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丨中国保险杂志
本文作者:曲荣华、魏丽(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伴随人口老龄化挑战愈益严峻,养老金支付压力逐步加大。当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养老金储备严重不足。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低且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覆盖率较低,对养老金的补充作用有限。参照国际经验,我国于2022年11月正式推出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截止到2023年底,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超5000万,但实际缴费占比不到三分之一,个人养老金有效开户率仅为31%。如何提高个人养老金有效开户率以缓解养老金储备不足的压力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现有研究更多从顶层制度设计角度出发,在税收优惠模式、缴费额度上限,制度覆盖面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从供给侧视角开展研究,分析了当前政策下个人养老金的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现状,结合养老金保值增值的基本需求,探讨了供需差异,提出在当前政策下提高个人养老金有效开户率的对策建议:一是创新产品供给,提高产品收益率;二是建立面向所有金融机构的统一个人养老金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供给,使参加者有直接的“获得感”,进一步激发更多有效需求,提高个人养老金有效开户率。
一、提高个人养老金有效开户率的必要性
人口老龄化带来巨大财政负担,养老金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和比例同步攀升,社会养老压力增大。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9.8%,预计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0.1%。根据翟振武等(2017年)的预测,2060年之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都将难以扭转,这势必导致养老金可持续性问题进一步加剧[1]。路锦非等(2023年)研究认为,在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将在2027年和2034年开始出现当期赤字和累计赤字,政府将对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承担巨大的财政补贴责任[2]。
现有体系下我国养老金储备严重不足。目前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低且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第二支柱业年金和企业年金覆盖率较低,对养老金的补充作用有限。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处于刚起步阶段。截止到2022年底,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规模达7万亿,覆盖约10亿人,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规模约4.91万亿元,覆盖近7010人。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1954万人,缴费人数613万人,总缴费金额142亿元。
由表1可以看出,2022年底我国养老金总储备(三支柱累计的养老资产)约11.92万亿元,占GDP比重约5.8%,远低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美国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资产在2019年已占GDP的64.5%[3]。刘方涛等(2022年)研究得出,在当前养老金给付政策下,2025年我国第三支柱的潜在规模为6.9万亿,即养老金资金缺口6.9万亿[4]。张琳琳等(2023年)研究发现,我国养老金征缴缺口在2035年将达28.15万亿元[5]。
全面发展第三支柱,提升个人养老金有效开户率,可以在更广范围形成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有效缓解以“现收现付制”为主的第一支柱因抚养比持续上升带来的养老金负担过重、第二支柱因覆盖面相对有限有效供给不足的压力。
二、个人养老金产品和服务供给现状
为提高养老金储备,我国积极发展第三支柱。2018年4月我国开展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2022年4月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同年11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等四类配套政策,明确了个人养老金的具体操作流程、相关税收政策、金融监管规则等。2022年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北京、上海、广州等36个先行城市或地区启动实施,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启个人养老金制度。
个人养老金采用个人账户制,参加人需在商业银行开立账户才能进行资金交易。为推广个人养老金,商业银行开启开户营销大战,重“数量”多于重“质量”,导致个人养老金账户有效开户率低、缴费金额低。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年底,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超5000万,但实际缴费人数占比不到三分之一,近七成账户空置,平均缴费金额仅2000多元,距离年缴费上限1.2万元还有较大差距,呈现“开户热”而“投资冷”,“吸睛”不“吸金”。
(一)个人养老金产品供给
当前,我国个人养老金可投资的产品共四类,一是个人养老储蓄产品,二是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三是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四是个人养老金基金产品,参加人自主选择投资产品,享受相关收益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截至2023年底,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共计757只,包括465只储蓄产品,23只理财产品,107只保险产品,162只基金产品。
同质化程度较高,产品吸引力不足。目前个人养老金产品均从现有的金融产品中筛选,除了个人养老金制度规定的购买条件及税收优惠政策,与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产品差异不大,如个人养老金储蓄存款中的各项储蓄产品,制度内、制度外收益率相同,但制度内无法享受税收优惠的人群需要为该部分储蓄缴税,即制度内同款产品最终收益率比制度外收益率低。
