人。 有钱还是没钱? 对于瑞幸咖啡来说,有钱还是没钱,这是个问题。 瑞幸咖啡采取“首杯免费,买二赠一、买五赠五”、“轻食五折”、“百万大咖抽奖返现金”等“用大规模补贴换取市场”的方式一直受到质疑,瑞幸咖啡到底有多少钱来烧?根据公开报道,在2018年6月、11月和今年4月,瑞幸咖啡共融资5.5亿美元。钱治亚也颇为自信地在公开场合说出“并不缺钱,将持续补贴”的话。 然而,财务层面的数据,却揭开了瑞幸咖啡的家底。招股书显示,截至2019年3月31日,瑞幸咖啡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1.59亿元,同时有短期债务8.48亿元,而在2018年年底,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短期债务的数据分别为16.31亿元、7.81亿元。此外,瑞幸咖啡长期债务为2.32亿元。 另外,截至2018年年底,瑞幸咖啡用于经营活动的净支出现金为13.11亿元。2018年一季度,这一数据为1.24亿元,而2019年一季度,这一数字猛增至6.28亿元。业内人士称,现金流支出压力越大,瑞幸承担的风险也就越高。 此外,今年4月初,瑞幸咖啡新增一条动产抵押信息,将其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多家门店的咖啡机、奶箱等做抵押,涉及金额4500万元。外界认为,这是瑞幸咖啡资金吃紧的表现,但瑞幸方面当时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这是一笔常规的设备融资租赁,符合公司轻资产运营的思路。 业界的褒贬不一 瑞幸咖啡依靠资本走到今天,其营业模式被诟病:大量补贴投入到市场,拉拢了消费者,也给出了巨亏的业绩。钱治亚曾对媒体称,烧出去的每一分钱都能换来用户,这些钱用在了供应链配套、信息系统建设、门店拓展、固定资产投入等各方面。“这些都是在做现金的消耗,但并不代表着全部的亏损。”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一味依赖于补贴,依赖于资本,依靠快速的、浮于表面的繁荣和光环,成功是难以为继的。企业的发展还是要专注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向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改善消费体验、改进创新模式,才是企业成功需要努力的方向。 瑞幸咖啡董事刘二海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瑞幸的补贴对比过去的团购是单车也是一样,谈不上烧钱。塑造品牌,两千家门店,最好的咖啡机,还要招员工要培训,都肯定要花钱,可以看成投资。适当的补贴是可以让大众触及咖啡,普及咖啡。 下一步如何出招受关注 对瑞幸咖啡来说,上市并不是结束,反而像是一次长跑的开始。 在过去的一年中,瑞幸咖啡被看做星巴克的“挑战者”。早在2018年5月15日,瑞幸咖啡刚宣布正式运营不久,就发公开信称遇到星巴克的不正当竞争,就对方涉及的垄断行为,拟向有关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星巴克则回应,“无意参与其他品牌的市场炒作,欢迎有序竞争彼此促进”。此事被业内人士认为瑞幸“碰瓷”星巴克搞营销。一天后,星巴克在上海举办全球投资者交流会议,宣布在未来5年,每年都将在中国大陆市场新开600家店面,预计到2022年,星巴克将在中国230个城市拥有6000家店面。这被视为星巴克对瑞幸咖啡的隔空狙击。 不论瑞幸咖啡有意还是无意借助星巴克宣传,但目的确实达到了,在这一方面,瑞幸咖啡是“成功”的。 对于下一步的开店规划,此前,钱治亚接受采访时表示,“看客户需求,客户希望我们在哪开,我们就在哪儿开,目前没有明确计划,一切跟着客户的数据走。” 钱治亚认为,未来咖啡新零售最终是线上线下相融合,使得传统行业能够重新焕发新的生机,中国的消费者是一个走在潮流前面的群体,特别是电商互联网化方面,走得特别靠前,所以对于瑞幸咖啡来讲,就是要贴合这种时代的潮流,满足中国人的消费需要。 互联网咖啡的玩法是否最终适合中国市场,下一步瑞幸咖啡又会怎么出招,都会是新的课题。 新京报记者 王子扬 图片来源 官网、招股书截图 企业供图 编辑 李严 [详情]
新浪美股讯 中国新零售专业咖啡运营商瑞幸咖啡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代码为LK,首日开盘报25美元,较IPO发行价17美元/股上涨47%,市值接近60亿美元。这是今年在纳斯达克IPO融资规模最大的亚洲公司,也是全球最快IPO公司。 去年7月份,拼多多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从成立到上市用了3年时间,刷新了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最快速度。再到去年9月份,趣头条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又刷新了拼多多的速度,从成立到上市用了2年多时间。从创立到IPO,瑞幸咖啡只花了17个月时间,这也成为全球最快IP0公司。 此前,复兴资本(Renaissance Capital)负责人凯瑟琳-史密斯(Kathleen Smith)称,“自1999-2000年互联网泡沫以来,还没有一家公司在成立不到两年就取得30亿美元的公开估值。” 