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黄益平
“近几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从早期的野蛮生长变成监管全覆盖。二是持牌机构在金融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未来,数字金融领域有三个发展趋势。一是从普惠功能向宏观功能发展;二是从2C向2B转变;三是从境内向境外发展。”8月31日,在“第七届融城杯金融科技创新案例评选”启动仪式上,新金融联盟学术顾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在主题演讲中表示。
中国普惠金融业务国际领先
过去十年,金融科技领域出现过风险,也沉淀了很有价值、甚至有世界意义的创新。中国在移动支付、科技信贷等相当一部分业务在国际上是领先的。
受IMF前任总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和新任总裁格奥尔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邀请,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和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每年与 IMF 联合举办中国金融科技闭门研讨会。这是中国经验首次走入 IMF,也是 IMF首次就特定行业主题开展大规模研讨。它背后的意义是国际组织对中国金融科技领域创新价值的肯定。
世界各国都在用数字技术创新金融业务,但每个国家的业务热点不太一样,这和不同国家的面对的痛点不同有关。比如,我们近期和布鲁金斯学会一起完成的项目《中国的数字金融革命》中提到,中国移动支付发展得非常好,对于发展中国家有借鉴意义,但该模式在美国则可能没有必要,这是因为美国支付服务的发展已经相对充分,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做得最突出的是普惠相关的业务领域。数字技术解决了很多与普惠相关的金融痛点,比如老百姓、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不足。
昨天(8月30日),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与北大国发院发布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11年~2021年,该指数刻画了全国县、地级市及省级区域,六个行业、三个维度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情况。从该指数的演变趋势来看,可以明显发现普惠的价值——十年前,普惠业务只在星星点点的几个小地方有开展,现在全国地区之间的差异已经明显缩小。我用一个比较极端的描述,过去传统金融机构需要靠分支行、员工,去触达客户、分析客户,今天通过智能手机,在任何地方都能享受到差不多的服务。
数字金融的两个变化、三个趋势
近几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变化。
一是从早期的野蛮生长变成监管全覆盖。在监管框架之下,自然会有一些业务能够比较顺畅开展,一些业务难以生存,不管做什么都需要符合监管的要求。
二是持牌机构在金融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未来数字金融发展的主体应该都是持牌机构,当然会有一部分科技公司做辅助性的工作,但实际上都是用科技来支持金融活动和传统的持牌机构,用数字技术来帮助金融机构做的决策。
未来,数字金融领域三个重要发展方向值得行业关注。
第一,从普惠功能向宏观功能发展。当前数字金融的热点主要集中于普惠领域,这一趋势还将延续很长时间,但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在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上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凸显,这样它就变成了宏观的功能。
第二,从2C向2B转变。以往数字金融的热点领域是2C业务,在现行的业务框架上,即便是支持中小微企业,仍然是以基于2C的大数据分析为主。未来,产业链、供应链、物联网将对实体经济带来更加直接、规模更大的支持,赋能企业业务的持续扩张。
第三,从境内向境外发展。当前创新主要集中于境内业务,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跨境流动将越发活跃,这一过程当中,会产生很多创新的机会。
(本文原发于新金融联盟NFA)
(本文作者介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余坤航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