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险范式革命的思考

2014年03月27日 11:21  作者:王和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王和

  从根本上看,互联网是要推动传统金融从一个旧范式向一个新范式的转变,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全新的范式,它与传统金融之间是没有公约数的,是不可能通约的。

  各位早上好!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接受了邀请之后,我一直在想今年要跟大家交流什么话题,因为,在往年的论坛上,就保险信息化建设这个话题,无论是信息化的管理,还是信息技术本身,我已经谈过很多了,因此,非常担心再说,就有一点老调重弹的味道。所以,今年我想能不能跳出技术和管理,站到一个更宏观的层面去思考一下未来,思考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问题,于是,就确定了这次的交流主题:与未来的对话——保险范式革命讨论。

  今天我想通过八个话题的讨论,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行业未来的思考,最后给大家一个场景,即人保财险[微博]基于这种思考的应用场景。

  在开始这八个话题之前,我想就“关于未来”这个大话题,把自己多年思考并总结的几个观点与大家做一个分享。

  1)未来的商业,乃至于整个社会必然属于:基于新技术创新应用的商业模式创新。

  2)掌握技术,特别是敏锐地把握前沿技术非常重要,但面向未来,拥有一个开放和与时俱进的心态和思维更重要。

  3)未来的竞争优势是由洞察力、结构力和行动力决定的。

  4)这个世界千变万化,但这个世界更是亘古不变的。变化的往往是表象,不变的则是根本。这个世界大的趋势将由一些根本性因素决定的,因此我们一定要记住:把握根本,才能够把握未来。

  5)未来属于有远见卓识的企业,这些企业需要有远见卓识的员工,形成一种培育、鼓励和包容这种远见卓识的文化是关键。

  话题一:奇点临近

  《奇点临近》是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告诉了我们一个他的发现,他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正不断地临近一个奇点,作者甚至准确地推算出这个奇点将在2045年,他认为奇点的到来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

  什么是奇点?奇点是一个物理学、宇宙学和几何学的概念。它可以理解为空间与时间的边缘,或边界,是一个处于边界的突破点。那么,这个突破的特征是什么?是人类的生物思想和现存技术的高度融合,当这种融合达到了顶点的时候,将导致人类“突破性”地超越自身的生物局限性,并对人类社会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从现实的角度看,它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人类本身和机器、现实和虚拟之间的边界会变得越来越模糊,而这种边界的模糊带来的影响将是深远的,人类及其生存的环境将不可避免地因此发生变化。

  所以,作者有这么一句话:“奇点是一种可以撕裂人类历史结构的能力,它的突出影响是改变人类理解能力的本质。”当然,也有很多人对于作者提出奇点这个概念,以及做出一系列判断持不同意见,但我觉得这没有关系,这不妨碍我们对于“奇点临近”这个话题的大胆和积极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去理解奇点可能对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乃至生活产生的影响和改变。

  话题二:代际思维

  这是我最近经常讲的一个话题。我认为从大的层面来看,中国经过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走到了今天,正面临着一个历史变革。从技术的层面看,大量新技术的涌现,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深度应用,也将推动产业和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因此,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直接的判断:我们处于一个“代际”的时点上。

  关于“代”本身有很多的含义,在不同领域,比如人口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均有不同的含义。今天我们讨论的“代”,更多的是基于科技进步、基于商业模式变革所带来的“代际”问题。回望历史,我们还记得蒸汽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再看看现在,我们同样能够感受互联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让我们的生活“更新换代”。

  提出“代际”的概念,是想区别于周期。“代际”的发展特征是一种非线性的,它与传统的周期理论,或者周期性变化有着本质不同。在周期理论下,我们更多的是在同一个坐标系上来观察变化,而“代际”则让我们处于不同的坐标系。

  在“代际”变化中,有一个重要的特征:边界的模糊与重构。这种模糊使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内”与“外”,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行业,我们渐渐发现,你已经很难去界定什么是“内”,什么是“外”。而在发展的趋势上,我们会发现跳跃性、革命性已经成为发展和变化的主旋律。那么,面对“代际”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思考和应对?最重要的是:明白时过境迁,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道理。我们不能抱着老经验不放,否则,我们真的会OUT。