投资收益不稳定,产品吸引力不足。个人养老金是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养老金制度。个人养老金产品整体具有稳健性、收益性和长期性的特征,但与其他金融产品一样,个人养老金产品在市场化投资中也面临投资收益率不确性的风险。个人养老金的投资收益除了受到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通货膨胀情况、国际形势等因素的影响,还与金融机构自身的运营能力与水平有关系。在市场利率长期下行、信用风险事件频发的情况下可能导致产品投资收益不达预期。
相比于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基金、职业年金基金的投资收益,个人养老金投资收益吸引力不足。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自2016年12月受托运营以来,累计投资收益额2,670.82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5.44%。截止到2022年底,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覆盖3010万人,累计基金投资运营规模约2.8万亿,年平均收益率为6.58%;职业年金覆盖约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累计基金投资运营规模超2.11万亿,年平均投资收益率5.29%。从现有产品来看,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储蓄类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38%,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26%,保险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71%,基金类平均收益率为-4.67%[6]。
在投资阶段,储蓄产品虽保收益但利率跟各大银行的普通储蓄收益基本持平,理财产品和基金产品没有保底收益,需客户自负盈亏,部分参加者开户半年,账户已出现亏损。
完全积累制个人养老金意味着风险向个体转移,这可能会打击个人的参加意愿和信心[7]。由于个人养老金投资收益不稳定,使得希望养老金能保值增值的个人不愿意参加养老金计划。
(二)个人养老金服务供给
一是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服务。我国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度。参加人需要开立两个账户,一个是“个人养老金账户”,用于登记和管理个人信息,属于信息账户,由参加人在全国统一的个人养老金信息平台上开立;一个是“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用于资金收付、产品购买等服务,属于资金账户,由参加人选择一家商业银行开立或指定。
账户服务是开展个人养老金各项业务的重要依托。个人养老金账户具有唯一性,依托商业银行进行开户,且开户后不能变更商业银行。目前23家银行已获批开办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业务,多数银行为客户提供了线上线下多渠道账户开立服务。
不同银行提供的个人养老金产品不统一,目前提供四类产品交易业务的银行有12家,1家银行没有储蓄交易业务,4家银行没有基金交易业务,5家银行没有保险交易业务,10家银行没有理财交易业务。银行会优先推荐自己代理的养老金产品,各家银行代理其他金融机构的养老金产品有限,参与者在选择投资养老金产品的范围具有局限性。投资者可能面临开通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后买不到想要购买的产品,导致“买不到”。
二是个人养老金咨询服务。个人养老金由三个阶段构成:缴费阶段、投资阶段和领取阶段。根据现有政策,三个阶段分别采取免税、免税、收税的方式。缴费可从税前所得扣除,投资收益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领取时个人养老金单独按照3%的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养老金制度是一项专业、相对复杂的制度,需要银行根据客户实际情况,测算缴费金额和能节省的税收金额,给客户更直观的感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效果。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有一定投资风险,对参加者的金融知识、风险意识和资金管理能力有一定要求,需要银行专业人员针对不同客户需求,提供适合的投资方案。
目前23家银行都提供了基础咨询服务:在缴费阶段提供产品咨询、政策咨询服务;在投资阶段提供投资方案咨询服务。但整体来看,还存在一定不足。一是个人养老金账户服务方面,重“数量”轻“质量”。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唯一性使其已成为各家银行业务竞争的焦点,部分银行只追求开户数量,忽略参加者开户后是否真正缴纳了个人养老金,即忽略了有效开户率。参加者面对丰富多样的757只个人养老金产品,可能“不会买”,受到开户行资金账户限制,也可能“买不到”。二是个人养老金服务供给方面,缺少全品类个人养老金产品服务平台,全方位、多样化的综合性咨询服务。
三、优化供给的对策建议
美国于1974年已经成立个人养老金,相比之下,我国的个人养老金之路才刚刚起步。当前我国发展第三支柱最关键是依托现有政策,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建立面向所有金融机构的统一个人养老金平台,简化开户流程,打通产品供给,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用“可感”“可及”的方式做好咨询服务,使参加者有“受益感”和“获得感”,真正感受到养老财富增长的复利效应,适应长期投资的回报模式,从而进一步激发、创造更多的有效需求,提高个人养老金有效开户率。
(一)创新产品供给,提高产品收益率
个人养老金制度体现人民性,是服务民生保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金融机构要立足长远,与国家政策方针同频共振,在现有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开发具有创新性的养老金产品,突出养老属性、普惠属性,丰富个人养老金产品供给,提供高质量的个人养老金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努力做到让利于民,激发有效需求,提高个人养老金有效开户率。
当前个人养老金产品收益率不高,金融机构要开发高质量的普惠养老产品,使个人养老金产品真正发挥“保底+保障”双重优势,契合养老需求。带有保底收益率的养老金产品有助于增强个人养老金的吸引力[8]。金融机构要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创新产品,最大化养老金投资收益率,真正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稳定安全。
由于在财富水平、养老规划目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个人养老规划也会相应呈现差异。因此,金融机构应深入挖掘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根据参加人的年龄、风险厌恶程度不同,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投资咨询服务。在做好沟通和充分的风险提示基础上,综合应用金融工具细分客户群体,有针对性地为客户建立个人养老方案。
