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姜伯静
前几天看书,读到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以一种尊敬、虔诚的心灵对待职业,甚至对职业有一种敬畏的态度,他就已经具有了敬业精神。职业是人所奉的天职。只有将自己的职业视为自己的生命信仰,那才是真正掌握了敬业的本质。”
这句话,鸡汤的味道很重,但是也不无道理。一个职业如此,做一件事情也是如此。当你对某件事情心存敬畏的时候,说明你尊重它,怕给它带来伤害,或者害怕因为做这件事情给别人带来伤害,那么,你就对它很谨慎,它就很难失败。不是这样吗?
这时候,我想起了前几天媒体对滴滴的报道。
一直以来,不少人对滴滴以及它的顺风车业务都颇有微词。但最近,我们看到了滴滴的一种态度,那就是两个字:害怕!舆论对此也颇感兴趣。
根据报道,7月18日,在北京举办的滴滴顺风车媒体沟通会上,对于顺风车业务,滴滴出行总裁柳青直言“害怕”!她说:“我们比较怂的,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内心有这么多纠结,这么多彷徨,谁那么笃定就能推出一个100%安全的产品?”
如果这种态度不是官样文章,不是虚情假意,那么我认为有这种态度,就已经很难得了。必须要承认,滴滴心存敬畏是一件好事情!这种敬畏,远比“无法无天”、为所欲为要好太多、太多。至少,知道害怕,就是对消费者的一种莫大尊重。我甚至还想,这会不会是滴滴出行的一个新的开始呢?
也许会是一个新的开始,但我认为,即便是心存敬畏,滴滴的顺风车之路依旧难走!
我们都知道,滴滴目前面临的环境早就不是当初的“草莽江湖”了。它的理念早已不复当初,它的对手已经是新的对手,它的影响已经太大。从当初的筚路蓝缕到今天的“家大业大”,滴滴已经不敢随意做任何一个不严谨的决策、犯哪怕一个微小的错误了。
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一点,滴滴已经不再是“共享经济”的代表了。
不久前,在一个职业短评社区的聊天群里,有人发问:“滴滴的快车还算不算共享经济呢?”我当时脱口而出:“花更多的钱买服务,滴滴快车与共享二字已经渐行渐远了!”这个看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曾几何时,“共享经济”这个概念火爆互联网。一大批假借“共享经济”之名的创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管是把共享经济解释为“合作消费”还是“协同消费”,这个概念在最初还是颇受我们向往的。
而时至今日,不管是滴滴还是已经衰落的共享单车,他们与共享经济还有多大的关系呢?
就以滴滴的快车为例,它哪里还有“共享”可言?而价格更为昂贵的礼橙专车,则更像是一种别样的高档出租车了。另外,我们都知道,前几天滴滴涨价了。我不反对涨价,毕竟都要盈利,只是这就不是真正的共享了。
倒是最符合共享经济理念的“顺风车”业务,因为数起影响很大的恶性事件而下架至今,迟迟难以上架。可以这样说,没有了顺风车,滴滴就与共享经济没有了关系,更不用说什么“共享经济”的代表。
当然,在我看来,滴滴之所以时至今日依然对顺风车业务念念不忘,倒不是因为“共享经济”这个名号,更多地是因为顺风车业务可以为滴滴的未来提供更多的无限可能,即便不是它的“社交梦”。
第二,滴滴目前最大的对手,就是滴滴自己。
与创业阶段的强敌环伺相比,目前的滴滴,在国内市场已经很难找到可以与自己匹敌的对手了。
有报道显示,嘀嗒出行、哈啰出行、高德顺风车、曹操出行都已经上线或者正在准备上线顺风车业务。可即便如此,这些对手也难以对滴滴形成实质性的威胁。滴滴最大的威胁,就是自己,或者确切的说是自己的稍一马虎。
在之前和一些网友交流的过程中,有人是为滴滴鸣不平的。有人说,传统出租车也会出一些事情,为什么对滴滴这么苛刻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出租车是一个行业,而滴滴是一家企业,滴滴的影响力已经太大,它可能会定义一些未来不可预知的东西。
现在想来,我依然坚持这种观点。所以,滴滴不再敢有任何差池。
能打败滴滴的对手在目前还没有发现,除了他自己。可以想象,因为滴滴的市场地位,相关法规的制定,案例样本很可能主要是来自滴滴。
第三,滴滴念念不忘顺风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前面说过,滴滴对顺风车业务是念念不忘的,更不用说“放手”。
在我看来,顺风车是一个天生具有社交特性的业务。
滴滴顺风车之所以会在之前受到指责,根本原因就是滴滴在利用它的“社交属性”。或者说,就是滴滴的社交梦想。而那之后,滴滴一直在刻意淡化这个因素。但是,这个梦想会不会重启,谁也不知道。
媒体报道中,7月18日顺风车媒体沟通会上滴滴对未来新产品进行了介绍,“女性专属保护计划”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也难怪,之前的教训太过于深刻。但我关心的是,滴滴表示“一定不会把规模和营利当成主要的目标”;那么,滴滴对顺风车的希望究竟是什么呢?
有媒体报道称, 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寻求筹措新资金,拟向投资者融资多达20亿美元。
如此巨大数额的融资,被市场猜测为是否与安全投入有关。而安全投入的对象,很有可能会是未来的顺风车业务。前面提到过滴滴的涨价,那肯定是为了对抗亏损,或者说是为将来不追求盈利的顺风车业务缓解压力。所以,我最大的忧虑是,如果顺风车依然承载着滴滴的社交梦想的话,那么,这个顺风车的未来怕是还会一路荆棘。
我说的这三点,并不是在否定滴滴的敬畏之心,这的确是一件好事情。面对顺风车这个“先天不足”的共享经济产物,一直执着于此的滴滴也确实在小心翼翼,确实还在尽力弥补各种已经存在以及可能存在的漏洞。不过,与社交软件的可以不见面的特性相比,具有天生社交属性的顺风车是一个必须要见面的业务,联想到之前有媒体报道的水滴筹漏洞,我实在是对顺风车业务的未来充满忧虑。
滴滴很害怕,这很可贵。可是,即便心存敬畏,滴滴的顺风车之路依旧难走!尽管,我们希望它能够走好。
(本文作者介绍:专栏作者,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最佳新闻评论奖得主,iDoNews 签约专栏作者。)
责任编辑:张文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