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服贸协议为何掀起轩然大波

2014年03月26日 16:16  作者:廖南贵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廖南贵

  一般贸易协议,怎会在台湾地区掀起滔天巨浪,至今仍未停歇,撇开意识形态、香港化等等政治因素不谈,对于一般百姓而言,从漠不关心到现在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原因在于从2008至2012年,服务业占台湾“国内生产毛额”(GDP)的比重高达68.7%,对台湾地区经济成长扮演着关键角色。

318太阳花学运318太阳花学运

  近来台湾地区发生所谓318太阳花学运,数百学生霸占国会、瘫痪议事,整个活动的起因,就是因为3月17号(星期一),台湾地区的立法院审服贸协议,但联席会主席、国民党籍立委张庆忠,因民进党立委陈其迈等人刻意阻挠,上不了主席台,就趁朝野冲突时,拿立法院总务处所准备的隐藏式麦克风,宣布完成审查,将服贸送院会存查,引发不满,爆发抗争!抗议服贸协议黑箱作业,也让台湾地区的人民开始认识何谓服务贸易协议。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一般民众称“服贸”,或简称《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两岸服贸协议》,是海峡两岸依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第四条所签署的服务业贸易协议,台湾与大陆同意在服务贸易早期收获基础上,于ECFA生效后六个月内就服务贸易协议展开磋商。为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和保障两岸双方服务提供商的权益,扩大业者交流合作和市场规模,并减少限制性措施。

  于2011年3月,两岸的经贸业务主管部门展开服务贸易磋商并达成共识。2012年8月9日两岸两会第八次高层会谈,双方同意在达成关于服务贸易协议文本和市场开放项目的共识后,签署协议。2013年6月21日,两岸海协、海基两会在上海市举行第九次高层会谈并签署该协议。

  从本次协议两岸相互开放的项目来看,台湾地区对大陆地区共有64 项开放承诺,其中37项是新增或扩大开放陆资投资的项目,大陆地区对台湾地区则有80项开放承诺,使台湾地区业者享有提高持股比例、增加业务范围和贸易便利化措施等待遇,协助台商以优惠的条件拓展服务业市场。

  以上文观之,只是一般贸易协议,怎会在台湾地区掀起滔天巨浪,至今仍未停歇,撇开意识形态、香港化等等政治因素不谈,对于一般百姓而言,从漠不关心到现在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原因在于从2008至2012年,服务业占台湾“国内生产毛额”(GDP)的比重高达68.7%,对台湾地区经济成长扮演着关键角色;但是,在那相同期间,服务业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率却仅达54.2%,远不及其在GDP所占有的分量。

  再看服务业影响的范围。从1991至2011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近230万人(制造业仅增35万人),其占台湾地区就业总人数从47%增至59%;但是,在薪资方面,2000─2007年服务业年实质平均薪资的平均成长率是负成长而为(-)0.28%,至2008─2011年平均成长率进一步降至(-)0.44%,均远不及1992─1999年的平均成长率2.44%。

  为何服务业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率不如其在GDP所占的比重?为何服务业实质薪资往后退?部分原因在于劳动生产力的成长下降、服务业以内市场为主及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偏低。依据亚洲开发银行(ADB)的统计,1980─2000年台湾地区服务业劳动生产力的成长率平均达4.33%,高于工业部门的3.70%;到了2000─2010年服务业劳动生产力成长率平均降至1.17%,反而远低于工业的5.16%。

  其次是服务业以内需市场为主,而台湾地区的内需市场是处于成熟、饱和阶段。在对外方面,台湾地区商业服务的出口于2000年排名全世界第18,在全世界的占有率为1.4%;到了2007年排名掉至第26,占有率亦跌至0.9%,显见在全球出口市场,台湾地区的竞争力逐渐下滑;即使到了2011年商业服务的出口虽有加强,在世界占比亦仅回升到1.1%。

  若与台湾地区货品出口相比,于2011年台湾地区商业服务出口仅及货品出口金额的15%,可看出在对外贸易的贡献方面,服务业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另外,台湾地区在资通讯、金融、专业商业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占比偏低,而以批发、零售、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主,而这些服务业却是台湾地区民众日常生活所需,其承载的劳动力更高达500万人。

  事实上,这也是经济发展的趋势,也就是国家经济愈发达,则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愈高。然而,台湾地区的服务业是否具有竞争的优势呢?在一般人的认知中,台湾的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度相对较高,而若与大陆市场比较并相互竞争时,则由于台湾的人力素质较佳,服务的心态相对正确,故服务业也是台湾的强项,也就是具有竞争优势的利基。

  由此可知,台湾的服务业的发展已日渐的成熟,大家也都认为经济自由化、开放程度越高对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唯独对大陆地区的开放充满着不确定性及忧虑感。

  在台湾地区坊间有个说法相当的贴切描写出一般民众的忧虑“有人问同样台湾要对美国、日本及东南亚,甚或全世界开放服务业,你们都没意见,为何对大陆开放有疑虑啊?民众回答说其他国家的人都不会来开早餐店,但大陆人会来。”原因是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同文同种,同构型高当然被替代性就高,当然会有劳动机会被抢夺、中小型服务业可能崩溃的冲击。

  这也是笔者在日常与人接触时会被提问的问题,可是笔者常回问他们依照台湾民众对服务业质量的要求、消费权益的维护及消费的习惯,在此开放的美发、印刷及殡葬业等等,你对台湾的服务业的业者较有信心还是对未来可能的大陆业者有信心,我想答案不言可知,这也是这些可能受冲击的产业及劳工,并无响应318学运的主要原因。

  服务业是一种非常内化至个人习惯的庶民经济,台湾地区已建立自己的市场特性,大陆地区的营运手法不一定适合台湾地区,大陆地区的服务业质量也不一定能在台湾地区存活,如果大陆地区服务业想要落地生根,必然需要更了解台湾地区民众的需求,聘用更多台湾地区的劳动人力。服务业开放是互相竞争,也是互相学习,台湾地区服务业不需要太悲观,凭着深厚的经验及经营深度,还是有很大的优势。

  (本文作者介绍:台湾花莲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方向:地方制度,政府治理,台湾地方政经观察。)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太阳花学运黑箱作业服贸协议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