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瑞:五步引活水 普惠金融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年10月31日14:09    作者:程瑞  

  意见领袖 | 程瑞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对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以来利好政策频出,民营经济发展春风不断。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破除各种隐性壁垒,一视同仁给予政策支持,提振民间投资信心”。今年7月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首次提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今年9月,中央编办正式批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机构。

  站在金融行业视角,笔者今年也深刻体会到民营经济的另一面——“脆弱性”。民营企业“底子”偏薄、御险能力较弱,在国际产业链重构、房地产行业阶段性下行、内需不足等多重影响下,民营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疲软,导致营收减少、盈利能力降低,进而造成现金流吃紧,企业经营困难重重。此时的融资问题更易成为“卡脖子”的关键因素。

  从贷款投放量来看,按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民营企业贷款新增5.5万亿元,同比多增9016亿元,同比增长13.1%。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已连续五年同比增速维持在25%以上,各项结构化货币政策、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等持续落地。多方合作努力之下,目前信贷供给已经能够有效地服务好资产充分、资质较优的“头部”民营企业。

  但面对信用档案薄且缺乏有效抵押物的“长尾型”民营企业,依旧存在供给短板。例如,2022年江苏省持证小微企业贷款户数107万户,按全省小微企业总数为市场主体数的95%计,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约27%;另一方面,个体工商户贷款户数138万户,相比全省总户数989万户,贷款覆盖率约14%。民营经济相对发达的江苏省数据是一个缩影,个体工商户的贷款渗透率远低于小微企业,或者说对于更加下沉的民营经济主体,普惠金融的覆盖水平仍有显著提升空间。

  最新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针对此现象也明确提出了普惠金融支持以小微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目标和具体举措:一是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二是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三是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包括首贷拓展、信用贷提升、“伙伴银行”行动等。

  那么,对于民营企业,尤其是“长尾型”小微经济体的信贷获得感难题,如何破解?

  高质效的信贷供给,讲究用户的“获得感”,关键在于供需两侧的匹配。这包括以适应民营市场群体特征和需求的方式提供服务,采取与他们信用资质特点相符合的授信和风控手段,并且以可持续的模式确保长效、稳定的服务获得。

  第一,线上线下结合,编织全触点的服务网络。

  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方式主要依托于网点,触角的深度和灵活度有限。超过1亿的微小型民营市场主体,基数大、分布广、千行千面,依靠“设网点+建队伍”产能瓶颈明显,难以支持规模化经营。互联网模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难题,通过嵌入线上化的生产经营场景,扩大了服务半径,提升了作业效率。但线上模式也存在边界:一是民营企业需求复杂多样,经营贷产品无法像小额互联网消费贷一样实现标准化;二是长尾型群体的生产经营行为触网率低、金融能力欠缺,借助互联网方式完成信贷流程的难度较大。面向这部分群体,更需要个性化、顾问式的“身边服务”,为客户介绍和推荐适合的信贷产品。

  针对国内民营市场主体的复杂现状,线上线下结合——线上渗透场景,线下走街串巷,是当下高效触达、服务民营经济体的合理路径。

  第二,创新挖掘替代性数据,解决授信难题。

  传统金融机构擅长经营对公业务,以账户流水、财务报表、固定资产情况作为授信依据。一旦面对“无报表”“无信评”“无抵押”的民营企业,传统授信模型就会不太适合。事实上,以个体工商户为典型的民营主体,不区分经营实体与经营人,其自然人属性和法人属性在授信过程中均是重要的风险判别因子。同时,由于中小民营主体普遍存在企业数据不完善的情况,授信模型中对个人信息和替代性数据的依赖性更高。

  近年来业内也出现了借助替代型数据的成功实践。比如,平安普惠担保挖掘车险数据的授信价值,保费的缴付行为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客户的支付能力和履约意愿,且被保车辆是关键的资产信息,这些与信贷行为强相关的信息可以作为大额、长期信贷产品的风险判别依据。

  第三,丰富风险分散机制,提高单一主体的风险负荷能力。

  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普惠金融行业也在长期探索和丰富符合市场规律的风险分散机制,降低单一金融机构的风险负荷,从而实现长效、稳定的小微信贷供给。

  普惠金融发展中涌现出不少风险分散机制的创新示范。例如,在河南兰考模式的“四位一体”分段分担机制中,出现了保险和担保按比例共担风险的模式;在安徽省“4321”政银担模式中,省担保集团和融资担保公司共同参与了风险分担。

  第四,以平台模式推动深度专业化分工,促进市场主体优势协同。

  纵观国内小微金融的模式变迁,能够看到和其他行业相似的迭代脉络——从集中化生产到专业化分工,从单主体自组织发展到多主体平台化经营。

  早期,由国家开发性银行牵头引进的德国IPC对传统银行全手工、传帮带的小微业务模式进行改造,建立系统化、标准化的管理、培训和操作机制。在此基础上,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的“信贷工厂”模式开始将信贷流程模块化、流水线化,小微信贷领域进入专业化分工的发展阶段,但仍是组织内生性的演化。

  数字经济时代,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渗透推动信贷业务分工更精细化、纵深化,参与市场主体也更多元,银行、地方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等发挥各自优势、多向赋能,平台化模式应运而生。无论是商业银行积极探索的“开放银行”,还是近年来广受推崇的“无接触贷款”,无不是在追寻和求证“平台+生态”模式在民营信贷领域的应用价值,以实现高效、可持续的信贷供给。

  第五,金融科技为翼,提升小微金融供给能效。

  近年,普惠金融发展进入数字化赛道,金融科技的发展为金融机构打开了新局面。今天的金融科技明显有更大的价值空间,可赋能信贷流程的多个要塞。比如:在身份识别环节采用人脸及声纹识别等技术,无须身份证明材料即可完成借款人身份验证;在风险评估环节中,引入视频面谈和微表情,突破空间限制实现“随时随地”服务,并通过智能化的欺诈识别指引提高风控精准性;在数据模型构建时,运用神经网络、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算法对成千上万数据标签交叉识别信贷风险、提供贷款决策;在贷后管理领域,AI驱动的智能催收策略能够使贷后管理更标准化、可控化,提升客户体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做好文中五步,普惠金融在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必将起到更关键的作用。

  本文来源:《中国金融家》

  (本文作者介绍: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琳琳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快讯:百度短线下挫跌超7% 文心一言正式发布 315晚会曝光假香米、非标水泥管等,多地连夜处置涉事企业 一图读懂丨“315晚会”都曝光了什么?点名了哪些企业? 刚刚!林毅,被查!2000亿白马跳水!上海突发!警方出手:刑拘! 女学员单飞歼11B向家人报喜笑得真甜 河南某县美术馆馆长群聊发不雅照 解释称手机中病毒 补壹刀:今天最大的国际笑话,但可能是一盘大棋! 视频|红色通缉犯郭文贵在美国被捕 奇葩的创维汽车:碰撞试验0分,专攻司机养生,创始人豪言“开车可续命” | 次世代车研所 “反华五人帮”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