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泽发:从理财学、财富学到富贵学 ——共同富裕语境下的财富“三学”

2021年11月09日21:28    作者:桂泽发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桂泽发

  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加入世贸组织20年,国人多数财富积累主要是在这过去40年尤其是最近20年完成的。在财经实务界忙于创富实操的同时,学术理论界也忙于财富经验总结与理论梳理。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理论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笔者认为,沿着财富管理实践轨迹,中国财富理论研究大致历经三个阶段,迈上三个台阶,将逐步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财富“三学”:理财学、财富学和富贵学。

  1

  理财学

  (一)基本概念

  理财学是研究理财活动的学问。理财(Financing)指的是对财务(财产和债务)进行管理,以实现财务保值、增值为目的。人类的生存、生活及其它活动离不开物质基础,与理财密切相关。“理财”一词,最早见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报端。随着中国股票债券市场的扩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日趋丰富和市民总体收入的逐年上升,“理财”概念逐渐走俏。个人理财品种大致可以分为个人资产品种和个人负债品种,共同基金、股票、债券、存款、人寿保险、黄金等属于个人资产品种;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个人消费信贷则属于个人负债品种。

  理财是理一生的财,不仅仅是解决燃眉之急的金钱问题而已。理财是现金流量管理,每一个人一出生就需要用钱(现金流出),也需要赚钱来产生现金流。理财也涵盖了风险管理,因为未来具有不确定性,包括人身风险、财产风险与市场风险,都会影响到现金流入(收入中断风险)或现金流出(费用递增风险)。国内能够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的机构主要有银行、证券公司、投资公司等。

  (二)理论研究

  研究理财学的著作和文章很多,枚不胜数。如:罗显良编著的《理财产品全攻略》对理财产品进行分类,并分别介绍了保险、基金、私募、另类等类型产品的风险识别和买卖策略;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编写的《金融理财原理》着重论述了金融理财基础知识与技能、投资规划、风险管理与保险规划、员工福利与退休计划、基础税务与遗产筹划等内容;窦荣兴编著的《零售银行客户理财计划》研究了理财定位、理财计划、理财模式、理财技巧和风控策略;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编写的《个人理财》论述了家庭收支与债务管理、财富保障与规划、教育投资规划、退休养老规划、投资零规划、税务规划、传承规划中小企业主的理财规划、理财规划与客户关系管理、综合理财规划服务、理财规划书制作的标准和流程等;李国峰编著的《银行个人理财三要素详解》研究了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历程、个人理财业务体系、个人理财服务的组织结构与流程、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限制与趋势、各地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政策与策略等。

  笔者的《中国银行业再造研究》着重论述了开展理财业务必须夯实的前期基础工作,包括:组织架构调整、业务体系重塑、业务流程再造等等。

  (三)实践探索

  理财学的理论研究来源于理财实践。个人理财实践的核心工程是制订理财计划。相对而言,个人理财处于个人有了部分财富积余后打理财富刚刚起步的第一阶段,从六维财富观角度看属于第四维层,主要靠销售理财产品实现其理财目标,业务主要集中在银行业务范畴内。就产品而言,个人理财初期以单一产品为主,期限基本以短期为主,服务对象主要是个人客户,服务客户当然主要是客户本人这一代了,业务成效主要看产品收益这一个指标;服务类型主要是批发性销售服务,银行一批批地提供理财产品,销售给所有的个人客户,其着力点主要是满足客户的创富和增富需要。

  财富“三学”一览表

  理财学指导下的理财业务黄金期是2005-2013年。前后八年功夫,陆续产生一批银行理财机构,出现大量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不断催生新的理财模式和理财产品评价指数、理财管理系统、理财操作工具以及理财风控机制和措施,推动监管部门出台理财业务监管制度和管理办法。同时,产生了大批理财培训机构,编制了系列理财培训教材,培养了一大批早期中国理财师,使他们在实践中成为中国个人理财业务中流砥柱。理财学指导下的中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八年时间走过了欧美国家数十年历程,为中国第一批高净值客户和广大工薪阶层积累财富、迈入中产阶层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银行业为首的金融机构发展财富管理业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

