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岸元:美国金融市场是否面临新一轮动荡风险?

2020年04月22日08:30    作者:张岸元  

意见领袖丨全球KOL聚焦金融大动荡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张岸元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可以随时检验每个人的正确与谬误。疫情以来,我们的分析、研判、预测,凭借的是有限的经验、既定理论和每个人心里的政治正确。“假装在思考”的结果是,“冲击类似SARS”、“一季度有3%到5%正增长”、“疫后经济V型反弹”等误判,连篇累牍,不忍回视。当然,也包括我本人。

  

  疫情冲击不同阶段矛盾的焦点

  第一轮疫情冲击发生在国内,包括社会管理、经济金融、内外舆论等。由于全球只我们一家受冲击,当时各方面压力很大。第二轮冲击到欧美国家。国内先是释然,而后开始担忧,包括订单大幅萎缩导致经济修复不利,病毒起源争论等。

  第三轮冲击到发展中国家。因疫情导致发展中国家大面积债务违约,社会信用链条断裂,是重大风险。发达经济体,有强大的金融市场,且是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一段时期内能够通过无限制货币和财政资源供给,维系资金链。而发展中国家不具备这一条件。该风险不会仅局限在有关国家国内,势必对外蔓延至国际。过去几年,我国对外投资迅速发展,尤其是对一带一路国家,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等,大量开展债权方式融资。我们已经是许多国家的最大债权国。疫情以来,一些国家除向我国提出抗疫相关需求外,开始普遍提出债务展期、减免要求。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心照不宣、对此乐见其成。

  至于第四轮、第五轮冲击很难预测。在此,我们依然只能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信仰,做静态展望。

  

  后疫情时期国际环境的变与不变

  大规模疫病流行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疫病是放大镜,放大了社会运行中既有的种种不平衡不公正;疫病是加速器,加速了社会发展中既有的长期趋势既定方向。记住,是放大、加速,不是无中生有,创造出充满新的矛盾和趋势的新世界

  我们渴望改变,渴望从疫情期间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中,看到未来世界的影子。知识分子尤其如此,他们希望疫情带来重大变化,暗合他们信奉的理论,验证他们此前未能如愿的判断。历次疫情之后,我们能观察到防控治疗技术的进步、公共卫生理念的更新、防灾减灾组织的完善、物资储备水平的提升。但仅此而已。人类生活没有变化,人性的优点和缺点一切如故。梅毒可以一度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时髦,艾滋病没有使得人类更加洁身自好,埃博拉从未阻止人们前往非洲。本次疫情也是一样,灾疫之后人们会以最快速度忘却灾疫,这就是人性。

  (一)对称冲击不改变地缘政治格局

  人们很容易举出反例,驳斥上述消极静态的观点。如黑死病对中世纪欧洲发展的枢纽性影响,天花对南美地域文明的摧毁等。但须知这些重大改变的前提,是疫情导致人口大量减少,且不同区域、不同族群遭受的冲击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而此次疫情的致死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没有大量消灭人口;传播广泛而迅速,数月间全球没有化外之地。

  西班牙大流感持续约两年,大体对称地影响了同盟国和协约国,因而没有改变战争的进程和结果。技术能够缩短本次疫病流行持续时间。两年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间。环顾四邻,各国彼此彼此,疫情没有带来力量对比值得关注的变化。

  疫情至今,没有一个国家在地缘政治斗争中示弱,没有一个国家做出哪怕是互惠的政策调整。之前所有底线都不容触碰。各国一方面小心翼翼,本着人道主义原则互通抗疫物资和数据信息之有无;另一方面,尽量避免相关措施与政治挂钩,唯恐授人以柄、秋后遭人勒索。基辛格博士发文称“疫情将永久改变世界秩序”。窃通读中英文稿,未见任何改变,所见依然是捍卫西方民主制度普世价值。

  各类政治制度国家都元气满满,自信其卓有成效地选择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抗疫道路。各国差别化的感染率、死亡率,都被归因为病毒的未知性,归因为发展水平决定的物质力量差异。甚至某些领导人对疫情明显的误判也被公众有意无意忽略,“聚旗效应”(Rally round the flag effect)反而提升政治家的支持率。

