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民众不满我国教育现状 公平问题为关注热点(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30日 18:53 新华网 | ||||||||
超过九成公众认为教育投入不足 据报道,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在1985年的平均水平是5.2%,发达国家是5.5%,发展中国家是4.5%,而当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只占2.3%,教育投入不足的现象还在一直延续,即使到今天,我国仍没有达到4%的既定目标。这也表明,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是摆在中国教育目前的一个严峻现实,这点得到91.2%的受访者认同,88.5%的民众进一步认为,教育
调查显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一指标方面差异显著。前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3年,相当于高中二年级的文化程度;后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1年,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相比2000年城镇平均10.20年和农村7.33年的数据,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仍在提高,但前者的增长速度显然大于后者。 2001年,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宣布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据统计,2001年我国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和识字很少的人)是8507万人,同1990年相比,文盲比率已由15.88%下降为6.72%,而青壮年文盲的比率已下降到了5%以下。 尽管如此,我国剩余文盲数目依然不少,继续扫盲工作和扫盲后继续教育任重道远。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认为国家应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扫盲成果,并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并且主要将经费投在农村教育和基础教育上,这点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比例分别为92.1%和90.3%。 八成民众处于低满意度状态 “学而优则仕”,教育在老百姓心中向来地位显赫,也被认为是改变自身及家族命运的重要途径。在评价教育的重要性时,分别有52.3%、57.9%和45.1%的受访者认为“提高社会地位”、“增加经济收入”和“促进个人发展”是教育对自身的首要帮助。 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容易被放大。在调查中,近八成的民众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满意度比较低,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分别为52.5%和29.8%。其中,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前者满意度要低于后者8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可发现,民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与家庭收入和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正相关,家庭收入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满意度也就越高。 一方面国家在教育的供给方面存在不足与失衡,另一方面民众对教育的需求又十分迫切,由此导致民众的教育费用在日常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加大,在城镇和农村的比例分别为8.1%和11.3%。教育成本的不断提高,在62.8%的受访者看来是“难以承受”的,更有66.3%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很不合理”的现象。 教育不公成为民众关注热点 “谁动了我受教育的权利?”这是广大受访者在面对中国教育困境中表现最为强烈的疑问。从调查中可发现,76.5%的城镇居民和88.2%的农村居民认为教育不公是目前存在的最大瓶颈。 “中国教育的不平等包括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各教育阶段受教育者入学机会的不平等,以及教育者所得待遇的不平等。”这是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玉林在其《2004年中国教育不平等状况蓝皮书》提出的观点。 来自安徽的交通大学在读二年级研究生小丁说,“我是从最基层的农村小学开始一步步考上来的,城市和农村的教育水平相差太悬殊,我知道只有依靠自己不断的努力才能打破这种格局。” 调查显示,面对这种不平等,92.1%的民众认为应该依靠政府,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有72.4%的民众认为应加强社会监督,杜绝教育腐败,同时有78.5%的受访者认为要对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政府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应倾向于农村和义务教育。”武汉的一名中学教师说。 尽管面对现实的种种不是,还是有65.8%的民众对中国教育的前景表示乐观,其中城镇居民的乐观程度又高出农村居民7个百分点,这又与近期社会舆论对教育的高度关注和国家的表态决心分不开的。 “教育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综合而言,教育在政府提供的众多公共产品中更加具有公益性,教育小康只有注重社会效益,确保每位社会成员享有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以公共财政和公立教育保障对弱势群体施以“雪中送炭”般的救济,才能真正成为推进社会公正的调节器。 教育部部长周济也指出,国家今后应处理好教育发展和公平之间的统筹协调。由此看来,一方面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另一方面优化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结构,实现教育的公平,将是国家最终实现教育小康的必经之路。(记者 张辉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