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举办的“2022中期宏观峰会——稳增长与实现路径”在京成功召开。峰会以今年上半年国内外局势变化为背景,就下半年经济形势展望、宏观政策调整优化、助力我国经济稳增长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下半年宏观经济形势研判与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演讲。
高培勇从经济安全角度出发,认为市场主体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根基所在,下半年要着力提升市场主体预期,推动国民经济重回增长轨道。高培勇指出,市场主体的安全是经济安全的基础,需要避免超预期因素对市场主体造成超预期冲击。高培勇建议,宏观政策的着力点应向市场主体集聚,稳增长相关政策应紧盯市场主体,在宏观、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开放、区域差异、社会层级等各项维度上精准施策。
意见领袖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
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2中期宏观峰会上的讲话
面对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2.5%,特别是二季度经济增长0.4%这样一个经济实情,走好下半年的稳增长之路特别具有挑战意义。如何围绕稳增长做出相对恰当的选择?我想,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一件事情。
当前社会上存在一个普遍的说法,就是要加大稳增长的力度,要进一步调动更多的资源来实现稳增长。我想说,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有这样两个基本事实必须注意到:
其一,我们的政策空间无疑不小,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无疑还有很多,但不管怎么样,这些政策措施,这些政策资源总归是有限的。如何把有限的宏观稳定资源用于实现特定的经济增长目标?这个问题颇费思量。
其二,从1998年的“反东南亚金融危机”,到2008年的“反国际金融危机”,再到2020年以来的抵御疫情冲击,这些年我们一直是围绕稳增长讨论经济金融政策。可以看到,围绕稳增长各项措施的边际效应基本呈递减趋势。
所以,在今天这个时候,我不想就要不要增列赤字、要不要增发国债、要不要进一步加大货币的扩张力度等问题展开讨论,而只想聚焦一个主题,那就是如何在当前特别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找准实现稳增长的发力点。
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颇多的表达方式,比如说,“抓主要矛盾”,“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等等。那么,在当前这个时候,围绕着稳增长的路径选择,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牛鼻子”?什么是那个“刀刃”使用的“好钢”?“歼灭战”的主攻方向究竟在什么地方?这可能需要好好地研究。
我以为,在当前的条件下,如果说存在“主要矛盾”,可以牵“牛鼻子”,这个“牛鼻子”,应该是稳住市场主体。刚才,尚主席已经就市场主体做了一番很深入的论证。当我们说这个“牛鼻子”是稳住市场主体的时候,在操作层面实际上是具有排他性的。那就是除了市场主体之外的其他方面的主体,可以不被视为“牛鼻子”。
经济稳增长,我们有多种政策选择,可以有增量措施,也可以有存量措施。但是,如果把稳住市场主体视为“牛鼻子”,那么,就要确保所有的政策配置及政策操作,首先应聚焦于稳住市场主体,以稳住市场主体来稳住经济大盘,来实现稳增长。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判断。
为什么这样讲呢?有如下几个理由:
第一,市场主体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根基之所在。市场主体不是我们在经济学课本当中所说的微观经济主体。微观经济主体,除了市场主体之外,还包括家庭、个人等消费主体。市场主体也不等于企业,企业和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企业仅仅包括的是法人,而市场主体不仅包括法人,还包括自然人和非法人组织。
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市场主体包括:其一,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及其分支机构;其二,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其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分支机构;其四,个体工商户;其五,外国公司分支机构;其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市场主体。截止到今年4月份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统计数字分别是:企业4,800万户,市场主体1.58亿户。也就是说,在企业和市场主体之间这个巨大的差距,是由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构成的。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市场主体”这一概念正逐渐取代“企业”这个概念了呢?我们现在很少说企业怎么怎么样,而更多的是说市场主体如何如何。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市场主体的覆盖范围远远大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它囊括了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在内的所有的经济体,也覆盖了参与GDP创造的全部经济单元,以及国民经济的主动脉及其毛细血管。
也就是说,相对于企业而言,市场主体可以把所有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根基全面覆盖。经济发展的根基与动力既然是市场主体,那么,稳增长、稳住经济大盘当然要围绕着市场主体而展开,而不是围绕着其他别的什么主体而展开。只有稳住市场主体,才能稳住国民经济的根基。只有市场主体安好,国民经济才能安好,才能步入合理的发展空间。只有市场主体兴旺,国民经济才能兴旺。只有市场主体的预期转强,国民经济才能重回增长轨道,我们也才能拥有经济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
因此,可以讲,稳住市场主体和经济稳增长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稳住经济大盘的实质就是稳住市场主体,把市场主体这个经济基本盘稳住了,解决其他问题就有了基础和手段。