  (二)逆全球化加速的判断值得细究

  工业化时代,大约有四十多个国家完成了工业化历程,散布在各大洲,可称之谓全球化。而本轮数字化、新一代通信技术则不然。除东亚、美国和西欧少数国家外,俄罗斯、中东欧、伊斯兰世界,乃至整个南半球,都退出了相关软硬件生产制造领域。这根本就不是全球化,是“数字孤岛”与销售市场对立的二元世界。技术鸿沟割裂世界的后果,类似于近代史上的刀剑与枪炮。该过程中,最令人唏嘘的是俄罗斯,一个经历诸多伟大革命的伟大民族,而今要和王朝对等博弈,通过油价维持国家现金流——政治家情何以堪?

  如果非要约定俗成,套用全球化概念,疫情期间,我们看到某些领域全球化加速而非倒退。信息领域,各国信息交流更加频繁,数据共享更加顺畅,彼此关切更加切实。资本流动方面,大量资金在各市场间切换避险,金融市场联动上升到新的高度。贸易方面,抗疫物资的贸易大幅提升。

  疫情带来的人员流动冻结、非必需品贸易大幅下降、粮食出口禁令等,更可能是一次暂停、一次休克。FDI因疫情停滞之后的动向至关重要。过往几年,美国日本一直致力于产业回流。要关注的是边际变量,是疫情多大程度上强化了原有趋势。

  过往几十年,中国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形成的产业集聚是世界级的。相关基础设施、产业投资规模在百万亿人民币上下;其内部组织关系、上下游联系之紧密,超出一般理解。这种集聚不是产业政策的结果,我不相信这些基于市场自身因素内生的产业关联,会因疫情有大的改变。至于越南等潜在替代国,遭受疫情冲击尚处在批量报告之前阶段,其国内经济金融状况变化还都是未知数。

  (三)国际货币金融格局更加固化

  口罩不能迅速生产,但货币可以瞬间创造。此前酝酿已久的新货币理论,在此次疫情应对中发挥了重大逆周期调节作用,否则全社会信用链条断裂的后果不堪设想。国内有人轻佻评论美联储政策,我不知道其底气何来,难道他们比美联储更了解美国需要什么政策?

  经济理论都是增长理论,“经济萎缩”、“经济休克”似乎没有被系统阐述过。试想:正常运行时,巨大的财政和货币供应仅能支撑个位数的经济增长;动辄两位数经济萎缩,需要的财政及货币投放对冲是何等量级。这就如同一个人在失血的同时输血续命,所需输入量取决于损失量,并不取决于正常情况下人体需要的血液量。

  货币数量论适用于经济正常增长时期。如果赤字和货币供给被用于填补当期产出缺口,未必就必然导致下一步商品和资产价格飞涨,未必就会导致美元和美债崩溃。再进而言之,如果美元和美国金融市场经受住了此轮流动性空前投放的冲击,其地位会获得新的加持。

  人民币在此次疫情表现平淡。汇率基本与美元指数反向变化,但幅度小于其他货币。国际地位没有值得关注的变化。这符合常识。战后美元地位的确认,基础是战争期间作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大量提供物资,各国渴求美元作为支付手段。而此次抗疫中,中国相关物资供给并没有达到天量水平,也没有考虑让人民币支付在其中发挥特殊作用。

  (四)美国金融市场是否面临新一轮动荡风险?

  目前流动性紧缩有部分缓解,美联储和财政部正尽其所能,避免社会信用链条断裂。理论上讲,只要美联储愿意买,金融危机致命阶段可以回避。美联储已经恢复商业票据融资机制(CPFF),对低评级公司债券的购买已经启动。

  但股债市场企稳反弹不会一帆风顺,仍会出现新一轮较大波动。试想美股从最高到最低跌了36%,此后迅速企稳、技术性反弹,这有悖于市场一般规律。尤其是鉴于近期油价可能空前绝后的市场表现,对股票市场更不能掉以轻心。商品市场和股票市场走势巨大反差背后,总有一个是错的。而股票市场作为丰富想象力容身之所,错的可能性更大。

  现在的难处是如何判断时间点。我给大家两个建议:

  ——考虑屡试不爽的季节性因素。华尔街有句老话:Sell in May and go away。我想,今年也不会例外,尤其考虑到美国迫不及待复工后可能出现的疫情反弹,更是如此。

  ——出现类似A股的预期转变过程。此前美股八天四熔断,类似于A股2月3日 的暴跌。此后美股的上涨,也与二月份A股上涨类似,当时投资者心理是:“我已经知道疫情很严重、经济冲击很严重,下一步不会更差”。但是,未来一段时间,真要是投资者看到疫情期间首批重要经济数据公布,情况又会不一样。“知道经济差,但没想到这么差”——仍然会冲击市场信心——这一点与3月16日,我国合并公布一、二月份经济数据后的情况类似。

  

  国内政策的考虑

  对我国而言,经过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过程,如果搞大放水、大基建,可谓轻车熟路。但四万亿产生如何如何不良后果,是理论界决策界的广泛共识。“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里”。这就决定了此次应对危机决策,体现出更多定力,希望看到更多明确信号再行决定。

  (一)关于增长目标和时间节奏

  此前市场的逻辑是“不怕经济差,经济越差,政策会越激进”。一二月份经济数据公布后,由于经济表现差得太远,这一逻辑不复存在。年内,如果目标定太高,则不切实际,容易引起市场误解;如果定太低,则市场没有主心骨。美国政策形成对照,市场期盼大力度刺激;而从我国实际出发,大规模“撒钱”显然不是政策选项。

  如果五月中下旬召开两会,今年时间将近过半。下半年,全球疫情发展及对经济的冲击都将经过峰值,局面将更加明朗。对市场而言,着眼于五中全会、“十四五”规划,着眼于两到三年布局,可能更为重要。

  (二)财政政策主要关注特别国债

  抗疫财政支出巨大,与此同时,财政收入锐减。除股票印花税、个税外,各税收项均出现严重的减收局面。由于税收递延等因素,未来税收收入下降将超过当期。

  之所以需要提高赤字率、扩大专项债规模、创新特别国债“三箭齐发”有内在决策逻辑。赤字率方面,中央财政预算内赤字率多年来守3%,估计这次有突破,但也不会太多。专项债方面,其使用目前依然受到领域限制,如,土储、棚改等,都不容许使用。至于特别国债方面,就更加复杂。

  2007年发行特别国债,是在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上记了个1.55万亿账,按7.5汇率转出2000亿美元,供中投公司多元化投资。此次抗疫特别国债的发行,我认为至少要有三万亿规模,目前看,也许达不到。在使用上,为避免直接“赤字货币化”的不良观感,可能需要有资产相对应。如,“六保”提出保产业链,需要有产业纾困基金;中小银行不能发行永续债,资本金需要有新的补充渠道等。假如特别国债用于这些领域,都能在账面上有对应的资产。

  (三)货币政策要对利率下行有信仰

  货币政策保持宽松态势十分必要。准备金和利率都有下调必要,但对侧重点应有不同考虑。降准解决不了流动性淤积于银行体系,甚至流向资本市场催生泡沫的风险。降低利率更为迫切,其最有效方式是降低基准利率。

  但央行热衷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就要搁置、乃至最终废除基准利率(近期,在毫无必要情况下,还大力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基准利率的LPR转换)。这样一来,基准利率调整就迟迟不见动静,当局更倾向于通过MLF、LPR等拉低利率。传导渠道的复杂化,无疑使得问题复杂化。

  从根本上讲,受疫情严重冲击的中国经济,没有能力负担如此之高的融资成本;我们没有能力、没有必要与外部世界之间保持如此之高的正利差。因此,虽然我们不清楚哪些举措、哪些契机会导致终端利率下行,但市场不妨对年内利率有效下行有更多信仰。

  (四)老基建边际增量更大

  基建无所谓新老,区别只有一个,即,项目现金流能否覆盖成本;建成之后,是为政府提供现金流还是消耗现金流。

  我们会看到,去年底已经安排的重大项目,将加快资金到位、加快工作量转化。我们更会看到,此前酝酿成熟、且政府有抓手的重大“老基建”项目,如高铁、城市轨道交通、水利等,会显著扩量。至于疫情催生的补短板类基建,相关重大项目年内可能来不及,预计会在广泛讨论基础上,审慎决策,并纳入“十四五”规划。

