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港股(微信公众号xlgg-sina)专栏作家 陈锦兴
对于龙头平台股如腾讯、阿里及京东,估值具一定支持力,但其他过度炒作且依赖憧憬的科企,看来仍需时调整。
进入第二季,港股交投转静,波幅在收窄中。市场不断消化杂音的影响,包括联储局退市疑云、互联网平台受制于监管力度增强及地缘政治风险等等。然而,股市始终展现一定的韧性,因为中美两大经济体的复苏动力不俗,而香港经济也有望重回复苏轨道之中。国企首季业佳,更是支撑港股的一大力量。
市场预期今年内地首季经济增长强劲,特别是制造业,受惠于出口蓬勃及去年疫情引致低基数,所以今年在港上市的国企,其首季业绩都是非常好,盈利倍数上升也不少,行业覆盖主要是商品、材料、制造及航运等。此外,盈喜的消息对股价通常有正面的刺激,这反映投资者的思维,当前更看重企业基本面及盈利前景。
相反,去年被热捧的科网及高增长股,近期仍持续受压,即使业绩不差,维持增长,投资者的热情也不再,反而会聚焦其业绩的瑕疵,如资本开支过高、新业务仍需投入而未扭亏及收入增长较预期低等等。这是一个刹估值、剎憧憬的调整过程。对于龙头平台股如腾讯、阿里及京东,估值具一定支持力,但其他过度炒作且依赖憧憬的科企,看来仍需时调整。
首季,传统金融、价值股等股份出现估值收复,表现完全跑赢科网,第二季情况持绩,首季国企绩佳,更为资金打下强心针。4月底,中资金融股都会公布季绩,以内银去年第四季的强势复苏而论,其首季业绩应可延续佳绩,料有高单位数的盈利增长。因此,整体内银处于高位待变之局,等候市场重估的机会。
不可忽略的,还有本地地产股,虽然没有季绩的催化因素,但市场炒本地经济复苏及憧憬通关,已对这个板块提供强力支持。最近,本地疫情已见受控,即使早前有群组爆发,也很快被控制下来,政府的检测、隔离及封区等措施,显然在发挥成效。加上疫苗接种铺开、回港易及来港易等新安排,预示港府更积极为最终通关作准备,而市场开始相信本地已无须再突然一刀切收紧社交距离措施,重创不同行业。因此,资产净值折让达三成的本地地产股,更有条件转强,新世界本周创出52周新高,就是证明。
不过,单靠传统及国企股,难令恒指全面突破及转强。在科技股仍处相对弱势,港股转向上落市格局是非常合理。2021年依然是复苏年,港股的基调没有转坏,资金在观望而不是撤离,只要针对科网股的不明朗因素渐散,以及估值过高的问题得以消化,港股的动力将会重现。
(本文作者介绍:毕业于香港大学经济系,具20年股市分析经验,深明股市中的风险与机遇。此外,曾担任一家本地精品投行的首席分析师,专门研究本地的中小型股。现任英皇证券(香港)有限公司研究总监,不时在香港的电台、电视及报章杂志评论港股。)
责任编辑:马婕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