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王剑
我们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之后转型加快。当时,我们有所谓的低端制造业,而现在传统制造业在往东南亚转移了。产业往东南亚转移我们觉得也不是什么特别新鲜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居民收入提升了,因此劳动力成本上升,这难道不是好事吗?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低端的产业由于成本上升转走了,环保成本上升带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因此,转型是必由之路。
这次金融工作会议提到了一些关键的问题,“技术+金融”等于资本。光有技术突破其实不是严格意义的产业革命,技术革命不等于产业革命,需要金融注入投资,金融资本跟技术革命结合,才是产业革命。所以现在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间点,我们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我们老的这套金融体系——大家注意体系包括什么,体系包括金融机构、包括每个人(不限于金融从业者),还包括管理体系,比如说监管部门,整个体系都要改;但是怎么改?其实我们有一些历史案例,金融工作会议上,以及最后出来的《求是》文章,我们对这三次革命做了简单的总结。
第一次工业革命及金融,背后是现代商业银行的问世。蒸汽机当时已经发明了,但是如果没有商业银行出现,就没有蒸汽机革命;他有蒸汽机,但是缺少资本支持就不会有蒸汽机革命,因为蒸汽机不会自动地被摆到工厂里去,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也是一样,如果金融不出现转型,我们现在发明太多新鲜玩意儿也无法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具体到个人,我们要做什么工作,或者具体到公司,哪家金融机构要做什么工作,才能把我们现在看得见的这些技术突破,让它变成一个实打实的产业,能够带动我们经济进入下一轮所谓的中等增速平台。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经历了东亚奇迹三十年,经历了十几年的快速增长的周期,现在进入中等增速,在平台上横住抑或是增速进一步下行,要看产业革命能不能及时出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美国的资本市场支持的大工业电气化,这个大家都很熟悉。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美国的创投基金支持了信息革命。但是这里有个问题,每次革命之后都是以一次危机收场。先技术突破,资本投入,狂热伴生泡沫,然后破灭。我们这次中央的提法就是“既要又要”:既要借鉴西方,用这样的金融革命推动产业革命;又要避免“破灭”,避免以危机的形式收场。我们读完这个会议内容之后,其实肩膀上是有使命感的,我们知道“金融强国”四个字并不简单,而是要用怎么的金融手段面对所谓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如果采用老的手段会怎么样,比如说设立一个大基金,或者各个地方的产业基金,但你会发现这样的方法效果不太好,因为这个手段不对,方法不对。我们需要寻找适合第四次革命的方法。
这就是我们要做的,首先承认西方优势,吸纳他们的经验,但是不能完全抄他们的,要避免以危机结尾。跟随这一脉络下来,我们现在的金融转型,任务其实已经非常明确了:就是怎么支持新的东西?可借鉴的东西其实很多,比如硅谷银行的案例,虽然它倒闭了,但是它的内容依然有许多可取之处。包括我们国内也有它的子公司,也有很多其他跟它没有关系的银行,也在学硅谷银行的做法——我这里可以稍微展开一下,国内商业银行用传统手段支持科技企业。全世界商业银行都在支持科技企业,这里科技企业大家注意一下,我们平时谈科技金融主要指的是“科创企业”,比如华为,不是初创期,商业银行用传统的手段支持就好了。
对照西方做法,哪些是能学的,哪些不能学,不能学的要不要突破。如果不这样突破,给你答案你也“抄”不了。比如说硅谷银行,大家一直有个误解,觉得贷一笔钱给初创公司让他们做研发,研发成功了大家一起赚钱,研发失败大家一起完蛋,是这个道理吗?不是这样的,他是商业银行,他干的是流动性贷款,创投基金给企业做投资的时候他是分A、B、C轮,但是企业经营过程中,他总归有那么一些时间没有按照你的A、B轮计划用款,就会出现用款与融资不匹配,这个时候出现硅谷银行融资贷款,硅谷银行大部分贷款都是这个作用。它的还款来源是下一笔投资,而不是用这个企业的研发成功来还钱,不是这样的。所以是一个配合PE、VC的商业模式,这个商业模式非常成功,它稍微拿了钱做股权投资,这个收益不构成他的主要营业收入,而是刚好可以弥补他产生的不良,是这个作用,大家一定要注意,不是让硅谷银行主要做投资,靠IPO赚很多钱,不是这个意思。
这个事情颠覆了我们一个想法:我们以前给自己开脱,说人家美国监管比我们松,结果发现人家都是用最传统的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支撑了那么多科技企业。可能这就是金融的任务,要在这些地方想办法,用硅谷银行模式来说,我们怎样真正提高科创企业的成功率。
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我们现在确实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这也是我们每个金融从业者在努力的。政府的五篇大文章,即“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根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最后顺理成章地被推导出来。这五篇文章不是政府说随便找几个时髦的词就扔进去了,而是顺着刚才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顺理成章推出来的:比如说科技支持产业升级,产业升级之后还要讨论能源供给的问题,以前靠化石能源,现在靠绿色能源。再比如普惠金融,因为觉得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后,普通老百姓的财富现在没有什么去处,普惠贷款做得很好了,中等收入民众也有更多的金融服务需求。我们去一些地方交流,听说财富管理服务的需求很旺盛,就是没有很好的供给。所以这些需求都是可以推导出来的,养老金融这些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我们说这五篇文章,不是赶时髦,是跟我们今天讲的金融体系的转型,乃至我们整个经济的转型真的是严丝合缝的、推导出来的,核心就是一个意思:做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东西,切实做到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是可以做好的。我们发现以前普惠信贷做得好的银行,盈利能力都还行,真正人民需要的东西,你真的做得好的,我不相信盈利能力会不好。功能性和盈利性长期看肯定是统一的。
本文由陈苏华根据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先生在“新开放格局下的大湾区融合与金融强国”研讨会上的演讲实录整理而成,经作者审定授权首发于《香港国际金融评论》第15期“新开放格局下的大湾区融合与金融强国”专题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硕士,CFA持牌人,曾供职于浙商证券、光大证券研究所,担任金融行业分析师,2018年加盟国信证券,任金融业首席分析师。)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