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与印钞机赛跑

2021年02月22日08:29    作者:管清友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管清友

  新冠疫情以后,欧美日都进入了无上限宽松,事实上践行了MMT(现代货币理论),全球市场的金融环境进一步质变,中国成为全球资产高地。投资者也看到了这个趋势,竞相追逐中国资产。

  1

  这是一个与印钞机赛跑的时代

  当资产价格上涨时,每个人都会有焦虑感,这是人性。

  我闻到了熟悉的味道。

  跟朋友吃饭、交流就两种情况,一是他说买的几支股票都涨停了,觉得自己是股神;另一种是让你推荐股票。

  推荐股票是一件特别得罪人的事:你推荐给他,他挣钱了让你继续推荐,总有一支股票亏钱,你总会得罪这个人;第二种方式,你不推荐股票,立马就得罪了他。

  资产价格上涨,特别是代表性资产(股票、房地产、比特币等)价格上涨确实给社会带来一种焦灼感。人性使然,导致大家只看到那些错过的机会或者不幸踩到的坑。

  今天让我们暂时抛开作为投资者、个体的感受,靠近本质,去发现这轮资产价格波动的真相。

  1. 冰山一角

  首先描述一下现象。其实这些资产价格的波动只是冰山一角。

  比如股市,我们看到一些头部股票大涨,茅台又创新高,另一方面大量的股票跌得很惨。2021年元旦以来,4000家上市公司,真正上涨的股票是1500家,涨幅超过20%的不过几百家;超过2500家股票是下跌的,有些股票甚至跌掉了50%-60%,这是股市上分化的表现。

  房地产市场上,我们看到深圳涨价、上海涨价、北京的学区房涨价,另一方面也看到很多二三线区域的分化非常严重,像燕郊区域的房子卖不出去。

  再说比特币,从8000美元涨到1万美元,然后跌到3000多美元,一路到去年年底又涨到4万美元,大部分人其实都错过了。现在让你买,可能你也下不了那个决心,搞不清楚这里面到底是泡沫还是信仰。

  有个段子说,这几年如果你没踩到坑,基本上不算高净值人群。

  总体上人们都有一种财富焦虑感,从普通的打工人到中产阶层,企业家群体面临的投资机会多、诱惑多,身边的朋友又有成功案例,他也会觉得焦灼,搞一家上市公司还不如人家多买几套房、炒比特币。

  什么是幸福?《自私的基因》书里说,幸福就是你对比邻居家之后的状态

  2. 流动性拐点

  推而广之,是什么造成这个局面?原因或者动力在哪儿?发现事物的本质,其实也没那么复杂。

  第一层面,疫情冲击造就了“半江瑟瑟半江红”。202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2.3%的正增长,宏观数据非常靓丽,而且可以预见,2021年持续复苏是没问题的,今年的数字可能会在8%以上。

  同时我们也看到,疫情对交通、贸易、交流的影响仍在延续。以我自己的理解,今年是真正考验每一个企业、个体的关键时刻。

  去年年底,很多产业都很火红,你看到身边一些朋友收入上了新台阶。但是常识告诉我们,疫情的冲击不可能没有影响,特别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已经退出市场。统计数据很好,非常真实,但是关门不做生意的小商小贩不在(规模以上企业)这个统计里。

  这就出现了“幸存者偏差”。

  无论做投资、做企业,这个问题要认识清楚。我们要全面地、完整地、辩证地认识中国经济增长的状态。

  第二层面,疫情以后,全球都重新进入量化宽松。我们今天面临的金融环境和2008年不一样。实际上欧美日实行了无上限宽松,我称之为无底线宽松,只要机构出问题和经济需要,中央银行可以无所顾忌地继续往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

  好多人讲这种情况有问题,的确有问题,但是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哪个更重要?凯恩斯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当命都保不住时,你得先保命,现在放水,后遗症再慢慢解决。

  但是欧美日这种无上限宽松,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国内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他们这么放水我们的资产在稀释,不放水太吃亏;另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不能学他们,后遗症太大。2017年以后,好不容易把金融风险整顿过来了,局面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货币政策正常化、常态化的空间。这是国内主流的意见,我个人也更支持这种观点。