在正式IPO之前,瑞幸咖啡曾完成3轮共计5.5亿美元融资: 2018 年7月11日,完成2 亿美元 A 轮融资,投后估值 10 亿美元; 2018 年 12 月,再次完成 2 亿美元 B 轮融资,投后估值 22 亿美元,愉悦资本、大钲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中金公司等参与; 2019 年 4 月 18 日,在B 轮融资基础上,额外获得共计 1.5 亿美元的新投资。其中星巴克主要投资人贝莱德参与其中,瑞幸咖啡投后估值 29 亿美元。 从2018年1月1日试营业开始,瑞幸咖啡在资本的加持下一路烧钱补贴,飞速来到上市门口前。这一路走来,瑞幸可谓一直处于舆论场中央,有关它的评论也是毁誉参半。即使面对质疑,瑞幸咖啡依然野心勃勃。 瑞幸今年第一季度末开设了2370家门店,并计划今年再增加2500家。该公司正试图超越星巴克,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店。 去年全年该公司净亏损16.19亿元,今年一季度净亏约5.52亿元,是上季度的四倍多。今年一季度,瑞幸的运营费用超过10亿元,约为去年全年运营费用的41%。按照近两个季度的烧钱速度,瑞幸咖啡当前现金只能支撑10个月。 有外媒质疑称,瑞幸此次赴美上市“充满泡沫”。随即网友的留言也引发关注:“有泡沫,才是好咖啡”。 不过瑞幸自身似乎对亏损扩大并不担心。公司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郭谨一曾表示,瑞幸并不关注短期内的盈利能力,公司将继续向新客户提供大幅折扣,并试图从老牌咖啡企业那里获得市场份额。[详情]
钱治亚在敲钟现场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瑞幸刷新全球最快IPO纪录 Fire!新零售咖啡市场火光四溅 每经记者 李卓 每经编辑 王丽娜 争议声中,瑞幸咖啡(Nasdaq:LK)载入史册。 北京时间5月17日晚,瑞幸咖啡创始人兼CEO钱治亚,携三位WBC世界咖啡大师在美国纳斯达克敲钟。一起站在聚光灯下的,同时包括神州优车董事长兼CEO、神州租车董事局主席陆正耀,他不仅是瑞幸咖啡的天使投资人,在A轮融资后,已正式出任瑞幸非执行董事长。 瑞幸咖啡股票代码LK,发行3300万份ADS,每份定价17美元,承销商行使超额配售权后,加上同步私募配售5000万美元,共募集资金6.95亿美元,市值达42.5亿美元,成为今年在纳斯达克IPO融资规模最大的亚洲公司。 自此,成立不满2年的瑞幸咖啡不仅刷新全球最快IPO纪录,亦正式成为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中国新零售咖啡第一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上市直播视频注意到,钱治亚在敲钟前发表了瑞幸6点宣言,再次强调“好的咖啡,其实不贵”,同时抛出“你喝的是咖啡,还是咖啡馆”的提问。 “我们始终认为国外的街头饮品,没必要卖成中国的奢侈品。”钱治亚如是说,“现在瑞幸咖啡门店里91%是Pick-up店。消费者不用排队就能快速取到咖啡,提升消费体验,同时也无需为高额的房租和空间装修买单,这样才能够真正普及咖啡消费。” 该发言再次被认为叫板“星巴克”的同时,瑞幸咖啡的上市,也被认为是中国咖啡消费平权的开始。 瑞幸咖啡由原神州优车集团COO钱治亚创建,于2018年1月试运营。 自成立以来,瑞幸咖啡不仅通过差异化门店布局,以及线上线下,堂食、自提和外送相结合的新零售模式在国内咖啡市场掀起巨浪,还凭借叫板星巴克、半年成为“独角兽”、一年估值22亿美元,同时又伴随“烧钱”巨亏,一直争议与“光环”并存。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8年公司净收入8.4亿元,净亏损16.2亿元;2019年截至3月31日一季度净收入为4.8亿元,净亏损5.5亿元。 但与此同时,过去15个月,瑞幸咖啡累计用户数1687万、销量9000万杯;复购率54%;并且,获客成本已经从最初始的103.5元降至2019年一季度的16.9元。此外,截至2019年一季度,瑞幸咖啡总门店数已达2370家。 按照瑞幸2019年初定下的“小目标”,2019全年将新建2500家门店、年底门店总数将超4500家。要在门店和杯量上全面超越星巴克。 业内人士认为,要击破星巴克过去20年在中国筑下的“铜墙铁壁”,同时缔造一个全新市场,资本看似是最简单粗暴、但同时又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瑞幸之所以短期不设盈利预期,除了培育市场需要,和星巴克也或将恶战难免。瑞幸需要一个可持续性的资本通道来保障“弹药”供给。从这个层面看,IPO是必然选择。 而瑞幸正式敲钟纳斯达克,不仅开启了中国新零售咖啡的新征程,一个可能的、全新的万亿级新零售咖啡市场正在加速被撬动;另一方面,国内已然巨头林立的互联网咖啡市场,一场更为激烈的“交火”亦在所难免。[详情]
瑞幸咖啡今日登录纳斯达克 钛媒体快讯 | 5月17日消息:“小蓝杯,谁不爱?”在瑞幸创始人钱治亚的口号声中,瑞幸咖啡(股票代码:LK)在美国东部时间5月16日正式登录纳斯达克,再次突破了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最快记录。 2018年7月,拼多多用三年冲击纳斯达克;同年9月,趣头条刷新纪录,用两年多时间登陆美股;而瑞幸只用了17个月。 瑞幸咖啡的IPO发行价定于17美元/股,位于定价区间(15-17美元)的上端。瑞幸拟发行3300万份ADS,每份定价17美元,承销商行使超额配售权后,加上同步私募配售5000万美元,共募集资金6.95亿美元,市值达42.5亿美元,成为今年在纳斯达克IPO融资规模最大的亚洲公司。 在本次IPO之前,瑞幸咖啡最大的股东是董事长陆正耀持股30.53%,创始人钱治亚占股19.68%,黎辉代表大钲资本、刘二海代表愉悦资本分别持有11.9%和6.75%的股份。 