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贝莱德的崛起
导读:最新一期《经济学人》于12月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是《贝莱德崛起》。过去25年贝莱德集团迅速崛起,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投资公司,然而投资者应该学习这家公司控制风险的策略,而不是盲目相信它给出的投资建议。
如果问阴谋论者是谁主宰着世界,他们可能会说是全球性银行,比如花旗银行、美国银行以及摩根大通银行;他们也可能认为是石油巨头,比如埃克森美孚和壳牌石油;他们还可能提到控制着数十亿人口的日用消费品制造商:苹果公司、麦当劳[微博]或者是雀巢公司。
贝莱德集团很可能不会上榜,这家投资管理公司在金融圈外很少被提及,但它却是上述所有公司最大的单一股东,贝莱德集团几乎持有美国甚至全球所有上市公司的股份(事实上它是皮尔森集团最大的股东,进而也是《经济学人》的最大股东)。它的触角还延伸到了企业债券、主权债券、商品期货以及对冲基金等。贝莱德集团直接控制的资产规模达4.1万亿美元(几乎是所有私募股权公司和对冲基金公司资产之和),另外通过它的交易平台阿拉丁管理着11万亿美元的资产,这一切让贝莱德集团轻松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投资者。
1988年在拉里-芬克的领导下,一群华尔街金融家成立了贝莱德集团,这家公司取得成功的部分原因是提供“被动型”的投资产品,比如追踪标准普尔500这样大盘指数的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s),这些产品是传统基金的廉价替代品,通常传统基金更多的帮助资金经理而不是客户致富(尽管贝莱德集团也发行了很多传统基金)。这块业务仍在持续快速的增长,在一个规模决定一切的行业里,贝莱德集团凭借其iShares品牌成为了最大的竞争者。贝莱德集团的客户既包括阿拉伯主权投资基金,也包括普通投资者,它为这些客户节省了数十亿美元的佣金。
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其积极管理型投资组合的风险控制。最初贝莱德集团是抵押担保债券的主要投资者,然而由于准确判断了这些债券的风险,它不但没有在雷曼兄弟破产后接受政府援助,还给美国政府及其他机构支招,就如何在2008年最黑暗的时刻保持金融体系正常运转提供建议,在危机后期,它更是趁机从一些处境艰难的金融机构手中获得了利润丰厚的资金管理部门。
与很多接受政府帮助而兴旺的银行不同,贝莱德集团的成功更加当之无愧,这家公司注重细节并为客户提供了价值。然而当纳税人花费数十亿美元援助那些大而不倒的金融机构后,一家25岁的公司成长的这么快又这么大不可避免的会触动他们的神经。美国监管者因此将贝莱德集团和它的一些竞争对手指定为“系统性重要”,这个标签意味着它们将接受更加严格的监管。
如果监管者是要避免危机重演的话,那么他们选错了对象。对于银行,贷款和存款在资产负债表上分别对应着资产和负债,但和它们不同,贝莱德集团只是帮助别人管理资金,它只是代表他人管理着其控制的投资,尽管因此有了很大的影响力,但是贝莱德集团即不会保留利润也不会遭受损失。资产稍有贬值就可能对银行造成致命影响,但贝莱德集团却可以把任何资金缺口问题都转嫁给它的客户,同时也可以抵御更大的冲击。事实上对于焦头烂额的卖家而言,有人以便宜的价格接手它们的资产是好事,一个不举债的资产管理公司只会稳定而不是扰乱市场。
对于不但希望避免上一次危机重演,还希望找出未来系统性风险根源的监管者而言,贝莱德提出了另一个更加微妙的议题,它与买卖决策的制定方式相关而与资产所有权无关。阿拉丁交易平台管理着150万亿美元的资产,其规模大约是全球所有股票、债券和贷款价值的7%,因此世界上许多大型基金公司都通过,至少部分通过贝莱德集团来了解全球金融市场。大约17000名银行、保险公司、主权财富基金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交易员要依赖贝莱德集团的分析模型来指导投资。
这是对贝莱德集团精心开发的风险管理模型的褒奖,但同时也令其难堪。健康市场的一个原则就是众多参与者根据自己的分析对资产的价格得出不同的结论,然后由这些意见汇集成单一价格,并最终确定资产的价值。不管是政治上、自然界还是市场里,由一种思想控制的生态系统都是不健康的,这种金融领域的集体思维正是引发繁荣(每一个人都想买同样的东西)和萧条(所有人都急着出手)的症结所在。虽然阿拉丁只给客户提供投资建议而不为他们做决策,但是它不可避免的会影响人们对市场风险的思考。
引发上一场危机的因素有很多,而其中一个隐藏在众多原因背后,那就是投资者停止认真思考他们所购买的资产。比如很多人过于迷信评级机构,而它们向投资者保证美国的次级贷款绝对不会违约。贝莱德集团的模型无疑比2008年穆迪公司和标准普尔发布的要强,但是如果太多投资者依赖某一模型,市场的波动将会更大。
这也许不是严重的系统性风险,因为它有自我约束机制:追随贝莱德集团的资金越多,看空这家公司的资金也就越多。真正危险的是投资者,如果依赖贝莱德集团分析的人越多,如果它判断正确,那么投资者获得收益就越少,而如果判断错误,则投资者遭受的损失就越多,而终有一天这种情况会发生。到那时,贝莱德集团专注于控制风险的风格才会被推崇,如果它的同行在2008年之前就采取同样的措施,那么之后五年的很多混乱都可以避免。(鹿城/编译)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