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江濡山
现阶段中国私人资本主导的经济循环,与国有资本主导的经济循环,体量都很强大;这两类经济循环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二者共生共克、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展望未来,中国民营经济定然“会有东风浩荡时”。
似乎因为“忠言逆耳且不受待见”,所以很多有良知、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大牌专家都沉默寡言、闭目养神了。其实,大可不必,任志强先生不是照样慷慨激昂,令人敬重!?
同样,许多的民营企业家也越来越懂得“闷声发大财”的好处了,不再多言多语、太过显摆,实际上该咋玩还咋玩,只是言行谨小慎微多了;体制内的很多人虽是牢骚满腹、窃窃私语,但场面上都在顺大势、跟潮流,明哲保身。似乎人人都在缩小自己的朋友圈和生活半径。这年头掏心窝说实话的人似乎正在绝迹,口是心非说假话者反倒似雨后春笋。
我觉得,这种“不正常”是历史转弯时期的一个暂时场景。
最近网上关于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雌雄争辩很火热,并在思想领域产生了极大冲击浪。我想借机说几句源自内心的个人感受。
我每年都要自费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做一些自己觉得有价值的调研活动,与各行各业人士深入交流;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要到农村、企业一线切身劳动体验,目的就是为了客观真实地认识和冷静而理性地分析判断“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及现实社会”到底在如何演进?那些越是有权势地位、有公众影响力的人物,越是不能以个人的视角和喜好,对这个世界发出过于偏激的声音;偏激和偏执,只能使矛盾更复杂、使问题更严峻。其实,客观现实和市场趋势已经定论了中国经济的私营与国有,不值当过激争辩。
1、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两大“阵营”到底有何特征?
首先要认识到,国有经济已经分化为两类情形:
一类是已经上市的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在资本层面已是“混合业态”了,只是公司的主导权和控制权在各级政府国资委名义下和国有财团“内部人”控制中,越是超级大牛的国有财团,越有同级政府领导高度关注和参与其中;值得思考的是,国有资本控股主导的上市公司中,多数企业的有效资产都很“水”、体质很虚、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竞争力每况愈下。但已经占据垄断地位的少数大国企,正在演变为超级商业帝国,而这个商业帝国下游产业链中,分羹的私人企业也不少。
下图显示,国有工业企业的数量和就业能力都在下降,但少数大国企的综合实力在增强。
另一类是没有上市的国有独资公司,仍然是100%国有企业,受特别的政策保护,把控着一方资源优势,但这类企业分化现象严重,在中心城市优越低端占有一定土地(原有厂区街区)资源者,日子自然好过;那些靠承揽体制内工程和公共服务项目的企业,发展的也不错。但是,相当多的地方国企每况愈下、朝不保夕,期待民间资本“混合进来”,但民间资本大都冷眼观望。
其次要认识到私营企业规模宏大,无论企业数量还是企业产出,都是“供大于求”,实际上一直陷入残酷竞争阶段。分为三类:
一是极少数私营企业,在特定历史节点抓住了历史机遇,且得到海内外资本的支持,迅速成长为市场和政府对其“依赖性”很强的巨无霸,这类公司已经具备明显的“全球化背景下跨国财团”特征,比如BAT一类的公司;这类级别的企业不仅高度把控了市场,也变相“绑架”了市场,成为地方政府竞相邀约的香饽饽。
二是部分私营企业成功完成了业态创新及产业转型升级,在某个特定领域快速发展起来,这些企业大都具有明显的移动互联、技术创新、新运营模式等特征,这类企业在加速对传统市场进行整合,渴望成为中国未来最具潜力的、市场活力越来越强的企业。
三是绝大多数传统的私营企业,陷入越来越残酷的竞争,这类企业不可避免地会被大量淘汰出局,这些企业若倒闭,所产生的诸多负面因素需要及早应对。这些企业是承载就业、出口创汇和税收贡献的主力军,有些人士曾经这样质疑过一些政府部门:既然这些私企这么重要,而且很多是制造类企业,为什么政府不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这背后有两大原因:初级水平的制造业早已经供大于求,被淘汰出局是市场法则;数量太大,即使死掉一大批还会有更多冲锋陷阵的。