  面对“代际”时代,我们会发现规模和经验已经不再是绝对优势了,我们会发现大小公司、新老公司均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我们看看今天活跃在商业领域的很多的企业,20年前他们在哪里?20年前没有他们,但这并不能阻碍他们站在今天商业舞台的中心,扮演着主角。所以,我们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如何跨越“代际”的问题。穿越“代际”,需要解决能力问题,更需要解决认识和观念问题。

  “代际”问题的核心是迭代管理。迭代管理需要我们有一个承前启后的理念,更需要我们有一个瞻前顾后的视角。我认为在迭代管理中,文化基因的传承是最重要的。关于这个话题,我写了一篇文章放在新浪财经我的专栏中,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找来看看。

  话题三:范式革命

  我相信在座的大多数人对于“范式”这个词都不陌生,这是一个信息技术的词,主要用于关系数据库的概念。但是这个词后来被应用在管理学层面,而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

  “范式革命”最早是库恩提出的,他提出了一个科学发展的历史阶段理论,他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它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就是范式。我把这种内在结构理解为一种关系。

  而范式革命就是指一个稳定的范式,如果不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适当的方法,它就会变弱,从而会出现一种范式革命,或者叫范式转移。范式革命基本遵循了这样的线路,即从遵循旧范式到修改旧范式,最后到不得不摈弃旧范式,确立新范式。

  从历史上看,挑战旧范式力量往往是来自于既有范式之外的,修改,或者摒弃旧范式均不是内部发起的。结合当前的热门话题:互联网金融,我们也可以得出类似的推论。作为一种曾经是相对稳定的范式,传统金融已经不能提供与时俱进的解决方案了,势必使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弱,这个时候,互联网企业的介入,倒逼了金融行业不得不修改,甚至是摒弃旧范式,继而确立一种新范式。

  那么,新范式的内涵是什么?我认为是基于新理论的经营理念和基于新技术的商业模式。范式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道理,就是新旧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他们之间没有公约数,是质的差别。

  我们还是回到互联网金融的话题,从根本上看,互联网是要推动传统金融从一个旧范式向一个新范式的转变,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全新的范式,它与传统金融之间是没有公约数的,是不可能通约的。

  比如,我们现在谈论最多的是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问题,我的观点是:我们不能把互联网金融风险问题“异化”,传统金融同样面临着风险。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用传统金融管理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看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互联网金融肯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风险,甚至是更大的风险,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用互联网的思维去看这些风险,继而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因为,它与传统金融不属于一个范式,二者之间存在质的差别。

  话题四:量子理论

  这个话题非常专业,也非常大,今天不能跟大家展开谈,我想集中谈三点。

  一是量子理论给我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变化。长期以来,我们是遵循着经典力学去解释这个世界的,我们一直认为经典力学是绝对真理,是亘古不变的。但是在过去的一百年,随着量子力学的出现,我们发现原来我们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其实也值得商榷。量子力学给了我们解释这个复杂世界以更广阔的视野、更绝对的答案。

  其实上,即使到了今天,也许我们对于量子力学最基本的一些概念还在讨论中,但是量子力学所揭示的一些规律、所提出的解释这个世界的一些方法,乃至于给我们的思维带来的进步是划时代的。比如,量子力学提出不连续,跳跃的概念,存在可能是平行、重叠和复合的,量子是相互纠缠的,观测与被观测是相互影响的等等。所以,了解量子理论,是为了让我们能够用一个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思维去看待我们的世界,看待我们的管理,看待我们的技术创新。

  二是量子理论将推动信息技术的进步。量子理论将从根本上改变信息技术的三个重要的领域,即处理、存储和传输。在座的都是专家,我就不展开说了。我想强调的量子理论将引发信息技术基本层面质的变化,导致处理速度、存储容量和传输效率均发生我们难以想象的极大提升,同时,还会大大降低成本,因此,它将为未来的信息技术应用创造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

  三是量子理论对于经济,特别是保险也有非常深刻的启发。作为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则”,他在物理学领域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测不准原则”的观点和思路对于经济研究领域,对于风险管理和保险领域同样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发现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他们之间是一种纠缠的,混沌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不能简单地用回归方法解释的,也不能用一种静态的思维去预测。同时,量子理论关于不确定性和概率论的解释,也给现代保险理论和经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许未来我们会发展出一个新学科:量子保险学。