  财富学

  (一)基本概念

  财富学是研究财富管理的学问。

  财富一般分为个人财富、社会财富、国家财富三种。财富管理是指以客户为中心,设计出一套全面的财务规划,通过向客户提供现金、信用、保险、投资组合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务,将客户的资产、负债、流动性进行管理,以满足客户不同阶段的财务需求,帮助客户达到降低风险、实现财富保值、增值和传承等目的。财富管理范围包括:现金储蓄及管理、债务管理、个人风险管理、保险计划、投资组合管理、退休计划及遗产安排等。

  财富管理与一般意义上理财业务的区别主要有:其一,从本质上看,财富管理业务是以客户为中心,目的是为客户设计一套全面的财务规划,以满足客户的财务需求;而一般意义上的理财业务是以产品为中心,目的是更好的销售自己的理财产品。其二,从提供服务的主体来看,财富管理业务属于成熟意义上的理财业务,它的主体众多,不仅限于银行业,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在推出财富管理业务。一般意义的理财业务多局限于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其三,从服务对象上说,财富管理业务不仅限于对个人的财富管理,还包括对企业、机构的资产管理,服务对象较广;而一般意义的理财业务处于理财业务发展的较早阶段,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一类金融产品推出,主要指的是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产品的打包,服务对象多为私人。财富管理的三个鲜明特征“以客户为中心”、“服务主体众多”以及“服务对象较广”,使它区别于一般意义的理财业务,成为理财服务的成熟阶段。

  为什么要强调财富管理?怎样进行财富管理?如何通过管理手段实现财富创造、财富增值、财富转移、财富传承等多重目标?人们的答案是参差不齐的。关于财富管理,有这样几个层次的概念要进行区分和说明。其一,在财富管理主体上,存在银行与非银行的对立统一。按照服务的客户以及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类型,财富管理机构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包括银行类、投行类、保险类财富管理业务机构以及纯粹的财富管理机构。其二,在银行财富管理业务上,存在零售与批发的对立统一。银行是财富管理的主体。有相当一些客户,其个人是零售客户,而同时另一个角色则是公司的高管或者是中小工商企业老板,客户关于个人和公司的理财需求常常很难完全区分,不同帐户之间也是经常联动在一起的,因而零售与非零售财富管理统一综合考虑就成为对银行和银行从业人员的要求。其三,在银行财富管理层次上,存在理念与实务的对立统一。中国商业银行改革开放这些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经营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主要考虑自己,到今天主要考虑客户,考虑客户的情况、想法、预期、偏好,甚至客户的家庭、文化、个性等。这一理念上的变化,带来了银行经营范式的颠覆性调整,银行经营管理的方法论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其四,在银行财富管理重点上,存在结果与过程的对立统一。银行财富管理重点应该放在结果上,还是放在过程中?财富管理过程与结果都很重要,都要兼顾,过程的科学性、严肃性是取得良好结果的保证,追求结果的良好预期是财富管理过程严谨、积极稳妥的动力和归宿。其五,在银行财富管理倾向上,存在要客与普客的对立统一。银行资源有限性和成本核算,要求银行财富管理重点向资产较大、需求较多、贡献度较高的高净值客户倾斜,使之成为“利润中心”。而大众客户则进行标准化服务,变成“成本控制中心”。但同时,银行作为窗口服务行业又不能不对一般客户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除了社会责任和品牌形象考虑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些一般客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只是露出了“冰山”一角,许多今天不起眼的小客户,未来可能就是大客户。从长远看,也不能忽略小客户们的需求和感受。

