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偌馨谈蚂蚁IPO估值狂飙:谁搭上了这趟顺风车?

2020年10月30日20:27    作者:洪偌馨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洪偌馨、伊蕾

  对于蚂蚁估值的空间这个问题,监管对于一些争议模式和业务的管控程度固然会对其有所影响,这一点大家都看到了,相信蚂蚁自身也早就意识到了。

  蚂蚁集团启动认购已经4天了,用一句‘盛况空前’来形容市场的反应丝毫不为过。

  根据科创板的申购价格,蚂蚁发行价为68.8元/股,对应的静态市盈率为96.48倍。以发行价计算,蚂蚁2.1万亿的估值一举超越了宇宙行——工商银行,比肩贵州茅台,妥妥的新晋股王。

  近516万户的有效申购户数,创下科创板新高﹔有效申购股数对应的申购金额高达19.05万亿元,刷新A股最高记录。

  在港股方面,富途证券最新数据,截至10月29日9点,通过富途认购的金额突破400亿港元,认购客户突破16.7万人。蚂蚁集团已超过农夫山泉,创下富途IPO认购金额和认购人数新纪录。

  借用一位香港投行朋友的话说,真是叹为观止。‘来自海外和内地的资本蜂拥而上,大家明明都知道估值已经很高了,但依然愿意为其买单,这就是蚂蚁的力量。’

  这把‘火’越来越旺,连带着金融科技行业、以及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股,热度也随之上升。就像我们昨天写到的数据公司,多少也受益于眼下这波资本热度。

  但有意思的是,即便是同样的赛道、类似的业务,却也并非所有的公司都搭上了这趟估值飙升的‘顺风车’。

  就着这个话题,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金融科技公司的看法,以及近期跟一些圈内朋友交流的观点汇总。在蚂蚁IPO的高光笼罩下,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公司和趋势。

  最近,很多朋友来找我聊,‘怎么看蚂蚁的估值’?其实,关于它的业务模式、营收数据、包括监管压力带来的不确定性等等,各类分析文章已经很多了。

  我想大家也可以关注一下,数字以外的一些信息。作为一个长期关注金融科技,也近距离接触过行业里大部分公司的人,我觉得真正奠定蚂蚁长期估值的基础,或者说它得以超越同业的特质是:

  自上而下坚定且统一的意志,逐渐清晰的战略目标和超强的执行能力,高度协同阿里生态的机制、以及由此建立的流量和数据壁垒。

  1

  相爱相杀的竞对 

  谈及蚂蚁的竞争对手,大家都不免会第一时间想到腾讯的金融板块。

  单从它们最核心的支付来看,二分天下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交易数、用户数上的差距并不大。他们背后的阿里巴巴和腾讯也是旗鼓相当的两大互联网巨头,在场景、生态、流量方面也是各有优势、旗鼓相当。

  根据招股书,蚂蚁主要分为数字支付及生活服务和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两大板块。前者主要围绕支付宝平台,后者则包括微贷科技平台、理财科技平台、保险科技平台。 

  抛开支付,其它板块腾讯其实也皆有对应的布局,微贷业务主要借由微众银行展开,自营的‘分付’才刚开始小范围试水;理财业务集中在Fit;保险除了微保之外,原平安少帅任汇川坐镇,正在筹谋保险牌照。

  但是,这几个板块凑在一起,腾讯金融的存在感却始终不强。其实,根源还是在于腾讯对于发展金融业务的意愿并不强烈,也就是前面提到蚂蚁的优势:自上而下坚定且统一的意志,这恰恰是腾讯所缺少的。

  这无关好坏,只是不同企业的战略选择不同。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前提,导致了今天腾讯金融板块迟迟没有如外界所期待那样大放异彩。

  理论上,腾讯具备做大金融板块的一切资源禀赋:对个人用户画像的精准描绘(这一点看微粒贷的崛起就知道),超强的用户粘性和交易场景(所以微信支付得以后来居上),更不用提腾讯自身强大的流量、数据、技术和品牌。

