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城市上涨1.8%,农村上涨1.5%;食品价格上涨3.3%,非食品价格上涨1.4%;消费品价格上涨1.4%,服务价格上涨2.3%。[详情]
2016年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2%,同比下降1.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环比上涨0.3%,同比下降2.6%。1-7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3.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4.5%。[详情]
从环比看,7月份CPI上涨0.2%,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强降雨气候对部分地区鲜菜价格影响较大。二是暑期因素导致部分服务价格季节性上涨。三是部分鲜活食品价格回落。[详情]
国金证券认为,7月CPI同比符合预期,环比小幅改善,8月或为年内低点。分类项下,同比贡献最大的为猪肉价格,上涨16.1%,环比贡献最大的为蔬菜价格。总体来看,CPI的涨幅符合市场平均预期。[详情]
8月以来猪价继续下跌且基数仍高,菜价虽回升但幅度较小,且暴雨、洪灾对总体通胀的影响有限,预计食品价格同比续降,非食品微升,8月CPI同比或继续降至1.7%。[详情]
7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09万亿元,下降0.9%。其中,出口1.22万亿元,增长2.9%;进口8730亿元,下降5.7%;贸易顺差3428亿元,扩大34%。[详情]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7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21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3%。其中,出口7.6万亿元,下降1.6%;进口5.61万亿元,下降4.8%;贸易顺差1.99万亿元,扩大8.7%。[详情]
从数据看,7月份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增幅持续下降,其中出口降幅略有收窄,而进口降幅则继续扩大,显示在“三去一补一降”的大背景下,国内需求端依旧疲弱,加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也导致7月进口降幅扩大。[详情]
中国7月外汇储备32011亿美元,预期值32000亿美元,前值32052亿美元。央行同时公布中国7月末外汇储备22973.31亿SDR,6月末为22912.93亿SDR。[详情]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介绍,影响外汇储备规模变动的因素主要包括:央行在外汇市场的操作;外汇储备投资资产的价格波动;由于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的计量货币,其他各种货币相对美元的汇率变动可能导致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等。[详情]
外汇储备在7月份表现基本稳定,说明外部流动性仍处在边际改善的过程中。外汇储备的改善可能与过去一段时间的中国经济基本面L型企稳、海外风险加大以及资本流出难度增加有关,外部流动性的走稳进一步缓解了央行对货币政策放宽后外部资本平衡问题的担心。[详情]
分析人士认为,截至2016年7月底,中国外汇储备较去年末的3.33万亿美元下降了1300亿美元,存量稳定在3.2万亿美元附近,基本扭转了资本快速外流的势头。考虑到人民币今年以来明显的贬值态势,可以说中国外汇储备的管理是较为成功的。[详情]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1.2%,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持续高于临界点;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8.9%和46.9%,比上月下降0.2和0.5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落,均低于临界点。[详情]
分行业看,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6%,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继续高于临界点,业务总量增速加快。其中,铁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货币金融服务业、资本市场服务业、租赁及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明显高于临界点,企业业务总量增长较快。[详情]
7月推动财新中国制造业PMI上升的动力是新业务总量恢复增长,为今年3月以来首次。受访厂商反映,新产品问世、营销策略改善,促进了新业务增长。数据显示,新业务增长主要来自内需的转强,出口销售则出现轻微下降。[详情]
本月回落主要原因:一是受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强降雨席卷我国大部分省市,特别是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对相关地区的生产、运输等造成较大影响。二是市场需求增速放缓,扩张动力仍显不足。[详情]
国信证券香港经济学家余晶晶表示,中国制造业PMI下降表明币和财政刺激空间增大,这可能会对人民币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她预计本季度可能下调存准率。[详情]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前7月同比增逾六成 并购交易金额占对外投资比例过半 8月17日,商务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1月-7月,我国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达6732.4亿元,同比增长61.8%,对外投资额已超利用外资额,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其中,我国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及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双向投资增长迅猛。 专家提醒,作为对外投资大国,中国要警惕投资保护主义,注意经营风险的防控,提高国际管理水平,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另外,要注意投资同国内产业链对接,避免形成对外投资的“孤岛”。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赵晓娜 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潜力巨大 “今年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直保持较快增长,对外投资额已超利用外资额,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在1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对外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增速趋于稳定。 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7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46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投资额6732.4亿元,同比增长61.8%。截至7月底,我国累计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3万亿元。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白明表示,看待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更准确来说要看累计数据、同比数据、环比数据以及历年来的总趋势。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投资合作稳步推进,增长潜力巨大。数据显示,自倡议提出至今年7月,我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投资累计已达511亿美元,占同期我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2%。 同期,我国与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1.25万份,累计合同额2790亿美元;我国企业在相关国家建设的经贸合作区达52个,累计投资156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了9亿美元的税收和近7万个就业岗位。 另外,服务外包也成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合作的重点区域。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并购依然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并出现多起大型并购项目。1—7月,我国企业共实施海外并购项目459个,涉及63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及制造业等15个行业,实际交易金额543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52.8%。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1-7月并购实际交易金额已超过2015年全年总额,实际并购金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达12个,主要有收购巴西朱比亚水电站和伊利亚水电站30年经营权等。 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增幅可观 除“一带一路”沿线外,我国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增长也十分迅速。数据显示,1—7月,我国内地对中国香港、东盟、欧盟、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和日本7个主要经济体的投资达750.9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3.1%。其中,对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投资流量增长迅速,增幅分别达到210%、200.6%和74.3%。 值得关注的是,不仅我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投资热情高涨,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增幅也相当可观。数据显示,1-7月,美国、英国、德国对外实际投入外资增长迅猛,增幅分别为129.8%、96.8%和96.6%,增长较快的主要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制造业等行业。 “我国与发达国家双向投资热情高涨,说明我国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阶段,能够跟发达国家互补。”白明表示,在过去,我国经济发展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部分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也有资金和实力去国际市场进行并购、投资,实现更高层次、更大程度的发展。 白明表示,在发达国家,一些高科技产业发展较早,可能遇到一些问题,恰好可以同中国进行互补。“比如今年最大的两笔并购,海尔并购通用电气的家电部门、美的并购德国库卡,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当地市场,利用当地的管理团队,延续国内企业的产业链,为家电行业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也有助于企业从传统家电向智慧家电升级。” 白明同时提醒,作为对外投资大国,今后要警惕投资保护主义,注意经营风险的防控,提高国际管理水平,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另外,要注意投资同国内产业链对接,避免形成对外投资的“孤岛”;熟悉当地商业环境、法律法规、当地的银行信用、各种限制措施等商业因素。[详情]
投资增速回落但结构持续优化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高级统计师王宝滨解读2016年1-7月份投资数据 1-7月份,全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11694亿元,增长8.1%,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尽管投资增速回落,但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一、服务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科教文卫投入明显加大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和优化,目前服务业投资已经成为促进投资增长的第一大推动力,在稳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7月份,第三产业投资179362亿元,增长10.8%,增速比第二产业高7.3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为57.5%,比第二产业高18个百分点。特别是高技术服务业、科教文卫等领域投资均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1-7月份高技术服务业投资7200亿元,增长18.6%,增速比上半年高2.2个百分点;科教文卫领域投资14680亿元,增长17.3%,其中,卫生和社会工作、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3.6%和23.2%。 二、工业投资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稳步推进 (一)工业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加快。1-7月份,工业高技术产业投资11809亿元,增长11.7%,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比全部工业投资高8.3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为9.8%,比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 (二)工业技改投资增长较快。1-7月份,工业技改投资48091亿元,增长13.8%,增速比全部工业投资高10.4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为39.9%,比去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技术进步已成为促进工业投资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 (三)面向市场需求的工业消费品投资稳步增长。1-7月份,消费品制造业投资28107亿元,增长8%,增速比全部工业投资高4.6个百分点。其中与居民吃穿用等日常消费相关的行业投资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如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投资增长14.3%,食品制造业投资增长14.2%,纺织业投资增长11.7%,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11.3%。 (四)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持续回落。1-7月份,采矿业投资下降22.9%,降幅比上半年扩大3.2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4.6%,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下降5.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下降1.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下降5.1%。 三、“补短板”领域投资较快增长,薄弱环节投资继续加强 (一)农田水利投资快速增长。1-7月份,农业投资增长32%,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高23.9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6%,比去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23.9%,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5.8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5%,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二)信息传输、交通运输业投资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1-7月份,信息传输业投资增长35.4%,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相关行业的供给格局,有效提升了服务效益。同样与传输有关,1-7月份交通运输领域投资也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增长11.7%,增速比全部投资高3.6个百分点。 (三)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高速增长。1-7月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32.4%,增速比上半年提高5.2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高24.3个百分点。绿色发展的理念正在成为投资的新焦点。 (四)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稳步推进。1-7月份,公共设施管理投资增长24.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9.1%,比去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24.2%,拉动投资增长2个百分点。[详情]
7月份消费品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高级统计师蔺涛解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了2016年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高级统计师蔺涛进行了解读。 一、消费品零售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2%,增速虽比6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仅低0.1个百分点,与二季度持平;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9.8%(除特殊说明外,以下均为名义增长),增速比6月份低0.5个百分点,但高于上半年0.1个百分点;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3%,增速与上半年持平,比上年同期仅低0.1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消费品市场运行态势平稳,继续保持在10%以上的较快增长区间。 二、基本生活类商品平稳增长,居住类商品增速加快 (一)基本生活类商品保持较快增长。7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吃穿用等基本生活类商品增长10.1%,比上月仅回落0.2个百分点,增速继续保持在10%以上。其中,服装类增长9.4%,增速比上月加快1.9个百分点;饮料类增长12.6%,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 (二)居住类商品增速有所加快。7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同比分别增长15.0%和13.6%,增速分别比上月加快0.8和0.2个百分点。 三、网上零售持续快速发展,消费升级类相关商品增长较快 一是网上商品零售继续保持快速增长。1-7月份,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6.1%,增速虽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但仍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5.8个百分点。 二是部分与消费升级相关商品增长较快。7月份,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1.5%;化妆品类增长9%,增速比上月加快1.1个百分点;汽车类增长9.2%,增速连续两个月保持在9%以上,特别是新能源汽车、SUV、MPV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四、7月份名义增速回落主要是受与“618”电商促销相关商品零售回落等因素影响 近年来“618”电商年中大促已经超出平台、行业的范畴,成为线上线下、各行各业争相参与的消费大狂欢。今年“618”期间,有数十家来自线上线下的大型商家以“618”的名义参与促销,力度和规模超过往年。受上月“618”促销拉动消费提前等因素的影响,7月份网上零售、文化办公用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增速回落幅度较大。据测算,7月份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速比上月回落5个多百分点,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0.5个百分点左右。[详情]
新浪财经讯 8月12日消息,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7月份部分经济数据,方正宏观任泽平、宋双杰点评称,维持经济短期W型中期L型、通胀见顶回落、看多国债、股市区间震荡风格切换的判断。 点评具体如下: 方正宏观任泽平、宋双杰点评7月经济数据【房地产回落,经济重回下行通道】 事件:7月工业同比6.0%,预期6.2%,前值6.2%;7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8.1%,预期8.9%,前值9.0%;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名义同比10.2%,预期10.4%,前值10.6%。 点评: (1)核心观点:工业生产、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消费均下滑。8月六大发电耗煤量继续上升,或因高温天气。6月以来经济重回下行通道,部分受G20、洪涝灾害和酷暑影响,但更多地反应新趋势。我们维持经济短期W 型中期L 型、通胀见顶回落、看多国债、股市区间震荡风格切换的判断。 (2)工业生产下滑。7月工业增长6.0%,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分门类看,采矿业降3.1%,制造业增7.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7.4%。 分行业看,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2%和10.7%,增速较上月加快。 (3)地产销售、投资、新开工、土地购置均下滑,此轮房地产的上行结束。全国房地产销售额1-7月累计同比39.8%,较前6月的42.1%下滑2.3个百分点;7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增长5.3%,增速较前6月回落0.8个百分点,7月当月同比为1.2%,较6月回落2.4个百分点;新开工投资累计增速13.7%,比前6月回落1.2个百分点;土地购置面积累计同比为-7.8%,跌幅比前6月扩大4.8个百分点。 (4)制造业投资下降,基建高增,民间投资增速转负。基建1-7月同比增长19.6%,虽较前半年下降1.3个百分点,但仍处于高位,与财政支出的高增相印证;制造业投资增速从3.3%继续回落至3%,与外贸低迷和房地产投资回落有关;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延续下滑,7月累计同比增长2.1%,7月当月同比已转负为-1.2%。 (5)消费略降。名义和实际消费同比增长分为别10.2%、9.8%。季调后7月环比增速为0.75%,较6月的0.91%下降0.16%。与房地产相关的消费回升,7 月建筑装潢同比为15%较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家具13.6%较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家电7月单月同比增加11.5%个百分点,比1-7月累计增幅7.9%高3.6%,与季节因素相关;汽车销售较6月下降0.3个百分点到9.2%,结构性变化趋势继续;消费新业态活跃,网上消费增长26.1%,占消费的比重为11.6%;季节性消费继续提高,饮料同比增长12.6%,较6月上升0.2个百分点。[详情]