  前面四个话题更多的是从宏观和理论层面与大家做的交流,下面四个话题,我们会进入到一些相对具体的范畴。

  话题五:认知科学 -- 心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好像更关注外部世界的研究,对于自身,不能说没有研究,但的确是知之甚少。所以,在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自身,特别是关注“心”的研究。

  在人类的认知中,始终有两个领域让我们总感觉是神奇莫测的,一个是宇宙,一个是人的大脑。近年来,随着脑科学、神经网络科学、认知科学的发展,我们渐渐揭开了人类大脑的神秘面纱,我们知道大脑有300亿个神经元,并构成了3亿个识别模块,但他们是如何工作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函数”是什么?

  科学家们一直在试图去解读神经元之间的“网络运行密码”。令人兴奋的是一些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正不断取得突破,他们提出了“蓝脑计划”,甚至预计有望在2023年构建出一个完整的人类大脑。如果是这样,我们就有可能为人类大脑“建模”,继而开发出一个“类大脑的操作系统”。如果这些能够成为现实,则古人想象的“读心术”就可能成为现实。

  接下来的问题是技术实现层面。首先是处理能力,得益于量子理论和纳米技术的结合,纳米管的出现使得计算能力不再是问题了,1立方英寸纳米管所提供的计算能力已经超过人类大脑的1亿倍。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种仿真大脑的存在方式,以及与人类大脑的交互关系,是独立存在、平行存在,还是分布存在的,还有就是如何联系和接管,这个问题的核心是要解决输出和输入问题。我们需要一个输出和输入的解决方案,这还涉及到我们在座的非常熟悉的一个概念:路由,我们要建立一套路由系统,去解决决策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决策系统和操作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

  以上是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关于认知科学的发展情况,而我们研究认知科学,最终有一个落脚点就是人工智能。尽管我们在认知科学领域,追求的目标是构建一个仿真大脑,但在实际应用层面则是另一个概念,也许我们只要把认知科学的初级成果,进行简单应用,就能够为我们改善经营管理,便利我们的生活提供巨大空间,并可能带来巨大的效益,而对此我们现在关注得还很不够。

  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未来人工智能能够取代我们多少的工作,是10%、 30%,还是50%?如果这成为了现实,相信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会因此产生重大变化。所以,我会跟年轻人说这句话,你要思考一个问题,你今天所做的工作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最后,回到保险领域看人工智能的应用问题,我认为至少有两个可能的应用。第一个应用是在风险认知和管理层面。我们知道有一种风险理论认为风险是主观与客观的差异。但如果认知科学可能认识并改变主观的时候,风险也就随之改变了。

  因此,我提出过一个“风险心理学”的概念,即我们可以从主观,从心理的视角去观察并管理和改善风险。同时,认识科学对行为科学和预测科学的影响,也将对风险管理和保险的基础生产巨大的影响。第二个应用是我提出来的一个模式:“感应终端

  + 物联网 + 人工智能”,这种模式将从根本上改变保险行业的经营业态。最典型的应用场景是理赔,我们可以通过感应终端获取事故现场的所有信息,然后,通过物联网汇集到虚拟的理赔中心,最后,通过基于人工智能构建的“专家系统”对赔案进行自动处理,完成查勘、定损和核赔工作。

  这种集合群体智慧和大量信息的“专家系统”,其案件处理的精准程度将远远超过作为个体的理赔人员,同时,更高效,更经济,还不会产生“道德风险”。同时,这种“专家系统”还可以与汽车的零配件和工时费等社会数据库实时对接,能够进一步提升其有效性和准确性。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理赔部门可能不再是一个人声鼎沸的职场,而是一个“悄无声息”的设备。此外,这种模式在风险评估、核保、客户服务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最后,我有一个基本判断:未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保险的业态,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前瞻性思维和实实在在的准备。