  (五)地产政策应在房住不炒的同时实事求是

  房地产领域仍应守住坚持多年的房住不炒底线,否则多年调控成果毁于一旦。但对于疫情导致的行业运行困难、出现的新需求热点,仍应拿出有针对性方案。

  如,地产企业普遍高周转。根据地产企业销售回款大幅下降的实际,应允许其提前动用今年融资额度,包括开发贷、信托、境内外债券等。至于下半年,额度用完后是否增加,不需要现在决策。这一增加供给的做法,与房住不炒并不冲突。再如,若下半年库存及去化周期发生不利变化,灵活调整一城一策的“四限”政策(限购、限售、限贷、限价),未尝不可。最典型的是二套房政策,只要实施“认房不认贷”政策,满足疫情衍生的改善型需求,放出来的量就非常可观。而“买一套、卖一套”,与政策长期调控方向也并不冲突。

  (六)特定群体的现金发放值得期待

  从三月份开始,我们能看到可选消费环比大幅上升。但这远远不够。市场要的是增量。消费增长的源泉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而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一靠经济增长、财富创造——今年这显然指望不上。二靠财政政策变化,调整收入分配。通过财政政策扩大消费,不仅取决于各级财政状况和实施意愿,同时也取决于实施技巧。

  促进消费的财税政策可归为发放现金或消费券、为目标群体或特定商品提供补贴、个税返还及减免等三类。向特定商品提供补贴不是好政策,此前国内外有大量实证研究证明这一点。个税返还虽意义重大,但不是政策选项。我们注意到疫情之下,“综合计征、汇算清缴”还在继续推进。一季度个税收入显著增长,预计二季度还将进一步增加。

  消费领域针对特定群体(返乡人员等)的现金、消费券发放是政策方向。这一群体人数规模5000万左右,即便每月仅发放满足基本生活的资金、持续数月,所需资金规模也是史无前例。

  对市场而言,该项政策不容易体现为利好,因为资金主要被用于满足基本需求,市场投资标的较多的可选消费领域,不会因此有大的增长。

  (七)当前中美关系舆论以噪音为主

  美国当前纾困方案与我国此前政策有类似之处,都属“抗疫救灾”,目标是避免重要行业、中小企业现金流断裂、缺血坏死。这些政策对经济增长起不到大作用,因为隔离对供需两端都造成巨大冲击。“聚旗效应”之下,特朗普总统支持率有所提升,但仍远低于杜鲁门、老布什、小布什总统任内开战期间水平。二季度后,竞选将进入白热化阶段。疫情演进的时间节奏对现任总统更为有利,竞争者很难挑战成功。

  走过一个完整周期,又经大规模减税延续繁荣的美国经济,因疫情重击陷入长期衰退的威胁是现实的。大基建是四年前竞选至今,特朗普总统唯一没有兑现的承诺。无论该方案如何纸上谈兵,都至少表明,美方已经考虑到疫后中长期衰退的可能性,并为此酝酿方案。美国基建面临的困境总体如故,唯一重要的改变是融资环境。零利率环境极大降低了融资成本,如果出现负利率,则场景更加乐观。23万亿存量联邦债务,用负利率滚动实现债务的自然缩减;其中三分之一由外国投资者持有,这是特朗普总统理解的公平。

  关于中美关系,我还是那句话:“看不到双边矛盾的本质和背景,是没有知识;言必称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没有智慧;历史是创造出来的,大国关系没有宿命”。疫情期间,舆论恶言相向的同时,两国抗疫物资贸易无差别往来,“人民的希望”在我国测试未遇任何阻碍,各国在G20峰会上依然表达出合作意愿。

  经过疫情洗礼,中美彼此会有更加清晰的认知。美方会真切感受到中国的组织动员能力,以及物质实力、科技能力的进步。中方也会更加真切感受到两国硬实力的差距。如,检测技术、特效药研发、RNA疫苗方面,美国多条技术路线同时推进,进展迅速;即便是在我们原以为国内潜力巨大的呼吸机生产领域,境内产能实际上也仅占全球五分之一,与我国人口全球占比相当,且核心零部件多数依赖进口。

