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姜兆华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中,加大基本建设投资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必选项。分析认为,2020年或将继续维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平抑CPI过快增长的压力仍然艰巨,需要统筹发力,协调推进。
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涨幅较上月扩大0.9个百分点,涨幅居近八年新高。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背景下,CPI过快增长引发市场关注。1月份是否是2020年CPI最高点,2月份会否迎来CPI新拐点?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影响
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国各地相继出台推迟复工、加大交通管制等严厉措施,经济增长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一二三产业受到不同程度冲击,对CPI上行产生实质影响。
(一)第一产业影响轻微。目前,第一产业(农业)在全部GDP中占比仅为7.1%,第一产业增速只有3%左右。新冠肺炎病毒扩散,直接影响食品、蔬菜、及禽蛋等供应渠道,一定程度推动了农产品消费价格上涨。
(二)第二产业受损较大。疫情防控限制了劳动力双向流动,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普遍面临用工荒、开工难的问题,尤其疫情严重的湖北、浙江、广东等省份进出口企业订单大幅减少,第二产业涉及的工业企业、建筑行业普遍面临开工不足的困境。
(三)第三产业遭受重创。疫情对旅游、餐饮、酒店、商超、影院等第三产业消费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一些疫情严重地区大型旅游、连锁餐饮、大型商超关门歇业,春节假期消费经济遭受重创。以票房收入为例,1月份全国春节假期票房收入仅为1亿元,相比2019年春节票房收入58.3亿,同比下滑98.3%。
综合上述分析,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深刻复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全线受损,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下降,生产资料及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分析认为,疫情将推动CPI阶段性上行。
二、为什么CPI会加速上涨
伴随着疫情防控升级,封路、封村、封城,企业、门店关停等冻结人员流动的措施出台,CPI价格指数呈现过快上涨势头。1月份CPI过快增长的深层次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货币政策宽松。受中美贸易战的影响,2019年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为缓解社会融资压力,央行不断加大货币投放,全年实现净投放现金3981亿。新型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为增加市场流动性,今年1月,央行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资金8000亿,中期借贷便利投放3000亿,公开市场操作短期资金1.2万亿,充裕的市场流动性一定程度助推物价的持续上涨。
(二)供给结构失衡。影响CPI增长的关键是商品供给结构。受疫情蔓延影响,食品、蔬菜供给出现区域性不平衡,1月份猪肉价格上涨116%,影响CPI上涨2.76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17.1%,影响CPI上涨0.45个百分点。猪肉、鲜菜价格超常增长成为拉动CPI过快增长的主要原因。受春节采购旺季提前错位因素影响,其他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同比上涨4.8%、2.3%和2.2%。扣除食品和能源因素,核心CPI较同期上涨1.5%。
(三)成本输入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输入性影响也是国内CPI价格指数走高的原因之一。受去年四季度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影响,发改委去年12月30日上调成品油价格。因此1月份交通和通信分项同比大幅升至0.9%(前值-0.7%),对社会运行成本上行构成一定的压力。油价共振是1月份CPI创新高的又一主要原因。
1月份CPI大幅上涨,既有受疫情蔓延的深度影响,食品供需矛盾引发价格结构性上涨,也有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导致国内成品油价格跟涨、运输成本上升等输入性市场因素影响。
三、如何平抑CPI过快上涨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中,加大基本建设投资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必选项。分析认为,2020年或将继续维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平抑CPI过快增长的压力仍然艰巨,需要统筹发力,协调推进。
(一)抓紧企业复工,保障生产经营。本轮CPI上涨更多体现在食品和燃油价格供应上,尚未出现物价的全面上涨。抓紧复工复产,保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对平抑CPI全面过快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抓牢农业生产,保障基础供应。加快农业生产,保障粮食、猪肉、蔬菜等基本生活用品供应,对战胜疫情、平抑物价作用突出。当务之急,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春耕备战,做好蔬菜大棚、生猪饲养等涉农基础设施的改扩建工作,从源头保障鲜菜、生猪的市场供应。
(三)抓实金融支持,保障企业减负。严格落实央行等五部委30条金融支持举措,加快落实企业减免税、降低融资担保费率,“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等基本要求,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个人和企业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力度,开辟绿色通道服务,重点支持医疗防疫企业融资需求,提高疫情影响严重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
从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看,推动CPI持续上行的因素依然存在。1月份CPI已经处于近八年最高点,2月份会否迎来新拐点,关键看疫情发展态势和生产企业复工情况。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海洋大学MBA、EFP金融理财管理师,现任某全国股份制银行总行部门负责人)
责任编辑:王进和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