4月23日,独角兽瑞幸咖啡递交了招股书,拟最多募资1亿美元。瑞幸首次公开募股的联席主承销商包括了投行瑞士信贷、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和海通国际。 瑞幸曾在一年之内完成三笔融资,投后估值达29亿美元,创下了国内独角兽的最快崛起记录。 复兴资本(Renaissance Capital)的负责人Kathleen Smith曾表示:“自1999-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以来,还没有一家公司能在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获得了30亿美元的公开估值。” 作为新零售咖啡第一股,自成立以来瑞幸一直依靠补贴获客,希望培养用户的咖啡习惯,并通过大量拓店在城市抢占点位。在国内市场,星巴克一直是瑞幸的锁定目标。靠着“神州系”管理层的企业文化,瑞幸的打法一直是“风驰电掣”。 比起星巴克花了20年时间在中国开了3600家店,瑞幸用两年时间已经开店2370家。2019年,瑞幸计划开店2500家,在门店数量上超越星巴克成为第一大咖啡连锁品牌。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瑞幸冲击纳斯达克的荣光背后,是巨额亏损的财务状况。(详见钛媒体前文:叫板星巴克的瑞幸咖啡急于上市,凭借“烧钱补贴”能让资方继续买单么?) “补贴+开店”是瑞幸咖啡运营成本高企,连年亏损的直接原因。 无论从运营亏损还是净亏损而言,瑞幸的亏损份额一直在扩大。在净亏损方面,2017年、2018年、2019年Q1的数据分别为,5637万元、16.19亿元和5.52亿元。自成立之日起,瑞幸的亏损总额累计达22.27亿元。 对于巨额亏损,瑞幸CMO杨飞还做出解释称“战略性预亏会呈长期性。“ 虽然席间一直有言论称“瑞幸烧钱难以为继,恐成下一个ofo”,但成功登录纳斯达克,意味着瑞幸可以暂缓财务压力,一级市场的投资人也终于获得了回报。 但是在二级市场上,上市并不是个终点,近年来中概股上市便破发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优信二手车,流血上市又遭破发;又或者是趣头条,同样在上市路上夺命狂奔,然而上市首日飙涨128%后,目前的市值已经跌去了大半。 以往互联网公司登录美股,往往会找一个美股对标公司便于理解,比如“中国版谷歌”或“中国版Facebook”。而瑞幸的模式与星巴克完全不同。作为咖啡新零售的超级物种,瑞幸又能否被美股市场读懂呢? (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芦依,编辑/曹天鹏) 以下为瑞幸咖啡创始人钱治亚在纳斯达克的宣言: 大家好,我是钱治亚,瑞幸咖啡创始人、CEO。感谢大家莅临,共同见证瑞幸咖啡重要的时刻。 截止到2019年3月31日,18个月以来,瑞幸咖啡在中国28个城市拓展了2370家门店,积累了1680多万用户。我们一直在为初心和使命努力:让瑞幸成为每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今天我也想借此机会,正式发布6点《瑞幸咖啡宣言》,让大家认识正在掀起咖啡业新浪潮的luckin coffee。 1、好的咖啡,其实不贵。 我们始终认为国外的街头饮品,没必要卖成中国的奢侈品。瑞幸为大家提供高品质、高性价比、高便利性的咖啡,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喝到更好的咖啡,这是我们的品牌愿景。 2、你喝的是咖啡,还是咖啡馆? 现在瑞幸咖啡门店里91%是Pick-up店。消费者不用排队就能快速取到咖啡,提升消费体验,同时也无需为高额的房租和空间装修买单,这样才能够真正普及咖啡消费。 3. 好咖啡的味道,喝久了你就会知道。 瑞幸咖啡采用的是2018意大利米兰IIAC金奖豆,但即便如此,也不能一开始就取悦每个消费者。中国用户的习惯和口感培养还需时间,但我们相信,好豆的味道最终会被用户熟悉和认可。 4、喝咖啡不太健康? 我的助理之前认为咖啡喝多了皮肤会变黑。其实,作为全球三大饮品之一,咖啡是很健康的,欧美日平均人均每年咖啡消费量超过300杯。5月4日,发布在《欧洲流行病学杂志》的研究表明,每天喝两杯咖啡有助于延长寿命。 5、中国人没有喝咖啡的习惯? 因为高价和购买的不便利性等因素,曾经阻碍了咖啡在中国的普及,人均每年咖啡消费量不到7杯。但是,因为瑞幸的加入,中国正成为全球咖啡消费增长最快的市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咖啡,喜欢瑞幸。现在,在瑞幸89.6%都是回头客。 6、中国咖啡和美国咖啡比差距在哪? 从咖啡豆到咖啡设备,到工艺大师,瑞幸咖啡都是与全球同步的。可能很多人觉得中国做不出美国咖啡那样的品质和品牌,我们认为完全没问题!如果要说差距在哪,可能就差在一些人的不自信。 以上就是关于瑞幸咖啡的6点宣言。瑞幸咖啡的上市,是中国咖啡消费平权的开始。再次感谢大家的莅临,也衷心希望更多人认识瑞幸,消费瑞幸,喜欢瑞幸。小蓝杯,谁不爱?I favor this flavor.[详情]