鲜菜价格明显反弹 上月CPI同比微升 广州日报讯(记者赖伟行、贾政 通讯员粤调)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昨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上月广东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1.9%,同比涨幅较6月轻微增加0.1个百分点。统计部门分析,主要原因是鲜菜价格同比涨幅明显反弹,7月份鲜菜价格上涨2.5%,而6月份下降8.4%,涨跌幅相差10.9个百分点所致。 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有关专家分析,从环比看,上月广东食品价格涨跌各异,整体较为平稳。受近期持续高温多雨天气影响,7月鲜菜价格环比上涨,而高温天气下消暑水果热销,鲜瓜果价格涨幅也有2.1%;不过,由于夏季肉类消费减少,猪肉价格中止了4月份以来的升势,环比下降1.2%;此外,蛋类价格下降0.7%,水产品价格下降0.8%,奶类价格下降0.4%。 食品以外,上月工业消费品价格微升。7月金饰品价格上涨6.3%,铂金饰品价格上涨8.3%;油气类价格则普遍下降,汽油价格下降0.3%,柴油价格下降0.4%,液化石油气价格下降0.4%;夏季服装折扣增加,衣着类价格下降0.5%。 伴随着夏季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明显带动旅游相关项目价格上涨。其中,旅行社收费价格上涨9.5%,宾馆住宿价格上涨1.4%,其他住宿价格上涨1.3%。[详情]
陕西7月CPI环比下降0.1% 猪、牛、羊肉价格回落 昨日来自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的调查显示,2016年7月,陕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0.1%(全国上涨0.2%),同比上涨0.5%(全国上涨1.8%)。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3%(全国上涨3.3%),非食品价格上涨0.4%;消费品价格上涨0.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5%。1-7月,陕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4%(全国上涨2.1%)。 从环比看,7月陕西CPI下降0.1%,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五升三降”态势。其中,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1.6%,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0.6%,居住、医疗保健类价格同时上涨0.2%,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0.1%。 从同比看,7月陕西CPI上涨0.5%,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六升二降”的态势。其中,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4.0%,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2.4%,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1.3%,居住、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同时上涨0.4%,衣着类价格上涨0.3%;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2.5%,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8%。 调查显示,7月陕西粮食类价格环比下降0.6%。受天气酷热影响,肉类消费趋弱,猪、牛、羊肉价格均有所回落。7月高温和降雨使得蔬菜的运输、储存、周转成本提高,鲜菜价格走高。与上月比较,全省鲜菜价格上涨1.7%。 华商报记者 毛蜜娜[详情]
7月CPI同比上涨1.8% 连续两月处于“1时代” 商报记者 孙琼英 实习生 吴春怡 全国CPI连续两月处于“1时代”。国家统计局昨天发布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7月CPI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1.8%;PPI环比上涨0.2%,同比下降1.7%。受暑期影响,7月份机票等出行方面价格环比上涨明显,猪肉价格开始回落。 菜价上涨肉价回落 数据显示,7月份,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七涨一降”,其中,其他用品和服务、医疗保健、食品烟酒、居住、教育文化和娱乐、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4.4%、4.3%、2.8%、1.6%、1.6%、1.4%、0.6%;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1.6%。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表示,从环比看,7月份CPI上涨0.2%,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强降雨气候对部分地区鲜菜价格影响较大,7月份蔬菜类价格平均涨幅同比上涨8.43%。二是暑期因素导致部分服务价格季节性上涨,受暑期出行人次增多的影响,飞机票和旅行社收费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2.1%和6.5%,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0.13个百分点。三是部分鲜活食品价格回落,猪肉价格环比连续上涨三个月后转为下降2.1%,鲜果和蛋价格环比继续下降,降幅分别为1.9%和1.5%,上述三项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0.10个百分点。 从同比看,7月份CPI上涨1.8%,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 PPI同比降幅继续收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由降转升,由上月下降0.2%转为本月上涨0.2%,保持了今年3月份以来环比价格为正的总态势。7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7%,降幅比上月收窄0.9个百分点。 环比来看,7月份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黑色金属矿采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环比由降转升,有色金属矿采选、纺织业价格环比涨幅扩大;此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环比继续上涨。 同比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5.9%、9.2%和4.7%,合计影响当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约0.9个百分点,占总降幅的53%左右。 ■预期 货币政策或保持稳健 卓创资讯分析师胡慧春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7月份,CPI同比涨幅略低于上月,与市场预期持平。从影响因素来看,食品类依然是支撑CPI上涨的主要因素。 胡慧春表示,整体来看,短期内受到暴雨的影响,蔬菜等农作物的生产和运输会受到显著影响,食品价格可能会继续上行,不过,随着天气好转,届时蔬菜价格或出现回落。综合分析来看,预计8月份CPI同比或出现回升,但整体上涨空间有限。胡慧春说,尽管近数月国内CPI通胀率保持稳定,但工业品价格回升较快,前期房价较快上涨或逐步传导。综合考虑下,预计未来央行货币政策或将保持稳健为主。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也表示,7月份CPI同比涨幅符合预期,PPI同比降幅收窄至1.7%,采掘业原材料和加工工业通缩均有缓解,工业部门运行状况略有改善。总体看,目前经济发展压力仍在,稳增长政策还应持续发力。[详情]
7月全国CPI回落至年内最低点 房价上升传导效应或在9月显现 ■新快报记者 陆妍思 昨日,国家统计局发布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7月份,CPI同比上涨1.8%,涨幅较上月回落0.1%,环比上涨0.2%,该数据连续三个月回落,且连续两个月处于“1%”时代,涨幅与1月份持平,暂回年内最低点;PPI同比下降1.7%,降幅再次收窄,且环比由降转升,较上月增长0.2%,数据好于市场预期。 肉价连跌7周影响明显 业内专家认为,猪肉价格涨幅的明显回落,是影响CPI同比涨幅下降的主因,但非食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对物价的影响逐渐增加。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表示,7月强降雨气候对部分地区鲜菜价格影响较大,长江中下游、黄淮、华北等部分地区出现汛情,强降雨对鲜菜的生产和运输产生了较大影响,致使部分地区鲜菜价格上涨较多。同时,暑期因素导致部分服务价格季节性上涨。受暑期出行人次增多的影响,飞机票和旅行社收费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2.1%和6.5%,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0.13%。 而CPI涨幅的下降,主要是受到猪肉价格回落影响。猪肉价格环比连续上涨三个月后转为下降2.1%,据农业部监测数据,7月份第4周全国活猪平均价格18.75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1.1%,至此全国生猪价格已连续7周下降,相比6月上旬已下降2.05元/公斤。鲜果和蛋价格环比继续下降,降幅分别为1.9%和1.5%。仅上述三项,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0.10%。 广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郭磊认为,7月CPI数据中,非食品价格同比增长1.4%,近4个月以来连续加速,且增速创了年内新高。当中服务类的价格上行比较明显,这一点可能与楼市价格的上涨有关,由于地价、房价和房租的上行,年内洗车店、理发店上调价格普遍。目前一二线城市房价上升对于租金和服务类价格的传递还刚刚开始,加上受猪肉、蔬菜下行周期已在末端的影响,CPI可能在9月重回上升周期。 PPI回稳显改革成效 在6月PPI环比变为下降0.2%之后,市场一度有看淡PPI的倾向,而7月的正增长逆转了这一预期,并保持了今年3月份以来环比价格为正的总的态势。 余秋梅表示,PPI环比变动的特点是部分工业行业价格由降转升,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黑色金属矿采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环比分别上涨2.5%、0.4%和0.2%。同时有色金属矿采选、纺织业价格、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环比继续上涨。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哲表示,PPI数据好于预期。从结构上来看,PPI降幅收窄主要受到了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的影响,企业的利润空间有所改善,表明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工业经济也出现了企稳的迹象。他预测,PPI降幅持续收窄是未来几个月的趋势,但是PPI数据在年内转正的希望不大。 来源:新快报[详情]
7月CPI同比上涨1.8%,物价水平整体平稳 PPI环比“转正”涨0.2% 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8%,环比上涨0.2%。7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环比由降转升,上涨0.2%,同比下降1.7%,同比降幅连续7个月收窄。 分析认为,7月部分地区经历洪涝灾害和高温天气,但并未严重影响物价走势,当前不存在明显的通胀或者通缩风险,消费物价水平整体运行基本平稳。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王腾腾 食品价格回落拉低CPI同比涨幅 7月,CPI同比上涨1.8%,其中,城市上涨1.8%,农村上涨1.5%;食品价格上涨3.3%,非食品价格上涨1.4%;消费品价格上涨1.4%,服务价格上涨2.3%。 CPI同比涨幅从今年2-4月份的2.3%一路下行跌至7月的1.8%,重回“1时代”。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8%,比上个月上升0.2个百分点。CPI涨幅持续下降,目前不存在通胀压力;核心CPI上涨至2014年2月以来最高值,也不存在通缩的风险,消费物价水平整体运行基本平稳。而7月部分地区经历洪涝灾害和高温天气,但并未严重影响物价走势。 7月份,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2.8%,影响CPI上涨约0.83个百分点。其中,畜肉类价格上涨11.3%,影响CPI上涨约0.51个百分点;水产品、鲜果、粮食价格分别上涨5.8%、0.5%和0.4%,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12个百分点;鲜菜、蛋价格分别下降4.3%和2.0%,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11个百分点。 同时,连平表示,拉低7月CPI同比涨幅的最大因素是食品价格的回落。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从3月7.6%下降至7月3.3%,是带动CPI同比涨幅从2.3%下降至1.8%的主要原因。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表示,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6.1%,涨幅比上月回落14.0个百分点,为近4个月以来的首次下降,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42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医疗保健、教育服务、居住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3%、2.3%、1.6%,合计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81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六涨一降。其中,其他用品和服务、医疗保健、居住、教育文化和娱乐、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4.4%、4.3%、1.6%、1.6%、1.4%、0.6%;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1.6%。 暑期因素导致部分服务价格环比上涨 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2%。其中,城市上涨0.3%,农村持平;食品价格下降0.2%,非食品价格上涨0.3%;消费品价格下降0.1%,服务价格上涨0.6%。 余秋梅表示,7月份CPI环比上涨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强降雨气候对部分地区鲜菜价格影响较大。7月份全国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长江中下游、黄淮、华北等部分地区出现汛情,强降雨对鲜菜的生产和运输产生了较大影响,致使部分地区鲜菜价格上涨较多。分地区看,安徽、湖北、河北、北京鲜菜价格环比分别上涨了16.2%、14.3%、13.3%和12.8%。二是暑期因素导致部分服务价格季节性上涨。受暑期出行人次增多的影响,飞机票和旅行社收费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2.1%和6.5%,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0.13个百分点。三是部分鲜活食品价格回落。猪肉价格环比连续上涨三个月后转为下降2.1%,鲜果和蛋价格环比继续下降,降幅分别为1.9%和1.5%,上述三项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0.10个百分点。 对于下半年物价走势,连平表示,下半年部分食品价格可能出现阶段性上涨,但CPI整体运行趋于平稳。物资运输和供给逐步回归正常,洪涝灾害和高温天气对CPI的影响减弱。猪肉价格环比出现回落,同比涨幅收窄,进入三季度之后可能迎来下行周期。蔬菜、水产品、水果等食品受到季节性因素影响明显,将是影响物价短期波动的重要因素。非食品价格平稳运行中存缓慢上升可能,服务、文体娱乐、旅游类价格稳定上涨,石油相关消费品价格仍将在低位徘徊。货币流动性对物价的整体抬升作用有限,对部分供需吃紧的产品价格影响则更为明显。今年下半年CPI翘尾因素整体较低,不会明显推升物价。 PPI同比降幅连续7个月收窄 2016年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2%,同比下降1.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环比上涨0.3%,同比下降2.6%。1-7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3.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4.5%。 据测算,在7月份-1.7%的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同比降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约为-2.7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1.0个百分点。 余秋梅表示,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由降转升,由上月下降0.2%转为本月上涨0.2%,保持了今年3月份以来环比价格为正的总的态势。环比变动的特点一是部分工业行业价格由降转升,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黑色金属矿采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环比由上月下降转为本月分别上涨2.5%、0.4%和0.2%;二是部分工业行业价格涨幅扩大,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纺织业价格环比分别上涨2.8%和0.6%,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1.9和0.5个百分点;此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环比继续上涨。 7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7%,降幅比上月收窄0.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5.9%、9.2%和4.7%,合计影响当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约0.9个百分点,占总降幅的53%左右。 ■连线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 年末PPI同比增幅或止跌 对于下半年PPI走势能否继续由降转升,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预计年末PPI同比增速逐渐回升至0%左右,不排除回正的可能。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美联储加息预期走弱的影响下,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行动能不足,可能出现阶段性回落和震荡,但不会像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末那样持续大幅下行,输入性通缩压力不会太大。去产能力度加大,产能的削减提振了价格企稳的预期,年初以来国内工业上游的资源能源等输入端价格有所回升,煤炭、石油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矿产业价格环比都有阶段性上涨。大量稳增长政策陆续落地,下游市场需求逐渐改善,带动工业出厂产品价格企稳。由于去年同期工业产品价格逐渐下跌,今年下半年PPI同比基数逐月收窄,有助于PPI涨幅的改善。[详情]
通胀下行降准可期 货币政策受制程度缓解 本报记者 张奇 杨志锦 北京报道 8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数据显示,CPI同比上涨1.8%;PPI同比下降1.7%。 “CPI这个水平比较适度,通胀加剧的风险比较小,同时也没有低于1%而产生通缩的压力。”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属于温和的通胀,同时PPI指标也在好转,降幅也在收窄。” 自4月份以来,CPI已经连续4个月的下行:从2.3%降至目前的1.8%。目前通胀低于年初确定的3%的控制目标,市场有分析称货币政策有宽松的空间。 “CPI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表示,“通胀不高是货币政策宽松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货币政策会不会变得更积极,还取决于其它因素的影响。” 央行8月5日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文章称,若频繁降准会大量投放流动性,促使市场利率下行,加上其信号意义较强,容易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市场则解读称,货币政策短期内难现宽松。 “虽然通胀持续下行,但货币政策空间并未打开,根本原因在于通胀预期的上升。”招商宏观分析师闫玲点评称。 通胀短期走弱长期坚挺 从同比看7月份CPI上涨1.8%。食品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6.1%,涨幅回落14.0个百分点,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42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医疗保健、教育服务、居住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3%、2.3%、1.6%,合计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81个百分点。 中信固收研究团队称,7月CPI同比上涨1.8%,较前值回落主要是受食品类价格中猪价大幅回落,而非食品价格拉升作用相对不足影响,通胀短期走弱长期坚挺。 该团队进一步表示,7月食品价格整体继续呈现回落,主要受到基数效应影响,高基数效应对食品价格的困扰仍在持续,但非食品价格的趋势性上涨则有望在未来对CPI构成持续支撑。因此,在短期基数效应逐渐衰退后,通胀压力将在四季度增加,重新回到2%以上的水平。7月PPI同比下降1.7%,再次下跌但是降幅收窄。中信固收团队称,PPI环比由降转升,同比继续收窄且超预期,与近期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态势、7月PMI原材料价格指数的上涨表现一致,且进一步印证制造业复苏之势。 此外,PPI降幅收窄将持续,PPI对CPI的传导将更明显,从而推动通胀温和上行。 货币政策空间未打开 自4月份以来,CPI已经连续4个月下行,尤其是5月份CPI回落之后,部分市场人士开始担忧“通缩”。“如果CPI只有1.8%,意味着实际利率还有可能进一步下降,给货币政策操作留出了空间。”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称。 不过林采宜同时指出,目前货币政策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元,且不同的政策目标之间还存在冲突,比如利率下行,汇率压力就会增加。 温彬表示,利率主要还是考虑通货膨胀、汇率等因素。虽然目前CPI回落在2%以内,但如果从名义利率来看,存款利率变成负利率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近期由于美联储加息预期的放缓,人民币汇率有所稳定,但下半年美联储加息预期可能卷土重来,有可能改变人民币相对平静的状态。 招商宏观闫玲称,虽然通胀持续下行,但货币政策空间并未打开,根本原因在于通胀预期的上升。央行货币政策的取向并不取决于当前通胀的走势更取决于预期的变化。 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特别提到,通胀预期尚不稳定,工业品价格回升较快。 其报告还称,若频繁降准会大量投放流动性,促使市场利率下行,加上其信号意义较强,容易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市场则解读称,货币政策短期内难现宽松。 “最近两三年的实践证明,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拉动实体经济增长作用有限。”林采宜表示,“现在中国面临的问题,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效果会好一些,财32政政策的结构性特征相对比较明显。” 林采宜认为,货币政策宽松后流动性在金融圈空转,银行信贷中投向实体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小,而同业往来不断增长,流动性并没有流向实体经济。 “降息的概率比较小,但是降准有空间也有可能。”温彬表示。温彬认为,降准并不是宽松预期,而是基础货币投放减少的一个被动的应对措施。 从去年11月份到现在外汇占款连续负增长,为了对冲基础货币减少,央行连续采用逆回购+MLF的操作方式。央行的数据显示,6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28.9万亿元,同比下降1.3%, 央行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中央银行流动性供给方式出现变化。具体而言,2015年上半年主要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供给流动性,2016年上半年则主要通过公开市场、中期借贷便利等货币政策操作供给流动性。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再贷款新增3.1万亿元。但市场预计,要实现13%的M2增速,基础货币仍有缺口,仍需降准提高货币乘数来保证M2增速。 “从这个角度讲,降准关键看下一阶段外汇占款的情况。如果进一步下降,降准就有空间,也有可行性。”温彬说。[详情]