  话题六:基因工程 -- 身

  大家都知道,上个世纪我们启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我们调动了数以千计的科学家,用了13年的时间,耗费了27亿美元,初步完成了这个项目。这个项目的完成使得人类在认识自己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随之而来的是这一成果的广泛应用,大家可能知道有一家公司叫做“23与我(23andme)”,这家公司号称:花99美元,就能够告诉你的“前世今生”。他们只需要你提供一口唾沫,就可以鉴定出254种因子,继而确定疾病携带、药物过敏和祖先起源。大家很熟悉的一个电影明星,叫安吉丽娜·茱莉,她正是使用了这种服务,诊断出自己患乳腺癌的机率超过50%,毅然决然地做了切除手术。

  接下来,我们要问一个问题:如果生命是已知的,保险,特别是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将如何面对?保险业曾经有一个想法是把基因引入到保险经营中,即利用基因进行定价,开展核保。但后来这个想法被否定了,社会从更高的层面提出了人权保护问题,提出了禁止基因歧视概念。

  2008年美国通过《反基因歧视法》,从法律上明确了禁止基因歧视。除了基因技术外,现在嵌入式和佩戴式的各种生命体征观测设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迅速普及,在西方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这种观测设备加上移动物联网技术,使得我们对生命及健康的了解与掌握进入一种动态和持续的状态,这一切都使得生命和健康变得更加“已知”。

  这就带来了一个新问题,在人寿和健康保险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地位发生了新变化,更多的投保人拥有充分信息,而保险人则处于信息相对弱势的地位,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管理将面临新形势和新问题,需要我们予以高度关注。

  在生命是已知的时候,面对我们还保什么,我们还能做什么的问题,我们也不妨换一个思路,思考一下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提供一个基于健康管理服务的经营模式,也许我们能够创新出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

  话题七:平台大势

  这次会议的一个主题是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保险。关于这个话题,我的基本观点是:互联网将挑战保险,乃至整个金融的立业之本。我们不妨看看,金融和保险的立业之本是什么?如果从保险的角度来讲,是大数法则、专业管理和信用中介。

  首先,大数法则的根本是数的集合。从传统的视角看,这种数的集合是要通过保险网点,通过销售人员去实现的,因此,如果我们要集合一定量的“大数”是非常困难的,许多金融机构通过很长时间的努力,能够集合的数不过是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可以说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但在互联网时代,一个大V拥有千万级的粉丝是家常便饭。

  网上的“秒杀活动”,霎时间聚集庞大的客户群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在互联网时代,数的集合无论是可能性,还是效率均已是“今非昔比”了,我们不要小看这种变化,更不能漠视它的出现。

  其次,专业管理的背后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今天所谓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互联网时代,配合搜索引擎的出现,知识的获取已经变得易如反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保险业要思考它如何存在?作为前提,我们需要要用一个开放的心态去迎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特征是开放、平等、透明、分享、高效。

  随之而来的信息民主,信息民主指的是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均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任何人均不能利用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来获取超额利润。从商业的角度,要高度关注共生理论,即在互联网环境下,大家互通有无,协作共赢。最后,就是金融和保险机构靠什么,又如何扮演信用中介的角色问题。

  我们讲“平台大势”这个话题的核心是要认识到未来整个社会的平台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信息民主和经济平等是平台化的重要特征,它将带来一系列创造性的破坏和颠覆式的创新,它更会带来新商业模式的诞生,形成一种推动社会变革的革命性趋势。作为金融和保险,在社会平台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关注并思考几点问题。

  第一,金融保险会从“更制度”的平台走向“更技术”的平台。传统金融保险更多的是基于制度建立的平台,而未来我们要走向一个“更技术”的平台。

  第二,经营模式将从“差价模式”走向“服务模式”。金融保险企业的盈利模式将从通过价差实现,过渡到通过提供服务并收费实现。

  第三,定价模式也将从以“前定价”为主走向“前定价”与“后定价”结合的模式;