新浪科技讯 5月17日晚间消息,瑞幸咖啡(Nasdaq:LK)今日在纳斯达克上市,发行3300万份ADS,每份定价17美元,承销商行使超额配售权后,加上同步私募配售5000万美元,共募集资金6.95亿美元。 来自意大利、日本和中国的三位WBC冠军一起敲响象征公司登陆纳斯达克的开市钟,他们三位也是瑞幸咖啡的首席咖啡工艺大师。在IPO敲钟现场,瑞幸咖啡创始人、CEO钱治亚还发布了《瑞幸咖啡宣言》。 瑞幸咖啡宣言称:好的咖啡,其实并不贵,瑞幸咖啡坚持做让每个人都喝得起、喝得到的好咖啡,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从采用2018意大利米兰IIAC金奖豆到全球顶级咖啡设备,再到工艺大师,瑞幸咖啡都与全球同步;在瑞幸咖啡89.6%都是回头客。 瑞幸咖啡从公司成立到IPO不到两年,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钱治亚表示,“IPO是公司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瑞幸咖啡今后会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门店拓展,以及品牌建设和市场培育方面进行持续的大规模投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坚持高速扩张战略,坚守品质,推进咖啡消费平权。” 以下为《瑞幸咖啡宣言》全文: 瑞幸咖啡宣言 大家好,我是钱治亚,瑞幸咖啡创始人、CEO。感谢大家莅临,共同见证瑞幸咖啡重要的时刻。 截止到2019年3月31日,18个月以来,瑞幸咖啡在中国28个城市拓展了2370家门店,积累了1680多万用户。我们一直在为初心和使命努力:让瑞幸成为每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今天我也想借此机会,正式发布6点《瑞幸咖啡宣言》,让大家认识正在掀起咖啡业新浪潮的luckin coffee。 1、好的咖啡,其实不贵。 我们始终认为国外的街头饮品,没必要卖成中国的奢侈品。瑞幸为大家提供高品质、高性价比、高便利性的咖啡,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喝到更好的咖啡,这是我们的品牌愿景。 2、你喝的是咖啡,还是咖啡馆? 现在瑞幸咖啡门店里91%是Pick-up店。消费者不用排队就能快速取到咖啡,提升消费体验,同时也无需为高额的房租和空间装修买单,这样才能够真正普及咖啡消费。 3. 好咖啡的味道,喝久了你就会知道。 瑞幸咖啡采用的是2018意大利米兰IIAC金奖豆,但即便如此,也不能一开始就取悦每个消费者。中国用户的习惯和口感培养还需时间,但我们相信,好豆的味道最终会被用户熟悉和认可。 4、喝咖啡不太健康? 我的助理之前认为咖啡喝多了皮肤会变黑。其实,作为全球三大饮品之一,咖啡是很健康的,欧美日平均人均每年咖啡消费量超过300杯。5月4日,发布在《欧洲流行病学杂志》的研究表明,每天喝两杯咖啡有助于延长寿命。 5、中国人没有喝咖啡的习惯? 因为高价和购买的不便利性等因素,曾经阻碍了咖啡在中国的普及,人均每年咖啡消费量不到7杯。但是,因为瑞幸的加入,中国正成为全球咖啡消费增长最快的市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咖啡,喜欢瑞幸。现在,在瑞幸89.6%都是回头客。 6、中国咖啡和美国咖啡比差距在哪? 从咖啡豆到咖啡设备,到工艺大师,瑞幸咖啡都是与全球同步的。可能很多人觉得中国做不出美国咖啡那样的品质和品牌,我们认为完全没问题!如果要说差距在哪,可能就差在一些人的不自信。 以上就是关于瑞幸咖啡的6点宣言。瑞幸咖啡的上市,是中国咖啡消费平权的开始。再次感谢大家的莅临,也衷心希望更多人认识瑞幸,消费瑞幸,喜欢瑞幸。小蓝杯,谁不爱?I favor this flavor. [详情]
原标题:瑞幸成功美国上市:市值42亿美元 钱治亚成中国咖啡女王 雷帝网 雷建平 5月17日报道 中国新零售咖啡连锁品牌瑞幸咖啡(Nasdaq:LK)今日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上市。 瑞幸咖啡发行3300万份ADS,每份定价17美元,加上承销商行使超额配售权后,共募集资金6.45亿美元。 瑞幸咖啡市值42亿美元,成今年在纳斯达克IPO融资规模最大亚洲公司。 来自意大利、日本和中国的三位WBC冠军一起敲响象征公司登陆纳斯达克的开市钟,他们三位也是瑞幸咖啡的首席咖啡工艺大师,共同向外界传达了公司坚持产品品质至上的理念。 瑞幸咖啡创始人、CEO钱治亚 纳斯达克早餐会现场坐满了嘉宾,当瑞幸咖啡创始人、CEO钱治亚穿着粉红色礼服走进纳斯达克时,全场响起了掌声,钱治亚冲着众人微微一笑。 钱治亚在上市致辞时表示,“IPO是公司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瑞幸咖啡今后会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门店拓展,以及品牌建设和市场培育方面进行持续的大规模投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坚持高速扩张战略,坚守品质,推进咖啡消费平权。” 钱治亚还在敲钟现场发布《瑞幸咖啡宣言》,瑞幸咖啡宣言称:好的咖啡,其实并不贵,瑞幸咖啡坚持做让每个人都喝得起喝得到的好咖啡,更注重产品的品质;从采用2018意大利米兰IIAC金奖豆到全球顶级咖啡设备再到工艺大师,瑞幸咖啡都与全球同步;在瑞幸咖啡89.6%都是回头客。 作为国内成长最快的咖啡连锁品牌,瑞幸咖啡从成立到IPO不到两年,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钱治亚由此也成为中国咖啡女王。 瑞幸咖啡最大机构投资人、大钲资本董事长对雷帝网表示,“钱治亚带领的团队,是我们合作过的创始团队里应该说战略规划能力最强,落地执行能力超强,对商业洞察或者说对消费者的理解洞悉能力非常强的一支团队。” 黎辉说,不管欧美还是中国,尤其中国现在创业环境这么活跃,好的概念、好的商业模式并不缺乏,但缺的是有能力的执行团队。