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向来是经济学家的地盘,但这一次,一位历史学家“跨界”地来谈一谈他眼中的中国经济。他是北京大学史学博士,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枢纽:3000年的中国》的作者,施展。
历史学家谈经济
学术从来就是开放的,“闭关自守”的学科一定是狭隘的,历史学家谈经济,与通常的经济学家谈经济很大的区别在于,能够从一种更大的时空尺度出发,跳出某个具体的经济行为与经济现象,以一种外部的客观视角廓清现代经济所处的历史大环境、及其演化之所由来,如此,推想经济的未来时会有种不一样的视角。
施展谈中国经济
2018年初,一部《枢纽:3000年的中国》震惊了整个出版界,一部厚达700页的大部头学术著作,在短短一个月内销售了10万册,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施展。施展在这本书中探讨了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何谓中国?他想要通过回答这个问题,解答人们对于中国当下的焦虑与未来的迷茫。
他以一种历史哲学式的视角,用一条清晰的线索穿起了3000年的中国,畅快淋漓地解释了中国的过去与现在。其中他对现在中国的一个重要论断就是,在经济层面,中国的超大规模制造业,是衔接起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产业与高端服务业、以及不发达国家的原材料产业的中介性环节,全球经济就此形成一种“双循环”的结构,中国因此而成为双循环当中的枢纽。施展对中国经济所做的历史哲学式判断,蕴含的是一种宏大视角和历史格局,而这给了关心中国经济的人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和一个巨大的惊喜。
如果说《枢纽:3000年的中国》更多是从历史哲学解释过去的中国,那么2019年施展做的便是对现代中国,尤其是对现代中国经济的历史哲学解释。
这一年,他去了江苏的“世界提琴之都”泰兴;去了东莞已经人去楼空的、曾经提供了十万多人就业的裕元鞋厂;去了越南欣欣向荣的工业园区,VSIP、SHIP……外人看来,一个历史学家竟然开始关注起了中国制造业转移的问题,做经济学家做的事儿,这是多么“不专业”的一件事情!而施展却不这么觉得,他一直在循着他最初的问题意识向前探索,想要回答究竟“何谓中国”。他的视角也一直都没有改变,仍然是历史哲学的视角,只不过之前他解释的是中国的过去,如今他准备解释中国的现在,而中国经济就是解释现代中国逃不开的一个面向。
对于现代中国经济,施展说了什么?
施展调研之后,对中国经济得出的几个判断:
1、中国的超大规模性培养出了中国庞大的供应链体系,所以中国制造业往东南亚与其说是转移,不如说是溢出,它不会影响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枢纽地位;
2、随着技术和生产流程的变革,经济生产的物理空间与以国家为单位的政治空间越来越不重合,这导致以国家为主导者而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组织,日益难以有效治理国际经济问题;
3、推动技术和生产流程等经济活动跨国运行的力量,是商人群体。中国的商人群体在海外的呈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跨国大公司,一种是在海外打拼的各种具体的中国人。
4、未来的世界经济治理秩序,应当是政治秩序和商人秩序并重的时代,甚至是商人秩序起到更多的积极作用。
2020年初,施展会将自己对中国制造业经济的趋势判断写成一本书公开出版,新书《溢出:中国制造未来史》已完成,届时,你会得到更加完整和清晰的解释。
(本文作者介绍:闻闻书香)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