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民众不满我国教育现状 公平问题为关注热点(6)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30日 18:53 新华网 | ||||||||
中国教育面临一场触及文化、制度层面的改革 小康:如何看待“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办得扎扎实实”? 谈松华:实际上素质教育推行的实际成效有限。我想这个问题不能再用老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根本问题还是在于制度和文化,就是说改革已经到了制度和文化层面上了。不触动制度和文化层面的话,这个问题是很难解决的。所谓制度和文化层面,我想基础教育最直接的制度层面的东西,就是考试招生选拔制度。这个制度实际上是对人才的评价制度,什么叫人才?应该选拔什么样的人才?我们长期以来比较重视考试分数对人才选拔的作用,这一点应该来讲,考试成绩对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业水平,这一点不能否定。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它只是一个方面。但现在有些人把它绝对化了。 按理来说,选拔是客观存在的。人的发展,有些事是社会精英适合做的,有些是所谓大多数人应该做的。社会总会有社会分工的,总有一些人要进入到这样的岗位,或者进入到这样的层次。所以这个选拔社会上是客观存在的。 问题是我们的选拔过于单一,甚至是过于片面。这就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千军万马参加这样的角逐、命运的搏斗,它造成的后果,我看是已经到了整个教育系统的高度紧张的运行状态。现在是幼儿园就开始加码,到高中就更不用讲,浪费人力物力。 所以有人讲,中国的考试学、应试学恐怕是世界上最发达的。 小康:据我们了解,现在应试教育不只在高中,在大学考研阶段也有一定蔓延。 谈松华:如此下去,中国的人才真成问题,都变成了一批能考试的书呆子,连书呆子都不是,而成了考试机器。我们的人才选拔过于重视分数,这走偏了。说的严重点,这是过去科举考试制度产生的影响,认为人才的选拔就是靠一次考试,这就很难全面地衡量一个人的素质。这涉及考试招生制度方面的改革,这应该作为人才选拔制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提出来。 我觉得是不是可以采取一种渐进的方式,分几步走。同时采取在部分地区先试验的办法,逐步的完善。比如今年上海有三个学校有自主招生的权利。一个招生给学校更大的权利,另一个采取监控的办法,把分数公布出来,录取的原因列出来,而且学校里要有一套程序,不能说就招生办公室几个人决定录取谁,要有一套程序,麻省理工学校有几十位教授看材料,投票来决定录取。用一些程序来限制一些人的舞弊行为,譬如五六十个人投票,你不能说大家都舞弊吧。 分数是其中一个方面。另外考试是不是改变原来一年一次、一年两次的办法,给学生多次考试的机会,最后你用这一年里考的最高的分数来报考。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偶然性。条件成熟的时候,一般院校就不要再考试,高中会考时的成绩就可以作为报考高校的依据。少数大学通过多种方式来选拔学生。总之要改变靠一次考试、一张试卷定一个人的命运。 考试制度改革背后还有一个什么问题呢?用人制度。大家为什么奔学历,奔名牌学校呢?因为现在人才使用有唯学历论,以为学历高了,本事就大。实际上博士在自己领域本事大,做别的工作他就不是博士了。我们现在这样,就变成把学历分等,把人分等了。所以人才使用上要把能力和学历的关系处理好。改变唯学历论,要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使用人才。 还有一个问题, 家庭在文化观念上,把孩子将来的发展用社会等级来衡量,把职业分成等级。所以他就不顾孩子自己的天性和爱好,特长和能力,家庭强制他做人上人,那不是违背孩子自身发展的天性、愿望和兴趣吗?孩子对没兴趣的事,再怎么学也学不好,强迫他去做,孩子很苦的。而一旦感兴趣了,再苦他也不觉得苦。 这里面有个深层的文化问题,就是望子成龙,当然这种观念与我们当前收入差距过大,也是有关系的。但这与我们文化关系很大,像在德国,工作就没有什么贵贱,做工人没有低人一等的观念。这个不改变的话,把孩子逼得很厉害。孩子成了家长未完成的愿望的实践者,他的理想就要在孩子身上实现,这样孩子压力太大,也搞出很多矛盾。这个文化观念不改变的话,就是学校进行改变,有时候也得不到家长方面的支持。(李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