“从这个角度来讲瑞幸的创始团队是一流的,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是一流的。” 18个月时间开了2370家门店 瑞幸咖啡总部位于厦门,于2018年1月试运营,2017年11月,作为神州优车高管的钱治亚卸任公司董事和COO,离职创业,并成立了瑞幸咖啡。 瑞幸咖啡通过与雪莱、弗兰卡、法布芮、恒天然等顶级咖啡配套供应商深度合作,从产品原料、咖啡设备、制作工艺等各环节确保产品品质。 仅仅18个月时间,瑞幸咖啡的门店网络就从北京的单家测试门店,一路飞速发展,至2019年3月底已在全国28座城市铺设了2370家门店,并且累积了超过1680万交易客户。2018年12月底,销售了9000万杯咖啡。 而且相比外界认知的外卖咖啡形象,从数据看,瑞幸咖啡主要是快取店,截止到2019年3月31日,快取店数量达到2193家,占比91.3%。 快取店特点为座位数量较少且通常位于对咖啡需求量大的地区,比如办公楼、商业区和大学校园。这些特点使得瑞幸咖啡在贴近目标客户的同时,能够以较低的租金和装修成本迅速扩张。 瑞幸咖啡的打法也非常老练,瑞幸团队复制了神州租车和神州专车的模式,在分众投放了大量楼宇广告,在城市主流人群中实现集中引爆。 瑞幸咖啡通过签下汤唯和张震两大当红明星,在2018年春节前后怒砸分众电梯媒体、分众影院广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消费者视野。 汤唯代言瑞幸咖啡广告通过分众电梯媒体轰炸城市主流人群 瑞幸咖啡的这种饱和攻击做法,形成了消费者心智固化,一下子树立起来了咖啡品牌,还切断了竞争对手重制瑞幸模式,走向用户心智的通路。 瑞幸咖啡认为,中国咖啡市场的渗透率仍非常低,质量不稳定、价格昂贵和购买不便的行业痛点阻碍了中国现磨咖啡市场的发展。 与瑞幸咖啡创始人、CEO钱治亚在纳斯达克 而瑞幸咖啡的模式精准解决了这些痛点,并已经开始成功推动中国大众市场的咖啡消费浪潮。 钱治亚与咖啡大师在纳斯达克 瑞幸咖啡回头客达到89.6%,且随着规模经济逐渐显现,瑞幸咖啡的获客成本在下降。 截至2019年3月31日,瑞幸咖啡获取新客成本从103.5元降低到16.9元。促销费用从15.8元降到了6.9元,平均每月交易客户数从2018年第四季度的430万人次提升到440万人次。 亏损符合预期 会持续补贴 随着规模的扩大,瑞幸咖啡的收入在快速增长, 瑞幸咖啡2019年第一季度营收为4.7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0%。 瑞幸咖啡收入增长 亏损是瑞幸咖啡被质疑得最多的地方,2019年第一季度的成本与费用达10亿元,同比增长了628%。 瑞幸咖啡的利润情况 这导致瑞幸咖啡在2019年第一季度亏损5.518亿元(约8221.8万美元),较上年同期扩大了317%,但较上一季度缩减了18%。 瑞幸咖啡在2018年的营收为8.4亿元(约1.25亿美元),亏损为16亿元(约2.41亿美元)。 当然,瑞幸咖啡的亏损主要是集中在开店及市场投放,并且取得了和星巴克一较高下的成绩。 瑞幸咖啡CEO钱治亚在连线中表示,“亏损符合我们的预期,通过补贴快速获取客户是我们的既定战略。我们会持续补贴,坚持三年到五年!” 通过降低门店成本,获客成本,提高瑞幸的产品品质,降低产品到手价格,实际上是一整套系统性的成本结构创新,不是简简单的价格补贴。 钱治亚称,用户选择我们是从品质、价格到便利性综合考虑的结果。可以明确的说,瑞幸会坚持快速的扩张,目前不考虑盈利。 瑞幸咖啡的目标是,在2019年末以门店数量计算,成为中国第一大咖啡连锁品牌。 陆正耀持股30% 大钲资本与愉悦资本为股东 神州优车董事长陆正耀在纳斯达克 当前,瑞幸咖啡董事长为神州优车董事长陆正耀,钱治亚为CEO,黎辉、刘二海为董事。 作为非常有经验的团队,成立以来,瑞幸咖啡已经获得多轮融资,其中: 2018年7月11日,瑞幸咖啡完成2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10亿美元; 2018年12月,瑞幸咖啡完成2亿美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22亿美元,愉悦资本、大钲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中金公司等参与; 2019年4月18日,瑞幸咖啡宣布在2018年11月完成的B轮融资基础上,额外获得共计1.5亿美元的新投资。 其中贝莱德(BlackRock)所管理的私募基金投资1.25亿美元,瑞幸咖啡投后估值29亿美元。 贝莱德是星巴克主要投资人,是星巴克早期排名前三的股东。 IPO前,陆正耀持股为30.53%,为大股东;钱治亚持股为19.68%;Mayer Investments Fund, L.P.持股为12.4%。 大钲资本持股为11.9%,愉悦资本持股为6.75%。 瑞幸咖啡股权结构 IPO后,陆正耀持股为26.06%,投票权为30.02%;钱治亚持股为16.80%,投票权为19.35%。 大钲资本持股为10.16%,投票权为11.70%;愉悦资本持股降至5.76%,投票权为6.64%。 黎辉表示,今天的IPO是瑞幸咖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大钲资本作为公司的重要股东很高兴见证了这个重要时刻。 瑞幸咖啡是大钲资本一期美元基金的第一个投资项目,也是大钲资本的第一家被投企业上市。 “瑞幸咖啡管理团队和员工们在过去20个月中创造了耀眼的成绩,我们很荣幸能从公司成立的早期就与他们并肩战斗,未来将一如既往的支持公司发展,和团队一起迎接更大的成功。” 