  (二)理论研究

  这些年财富管理方面的论著很多,魏小军等主编的《私人财富管理理论与实务》着重研究新时代下的婚姻家庭财富规划、保险在财富管理中的运用、家族信托实务操作、高净值人士涉税问题与应对策略、财富管理与资产配置等问题;中国银行业协会编著的《私人银行理论与实务》介绍了私人银行产品、服务、家族办公室、风险管理策略与技巧以及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和投资者教育;新财道公司编著的《家族财富管理之道》介绍了家族财富的崛起与管理、家族资产负债表、安全财富目标与管理、增值财富目标与管理、和谐财富管理、久远财富目标与管理策略等;黄乐凡撰写的《私人财富管理与传承》介绍财富传承的三个根基、私人财富管理揭秘、私人银行与家族办公室、财富管理的工具与策略、家族企业的股权设计和文化传承以及家族宪章与家族治理策略等。

  笔者的《中国银行业财富管理之路》着重论述银行财富管理过程中有关客户、产品、品牌、销售、价格等五大策略和有关队伍建设、风控合规、渠道建设、系统建设等基础工程。笔者撰写的“家族财富管理的十个三”一文,提出家族财富管理要兼顾到三代、三环、三元、三的、三期、三型、三法、三焦、三维、三层等内在逻辑关系;“疫情全球化,财富何处安”一文,提出疫情之下要重新审视人的财富与物的财富、个人财富与家庭财富、实体财富与金融财富、财富创造与财富传承、财富外拓与财富内守等多重关系;“个人财富路线图”一文,提出要坚持一点、二线、三期、四需、五观、六策、七式、八组、九险、十统等为核心内容的财管基本方略;“辩证看待财富管理”一文,则提出银行与非银行的对立统一、零售与批发的对立统一、理念与实务的对立统一、结果与过程的对立统一、要客与普客的对立统一;“中国银行业财富管理15年”一文,将过去15年的中国银行业财富管理划分为酝酿准备、稳步推进、加力发展三个阶段;“智能投顾或将掀起银行再造第三次浪潮”一文,提出智能投顾的发展将带来银行的深刻变革,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风险,必须早作准备、防患未然;“家族财富传承并不轻松”一文,分析了财富传承难的原因与应对策略建议;“财富金融跨涉发展风控策略思考”一文,分析财富金融跨涉发展趋势、风险特征,提出防控应对建议;等等。

  (三)实践探索

  财富学着重关注和研究的内容是财富管理规律及其实施路径与策略。财富学,实践层面由理财管理转向财富管理,其核心任务是制定财富规划。总体上看,由第一阶段的理财管理进入到第二阶段的财富管理;从六维财富角度看,已然由财富管理的四维进入到五维层面。由理财管理主要靠产品策略转向产品与服务兼顾、服务重要性渐渐提升;业务范围由银行延伸到更为宽泛的金融领域;产品由单一型走向组合型;产品周期也由短期向短、中期结合,中期产品渐成主流;服务对象由理财业务服务于个人转向服务个人与家庭的结合部,家庭服务渐成主力;服务主要聚集于客户所在家庭一代人上;服务成效由理财管理的产品收益转向总的配置收益;服务类型由批发转向分类服务;服务着力点由满足客户创富、增富需求转向创富、增富、守富和传富并重,后者份量日益加重。

  财富学指导下的财富管理,从2013年到现在,已有八年光景。其间发生了很多变化,出现了很多成果。一批又一批银行理财子公司和各种资管公司陆续出现;一批又一批私人银行茁壮成长;一批又一批财富公司和家族办公室活跃市场;同时,一批又一批财富管理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交相踊现;一批又一批专业财富咨询顾问以及非金融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加入进来、贡献力量。资管新规及系列子新规先后出台,世人瞩目的对财富管理有强烈影响的《民法典》,几经磨难和曲折,跨越半世纪,最终在疫情之中正式颁布……