  所以你看,2020年疫情冲击这么严重,我们的宽松程度其实不高,2020年四季度末以后,货币政策在边际上已经收紧,银行业的市场利率在抬升。这也是很多人在探讨流动性拐点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不希望看到所谓的资产泡沫引发金融风险。

  中国的货币当局其实看得很清楚。

  但是所谓的不放水是不跟着欧美日无上限宽松,当你经济差了,现在能动用的手段也不过是相对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这种宽松在疫情冲击的过程中,一部分用于中小企业的恢复生产,一部分用于民生,另一部分的流动性必然会跑到资产市场上。这也是2020年股票市场表现如此之好的原因。

  股市好的时候,一般房市都会好。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海淀区那片互联网公司聚集地,公司一上市或者股票一上升房价就跟着涨,因为大家手里有股票可以套现去买房,这是一种联动关系。

  去年中国股市真正好的时候是2020年3月份到2020年三季度末,基本上估值抬升水涨船高,你不需要考虑什么,(买入后)股价就上涨。但是三季度末以后出现了严重的分化,从估值抬升转换为盈利拉动,通俗地说,这时候你得找盈利稳定、确定性强的股票。

  去年三季度末以后,中国股市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已经不好赚钱,甚至把2020年赚到的钱全部亏回去了,有的还出现了巨额亏损。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

  货币环境层面,全球还在宽松,中国也在宽松,但是中国和欧美日处于两个“平行世界”。

  从投资者角度讲,你看清这个问题就不用焦虑了,你也不要奢望跑过印钞机,没有人能跑过印钞机。能被印钞机甩下得稍微慢一点,就烧高香了。

  2

  羊群多的地方,别去!

  常识告诉我们:羊群多的地方,你是不能去的。

  我不是鼓动大家逆潮流而为,我们确实需要看清大势,了解市场、资产的逻辑,不要意气用事,要勇于认错,经常自省。

  我认识一个经济学家朋友,从2015年开始一直说中国股市有“泡沫”,简直不可理喻,当股市从3000点涨到4000点,说怎么可能出现这么大的“泡沫”,你们都不要命了吗?涨到5000点时,他终于忍不住冲了进去,结果5100点股市到顶,然后发生了股灾,他深深地损失了一大笔钱。

  专业人士也有他的盲点,经济学家也不是什么都懂,很多人问房产投资、资产配置、股票市场,找经济学家其实弄错了,经济学家不是干这事的,真正干这事的是所谓的投行经济学家,但即使是这帮人也不是每个人都成功,只是相比于其他群体,他掌握的信息可能更充分一些。

  以前我在今日头条上会发些段子,调侃一下,实际上也是那么回事。所有国家的韭菜都应该向中国的韭菜学习,只有我们经历了一轮又一轮收割而痴心不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没有一个国家的韭菜像我们这样百折不挠,前赴后继。

  很多人希望自己一夜暴富或者抓住关键机会,这种机会是有,但是运气和概率太小了。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在股市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从一棵韭菜的视角去看待经济运行和市场变化,不要把自己混同于机构。韭菜的自我修养的提高,很重要。

  股票这个事就不说了。从专业机构出来,我们非常清楚监管的基本要求。你看过去这些年,很多所谓专家带着很多人在燕郊买房子,多少人套在这个市场上?多少人想到今天会如此惨烈?

  财富增值的决策,只能由你去做。通过学习、交流不断提升自己。你得了解市场机构、中国股市的基本情况,买标的公司时你得了解这个行业的情况、企业的财务状况等。

  1. 意识

  要用买大白菜的心态去买股票。

  在菜市场买菜时,所有人都会斤斤计较,为什么你买股票时不斤斤计较呢?

  对普通人来说,主要还是通过专业的学习,不断提升思维方式,以此超越群体的思维惯性。

  举个例子,我们从小听父母的话,要勤俭节约、量入为出。不否认这是一个美德,但在投资上,可能不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

  量入为出,意味着你永远不可能放大杠杆,除非你第一桶金攒得足够大。问题是你都量入为出了,怎么可能把第一桶金攒得足够大?

