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礼辉:应对疫情短周期内可将财政赤字率提高到3.5%左右

2020年03月05日20:22    作者:李礼辉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礼辉

财政政策以定向扶持、普惠减负、重点投资为主调,这将增加财政支出,而财政收入因疫情影响增幅下降,因此财政赤字将会扩大。这就需要增发国债,也可能在1-2年的短周期内将中央财政赤字率提高到3.5%左右。

  突发性疫情重创经济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20年2月,制造业PMI只有35.7%,比上月下降14.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PMI为29.6%,比上月下降24.5个百分点;综合PMI为28.9%,比上月下降24.1个百分点。均创历史最低值。

  疫情在春节假期开始扩散,受冲击最严重的是餐饮、旅游、住宿、交通运输等体验式、群体性消费领域。19个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位于收缩区间,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旅游、居民服务等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降至20%以下。

  疫情导致春节假期的停产、停工、停商、停学延长,工厂复产、工地复工、商场复业、学校复学时点推迟,进展缓慢。2月下旬6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比上年同期减少40%,全国水泥综合价格指数下降,建筑钢材库存数量达到历史最高点。

  更为严重的是,与中国经济密切相关的部分国家,包括日本、韩国、美国、意大利、伊朗等,疫情正在蔓延,有可能损害全球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继而影响中国的经济复苏。

  疫情流行期间,云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业态得到发展,带动电信、互联网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好于服务业总体水平。

  应激性宏观政策导引投资趋势

  国家正在实施应激性宏观经济政策,重启经济,并导引经济发展方向。

  财政政策以定向扶持、普惠减负、重点投资为主调,这将增加财政支出,而财政收入因疫情影响增幅下降,因此财政赤字将会扩大。这就需要增发国债,也可能在1-2年的短周期内将中央财政赤字率提高到3.5%左右。

  应对疫情,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剧增,中央财政除了增加对地方的定向转移支付外,可能略微放宽对地方政府负债的限制,以缓解部分地方政府收不抵支的困难。

  货币政策将以维持流动性适度充裕、降低融资成本为主调,必须扩大货币投放规模。这将更多动用货币政策工具,并可能在短周期内适当放宽负债率管控目标的上限。

  应激性经济政策是即期必须落地的重大举措,具体的实施应该会特别注重长远效应,这将导引国内市场的投资趋势,形成“硬投资+软投资”的格局。

  一是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现金流和市场流量将成为投资决策的核心因素。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制度应该会适当放宽,力求保持必要的投资增长率,但具体投资项目的选择和执行将更加重视现金流和市场流量,做实可行性研究。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注意防止经济重启时期容易出现的盲目投资。企业主导的投资项目,注意防止弄虚作假骗取土地资源和财政补贴。如何测算和评估线上企业、线上项目的市场流量和商业价值,将是投资决策的大课题。

  二是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劳动力素质和全要素生产率将成为经济升级的核心因素。劳动就业政策的传统目标是保持较高的就业水平和较低的城镇失业率,不过,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提高劳动力素质更为重要且刻不容缓。劳动就业政策与教育制度的改革将会强化统筹协调,不仅重视文化教育,而且重视道德品质、专业技能培养;不仅重视城市,而且重视农村。应该会加强以农村家庭和城市普通家庭青少年为主体的教育和培训,扩大投入,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劳动者队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是金融资源配置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普惠化和数字化将成为金融创新的核心因素。货币政策和信贷制度的着眼点,不仅重视总量,实现货币供给总量控制和市场流动性调节的功效,同时更加重视金融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普惠化。一方面盯住以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民营企业,让民营企业能够得到准入平等、市场化定价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盯住资本市场,增加直接融资的比重。数字金融不仅仅是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过去必须依靠规模化经营才能获取的竞争优势,现在通过数字化创新也能后来居上。

  结构性变革重构资产配置

  近10年,我国经济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而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短期影响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长远影响则是经济结构的升华和定型。

  第一,制造业:智能工业比重上升,产业物联网升级。

  制造业是我国的核心竞争力。疫情之后,制造业将加快智能化升级。

  更多的人工岗位将被智能机器人替代,更多的工业企业将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与此同时,更多的农民工将正式成为产业工人,更多的农村家庭将正式成为城市家庭。

  据GSMA公布的数据测算,2019年我国物联网的链接规模在30亿左右,其中产业物联网的链接规模约为13亿;到2025年,我国物联网的链接规模将达到70亿,其中产业物联网的链接规模约为38亿。

  智能工业和物联网的扩展,将形成新基础设施、新技术装备、新技术应用系统的大量需求。

  第二,服务业:线上服务比重上升,数字技术服务升级。

  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主体。2019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54%,对GDP的贡献率接近60%,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柱和增长动能。在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娱乐等行业占GDP的36%,这些行业主要提供线下体验式服务,更容易受到烈性传染病疫情的直接影响。疫情过后,线下体验式服务将逐步恢复,但端对端的线上服务将固化为服务业的基本业态,教育培训也将更多采用线上方式,云端办公、云端研发、云端商务将借势上位,商场和写字楼的需求可能继续减少。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竞争激烈,优胜劣汰,数字技术创新和服务的领头羊将占据市场高地。

  第三,医疗产业:公共医疗投入比重上升,数字技术应用升级。

  疫情是检验我国社会体制和医疗制度的残酷的试金石。依靠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我们成功控制住疫情,并且有足够的信心完全战胜疫情。

  战“疫”之际的反思,有助于改进我国的医疗体系。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均收入水平不够高,传染病防治和常见疾病治疗既是重中之重,又是难上加难,医疗体制改革应该从国情出发。战“疫”中,公立医院挺在一线,医护人员挺在一线,用无私的奉献和牺牲换取民众的安康。疫情过后,应该确立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公共医疗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同时切实提升医护人员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和安全保障。

  与先进国家对比,我国的短板在于药品和医疗技术等研发投入相对不足。应该尽快增加疾病研究、药品和医疗技术研发的投入。

  我国有14亿人口,具有健康医疗大数据优势,利用数字化技术,我们有可能建设全球专业化水平最高的公共医疗体系。例如,建设几个跨行政区域和医院局域的专业化健康医疗数据中心,应用虚拟集成和边缘计算等技术,提高数据库效率,做到按疾病分科并按病程细分,按药品分类并按疗程细分,按基因特征分层并按性别、年龄细分,形成能够支持智慧医疗、远程医疗、专业医疗、普惠医疗的基础设施。

  第四,金融业:境外投资者比重上升,资本市场升级。

  有人说,中国疫情最严重时候,美股没有跌,说明美国资本市场对中国控制疫情有信心;中国疫情开始控制住的时候,美股暴跌,说明美国资本市场对中国以外地区控制疫情没有信心。我赞同这种说法。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国际市场,我国资本市场上,股票估值部分偏低,债券利率整体较高。而且,我国从2019年开始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全面放开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境外投资者和境外资本更多进入中国市场,必将影响资产配置的结构。

  上述领域的结构性变化,应该是中长期的趋势。未必影响短期资产配置的策略。但对于中长期的资产配置,应该具有参考意义。

  (本文作者介绍: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组组长、中国银行原行长)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数字金融 疫情 新冠肺炎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