  3

  富贵学

  (一)理论研究

  富贵学是研究富贵管理的学问。

  千百年来,研究“富”以及研究财富管理的人很多,研究的视角和维度层出不穷,著作和论述枚不胜数;直接或间接探讨“贵”的人和著作也有一些。但是将“富”与“贵”二者放到一块进行系统研究,探寻富道、贵道以及富贵之道的人及其论述,很少能见到。笔者的《富贵论》论述了富贵概念、富贵关系以及富贵之道,倡导借助富贵相依的“向心力”,克服富贵相离的“离心力”,用好富贵相通的“凝聚力”,统筹富贵相融的“协同力”,培育富贵相熵的“生命力”,从而实现富贵平衡有序、人生和谐幸福。此外,笔者的“共同富裕语境下的财富‘三学’思考”、“《富贵论》的使命是探析富贵之道,助益共同富裕”、“六维财富观浅议”等文章也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富贵学相关理论和富贵关系及经营之道。

  当然在学习创作过程中,《资本论》等一批相关经典著作对富贵学研究影响很大,从中汲取了十分宝贵的理论与智慧养分。亚当·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使其享誉学术界,成为“经济学之父”。《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大卫·休谟的《人性论》是其最重要的哲学著作,认为如果人们彻底认识了人性的范围和能力,我们在这些科学中将会取得极大的变化和改进。聂云台的《保富论》(即《保富法》)用佛学观点说明怎样才能得到财富,怎样才能保住财富。约翰·阿特金森的《财富论》(又名《财富的科学》)对现代商业的结构和行为及对其中的财富和收入的分配和占有问题进行了研究。法国埃里克·芒雄里高教授的《贵族论》,既是社会学论著,又是历史研究,不仅带领着我们去认识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也吸引着我们去领会它和整个社会之间的关联,而这又间接地揭示了我们和历史的关系。费尔巴哈的伦理学著作《幸福论》认为使自己幸福是人的第一个责任,幸福是德行的前提,少了幸福则没有德行,如果缺乏取得幸福的条件,就缺乏维持道德意志的条件,追求幸福与逃避痛苦都是幸福的表现,逃避痛苦同时就是追求幸福。福泽谕吉的《文明论》认为,任何时代,社会上下愚和上智的人都很少,大多数是处于智愚之间,与世浮沉,庸庸碌碌,随声附和而终其一生的。英国马凌诺斯基的《文化论》阐述了作者对文化的基本主张、浓缩了作者对科学文化理论探索的精华,代表了早期功能主义人类学的最高成就。宗开宝的《共同富裕论》,概述了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轨迹,总结和评价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及共同富裕的实践,等等。

  这些穿越时空的巨著对于《富贵论》的写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富论》《资本论》《财富论》《保富论》等经典著作中的很多观点都对本书第一篇“富论”部分直接产生影响;《道德情操论》《人性论》《幸福论》《贵族论》《文化论》等则在第二篇“贵论”写作过程中有着重要贡献。《文明论》和《共同富裕论》则对第三篇写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就以经济学为例吧,《国富论》和《资本论》都一样认为,资本家是贪婪、自私的,是富而不贵的。但不同的是,两者研究的逻辑体系和路径是不同的,前者认为人的自私性能带来市场经济的原生动力,每个人都为自己着想、努力奋斗,市场机制将每个个体的行为调节到效益最大化的轨道上来,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而人们的自私自利的本性是可以通过“道德情操”修炼而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两者结合就能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业长青;后者则认为,资本的剥削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必须建立没有剥削、平等和谐、富贵平衡的新社会。《共同富裕论》更是站在政治和理论高度,从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全面构筑共富之道,为《富贵论》的写作提供启迪、注足养分。

  (二)实践探索

  富贵学研究对象由理财管理、财富管理转向富贵管理,其核心任务由理财计划、财富规划到富贵筹划;服务阶段由一期、二期转至第三期;研究层次由四维、五维升至第六维;主要由银行、金融机构转向更为宽泛的综合服务;产品由单一型、组合型转向更加宽广自由的领域;产品与业务周期由短期、中期转向更长期限,实现短期、中期和长期有机结合;服务对象由个人、家庭更进一步深入到整个家族;服务客户的代际由其本人、一代人转向几代人,向下延伸、统筹兼容;服务成效由产品收益、配置效益转向以整个幸福指数进行综合衡量;服务类型由批发服务、分类服务转向更加个性化的订制服务;着力点也由创富增富、守富传富进一步转向富贵兼修的系统性整体服务。