黎辉说,瑞幸咖啡是国内新零售咖啡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商业模式是以强大的底层技术为驱动力,通过线上App和线下门店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瑞幸的创新服务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彻底改变和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构成,也为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带来了高质量、高性价比和高便利性的咖啡和产品服务。 经过过去一年多的快速扩张,瑞幸咖啡已经建立了较高的行业壁垒和客户粘性。我们对瑞幸咖啡的未来发展长期看好。 大钲资本的核心投资理念是与企业家和管理团队长期合作,将我们平台的能力赋能给被投企业。 右边为愉悦资本合伙人刘二海 愉悦资本合伙人刘二海对雷帝网表示,好咖啡,其实可以不贵!瑞幸咖啡的逻辑是中国巨型产业基于新基础设施,其价值创造体系与传统企业有很大区别。这代表了未来创业、创新重要方向。[详情]
17个月创造记录的蓝杯上市了,开盘暴涨逾三成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綦宇 北京报道 现在,华尔街也喝上了一杯“小蓝杯”咖啡。 来自中国的瑞幸咖啡(LK)北京时间17日晚间正式登录纳斯达克。截至23点05分,股价逾25美元,暴涨5成,市值近60亿美元。 这距离它第一家门店开业仅17个月,乃迄今为止全球最快IPO公司。 上市之后,在资本道路上狂奔不止的“小蓝杯”也打破了多项纪录:今年在纳斯达克IPO融资规模最大的亚洲公司、估值增长最快的独角兽公司、世界上IPO最快的公司等等。 加上此前宣布的5000亿美元募集资金,承销商行使超额配售权后,定价17美元的瑞幸咖啡共募集资金6.95亿美元,市值达42.5亿美元。 依据瑞幸咖啡股票的发行价格17美元计算,公司目前的估值已经达到40亿美元。也就是说,17个月的时间,瑞幸咖啡初始投资人的收益,起码翻了4倍。 敲钟现场,中间三位是来自中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咖啡师。 瑞幸咖啡(LK)是一家于2017年末成立的咖啡连锁初创企业,于2018年5月开始正式营业。从创业到现在,17个月实现美股上市,又再度刷新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上市速度。 在敲钟仪式上,瑞幸咖啡创始人之一的陆正耀表示:“感谢瑞幸咖啡的成员和投资人,一定会不断努力给投资者带来好的回报。” 在不久前的4月22日,瑞幸发布的招股书中显示,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公司已经实现了2370家连锁开店规模,布局中国40余座城市。同样,也是在这一年时间内,瑞幸咖啡获得了四轮共计超过5.5亿美元的投资,投资方其中不乏贝莱德这样富有经验的投资者。 伴随着快速“圈钱”带来的估值爆炸,这家公司在舆论上引起了一波又一波争议的声浪。对此,瑞幸咖啡倒显得云淡风轻,直言“花8亿买到2000家直营店是笔好生意,以后还会亏更多”。 而现在瑞幸走的道路,是强行将一个可能的未来提前到现在实现,实现的过程中就必然存在人无法察觉的变数,成功或失败就带上了一种宿命的色彩。 迅速砸钱圈地 在许多分析报告中都能看到的一个结论是,中国的咖啡消费市场正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 有的数据则更高,比如中商产业研究院提供的数字,2014年咖啡消费总量为2077.14万吨,2017年达到3480.95万吨,当年同比增长29%。 这显然是一个诱人的“蓝海”。 截至目前,瑞幸咖啡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店2370家,覆盖超过40座城市;累计1687.23万消费者购买过瑞幸的“小蓝杯”咖啡,每个月平均有440万消费者在瑞幸实体或者app上消费。 看到了瑞幸的风头正劲,许多公司业坐不住了,纷纷宣布杀入咖啡市场。 3月22日,新式茶饮代表品牌喜茶宣布进入咖啡市场,首发4款产品进入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农夫山泉、可口可乐不甘落后,纷纷宣布自己的咖啡计划。 包括今年一季度大举扩张在华店面的星巴克在内,两三年前还波澜不惊的咖啡市场,突然间热闹了起来。 而经过一年不懈努力的瑞幸,几乎成功地把自己塑造成了星巴克在中国最大的竞争者。 在瑞幸的扩张版图中,快取店占据最主要的份额。相比星巴克的店面,快取店更小,意味着开店成本相对较低;位于写字楼、学校等场所,接近咖啡的主要消费人群。 在上述位置的消费者看来,下楼买杯现煮咖啡,和下楼取一杯咖啡外卖,在便捷度上基本没有区别;但是对于咖啡零售商来说,可以节省出很大一部分对于咖啡配送费的补贴成本,这部分成本在今年一季度占据瑞幸销售成本中超过半数。 依据1月份瑞幸召开的战略沟通会,截至2018年底选择快取店自取消费方式占据61%来测算,进一步提升这一消费方式比重,将极大改善在咖啡配送方面的支出。 和现金流赛跑 快速增长的市场,就算商业模式也成立,也并不意味着瑞幸就一定能成功和活下来。 截至2019年3月末,瑞幸咖啡持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总额为人民币11.56亿元,按照一季度的烧钱速度,不再进行融资的话,这些钱只够用半年。 值得注意的是,瑞幸咖啡披露的最新咖啡数据,截至2019年3月31日是2370家。按照今年初瑞幸公布的2018年全年布店2083家计算,今年一季度仅扩张不到300家,却依然录得巨额的开店亏损。 按照上述2500家的目标,这一开店进度已经远远落后,如果瑞幸依然希望在今年内超越星巴克,后续三个季度的投入将会更多。 这也解释了为何只进行到了B+轮融资,瑞幸就匆匆开启了上市计划。没有持续大量的资金输血,瑞幸咖啡难以实现门店扩张计划。 上市之后,面临美股市场的腥风血雨,瑞幸又该如何应对?本报记者将在稍后带来瑞幸咖啡高层的采访实录。[详情]