2、当下中国经济之“稳健”运行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去年以来我在多个场合说过,很多人尚不明白中国经济运行的真实逻辑:“一个前提下的两个循环”。这也是海内外不断唱衰中国经济者的预言频频落空的原因、也是不少诅咒中国经济发生危机者失算的原因。即使国内外有不少财经牛人,每每在关键时刻,都会对中国经济发展走势及重大事件频频“看走眼”,不是他们的学识和分析方法有问题,而是因为中国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与世界上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不一样;即便是你拥有了大量经济数据,很多时候也无法从这些数据中获知真相。
一个前提是:中国尚不是一个准市场经济循环体,完全市场化的运行规律及分析逻辑,面对中国市场必然大大失效。无论是凯恩斯学派还是自由市场学派的思维,都会大打折扣。
两个循环:
一是以民间私人资本为主导的“市场化”经济循环,主要靠严酷的竞争获得生存发展。这一循环大规模承载着十几亿民众的吃喝拉撒睡、庞大的就业、大量的出口创汇和为国有资本拾遗补缺的角色,是一个相对健康的经济循环,但正如上述所言:数量庞大,多数企业要被淘汰出局;
二是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非完全市场化”的经济循环,主要靠体制及政策保护生存发展。这一循环的主要使命是承载国家政权的稳定和体制内就业群体生活的稳定,但这却是一个相对低效率高成本、且不断透支已有改革开放成果的循环。
就现阶段中国经济运行现状而言,这两种经济循环的体量都很强大,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二者之间共生共克、缺一不可。若要准确把脉中国经济运行的当下与未来,就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运行存在的这两种循环的不可分割性,尽管这种经济循环格局会浪费很多经济资源和拖累经济增长品质,而我们又无法、也不可能消灭任何一个经济循环。
3、现有利益格局下中国经济如何突围?
面对中国当下这种格局现状,该如何通过体制创新及制度改革,淡化私人经济与国有经济二者的地盘边际,按照公正公平竞争的规则、轨迹,有效融合并存于市场?幕僚集团提出的一个破解对策是:力推“混合所有制”改革,从推动资本层面的融合达到资产及运营层面的逐步融合。但是,毕竟这两种肌体的基因和血脉具有天然的不兼容,以及有效资产的评估及交易条件缺失,现有政策框架下的“混合所有制”的路径显然很难行通。
其实,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运行的大格局已经基本定型,私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已经“相生相克、各有千秋、缺一不可”,现在及今后,无论企业所有制如何,真正需要的不是人财物及政策的护佑,而是公平竞争的机制。政府有很多国计民生的大事要去做,面对市场和企业,要有“放手释怀”的心态,让他们公平竞争、自生自灭。唯有公平,胜败输赢才会无怨无悔。
因此,深化改革及经济突围,只需要做好两件小事:
一是思想观念的改革突围。体制内外各阶层人士,不必再用有色眼镜看待私企与国企,谁守信守法、谁承载就业多、谁交税多、谁给社会创造的财富和服务多,谁就是好企业。没有思想观念上的突围创新,再振振有词的激励都是泡影。比如:在有些政府官员心目中仍有这样一种十分顽劣的封建观念:再小的政府都是猫,再大的民企都是老鼠。若这种观念不改,私人企业不是走向桎梏,就是嗜好潜规则,变得越来越坏。
二是大胆创新经济制度。各级政府最大的政绩是公平合理配置好资源,提高辖区内民众安居乐业的生活幸福指数,而不是打鸡血般以非正常手段招商引资、劳民伤财。大道至简、顺其自然,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才能静下心来思考和解决好民生问题。否则,自下而上层层编故事、说假话,推卸责任的假把式仍会充斥官场。
(本文作者介绍:北京中财国信产业数据技术研究院院长,中财国远(北京)财经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责任编辑:张文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