  4

  财富“三学”:财富认知与实践的螺旋升迁

  (一)非凡的理论价值

  1.财富“三学”与六维财富观。

  六维财富包括财富的质、量、位、时、意、灵共六个维度。前四个组合一起,构成个人理财,对其系统研究是理财学的任务;同样,往后加上人的“意识”维度,前五个维度组合起来,就构成了财富管理,对其系统研究构成财富学的范畴;再往后,加上“灵”的维度,六维财富齐全了,就是富贵管理,目前看来算是最高阶了,那对其系统研究体系就叫富贵学吧。

  借助六维财富观,可将有关财富管理理论划分出几个层次来。如下图所示,财富“三学“:理财学、财富学、富贵学,一环连一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提升。在理财学研究的理财管理过程中,“理”是手段,“财”是目的;“理”是过程,“财”是结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和结果,要看理财计划是否科学、理财产品是否给力、理财过程是否合规、有效等等。可见,理财学研究的对象相对聚焦,研究内容相对简单。在财富学研究的财富管理过程中,“财”是手段,“富”是目的;“财”是过程,“富”是结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和结果,要看财富规划是否严密、实施过程是否顺利、风控合规是否有效等等。可见,财富学研究的对象范围更广,内容更为丰富。在富贵学研究的富贵管理过程中,“富”是手段,“贵”是目的;“富”是过程,“贵”是结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和结果,要看富贵筹划是否精确、过程是否得体、个性化落地是否有效等等。

  财富“三学”与六维财富密不可分。没有六维财富观,就没有财富“三学”的理论体系,也就没有系统的从理财学、财富学到富贵学的财富理论的提升与展开。

  2.财富“三学”与幸福论。

  亚当·斯密开创了幸福理论的现代范畴和话语体系,建构了普通人的普遍幸福的理想模式。普遍幸福的外部要素是秩序、好政府以及个人的身体状况、财富、地位和名誉,深层潜质是人的自足感。普遍幸福的实现机制是文明的商业社会、健康的社会风尚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正义是普遍幸福的始基,美德是普遍幸福的归宿。亚当·斯密的幸福理论折射出现代人的生活情境却带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辩证的幸福观,是多方面的有机统一。马克思说:“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马克思在肯定人的物质幸福的基础上,特别注重人的精神幸福,注重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幸福不仅是对生活的享受,更是通过劳动对生活的创造,是享受和劳动的统一;社会幸福决定个人幸福,个人幸福丰富着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于奉献,在于为人类谋福利。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了一个幸福的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H=S+C+V)。总幸福指数是指一个人较为稳定的幸福感,不是暂时的快乐和幸福,而是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全面肯定。不难看出,这当中既包括“富”的因素,也包含“贵”的因素。

  保罗·萨缪尔森也曾经提出这样一个关于幸福的公式:幸福=效用/欲望。效用是人消费某一种物品时得到的满足程度;而欲望是对某一物品效用的强烈需求。这个公式表明,幸福是效用和欲望的比较后的综合感受。在欲望一定的情况下,效用越大人们的幸福感就越强。一般来说,“富”的增加有助于效用的获得和增加;“贵”的增加则有助于欲望的控制和减少。这一加一减之间,共同推动幸福感的提升。可见,“富贵”是与“幸福”紧密相关的。

  从理财学、财富学升维到富贵学,为我们找到了一把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二)非凡的实践意义

  1.助益破解现实难题。

  金融进入新时代。资管规模迅速上升,越过百万亿元大关;科技融合紧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互联互通持续升级;创新持续进行,业务模式、金融产品、业务流程、销售渠道迭代频频;监管日益强化,强监管、深穿透、严要求不断加码;开放循序渐进,向民营资本、非金融行业、外资和互联网开放金融大门……。在技术加速进步、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加速转型过程中,人们感到生活中的悖论现象。如:社会在发展,麻烦没减少;技术在提升,安全在减少;收获在增加,满足在减少;寿命在增加,健康在减少;交流在增加,信任在减少;合作在增加,斗争没减少;物质在增加,快乐在减少;选择在增加,危机没减少;效率在增加,质量在减少;财气在增加,贵气在减少……。财富在增加,幸福没增加。出路何在?