瑞幸咖啡上市现场。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新浪美股 北京时间17日晚间综合消息,瑞幸咖啡周五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瑞幸咖啡此次发行3300万份ADS,每份定价17美元,股票代码为“LK”;加上绿鞋计划将募集资金6.95亿美元,市值达42.5亿美元。这是今年在纳斯达克IPO融资规模最大的亚洲公司,也是全球最快IPO公司。 根据上周提交给监管机构的文件,瑞幸咖啡的预期股价区间为每股15美元至17美元。在最近一轮融资中,这家总部位于北京的连锁企业估值29亿美元。 复兴资本(Renaissance Capital)负责人凯瑟琳-史密斯(Kathleen Smith)称,“自1999-2000年互联网泡沫以来,还没有一家公司在成立不到两年就取得30亿美元的公开估值。” 去年7月份,拼多多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从成立到上市用了3年时间,刷新了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最快速度。再到去年9月份,趣头条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又刷新了拼多多的速度,从成立到上市用了2年多时间。从创立到IPO,瑞幸咖啡只花了17个月时间,这也成为全球最快IP0公司。 瑞幸咖啡上市现场。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在正式IPO之前,瑞幸咖啡曾完成3轮共计5.5亿美元融资: 2018 年7月11日,完成2 亿美元 A 轮融资,投后估值 10 亿美元; 2018 年 12 月,再次完成 2 亿美元 B 轮融资,投后估值 22 亿美元,愉悦资本、大钲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中金公司等参与; 2019 年 4 月 18 日,在B 轮融资基础上,额外获得共计 1.5 亿美元的新投资。其中星巴克主要投资人贝莱德参与其中,瑞幸咖啡投后估值 29 亿美元。 从2018年1月1日试营业开始,瑞幸咖啡在资本的加持下一路烧钱补贴,飞速来到上市门口前。这一路走来,瑞幸可谓一直处于舆论场中央,有关它的评论也是毁誉参半。即使面对质疑,瑞幸咖啡依然野心勃勃。 瑞幸咖啡股东合影。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剑指星巴克?仍亏损不断 瑞幸今年第一季度末开设了2370家门店,并计划今年再增加2500家。该公司正试图超越星巴克(Starbucks),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店。 近年来,瑞幸咖啡也一直被认为是星巴克在中国最有力挑战者。只是瑞幸咖啡在扩张的同时,亏损也在不断扩大。 去年全年该公司净亏损16.19亿元,今年一季度净亏约5.52亿元,是上季度的四倍多。今年一季度,瑞幸的运营费用超过10亿元,约为去年全年运营费用的41%。按照近两个季度的烧钱速度,瑞幸咖啡当前现金只能支撑10个月。 美股研投网站Investorplace.com认为,扩张速度过快可能是一大风险。一方面,快速扩张得以实现是利用了深度促销策略,如果取消补贴可能会减少销量;相当于每15小时就新开一家店面的速度也可能制造管理难题。 不过瑞幸自身似乎对亏损扩大并不担心。公司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郭谨一曾表示,瑞幸并不关注短期内的盈利能力,公司将继续向新客户提供大幅折扣,并试图从老牌咖啡企业那里获得市场份额。 瑞幸的上市不仅取决于投资者如何看待其与星巴克竞争的能力,还取决于当前的市场状况。近来美股市场波动剧烈,上周标普500指数创今年以来最大单周跌幅。 图片来源:同方研究[详情]
瑞幸咖啡今日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市场,交易代码LK,IPO发行价定于17美元/股,位于定价区间的上端。总发行规模扩张至3300万股,募资5.61亿,公司市值也达到42亿。 自发布招股书以来,瑞幸咖啡受到资本市场热捧:公司本周三提前关闭账簿,比原计划提早一天;IFR Asia报道称公司已获得足额认购。而从发布招股书到正式上市,公司仅仅花费25天,相对于去年以来上市的中概公司,这创造了一个新的纪录,此前最快纪录是拼多多的27天。 公司42亿美元的市值也在创造纪录。Renaissance Capital负责人Kathleen Smith指出,“自1999-2000年互联网泡沫以来,还没有一家公司在成立不到两年就取得30亿美元的公开估值。” 公司估值经历快速膨胀。自2017年6月成立以来,公司一共进行三轮融资,总共融资5.5亿美元。其中大钲资本、愉悦资本是前两轮的主要投资方,贝莱德是最后一轮的主要投资方。参考2018年11月最后一轮融资数据,当时瑞幸咖啡获投后的估值仅为29亿美元,这意味公司估值在短短的10个月时间内估值了增长300%。 但公司估值与其主要竞争者星巴克相比依然有巨大的差距:瑞幸IPO价格范围令该公司的估值在其2021年预期盈利的9至10.2倍。