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四大因素制约复工 设专项纾困资金比减税有效

2020年03月11日21:10    作者:王一鸣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机构 ACCEPT(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

  本文作者:王一鸣(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

  当前形势下,新冠病毒已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蔓延,确诊人数不断增加,疫情防控形势愈发严峻。疫情不仅对全球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及工作生活带来重大影响,也对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行造成巨大冲击。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于3月5日晚间开展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线上直播,主题为“博疫论——疫情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以下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王一鸣就相关热点给出的专业解读与政策建议。

  制约复工的四大因素

  大家比较有共识的一点是,相比03年的非典,这一次疫情传染性更强,波及范围更广,中国的应对举措特别是隔离措施力度也更大,所以对中国经济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对于经济的短期影响也应该大于非典时期。其次,非典时期中国经济还处在扩张阶段,而这次疫情中国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所以经济应该说是雪上加霜。另外,中国的经济体量现在占全球经济总量17%左右,相比较于非典时期要大很多,外溢效应该特别大,从最近全球供应链的影响来看,特别是汽车、电子通讯、医疗器械这些方面的企业受中国供应链的冲击影响很大。

  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是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到底有多大,应该说现在还难以做出准确的估算。各个机构的学者用模型或者情景分析的办法做了大量的测算,有的用了生产法,有的用支出法,但是结果差距非常大。有的学者预测一季度是负增长,有的预测0-2之间,也有预测4-4.5之间。对全年的预测同样如此,现在要做出准确的测算和估算还比较困难,因为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影响会怎么演进还需要观察。

  疫情有两个特点值得观察:第一,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强度有预见性。随着防控现在取得的积极进展和复工复产的积极展开,从以往的经验来看,隔离措施随着疫情的缓解会有所放松,消费环节会逐步改善,市场预期会趋于向好,所以随着疫情冲击的递减,经济的自我恢复会逐步进行,希望一季度疫情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二季度可能还会有影响,但影响会大幅度减弱,希望下半年经济有补偿性的反弹,这样全年经济受到的冲击会小一点,尽量把疫情的冲击减到最小。第二,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强度有空间差异性。湖北和武汉这样的疫区,影响强度很大,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省份包括全国接近一半的地区没有发生过感染的案例,所以现在要加快复工复产的进程。

  目前复工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主要是生产要素和经济循环还不畅通,当务之急是如何尽快让经济恢复正常。第一是物流链,从监测数据看大型运输车复工的情况还不是特别理想。第二是劳务链,有的地方外地员工回不去,回来的也要接受14天隔离,用工紧张造成成本的提高。第三是产业链,大型企业尽管复工,但是其一级配套商和二级配套商可能没有复工。有些设备少一个零部件装不了,由于没有完全匹配起来,虽然有一些库存的配件,但是产能没有完全恢复。第四是资金链,特别是中小企业,大面积停运造成现在资金链的压力很大,有的企业说能撑两三个月,有的说撑六个月。

  设立专项纾困资金比减税有效

  我们全年的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关联,曾经提过要实现经济总量和人均居民收入两个翻一番的目标。经济总量十年翻一番,对今年有相应的指标要求。现在来看,要实现全年的目标确实还有压力,所以在政策层面要采取一些更大力度的举措

  从短期来看,现在压力和冲击主要来自服务行业里的中小企业、服务行业。特别是面对面的服务行业,如餐饮、住宿、旅游和交通娱乐,受到的冲击特别大,现金流大幅度萎缩,现在也没有完全恢复。餐馆关门或者只做一部分外卖,离正常的营运状态还有很大的距离,现金流的维持面临很大的压力。第二,大量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工资支出和房租占固定成本的相对比重较大,如果没有完全恢复产能,受到的压力会很大。

  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对缓解资金压力都有积极的意义。主要政策包括阶段性的减免税费,特别是最近人社部出台的社会保障缴费三项中单位缴费这部分,中小企业能够五个月免除,缓交半年不用交罚金,对减缓企业的压力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商业银行给小微企业再贷款专项额度5千亿,政策性银行3500亿的专项额度,特别针对小微企业。

  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采取一些政策,如何让这些企业能够最大程度地存续,避免大面积的失业,稳定消费需求,这些至关重要。下一步应该考虑能不能设立中小企业的扶持专项资金,纾困资金,对困难企业给予一定的资助。针对一些困难群体,能不能给予直接的补助,特别是小微企业因为复工受阻可能面临一些特殊的困难。现在有讨论单位可以免交五个月,个人交的社保是有个人账户的,能不能返还一部分,对于特困人群能够带来一定的缓冲作用。另外,能不能退还一部分中小企业上一年交的企业所得税,这样对企业也会有积极的作用。这类直接的补助手段可能比减税更有效。这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我们可以积极地建议和呼吁。

  财政和货币政策不能不做反应

  全年的宏观政策应对疫情要有积极和精准的响应。现在很多人反对大力度的刺激,提倡不搞大水漫灌,认为现在杠杆率很高,负债率也很高,政策可能会带来后续负作用。但是针对超出预期的重大事件,财政和货币政策如果不做任何反应,恐怕不对。为了应对当前巨大的冲击,即便有一定的副作用也要考虑如何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前最迫切的是要把经济稳定和恢复起来,所以财政政策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有四个方面值得关注和考虑。

  第一,考虑应对疫情的地方政府增支减收因素,能否适当提高赤字率,3%的比例可能要有所突破。

  第二,能不能向商业银行发行特别国债,把沉淀的资金盘活,用于恢复经济需要的特别支出。

  第三,地方政府专项债的规模能不能再适当扩大,规模是其次,关键是使用方式,能否提高用于项目资本金的比例,疫情以后能够推动相关项目的建设

  另外,还要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做相应预算调整,进一步压缩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公共支出

  疫情暴露经济社会发展失衡

  总体来看,这次疫情暴露了包括医疗保障能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地方政府治理等方面的短板,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长期以来我们对经济建设高度重视,资源大量投向经济建设领域,但是这次暴露出来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现在人均GDP已经达到1万美元,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经济满足度提高以后,对公共服务、社会品质、社会管理、卫生、医疗、教育、公共安全和更优美的环境等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的重心也需要有相应的调整。以前提过政府要强化公共服务和管理的职能,这次给了很高的警示。这次疫情特别暴露出我们的应急管理能力和重大疫情的防控等方面相对滞后。如何补齐这个短板,能够有效地响应,现在还有差距。还有大家提到的地方的信息透明度,公共服务需要社会监管,需要有更透明的信息,这也是大家的诉求。

  (本文根据会议录音整理,未经嘉宾本人审定

  (本文作者介绍: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以全球视野立足中国,力求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世界所接受,让经济学理论追赶中国的经济实践。)

责任编辑:陈鑫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经济学 中国发展 新冠肺炎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