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准备金管理余额宝弊大于利

2014年03月20日 14:46  作者:肖磊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肖磊

  “监管”二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是神圣的,中国很多监管机构,依然把监管当做一种行政和权威,而不是服务。“监管”这类公共产品,是市场无法自我提供的,所以这项服务必须由政府来做,但要本着为市场服务的态度,通盘考量,兼顾到各个层面。

用准备金管理余额宝弊大于利用准备金管理余额宝弊大于利

  如果央行[微博]对余额宝[微博]等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的银行存款采取存款准备金管理,其实受到冲击的首先是银行,而不是货币基金。在中国金融市场日趋成熟,利率、汇率等市场化改革大潮之下,准备款准备金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逐步淡化的监管和调控工具,如果把存款准备金率抬出来限制余额宝等的发展,我认为是监管方法和调控模式的倒退。

  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收益相比协议存款带来的相关业务收益,低得可怜(准备金利率仅1.6%)。所以准备金率越高,银行的成本负担就越大,银行就越需要用更大的净利差去维持利润。因此也可以说,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利率市场化的阻力就越大,因为在准备金的限制下,银行可以放贷的资金在减少(更何况还有存贷比限制),银行就必须维持更大的净利差来提高收益。净利差越大,银行永远只愿意干两件事:拼命的拉存款,再想尽办法放贷;中国的银行业和金融市场改革继续陷入死胡同。

  余额宝参与的银行协议存款业务之所以能够获得高利息,很大的原因在于这部分资金并没有被存款准备金管理,可以全额参与类放贷业务,看上去分流了整个银行业“净利差”利润,但间接的提高了单个银行运用资金的效率。如果将协议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系统,得到的结果仅仅是降低了余额宝收益(大概会降低1%),但更多的会降低银行对利率市场化的情绪。

  至于“准备金”对维护金融系统风险、保护银行存款不受“转移”等能起到什么作用,我并不乐观。我认为轻易抛出“准备金”反而会让银行更加依赖净利差,风险意识和市场意识都会减弱,反而制造了更大的风险。天天套着救生圈的人,很难学会游泳。

  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的弊端(有的国家存款准备金率是零,中国目前是20%),日益出现,抑制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动力,银行体内资金价格调控作用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发挥,银行体系改革缺乏内生动力,从而继续抑制中国银行业资本回报率和利润率上升。我很不理解央行为什么还要把存款准备金率当成监管杀手锏。

  更为重要的是,央行没有搞清楚,支付宝[微博]跟余额宝等所做的事情,实际上大部分是银行的中间业务。问题是,这些本应该属于银行的业务,为什么会“让给”到第三方支付平台呢?央行有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美国、日本、英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比重均在40%左右,美国花旗银行收入的80%来自于中间业务。与此相比,中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7%。

  再说说我的亲身经历。我本人大学毕业工作不久,就在渣打银行[微博]东长安街支行做过无抵押按揭贷款业务(并非给渣打做广告),此业务只需要打印一份工资流水单就可以办理,服务方面就不用说了,确实把你当上帝。

  当然各项服务费用是很高的,有一种费用叫账户管理费,此收费高到什么程度呢,大概是贷款本金的0.5%(当时具体数据我忘了),记住,是按月算。账户管理费的总额,甚至超过了贷款利息总额。但回过头去看,我认为这一业务解决了我当时的需求,成本方面也可以接受。

  从银行本身来看,人家是靠账户管理费来赚钱的,中国哪家银行愿意这么做?可以这么做?能这么做?敢这么做?我当时问过国内的多家银行,有几家从形式上提供这项业务,但手续非常复杂,办理周期很长,更谈不上什么服务。也就是说,按照我当时的条件,是不可能在国有几大行“享受”到此类金融服务的。

  很多人说国有银行都比较大,所以不可能服务小客户。大银行跟小银行服务对象确实是有区别的,但渣打银行全球排名甚至高于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实际上中国银行业是中国金融业垄断下的其中一个牺牲品,银行业一直不得不在体制之内逐本求末,看上去高高在上的享受垄断利润,其实相比国际成熟的市场,整个银行业的利润率和资产回报率都是偏低的。