  人们的幸福感也是一个组合、一个体系,包括安全感、获得感、存在感、悦纳感、成就感等。在市场瞬息万变、社会转型加速的今天,我们要按照富贵学核心要义,重新反思前些年形成的财管策略。尤其要重新审视人的财富与物的财富、个人财富与家庭财富、实体财富与金融财富、财富创造与财富传承、人工理财与智能财富、自主理财与委托财管、专业服务与增值服务、财富外拓与财富内守、资产集中与财富分散、财富规划与理财计划问题。要在财富管理之道上早作规划、严格自律、从长计议、持续成长。

  从理财学、财富学升迁到富贵学,以富贵之道为指引,坚持熵减做功,梳堵减耗,拨乱反正,有助于破解难题、达成所愿。

  2.助益促进共同富裕。

  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就促进共同富裕问题作出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要鼓励劳动致富、创新致富;要优化宏观政策促就业、保民生、补短板。同时,要不断完善先富带后富、帮后富的帮扶机制。

  可见,共同富裕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理财学、财富学跃升到富贵学,研究富贵关系、探析富贵之道、倡导富贵精神,有助于为共同富裕提供微观思想基础和内生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阿瑟·黑利著,陆谷孙等译:《钱商》,南海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家庭企业委员会编著:《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状况报告》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11月出版。

  桂泽发著:《富贵论》,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8月版。

  桂泽发著:《中国银行业财富管理之路》,华师大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桂泽发著:《中国银行业再造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2011年11版。

  桂泽发:“智能投顾或将掀起银行再造第三次浪潮”,《国际金融报》2017年9期。

  保罗·皮尔泽著,路卫军等译:《财富第五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

  马克卡尼:“构建适应新经济的新金融体系”,《中国金融》2019年20期。                                           

  桂泽发等著:《产业转移升级与银行支持策略》,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

  麦肯锡咨询公司:“后疫情时代银行业:开启全速数字化经营”,《新金融》2020年5期。

  桂泽发等著:《“十二五”行业规划解读》,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年2月版。

  桂泽发:“科学财富观的理论逻辑与培育路径”,《甘肃金融》2019年第10月期。

  桂泽发:“家族财富管理内在逻辑的‘十个三’”,《银行家》2019年第9期。

  桂泽发:“辩证看待财富管理”,《企业观察家》2017年10期。

  蔡燕辉:“激发财富管理市场新动力”[J].《经济》2020年9期。

  桂泽发:“运用统筹思想推进财富管理工作的十个关键环节”,《中国银行业》2018年11期。

  董静:“《中国私人银行2019》报告显示 财富管理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J].《中国金融家》2019年5期。

  殷剑峰:“结构金融:一种新的金融范式“[J].《国际金融》2006年10期。

  周琰:“私人银行研究综述——基于国内和国际视角”[J].《学术评论》2018年4期。

  昝立永,孟杰:“中国私人银行10年再生长 私人自由投资不再遥远”[J]. 《英才》2015年8期。

  马珊珊:“私人银行业革新”[J].《新理财》2015年10期。 

  Zhang Yuan:Poverty Reduction Effects of China Aid and Investment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Liu Souying:Rural Land Rights in China:Evolution and Case Studies,< China Econimist>2020.3

  Wang Yu:Digital Economy ,Financial Inclusion and Inclusive Growth, < China Econimist>2020.5

  (本文作者介绍:经济学博士)

责任编辑:李琳琳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