7月CPI持稳 PPI降幅继续缩窄 美元又迎利好经济数据受提振 多国或加入“宽松阵营” CPI、PPI走势图 供图:@视觉中国 继上周五强劲的非农就业报告后,昨日公布的LMCI指数进一步凸显美国经济的强势表现。受美元强势复苏影响,国际金价遭到打压。 分析预计,下半年美国经济继续回暖、新兴市场企稳,但英国脱欧公投后欧洲经济前景不确定性攀升,多国或加入“宽松阵营”。 不过,昨日数据显示,中国7月CPI同比上涨1.8%,PPI同比降幅继续收窄0.9个百分点。经济学家认为,由于CPI持稳且PPI开始改善,短期难看到货币宽松,但稳增长政策仍需发力。 专题文/ 广州日报记者倪明、周慧(署名除外) 广州日报讯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1.8%,连续第2个月处于“1时代”。7月PPI同比连续第53个月下降,但降幅继续收窄0.9个百分点。经济学家认为,由于CPI持稳且PPI开始改善,短期难看到货币宽松。 强降雨致部分地区菜价涨 数据显示,7月份CPI同比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6.1%,涨幅比上月回落14.0个百分点,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42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医疗保健、教育服务、居住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3%、2.3%、1.6%,合计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81个百分点。 7月份CPI环比上涨0.2%。据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解读,7月长江中下游、黄淮、华北等部分地区出现汛情,强降雨对鲜菜的生产和运输产生了较大影响,致使部分地区鲜菜价格上涨较多。安徽、湖北、河北、北京鲜菜价格环比分别上涨了16.2%、14.3%、13.3%和12.8%。二是暑期因素导致部分飞机票和旅行社收费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2.1%和6.5%,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0.13个百分点。猪肉价格环比连续上涨三个月后转为下降2.1%,鲜果和蛋价格环比继续下降,降幅分别为1.9%和1.5%,上述三项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0.10个百分点。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CPI同比较上个月下降,主因去年7月CPI环比高基数,不代表CPI将趋势性下降。2015年7月CPI为2012年以来最高值,明显超越季节性。由于CPI同比等于最近12个月CPI环比连乘,去年7月CPI环比高基数会导致今年8月CPI同比下降。同样由于基数原因,9月CPI将重新回到2%之上。 PPI环比由降转升 7月份,全国PPI环比由降转升,由上月下降0.2%转为本月上涨0.2%,保持了今年3月份以来环比价格为正的总的态势。 余秋梅认为,部分工业行业价格由降转升,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黑色金属矿采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环比由上月下降转为本月分别上涨2.5%、0.4%和0.2%;部分工业行业价格涨幅扩大,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纺织业价格环比分别上涨2.8%和0.6%,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1.9和0.5个百分点;此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环比继续上涨。 7月份,PPI同比下降1.7%,降幅比上月收窄0.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5.9%、9.2%和4.7%,合计影响当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约0.9个百分点,占总降幅的53%左右。 麦格理集团中国策略主管Erwin Sanft指出,中国7月PPI是个“巨大的、利好的意外”。在连跌三年后,中国PPI料于12月开始转为上涨。PPI的好转源于去产能预期的加强。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认为,受供给侧去产能影响,PPI环比同比皆好转,利于企业盈利改善。 各国经济及货币、财政政策预期 美国“赛非农”又送重磅利好美元获提振 美联储周一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就业市场状况指数(LMCI)为1.0,上月为-1.9。该指数基于19个劳动力市场指标,其中失业率和私营部门就业状况权重较大,还包括职位空缺和劳动力流动调查和薪资指标。由于该指数可以直接反映出美国当前的就业状况,同时它还有一个“赛非农”的称号。过去六个月,美联储这项劳动力市场状况指数的平均变动每月都为负值。与之相似,这一时期内的总体非农就业人数增幅也在减缓,从去年第四季度的28.2万,到今年第一季度降至19.6万,到第二季度进一步减缓至15.3万。结合最近两月强劲的非农数据,美国就业市场状况进一步好转得到更强有力的证实。 受此消息影响,昨日美元指数得到提振,报96.29附近,美元兑日元上涨0.62%。 中国PPI改善中国央行降息预期降低 澳新银行经济学家David Qu和Louis Lam认为,由于CPI持稳且PPI开始改善,中国央行料不会降息。他们并不认为随着贷款利率管制及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的取消,中国央行需调降基准利率。 汇丰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CPI同比上涨1.8%符合预期。尽管如此,经济下行压力仍旧显著,稳增长政策还应持续发力。 其他国家新西兰联储或接棒“放宽”货币 除了美联储,其他主要央行几乎都处于宽松模式,新西兰联储(RBNZ)可能成为下一个放宽政策的主要央行,预计将会在周四降息25个基点,至2.0%。 英国央行在上周四的货币政策例会上宣布将基准利率调降25个基点至0.25%,此举符合市场主流预期,同时也是英国2009年以来的首次降息。与此同时,英国央行决定将资产采购(QE)规模增加600亿英镑,至4350亿英镑,此举出乎市场预期,此前多数观点预测英央行将维持QE规模不变。 英国央行官员昨日也指出,如果英国经济下滑情况恶化,那么有可能需要出台更多量化宽松措施,英镑似乎正在进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事实上,从今年年初至今英镑兑人民币贬值了近10%,近两个月来更是贬值7.88%。 金融市场表现 人民币 克服“脱欧”影响 在岸、离岸均企稳 昨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6594,上调21个基点。 瑞银证券分析师汪涛指出,过去12个月人民币兑美元贬值了7.3%左右,考虑到未来美元可能进一步升值,人民币在6.6~6.7以上仍然存在贬值空间,但汇率更可能出现双向波动,这主要取决于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走势。未来还有一些关键的政策时点可能会导致人民币中间价定价和人民币汇率出现明显波动:9月初的G20会议、10月初人民币正式加入SDR、11月初美国大选,以及12月美联储可能的加息。预计央行会继续保持相机抉择的汇率政策,在维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稳定的同时顾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虽然人民币贬值压力可能在四季度加剧,但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应不会超过6.8。 渣打银行指出,美元兑在岸或离岸人民币均克服了“脱欧”所带来的影响,前者在6.70以下水平站稳,在岸及离岸差价也保持在较窄水平。市场对每日中间价以一篮子货币作为参考的形成机制有更深认识。尽管资本流出的压力仍在,但外资流入在岸债市在6月份达到476.8亿元人民币,是有纪录以来第二高。外资与在岸市场的连接渠道日趋增加,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稳定性的提升同时在在岸及离岸人民币价差越趋收窄中体现,差价由7月时的接近200点子收窄至目前少于100点子。若美元兑人民币维持在6.70以下及美元转弱,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在短期或有空间下跌。不过只要美元兑人民币能保持在6.70以下,市场应对此不以为然。除非美元大幅上升,其认为美元兑人民币可望保持在6.70以下,维持美元兑人民币今年年底在6.67的预测。 人民币 美元走强 黄金短线仍存回落风险 上周五公布的美国非农就业数据连续第二个月远超预期,美元迅速走高,黄金因此承压,当日跌幅接近2%。进入本周后金价走势维持低迷,至周二午盘时报于1330美元/盎司附近。上海金价周二收盘则报289.00元/克。 美联储加息预期的消退系金价今年以来首要的上涨因素,今年黄金已上涨近26%。上周五的非农数据则重新点燃了美联储年内加息的预期。目前来看美联储年内加息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一是美国大选在即,其次其他经济指标特别是通胀率仍未达到预期目标。本周随后消息面较为清淡,市场可能继续消化上周五非农数据所带来的影响。 机构方面,截至周一全球最大的黄金上市交易基金SPDR Gold Trust持仓量较上一个交易日减少6.54吨至973.80吨。 技术上,在上周五录得大阴线后,金价周一收成小十字星,暗示此前跌势有所缓和。目前金价已下破5月底以来的上行通道且位于20日均线下方,短线压力明显,后市需要留意1310美元/盎司附近的支撑力度,如被有效下破后市可能跌回1300美元/盎司以下。MACD指标及KDJ指标目前偏空,短线需要留意金价继续回落的风险。操作上,金价大幅回落为投资者提供了入场的机会,可逢低轻仓买入。(广州市京鑫贵金属有限公司:朱志刚)[详情]
货币政策或将继续维持宽松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刘莉 实习生 梁舒晴) 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了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7月CPI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1.8%;PPI环比上涨0.2%,同比下降1.7%。对比6月数据发现,7月CPI同比增幅下降了0.1个百分点,而PPI环比则由下降变成上涨,同比降幅也收窄了0.9个百分点。为此分析人士表示,物价指数基本符合预期,通胀还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货币政策仍会保持中性偏松状态。 CPI同比涨幅回落 7月份,CPI同比上涨1.8%。其中,城市价格上涨1.8%,农村价格上涨1.5%;食品价格上涨3.3%,非食品价格上涨1.4%;消费品价格上涨1.4%,服务价格上涨2.3%。环比方面,7月CPI则上涨0.2%。 对比此前数据发现,CPI是连续3个月走低,环比涨幅则比6月下降了0.1个百分点。而食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同比涨幅较大。对此,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在接受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前者是因为强降雨气候对部分地区鲜菜价格影响较大。后者则是由于暑期因素(比如出行人数增多等因素)导致部分服务价格季节性上涨。 万联证券策略研究员王赵欣则认为,服务价格上涨一方面说明人工成本在上涨,另一方面,楼价上涨推高了包括地价、租金、地产中介等一系列相关产业服务价格的上涨。她还指出,食品价格中鲜菜价格是上涨了,但猪肉价格环比连续上涨3个月后转为下降2.1%,鲜果和蛋价格环比也继续下降,“预计猪肉价格下行空间有限,或在9、10月涨价,CPI很有可能在10月迎来上涨压力”。 PPI环比由降转升 7月份,PPI环比由降转升,由6月下降0.2%,转为7月上涨0.2%;同比下降1.7%,降幅比6月收窄0.9个百分点。 从环比来看,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黑色金属矿采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环比由6月下降转为7月分别上涨2.5%、0.4%和0.2%;有色金属矿采选、纺织业价格环比分别上涨2.8%和0.6%,涨幅比6月分别扩大1.9和0.5个百分点;此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环比继续上涨。 从同比来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5.9%、9.2%和4.7%。 王赵欣认为,PPI走势向好,说明企业经营状况好转,盈利空间或得以提升,“肯定对实体经济好,至少是能稳定在当前位置上,而不是控制不住的下跌”。 通胀还处于较低水平 王赵欣表示,CPI、PPI走势平稳,PPI环比上涨更表明实体经济是一个向好的状态,说明企业经营、赢利状况得到改善。货币政策将维持中性偏松的一个走势,“但央行对实施降准、降息还是十分谨慎的”。 李大霄认为,物价指数基本符合预期,通胀还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货币政策仍会保持中性偏松的状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股市的反弹。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经济面整体保持L型的增速,增速平稳,总体来看,物价数据对股市是有利的。[详情]
7月CPI触年内低点 货币政策短期难放松 证券时报记者 许岩 受猪肉价格等鲜活食品价格回落,7月CPI同比涨幅也出现连续3个月的回落,与年内低点1月份的涨幅1.8%持平。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数据显示,7月CPI同比上涨1.8%,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这是该数据连续3个月回落,且连续两个月处于“1%”时代。 专家认为,CPI涨幅回落主要是受猪肉等食品价格回调影响。未来物价仍有望低位运行,但部分食品价格仍存阶段性上涨的可能。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认为,CPI依旧处于“1”时代,是由于主要食品价格回落,猪肉、蔬菜等食品价格正逐步回归合理区间所致。此外,尽管前段时间的洪涝灾害对于农产品确实有一定的冲击,但整体影响有限,全年物价仍将平稳。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7月猪肉价格环比连续上涨3个月后转为下降2.1%。加之,鲜果和蛋价格环比继续下降,上述三项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表示,进入7月后猪肉价格环比出现回落,猪粮比价下降至9.18,生猪出场价格下降至18.9元/公斤,主要猪粮价格也出现下降,生猪存栏量上升至37634万头,猪肉同比价格在三季度很有可能回落。 对于下半年物价的走势,刘学智认为,下半年CPI翘尾因素整体较低,不会明显抬升物价。预计下半年CPI运行趋于平稳,但部分食品价格仍存阶段性上涨的可能。 申银万国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当前以通缩为主,最希望看到的格局是该涨的涨,该跌的跌。从目前情况看,前期生鲜食品蔬菜猪肉价格涨幅趋缓,CPI通胀压力降低,同时由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带动,以及国内供给侧改革推动,PPI跌幅继续收窄,表明通缩压力缓解,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组合。 同日公布的7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7%,降幅继续收窄。国金证券大类资产分析师徐阳表示,PPI环比由降转升,改善幅度超预期,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徐阳认为,随着去年基数越来越低,PPI同比上涨幅度转正或早于市场预期到来。“在整体通胀环比上涨的情况下,短期难看到货币宽松。” “货币政策的实施,主要还是根据当下的经济情况来判定。”牛犁指出,“当前国际经济不确定因素上升,美联储加息愈发慎重;欧洲、日本则持续量化宽松;而英国也为预防脱欧后遗症,而选择七年来首次降息。总的来说,当前最要紧的还是让更多的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认为,8月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货币政策将趋于中性。另外,上周央行报告特别提到,频繁降准会大量投放流动性,令市场利率下行,也易强化政策放松预期,令贬值压力加大、外储下降,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并称要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从量价两方面保持货币金融环境稳健和中性适度,这表明短期内货币政策将趋于中性。[详情]
肉价3连涨后现回落 7月PPI环比由降转升 ◎每经记者 周程程 昨日(8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8%,已连续两个月位于“1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方面,数据显示,7月PPI同比下降1.7%,降幅比上月大幅收窄0.9个百分点,也成为近两年来最小降幅。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经济的角度来说,目前PPI降幅的不断收窄是一个积极信号,一定程度上表明市场活力正在增强,市场需求逐步回暖。下半年PPI总体仍将保持降幅收窄的趋势,甚至存在着年内个别月份出现“转正”的可能。 7月PPI环比由降转升 数据显示,7月份,PPI同比下降1.7%,同比降幅连续7个月收窄。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PPI的走势可以看作是终端产品价格回升的乐观预期下、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反弹的结果,而这主要与美元弱势震荡、市场对中国供给侧控制过剩产能等因素相关。 分行业看,数据显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5.9%、9.2%和4.7%,合计影响当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约0.9个百分点,占总降幅的53%左右。 潘建成表示,除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影响外,国内很多产业出现库存见底的信号。去库存到了底部,一定程度就会有补库存的需要,价格也有可能回升。并且,一些行业主动限产也带来产量的减少、竞争程度的降低,导致价格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7月PPI环比由降转升,由上月下降0.2%转为本月上涨0.2%,保持了今年3月份以来环比价格为正的总体态势。 服务价格支撑7月CPI上涨 而在普通居民更关注的CPI方面,7月同比上涨1.8%,系该数据连续3个月走低。 这应当与蔬菜与猪肉价格涨幅回落相关。潘建成表示,今年年初,蔬菜与猪肉的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而前两月由于季节性因素,蔬菜价格已经出现回落。目前猪肉价格也基本见顶,这都使得CPI涨幅回落。 数据显示,猪肉价格环比连续上涨3个月后,7月转为下降2.1%,鲜果和蛋价格环比继续下降,降幅分别为1.9%和1.5%,上述三项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0.10个百分点。 “但是价格还有一部分是持续、温和的上涨动力。”潘建成说,7月价格上涨的动力来自服务价格。 数据显示,非食品中,医疗保健、教育服务、居住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3%、2.3%、1.6%,合计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81个百分点。 在潘建成看来,这是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表现。“人们消费中服务的比重在上升,同时中国的人口结构出现了变化,劳动人口在下降,所以人工费用会上涨,并直接导致服务价格的上升,这有一个趋势性。” 潘建成认为,尽管CPI涨幅出现回落,但是并不会出现消费价格水平持续的下跌,所以目前并不存在通缩的压力。“服务价格将成为持续、稳定的推动价格上涨的力量。” 下半年PPI有望同比正增长 对于接下来的物价走势,申万宏源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李慧勇表示,由于基数原因,四季度CPI可能会再度回升到2%以上,而PPI年底有望看到正增长。 不过,潘建成认为,四季度CPI同比回到2%以上的可能性较低。“从同比的角度来说,四季度的翘尾因素最低,新涨价因素对四季度CPI的贡献应该是最高的。如果说四季度新涨价因素能接近2%,我觉得可能性不大。” 对于PPI的走势,潘建成预判说,下半年PPI总体是收窄的趋势。但中国目前产能过剩的形势依然严峻,所以工业品价格目前回升趋势也不会太稳定,有可能出现反复。年内个别月份PPI同比或出现正增长,“但存在着非常多的不确定性。” 具体来说,不确定因素在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变化和全球经济情况。如果全球经济出现明显波动并影响我国的出口,那么工业生产的竞争性还会加剧,工业品价格可能继续下跌。另外也取决于地产市场是否会出现大的波动。[详情]
新华社济南8月9日电题:CPI同比涨幅连续第三个月回落非食品价格对物价影响逐渐增加 新华社记者袁军宝、陈爱平 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8%,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已是连续第三个月回落。业内专家认为,猪肉价格涨幅的明显回落,是影响CPI同比涨幅下降的主因,但非食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对物价的影响逐渐增加。 生猪价格连跌7周,对CPI影响明显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7月份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2.8%,影响CPI上涨约0.83个百分点。其中,畜肉类价格上涨11.3%;水产品、鲜果、粮食价格分别上涨5.8%、0.5%和0.4%;鲜菜、蛋价格分别下降4.3%和2.0%。 在各类食品中,猪肉价格同比涨幅明显回落,对CPI影响明显。7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6.1%,影响CPI上涨约0.42个百分点,而6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30.1%,影响CPI上涨约0.71个百分点。 “7月份生猪价格不断下跌,每公斤下降约2元,8月初才开始企稳。”山东省高青县万隆养猪场经理李宗汉说。据农业部监测数据,7月份第4周全国活猪平均价格18.75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1.1%,至此全国生猪价格已连续7周下降,相比6月上旬已下降2.05元/公斤。 虽然CPI同比涨幅继续回落,但7月份鲜菜、水果价格相比6月份有所上涨,带动7月份CPI环比上涨0.2%。记者在上海、济南等地的菜市场了解到,7月份以来白菜、卷心菜等部分蔬菜价格开始上涨,大蒜价格也有所提高。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数据,相比上月同期,7月下旬大白菜、黄瓜、油菜价格涨幅均超过10%。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说,7月份全国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长江中下游、黄淮、华北等部分地区出现汛情,强降雨对鲜菜的生产和运输产生了较大影响,致使部分地区鲜菜价格上涨较多。 受消费升级推动,非食品价格对物价影响逐渐加大 虽然食品烟酒价格在CPI各类商品中的权重只有约三成,但梳理近年来历月数据,其在绝大多数月份里都扮演着CPI同比上涨最大的推手。例如今年前6个月其贡献率均超过50%,最高月份的贡献率超过70%。 不过,这一情况正在发生改变,7月份食品烟酒价格的贡献率不足50%。由此可见,非食品类价格对物价的影响正逐渐加大。 统计显示,7月份非食品的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六涨一降,已成为CPI同比上涨主动力。其中,其他用品和服务、医疗保健、居住、教育文化和娱乐、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4.4%、4.3%、1.6%、1.6%、1.4%、0.6%;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1.6%。 余秋梅说,受暑期出行人次增多影响,飞机票和旅行社收费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2.1%和6.5%,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0.13个百分点。 除季节性因素外,一些专家认为,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及消费结构变化,非食品类价格在物价中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其价格变动和经济形势的联系也更为紧密。驴妈妈CEO王小松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将获得快速增长的机遇。 “中国的传统制造业普遍面临过剩状态,而现代服务业供给却相对不完善,人们需求的转变将通过价格等机制带动后者不断发展升级。”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说。 食品价格缺少上涨动力,物价仍将平稳运行 业内专家认为,下半年我国食品类价格缺少上涨动力,但我国经济新旧动力转换趋势日渐明显,服务业发展加速,大宗商品价格稳中有升,综合来看,预计下半年物价仍将平稳运行。 虽然我国制造业回升还面临一定压力,但在消费引领下,非制造业发展呈现出明显活力。7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9%,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非制造业稳中向好,增速略有加快。 大宗商品方面,虽然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动力不足甚至有所回调,但煤炭、钢铁价格近期仍在上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由降转升,从上月下降0.2%转为本月上涨0.2%。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说,下半年非食品价格涨幅将继续保持平稳,旅游、服务类价格将稳定上涨,货币流动性对物价的抬升作用上半年已经显现,进一步推高CPI的作用有限,预计下半年CPI运行将趋于平稳。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认为,由于当前物价水平相对比较稳定,还存在一定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空间。可实施更加积极的结构性减税、减费政策,以对冲人口、土地成本刚性上涨对企业的负面影响。[详情]