  着眼于疫后经济恢复,中美彼此需求显然是在上升而不是下降。对美方而言,降低对华加征关税,有利于经济恢复和民生改善;对中方而言,新的价格条件下增加重要商品采购,也并非不可。

  

  对当季金融市场的看法

  (一)A股市场缺乏明确方向

  金融市场如同实体经济的镜像:市场迅速反应疫情爆发,固然火上浇油;但随后提前反应疫情受控,何尝不是雪中送炭?危机期间,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动,上升到此前不曾达到的水平。如,2月21日以来,道指和上证综指相关系数在0.9左右,而此前彼此的相关性微不足道。一些时候,我们强调“避风港”,希望资金进来避险,对冲境内市场下行风险。随着时间推延,或许要更加接受境内外市场联动局面。

  经济基本面依然羸弱,理论上,即便复工率达到100%,也仅意味着同比零增长。上市公司业绩可想而知。指望博弈政策,政策的力度和时间节奏,都跟不上市场不切实际的期待。这种情况下,市场很难有确定的方向——指出方向也是勉为其难。也许上半年,市场变化就如此而已。真正趋势性突破,有待于下半年全球经济的确定性企稳,有待于新一轮政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债券市场面临新的突破

  市场没有就利率下行达成共识。最主要的理由:一是大家相信,中国中长期名义增速还是可能快速回到7%左右;二是从市场交易结构看,收益率2.5%以下,交易很难进行。

  ——中长期增速恢复堪忧。要看到,我国经济中长期增长处于下行通道。要素变动趋势,决定了经济将按照增长规律,向发达经济体一般增速水平回归,疫情可能造成中长期增速迅速下到更低增速平台。更要看到,2018年以来,经济季度增速出现了新的快速下降苗头。这显然不是中长期慢变量所致。背后的体制机制政策原因深刻复杂:原有激励机制被搁置,地方、国企、民企等动力源同时趋弱,而新的机制一时没有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如果没有系统性政策调整,没有新的资源注入,疫后经济靠什么提升?

  ——收益率下行有迹可循。债券市场容易就趋势达成共识,而在达成共识之前,总是不相信趋势的存在。比如,之前市场认为2.64%是铁底,但击穿也就击穿了。从2013年11月20日到2016年8月15日,历时999天,十年国债收益率从4.7222%下降到2.6401%,累计下行208BP。从2017年11月23日到现在,历时880天,十年国债收益率从3.9851%下降至2.5791,累计下行141BP。从经济基本面看,此番下行趋势显然不仅没结束,而且会走得更远。因此,我们甚至会看到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下到2%以内。

  (三)商品价格持续低迷

  疫情之下,供给和需求曲线同时后撤,相比之下,需求曲线后撤幅度更大,这也就决定了价格走势。

  国内自媒体言油价就是地缘政治、大国博弈,而疫情之下需求的断崖式下跌,反而少有人说起。全球石油消耗中,60%是用做能量(汽油、柴油、航空煤油、船用柴油重油等),40%是用做物质(化工原料)。我国是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大家可能从城市交通、航班减少、集装箱运输等方面,推断下我国一季度燃料消耗下降多少。中国的一季度,就是欧美乃至全球的二季度,隔离带来的石油消耗断崖下跌超乎想象。

  石油生产具有连续性,停产之后复产,成本较高。此前,HIS MARKIT就预测过,三个月之内,全球将无处存放石油,全球商业储备、战略储备全部胀库。布油和WTI两个期货市场容量仅千亿美元量级,其中,5月交割的占比非常有限,这种情况下,出现负油价,道理上能说通。

  农业生产是各产业中,受疫情冲击最小的。如,中国一季度一产仅萎缩约3%(正常年景增长也就2%的水平)。与此同时,需求有所下降,这一点近期美国体现的尤为明显。粮食价格等于能源价格+水,如此油价下,粮食价格没有系统上涨的动力,当然,人为阻止粮食出口导致恐慌情绪除外。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4月21日在“中信建投证券2020年春季投资策略会”的演讲全文

  (本文作者介绍:经济学博士,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兼任南开大学等校客座教授、证券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委员等。)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lpr 新冠肺炎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