第二,市场主体是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主要依托。稳住经济大盘的主要任务,是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这“三稳”当中的基础和决定因素是稳就业。这是因为,就业稳,居民收入和民生才有保障,社会财富才能稳定增加,稳增长才有支撑,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价也才能稳住。历史与现实的数据一再表明,市场主体是稳就业的顶梁柱。刚才尚主席讲到,我们每年新增的1,300万以上城镇就业绝大多数是靠市场主体来吸纳的,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8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支撑了4.4亿城镇就业人员,以及近2.9亿农民工就业。
稳就业的关键当然就是稳住市场主体,只要稳住了现有的1.58亿户市场主体,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稳住就业,只有着力通过稳住市场主体来稳住就业,才能尽快让当前相对偏高的失业率,特别是年轻人的失业率降下来,也才能稳住经济大盘,才能确保经济运行回归合理区间。
第三,相对而言,市场主体是当下最需要纾困、帮扶的对象。“春江水暖鸭先知”,历史与现实的经验一再证明,每逢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大流行这样的严重灾难,市场主体经营困难、利润下降、资金断流、资不抵债,甚至陷入破产倒闭潮,都是我们要面对的困难挑战。
立足当下,无论是复杂演变的国际形势,还是跌宕反复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些都属于超预期因素,而且这些超预期因素与我国经济一系列超预期冲击叠加的时候,我们首先看到,这些超预期冲击均集中体现于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市场主体身上。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也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所面临的一系列新的挑战也罢,蒙受冲击最大的也往往是市场主体。
所以,在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的困难挑战,特别是短期的困难挑战面前,最亟待渡过难关的便是市场主体,最需要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措施的也是市场主体。只要市场主体能够在当前的各种冲击压力面前挺住,只要能够帮助市场主体把暂时的难关渡过去,只要市场主体能够展现活力,进而带动就业,创造新的社会财富,我国国民经济就能重归正常轨道。这样,实现稳住经济大盘,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目标,也就有了充分的保障和足够的支撑。
第四,市场主体的安全是经济安全的基础。将安全因素放在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已经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最近,国际形势变化,特别是乌克兰危机带来的全球性冲击再次表明,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安全发展极端重要,做好经济工作,包括稳增长,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统筹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并且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基础环节的市场主体,其安全状况直接牵动和决定着我国的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主体的安全是具有基础意义的经济安全,也是经济安全的根本或起点,维系经济安全首先要维系好市场主体的安全,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历史与现实的经验一再表明,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尤其是在极端情况下,保证经济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的基本前提就是守住市场主体的系统性风险底线。倘若市场主体出了问题,经济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肯定会接着出问题。离开了市场主体的发展和安全这个基础,其他方面的发展和安全便无从谈起。只有从统筹市场主体发展和安全做起,下好市场主体安全的先手棋,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就此而言,总书记最近强调的各级领导干部围绕防止“灰犀牛”、“黑天鹅”事件的发生,必须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首先要防止“灰犀牛”、“黑天鹅”事件对市场主体造成的袭扰和冲击。
第五,要着眼于市场主体这个根来浇水施肥。回顾2020年以来我国抵御疫情冲击的一系列操作发现,我国经济工作和宏观政策配置的着力点,实质上是越来越向市场主体层面转移和聚焦的。从某种角度出发,正是因为我们在世纪疫情冲击这个大背景之下,将经济工作和宏观政策配置的主要聚焦点放在了市场主体身上,直接面向市场主体而出台各种各样的政策,始终围绕市场主体而深化改革,夯实了市场主体作为支撑、发展与应对这个经济运行的基础,我国社会经济恢复才走在了世界前列,“十四五”的良好开局才得以顺利地实现,才能取得当下即便困难也来之不易的经济发展实绩。
总之,围绕市场主体的关切,奔着满足市场主体的需求而去,紧盯市场主体而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把市场主体作为各种政策措施的发力点,不仅关系到下半年以及未来一个时期的稳增长实效,而且是今后我国经济稳增长的关键所在。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于2012年9月16日成立,是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性质的学术智库组织。论坛致力于为关心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高端交流平台,推动理论、思想、创新和经验交流,为相关决策与研究机构提供理论与实务经验参考,进而为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最终对中国金融体系的优化产生积极影响。)
责任编辑:李琳琳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