  中国的银行业根本就不在乎非利差性收入,做中间业务实际上是没有任何动力的,而且做中间业务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吸引客户,从而满足“拉存款”的真正意图。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为什么比美国等发达,需求量为什么如此之大,就是因为中国的银行业没有做好该做的事情,没有赚该赚钱的。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各类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实际上将会成为整个银行业的保护伞和慢性毒药。

  “监管”二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是神圣的,中国很多监管机构,依然把监管当做一种行政和权威,而不是服务。“监管”这类公共产品,是市场无法自我提供的,所以这项服务必须由政府来做,但要本着为市场服务的态度,通盘考量,兼顾到各个层面。

  如果仔细去看看美国的每一项监管法案,尤其是金融行业的监管法案,哪个不是博弈出来的?哪个不是上百页、甚至几百页纸?哪个不是针对性很强的、细化的监管?中国的监管,说得不好听一点,就像是地缘政治方面粗暴的军事干预,一张纸,七、八条生硬的规定,就可以毙掉一个行业,甚至是一个产业。难怪做企业的叹息,“打败你的不是技术,可能只是一份文件!”

  官僚体制下很难做到有效监管,因为监管层没有学习精神。监管是高技术含量的活,监管草案的制定,甚至比需要监管的市场更需要专业人员去参与,所以华尔街监管法案,基本上都是多方专家参与的结果。拿多数人呼吁要加强监管的比特币市场来说,纽约州开了专门的听证会,各方充分发言、讨论、递交提案,提出各自的监管思路等等,过程极其复杂,至今还在讨论之中。任何市场不是突然间冒出来的,监管者先要搞明白需要监管的市场运行的逻辑和所有背景,才可能有适合这一市场的监管措施诞生。

  个人建议,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管理,首先要进行大数据掌控和事后注重过程的监管,保证其所有交易、结算、消费数据等能够全盘掌控在央行的数据库中,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掌握监管主动权,出问题之后随时都可以找到相关证据。其次需要分类监管,真正参与洗钱、恶意套现、逃税、给非法行业提供支付等服务的,其实是一些比较小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对于这类公司,必须要从信用评级、风险保证金、支付额度/行业/范围设限等方面展开。

  监管层不要嫌麻烦,要对公共服务充满信念,金融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需要细化再细化的行业,每一个产品都应该有针对性的监管方法。监管者应该对这样的工作感到自豪,因为这属于国家级别的,可以改变国家经济命运的,高智商“游戏”。

  大企业和大品牌犯错或犯罪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这类企业是有强大的自律意识,所以对已经浮出水面的互联网金融大企业、大品牌的监管,要重视市场和媒体的作用,如果在没有检举、没有诉讼、没有曝光等情况下,监管机构总是杞人忧天,总想搞点监管措施出来,反而会丧失可信度,媒体和公众就容易站到了互联网金融企业一边,甚至导致理性和常规的监管措施也难以获得赞同和认可,尤其是市场所发挥的监督作用会大大下降。

  至于货币基金的未来,我想说,“余额宝”等主要投资于银行协议存款的货币基金的膨胀本身就是利率管制的必然结果,等到利率市场化时,谁还会一个劲买余额宝(投资协议存款)?如果监管层试图教育资本不要逐利,那这个思考前提是有问题的,是否定市场逻辑的。

  谁都知道现在发达国家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投资于短期债券,问题的关键在于发达国家现在没有像中国这样畸形的利率市场和银行体系。世界第一支货币基金在美国诞生的时候,其背景就是利率受到管制,整个基金就是冲着大额存款(跟协议存款一样)去的,几乎全部投资于这类产品。

  长远来看,防止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持续、单边吸纳资金,再输入余额宝等,成为庞然大物,而形成金融系统风险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坚定不移的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让利率市场化,让准备金率的作用下降而不是加强,破除银行业垄断,扩大银行对中间业务的依赖,让银行更加的互联网化、移动终端化,更多的产生科技型、专业型、服务型收益。其实银行业没有那么复杂,尤其是存款保险制度推出之后,跟其他行业一样,是一个可以充分市场化的行业。

  (本文作者介绍:财经专栏作家)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准备金余额宝监管

相关专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