专家解读7月经济数据:年内降准降息可能性不大 中新经纬客户端8月9日电 (秦辰) 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8%,连续两个月处在“1时代”;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7%,环比由降转升。多位专家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结合最新数据和目前经济环境看,年内降准、降息可能性不大。 CPI连续3个月回落 通缩压力不大 数据显示,7月份CPI同比上涨1.8%,环比上涨0.2%。同时,这也是CPI自4月份之后,连续3个月出现回落。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对中新经纬表示,CPI保持下行趋势,PPI下行降幅收窄,符合市场普遍预期。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指出,投资增速下滑,特别是民间投资下滑较快,是近期物价出现下行的原因。他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物价仍会维持在目前的平稳状态。 由于CPI长期处于较低水平,PPI同比连降53个月,以及外贸活动低迷等因素,引发部分人士对中国经济受到通缩压力的担忧。 对此,赵锡军指出,仅凭物价走势,不能反映出通缩状态,考虑到中国经济收入上升、就业表现良好等因素,只要落实好稳投资、降成本,压缩过剩产能等措施,通缩就不会发生。 外贸出口基本回稳 政策效果显现 海关总署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2.09万亿元,下降0.9%。其中,出口1.22万亿元,增长2.9%;进口8730亿元,下降5.7%;贸易顺差3428亿元,扩大34%。 胡敏认为,中国出口已基本回稳,延续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前期政策效果已经显现,“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出口情况较好,出口数据好于预期”。 数据显示,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比重提升。前7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5.12万亿元,增长4.8%,占中国外贸总值的38.8%,较去年同期提升2.9个百分点。此外,国有企业进出口2.05万亿元,下降12%,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5%。 对此,胡敏分析称,国有企业主要涉及装备制造业和基建铁路等领域,相对来说,民营中小企业更为灵活,对经济适应程度较快,这是导致两者数据出现明显分化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上半年民间资本在境外投资不动产的数额较大,考虑到此前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导致部分资本流出,这也是民营企业进出口比重提升的原因之一。 年内降准降息可能性不大 专家呼吁保持政策定力 在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中国经济面临不少挑战。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下降,投资波动风险明显加大。针对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8月3日曾发文建议,择机进一步实施降息、降准政策。然而很快,“降息降准”建议被删。 结合7月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来看,多位专家对中新经纬表示,目前市场流动性充裕,年内降准、降息的可能性不大。 胡敏认为,在目前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的情况下,三季度不可能降准、降息。但他认为,作为宏观层面的观察期,如果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降至6.5%左右,四季度或开启降准的窗口期。 但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指出,货币政策有其局限性,降准、降息的必要性不足,甚至还可能引发不可预知的风险,因此年内实施的可能性不大。 关于降息问题,曾刚对中新经纬解释说,目前企业融资成本高的原因并非资金成本高,而是风险溢价正在上升、信用风险成本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拉低资金成本无助于改善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这种方式不仅效果不明显,反而可能制造出金融泡沫,让钱重新流向房地产。” 关于降准问题,曾刚认为,降准易被外界看作是调整货币政策的明显信号,从而引发市场对货币政策过度宽松的担心,尤其是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压力。而央行在补充流动性方面已经开创了很多新手段,如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以及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等。通过这种频繁操作释放流动性,“续短为长”,完全可以代替一次性降准的影响。 “政策需要保持定力,让经济自己去完成调整,这点非常重要。”曾刚强调。 赵锡军对此也表示认同,认为年内降准、降息的可能性不大。他指出,企业活期存款在不断增加。换句话说,企业不是缺钱,而是没有把钱用起来。“这不是增加货币供应、调整货币政策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如何让企业有积极性扩大投资的问题。”赵锡军说。 但他也指出,如果出现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美国加息导致资金外流等情况,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中新经纬APP)[详情]
CPI数据意料之中 猪肉价“飞”起来很难 8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6年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2016年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8%。其中,城市上涨1.8%,农村上涨1.5%;食品价格上涨3.3%,非食品价格上涨1.4%;消费品价格上涨1.4%,服务价格上涨2.3%。 据悉,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2%。其中,城市上涨0.3%,农村持平;食品价格下降0.2%,非食品价格上涨0.3%;消费品价格下降0.1%,服务价格上涨0.6%。 数据意料之中 对比之前多家机构的预测,本月CPI数据尽在意料之中。 “中国的市场需求,还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立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CPI数据基本符合预期,食品价格与消费品价格环比下降,与夏季居民消费结构息息相关,同时,因为中国消费品处于加快去库存的阶段,所以一些夏季电子消费品,比如空调等电器消费,无法及时反映在价格上。“加上因为近期的东北干旱问题、南方洪水问题的影响,一些救灾物资等需求上升,带动了非食品价格的上涨”。 在孙立坚看来,由于国内经济基础建设加速,加上进入假期以后,居民旅游消费需求上升,因此大大拉动了消费价格指数中服务价格的上涨。 同时,中国一直积极参与世界贸易分工、贸易替代的开放环境中,国内的物价水平和全球物价水平紧密相连。孙立坚指出,根据全球价格走势,全球经济下行表现明显,中国未来通缩的压力将持续。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今天发布价格数据基本符合预期。消费物价增速回落,主要是猪肉蔬菜价格回落。“房租上涨加快,不然消费物价应该回落得更快一些。下半年CPI涨幅应该会低于上半年,所以通胀压力较小,不会给货币政策,比如降息带来制约”。 猪肉价格呈下降趋势 CPI被认为是最能直接反映物价走势的经济数据之一,其中,猪肉价格占其1/10的权重。统计数据显示,二者的关系紧密如影随形。 数据发布后,市场对猪肉价格走向尤为关注。 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姬光欣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随着节气过去,猪肉大好行情仅是“昙花一现”。如今,消费再度出现缩水,屠宰企业对生猪需求量有限,加之生猪出栏体重依旧偏大,市场再度出现供大于求局面,价格出现回落。“终端消费较同期相比均减少30%左右,多者达到50%。生猪存栏虽同期减少,但环比已经出现缓慢增加,供大于求局面延续。预计后期市场将呈现缓慢下降态势”。 同时,根据农业部监测,2016年第29周(2016年7月18日-24日)“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198.88(以2000年为100),比前一周升0.03个点;主要畜产品价格略有下降。猪肉周均价每公斤25.57元,环比跌0.6%,为连续5周小幅下跌,同比高11.9%;2016年第30周(2016年7月25日-31日)“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显示,猪肉周均价每公斤25.25元,环比跌1.1%,为连续6周小幅下跌,同比高8.1%。 因此,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猪肉价格“飞”起来很难。 不过,芝华数据分析师姚桂玲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近期猪肉价格已经有所回暖。“立秋以后到中秋国庆这段时间,是传统的消费旺季,目前屠宰场销量转好,屠宰场对生猪的需求量上升,企业收购意愿增强”。[详情]
新浪财经讯 8月9日消息,今日国家统计局发布CPI和PPI统计数据,7月CPI同比1.8%,预期1.8%,前值1.9%。7月PPI同比-1.7%,预期-2%,前值-2.6%。对此,方正宏观评论称,猪周期见顶回落和翘尾因素下降推动7月CPI继续下行,洪灾引发菜价上涨但难以持续。CPI回落利多债市,PPI回升利多商品和周期股。 以下为方正宏观分析全文: 事件: 国家统计局8月9日公布,中国8月CPI同比增1.8%,预期1.8%,前值1.9%;中国7月CPI环比0.2%,前值-0.1%。中国7月PPI同比-1.7%,预期-2%,前值-2.6%。中国7月PPI环比0.2%,前值-0.2%。 点评: 核心观点:猪周期见顶回落和翘尾因素下降推动7月CPI继续下行,洪灾引发菜价上涨但难以持续。供给侧去产能推动黑色系和有色商品价格回升,PPI延续上升,但难以传导至CPI。考虑到房地产销量下滑、信贷增速放缓、货币政策暂时中性、翘尾因素下降(9月比6月低0.89个百分点)等,预计3季度通胀延续下行,CPI最低下行至1.5%左右,货币政策宽松空间打开,利好债市。PPI回升利好商品和周期股。 7月CPI环比上涨,但翘尾因素拉低同比涨幅。7月CPI环比0.2%,扭转了3月份以来价格连续环比下滑的趋势。然而,5月之后,翘尾因素开始走低,7月更是回落了0.31个百分点,而6月仅微降0.03个点。 菜价涨猪价降,旅游类价格季节性上涨。7月食品类CPI同比3.3%,较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蔬菜价格受洪灾影响有所上升;生猪存栏上升,猪周期见顶回落,猪肉价格增速自6月首降以来继续放缓,7月价格同比16.1%,比6月下降了15个百分点;非食品类CPI表现亮眼,同比上升1.4%,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服务类价格上升明显,其中旅游和医疗服务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9%和4.0%,较上月同比上涨了1.4和0.6个百分点。 受供给侧去产能影响,PPI环比同比皆好转,利于企业盈利改善。7月PPI降幅比上月收窄0.9个百分点,表现显著好于预期。PPI的好转源于去产能预期的加强。近期黑色系以及有色金属的商品价格走强是在需求弱复苏的情况下供给收缩预期加强的结果。7月有色采矿和有色加工价格同比降幅分别缩窄了5.5和4.1个百分点,钢铁和煤炭行业的价格同比降幅亦放缓。 CPI回落利多债市,PPI回升利多商品和周期股。根据历史经验,经济不景气环境中PPI向CPI的传导机制不顺畅。我们自六月以来基于“经济通胀下行”的判断,看多国债,国债收益率持续创出新低。我们维持经济短期W型中期L型、通胀见顶回落、看多国债、股市结构性机会推荐消费股周期股和国改供给侧改革主题的判断。 [详情]
【广发宏观郭磊】目前谈通缩压力是南辕北辙 来源: 郭磊宏观茶座 作者:广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郭磊博士 投资要点 第一,CPI同比小幅放缓,但环比加速,非食品尤其是服务价格涨幅明显加快。 第二,PPI进一步大幅收窄,且环比由降转升,PPI回升将伴随企业利润的修复。 第三,PPI将大概率继续回升,CPI可能在9月重回上升。 1)CRB和南华工业原材料指数在继续上升,这将继续推动PPI并对CPI形成传导。 2)猪肉价格的阶段性下行已临近末端,9月后基数较低,下拉力量可能临近结束。 3)蔬菜的一轮下行周期也已在末端。 4)目前这轮一二线城市房价上升对于租金和服务类价格的传递才刚开始。 第四,目前谈通缩压力是南辕北辙,应更多从“宽财政、稳货币、调结构、加快改革”的线索去理解下半年政策。 1)工业通缩早已触底并且在大踏步收窄。 2)资产型通胀是目前比较显性的一个现象。 3)政策对于资产型通胀已表现出警惕,“抑制资产泡沫”将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 4)从宽财政、稳货币、调结构、加快改革(供给侧及国改)的线索去理解下半年。 主要内容 CPI同比小幅放缓,但环比加速,非食品尤其是服务价格涨幅明显加快。7月CPI同比增长1.8%,较上月回落0.1个点。但环比增长0.2%,属于连续第二个月加速。 其中食品价格同比3.3%,较上月回落1.3个点。非食品价格同比增长1.4%,属于4个月以来的连续加速而且增速创了年内新高。 非食品里面主要是什么在涨?相对于消费品来说,服务类的价格上行是比较明显的。在过去的5个月里面,服务类的价格一直在上升。我们猜测这一点与楼市价格的上涨有关。我们草根调研看到,由于地价、房价和房租的上行,年内洗车店、理发店上调价格普遍。 PPI进一步大幅收窄,且环比由降转升,PPI回升将伴随企业利润的修复。PPI同比-1.7%,降幅较上月大幅收窄0.9个点;环比增长0.2%,亦超预期。在上个月PPI环比变为-0.2%之后,市场上一度有看淡PPI的倾向,而本月的正增长逆转了这一预期。 从经验规律来看,通缩对工业经济的杀伤力比较明显。PPI和工业企业利润在走势上基本正相关。本轮PPI的回升已经持续7个月,这一过程将伴随着企业盈利的改善。 PPI将大概率继续回升,CPI可能在9月重回上升。看到市场上已经有声音说通缩压力再度上升,需要信贷宽松和降息等等,我们认为这严重不客观。价格目前仍处于易上难下的周期中,四季度CPI可能重回2%以上。 第一,CRB和南华工业原材料指数在继续上升,这将推动PPI继续回升并对CPI形成传导。7月CRB工业原材料指数上行5.4个点,同比上行4个点;南华工业品指数上行40个点。8月高频数据显示这两个指标还在继续上升。CRB指数收益率从去年11月底部的-20%回升至1.2%,这大概率不是一个经验上的顶部。再考虑到从CRB到PPI的滞后传递,后续PPI将继续回升,并对CPI形成传导。 第二,猪肉价格的阶段性下行已临近末端,9月之后又基数比较低,来自猪周期的下拉力量可能临近结束。8月之后生猪价格又明显止跌迹象,东北、华北地区的生猪价格先后有小幅反弹,南方部分省份跟涨。我们判断生猪和猪肉价格在后续的调整空间将会有限。考虑到9月之后是较低的基数(22省市生猪去年三季度均价是17.8,四季度是16.6;猪肉三季度是26.3,四季度是24.7),生猪和猪肉对于CPI的下拉力量可能已经临近结束。 第三,蔬菜的一轮下行周期也已在末端。蔬菜的价格周期比较规律,近10年间基本在-10%至30%的区间。这轮蔬菜价格同比上行是2014年9月开始,2016年初达到30%的高点后开始下行,到2016年6月到了-6.5%,7月已收窄到了-4.3%。从8月的高频数据(农业部菜篮子批发价格指数、前海蔬菜价格指数)看,菜价已经在上涨,后厄尔尼诺和夏季洪涝灾害的后续影响仍不可忽视。 第四,目前这轮一二线城市房价上升对于租金和服务类价格的传递还刚刚开始。3月和4月一二线城市房价经历了一轮普遍性的迅猛上涨;而7月开始,伴随着地王频出的状况,部分一二线城市房价又开始一轮上涨。尽管CPI租金类价格从一季度2.6%的涨幅逐步上升至二季度的2.7%和三季度的2.8%,但似乎仍未反映出楼价上涨的影响。 目前谈通缩压力是南辕北辙,应更多从“宽财政、稳货币、调结构、加快改革”的线索去理解下半年政策。我们对与CPI相关的一系列其他问题的看法是: 第一,工业通缩早已触底并且在大踏步收窄。什么是通缩?CRB同比、PPI同比在快速下行的时候叫通缩。持续了两年多的通缩在2015年11月已经见底。此后我们看到的是通缩在全球大踏步收窄,商品价格、原材料价格和工业品价格的上涨此起彼伏。从经济学的意义上,工业通缩收窄和再通胀起步是一回事。 第二,资产型通胀是目前比较显性的一个现象。通胀的实质意义其实是购买力的下降,等量货币可以购买更少商品,从而带来福利的下降。比如过去5个月连续的非食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就是再通胀周期的表现。而资产型通胀在中国更为显性,主要表现在楼市价格的上涨。如果是采用更靠近虚拟市场租金法的方法去统计CPI中租金部分,则CPI的表现可能完全不同。 第三,政策对于资产型通胀已经表现出了警惕,“抑制资产泡沫”的提法将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在年中政治局会议上,“抑制资产泡沫”的提法意味着政策对于资产型通胀还是比较关注的,而这一点将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 呼吁关注通缩、主张用宽松来稳增长的建议是南辕北辙。在当前楼市上涨大幅提升成本端压力(固定成本、人力成本、物流成本、财务成本),同时带来实体投资的机会成本上升,进一步大幅宽松只能导致实体经济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 第四,从宽财政、稳货币、调结构、加快改革的线索去理解下半年政策。我们预计下半年基础设施建设(随着PPP的升温)将会在增速上维持高位,财政政策将会比较积极。货币政策则基本中性,从信贷到社融都会求稳,不会有边际上的宽松。引导金融去杠杆、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将会成为金融政策的第一重点。以煤炭等行业去产能加速为代表的供给侧改革将会加快。“做强做优做大”作为国企改革的主导方向已经明确,国企改革将会有实质性加速。[详情]
新浪财经讯 8月9日消息,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7月CPI同比增长1.8%,PPI同比下降1.7%。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屈宏斌表示,CPI同比上涨1.8%符合预期。 他称,猪价涨幅趋缓,菜价同比下跌,食品通胀继续走低至3.3%。非食品通胀走高至1.4%,主要受医疗教育等服务价格上涨推动。PPI同比降幅收窄至1.7%,采掘业原材料和加工工业通缩均有缓解,工业部门运行状况略有改善。 屈宏斌表示,尽管如此,在外需不振,房地产市场降温,私人部门信心低迷的背景下,经济下行压力仍旧显著,稳增长政策还应持续发力。[详情]
新浪财经讯 统计局公布7月CPI和PPI数据,分别同比增1.8%和下降1.7%。针对最新CPI数据,海通证券姜超认为,通胀压力缓解 ,8月通胀有望再降;短期内货币政策将趋于中性。 以下为详细点评:CPI继续回落,通胀压力缓解 ①7月CPI继续回落。7月CPI同比1.8%,连续三个月回落,环比上涨0.2%。虽然强降雨推升鲜菜价格,但猪价续跌且基数较高,鲜果蛋价续降,食品类继续走弱;假期因素推动非食品季节性上涨。食品价格同比降至3.3%,非食品同比升至1.4%; ②8月通胀有望再降。8月以来猪价继续下跌且基数仍高,菜价虽回升但幅度较小,且暴雨、洪灾对总体通胀的影响有限,预计食品价格同比续降,非食品微升,8月CPI同比或继续降至1.7%; ③7月PPI再度回升。7月PPI同比下降1.7%,较上月-2.6%降幅继续缩窄,环比0.2%,主因有色加工、黑金采选、黑金加工业价格由跌转涨,有色采选、纺织业价格涨幅扩大,油气、煤炭开采等价格续涨; ④8月PPI继续改善。8月以来煤、钢价格继续上涨,但油价大幅下调,预测8月PPI环比下降0.1%,但在低基数效应下PPI同比降幅有望继续缩窄至-1.1%; ⑤通胀压力缓解,货币趋于中性。当前猪、菜价格对通胀的推动均减弱,通胀压力短期缓解。上周央行货政报告特别提到降准对汇率的潜在冲击,且指出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从量价两个方面保持货币金融环境的稳健和中性适度,意味着短期内货币政策将趋于中性。[详情]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孙忠)针对最新CPI数据,国金证券徐阳认为,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宽松,短期或难看到。 国金证券认为,7月CPI同比符合预期,环比小幅改善,8月或为年内低点。分类项下,同比贡献最大的为猪肉价格,上涨16.1%,环比贡献最大的为蔬菜价格。总体来看,CPI的涨幅符合市场平均预期。后期展望来看,由于去年8月为基数最高月份,而且随着气候影响因素消退,8月环比难有大幅上涨,预期8月或为CPI同比涨幅的年内低点。 国金证券指出,PPI同比改善幅度超预期。分类项下,环比贡献最大的为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环比上涨2.5%,整体环比由降转升,上涨0.2%。随着去年基数越来越低,PPI同比上涨幅度转正或早于市场预期到来。 国金证券认为,短期难看到货币宽松。虽然CPI涨幅弱于上个月,并创下年内新低,但环比涨幅超预期。PPI的恢复速度也快过于市场预期。央行考虑的通胀水平为综合CPI和PPI之后的数据,并且对环比数据的关注也较大。因此,在整体通胀环比上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宽松,短期或难看到。[详情]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郭晓萍)记者9日从国家统计局获悉,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2016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1.8%;PPI环比上涨0.2%,同比下降1.7%。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指出,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同比涨幅略有回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由降转升,同比降幅继续收窄。 余秋梅指出,从环比看,7月份CPI上涨0.2%,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强降雨气候对部分地区鲜菜价格影响较大。7月份全国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长江中下游、黄淮、华北等部分地区出现汛情,强降雨对鲜菜的生产和运输产生了较大影响,致使部分地区鲜菜价格上涨较多。分地区看,安徽、湖北、河北、北京鲜菜价格环比分别上涨了16.2%、14.3%、13.3%和12.8%。二是暑期因素导致部分服务价格季节性上涨。受暑期出行人次增多的影响,飞机票和旅行社收费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2.1%和6.5%,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0.13个百分点。三是部分鲜活食品价格回落。猪肉价格环比连续上涨三个月后转为下降2.1%,鲜果和蛋价格环比继续下降,降幅分别为1.9%和1.5%,上述三项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0.10个百分点。 从同比看,7月份CPI上涨1.8%,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6.1%,涨幅比上月回落14.0个百分点,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42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医疗保健、教育服务、居住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3%、2.3%、1.6%,合计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81个百分点。 余秋梅表示,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由降转升,由上月下降0.2%转为本月上涨0.2%,保持了今年3月份以来环比价格为正的总的态势。环比变动的特点一是部分工业行业价格由降转升,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黑色金属矿采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环比由上月下降转为本月分别上涨2.5%、0.4%和0.2%;二是部分工业行业价格涨幅扩大,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纺织业价格环比分别上涨2.8%和0.6%,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1.9和0.5个百分点;此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环比继续上涨。 7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7%,降幅比上月收窄0.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5.9%、9.2%和4.7%,合计影响当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约0.9个百分点,占总降幅的53%左右。[详情]