根据当前开户情况推算,截止到2023年底个人养老金缴费总金额仅为300多亿元。2018年10月我国实施新个人所得税方案后,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约6400万。如果产品有足够吸引力并做好咨询服务,能激发纳税人群的有效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大幅提升个人养老金有效开户率,按照目前平均缴纳金额3000元粗略计算,将为养老金储备注入1920亿资金流。
(二)优化服务供给,建立“一站式养老金融服务大厅”
2023年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挂牌,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从“一行两会”迈入“一行-总局一会”新格局。此次改革有效增强了各部门的协作协同,有助于强化行为监管的标准统一,提高监管效率。
目前22家银行拥有各自个人养老金平台,提供资金账户开户、个人养老金产品购买等服务。但个人养老金平台多、产品分散供应不均衡的现象仍然存在。建议以此次金融改革为契机,依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搭建面向所有金融机构的统一的个人养老金平台,建立“一站式养老金融服务大厅”,实现个人养老金政策查询、养老金投资收益查询、账户查询、开户、销户、购买、监督、管理,宣传、防诈、金融推广等一站式服务。搭建非营利性的个人养老金平台,有助于更好地衔接相关政策、对接相关监管部门、统筹管理相关金融机构,推动养老金融发展。
统一管理,提供全品类产品。平台负责部门应自上而下统筹协同金融机构,简化管理流程、降低管理成本,提供储蓄、理财、保险、基金等全品类养老金融产品供应,提供综合化养老金融解决方案,实现从开户缴存、产品投资到个人账户查询、养老金领取的一站式、全流程服务,提升个人养老产品市场活力。在平台统一展示所有在售个人养老金产品,公开提供各类产品信息、购买方式、售后服务、参加人维权等内容。只需在该平台开设账户,就可以购买此平台上所有由不同金融机构提供的个人养老金产品。银行、保险机构、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可分别设立窗口,为各自的产品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同一平台销售,不同窗口服务。“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在该平台上是唯一的,购买不同金融机构的产品,无需更换“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提升参加人的便捷性,有效解决购买渠道不畅通的问题。
科技赋能,完善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人脸识别等新技术应用,持续优化账户开立、交易、查询等业务流程,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探索智能缴存、智能投资顾问、智能客服等创新服务应用,打造智慧服务体验。
统一平台,促进产品竞争。“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不再依赖金融产品归属的金融机构,而都归属统一平台,这样各大银行不是抢了账户就一劳永逸,而是要花心思在产品设计和资金运营和销售服务上。窗口是金融机构产品、服务等质量的缩影,有利于督促金融机构提供专业的陪伴式服务,成为老百姓投资的顾问和助手,协助管理好个人养老金的长期资产。
统一平台,汇聚长期稳定资金。在平台上购买产品的资金可集中管理,也可以交予各金融机构自行管理,有利于实现长期投资,为养老金注入新资金。
统一平台,利于监管。个人养老金事关民生国本,坚守风险底线是各参与主体的共同责任。要发挥平台风控管理优势,做好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安全管理,强化反欺诈服务保障,守好人民的养老钱。加强对个人养老金产品的评价、准入、监督、管理,协助客户防范养老投资风险科技赋能,建设智慧账户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养老金投资运作安全规范,合理设定养老产品风险保障机制以提升风险防御能力。
提升金融素养,引导储蓄养老到投资养老转变。人们一般倾向于低估未来的长寿风险,对养老金融产品长期收益率的感知也偏低。因此,提升消费者的金融素养特别重要。开展养老金融教育,可以提高公众的养老金融素养和长期养老规划意识,提升公众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加强养老金融教育,树立定期储备、价值投资、合理配置的投资理念。引导公众意识从传统储备型养老向主动审慎投资型积极养老转变,有助于推进储蓄养老到投资养老的转变,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好更充分的财富储备。我国储蓄率常年居高不下,且长期养老储备较少,短期储蓄较多,我国个人储蓄存款市场逐渐积累了大量资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底,我国住户总存款约135.9万亿元,一年期内存款占比2/3,如果能将大量的短期储蓄转化为长期养老金融资产,大量居民短期储蓄存款,有望为第三支柱注入强大资金流。
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理性的投资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针对不同年龄群体和收入群体,利用“一站式养老金融服务大厅”平台,开设专业咨询版块,开展个人养老金融活动,创新教育形式,结合具体案例,普及养老知识,加强政策宣讲,提升居民对相关政策和产品的了解,宣传典型案例并形成示范效应。引导国民了解养老金的长期性规律特征和投资的重要性,提高国民对个人养老金融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从而实现合理规划、理性投资。
参考文献
[1] 翟振武;陈佳鞠;李龙.2015~2100年中国人口与老龄化变动趋势[J].人口研究,2017,第41卷(4): 60-71
[2] 路锦非,李姝.人口负增长与养老金制度高质量发展——基于宏观制度与微观待遇视角的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37卷(3): 12-27
[3] 张盈华.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发展的制度要素:基于国际比较的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36卷(2): 48-57
[4] 刘方涛,郭小楠,张蕊,邱明月.基于需求角度的个人养老金潜在规模测算[J].保险研究,2022,(1): 64-78
[5] 张琳琳,王喆,刘庆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养老金缺口分析及其对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65卷(1): 138-149
[6] 闫化海.2023年度养老金融产品数据统计[J].保险理论与实践,2024(1)
[7] RING P J.Trust: a challenge for private pension policy[J].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al Welfare,2012,28( 2) : 119-128
[8] 莫一茗,何林.基于随机建模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内涵收益率研究[J].保险研究,2023,(7): 67-77
(本文作者介绍:服务行业创新与发展,分享专业实践与思考)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