  第四,风控模式将从过程和事后管控,逐步走到事前安排和对冲的风险管理模式。

  回望金融保险业的根本,展望社会和科技进步的方向,我们就能够清醒地认识到:面对互联网、面对社会的平台化大势,抵触和抵制都是不理智的,拥抱并重塑自我才是未来。

  话题八:数据使命

  关于这个话题,我跟大家交流的非常多了,今天还是想再提纲挈领地说一下。

  一是对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需要有一个专业、深刻和前瞻性的认识。现在大数据这个话题已经非常热,但是我们对于大数据的内涵、对于大数据与保险行业的关系,还是认识不足,而且,许多认识更多的是建立在抽象基础上的。

  从保险的角度看,我们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去边界”思维,即在平台化时代,在大数据时代,你会发现各种边界都越来越模糊,所以,我们现在讲创新,讲增长,更多的是在边界发生的,不是在中心发生的,而我们对边界又关心了多少,认识了多少。

  二是“社会脑”的认识,大数据使得整个社会的信息实现了共享。从整个社会的层面,我们会发现一个趋势叫做“数字社会主义”;从个人的层面,我们会发现“数位人生”的概念,即每一个人都将被数据化。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就面临着怎么利用好这个“社会脑”的问题。

  二是现在有一个非常流行的模式,叫免费模式,我们大多数人都乐此不疲地使用这种免费模式,就忘记了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很多人在免费使用数据产品的同时,其实是被这些运营商免费使用了自己的信息。我前不久讲了一个观点,我认为互联网发展到了今天,大数据时代走到了今天,我们需要提出一个概念:“数权”,即每个数据都有“所有权”的,是有权利归属的,这种“数权”与我们的财产权一样,是不能够随意侵犯的,国家需要在制度层面来完善这个问题的治理,否则,很多人稀里糊涂下了那么多APP软件,最后,几乎就没有隐私了。

  第三,在大数据时代,解构和重构能力是未来的一个核心能力。我们如何将现有的数据进行解构,同时根据需求进行重构,重构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这是我们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而这种解构和重构的背后是一种价值的发现与实现。

  第四,随着云技术的出现,带动了管理理念的变革。我曾经提过一个“云管理”的概念,并认为“云管理”的核心是“形散神聚”,它能够很好地解决和平衡集中管控与效率保证的关系,解决集中运营与灵活服务的关系。

  第五,数据管理面临“内外有别”的问题。保险行业要有两个认识,第一,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行业数据是我们经营的基础,面向未来,我们要认识到行业数据,仅仅是我们经营风险的一小部分,真正解读风险,需要我们更多关注行业外的数据。第二,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对于数据的管理也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于外部数据的使用和管理,更多的是“不求所有,但知所在”,以确保效率。

  第六,数据的“用”与“不用”的问题,这涉及到了大数据的一个核心问题:数据的隐私与保护。人保财险在开展基于车联网的定价模式项目,即UBI项目的过程中,就面临着如何能够构建一个既能够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提升车险经营管理水平,又能够很好地平衡客户的隐私保护,实现一种互利共赢的模式。

  最后,大数据时代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数据人才。我觉得中国保险业面向未来最突出的一个矛盾就是数据人才,特别高端数据人才短缺。数据人才是一种两栖人才,未来保险行业需要大量通晓保险业务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包括数据科学家和数据工程师,而这些人才最重要的一个能力是解构和重构数据。

  一个场景:遥感技术农业保险应用

  最后,我给大家一个应用场景,来解读并展示我们对于这些话题的思考与实践,即应用遥感技术,解决农业保险“旧范式困境”的实践。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经历了起起伏伏的历史,除了外部环境因素外,最关键的是农业保险经营面临着两大难题:道德风险和效率悖论。一方面是如果道德风险问题解决不好,农业保险经营的基础就没有了,另一方面如果用传统的手段去管理道德风险,就面临着经营效率很低的问题。这是一对矛盾,用传统思维看,在旧范式的框架下看,这个问题似乎是无解的。在范式革命思路指引下,我们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来构建一种新范式,即在导入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按图承保”和“按图理赔”。这种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保险的经营,特别是风险管理模式,使得我们能够有效地平衡风险管控与经营效率问题。具体,我想通过一个视频,给大家展示一下我们的做法。

  以上是我一年来阅读和思考的总结,在这里向大家做一个汇报和分享,许多认识和观点非常粗浅,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本文作者介绍:保险学者,中国人保财险执行副总裁。)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问题保险话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