2016年7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7% 2016年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2%,同比下降1.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环比上涨0.3%,同比下降2.6%。1-7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3.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4.5%。 一、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2.3%,影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1.7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下降5.6%,原材料工业价格下降4.5%,加工工业价格下降1.2%。生活资料价格同比持平(涨跌幅度为0,下同)。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2%,衣着价格上涨1.1%,一般日用品价格上涨0.6%,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1.4%。 据测算,在7月份-1.7%的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同比降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约为-2.7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1.0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燃料动力类价格同比下降6.2%,化工原料类价格下降3.6%,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下降2.8%,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下降2.5%,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下降2.2%。 二、工业生产者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上涨0.3%,影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2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1.0%,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0.4%,加工工业价格上涨0.1%。生活资料价格环比持平。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2%,衣着和耐用消费品价格均上涨0.1%,一般日用品价格上涨0.3%。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环比上涨1.7%,纺织原料类价格上涨0.7%,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0.4%,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上涨0.3%。 2016年7月工业生产者价格主要数据 7月 1-7月平均 同比涨跌幅(%) 环比涨跌幅(%) 同比涨跌幅(%) 一、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0.2 -1.7 -3.6 生产资料 0.3 -2.3 -4.7 采掘 1 -5.6 -13 原材料 0.4 -4.5 -7.5 加工 0.1 -1.2 -2.9 生活资料 0 0 -0.2 食品 -0.2 0.2 0.5 衣着 0.1 1.1 0.8 一般日用品 0.3 0.6 -0.4 耐用消费品 0.1 -1.4 -1.7 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 0.3 -2.6 -4.5 燃料、动力类 0.4 -6.2 -8.9 黑色金属材料类 0.3 -2.2 -7.7 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 1.7 -2.5 -7 化工原料类 -0.1 -3.6 -4.4 木材及纸浆类 -0.1 -0.8 -0.7 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 -0.3 -2.8 -4.5 其它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类 0.1 -0.9 -1.7 农副产品类 0 -0.5 -0.4 纺织原料类 0.7 -0.4 -1.3 三、工业生产者主要行业出厂价格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6 -5.3 -12.9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1.8 -15.9 -27.2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4 -3.7 -10.4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2.8 4.4 -3.6 非金属矿采选业 0 -1.1 -1.6 农副食品加工业 0.1 0.1 -0.3 食品制造业 0 -0.3 -0.3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0.4 -1.2 -0.7 烟草制品业 0 0.1 0.1 纺织业 0.6 -1.4 -2.4 纺织服装、服饰业 0 0.7 0.5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0.7 0.4 -0.5 造纸和纸制品业 -0.1 -0.8 -0.8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0.1 -0.8 -0.9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0.4 -9.2 -14.1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0.2 -4.7 -5.5 医药制造业 -0.1 0.2 0.3 化学纤维制造业 0.3 -6.3 -7.9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0 -3 -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2 -1.8 -3.4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0.2 2 -6.8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5 -2 -7.8 金属制品业 0 -1.5 -2.9 通用设备制造业 -0.1 -1 -1.3 汽车制造业 0.2 -1.1 -1.2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0 0 -0.6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0 -1.3 -1.7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0.3 -2.5 -3.2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0.3 -10.6 -10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1 2 1.9 附注 1.指标解释 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包括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for Industrial Products, 简称PPI)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产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作为中间投入产品的购进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 2.统计范围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统计调查涵盖1638个基本分类的20000多种工业产品的价格;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统计调查涵盖900多个基本分类的10000多种工业产品的价格。 3.调查方法 工业生产者价格调查采取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采用重点调查方法;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下的企业采用典型调查方法。工业生产者价格调查涉及全国400多个城市的5万余家工业企业。 4. 工业行业划分标准的依据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详情]
2016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8%。其中,城市上涨1.8%,农村上涨1.5%;食品价格上涨3.3%,非食品价格上涨1.4%;消费品价格上涨1.4%,服务价格上涨2.3%。 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2%。其中,城市上涨0.3%,农村持平;食品价格下降0.2%,非食品价格上涨0.3%;消费品价格下降0.1%,服务价格上涨0.6%。 一、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7月份,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2.8%,影响CPI上涨约0.83个百分点。其中,畜肉类价格上涨11.3%,影响CPI上涨约0.51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16.1%,影响CPI上涨约0.42个百分点);水产品、鲜果、粮食价格分别上涨5.8%、0.5%和0.4%,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12个百分点;鲜菜、蛋价格分别下降4.3%和2.0%,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11个百分点。 7月份,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六涨一降。其中,其他用品和服务、医疗保健、居住、教育文化和娱乐、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4.4%、4.3%、1.6%、1.6%、1.4%、0.6%;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1.6%。 二、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7月份,食品烟酒价格环比下降0.1%,影响CPI下降约0.03个百分点。其中,畜肉类价格下降1.3%,影响CPI下降约0.07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下降2.1%,影响CPI下降约0.06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下降1.9%,影响CPI下降约0.03个百分点;蛋价格下降1.5%,影响CPI下降约0.01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3.8%,影响CPI上涨约0.08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0.6%,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 7月份,其他七大类价格环比五涨一降一平。其中,其他用品和服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居住、交通和通信价格分别上涨1.4%、1.0%、0.7%、0.1%、0.1%;衣着价格下降0.4%;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持平。 2016年7月居民消费价格主要数据 附注 1、指标解释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是度量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相对数,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2、统计范围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涵盖全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等8大类、262个基本分类的商品与服务价格。 3、调查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选确定调查网点,按照“定人、定点、定时”的原则,直接派人到调查网点采集原始价格。数据来源于全国31个省(区、市)500个市县、8.3万余家价格调查点,包括商场(店)、超市、农贸市场、服务网点和互联网电商等。 [详情]
7月份CPI和PPI环比均上涨0.2%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解读2016年7月份CPI、PPI数据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2016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1.8%;PPI环比上涨0.2%,同比下降1.7%。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进行了解读。 一、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同比涨幅略有回落 从环比看,7月份CPI上涨0.2%,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强降雨气候对部分地区鲜菜价格影响较大。7月份全国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长江中下游、黄淮、华北等部分地区出现汛情,强降雨对鲜菜的生产和运输产生了较大影响,致使部分地区鲜菜价格上涨较多。分地区看,安徽、湖北、河北、北京鲜菜价格环比分别上涨了16.2%、14.3%、13.3%和12.8%。二是暑期因素导致部分服务价格季节性上涨。受暑期出行人次增多的影响,飞机票和旅行社收费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2.1%和6.5%,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0.13个百分点。三是部分鲜活食品价格回落。猪肉价格环比连续上涨三个月后转为下降2.1%,鲜果和蛋价格环比继续下降,降幅分别为1.9%和1.5%,上述三项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0.10个百分点。 从同比看,7月份CPI上涨1.8%,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6.1%,涨幅比上月回落14.0个百分点,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42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医疗保健、教育服务、居住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3%、2.3%、1.6%,合计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81个百分点。 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由降转升,同比降幅继续收窄 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由降转升,由上月下降0.2%转为本月上涨0.2%,保持了今年3月份以来环比价格为正的总的态势。环比变动的特点一是部分工业行业价格由降转升,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黑色金属矿采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环比由上月下降转为本月分别上涨2.5%、0.4%和0.2%;二是部分工业行业价格涨幅扩大,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纺织业价格环比分别上涨2.8%和0.6%,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1.9和0.5个百分点;此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环比继续上涨。 7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7%,降幅比上月收窄0.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5.9%、9.2%和4.7%,合计影响当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约0.9个百分点,占总降幅的53%左右。[详情]
我国出口连续5个月回暖 7月出口同比增2.9%,贸易顺差扩大34% 财富热线 海关总署8日发布了今年前7个月我国外贸数据。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21万亿元人民币,进出口继续“双降”。 就7月单月而言,进出口总值较同期有小幅下降,但出口同比出现正增长,基本延续二季度以来的回暖态势。另外7月份贸易顺差为3428亿元,同比扩大34%,创6个月来最高水准。 专家提醒,未来外需疲弱状态可能逐步缓解,但不确定因素较大。政策方面,商务部称近期将出台外贸支持措施,以鼓励外贸交易。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王诗堃 数据 前7个月中欧贸易继续增长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7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21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3%。其中,出口7.6万亿元,下降1.6%;进口5.61万亿元,下降4.8%。 今年前7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主要呈现以下特点:首先,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继续提升,前7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小幅下滑,但依旧占外贸总值大头,达56.5%。加工贸易的进出口3.82万亿元,下降9.2%,仅占外贸总值的28.9%。 分国别地区看,前7个月,我国对欧盟、日本等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对美国、东盟等国的进出口下降。欧盟坐稳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位置,中欧贸易总值同比增长1.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5.2%;美国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总值前7个月下降4.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3.8%,其中进出口均有下降。东盟是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我国与东盟的贸易总值是1.61万亿元,下降2.2%。另外,前7个月中日贸易总值为9835.7亿元,小幅增长0.8%。 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比重继续提升。前7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为5.12万亿元,增长4.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38.8%,较去年同期提升2.9个百分点。 从具体产品种类来看,机电产品出口下降,纺织品等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有所增长。从大宗商品情况来看,铁矿砂、原油和铜等主要大宗商品的进口量继续增加,主要进口商品价格则普遍下跌。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学智分析认为,工业初级产品、大宗商品价格仍处于低位,原油价格下降,对中国进口数据影响较大。特别是目前国内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部分行业去产能压力较大,这一过程中,进口需求也是比较弱的。 另外,7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较上月有所回升,表明四季度初出口压力有望减轻。 商务部原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金柏松表示,当前贸易放缓是全球性的,其他几个出口大国贸易都在下降。日本作为世界贸易第四的国家,出口也在大幅下降;巴西、俄罗斯的经济形势都不好,很多东亚新兴经济体增速也在放慢。 另外,金柏松认为,全球化也处于低潮期。全球性的贸易保护抬头,也在影响着全球的贸易进程。 亮点 7月贸易顺差创6个月新高 海关数据显示,前7个月进出口依旧呈“双降”局面。不过作为下半年开局,7月份的数据有所好转。7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09万亿元,下降0.9%。其中,出口1.22万亿元,增长2.9%;进口8730亿元,下降5.7%;贸易顺差3428亿元,扩大34%。 数据显示,7月份出口数据有所回暖,已连续5个月上升。对此,方正证券宏观分析师杨为敩分析认为,目前美国经济复苏态势比较平稳,对出口存在一定的拉动作用。7月份出口形势的改善很大一部分是因美国外需修复所造成;此外,人民币7月份对美元有所升值也带来一些帮助。 另外,7月份贸易顺差为3428亿元,同比扩大34%,创6个月来最高水准。杨为敩表示,未来进出口顺差或将进一步扩张。 刘学智认为,从未来趋势看,外需疲弱状态可能会逐步缓解,但外需明显回升的动力较弱,不确定因素较大。他提醒,未来出口还会上涨,但会维持低速,甚至部分月份出口可能出现负增长。 政策方面,早些时候,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出席发布会时提到,商务部将于近期出台外贸支持措施,以鼓励外贸交易。“总的思路要为企业提供一个既有利于稳增长,又有利于调结构;既有利于稳定出口,又有利于扩大进口。”[详情]
