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李德林
一些券商分析师的研报就像变味的外卖,让买方机构吃了腹泻,怎不令人嫌弃?
看了水浒传的人也许有个疑问,为啥有智多星吴用的梁山好汉最终还是被招安了呢?吴用难道不想帮宋江称王吗?
吴用当然想。遗憾的是,他虽有一肚子的锦绣才华,但血液里流淌着分析师的基因。实际上,他是个分析师的命。
经过近千年的衍化,曾经的幕僚现在已经变成了A股分析师。
有一位圈内人曾透露:
如果机构参加联合调研,调研的结果也令其感到满意,就会大量买入。当一些上市公司知道有机构联合调研后,多少也会泄露一点消息给身边的人。
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为何部分上市公司被调研后股价会出现明显上涨了吧!在分析师的号召下,群魔便开始了乱舞。
但是大家别激动啊,那可能是庄家的游戏,分析师可能是钓鱼的帮凶:
凡是对于那种一年半载都没有交易量的冷门股,如果突然有一天有三流分析师扔出一份报告,之后二流、一流券商跟进加持,基金不断入场,叠加上市公司利好序配合,意味着这只股票要炒作起来。在繁荣过后,留下的却是一片凄凉!
事出反常必有妖,为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A股是个名利场,各大门派都希望能够在这里创造神话,券商分析师们岂能默默无闻?
实际上,券商研报分析就是一个工具。它影响的不仅是数亿元的交易,更是佣金收入。
显然,一些分析师被利益绑架了。
在2014年牛市启动前,大部分券商分析研报基本维持震荡观点。偏乐观的券商也只是预测年内有20%涨幅,真正看到牛市来临的寥寥无几。
而到了2015年6月行情拐点的时候,策略分析师们却一个比一个乐观,甚至有券商高喊“牛颠不破”、“讨论熊市为时过早”。
结果我们能看到,这帮喉舌又不负众望地猜错了。
在德林社2016年年会上,分享嘉宾私募大咖刘明达在回答小伙伴的提问时,说自己的第一重仓股是贵州茅台,瞬间引发了台下一片哄堂大笑。等到茅台真正引领了一波慢牛行情,大家才彻底佩服这位大咖的眼光。当然,这位大咖今年也会再次来到德林社年会现场。
而那个时候的分析师们,又有谁敢说价格接近190元高位的茅台还有上涨的空间呢?
有意思的是,当茅台股价不断创新高后,竟然有券商分析师站出来喊茅台要破万亿。
能不能破万亿,这是日后的事情。只是对于作为买方市场的基金研究员们来说,真正有价值的研报是稀缺的。
欺骗大家一次,还容易被遗忘;如果再三欺骗,是不会被原谅的!
2017年9月,一家大型公募基金研究员怒斥券商不专心做研究,看着股价涨停就瞎推中小板上市公司“江特电机”是锂电碳酸锂新龙头。
这还真不是编的故事啊,我们查了这家公司的真面目。到底是干啥的呢?(按2017年年报介绍)原来这家公司的主营收入主要来源于汽车,占比超50%;而碳酸锂业务收入不足5%。简单说,它就是搞汽车产业的。
一些券商分析师的研报就像变味的外卖,让买方机构吃了腹泻,怎不令人嫌弃?
(本文作者介绍:著名财经作家、《德林爆语》主持人。三分钟财经脱口秀,每天一个资本真相,微信公众号:delinshe)
责任编辑:陈鑫
德林社,最麻辣的财经脱口秀,官方微信公众号:delins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