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丨王剑(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 金融业首席分析师)
今年经济压力大,但银行一季度盈利稳定,引起了舆论关注。为此,官方、媒体开始释放出控制银行利润增速的声音。
7月11日,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有记者问(虽然我们都没见到记者。以前我也这样说过央行,后来央行就把记者照片放出来了,但是这次他们都戴着口罩):
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为-6.8%,但银行利润实现6%的正增长。请问银保监会如何看待这种情况,又将有怎样的政策考虑?
发言人先解释道:“在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降之际,银行业利润保持一定增长,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现行财务会计和统计制度造成的时滞影响”。这个内容的具体分析可参阅我们上一篇随笔(请点击这里)。
接着,发言人指出,银保监会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督促银行保持利润合理增长,做实利润、用好利润。
具体要求包括三点:
一要更大力度让利实体经济。千方百计降低企业,尤其是普惠型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推动金融系统全年让利实体经济1.5万亿元。
(1.5万亿元不全来自银行,其具体构成,央行在7月1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已经介绍过。银行能做的,主要是降低新增贷款的利率,存量贷款按合同约定的方式重定价,不一定能降很多。而新增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有限,况且银行负债成本也在降,因此这个让利对本年收入影响也有限。)
二要及时填补拨备缺口,全面覆盖风险损失。拨备不达标的银行要制定计划,尽早达标。在当前特殊形势下,各银行要根据客户真实风险水平,按照预期信用损失法评估潜在风险,并据此计提拨备。
(这一点讲的是“做实利润”。即要把拨备提足,充分反映现有风险。后面展开介绍)
三要切实补充资本。适当降低分红,不增加奖金,把有限的利润更多用于资本补充,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这一点讲的是“用好利润”。即资本不足的银行,利润要用于补充资本,少分红,不增奖金。其实,“少分红、多留存”是长期实施的针对经营不善的小银行的监管政策,不是这次的新提法。前不久有一家祖国西域的小银行——具体名字不说了,已被媒体报道了,记者们竟然能关注到5000公里以外的事情,而我平时关注包邮区银行为主——公告称,收到当地银保监局电话通知,让他们少提分红,因此他们减少分红比例。我们分析师天天看公告,但这种写明了“收到了电话通知”的公告着实罕见,可能是想向股东辩解说这不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主意)
但第三点对大部分资本较为充足的银行来说不是问题,他们应该不会接到类似上面这家小银行一样的监管电话。
这里比较不确定的是第二点,到底要提多少拨备?银保监会没有进一步披露,但有些媒体报道了一些情况。把这些媒体透露的零碎信息拼凑起来看,情况似乎变得有点意思了。
7月14日,《证券时报》报道:“7月初以来,银监部门对部分银行进行窗口指导,建议适当控制上半年利润增速。”
报道中表示,多家银行高管称收到了该窗口指导,但未透露具体要求。比如有一位称“没有文件送达,而是以口头通知形式提出,大意是上半年利润不要太多反映,增幅尽量不超过两位数,应该多计提拨备,把家底夯实,不良应核尽核。”
7月16日,又有《上海证券报》报道此事,不同的是,此次报道中记者称这是有文件下发的(不仅仅是口头的),是某地方监管部门下发至当地法人银行。这可能是各地做法不一。各地监管部门在具体政策落实上有差异,是银行业长期以来的一个常见现象。
从文件来看,监管主要关注上市和发行二级资本债、同业存单等市场关注度高、信息披露要求高的机构,要求这些银行“坚持审慎反映利润,利润增长不得与当前经济下行态势脱节”。这些公开发行股票、债券的银行要详细披露财报,容易被市场、舆论关注,因此是“控利润”的重点对象。这一点几乎表明了“控利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舆论关注。
该文件除表达了同样的导向要求外,还对拨备计提有具体要求。比如,(1)每季度提取资产减值损失金额占减值损失前利润的比例原则上须高于上年同期;(2)对存在拨备缺口的机构,实现的利润应全部用于弥补缺口,缺口弥补完之前不得有净利润。
对于A股上市银行来说,大部分不存在拨备缺口,因此第(2)点问题不大。
但主要是第(1)点。按此要求,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就不可能超过拨备前利润增速了。换言之,想通过比上年少提拨备来反哺利润增速的做法,不可行了。大家要拼拨备前利润增速,拼的是创收能力、控制费用的能力。
指导文件显示,不良处置和核销规模要较上年有大幅增长;督促机构将可用财务资源全部用于核销处置。因监管下调贷款损失准备要求所形成的超额拨备,只能用于核销,不得用于增加利润、形成分红或发放奖金。
同时又要求,不能同时存在“高利润”“高拨备”“高不良”这三种情况。这时就有意思了。做过银行股模型的同学应该很熟练,这“三高”之间是有量化关系的:
不允许“高利润”,就要多提拨备;
而多提拨备,就会导致“高拨备”,即高拨备覆盖率;
然后为了不要高拨备,就得多体现不良,尽可能充分地把有风险的贷款都计入不良,把拨备覆盖率做低,但这会导致“高不良”;
但又不能高不良,那么就得多核销、处置;
但核销、处置又会抬高拨备覆盖率,为了不出现高拨备,就得继续暴露不良……
也就是说,今年,银行必然会暴露很多很多不良,然后计提很多拨备(以上这两步先把拨备覆盖率做低),然后再核销、处置很多不良(这一步再让拨备覆盖率回升到一个合理水平,不允许过高水平),让最终的不良率不会显著提升,拨备覆盖率也不会过高(大家可联想一下过去某新闻,为何拨备覆盖率也不能过高),同时当期拨备又控制住利润增长。
而这么一操作,银行肚子里的未暴露不良估计能逼出来一大部分。而有些本来肚子里就已经比较干净的银行,可能会面临“如何找到更多不良”的千古难题,这一问题就像在自己简历中写自己的缺点一样困难。
总之,整个操作过程并不影响银行的经营实质,纯粹是会计操作,但却把不良彻底暴露了。银行未来的资产负债表会健康很多,这对整个行业来说,绝对是好事。
最后提醒一下,由于该文件是地方监管发的,目前我们不能确认是不是全国都是这个要求,也可能全国只是导向性要求,而该地方自己制定了具体量化要求。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硕士,CFA持牌人,曾供职于浙商证券、光大证券研究所,担任金融行业分析师,2018年加盟国信证券,任金融业首席分析师。)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