这不到星巴克估值的一半,后者市盈率以同一年预估利润计算达到了22.5倍;瑞幸估值也不及Dunkin’ Brands Group,后者市盈率在21.3倍;而海峡对岸的85°C面包和咖啡连锁店的母公司美食-KY在台北的市盈率为13.7倍。 招股书显示,神州租车创始人陆正耀持有瑞幸咖啡30.53%,为第一大股东;瑞幸咖啡CEO钱治亚持股份额为19.68%,其他为机构投资者。 星巴克挑战者 近年来,瑞幸咖啡一直被认为是星巴克在中国最有力挑战者。 公司招股书显示,截至2018年末,以旗下门店数量和去年全年出售咖啡杯数计算,瑞幸是中国第二大也是增长最快的咖啡运营商。公司扩张速度同样惊人。截至今年3月末的18个月内,瑞幸旗下门店从北京的一家试点店扩大至2370家100%持有店,遍布中国28个城市,期间累计交易客户超过1680万,去年全年的客户复购率超过54%。 值得注意的是,瑞幸旗下门店共分快取店、悠享店和外卖厨房三类,其中快取店就占了 2163 家。这意味着瑞幸90%以上的门店是快取店,用户通过APP点一杯咖啡或一份轻食,自己下楼到店取货,不需要承担外卖成本,这才是瑞幸 “快取店”咖啡模式上的精髓。 公司在今年1月披露数据显示,消费者对于“快取”接受程度较高,自提比例从 2018 年年初的 35% 提升至61%。 瑞幸的目标是,到2019年末,成为以门店数量计中国最大的咖啡网络,超越美国对标对手星巴克。 (图片来源:公司招股书) “流血上市” 但快速扩张的同时,公司“烧钱”状态仍在继续,巨额亏损仍在继续,但亏损率近期出现了降低。 2017年,瑞幸经营亏损逾5600万元;2018年全年亏损约16亿元;今年一季度,瑞星咖啡继续亏损状态,经营亏损录得5.3亿元。2018年第一至第四季度,瑞幸咖啡的经营亏损率分别为966%、283%、201%和138%,2019年第一季度的经营亏损率进一步收窄至110%。 公司的获客成本则在下跌。数据显示,2019年3月31日,瑞幸咖啡的总用户数为1687万,获取新客的成本从去年同期的103.5元降低到16.9元。但它的用户增长率随着规模变大而放缓,2018年第四季度,瑞幸咖啡的新增用户为650万人,2019年第一季度,新增用户为430万人。 (图片来源:公司招股书) 彭博社曾在上周末发表了一篇观点文章称,从4月发布的286页IPO招股书中,无法确定瑞幸咖啡属于科技初创公司还是像星巴克一样传统的餐饮企业。招股书内的“咖啡”字样出现了278次,同时“App”及其功能的字样出现了51次,“科技”和“网络”字样各出现了79次。 上述文章发现,去年瑞幸咖啡的营收为8.41亿元(约合1250万美元),但包括材料、店面租金和管理费用等的运营开支是收入的三倍至24亿元人民币,营销成本为7.46亿元,同样侵蚀了利润。为了得到卖咖啡收入的100元,不算租金和基本开销也需要花费152元来生产和销售。因此,瑞幸咖啡看上去更像是一家科技公司,而不是食品与饮料企业。 上文提到的美股研投网站Investorplace.com也认为,扩张速度过快可能是一大风险。一方面,快速扩张得以实现是利用了深度促销策略,如果取消补贴可能会减少销量;相当于每15小时就新开一家店面的速度也可能制造管理难题。同时,瑞幸咖啡寄希望于中国消费者行为的改变,也可能面临挑战,中国作为饮茶大国,人均每年的咖啡消费量远远低于饮茶的需求。 而瑞幸咖啡似乎对亏损扩大并不担心。公司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郭谨一曾在去年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瑞幸并不关注短期内的盈利能力,公司将继续向新客户提供大幅折扣,并试图从老牌咖啡企业那里获得市场份额。 来源:华尔街见闻[详情]
© Reuters. 英为财情Investing.com -星巴克 (NASDAQ:SBUX)在国内的竞争对手瑞幸咖啡 (NASDAQ:LK)将在当地时间周五登陆纳斯达克交易所,股票代码为“LK”。据外媒报道,瑞幸将以每股17美元的价格出售330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 这一发行价位于此前15美元至17美元的高端。股票发行数量也高于之前的3000万股。按此计算,瑞幸此次IPO将募集5.61亿美元,估值将达到42亿美元,使其成为今年在美上市的十大IPO之一。 瑞幸提交的文件还显示,在首次公开募股的同时,公司通过向路易达孚公司的私人配售额外筹集了5000万美元。 为动摇星巴克在咖啡市场的霸主地位,瑞幸咖啡每年花费数百万美元开设门店。自2017年6月成立以来,瑞幸迅速扩展到28个城市的2370家门店,并得到了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GIC Pte和中金公司等投资者的支持。瑞幸的目标是年内再开2500家,到今年年底成为国内门店数量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 不过,根据信息咨询公司Euromonitor的说法,瑞幸要挑战20年前便进入中国市场、并拥有逾一半市场份额的星巴克绝非轻易之事;在2018年,瑞幸仅拥有2.1%的市场份额。星巴克在全国拥有超过3700家门店,并且也在加快扩张速度,其目标是到2023年在中国拥有6000家门店。 与星巴克相比,瑞幸的优势在于低价和方便,这对于白领人群有不低的吸引力。许多客户最初是被瑞幸的免费优惠券所吸引,瑞幸也计划继续大力推出折扣和优惠。据招股书,瑞幸每年烧钱1.3亿美元,未来可能继续亏损。该公司报告2018年净亏损为2.41亿美元,总收入为1.25亿美元。今年第一季度,其亏损为8200万美元,收入为7100万美元。[详情]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