  2. 本钱

  第一桶金特别重要。为什么很多企业家投资很成功?因为他撬动杠杆的第一桶金特别大。

  我原来劝一些年轻同事,我可以教给你很多投资方法,但是有一个问题我替代不了你,你必须有第一笔撬动杠杆的资金。

  以前有个朋友问我,手里有一万块怎么投资,我说不用投资了,或者你去澳门赌场掷骰子赌一把,亏了也就亏了。

  打个比方,你学会了剑谱,但是手里拿着木棍和拿着干将莫邪这样的宝剑,完全是两回事。

  剑术很重要,剑也很重要。

  作为打工人、普通中产阶层,赚取第一桶金有两种方式:一是你的赛道成长空间特别大,今年年薪30万,明年可能40万,后年到50万。

  二是你有足够的条件换到一个成长更快的赛道。拿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从央企到券商其实是换到了一个新赛道,可以通过个人能力迅速积累第一桶金,很多年轻能干的同事,三年之内年薪百万是没问题的。当然每个人的能力有差异,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到这个状态。

  为什么很多人听了投资课之后,仍然挣不到钱?不是你的方法不对,是你的本金太小。对于一个打工人或中产阶层,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随时可动用资产至少要有100万,不然没法玩。

  3. 赛道

  为什么这两年,大家都在谈价值投资?

  一是中国的金融监管更加严格,市场会越来越规范。

  二是大家逐渐形成共识。投机时绝大部分人都是要亏钱的,最后发现还是买质地比较好的资产最好。

  价值投资从理念上讲是不错的,但是实践证明,绝大部分人做不到。正因为绝大部分人做不到,所以绝大部分人赚不到钱。

  从经济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判断未来大概率经济处在什么阶段,什么行业更有优势和增量。

  第一,以技术驱动为代表的科技行业、生物医药行业是确定的。无论国产替代还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需求,在这个确定的赛道上会衍生出很多细分行业和龙头。

  第二,伴随国内国际双循环、特别是国内大循环的构建,内需的启动是大概率事件。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老百姓总要吃喝玩乐,要喝酒,要吃饭,要用酱油,在食品、饮料、教育等领域相对来说也是比较确定的。

  第三,“碳中和”带来的机会。我们已经做出承诺2060年实现碳中和,围绕着减排、节能、植树造林、降耗,围绕着产业结构的改造,光伏、新能源电池以及整个产业链条对传统化工行业的改造是确定的。

  我们还可以列举更多,比如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一定还会跑出更多的公司。尤其互联网行业的迭代速度非常快,今天市值几千亿、上万亿的公司,可能两三年之内就会被其他行业取代。

  3

  如何把握关键机会?

  说实话,这些年踩了很多坑,经验谈不上,有很多教训,我自己总结了几点。

  第一,对于大趋势要有相对通透的把握,至少把握以后你可以不用焦虑。这个大趋势就是中美关系问题,对我们和世界都是巨大的挑战,涉及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经济、政策、资产等很多问题。前两年我有段时间很焦虑,后来我觉得想清楚了。

  第二,选择确实比努力更重要。同样的人在不同的赛道上差距很大。同样是学霸,你进入一个传统行业和进入上升行业,结果完全不一样。

  第三,要下决心突破自己,尽管这可能面临很大的风险。无论是投资还是职业和生活方式的转换,你得寻找到能遵循你内心真实想法的状态。这一定是因人而异,有的人有选择的资本,有的人没有选择。

  在面临不确定时,你要敢于尝试,也许会踩到一些坑,但这就是所谓的无怨无悔。

  最后,关键时刻还是要抓住关键机会。也许你抓住的机会,周期比较长,10年或者20年,也许是3到5年。看准了就相对聚焦一点,而不是撒胡椒面,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耗散得特别严重。

  除此之外,在你选择的过程中,运气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帮过你的贵人。

  很多东西基于我们的选择,很多东西又是我们决定不了的。

  既然这些东西我们左右不了,那么就在自己能决定的因素上做功。

  本文原发于正和岛

  (本文作者介绍: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