7月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环比回升1.1 出口压力有望减轻 专家预计,在中国结构性转型未完成之前,未来出口增速将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区间,出现大幅改善的难度较大 ■本报记者 左永刚 8月8日,海关总署公布外贸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2.09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同)下降0.9%。其中,出口为1.22万亿元,增长2.9%;进口为8730亿元,下降5.7%;贸易顺差为3428亿元,扩大34%。此外,7月份进出口总值环比增长2.8%,高于6月份1.2个百分点,出口总值环比增长4.0%,高于6月份2.5个百分点,进口总值环比增长1.1%。 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3.8,较上月回升1.1,表明第四季度初出口压力有望减轻。 “外需总体略有改善,主要受益于美国和东盟的累计同比跌幅收窄。”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哲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考虑到目前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美国以及欧盟的PMI未出现明显改善,在中国结构性转型未完成之前,预计未来出口增速将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区间,出口出现大幅改善的难度较大。 “7月份进口数据表明内需企稳对进口的带动作用较弱,中国经济触底回升的动力还有待加强,预计未来进口数据难以出现明显改善,结构性改革还需要持续推进。”刘哲认为。 今年前7个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13.21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3%。其中,出口7.6万亿元,下降1.6%;进口5.61万亿元,下降4.8%;贸易顺差1.99万亿元,扩大8.7%。 统计显示,前7个月份,我国对欧盟以及日本等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对美国、东盟等进出口下降。欧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总值2.01万亿元,增长1.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5.2%。美国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总值为1.83万亿元,下降4.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3.8%。东盟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与东盟贸易总值为1.61万亿元,下降2.2%,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2.2%。日本为我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日贸易总值为9835.7亿元,增长0.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7.4%。 刘哲认为,总体来看,虽然出口数据有所改善,但进口数据仍不乐观,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潜力依然很大。如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税收成本和要素成本,改善民间投资信心,解除关键领域的行政管制等层面需要继续发力。[详情]
本报记者 刘东实习记者 李璇 上海报道 前七月外贸进出口降幅收窄 出口下行压力缓解 导读 外贸总体还是处在回稳的过程,个别指标月度可能会出现波动,出口转正将很大可能出现在8月、9月及10月这三个月中。 如期公布的前7月进出口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降幅,以及出口降幅都比上半年的数字有所收窄,但进口降幅却进一步扩大。 不过,海关总署公布的外贸出口先导指数在连续两个月回落后有所回升,表明四季度初出口压力有望减轻。与此同时,7月份的发电耗煤量数据同比创2014年以来的新高,这说明进口同比下降并不能明确指向工业疲软。 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指出,总体来看外贸形势处在回稳波动的阶段,目前还无法判断回升的态势是否已经确立,但如果出口能在下半年出现增速“转正”,以及铁矿石和原油价格持续回升的话,外贸对于整个宏观经济负面效应将被压缩,会产生正面的效应。 中美贸易下降4.8% 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2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其中,出口下降1.6%,进口下降4.8%,贸易顺差扩大8.7%。7月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下降0.9%。其中,出口增长2.9%,进口下降5.7%,贸易顺差扩大34%。 在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高级研究员周世俭看来,外贸总体上看还是处在回稳的过程,个别指标月度可能会出现波动。出口转正将很大可能出现在8月、9月及10月这三个月中。 从总体形势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在主要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及贸易先导指数上均出现了一些变化。 首先就是今年以来,中日进出口首次出现增长,数据显示,日本是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日贸易总值为9835.7亿元,增长0.8%,占外贸总值的7.4%。其中,中国对日本出口4697.8亿元,下降0.2%;自日本进口5137.9亿元,增长1.7%。 在分析人士看来,中日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互补性,中日贸易现在朝着正常化的方向正在迈进。值得注意的是,前七月中美贸易同比下降了4.8%。 其次是大宗商品进口量持续增加,但是进口价格仍然出现波动回升的趋势。其中,进口铁矿砂价格呈现回暖趋势,1-7月进口均价同比下降13.3%。原油价格也出现缓慢回升态势,进出均价降幅由之前的超过30%回升到1-7月的下降29.6%,不过原油进口价格在8月初期出现波动。同期,煤、成品油、铜的进口价格降幅相比上半年均有所缩窄。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李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大宗商品价格主要是反映世界经济形势。现在宏观经济形势不好,整体需求会比较疲软,大宗商品价格依然还呈现低位徘徊的态势。 此外,海关总署公布的外贸出口先导指数在连续两个月回落后有所回升。数据显示,7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3.8,较上月回升1.1,表明四季度初出口压力有望减轻。同期,中国出口经理人指数、新增出口订单指数、经理人信心指数均出现回升,企业综合成本指数从29回落至28。 海关总署的分析指出,三季度中国出口再度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但四季度初出口压力有望减轻,未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 外贸新增长点出现 尽管中国对外贸易下降的趋势没有改变,但在分析人士看来,外贸形势仍然较为复杂,对于整体的宏观形势不宜过于悲观。 李健指出,目前来看,外贸在调结构上还是有相应的变化,一个例子是,中国在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商品竞争优势越来越弱的情况下,大型成套设备或高新技术产品的优势正在逐步形成,类似这样的变化统计数据可能并不会真正反映出来。 李健认为,外贸的发展还是要坚持调结构、转方式,与供给侧改革相结合,培育新的竞争优势,通过加快技术进步、研发,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来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部分省市外贸已经出现了由负转正,说明调结构还是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民企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近期也表示,中国跨境电商贸易、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正成为新的外贸增长点。 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下半年稳增长,消费是基础,投资是关键,要创造更多条件刺激消费,但这也是个漫长的过程;短期还是要通过PPP加大投资对冲,若稳增长政策执行到位,对三季度经济增长6.7%还是有信心的。 周世俭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于宏观经济而言,外贸的负面整体而言不会太大。下半年由于工业部门生产要高于上半年,预计全年实现6.6%左右的增速问题不会太大。[详情]
⊙记者 赵静 ○编辑谷子 海关总署8日发布的外贸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2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其中,出口7.6万亿元,下降1.6%;进口5.61万亿元,下降4.8%;贸易顺差1.99万亿元,扩大8.7%。 7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09万亿元,下降0.9%。其中,出口1.22万亿元,增长2.9%;进口8730亿元,下降5.7%;贸易顺差3428亿元,扩大34%。 对此,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这是前期政策红利释放的结果,对全年实现外贸“回稳向好”依然不能掉以轻心。 出口连续正增长 以人民币计算,7月出口同比增长2.9%。这是自今年3月以来的连续第五个月正增长。今年2月,我国出口在骤降25.4%之后,于3月实现18.7%的大幅增长,此后的3个月,出口同比增长分别为4.1%、1.2%和1.3%。 “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的精神,确实已经起到一定效果。相比年初的外贸情况,目前外贸回稳迹象已经初步显现。”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告诉记者。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对记者分析说:“出口实现连续5个月的增长说明外贸正在底部企稳。” “在当前国际市场整体形势不太好的情况下,中国外贸不可能打出彻底的翻身仗,所以,实现连续5个月的增长已经相当不错。”白明说,这里面有一部分是汇率走低的因素。另外,由于去年的3月和7月出现去年全年单月出口的最大和第二大降幅,因此这里面也有部分基数的因素。而在海关总署公布的前7月进出口的六个特点中,民营企业出口的增长和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的提升都将是长期的趋势和长期的亮点。 全年形势仍需谨慎看待 在出口连续五月实现正增长的基础上,能否实现年初设定的“回稳向好”的全年目标?在专家看来,面对依然严峻的外贸形势,需要谨慎看待。 “不能因为连续五月的增长就作出过于乐观的判断。目前,外贸形势依然严峻,仍需谨慎看待未来外贸的变化。”桑百川认为,全年实现“回稳向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是,在现实中还有很多难以掌控的因素,如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动和世界经济低迷的状态,都是中国难以解决的。而中国外贸发展同样取决于全球经济的回稳。 白明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表示,目前的“回稳向好”体现在以人民币计算的小幅增长,若折合成美元,进、出口仍然都是下降的,这反映了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内生动力并未完全形成。因此,仍不能掉以轻心。 另一个并不乐观的外界因素是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态势。桑百川说,各国在谋求经济复苏的过程中,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也在加剧,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和制裁,都对中国的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 还需产业政策发力 近年来,国务院发布了多个稳外贸的文件。比如,今年5月份下发了《关于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若干意见》,从5个方面推出14条政策措施。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前还有《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等。 “下一步的政策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在产业上,只有产业水平进一步提升,出口才会‘酒香不怕巷子深’。”白明说。 “稳外贸还需在中国经济自身的企稳上做更多努力。”桑百川说,只有中国经济真正企稳,外贸、出口的基础才能稳固。另外,政策还应发力在如何使各部门相配合,以促进加工贸易和制造业的稳定发展。 在此前的商务部发布会上,发言人沈丹阳曾坦言,在不出现全球经济突然恶化的情况下,商务部有信心实现外贸回稳向好的目标。另据媒体报道,针对如何引导外资更好地投向我国制造业,商务部也正在制定新的政策。THE_END[详情]
7月出口继续回暖 外贸出现企稳回升迹象 证券时报记者 许岩 受外需仍然疲弱和英国脱欧不确定性增加的影响,7月中国进出口依旧低迷,但出口已经五连涨,外贸似乎有企稳回升的迹象。 海关总署公布最新进出口数据显示,7月,中国进出口总值2.09万亿元,同比下降0.9%。其中,出口1.22万亿元,增长2.9%;进口8730亿元,下降5.7%;贸易顺差3428亿元,扩大34%。这也是自今年3月以来,出口实现连续第五个月增长。 分析人士指出,7月数据说明此前稳外贸的措施有效,但不能说困难时期已经过去,只能说看到了企稳回升的迹象。目前人民币走弱带来的益处尚未充分显现,预计下半年净出口将对经济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出口企稳回升 “7月数据说明此前稳外贸的措施有效,但不能说困难时期已经过去,只能说看到了企稳回升的迹象。”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 一是因为人民币汇率,二是和基数有关,去年7月是2015年出口降幅第二大的月份。 而分析人士指出,近期出口企稳,与人民币汇率贬值有一定关系。2016年初迄今,人民币对美元已贬值近3%。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公布的人民币汇率指数和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今年1至6月,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贬值5%~6%。 渣打银行昨日发布报告称,与前几年人民币对美元及一篮子货币持续升值不同,今年人民币汇率走势有助于增强中国货物及服务出口竞争力。人民币走弱带来的益处尚未充分显现,预计下半年净出口将对经济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数据显示,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有所提升。前7个月一般贸易进出口7.47万亿元,下降0.7%,占中国外贸总值的56.5%,较去年同期提升1.3个百分点。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3.82万亿元,下降9.2%,占外贸总值的28.9%,比去年同期回落2个百分点。 今年前7个月,中国对欧盟、日本等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对美国、东盟等进出口下降。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比重提升,前7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5.12万亿元,增长4.8%,占外贸总值的38.8%,较去年同期提升2.9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进出口2.05万亿元,下降12%,占外贸总值的15.5%。 出口压力有望减轻 值得注意的是,7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3.8,较上月回升1.1。 海关总署称,表明四季度初出口压力有望减轻。其中,根据网络问卷调查数据显示,7月,我国出口经理人指数为36.9,回升1;新增出口订单指数、经理人信心指数分别回升0.9、2.2,至36.3、42.4,企业综合成本指数回落1,至28。 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王东堂就曾表示,虽然今年全年外贸形势不容乐观,但3月份以来的数据已经显示,我国外贸回稳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外贸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首先,国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其次,综合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第三,订单和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第四,贸易摩擦逐渐增多。 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从数据看来,整体外贸积重难返,难有实质性好转,出口跌幅较6月略收窄,但这与基数有关,并不是贸易实质好转;尽管全球化对各国都是好事,但由于持续低增长,很多人开始怀疑全球化是否能达到预期好处,一些地区重启贸易保护壁垒,使得全球经济疲软之时本就脆弱的贸易雪上加霜。 李慧勇指出,中国政府要做两手准备,要通过危机倒逼改革,贸易方面质量重过数量,还要立足大国国情,向内需要增长。下半年稳增长,消费是基础,投资是关键,要创造更多条件刺激消费,但这也是个漫长的过程;短期还是要通过PPP加大投资对冲,若稳增长政策执行到位,对三季度经济增长6.7%还是有信心的。[详情]
机构预测7月CPI增速继续放缓 广州日报讯 (记者倪明)最近,多家机构预测,尽管多地遭受洪灾,蔬菜价格上涨明显,但7月物价整体上涨温和,猪肉价格继续下跌,CPI涨幅自6月重返“1时代”后,7月增速预测为1.7%左右,比上月进一步放缓。 CPI全年涨幅或约2%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经过初步测算,7月中、上旬主要食品价格环比上涨、持平、下降的种类分别占比43%、30%、27%,上涨的种类增多,但除了蔬菜以外的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普遍不大。受到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影响,蔬菜类价格环比止跌回升,部分蔬菜价格涨幅较大,猪肉价格环比回降2%,羊肉价格也在下降。 海通证券宏观分析师姜超表示,近期全国暴雨渐缓,菜价回归稳定,猪价续跌,食品价格继续回落,预测7月CPI食品价格环比跌0.2%,下调7月CPI涨幅预测至1.7%。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则预测7月份CPI同比涨幅或与前一个月基本持平。连平说,进入7月后猪肉价格环比出现回落,猪粮比价下降至9.18,生猪出场价格下降至18.9元/公斤,主要猪粮价格也出现下降,生猪存栏量上升至37634万头,猪肉同比价格在三季度很可能回落。预计下半年CPI运行趋于平稳,但部分食品价格仍存阶段性上涨的可能。 对于未来的物价走势,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分析,下半年猪肉、蔬菜对食品价格同比拉动作用将略低于上半年,工业品消费品价格下行压力减小。总体判断,下半年CPI涨幅与上半年基本相当,全年涨幅在2%左右。[详情]
7月份贸易顺差达3428亿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刘莉 见习记者 皮成名) 昨日,海关总署网站发布统计数据显示,今年7月和前7月,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同比分别扩大34%和8.7%。其中,备受市场关注的铁矿砂、原油和铜等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但进口价格普遍下跌。此外,前7月我国对欧盟等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对美国、东盟等出现下降。 7月贸易顺差达3428亿元 据海关总署统计,今年前7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2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其中,出口7.6万亿元,下降1.6%;进口5.61万亿元,下降4.8%;贸易顺差1.99万亿元,同比扩大8.7%。 7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09万亿元,同比下降0.9%。其中,出口1.22万亿元,增长2.9%;进口8730亿元,下降5.7%;贸易顺差3428亿元,同比扩大34%。 对美国、东盟等贸易下降 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欧盟、美国和东盟分别作为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也有升有降。其中,中欧贸易总值2.01万亿元,增长1.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5.2%。我国对欧贸易顺差4655.4亿元,扩大1%;中美贸易总值为1.83万亿元,下降4.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3.8%,对美贸易顺差8779.1亿元,扩大0.6%。 东盟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与东盟贸易总值为1.61万亿元,下降2.2%,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2.2%。我国对东盟贸易顺差2846.9亿元,扩大2.1%。 大宗商品进口量增价减 海关总署数据还显示,今年前7个月铁矿砂、原油和铜等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主要进口商品价格普遍下跌。 前7个月,我国进口铁矿砂5.82亿吨,增加8.1%,进口均价为每吨337.6元,下跌13.3%;进口原油2.18亿吨,增加12.1%,进口均价为每吨1852.1元,下跌29.6%;进口煤1.29亿吨,增加6.7%,进口均价为每吨315.3元,下跌18.8%;进口成品油1755万吨,减少3.4%,进口均价为每吨2475.8元,下跌20.3%。[详情]
7月份CPI今日公布 涨幅或连续两月处“1时代” 中新网北京8月9日电 (记者 李金磊)国家统计局今日将公布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多家机构预测,受猪肉价格下跌影响,7月份CPI同比涨幅有望继续回落,将连续两个月停留在“1时代”。 CPI走势图。来自国家统计局 7月份CPI或继续处“1时代”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份CPI同比上涨1.9%,比5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涨幅重回“1时代”。对于即将公布的7月份CPI,市场预期涨幅将继续回落。 据农业部监测,2016年第30周(2016年7月25日-31日),猪肉价格小幅下跌。猪肉周均价每公斤25.25元,环比跌1.1%,为连续6周小幅下跌,同比高8.1%。蔬菜均价小幅上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周均价每公斤3.47元,环比涨2.4%,为连续第4周小幅上涨,同比低3.1%。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7月份受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影响,蔬菜价格反弹回升,但猪肉价格有所下降,预计7月份CPI同比涨幅可能在1.7%-2.1%之间。 中新网记者注意到,目前大多数研究机构对7月份CPI涨幅的预测值均低于2%。如,光大证券、第一创业等机构预测7月CPI同比上涨1.7%。若上述预测兑现,CPI涨幅连将连续两个月维持在“1时代”。 北京某超市的蔬菜区。中新网记者 李金磊 摄 未来物价有望保持低位稳定 对于未来物价走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发展经济学系主任曹和平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受洪涝灾害影响,未来蔬菜价格可能由于供应短缺出现上涨,粮食价格也会波动,8月份物价可能会略有回升,但洪涝灾害带来的是短期影响,全年物价仍将平稳,难以超过3%。 连平也指出,洪涝灾害在短期内对蔬菜等农作物的生产、运输带来显著影响,食品价格可能上行,但对CPI的影响不会太大,随着天气条件好转,物资运输和供给逐步回归正常。 “进入7月份,猪肉价格环比出现回落,生猪存栏量上升,猪肉同比价格在三季度很可能出现回落。”连平表示,下半年CPI翘尾因素较低,不会明显抬升物价,预计下半年CPI运行趋于平稳,但部分食品价格仍存阶段性上涨的可能。 “物价涨幅有望保持低位相对稳定。”央行近日发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工业品价格回升较快,虽然房地产价格上涨有所放缓,但前期的房价较快上涨有可能逐步传导,部分地区的洪涝灾害也可能对农产品价格造成一定冲击,对未来的物价变化须继续密切关注。[详情]