  我经常跟朋友开玩笑说,腾讯金融的战略只存在于自媒体和分析师的文章里。

  外界对于腾讯金融的期许程度远远超出了腾讯自身,大家都急不可耐地替它做了很多规划。明明可以跑得更快,赚的更多,却偏偏慢悠悠地按照自己的节奏在走,倒也挺符合它‘企鹅’的形象。

  最近,跟不少投行和分析师朋友交流,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蚂蚁上市对于腾讯股价的利好。

  昨天,腾讯股价冲破600元港币,创下了历史新高。盘中一度摸高614港元,报收605港元,总市值逼近5.8万亿港元。从7月20日(蚂蚁宣布上市)至今,腾讯股价上涨了16%。

  这也难怪,资源禀赋如此接近,基本盘也颇为相似,(理论上)腾讯金融的上升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就要看企鹅什么时候会下定决心好好挖掘这块宝藏业务了。

  2

  同时申请上市的独角兽 

  说到蹭蚂蚁IPO热度,按理说,与其前后脚宣布上市的京东数科和陆金所应该也是受益者。

  同样都是系出名门的‘富二代’,基础资源也都不错。并且,它们都是国内最早的一批新金融巨头,从前面几轮融资也可以看到,它们都享受到了早期资本狂热的红利。

  根据2019年发布的中国独角兽榜单,按照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的估值来算,蚂蚁集团、陆金所、京东数科分别位列第一、第四和第六位。

  虽然同样主打金融科技这张牌,但对比招股书来看,京东数科、陆金所与蚂蚁的发展轨迹截然不同,基本面也有很大的差异。相比之下,陆金所的盈利能力更强,京东数科则强调科技属性更多。

  但二级市场可比一级市场要现实许多,再好的故事也比不上实际的数据。

  根据最新的消息,陆金所今晚可能就要敲钟了,资本市场是否买单?蚂蚁IPO的热度对其有没有拉动?相信很快也能见分享。但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陆金所的盈利过于依赖信贷业务。

  而不管是前期的民间利率红线下调,还是近期监管流露出的态度,对于金融科技公司所涉及的信贷业务(或者说联合贷款)约束力度必然越来越大。当然,这影响的不仅是陆金所一家,所有跟信贷强绑定的公司后续都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京东数科似乎上市之路有点坎坷,之前就听说上市申请一波三折,眼下似乎推进又突然放缓,尤其对比同期的蚂蚁和陆金所而言。在加上,同在科创板上市,它的光芒必然会被蚂蚁盖住不少。

  除此之外,相较于蚂蚁,京东和平安生态与京东数科和陆金所的协同要弱不少。母公司的资源倾斜和资本支持只是一方面,真正良好的关系应该是互为助益、共同成就。

  就像蚂蚁的发展与阿里生态的演进是相辅相成的,而非单方面的资源输出。

  3

  涨不动的金融科技股

  说完了拟上市的公司,再来看看已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

  今天挑了两家基本面还不错的金融科技股:360数科和乐信,统计了一下它们的股价走势。比较意外的是,从7月20日(蚂蚁宣布上市)至今,这两家公司的股价跌幅都在20%左右。

  此外,从市盈率来看,目前360数科的静态市盈率接近5倍,乐信的静态市盈率也差不多。基本都接近金融股的市盈率,而非科技股的估值标准,跟蚂蚁的市盈率相比更是差异巨大。

  同为金融科技公司,为何资本市场会给出截然不同的定价逻辑?换句话说,为什么资本只愿意为蚂蚁的‘科技’故事买单?

  从公开披露的信息来看,与信贷相关的业务收入是360数科和乐信最主要的支撑。这一块恰恰也是蚂蚁受到争议最大的部分,也是它及其他金融科技公司备受质疑的根源。

  相比蚂蚁,其它所有金融科技公司对信贷业务的依赖都是比较大的,也可以说其它业务带来的收入还比较微小,这也是它们难以逃离类金融股定价的命运根源。

  但不同的是,蚂蚁最强大的基本盘——支付宝,护城河已经非常高。很多分析师也是基于此,对标Paypal,甚至Visa,给出了3000亿、甚至4000亿美元的估值。得账户者的天下,这是最本质的差异。

  经常有人会问我看好哪家金融科技公司,其实有几个最基础的标准:流量、数据、账户。最后一项,除了蚂蚁和腾讯,其它公司都不具备,就先抛开不提。

  相比泛泛地说‘科技能力’,流量和数据才是最难被复制和超越的资源禀赋。因为科技能力(比如,信贷业务中的风控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数据丰富程度的影响,另外就是技术人才,但后者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差距。

  事实上,有很多看起来流量和数据资源应该很丰富的头部公司,实际上可获得、可使用的流量和数据并不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母公司内部也有很多壁垒并未被打通,或者很多数据资源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优质。

  所以,很多公司会有大量采购流量和数据的支出,这在它们的财报或招股书中多少有披露。

  相比之下,360数科和乐信已经算是同批金融科技公司中流量和数据资源相对较好的,前者有360打下的基础,后者从一开始便选择了自建电商,对于流量和数据的积累也是多有助益的。

  借用一位朋友的观点:DAU决定了LUM(负债管理规模)和AUM(资产管理规模)的天花板。

  4

  被低估的一只潜力股

  说到金融科技最重要的资源:流量和数据,就想顺便再提一家公司——美团。

  前段时间写过一篇(传送门:《信用卡市场杀出一批‘黑马’》),里面其实提到了一点我对美团金融的看法。事实上,确实有很多金融业的前辈在跟我提及新金融公司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美团。

  原因无他,就是美团的流量足够大,场景足够多,前者决定了客户基础,后者奠定了数据基础。

  作为中国最大的本地生活平台,美团已经打通了线上线下,覆盖了大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大量高频、小额的交易场景也为其积累数据、了解客户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换到金融的视角,这些都是与零售金融最契合的资源。

  之前也统计过,美团在金融牌照方面,是新晋互联网巨头中最丰富的,已经囊括了民营银行、第三方支付、保险经纪、互联网小贷以及商业保理牌照。目前来看,美团在推进金融业务方面还比较谨慎,但今年有明显放开的趋势。

  顺便一提,昨天美团的股价也创下了历史新高,盘中一度触及299.8港元的高点。相较于今年初,美团股价上涨了近200%,较7月20日(蚂蚁宣布上市)上涨了60%。

  如果未来,美团在金融板块的布局加码。嗯,值得期待。

  5

  蠢蠢欲动的巨头们

  可能也有朋友会说,同样在流量和数据上颇有优势的还有头条、滴滴和拼多多啊。

  并且,从目前来看,前两者都已经准备或正在大举进入到金融领域。不管是从牌照布局,还是业务推进,滴滴要比头条更积极一些。但不用担心字节跳动的执行力,它们已经在很多领域证明了自己‘后来居上’的能力。

  不过,从金融科技这个赛道来说,这几家巨头主要仍停留在‘流量式金融’的阶段,就是借由自己的庞大流量进行金融方向的变现,而非金融科技能力的锻造。所以,暂时看不出有什么常规的、系统的规划。

  未来,金融变现会成为流量巨头们的标配,尤其当整个金融科技产业链愈发成熟之后。流量、资金、金融科技能力可以通过多方协作来完成,谁也不会错过这个快速变现的渠道。

  根据最新的消息,包括头条、滴滴在内也都传出了正在推进上市的消息。相信在蚂蚁上市之后,金融科技板块的估值会愈发清晰。后来者们再涉足相关业务,在资本市场上也会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参考了。

  6

  结语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其它公司,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同业们的短板和不足,恰恰也是今天蚂蚁可以成为王者的原因。

  太多公司希望追随蚂蚁(的估值),但互联网的世界就是那么残酷。所谓的‘721法则’同样在金融科技领域上演,头部公司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

  而对于蚂蚁估值的空间这个问题,监管对于一些争议模式和业务的管控程度固然会对其有所影响,这一点大家都看到了,相信蚂蚁自身也早就意识到了。

  所以,影响它估值天花板的可能还是在于它能否尽快调整自己的步伐,做大科技业务收入,减少对信贷板块依赖。以及,与之相互成就的阿里生态的后续发展。

  (本文作者介绍:洪偌馨,资深财经记者、主持人,自媒体“馨金融”创始人。)

责任编辑:潘翘楚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