【泽平宏观】方正宏观任泽平、卢亮亮——7月进出口数据点评:内外需皆弱,顺差略好流动性企稳 新浪财经讯 8月8日消息,海关总署今日发布进出口贸易数据,7月中国出口(按美元计)同比增长-4.4%,低于预期值-3.5%,前值为-4.8%。7月进口同比-12.5%,亦低于市场预期值为-7%,前值-8.4%。7月贸易顺差523.1亿美元,市场预期值473亿美元,前值为481.1亿美元。7月中国出口同比(按人民币计)2.9%,预期2.3%,前值1.3%。7月进口同比(按人民币计)-5.7%,预期-1.1%,前值-2.3%。7月贸易顺差3428亿元,预期顺差3118.5亿元,前值顺差3112亿元。 对此,任泽平进行了点评: 1、核心观点:7月出口同比降幅缩窄,但幅度低于预期。反映中国外需的全球综合PMI指标近期并无明显改善,人民币修正高估可能是出口边际改善的主因。7月底以来人民币对日元和欧元有走强迹象,后续出口承压。高基数、大宗价格高企以及内需疲软导致7月进口增速大幅低于预期。贸易顺差较高,国内流动性平稳。 2、7月出口季调环比持平6月,同比增速回升,幅度低于预期。7月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速为-4.4%,高于6月同比-4.8%,但弱于市场预期的-3.5%。季调出口同比为-1.5%,亦比6月季调增速-3.1%回升。 3、外需并无明显改善,人民币修正高估是出口改善的主因。自5月底以来,人民币对除了英镑外的其他主要货币呈现贬值状态。2016年全球制造业扩张态势放缓,5月PMI值降至刚好位于荣枯线上,导致当期的出口增速低于预期。反映未来出口的PMI新出口订单7月值为49%,较6月回落0.6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7月底以来人民币对日元和欧元开始走强,8,9月份的出口承压。 4、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增速下滑而来料加工贸易继续好转。7月一般贸易和来料加工贸易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1.3%和-10.1%,低于6月的-1.0%和-9.6%。这两类贸易受汇率影响较大,在人民币汇率贬值情形下这两类贸易仍然边际变差,表明外需环境确实疲弱。来料加工贸易7月同比较6月提高了4.5个百分点,来料加工出口同比今年以来降幅持续收窄可能与国内低端成本边际下降有关。 5、分地区看,中国对美国和欧盟出口同比降幅缩窄,对日本出口增速降幅扩大。7月对美出口增速较6月提升了8.4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回升。除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外,美国经济弱复苏也是重要原因。7月对欧盟出口增速也出现回升,降幅缩窄了0.42个百分点,英国退欧对贸易的负面影响暂时消退。受日本国内需求不振影响,尽管人民币对日元贬值,7月对日出口增速仍下挫2.2个百分点。 6、内需弱、高基数和大宗价格高企导致7月进口增速大幅低于预期。7月按美元计价的进口同比下降12.5%,低于市场预期值-7%。几个因素导致了7月进口增速大幅下行,首先,去年7月进口是高基数,季调后进口同比增速-5.6%,好于6月增速-8.0%。第二,大宗工业商品持续走强引发国内企业在低价位补库存,目前价格高位企业补库意愿不强。[详情]
人民网北京8月8日电 (杨曦)国家统计局将于9日公布2016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人民财经综合二十家机构预测值发现,7月份CPI同比增速或为1.7%左右。 二十家机构中,包括海通证券、华融证券、上海证券在内的11家机构一致预测为1.7%,国泰君安、中信证券等4家机构均预测为1.8,东吴证券预测值最高为2%,最低预测值来自招商证券和中金公司的1.6%。二十家机构平均预测值为1.7%。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主要农副产品数据显示,7月中、上旬主要食品价格环比上涨、持平、下降的种类分别占比43%、30%、27%,上涨的种类增多,但除了蔬菜以外的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普遍不大。受到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影响,蔬菜类价格环比止跌回升,部分蔬菜价格涨幅较大,猪肉价格环比回落,降幅2%,羊肉价格也在下降。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分析称,7月份以来,受洪涝灾害影响,农产品价格有所回升,猪肉价格处于持续回落阶段;同时,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大,内生动力不足难以维持物价水平的上涨。因此,预计7月份CPI同比增1.7%。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洪涝灾害在短期内对蔬菜等农作物的生产、运输带来显著影响,食品价格可能上行,对CPI有抬升作用。但由于蔬菜等农产品价格只是CPI组成中的一部分,权重为11%左右,因此水灾对CPI的影响不会太大。随着天气条件转好,物资运输和供给逐步回归正常,当前的洪涝灾害不会对未来CPI运行构成实质性影响。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表示,6月高频数据显示,消费品通胀继续快速放缓。猪肉价格下跌带动食品价格同比涨幅持续在过去六年波动范围下限徘徊,推动消费品价格环比持续下跌。同时,去年猪周期高点在七、八月份,高基数将推动消费品价格同比增速持续下降。预测7月CPI同比增速将放缓至1.7%。 对于未来的物价走势,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分析,总的来看,下半年猪肉、蔬菜对食品价格同比拉动作用将略低于上半年,工业品消费品价格下行压力减小,服务价格刚性上涨将推动非食品价格继续维持平稳上涨态势,天气因素将给价格运行带来一定的不确定因素,但预计这种影响是区域性的、短期的,不会改变CPI整体温和上涨的局面。总体判断,下半年CPI涨幅与上半年基本相当,全年涨幅在2%左右。[详情]
中国海关总署周一公布,以美元计价7月出口同比下降4.4%,进口同比下降12.5%,路透调查预估中值分别为下降3%和下降7%。 7月进口同比降幅为今年2月以来最大。海关数据并显示,7月贸易顺差为523.08亿美元,创六个月最高水准,路透预估中值为476亿美元。 中国1-7月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下降7.4%,进口同比下降10.5%。 海关新闻稿并显示,7月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3.8,较上月回升1.1,表明四季度初出口压力有望减轻。 其中,根据网络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当月,出口经理人指数为36.9,回升1;新增出口订单指数、经理人信心指数分别回升0.9、2.2,至36.3、42.4,企业综合成本指数回落1,至28。 对此,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分析称: 从数据看来,一是整体外贸积重难返,难有实质性好转,出口跌幅较上月略收窄,但这与基数有关,并不是贸易实质好转; 二是尽管全球化对各国都是好事,但由于持续低增长,很多人开始怀疑全球化是否能达到预期好处,一些地区重启贸易保护壁垒,使得全球经济疲软之时本就脆弱的贸易雪上加霜。 我认为中国政府要做两手准备,要通过危机倒逼改革,贸易方面质量重过数量,还要立足大国国情,向内需要增长。 下半年稳增长,消费是基础,投资是关键,要创造更多条件刺激消费,但这也是个漫长的过程;短期还是要通过PPP加大投资对冲,若稳增长政策执行到位,对三季度经济增长6.7%还是有信心的。来源:路透[详情]
中国海关总署周一公布,以美元计价7月出口同比下降4.4%,进口同比下降12.5%,路透调查预估中值分别为下降3%和下降7%。 7月进口同比降幅为今年2月以来最大。海关数据并显示,7月贸易顺差为523.08亿美元,创六个月最高水准,路透预估中值为476亿美元。 中国1-7月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下降7.4%,进口同比下降10.5%。 海关新闻稿并显示,7月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3.8,较上月回升1.1,表明四季度初出口压力有望减轻。 其中,根据网络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当月,出口经理人指数为36.9,回升1;新增出口订单指数、经理人信心指数分别回升0.9、2.2,至36.3、42.4,企业综合成本指数回落1,至28。 对此,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学智分析称: 从出口看,增速略为有所改善。以人民币计价的7月份出口增长2.9%,连续5个月上升,总的来说出口有改善。一方面,虽然外需环境仍然疲弱,但正在改善;另 一方面,过去一段时间,全球贸易处于负增长,东亚很多和中国相邻的国家出口维持负增长。总的来看,中国出口形势在全球具有一定竞争力。 进口仍然延续负增长,这是因为部分产品价格的下跌。工业初级产品、大宗商品价格还在低位,原油价格下降,这对中国进口数据影响较大。目前中国国内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部分行业去产能压力较大,这一过程中,进口需求也是比较弱的。 从未来趋势看,外需的疲弱状态可能会逐步缓解,但外需明显回升的动力较弱,不确定因素较大。未来出口还会上涨,但会维持低速,甚至部分月份出口可能出现负增长。 进口回升动力比较弱,负增长态势可能仍将延续。来源:路透[详情]
中国海关总署周一公布,以美元计价7月出口同比下降4.4%,进口同比下降12.5%,路透调查预估中值分别为下降3%和下降7%。 7月进口同比降幅为今年2月以来最大。海关数据并显示,7月贸易顺差为523.08亿美元,创六个月最高水准,路透预估中值为476亿美元。 中国1-7月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下降7.4%,进口同比下降10.5%。 海关新闻稿并显示,7月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3.8,较上月回升1.1,表明四季度初出口压力有望减轻。 其中,根据网络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当月,出口经理人指数为36.9,回升1;新增出口订单指数、经理人信心指数分别回升0.9、2.2,至36.3、42.4,企业综合成本指数回落1,至28。 对此,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分析称, 从数据看,7月份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增幅持续下降,其中出口降幅略有收窄,而进口降幅则继续扩大,显示在“三去一补一降”的大背景下,国内需求端依旧疲弱,加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也导致7月进口降幅扩大。 从出口看,目前世界经济并没有真正好转,尤其美国经济亦不佳,虽然个别数据向好,但缺乏实质性支撑,自然也波及到中国,出口亦受影响。但上半年中国对一揽子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贬值近6%。预计会对下半年出口略有帮助。 考虑到国内外整体基本面都显示需求乏力,预期今年中国全年的进出口形势都不乐观,全年净出口预计下降6%左右。来源:路透[详情]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郭晓萍)记者8日从海关总署获悉,据海关统计,今年前7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21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3%。其中,出口7.6万亿元,下降1.6%;进口5.61万亿元,下降4.8%;贸易顺差1.99万亿元,扩大8.7%。7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09万亿元,下降0.9%。其中,出口1.22万亿元,增长2.9%;进口8730亿元,下降5.7%;贸易顺差3428亿元,扩大34%。 前7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有所提升。前7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7.47万亿元,下降0.7%,占我外贸总值的56.5%,较去年同期提升1.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24万亿元,增长0.8%,占出口总值的55.7%;进口3.23万亿元,下降2.6%,占进口总值的57.6%;一般贸易项下顺差1.01万亿元,扩大13.6%。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3.82万亿元,下降9.2%,占我外贸总值的28.9%,比去年同期回落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47万亿元,下降7.8%,占出口总值的32.5%;进口1.35万亿元,下降11.7%,占进口总值的24%;加工贸易项下顺差1.12万亿元,收窄2.7%。 此外,我国以海关特殊监管方式进出口1.42万亿元,下降1.2%,占我外贸总值的10.7%。其中出口5047.6亿元,下降2.3%,占出口总值的6.6%;进口9140.4亿元,下降0.6%,占进口总值的16.3%。 二、对欧盟、日本等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对美国、东盟等进出口下降。前7个月,欧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总值2.01万亿元,增长1.8%,占我外贸总值的15.2%。其中,我对欧盟出口1.24万亿元,增长1.7%;自欧盟进口7715.8亿元,增长2.1%;对欧贸易顺差4655.4亿元,扩大1%。美国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总值为1.83万亿元,下降4.8%,占我外贸总值的13.8%。其中,我对美国出口1.35万亿元,下降3.1%;自美国进口4738.2亿元,下降9.3%;对美贸易顺差8779.1亿元,扩大0.6%。 前7个月,东盟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与东盟贸易总值为1.61万亿元,下降2.2%,占我外贸总值的12.2%。其中,我对东盟出口9449.2亿元,下降1.6%;自东盟进口6602.3亿元,下降3.1%;对东盟贸易顺差2846.9亿元,扩大2.1%。日本为我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日贸易总值为9835.7亿元,增长0.8%,占我外贸总值的7.4%。其中,对日本出口4697.8亿元,下降0.2%;自日本进口5137.9亿元,增长1.7%;对日贸易逆差440.1亿元,扩大27.6%。 三、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比重提升。前7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5.12万亿元,增长4.8%,占我外贸总值的38.8%,较去年同期提升2.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55万亿元,增长3.6%,占出口总值的46.7%;进口1.57万亿元,增长7.6%,占进口总值的27.9%。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5.98万亿元,下降6.1%,占我外贸总值的45.3%。其中,出口3.25万亿元,下降5.6%,占出口总值的42.8%;进口2.73万亿元,下降6.6%,占进口总值的48.6%。 此外,国有企业进出口2.05万亿元,下降12%,占我外贸总值的15.5%。其中,出口7898.7亿元,下降6.8%,占出口总值的10.4%;进口1.26万亿元,下降14.9%,占进口总值的22.5%。 四、机电产品出口下降,纺织品等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前7个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4.33万亿元,下降1.9%,占出口总值的57%。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1.93万亿元,增长0.6%;机械设备1.26万亿元,下降2.2%。同期,服装出口5695亿元,下降0.2%;纺织品3975亿元,增长3.9%;鞋类1791.3亿元,下降5.7%;家具1797.3亿元,下降4.4%;塑料制品1346.5亿元,增长4.4%;箱包954.6亿元,下降4.1%;玩具532.5亿元,增长14.5%;上述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1.61万亿元,增长0.2%,占出口总值的21.2%。此外,肥料出口1498万吨,减少23.5%;钢材6741万吨,增加8.5%;汽车41万辆,减少8.7%。 五、铁矿砂、原油和铜等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主要进口商品价格普遍下跌。前7个月,我国进口铁矿砂5.82亿吨,增加8.1%,进口均价为每吨337.6元,下跌13.3%;原油2.18亿吨,增加12.1%,进口均价为每吨1852.1元,下跌29.6%;煤1.29亿吨,增加6.7%,进口均价为每吨315.3元,下跌18.8%;成品油1755万吨,减少3.4%,进口均价为每吨2475.8元,下跌20.3%;初级形状的塑料1437万吨,减少6%,进口均价为每吨1.03万元,下跌4.4%;钢材759万吨,减少1.4%,进口均价为每吨6471.2元,下跌9.4%;未锻轧铜及铜材309万吨,增加19.5%,进口均价为每吨3.37万元,下跌14.9%。 此外,机电产品进口2.71万亿元,下降1.7%;其中汽车57万辆,减少9.9%。 六、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回升。7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3.8,较上月回升1.1,表明四季度初出口压力有望减轻。其中,根据网络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当月,我国出口经理人指数为36.9,回升1;新增出口订单指数、经理人信心指数分别回升0.9、2.2,至36.3、42.4,企业综合成本指数回落1,至28。 【数据解读】 李大霄:出口超预期 对股市作用非常正面 海关总署数据,中国7月出口同比(按人民币计)2.9%,预期2.3%,前值1.3%。评:出口超预期,对于股票市场有非常正面的作用。[详情]
今年前7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21万亿元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7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21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3%。其中,出口7.6万亿元,下降1.6%;进口5.61万亿元,下降4.8%;贸易顺差1.99万亿元,扩大8.7%。 7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09万亿元,下降0.9%。其中,出口1.22万亿元,增长2.9%;进口8730亿元,下降5.7%;贸易顺差3428亿元,扩大34%。 前7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有所提升。前7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7.47万亿元,下降0.7%,占我外贸总值的56.5%,较去年同期提升1.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24万亿元,增长0.8%,占出口总值的55.7%;进口3.23万亿元,下降2.6%,占进口总值的57.6%;一般贸易项下顺差1.01万亿元,扩大13.6%。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3.82万亿元,下降9.2%,占我外贸总值的28.9%,比去年同期回落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47万亿元,下降7.8%,占出口总值的32.5%;进口1.35万亿元,下降11.7%,占进口总值的24%;加工贸易项下顺差1.12万亿元,收窄2.7%。 此外,我国以海关特殊监管方式进出口1.42万亿元,下降1.2%,占我外贸总值的10.7%。其中出口5047.6亿元,下降2.3%,占出口总值的6.6%;进口9140.4亿元,下降0.6%,占进口总值的16.3%。 二、对欧盟、日本等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对美国、东盟等进出口下降。前7个月,欧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总值2.01万亿元,增长1.8%,占我外贸总值的15.2%。其中,我对欧盟出口1.24万亿元,增长1.7%;自欧盟进口7715.8亿元,增长2.1%;对欧贸易顺差4655.4亿元,扩大1%。美国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总值为1.83万亿元,下降4.8%,占我外贸总值的13.8%。其中,我对美国出口1.35万亿元,下降3.1%;自美国进口4738.2亿元,下降9.3%;对美贸易顺差8779.1亿元,扩大0.6%。 前7个月,东盟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与东盟贸易总值为1.61万亿元,下降2.2%,占我外贸总值的12.2%。其中,我对东盟出口9449.2亿元,下降1.6%;自东盟进口6602.3亿元,下降3.1%;对东盟贸易顺差2846.9亿元,扩大2.1%。日本为我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日贸易总值为9835.7亿元,增长0.8%,占我外贸总值的7.4%。其中,对日本出口4697.8亿元,下降0.2%;自日本进口5137.9亿元,增长1.7%;对日贸易逆差440.1亿元,扩大27.6%。 三、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比重提升。前7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5.12万亿元,增长4.8%,占我外贸总值的38.8%,较去年同期提升2.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55万亿元,增长3.6%,占出口总值的46.7%;进口1.57万亿元,增长7.6%,占进口总值的27.9%。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5.98万亿元,下降6.1%,占我外贸总值的45.3%。其中,出口3.25万亿元,下降5.6%,占出口总值的42.8%;进口2.73万亿元,下降6.6%,占进口总值的48.6%。 此外,国有企业进出口2.05万亿元,下降12%,占我外贸总值的15.5%。其中,出口7898.7亿元,下降6.8%,占出口总值的10.4%;进口1.26万亿元,下降14.9%,占进口总值的22.5%。 四、机电产品出口下降,纺织品等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前7个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4.33万亿元,下降1.9%,占出口总值的57%。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1.93万亿元,增长0.6%;机械设备1.26万亿元,下降2.2%。同期,服装出口5695亿元,下降0.2%;纺织品3975亿元,增长3.9%;鞋类1791.3亿元,下降5.7%;家具1797.3亿元,下降4.4%;塑料制品1346.5亿元,增长4.4%;箱包954.6亿元,下降4.1%;玩具532.5亿元,增长14.5%;上述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1.61万亿元,增长0.2%,占出口总值的21.2%。此外,肥料出口1498万吨,减少23.5%;钢材6741万吨,增加8.5%;汽车41万辆,减少8.7%。 五、铁矿砂、原油和铜等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主要进口商品价格普遍下跌。前7个月,我国进口铁矿砂5.82亿吨,增加8.1%,进口均价为每吨337.6元,下跌13.3%;原油2.18亿吨,增加12.1%,进口均价为每吨1852.1元,下跌29.6%;煤1.29亿吨,增加6.7%,进口均价为每吨315.3元,下跌18.8%;成品油1755万吨,减少3.4%,进口均价为每吨2475.8元,下跌20.3%;初级形状的塑料1437万吨,减少6%,进口均价为每吨1.03万元,下跌4.4%;钢材759万吨,减少1.4%,进口均价为每吨6471.2元,下跌9.4%;未锻轧铜及铜材309万吨,增加19.5%,进口均价为每吨3.37万元,下跌14.9%。 此外,机电产品进口2.71万亿元,下降1.7%;其中汽车57万辆,减少9.9%。 六、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回升。7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3.8,较上月回升1.1,表明四季度初出口压力有望减轻。其中,根据网络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当月,我国出口经理人指数为36.9,回升1;新增出口订单指数、经理人信心指数分别回升0.9、2.2,至36.3、42.4,企业综合成本指数回落1,至28。[详情]
新浪财经讯 8月8日消息,据彭博报道,中国7月份外汇储备规模按月下跌40亿美元。高盛经济学家MKTang、宋宇发表报告指,剔除估值因素,7月外储降幅预计达到150亿美元。 由于7月前半个月,人民币兑美元以及对一篮子货币双双贬值,故很有可能资本外流压力在期内再次升温,关注本月16日公布的银行结售汇和跨境人民币流动数据。 中国央行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末外汇储备减少41.05亿美元至3.20万亿美元;与彭博调查的预估中值3.20万亿美元相符[详情]
新华社北京8月7日专电 题:人民币和外汇储备何以“双双解压” 新华社记者 姜琳 刚刚过去的7月,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可谓压力双双缓解。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7日公布的数据,7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尽管较上月下降0.1%,但仍保持了3.2万亿美元规模;人民币汇率指数则较6月末升值0.34%,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 无论是对人民币还是对外汇储备来说,这个“稳”字都来之不易。 回看7月,一方面英国“脱欧”导致国际汇市剧烈波动,人民币难以“独善其身”;另一方面正值上市公司集中购汇向境外股东分红和旅游留学购汇增加之时,外汇市场供不应求。 “7月中旬开始,人民币汇率由弱转强,而外汇储备的降幅并未显著扩大,总体小于市场预期,这说明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力度有限,外汇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有所改善。”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说。 据外汇专家韩会师测算,由于储备投资资产价格上扬,非美元货币和资产的汇率估值让外汇储备增值60亿美元以上;此外储备投资收益也对外汇储备有一定正贡献。但最终外汇储备依然减少,主要还是国内外汇市场供求缺口所致,估计7月银行结售汇逆差在100亿至200亿美元之间。 “结售汇仍为逆差,意味着资本外流的格局没有彻底改变,但外流压力减小的趋势还在延续。”韩会师认为,整体看,当前资本流出量并不大,对外汇储备安全不构成威胁,央行也有足够能力维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汇率上的基本稳定。 而在谢亚轩看来,有限的外汇储备降幅,加上一些亚洲新兴市场流向指标7月不跌反升,表明英国“脱欧”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国际资本流动的负面影响并不显著。 进入8月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继续上扬。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近期之“稳”,也使得央行降准的迫切性下降。 5日央行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表示,若频繁降准会大量投放流动性……容易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降准释放的流动性越多,人民币贬值预期越强,就越是会促使投机者拿这些钱去买汇炒汇,由此形成循环。 “汇率和资产价格仍是央行采用其他货币工具、延后降准时点的主要顾虑。”谢亚轩说,关注全球货币市场不难发现,近期各国金融政策正向“保守”方向变化,这将有助于在中期缓解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 专家表示,未来我国外汇储备仍将围绕合理区间上下波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环境仍十分复杂,特别是在英国“脱欧”影响可能持续发酵,欧、日等继续加码量化宽松政策,美国已进入加息周期的情况下,美元还可能维持强势,非美货币的汇率波动性也将保持高位。受此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短期波动将不可避免。 “总体来看,市场对于外汇储备的短期波动无需过于担忧,更不应将多重因素导致的外汇储备变动简单地与资本流动挂钩。”谢亚轩说。[详情]
7月外汇储备环比降41亿美元 近期人民币汇率压力缓解 自去年8月11日央行完善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机制至今已有一年。一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和跨境资金流动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我国国际收支平稳运行的根本性支撑因素依然较多,包括国内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常账户持续顺差、长期资本继续流入等。而且,未来外汇储备双向波动仍将是常态 8月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外汇储备32010.5亿美元,较6月的32051.6亿美元下降41亿美元。以SDR计价,7月末外汇储备22973.31亿SDR,增加61亿SDR。人民币汇率指数则较6月末升值0.34%,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贬值压力缓解。 小幅下降源自多重因素 记者从国家外汇管理局了解到,从7月份的情况看,外汇储备规模的小幅下降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人民银行向市场提供外汇资金以调节外汇供需平衡,货币、资产价格重估出现上升。 交易性因素和非交易性因素都可以导致外汇储备规模变动。比如,央行在外汇市场的操作就属于交易性因素。另外还有非交易性因素,比如外汇储备投资资产的价格波动;由于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的计量货币,其他各种货币相对美元的汇率变动可能导致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等。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认为,7月份非交易性因素的影响增加61亿美元,如果扣除该因素,央行官方外汇储备下降102亿美元,降幅小于市场预期。7月上中旬开始,人民币汇率由弱转强,而本月外储的降幅并未显著扩大,意味着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力度有限。 申万宏源研究人员则认为,7月份人民币汇率受美元走势影响,呈现先贬后升走势。据测算,7月份非交易性因素导致外储上升了59亿美元,结合6月份外汇占款下降和银行结售汇逆差来看,外部环境的动荡使资本流出压力增大。此外,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整体保持稳定,以SDR计算的外储上升。 外储阶段波动特征明显 2015年7月,外汇储备规模为36513.10万亿美元,至2016年7月,下降4502.53亿美元。但外储下降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去年三季度和四季度,外汇储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除2015年10月出现单月上升之外,其他各月均有400亿美元以上的下降。 今年以来,外汇储备呈现双边波动特征。1月份下降规模较大,但从2016年2月以来,外汇储备规模一直在3.2万亿美元附近上下波动。 外汇储备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跨境资金流动的变化。去年8月初以来,我国跨境资本连续4个季度出现逆差。 与外汇储备变化的特征相类似,随时间的推移,跨境资本外流的力量在减弱,逆差规模在缩减。据招商宏观计算,2015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银行代客结售汇月均逆差规模分别为5704亿元和3451亿元人民币,而2016年前两个季度则分别为3007亿元和1113亿元人民币。最近一个季度的逆差仅为“8·11”汇改当季的五分之一,逆差规模明显收缩。 谢亚轩分析,2015年8月和9月,跨境资本外流形势严峻,逆差规模显著扩大。2015年10月和11月,形势略有缓和,逆差规模收窄。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跨境资本流动压力和逆差规模显著增大。2016年2月至5月,跨境资本流动形势又连续4个月出现改善。 进入8月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继续上扬。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近期之“稳”,也使得央行降准的迫切性下降。 8月5日,央行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表示,若频繁降准会大量投放流动性……容易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降准释放的流动性越多,人民币贬值预期越强,就越会促使投机者拿这些钱去买汇炒汇,由此形成循环。 “汇率和资产价格仍是央行采用其他货币工具、延后降准时点的主要顾虑。”谢亚轩说,关注全球货币市场不难发现,近期各国金融政策正向“保守”方向变化,这将有助于在中期缓解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 双向波动将成为常态 外汇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王春英此前表示,外汇储备变化是国内外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果,我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会受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但我国国际收支平稳运行的根本性支撑因素依然较多,包括国内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常账户持续顺差、长期资本继续流入等,我国跨境资金将继续呈现有进有出、双向波动的格局。外汇储备在合理水平上下波动可能成为常态。 分析未来我国外汇储备和跨境资金流动的趋势,既要分析国际因素,也要分析国内因素。谢亚轩认为,近期人民币汇率贬值和资本外流压力的重要原因是美元的强势。下一阶段,如果英国脱欧和美联储议息等因素带来的风险冲击尘埃落定后,美元指数可能出现一轮较明显的回落,这将成为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形势出现改善的前提条件。 从国内因素来看,企业和个人对汇率预期的稳定,将有效限制资本流出扩大的规模。谢亚轩表示,一方面,从2016年2月以来,个人和企业的人民币汇率预期已趋于稳定,恐慌性购汇不容易出现;另一方面,企业偿还外债的节奏已放慢。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中长期外债余额占比已从2015年3月末的29.5%上升到2016年3月末的38%,上升8.5个百分点;同期,短期外债的占比从70.5%下降到62%,能够加快偿还的短期外债的占比已出现明显下降。(经济日报记者 张 忱)[详情]
7月末外汇储备规模维持3.2万亿美元 李国辉 本报北京8月7日讯记者李国辉报道央行7日更新的官方储备资产表显示,7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010.57亿美元,较6月末减少41.05亿美元。此前,6月末外汇储备较前一月增加134亿美元。 不过,按照SDR计价,7月外汇储备则是正增长。7月末,外汇储备为22973.31亿SDR,较6月末增加60.38亿SDR。 央行数据同时显示,7月末,我国黄金储备规模为788.90亿美元(5879万盎司),较6月末增加14.61亿美元(17万盎司)。[详情]
7月外汇储备余额3.2万亿美元 新华社北京8月7日电(记者姜琳)中国人民银行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2010.57亿美元,与6月份规模基本持平,仅略微下降41.05亿美元,降幅为0.1%。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介绍,影响外汇储备规模变动的因素主要包括:央行在外汇市场的操作;外汇储备投资资产的价格波动;由于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的计量货币,其他各种货币相对美元的汇率变动可能导致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等。 此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外汇储备的定义,外汇储备在支持“走出去”等方面的资金运用,记账时会从外汇储备规模内调整至规模外。 记者从外汇局了解到,7月份,央行向市场提供外汇资金以调节外汇供需平衡,货币、资产价格重估出现上升,外汇储备规模的小幅下降是上述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来源:人民日报[详情]
7月外储规模小幅下降 央行称应慎用降准工具 ⊙记者 高翔 ○编辑 枫林 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7月31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010.57亿美元,较6月底下降41.05亿美元,降幅为0.1%。 从影响外汇储备规模变动的因素看,主要包括:央行在外汇市场的操作;外汇储备投资资产的价格波动;由于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的计量货币,其他各种货币相对美元的汇率变动可能导致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外汇储备的定义,外汇储备在支持“走出去”等方面的资金运用记账时会从外汇储备规模内调整至规模外,反之亦然。 记者从国家外汇管理局获悉,从7月份的情况看,央行向市场提供外汇资金以调节外汇供需平衡,货币、资产价格重估出现上升,外汇储备规模的小幅下降是上述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招商证券宏观研究主管谢亚轩对记者表示,7月份汇率计值因素对外储的影响为正61亿美元,如果扣除该因素,央行官方外汇储备下降102亿美元,降幅小于市场的预期。7月上中旬开始,人民币汇率由弱转强,而当月外储的降幅并未显著扩大,意味着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力度有限。汇率形势转变背后的原因还需要结合结售汇和外汇占款等数据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央行在2016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今年春节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初步形成了“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形成机制,提高了规则性、透明度和市场化水平,在稳定市场预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市场对新机制的理解更为深入,市场预期趋于平稳。外汇储备降幅逐渐收窄,个别月份还有所增加。 衍生品市场也反映出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得以缓解,6 月30 日在岸和离岸远期报价显示1 年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分别为6.7257 元和6.8063 元,预期贬值幅度分别为1.2%和2.4%;离岸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报价显示1 年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8170 元,预期贬值幅度为2.5%;离岸和在岸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期权的1 年期隐含波动率总体呈下行态势。 谢亚轩分析认为,结合有限的外储降幅数据表明,英国脱欧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国际资本流动形势的负面影响仍不显著,跨境资本外流的趋势减缓,但汇率贬值的预期仍在,这导致央行降准的迫切性在下降。汇率和资产价格,仍是央行延后降准时点、采用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主要顾虑。 在2016年第二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开辟专栏,提出要关注政策工具运用中可能产生的资产负债表效应。要保持资产负债表的平衡,资产负债表一边动,另一边也必然会动,必然要两边同时调。降准,导致央行资产负债表负债方的准备金逐步下降,平衡这种影响可有两种选择:一是增加其他负债,二是减少资产。在目前的宏观环境下,通过增发央票、扩大现金投放等来扩大负债并不具有可操作性。降准引起的负债减少需要通过资产方的调整来平衡。 具体而言,央行指出若频繁降准会大量投放流动性,促使市场利率下行,加上其信号意义较强,容易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降准释放的流动性越多,本币贬值预期越强,就越是会促使投机者拿这些钱去买汇炒汇,由此形成循环。[详情]
7月末我国外汇储备降至3.2万亿美元 上下波动或成常态 分析人士认为,外汇储备存量稳定在3.2万亿美元附近,基本扭转了资本快速外流的势头 ■本报记者 傅苏颖 据中国人民银行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2010.57亿美元,与6月份规模基本持平,仅略微下降41.05亿美元,降幅为0.1%。 分析人士认为,截至2016年7月底,中国外汇储备较去年末的3.33万亿美元下降了1300亿美元,存量稳定在3.2万亿美元附近,基本扭转了资本快速外流的势头。考虑到人民币今年以来明显的贬值态势,可以说中国外汇储备的管理是较为成功的。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SDR计价,7月份外汇储备保持正增长。数据显示,7月末外汇储备22973.31亿SDR,而6月末的数据为22912.93亿SDR,7月份较6月份增加了60.38亿SDR。 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走势来看,整个7月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小幅贬值0.30%,市场汇率小幅贬值0.17%。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继续按照“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机制有序运行。 虽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出现了小幅贬值,但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却在7月份出现小幅回升。数据显示,2016年7月29日,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为95.34,较6月末升值0.34%;参考BIS货币篮子和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分别为96.10和95.99,分别较6月末升值0.01%和0.24%。从7月全月来看,人民币汇率指数有贬有升,总体保持基本稳定。 此前,央行发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分析了降准尤其是频繁降准对于汇率的压力。若频繁降准会大量投放流动性,促使市场利率下行,加上其信号意义较强,容易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 外汇局此前称,影响外汇储备规模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四类:一是国际收支交易导致的储备变化,这其中既包括央行为满足外汇供求而进行的调节,也包括储备经营收益;二是外汇储备投资资产的价格波动,也就是价值重估;三是汇率折算因素,由于我国外汇储备用美元作为计量货币,同时储备坚持多元化经营,其他各种货币相对美元的汇率变动可能导致外汇储备规模发生变化;四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外汇储备在支持“走出去”等方面的资金运用记账时,会从外汇储备规模内调整至规模外。 “未来外汇储备围绕合理水平上下波动可能成为常态。外汇储备变化是国内外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果,我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会受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但我国国际收支平稳运行的根本性支撑因素依然较多,包括国内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常账户持续顺差、长期资本继续流入等,我国跨境资金将继续呈现有进有出、双向波动的格局。同理,外汇储备在合理水平上下波动可能成为常态。”外汇局称。[详情]
7月外汇储备环比微降41亿美元 □记者张莫北京报道 中国人民银行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2010.5亿美元,环比6月规模微降41.05亿美元,降幅为0.1%。记者从国家外汇管理局了解到,7月央行向市场提供外汇资金以调节外汇供需平衡,货币、资产价格重估出现上升,外汇储备规模的小幅下降是上述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回顾过去一段时间,外汇储备数据在3、4月连续两个月增加,5月有所回落,6月再度增加。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王春英此前表示,影响外储规模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四类:一是国际收支交易导致的储备变化,既包括央行为满足外汇供求而进行的调节,也包括储备经营收益;二是外汇储备投资资产的价格波动,也就是价值重估;三是汇率折算因素,由于我国外汇储备用美元作为计量货币,同时储备坚持多元化经营,其他各种货币相对美元的汇率变动可能导致外储规模发生变化;四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外储在支持“走出去”等方面的资金运用记账时,会从外汇储备规模内调整至规模外。 知名外汇专家韩会师表示,汇率波动、储备投资标的价格波动和储备投资收益三者对7月外汇储备应该有拉升作用,但当月外汇储备却下降了41亿美元,这说明国内市场的购汇力量仍然较强,应对外汇储备下降负主要责任。他预期,7月银行结售汇逆差规模可能在100亿至200亿美元之间。总体上看,2016年结售汇逆差大幅萎缩的格局不变。 韩会师表示,7月外汇储备下滑的规模虽然很小,但客观上反映了我国资本外流压力的延续,虽然在我国目前的结售汇管理能力下,这种程度的压力尚不足以对国际收支和储备安全构成威胁,但仍然可以对人民币构成一定压力。 王春英还表示,未来外汇储备围绕合理水平上下波动可能成为常态。外汇储备变化是国内外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果,我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会受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但我国国际收支平稳运行的根本性支撑因素依然较多,包括国内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常账户持续顺差、长期资本继续流入等,我国跨境资金将继续呈现有进有出、双向波动的格局。同理,外汇储备在合理水平上下波动可能成为常态。[详情]
宏观任泽平、杨为敩点评2016年7月外汇储备数据:外部流动性稳定,对货币政策掣肘或变弱 事件:7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2010.57亿美元,与6月份规模基本持平,按照SDR计价,7月外汇储备则是正增长,截至7月末,外汇储备为22973.31亿SDR,较6月末增加60.38亿SDR。 点评: 1)核心观点:外汇储备在7月份表现基本稳定,说明外部流动性仍处在边际改善的过程中。外汇储备的改善可能与过去一段时间的中国经济基本面L型企稳、海外风险加大以及资本流出难度增加有关,外部流动性的走稳进一步缓解了央行对货币政策放宽后外部资本平衡问题的担心。后期外占及外储仍存因国内经济减速而重新流出的风险,但货币政策大概率会对冲。 2)外汇储备在7月份走稳。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7月份小幅下降41.05亿美元,而SDR口径计价的外汇储备则增加了60.38亿SDR,两个口径的数据增减情况再次出现背离,很可能因美元兑SDR汇率在七月份有所上升所致,但考虑到哪个口径下的外汇储备波动都不显著,因此外汇储备在7月基本稳定,并不存在太多方向性的变化。 3)7月份外占及外储本身存在季节性走弱的规律,企稳已说明外部流动性在边际改善之中。7月份历来是外汇流出比较明显的月份,跨国企业结算旺季、海外派发红利乃至暑期旅游等因素,都会推动7月成为外资流出比较明显的月份。然而,7月份的外储本身保持稳定,说明目前的外部流动性正在边际改善之中,从近期的人民币汇率表现,也可以猜想出这一点。从同比角度来看,外汇储备同比增速已从今年二月份的-15.8%收窄至目前的-12.3%。 4)7月的外汇储备的稳定可能与过去一段时间的中国经济基本面L型企稳、海外风险加大和资本流出难度增加有关。自6月底以来,英国公投脱欧、英国降息以及日本货币放宽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海外资产的吸引力,且推动了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的贬值预期,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也从7月上旬的94.2上攀至目前的95.3。在这种外部环境下,在国内基本面不出问题的前提下,外部流动性仍可能保持稳定。 5)7月的外汇储备数据进一步缓解了央行对货币政策放宽后外部资本平衡问题的担心。在二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以专栏的形式特别提及了放宽货币政策可能会引致资本的加剧流出。我们认为,贬值本身其实没有太大问题(相反,渐进式贬值还可能拉动出口及外商直接投资),怕的是贬值过快且形成预期和汇率的相互强化作用。目前来看,外汇储备及汇率都在边际改善的状态下,因此汇率问题对货币政策的掣肘可能会逐渐弱化。 6)下半年外汇储备及外汇占款仍存在下降风险,但货币政策大概率对冲。后面对外部流动性的掣肘主要在国内基本面上,如果国内经济后面出现减速、且通胀见顶的话,资金流出的压力可能会重新回来。当然,这种情形是内生而非外生的,一方面一旦经济减速,货币政策将重新把“稳增长”放到压倒性的任务而开始宽松;另一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外汇占款及外汇储备的下降是被货币宽松所对冲掉的。因此,外资即使后面出现流出加速,考虑到相应调整的货币政策,也很难影响国内的流动性及货币政策与汇率循环加速的问题。[详情]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